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钗:
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简介
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发簪:
发簪,古代汉族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了,但是当我们在看古装剧时,却总是能被它们点缀出的精致效果所折服。将长发松松挽起,插上一枚别致的发簪,再配上典雅的长裙,即便性格再外放的女性,也可以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发簪金属的光泽闪耀在发间,加上小而巧的坠饰,长发的风情便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了。
典故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发簪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古代妇女所插的发笄,在考古发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从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
在中国封建时代,汉族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长恨歌》里的:“云鬓花颜金步摇”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孔雀东南飞》里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青玉案元夕》里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温庭筠的词作里有很多,比如:
《酒泉子》里的“玉钗斜簪云鬟重,裙上金缕凤”
《菩萨蛮》里的“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定西番》里的“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
《思帝乡》里的“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
……
建议可以去找找婉约派或者花间派的词作,不一定很多,但是多少肯定有点。
冒昧问一句,这题目要的到底是词句还是词语啊?
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礼教,因此无论男女都不可剪发剃发,但是披头散发有没有礼数,因此人们用“笄”将头发挽起固定,这就是最早的簪子发钗。
《说文解字》讲“笄,簪也”,是汉人通用的簪发工具,男女皆可用;女子十五岁称“及笄”,即女子到了十五岁就会用笄将头发挽起来,表示自己已经到了可婚配出嫁的年纪;而发簪美称“玉搔头”是关于西汉武帝李夫人的典故。说明西汉时期钗和簪已经普遍使用。其实,簪和钗都是从“笄”进化而来。晚唐有关于钗的记载:“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笄就已经出现,后来随着女性饰品的发展衍生出了发簪和发钗。
白居易《长恨歌》有“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陆游《钗头凤》一词以“钗”为词牌名表达对发妻的爱恋。这些说明发钗有定情信物的涵义。而《诗经》中关于定情信物的描写“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岁月静好”等等,这当中可做定情信物的有香花香果、玉佩、乐器等等,但是并没有提到发钗,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及以前很可能还并没有发钗这种东西,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女性戴发钗很可能兴起于战国时期。
女性对于美的创造使得发钗不仅仅是一件头饰,更成为一件精美艺术品,各种材质形状的发钗琳琅满目,精致华美,体现了古代女子对于美的追求,也为历史添上一抹亮色。
最近,一部名为《梦华录》的古装剧可以说是爆火。这部剧已经宋朝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女子在东京打拼事业的故事。可以说,这也算是一个群像剧了。再加上主演刘亦菲和陈晓的颜值加持,吸引不少的观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除了剧中主角们的高颜值之外,这部剧的许多地方也是十分值得推敲的。比如他的服化道还有一些小细节,也都做的非常好。既然是古装剧,那么其中自然就离不开一些首饰了。那么,今天就通过《梦华录》这部古装剧,和大家来讲一下发簪,发钗,和步摇的区别。
1 发簪
发簪在剧中的出场是比较早的哦,相信大家在看剧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剧的前几集,顾千帆就为赵盼儿买了发簪,虽然迟迟没有送出去,但顾千帆也是非常在意这个发簪的。其实,在古代,发簪是定情信物的象征,所以古代的男子大多都会给心爱的女子送发簪。就连“前夫哥”,也是给盼儿准备过发簪的呢。
所谓发簪,一般就只有一根簪棍,在上面会有一些用来点缀的装饰。比如剧中顾千帆给赵盼儿送的发簪,上面就有鲜艳的红珊瑚。另一种说法是,发簪在古代也有正妻之礼的意思。
2 发钗
与发簪不同的是,发钗一般有两根簪棍。在剧中,大家一定也是见过发钗的。盼儿头上经常会带有一些类似于珍珠的发饰,其实,它就是一种发钗哦。这种如同扇形一般分开的发钗,叫做金花筒桥梁钗。上面珍珠的股数,就是花筒的数目了。
在古代,这样的发钗有五头花钗,六头花钗,甚至还有九头和十五头等等。数量越多,整个扇形看上去也就越大。发钗一般是两股的形式,当然也有一些发钗是多股的。不得不说,古代的饰品还是比较有意思。
3 步摇
说到步摇的时候,大家一定也不陌生。步摇步摇,一步一摇。这样的说法大家一定也听过。所以步摇它是有流苏的。在剧中,赵盼儿扮成青楼女子骗周舍的时候,头上就是有佩戴步摇。
在许多古装剧中,步摇也被作为身份的象征。发饰整体的形状,以及垂下的流苏等等,都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有一些差异。虽说步摇带有一个摇字,但它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在佩戴的时候胡乱晃动哦。一开始,步摇也是用来归正礼仪的。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扩展资料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参考资料:
1、发簪轻摇 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类,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2、发钗顾盼 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3、花钿添彩 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 ,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 ”,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4、步摇生姿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5、凤冠威仪 在妇女的冠饰中,最贵重者当推凤冠。所谓凤冠,就是在冠上缀以凤凰。以凤凰饰首的风气,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以后沿袭不衰。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并将其收入冠服制度的,是宋以后的事情。 6、发梳绰态 栉(zhi4):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栉也可以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