一、姓朱名安的女孩儿
1878年,绍兴城一户朱姓商人家中生了个女孩,取名为“安”。从此世间便有了一个叫“朱安”的我。想来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可能是希望我平平安安过一生吧,我后来经历的种种际遇表明,他们的愿望落空了。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活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担心遭人嫌弃,何曾有什么坦然与安宁?好不容易完成了人生的任务,可是我也老了,加之生活又陷入了困顿和匮乏之中,我这一生注定是大不安的一生,婚前为婚姻,婚内为真正的婚姻,终于老了,又为生计。
到底是什么将大不安带进了我的人生?是命?是运?还是我咎由自取?
生在怎样的家庭,人都无从选择,是为命。遇到怎样的人,也无法左右,是为运。如何对待命运,是自我决定,是每个人自己要负责的领域。
和旧中国很多中上等家庭的女子一样,我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我不知道是后天教化的作用过于强大,还是我有天赋,我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就成了典型的旧式妇女。
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女佣给我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热水中。过了一会儿,妈妈和另一个女佣将我的小脚丫按住,另一个女佣拿出特制的长棉布条,把我的除去大拇指之外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我的脚跟拼命往前拉后再一层层裹起来,这样我的脚成了“三寸金莲”。我痛得尖叫起来,母亲柔声对我说:乖女儿,所有好人家的女孩儿都要裹脚的。你看看妈妈和咱们家中的其他女人,你就知道了。
然后我就慢慢地长大了,长成了妈妈年轻时的样子,我的脚也永远停留在了小时候。
二、有媒登门
1899年,我21岁了,有一天,家里来了三个人:一个远房亲戚、一个老太太、还有一个媒婆,母亲把我叫出来一一见面,那个老太太微笑着将我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和母亲叽叽咕咕说了半天话,就走掉了。后来她们就来下了定礼。妈妈告诉我那个老太太姓鲁,叫鲁瑞,是我未来的婆婆,我的丈夫今年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是家中的长子。我的婆家号称绍兴台门周家,祖父一辈当过京官,后来因为吃了官司而锒铛入狱,周家现在虽非官宦人家,但仍是诗书之族。
绍兴的婚俗,妻子比丈夫大几岁不是坏事,所以两家对这婚事都很满意,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的经济条件差些,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体面人家,我家里对此并不介意。
从此,我人生的大事件都和绍兴台门周家有关。
三、待字闺中
1901年年底,我的未婚夫将毕业,加之绍兴的惯例—— 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此时若能结婚,算得上双喜临门。不料就在这个时候,他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我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女婿的身份提高了,对女儿和娘家来说也是一份光荣,再等一等有什么要紧。
他在1902年3月离开中国,在日本一直逗留到1909年,其间回国两次,皆是短暂逗留。
第一次是1903年,他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已剪了,他向我家提出两项要求:给我放脚,让我进学堂读书,对于思想保守的我家来说,这要求实在是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我在家里接触不到新思想,即便接触到了也不敢贸然行事,因为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走无数前人走过的路,因为那是一条稳妥的路。
那段时间,我心好乱,我要退婚吗?退婚对女家影响很不好的,再说我已经等这么久了,退了这门婚事未必能找到比这个更好的,他家老太太一向对我很满意的,再说他也没提退婚;可是不退婚,这样下去怎么算个头,即便结了婚,他是新派洋派的读书人,我是没读过书的旧式妇女,他嫌弃我抛弃我怎么办?
他第二次回国是在1906年。
四、婚礼:我们都做了假,他安了假辫子,我伪装成大脚。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在日本的他,被婆婆用“母病危”骗回老家与我完婚。
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据说当时他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新礼服。周家族人都知道他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诫他。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连我婆婆也觉得很异常。
轿子到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那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我就是那位弄巧成拙的姑娘,呵呵,这颇具戏剧性的一幕恰似我一生的缩影:越小心翼翼越窘迫难堪、越委曲求全越不得全。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我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在周氏族人的簇拥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我的盖头被揭去了。我羞涩地低着头,透过低垂的眼帘隐隐看到他站在面前,看了我一会就走开了。
新婚之夜,我们没在一起,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没想到这是我一生的基调。毕竟,我已经是周家的大儿媳妇,是他们三媒六证八抬大轿抬来的,再者,我受的教育也使我不能不满,新婚之夜没同房就大哭大闹发脾气,我娘家的颜面何存,我的颜面何存,凭白的招人笑话,再说这样一闹,我怎么收场?来日方长,不急于一时,我这样劝慰自己,我做梦也没想到这竟是我婚姻的常态,这就是我的人生!
完婚的第二天,他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进书房睡了。第三天,他就从家中出走,重新到日本去了。
从这一天起,我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到了一起,我是周家名正言顺的大儿媳,周家的大儿子却不是我名副其实的丈夫。他仅仅跟我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我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直到1919年。我不满、愤懑,但是这世间有多少女人衣食无着、陷入生存的困顿,毕竟我每天有事做(做家务、照顾婆婆)有饭吃,婆婆待我很好,家务我也在行,我平静地活着,感情是个奢侈的东西,岂能人人都能享有?老天爷待我不薄。
五、背井离乡
1919年11月,周家把绍兴的老屋卖了,婆婆、我和三弟周建人一家北上,同时二弟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我先生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这所宅院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我先生自己住以及门房和堆放书籍杂物的仓房,中院是婆婆和我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是二弟和三弟两家分住。
全家虽然团聚了,然而他与我仍然形同路人。他也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他最终是不忍心吧。他不是坏人,他很慈悲,只是不爱我而已。我虽没念多少书,但是知道不能因为别人不爱我而否定别人。
1923年夏,他和二弟周作人反目。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搬家。他问我: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我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他,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除了这里,跟着他,我哪还有家可回。
几个月后他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他、我、婆婆就住在那里。
家庭经济开支交我掌管。每天只有早午晚他同我有三句日常的、每天一样的对话。每天如此,雷打不动。
他甚至将一只箱子和箱盖分两处摆放,一处放洗好的衣服,一处放要洗的脏衣服,为的是将与我的接触减到最少。
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他待我不坏。他每次买回点心来,总是先送到婆婆那里,请她老人家挑选,次即送我,由我挑选,然后拿回自己吃用。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一九二六年八月,他决定与一个女学生(许广平)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定居。我只能尊重他的选择,我不赞同又能怎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我在周家处境更困窘。我和婆婆留在北京,我的任务就是照顾她,直到一九四三年她去世,从此,北京只剩我一人,我如释重负,又孤单失落。
午夜梦回,我与婆婆的点点滴滴又回荡着耳际,浮现在眼前。
“妈,昨晚我做了一梦,梦见大先生领着一个小孩子,也不知道那孩子从哪来的,我问大先生他也不理我,我又急又气,一下就醒了,您说这梦多离奇。”婆婆全然不顾我说话时的语气和情绪,只顾悠悠地说:“他和许**在一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快的话,明年我就有孙子了,后年就有一个小孩子叫我奶奶,在我跟前走来走去了。”我不禁悲从中来,“大先生要是有孩子,当然是和许**生的,他一天连句话都不和我说,我又怎么会怀上孩子呢”
六、大先生去世
鲁迅先生病逝后,消息传回北京,听闻之后的朱安悲痛不已,几次想要南下给大先生料理后事,毕竟她是正室。然而事与愿为,当时周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身体也一直不好,需要朱安的陪伴和照顾。最后朱安选择在南屋给鲁迅设置了灵堂,为鲁迅先生守灵,南屋曾经是鲁迅的书房,那里有鲁迅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
“ 她穿着白鞋白袜,并用白带扎着腿,头上挽着一个小髻,也用白绳束着,眼泪盈眶,哀痛之意流露无遗 ”。
大先生去世后,朱安和婆婆的生活主要由海婴的妈妈许广平负担,二弟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钱。婆婆病逝后,二弟仍然每月给朱安一些钱,最初是每月100元,随着物价的上升而涨到150元、200元。对于这笔钱,朱安内心并不情愿,因为大先生生前和二弟并不相睦,而朱安毕竟首先是大先生的媳妇、其次才是周家的儿媳、二弟的嫂子,而且这笔钱也很难维持起码的生活,但是没有办法,朱安要活下去,就必须接受二弟的供养,许广平已经很久没有给朱安汇钱了,给她写若干封信也不见回复。
七、会说话的遗物
无奈之下,朱安听从了二弟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大先生的藏书,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朱安的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波澜壮阔的经历,此前谁知朱安,此后谁不知朱安,虽然她不想一夜成名天下知,虽然她只想平静度日而已,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她是大先生的夫人,大先生活着时是,大先生死后仍然是,虽然她从未享受到大先生夫人的权利,但是必须履行大先生夫人的义务——奉养婆婆、操持家务,还有,要保存大先生的遗物。
很快,朱安收到了久违了的海婴妈妈的来信,大意是不要卖书、她可以继续支付我的生活费用:“……就望你千万不要卖书,好好保存他的东西,给大家留个纪念,也是我们对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请你收到此信,快快回音,详细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生活最低限度所需,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
不久又收到了一位叫内山完造的来信,朱安请人代笔写了回信:“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
在许广平、内山完造出面写信阻止的同时,许广平委托律师在1944年9月10日的《申报》上发表申明 :“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哀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况就法律言,遗产在未分割前为公同共有物,不得单独处分,否则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规定。如鲁迅先生在北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1944年10月,上海文化界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 1944年10月10日他们从上海出发,到北平后,将书信一一投送,一面请赵万里把旧书出售的路子堵死,一面访问了宋紫佩 ,10月15日由宋紫佩陪同一起去西三条见到了朱安。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安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上去比较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友好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说着有点激动的样子。(唐弢的《〈帝城十日〉解》及《关于周作人》)
这句话真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在场的人无不惊异、动容。事情的结局是:朱安女士知道许广平在上海受到的严刑拷打之后,心就软了下来,此后再不提不提卖藏书之事,还把这些遗物的继承权全部交给了周海婴。
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遗作。
不久,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谢”,“故宁自苦,不愿苟取”。这反映出,她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朱安将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周海婴在书中不无深情地回忆道,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安就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她说:“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使稍有委曲(屈)”,还愿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她不但将他们母子两人的住房都做了安排,甚至还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她“无不接受”。她的为人坦荡和对许广平母子二人的体贴,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仍感怀不已。
一九四六年十月,许广平为了整理鲁迅的文稿来到了朱安的住处,这离鲁迅离开已经二十年,许广平见到了风烛残年的朱安,朱安也望着许广平,两人说不出话。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在北京的住处孤独的去世,前一天的时候,鲁迅的学生宋琳去看望朱安,那时的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说道:请转告许广平,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墓旁。最后事与愿违,朱安葬在西直门外保福寺的一片私地,没有墓碑没有题字。
后记:朱安这一生,安守本份,尽心尽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尽心尽力成为可以成为的最好的自己。人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她不能脱离她自己的土壤,春去春来,年年寂寞的花开花谢,她问心无愧,她从未负人,人负她她宽恕她放下。她的一生拒绝被同情,每个人都有取舍都有妥协,只要尽我心力,就是无憾的人生。
这位朋友:根据万年历的查询,你的阳历生日为1981 年 11 月 8 日 星期日
农历 10 月 12 日辛酉年 己亥月 庚寅日
而 十二星座 是洋人的玩意,所以要按西历计算,也就是阳历。
按照西历十二星座分为
魔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你呢也就被分为天蝎座了。我这还有点天蝎座的资料你看看:
天蝎座总论
阴 性 、 水 象 星 座 , 守 护 行 星 : 冥 王 星 ( 传 统 上 为 火 星 )
天 蝎 座 天 生 由 于 皮 肤 颜 色 比 较 黑 , 因 而 凸 显 出 眼 光 特 别 锐 利 、 明 亮 。 他 们 的 额 头 宽 阔 , 眉 毛 粗 浓 , 颧 骨 平 坦 而 多 肉 , 嘴 型 明 显 而 看 来 坚 毅 , 下 巴 则 坚 硬 、 有 力 。 整 体 而 言 , 其 长 相 容 易 给 人 精 力
旺 盛 、 果 决 、 热 情 的 印 象 。
·神 话 由 来
天 后 朱 娜 命 天 蝎 从 阴 暗 的 地 底 爬 出 来 , 攻 击 欧 立 安( Orion, 戴 安 娜 所 钟 情 的 猎 人 , 后 化 为 猎 户 星 座 ) 。 另 外 一 次 , 天 蝎 施 放 毒 气 攻 击 正 驾 着 太 阳 神 马 车 经 过 的 菲 顿 , 而 使 丘 比 特 有 机 会 发 射 雷 电 , 将 奔 跑 中 的 太 阳 车 击 毁 。
·优 点
天 蝎 座 人 有 谋 略 、 富 洞 悉 事 物 重 点 的 能 力 。 情 绪 十 分 敏 感 、 感 情 细 腻 而 具 有 丰 富 的 想 像 力 , 果 决 、 实 际 而 热 情 , 主 观 意 见 强 、 意 志 坚 定 、 有 毅 力 , 一 般 人 容 易 厌 倦 而 逃 避 的 事 情 , 往 往 能 坚 忍 固 执 的 做 下 去 。 机 敏 、 聪 明 、 悟 力 高 。 富 直 觉 能 力
·缺 点
天 蝎 座 有 干 涉 别 人 事 物 的 倾 向 , 冲 动 、 急 进 、 善 妒 、 易 怒 、 顽 固 、 倔 强 、 难 驾 驭 、 多 疑 、 善 变 、 心 机 较 深 、 太 感 情 用 事 、 好 冒 险 , 常 有 狂 妄 的 梦 想 。 对 于 食 物 美 酒 常 会 过 度 纵 欲 , 个 性 阴 险 、 冷 漠 , 时 常 利 用 诡 计 与 机 智 去 击 败 敌 人 。
明摆着是小说,根据一些事实+猜测,拼凑起来的,不管骨架怎么像回事,觉得语言不真:朱安语言上真这么懂事,这么雅致优美,像是大有文采,她就不会行为上那么糊涂(她的行为,似乎只足证明她是确凿的旧派,而无新处,而她居然像是懂的先生要她新?她会知道,但不会懂得),——先生也不见得永远不合了,否则他当初会勉强接受包办婚姻,条件之一不就是她会读书(而这篇文里的词句不在显示,她的书读得多么好)?
疑义相与析。我认为这是同情的人,拿她的口吻在做小说。但人心与人心的不相通,不是简单的拿道德人品可以解释,至少我从另外一些文字里感知,朱安的思想是俗气的。
鲁迅有两位夫人,分别是原配朱安和第二任妻子许广平。
朱安:鲁迅的第一任妻子,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来痛苦终生的婚姻大事。
许广平: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
许广平不要名分,这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甘愿付出的代价。
何况所谓民国的法律,即使有些条款(比如能办办杀老婆的张灵甫),还真不见得几人老实遵守,富人的三妻四妾,不是太多了(现在还有新旧思想掺和的男女,觉得鲁迅不和朱安上床,都成了他的罪过,尽管并不反对他和许广平好——这办法不正坐实了三妻四妾的封建婚姻的合理性,而且和不爱的人随便上床,倒是好品格,呵呵)。
我知道有篇女记者的文章很害人,它引发了无谓的同情,让小孩觉得贤惠的女人心里有爱情——那种从一而终,是自然有些贤惠的。
她只要节烈终身,管你爱不爱,她的底线就是自己的名分,而非爱情。
我说的并不特指一人,旧式的女人个个不都这样,她可以有各种坏脾气,乃至坏事情,是女人能有的坏,都可以有的,但事关名节的地方,必然贤惠。
把别人捆在无爱的床上,她是宁愿增加人们包括自己的痛苦的,绝不会弄得她想解脱或者反抗。
假的。朱安没上过学堂,不识字,否则鲁迅也不会要求她进学堂。而且朱安只学过《女儿经》,又没读过知音,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文章。
而且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史实错误。
在鲁迅刚成年的时候,父母就找了媒人帮鲁迅定了一桩婚事,这桩婚事就是和朱安的婚姻。朱安的长相端庄大方,看相貌来说是温柔贤良之人,但并不算漂亮,而且皮肤也不白。身为朱安的丈夫,鲁迅肯定是对妻子的外貌比较在意的,显然朱安的长相并不是鲁迅喜欢的类型。
而朱安和鲁迅之间最大的鸿沟,却不是外貌,而是朱安不识字。一个文学家,不能够和妻子畅谈文学诗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这也导致朱安和鲁迅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但鲁迅是出了名的孝顺之人,既然是父母之命,当然不好推脱,所以就接受了这门婚事。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可谓是一场悲剧,如果当时鲁迅断然拒绝母亲的安排,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朱安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也是一个人孤独地离去。或许她没有嫁给鲁迅会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会生下一堆很可爱的宝宝,晚年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但这婚事也不能完全怪鲁迅,毕竟鲁迅也只是顺从了父母的安排。
后来朱安一直和鲁迅以及许广平生活在一起,鲁迅逝世后,朱安和许广平受着一样的遗属待遇。从鲁迅一直没有把许广平休掉可以看出,鲁迅对朱安只是无爱,还是有情的。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1906年7月6日,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因为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在1927年10月30日,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
导读: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夫人是许广平,但是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很多人不太了解,尤其是关于朱安的生平,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事实上,朱安一生都和鲁迅生活在一起,即使鲁迅并不爱她。朱安去世的前一天,他对来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还不错。”彼此之间没有争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应该原谅他。“这是朱安一生中唯一一次公开谈论她和鲁迅的关系。认识这个女人可以启发人们思考很多问题。
嫁给鲁迅前后
他是鲁迅在孙伏园的学生和朋友。1939年,他还说,“家里人再三要他回国结婚。他不肯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里来了电报,说妈妈病危,老公回国了。回到家,看到房子已经修好了,家具也是崭新的,婚礼的一切安排都准备好了,就等他回来当新郎了。鲁迅一生英勇战斗,对人民很仁慈。他总是无法忍受对自己最善良的人们残忍,所以他屈服了。”由于鲁迅不忍违背母亲的意志,只好牺牲自己的意志,默默接受这种命运。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疏远,在新婚之夜已成定局。那天晚上,鲁迅像木偶一样被人推来推去,进了新房。周贯五当时20岁。他回忆起当晚的情形:“新婚之夜,我扶新郎上楼。楼上是两栋低矮的房子,中间用木板隔开。新房子位于靠近东区的那栋房子里。房间里有一张红木床,还有给新婚妻子的嫁妆。当时鲁迅没有说一句话。当他见到他的新妻子时,他保持沉默,他的脸有点阴沉和呆滞。”
王从13岁开始就在周家做家务助理。1906年鲁迅结婚时,他只有18岁。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周家的老师。鲁迅结婚的第二天,他就下定了决心。晚上发生了什么?王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鲁迅结婚后的第二天早上,他的脸被染成了靛蓝色,让人以为他可能是那天晚上把自己埋在被子里哭了。
那时,周伯宜夫人刚当上祖母,她很担心这对新人的行动。晚上,她去了新房的隔壁,发现他们很少说话。三天后,鲁迅住进了母亲的房间,晚上看书,然后睡在母亲床边的一张床上。鲁迅在祭祖、男女老幼、新郎新娘、长辈、同辈、年轻人、“还乡”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搬出了新房,睡在了母亲的房间里。弟弟周说:“哥哥结婚后,发现新娘既不识字,也不丰满。他以前所有的信都白费了。新娘叫朱安,是玉田姑姑的侄女,媒人很谦虚。他们婆媳对我妈都很好。他们总觉得媒人的话不靠谱,自己人也是。据周贯五回忆,既然他们同意了这样的最低要求,朱安就拒绝学习和放手。这是讲给远在日本的鲁迅听的,他不可能毫无准备。
周作人说:“新人矮,身怀绝技。”从照片上看,朱安确实很矮,但是鲁迅不喜欢她。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门亲事是他妈包办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跟任何人说起自己的婚后生活。他只对朋友徐守尚说了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我妈送的礼物。”我只能支持。爱情是我不知道的东西。“鲁迅的告白很有名,被很多人引用,证明他真的对胡安没有感情,而是义不容辞地支持他。
可惜,作为“礼物”,朱安自己也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婚后第四天,鲁迅和二哥周作人去了日本,留下了母亲强加给他的那个女人。没人提朱安是怎么熬过婚礼三四天的。我想知道她是否还住在新房子里。还是一边哭一边听那些经历过的人说,教她怎么慢慢度过?
朱安的婚姻生活
与鲁迅、朱安的关系可分为五个时期:1906年夏秋,鲁迅奉母亲之命与朱安结婚,1919年12月29日,朱安随家人迁居八道湾11号,为第一个时期。在这十三年里,鲁迅婚后四天回到日本,然后只在绍兴住过一段时间,1909年8月至9月,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周的家搬到了八道湾。1923年8月2日,鲁迅“与夫人迁居砖塔胡同61号”,为第二阶段。有一次,有人回忆起鲁迅老师的一句话:“1919年,王先生三十九岁,在西直门公共图书馆八道湾买了房子,然后带着全家去了北京。”但是是完全分开的,夫妻住一个房间。因为大家庭,老师变得更加活跃。1926年8月26日,鲁与朱搬到朱塔胡同,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八道湾是个大房子。他们住在前中国人和前中国人的房子里,不用朝夕相对。周兄弟分手后,鲁迅夫妇搬到砖塔胡同,住处局促。1924年5月25日,“迁入西三胡同新居”也不宽敞。这段时间,正如我的朋友景所说,“那家人太吓人了。除了例子,鲁迅常年不和妻子说话。据他母亲说:“老师和大太太一天只有三句话。早上,大太太叫大**起床。达**答应着“哼”了一声。大太太叫大**吃饭。大**睡得晚,大太太睡得早。她总是问:门关了吗?这时候老公就一个简单的字:“关”,或者说“关”。否则,如果妻子向丈夫要家用钱,丈夫会说更多的话,比如“多少钱?或者对了,还能买什么?但这种长谈一月只发生过一两次。朱安道:“老太太疑心我没有儿子。大老师常年不和我说话。“我怎么会有儿子?”鲁迅也说过,谈夫妻生活,很多年也就一两次;鲁迅去了南方。1927年10月8日,他和许广平开始同居。这是第四节课。其间,鲁与朱素未谋面;鲁迅与许广平同居至1936年10月19日他去世,为第五期。鲁迅于1929年5月15日至6月3日、1932年11月13日至30日回京探亲,住在西三条。情况和第三期一样。
不过,通过比较来看鲁迅的创作史,还是挺有意思的。鲁迅大约一半的创作是在荆所说的“太怕人民”的三年里完成的,这是他作为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荆说:“如果说家庭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那么鲁迅在北平的时候,无论是写小说、杂文、杂文、杂文,都是集中攻击旧社会的。当时他的婚姻和他的家庭无关,对吗?在未来的上海,尤其是在他去世前的几年,谁能说这与徐光平没有关系,他思想先进,能真心实意地工作?”
他感叹道,“鲁迅很少写爱情和温馨的家庭。”虽然《野草》有《我失去的爱》,《彷徨》有《幸福的家庭》,但是《爱》和《家》有很多失望和困惑,所以不难想象鲁迅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因为鲁迅先生深受他的家庭,其实整个旧社会,思想中加入了很多尴尬的成分。"
鲁迅对朱安和他自己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这也是他创作热情的升华,而朱安只是牺牲了一生。朱安病得很重,有人给许广平写信说:“如果你认为你不能康复,就不要住在医院里。你背后用的长寿材料一定很好。你不需要在北平呆很长时间。你一定要和大老师一起葬在上海。”然而,这最后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鲁迅书籍的销售
自从母亲去世后,周作人参与了当时的叛乱,并承担了长期妻子的部分费用。原来每月100元随着物价上涨分别涨到150元和200元。朱安不愿意接受周作人的钱,用这些钱很难维持最低生活。她的生活极其贫困。于是,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卖鲁迅的书。周作人命北京图书馆列出藏书清单,准备委托勋阁出售。
1944年8月25日,《新中国日报》刊登了这条新闻。许广平非常担心,立即给久无音信的朱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停止写信。信中指出:“希望你不要卖书,好好保管他的东西,给大家留个纪念。这也是鲁迅老师去世后我们对他的责任。”请收到这封信,迅速回复,详细告诉我你的意见和最低生活需求,我会尽力照顾你。请相信我的诚意。"
同时,许广平于9月10日委托律师《申报》发表声明称:“根据鲁迅毕生的文化事业,他死后举国哀悼,故其所有财物应由我家妥善保存,以纪念中国人民。就法律而言,遗产是分割前的共同财产,不能单独处理;否则不生效,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把自己的土地私下卖给平家,广平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听说朱安要卖鲁迅的书,鲁迅的朋友内山,曾经在上海生活过,觉得有必要阻止。他给在北京的朱安写了一封信,劝阻他。
上海的文化进步人士急于知道鲁迅的书可能会被卖掉。许广平和内山不仅写信阻止他们,而且在当年10月还建议汤涛和刘哲民进京解释和劝阻。在西三条,他们遇到了朱安:天色已晚,朱太太和接待陆太太的女工正在吃饭。看到我们,两位老人放下碗,碗里盛着像汤一样的稀粥,桌上的盘子里还有一些腌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脸型较窄,留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头。她看起来很能干。当我听说我们是上海人时,她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起来。过了一会儿,她说:“你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一定要救我!”说的有点激动。
长期尴尬的生活,再加上对上海的误解,让朱安在游客面前激动不已。在艰难的岁月里,即使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早已被世人遗忘。成千上万的痛苦让她哭得如此伤心。其实从内心来说,她肯定是不愿意卖鲁迅的书的。恐怕她是抱着这种想法同意这么做的,希望提醒人们她的“遗物”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当汤涛告诉她许广平被日本宪兵逮捕的事,并告诉她关于迎海的事时,她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她听说瀛海病好了,就说:“大**就是肉。”你为什么不带瀛海去北平,让她看看呢?“风气一变,卖书的问题就解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