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制造原理

飞机的制造原理,第1张

飞行原理简介(一)

要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就必须先知道飞机的组成以及功用,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分成几个部分简要讲解。

一、飞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特殊形式的飞机外,大多数飞机都由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1 机翼——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操作作用。在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飞机其机翼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

2 机身——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将飞机的其他部件如:机翼、尾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3 尾翼——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有的高速飞机将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成为全动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保证飞机能平稳飞行。

4起落装置——飞机的起落架大都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作用是起飞、着陆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时支撑飞机。

5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和推力,使飞机前进。其次还可为飞机上的其他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等。现在飞机动力装置应用较广泛的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推进器、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除了发动机本身,动力装置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

飞机上除了这五个主要部分外,根据飞机操作和执行任务的需要,还装有各种仪表、通讯设备、领航设备、安全设备等其他设备。

二、飞机的升力和阻力

飞机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当飞机飞行在空中,就会产生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飞机就是靠空气动力升空飞行的。在了解飞机升力和阻力的产生之前,我们还要认识空气流动的特性,即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流动的空气就是气流,一种流体,这里我们要引用两个流体定理: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

流体的连续性定理:当流体连续不断而稳定地流过一个粗细不等的管道时,由于管道中任何一部分的流体都不能中断或挤压起来,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流进任一切面的流体的质量和从另一切面流出的流体质量是相等的。

连续性定理阐述了流体在流动中流速和管道切面之间的关系。流体在流动中,不仅流速和管道切面相互联系,而且流速和压力之间也相互联系。伯努利定理就是要阐述流体流动在流动中流速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伯努利定理基本内容:流体在一个管道中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力大。

飞机的升力绝大部分是由机翼产生,尾翼通常产生负升力,飞机其他部分产生的升力很小,一般不考虑。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重新汇合向后流去。机翼上表面比较凸出,流管较细,说明流速加快,压力降低。而机翼下表面,气流受阻挡作用,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这里我们就引用到了上述两个定理。于是机翼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机翼的升力。这样重于空气的飞机借助机翼上获得的升力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从而翱翔在蓝天上了。

机翼升力的产生主要靠上表面吸力的作用,而不是靠下表面正压力的作用,一般机翼上表面形成的吸力占总升力的60-80%左右,下表面的正压形成的升力只占总升力的20-40%左右。

飞机飞行在空气中会有各种阻力,阻力是与飞机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动力,它阻碍飞机的前进,这里我们也需要对它有所了解。按阻力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摩擦阻力、压差阻力、诱导阻力和干扰阻力。

1摩擦阻力——空气的物理特性之一就是粘性。当空气流过飞机表面时,由于粘性,空气同飞机表面发生摩擦,产生一个阻止飞机前进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阻力。摩擦阻力的大小,决定于空气的粘性,飞机的表面状况,以及同空气相接触的飞机表面积。空气粘性越大、飞机表面越粗糙、飞机表面积越大,摩擦阻力就越大。

2压差阻力——人在逆风中行走,会感到阻力的作用,这就是一种压差阻力。这种由前后压力差形成的阻力叫压差阻力。飞机的机身、尾翼等部件都会产生压差阻力。

3诱导阻力——升力产生的同时还对飞机附加了一种阻力。这种因产生升力而诱导出来的阻力称为诱导阻力,是飞机为产生升力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其产生的过程较复杂这里就不在详诉。

4干扰阻力——它是飞机各部分之间因气流相互干扰而产生的一种额外阻力。这种阻力容易产生在机身和机翼、机身和尾翼、机翼和发动机短舱、机翼和副油箱之间。

以上四种阻力是对低速飞机而言,至于高速飞机,除了也有这些阻力外,还会产生波阻等其他阻力。

三、影响升力和阻力的因素

升力和阻力是飞机在空气之间的相对运动中(相对气流)中产生的。影响升力和阻力的基本因素有:机翼在气流中的相对位置(迎角)、气流的速度和空气密度以及飞机本身的特点(飞机表面质量、机翼形状、机翼面积、是否使用襟翼和前缘翼缝是否张开等)。

1迎角对升力和阻力的影响——相对气流方向与翼弦所夹的角度叫迎角。在飞行速度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得到最大升力的迎角,叫做临界迎角。在小于临界迎角范围内增大迎角,升力增大:超过临界临界迎角后,再增大迎角,升力反而减小。迎角增大,阻力也越大,迎角越大,阻力增加越多:超过临界迎角,阻力急剧增大。

2飞行速度和空气密度对升力阻力的影响——飞行速度越大升力、阻力越大。升力、阻力与飞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例,即速度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升力和阻力增大到原来的四倍:速度增大到原来的三倍,胜利和阻力也会增大到原来的九倍。空气密度大,空气动力大,升力和阻力自然也大。空气密度增大为原来的两倍,升力和阻力也增大为原来的两倍,即升力和阻力与空气密度成正比例。

3,机翼面积,形状和表面质量对升力、阻力的影响——机翼面积大,升力大,阻力也大。升力和阻力都与机翼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例。机翼形状对升力、阻力有很大影响,从机翼切面形状的相对厚度、最大厚度位置、机翼平面形状、襟翼和前缘翼缝的位置到机翼结冰都对升力、阻力影响较大。还有飞机表面光滑与否对摩擦阻力也会有影响,飞机表面相对光滑,阻力相对也会较小,反之则大

参考资料:

http://wwwjgsngcom/readnewsaspnewsid=633

◇1901年--1910年◇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性情孤僻的罗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说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戈达德”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很快传为笑柄。戈达德在姨妈的农场里深居简出,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点燃了历史上第一支液体驱动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尔纳的专家兼物理学家海尔曼•奥伯特发表了一本长达92页、公式连篇的小册子。他想使这本名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册子成为宇航的初级课本。

奥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飞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驱动气体要快,“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的天体”。他画出一张包括太空导弹的宇航站的草图。似乎很自然,这个宇航幻想家也已考虑建造一个太空镜。奥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兴趣。当时人类似乎只有一个愿望——离开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组织。该组织不久后便成为红军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在火星上建立共产主义之前,工程师要研制军用导弹,以维护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和内贝尔、维利•莱和克劳斯•里德尔先生。他们联合组成了“宇航协会”,过着僧侣般严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后,他们在柏林的赖尼肯多夫“火箭发射地”试验喷气式火箭,并计算出飞往火星的抛物线。陆军武器局的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姓参加了该协会。从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国成为机密。

1937年,韦恩赫尔•冯•布劳恩成了新建的佩讷明德陆军研究所的技术主任。该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罗的海乌瑟多姆岛上的一座综合性大楼,它由装配车间、实验台和发射装置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尽快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恰好在1939年秋天,这些工程师成功地把配有控制仪器的“Aggregat5”(A5)号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据说它装有一种控制装置,能射中地面目标。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号导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此后的V2导弹弹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它飞到了90公里的高度。“Aggregat 4”号导弹是个“原始细胞”,由此生长出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导弹和宇宙空间计划。这些计划给本世纪剩余的日子打上了烙印,为人类的自我毁灭提供了可能。

佩讷明德基地表明,这样高度综合的导弹技术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财政支持,这只能由国家来提供——也就是由军方来承担。布劳恩后来解释说,他参加纳粹党、并于1940年成为党卫军冲锋队小队长是为了能够继续发展导弹计划。

对能工巧匠来说,佩讷明德是个天堂。最优秀的工程师云集此地,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图纸转化为成品。这里有风洞和实验室,并研制出第一枚巡航导弹、第一个电子模拟计算器,完善了陀螺仪控制技术、无线通讯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当第一枚“报复性武器”V2导弹击中伦敦时,佩讷明德人捧着香槟碰杯。在战争末期,总共6000枚V2导弹中大约有一半被发射到安特卫普、伦敦、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计V2导弹使12685人丧命,其中三分之二为平民。在希特勒死后两天,这些工程师决定向美国人投诚。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加利福尼亚的兰德军事研究所专家认为,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将“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这就是美国对塔斯社于1957年10月4日报道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号——第一颗进入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感到震惊的原因。美国当时还在忙于改建“红石地地短程战术导弹”,以便能从土耳其向苏联发射核弹头。美国的卫星计划也还在制定之中。现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为世界共产主义服务。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直到里根总统任命他为“星球大战计划”的顾问,他的心情才恢复了平静。

围绕争夺太空优势的竞争进入了重要关头。坐落于哈萨克斯坦草原上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技术人员竭尽所能使美国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们把一条名为“莱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而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先锋”号从一米半的高度坠落到发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败的次日,肯尼迪总统下令起草一份报告。报告听上去显得相当绝望:“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有希望出现的戏剧性转折——使我们取胜的太空计划?”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说,“在60年代结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并让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条旗插到这块无生命的石头星球上的计划将花费250亿美元。国会批准了这项计划,同时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际战略导弹”和656枚“北极星中远程战略潜艇核导弹”。登月竞争就此展开。在“阿波罗”计划达到高潮时,共有50万人参与了这个行动。为了节省时间,美国航天局把起飞试验的次数限制到了最低点。“双子星座”号载人飞船试验了对接技术和控制技术;“徘徊者”号和“月球轨道器”号在月球表面寻找适合着陆的地点。“阿波罗8”号成功地围绕月球飞行。宇航员在1968年圣诞节向人类奉送了《创世纪》中的诗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幸运地在月球上降落,这成为本世纪第一次通过电视对全球转播的事件。

宇宙空间历史学家威廉•伯罗斯在撰写“阿波罗”计划时说:“这次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的动机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仍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是这个千年的奥德赛传奇。”冯•布劳恩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知道,取得太空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在地球上取得领导权。”

6次成功的“阿波罗”登陆带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学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乘坐登月飞船在月球上闲逛,并认识到月球上实在没有可供发现的东西和很少有梦寐以求的东西。为什么要把钱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战争和差点酿成一场灾难的“阿波罗13”号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到失败。因此最后3次“阿波罗”任务被削减掉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也逐渐削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苏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绝密文件制定了飞向月球的载人飞行计划。但是,飞船的研制进展异常缓慢。苏联迅速失去同美国在太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担任国家***后,美国人实现了飞向月球的计划,而“联盟号”的起飞则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驾驶着未完全建造好的“联盟号”升上太空。24小时后,因为返回地球着陆时主降落伞没有弹出来,宇航员遇难身亡。1968年10月,发射了无人驾驶的“联盟-2号”,格奥尔基•别列戈沃伊应当乘次日发射的“联盟-3号”上天,与其对接,但别列戈沃伊没有能够通过手动完成对接……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沙塔罗夫乘坐的第一艘飞船“联盟-4号”的起飞时间定在一个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飞时,发送装置突然显示一个系统出现故障,飞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联盟-4号”顺利起飞。15日,叶利谢耶夫、赫鲁诺夫和沃雷诺夫三人乘坐的“联盟-5号”又出现故障。这第二艘飞船的起飞同“联盟-4号”在拜科努尔上空飞行的时间密切相关,推迟发射就等于宣布整个计划失败。发射场几名军事专家提出更换损坏部件,并保证要在发射前完成。拜科努尔发射场正值严冬。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用创纪录的时间完成了更换工作……飞船相互靠近是通过自动装置实现的。而在100米处,宇航员需要手动靠拢和对接。一切都很顺利。宇航员赫鲁诺夫第一个小心地钻出狭窄的舱口,看了看周围,抓住飞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对接起来的“联盟-4号”。他水平姿势飘浮起来,双脚碰不到飞船外面的物体。一根长绳把他系在“联盟-5号”上。

叶利谢耶夫随后也进入了“联盟-4号”。太空中的工作持续了37分钟。飞船在对接状态运行了四个半小时。1月17日,“联盟-4号”返回地面。

沃雷诺夫应当驾驶“联盟-5号”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打开制动发动机前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他应当看到浮动的地球,应当弄清楚飞船是否转动,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否则,发动机如果没有处于逆行方向,打开它不仅不会制动,而且还会加速,那样的话宇航员就要永远呆在太空中了。当时发现,由于弹道的错误,飞船比预定时间提前进入夜间。沃雷诺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确定飞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确。他只好放弃了降落。

飞行指挥中心建议,在下一圈飞行时人工调整飞船方向。沃雷诺夫轻松地做到了这一点,发动机适时启动,“联盟-5号”终于飞向地球。六分钟后,降落设备就要脱离日常生活舱和仪器设备舱了。可宇航员突然听到头上一声巨响,舱口上面的横梁弯曲,舱口出现缝隙,这足以使舱内气压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沃雷诺夫从观察孔里看到了耸立的天线。这意味着,没有脱离庞大的仪器设备舱。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大气层必死无疑。

当进入大气层后,沃雷诺夫从观察孔里看见一道火光。舱内冒出黑烟,充满了焦味。飞船旋转着,他一会儿看到太阳,一会儿看到地球……突然又响起爆炸声。飞船旋转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围之中。

爆炸终于使降落装置离开仪器设备舱。这时离地球还有90来公里。

降落是在严重超负荷和疯狂旋转中进行的。医生后来都感到惊奇:人的机体怎能承受这一切,为什么没有出现脑溢血。接着传出啪啪的响声,就是说,该打开降落伞了。但沃雷诺夫知道,在旋转时,伞绳会缠在一起,伞顶不会张开,飞船将像石头那样落在地上。这一次他太走运了:伞绳虽然打了拧,但飞船顿了一下,开始朝另一个方向转,降落伞终于打开了。沃雷诺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人空间站。苏联的第一代空间站为“礼炮”号,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轨道空间站。 1971年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被送入轨道,在返航途中压力阀提前打开,导致3名宇航员丧生。之后,苏联“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4”号和“礼炮-5”号5个空间站。它们每个的重量约19吨,长16米,只有一个对接口,可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在此类空间站上,宇航员连续停留最长的时间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间站为“礼炮-6”号及“礼炮-7”号。它们的对接口增加到两个,可同时把载人和载货用的飞船分开,载人用“联盟”号,载货用“进步”号货运飞船。

“礼炮-7”号轨道科学站于1982年4月19日发射,发射时不载人,宇航员和给养分别由载人飞机和货运飞船与其对接供给。人在“礼炮-7”号上连续逗留时间最长的为211天。“礼炮-7”号全长约15米,重约20吨,前后各有一个与飞船对接的舱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备有变轨发动机,能提高轨道高度,保证长期运行。拥有3个密封舱和2个非密封舱,密封舱的最大直径为4米多,舱内明亮、舒适、供水充足,保证宇航员长时间在空间站停留。“礼炮-7号”在总共4年多的飞行中,先后有10批国内外宇航员在站上工作,累计800余天,获得大量科学资料和,并生产出第一批太空制造的优质单晶,其中最长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齐姆、索洛维约夫和阿季科夫组成的三人乘员组连续飞行237天,创宇航史上载人飞行的最高纪录。1986年8月,“礼炮-7号”轨道站停止载人飞行,它与相接的“宇宙-1686号”卫星联合体转入更高的轨道上运行。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2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然而苏联解体后,从解体中独立的俄罗斯多年来政治上一直动荡、生产机制不畅、经济异常困难,以至于支撑不起尚处于“可靠状态”的“和平”号轨道站的运行。“和平”号轨道站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为支持其运行,俄国内成立了保留“和平”号人民募捐基金会,并在上个月进行了以募捐为目的的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汽车拉力赛,然而所得款项寥寥无几。“和平”号最终的命运是被迫下岗。

1981年4月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起飞,全美国都为之骄傲。美国航天局向国会兜售这项计划时称,它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航天飞机”,能节省费用,但该计划的实际花费达到了天文数字——100亿美元。此后,美国的航天飞机频繁起飞,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务,比如卫星发射、太空实验等等。而苏联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buran)”号,而且这架航天飞机还是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升空的。

不过,美国的航天飞机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当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种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机长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37岁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从11416位申请者中选拔出来的美国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普通公民。这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1月31日,15万名航天工作者冒着寒风在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为失事的7名机组人员举行了追悼仪式。里根总统出席追悼仪式并慰问了遇难者的家属。2月3日,里根总统下令成立一个由13人组成的总统调查委员会,调查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由前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在4个月的调查中,访问了160人,举行了35次调查会议,搜集了6万3千份文件和数百幅照片。6月9日调查委员会正式向里根总统提出长达256页的调查报告。据调查,“挑战者”号爆炸原因是右侧助推火箭存在问题,发射时气温过低,寒冷的气温对火箭垫圈产生了影响,导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独自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设,把美国在航天领域内的对手俄罗斯拉进来,再联合日本、欧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为伙伴共同筹建。美国吸引俄罗斯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可谓老谋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罗斯现成的硬件及载人航天技术和经验,降低空间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罗斯航天技术的扩散,可谓“一箭双雕”。

而继承了苏联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罗斯则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困难,已无力独自开展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所以也乐意与美国联手建造空间站。这样,两个冷战时期的宿敌决定携手起来共建国际空间站。经过5年准备,空间站于1998年底正式“开工”兴建。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国际空间站预计将在2004年建成,完工后由6个实验舱(美国一个、欧洲航天局一个、俄罗斯三个)、一个居住舱、两个连接舱、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等组成,是一个长88米,重约430吨的庞然大物,站上居住舱容积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

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 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

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本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

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桑格菲尔地区,贝尔公司试飞能冲破音障的飞机。上午10时一架巨大的B-29轰炸机,在机舱下悬挂着一驾造型奇特的小飞机起飞了。这架小飞机命名为X-1火箭飞机。X-1飞机装有4台火箭发动机,总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险的液氢和酒精。当B-29轰炸机把它从空中放下的时候,它的4台火箭发动机相继点火,声如雷鸣。当飞机发动机启动1分28秒后,马赫数达到1�0,飞机达到了音速。这时X-1飞机的燃料几乎用尽,速度变得更快,达到马赫数1�06,这时的高度是13000米。尽管试飞成功,但由于X-1飞机不是靠自身的动力起飞升空,这个纪录没有被承认。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他制造的VS-300直升机,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桨,后来经过多次试飞,将3副尾桨变成1副,这架实用型直升机从而成为现代直升机的鼻祖。

世界上第一架使用型直升机

VS-300直升机诞生之后,影响巨大,尤其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直升机的制造技术发展迅猛。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机的动力装置处在活塞式发动机时期,此后就进入了喷气涡轮轴时期。旋翼材料结构技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为金属木翼混合结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金属结构,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玻璃纤维结构,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成为新型复合材料结构。

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著名的有前苏联生产的安-22、伊尔-76;美国生产的C-141、C-5A、波音-747;法国的空中客车等。超音速运输机有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式和原苏联的图-144。然而,超音速客机的发展并不乐观。“协和”式飞机售价过高,影响效益,因而已于80年代停止生产。前苏联的图-144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在80年代停航。

第一架民航机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由于发明了飞机,人类环球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行是16世纪完成的。当时,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足足用了 3年时间,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环绕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19世纪末,一个法国人乘火车环球旅行一周,也花费了43天的时间。飞机发明以后,人们在1949年又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一架B—50型轰炸机,经过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仅仅用了94个小时,便绕地球一周,飞行 37700公里。强中更有强中手。超音速飞机问世以后,人们飞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国人普斯贝特只用14个小时零6分钟,就飞行36900公里,环绕地球一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可以飞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这对于生活在20世纪以前的人类来说,难道不是一个人间奇迹吗

A330-200空中客车

错综复杂的空中航线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运。早在本世纪20年代,航空运输就开设了定期航班,运送旅客和邮件。如今,空中航线更是四通八达,人们随时都会看见银色的飞机,如同一只大鸟,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掠而过。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而在20世纪以前则是不可思议的。从此,险峻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洋再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交流,人们播种友谊,传达信息,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人类的文明。

飞机的发明也使航空运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许多为工业发展所需的种种原料拥有了新的来源和渠道,大大减轻了人们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特别是超音速飞机诞生以后,空中运输更加兴旺。那些不宜长时间运输的牲畜和难以长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飞机而跨越五湖四海,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基本简介

哲学家 的英文是philo-so-pher ,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有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哲学体系的哲学学人。

哲学学者是以哲学为研究对象、对哲学有很高造诣的哲学学人。

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范式和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是哲学家与一般的哲学学者的根本区别。

哲学家由来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

比如说,哲学并不是要获得"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各种定义和用法,这些都只是背景知识,而是思考"真理"这个概念在观念/知识体系中适合于放在什么位置上,与之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哪些观念,与其它观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效果,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块愚形。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想说,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

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有了。

维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帐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当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账)。

我自己有种"实验的体验"(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随便在什么地方,比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骗子,要脸的人和不要脸的人。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智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我想,这就是哲学家想知道的"真实"(the real)。

泰勒斯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里特斯 毕达哥拉斯 苏格拉底 后苏格拉底时期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斐洛 伊壁鸠鲁 阿基米德 普罗汀 中世纪哲学家 希波的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 席德佳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17世纪哲学家 伏尔泰 弗兰西斯·培根 德尼·狄德罗 约翰·洛克 勒奈·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18世纪哲学家 让-雅克·卢梭 大卫·休谟 乔治·贝克莱 伊曼努尔·康德 费希特 19世纪哲学家 黑格尔 亚瑟·叔本华 弗里德里希·谢林 尼采 克尔凯郭尔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奥古斯特·孔德 威廉·詹姆士 20世纪哲学家 本纳德多·克罗齐 约翰·杜威 伯特兰·罗素 鲁道夫·卡尔纳普 让·保罗·萨特 加缪 胡塞尔 马丁·海德格尔 维根斯坦 卡尔·雅斯贝尔斯 汉娜·阿伦特 21世纪哲学家 朱立安·巴吉尼 朱迪斯·巴特勒 丹尼尔·丹尼特 杰瑞·福多 雅各·辛提卡 斯拉沃热·齐泽克 纨妲娜·希瓦 茨维坦·托多洛夫 茱莉亚·克莉斯蒂娃 菲利浦·索莱尔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中国哲学家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

庄子 、列子 、慎到、 杨朱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周文王(《周易》作者)

墨子(墨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

邹衍(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五行学说创始人)

王阳明(王守仁,心学大家,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夫之 (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

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胡适,冯友兰,南怀瑾,许向东

西方哲学家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创始人),

苏格拉底(西方理性形上学传统的奠基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基督教哲学

查士丁(Justin),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拉克坦修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

罗色林安瑟尔谟(存在论论证

罗吉尔·培根

文艺复新后

佛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之父,许多科学研究方法都是他所写的) ,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者),

笛卡尔(二元论者,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

斯宾诺莎(理性主义者,泛神论代表人物),

莱布尼茨(理性主义者,博学家) ,

洛克(经验论者) ,

贝克莱(经验论者),

休谟(逻辑上把经验论发展到顶端) ,

卢梭(社会契约论者),

康德(根本上分析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传统),

费希特(自称承继康德哲学) ,

黑格尔(观念论者,德意志哲学集大成者) ,

叔本华(唯意志论者),

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

马克思(经济,政治,哲学家) ,

尼采(唯意志论者,哲学史家,诗人),

罗素(著名的数学,哲学,哲学史家) ,

维根斯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德希达(解构主义),

杜威(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教育哲学家) ,

文德尔班(哲学史家) ,

歌德(哲学家),

罗蒂(实用主义),

詹姆士(实用主义) ,

斯温博尔(现代神学主要领头人,英国科学院,神学院院士) ,

福柯(结构主义心理学),

阿尔都塞(结构社会主义) ,

Sosa(主要的现代形上学家)等。

阶级性

哲学家,是研究哲学,以学术和理论的姿态存在。然而,争议在于,哲学家是自在的还是依附存在的。很显然,政治家是依附存在的,离开国家,政治家将成为人们眼中的小丑。

对於哲学家,马克思认定哲学具备党性,是为社会服务的,即不存在超阶级的哲学家,也就是说,凡是哲学家,其理论和做派,必然代表特定的阶级,而不可能超越,这是人对社会的依附性所决定的。

也有人证明哲学和哲学家的超阶级性。自我论哲学思想没有阶级性,自我论思想是以物质的本原为研究目标,研究其内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理。是以宇宙,微子,暗物质为基点,从而对无机物,有机物,生命物质以及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人类社会在宇宙空间里,如同沧海一粟,自我论思想 是以人类为整体进行研究,是中立的,而阶级性带有个性的偏见。马克思对哲学的研究存在着时代特色。存在时代的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

一,乎略了对微物质、微时间段的认可和研究,比如亿分之一克的物质,亿分之一秒的时间段。这就否认了微物质及微时间段的物质性。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物质在宇宙空间和时间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片面的强调人的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自我原动力的存在。其实,物质的自我就是物质能动作用的原动力。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得知,人所能看到的和能听到的仅仅是宇宙中极其微量的部分。而人所没有看到的没有发现的物质占绝大部分。 三,人是地球上的特有的物质,而地球在宇宙物质世界上,仅仅是苍海之一粟。而阶级斗争仅仅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当然马克思哲学理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著巨大的摧动作用。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和更新应该是我们后人们的事 。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它的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轨道飞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驾驶员舱、乘务员舱和载货舱。②用作提供推进的外贮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两枚,使用固体燃料。航天飞机的主要用处是空间运输、卫星服务,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为其输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务项目。还可以进行星际观测,军事、地理观察及拍照。由于其本身体积较大(高20多米,长50多米),也可以做为大型空间建筑。航天飞机起飞时可以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在运行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可以把工作完毕后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进外贮箱抛掉。航天飞机的主要机械在返回地面后经过整修还可以继续使用。

美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与实施航天飞机的计划。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1977年开始在各种复杂的地面上和大气层中试验。1981年首次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太空试验飞行,飞行三天后成功地返回地面。从此以后,载人的航天飞机开始进入太空。

航天飞机把人载入太空,在上面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太空育种,药物合成,晶体提纯,金属冶炼,宇宙观测等等,因为航天飞机上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为重力影响没法做的实验。航天飞机的好处就是可以重复使用,节约经费。并且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不用燃料,像鹰一样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航天飞机的外形就像普通飞机一样。但它的表面必须有隔热层,否则飞回地球的时候会被和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标志着它的综合国力,你看看美国,俄罗斯都有航天飞机,咱们就没有。但是我们的神州系列飞船发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飞行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7宇航员罹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

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由运载火箭发射的飞行器,用于进入地球轨道,在地球与轨道航天器之间运送人员和物资,并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发射升空。航天飞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带机翼的轨道器,用于运载航天员和物资;外部推进剂箱,用于携带供3台主发动机使用的液氢和液氧;一对大型固体推进剂捆绑式助推火箭。整个系统的起飞重量达2000吨,高56米。发射时,助推器和轨道器主发动机同时点火,推力达3100万牛顿。起飞后约两分钟,助推火箭被抛弃并用降落伞降落,回收后再次使用。轨道器将外部推进剂箱中的推进剂消耗完时,已获得99%的轨道高度,于是抛弃。此推进剂箱在坠入大气层时解体。虽然航天飞机像常规载人航天器一样垂直发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喷气式飞机一样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轨道器在设计上可重复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航天飞机可将卫星和探测器装入它的货仓带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员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轨道上出了问题的卫星。航天心机还可用作太空实验室,携带专门的研究设备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航天飞机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远比升空时的难度与危险性要大。当轨道飞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气层时,它必须十分精确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角度。由于机身与空气的剧烈摩擦,其外部可产生1500摄氏度的高温,如果没有防护装置,飞机将会熔化。所以,在航天飞机的外表覆盖了一层大小形状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盐纤维瓷片,这些瓷片的隔热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证热量不被传导到飞行器上。航天飞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制造的最复杂、最尖端的运载工具。它庞大而精密的系统由数百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航天飞机毁灭。两架失事的航天飞机,一个是因为小小的密封圈发生泄漏,在起飞后不久发生了爆炸;一个是因为瓷片脱落击坏身,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机身解体。两次事故使十几名宇航员壮烈牺牲。人们在感激这些勇士,震惊这种灾难的同时,仍然会对科学事业充满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国拥有航天飞机,但由这些航天飞机所进行伟大事业,使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产生了突飞猛进的作用。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70-80年代,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开始研制航天飞机,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投入使用。航天飞机用途广泛,可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停靠、空间科学实验、发射回收或检修卫星。它曾在空间捕获一颗未能进入同步贵道的国际通信卫星6号,进行修理后,又把它送入同步轨道。它还发射过并三次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航天飞机通常可乘7人,飞行时间一般在2周以下,最长可达28天。

目前航天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各种建设用部件和补养。美国原设想使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可以节约花费。但结果全然不同,每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费非常高,最新的奋进号研制费达20亿美元,而且每次发射费用1亿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一架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五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可靠性还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战者号发射失败后一直到2002年4月为止已成功飞行过110次。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它的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轨道飞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驾驶员舱、乘务员舱和载货舱。②用作提供推进的外贮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两枚,使用固体燃料。航天飞机的主要用处是空间运输、卫星服务,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为其输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务项目。还可以进行星际观测,军事、地理观察及拍照。由于其本身体积较大(高20多米,长50多米),也可以做为大型空间建筑。航天飞机起飞时可以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在运行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可以把工作完毕后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进外贮箱抛掉。航天飞机的主要机械在返回地面后经过整修还可以继续使用。

美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与实施航天飞机的计划。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1977年开始在各种复杂的地面上和大气层中试验。1981年首次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太空试验飞行,飞行三天后成功地返回地面。从此以后,载人的航天飞机开始进入太空。

航天飞机把人载入太空,在上面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太空育种,药物合成,晶体提纯,金属冶炼,宇宙观测等等,因为航天飞机上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为重力影响没法做的实验。航天飞机的好处就是可以重复使用,节约经费。并且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不用燃料,像鹰一样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航天飞机的外形就像普通飞机一样。但它的表面必须有隔热层,否则飞回地球的时候会被和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标志着它的综合国力,你看看美国,俄罗斯都有航天飞机,咱们就没有。但是我们的神州系列飞船发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飞行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7宇航员罹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

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由运载火箭发射的飞行器,用于进入地球轨道,在地球与轨道航天器之间运送人员和物资,并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发射升空。航天飞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带机翼的轨道器,用于运载航天员和物资;外部推进剂箱,用于携带供3台主发动机使用的液氢和液氧;一对大型固体推进剂捆绑式助推火箭。整个系统的起飞重量达2000吨,高56米。发射时,助推器和轨道器主发动机同时点火,推力达3100万牛顿。起飞后约两分钟,助推火箭被抛弃并用降落伞降落,回收后再次使用。轨道器将外部推进剂箱中的推进剂消耗完时,已获得99%的轨道高度,于是抛弃。此推进剂箱在坠入大气层时解体。虽然航天飞机像常规载人航天器一样垂直发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喷气式飞机一样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轨道器在设计上可重复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航天飞机可将卫星和探测器装入它的货仓带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员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轨道上出了问题的卫星。航天心机还可用作太空实验室,携带专门的研究设备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航天飞机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远比升空时的难度与危险性要大。当轨道飞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气层时,它必须十分精确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角度。由于机身与空气的剧烈摩擦,其外部可产生1500摄氏度的高温,如果没有防护装置,飞机将会熔化。所以,在航天飞机的外表覆盖了一层大小形状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盐纤维瓷片,这些瓷片的隔热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证热量不被传导到飞行器上。航天飞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制造的最复杂、最尖端的运载工具。它庞大而精密的系统由数百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航天飞机毁灭。两架失事的航天飞机,一个是因为小小的密封圈发生泄漏,在起飞后不久发生了爆炸;一个是因为瓷片脱落击坏身,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机身解体。两次事故使十几名宇航员壮烈牺牲。人们在感激这些勇士,震惊这种灾难的同时,仍然会对科学事业充满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国拥有航天飞机,但由这些航天飞机所进行伟大事业,使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产生了突飞猛进的作用。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70-80年代,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开始研制航天飞机,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投入使用。航天飞机用途广泛,可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停靠、空间科学实验、发射回收或检修卫星。它曾在空间捕获一颗未能进入同步贵道的国际通信卫星6号,进行修理后,又把它送入同步轨道。它还发射过并三次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航天飞机通常可乘7人,飞行时间一般在2周以下,最长可达28天。

目前航天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各种建设用部件和补养。美国原设想使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可以节约花费。但结果全然不同,每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费非常高,最新的奋进号研制费达20亿美元,而且每次发射费用1亿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一架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五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可靠性还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战者号发射失败后一直到2002年4月为止已成功飞行过110次。

◇1901年--1910年◇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性情孤僻的罗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说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戈达德”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很快传为笑柄。戈达德在姨妈的农场里深居简出,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点燃了历史上第一支液体驱动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尔纳的专家兼物理学家海尔曼·奥伯特发表了一本长达92页、公式连篇的小册子。他想使这本名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册子成为宇航的初级课本。

奥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飞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驱动气体要快,“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的天体”。他画出一张包括太空导弹的宇航站的草图。似乎很自然,这个宇航幻想家也已考虑建造一个太空镜。奥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兴趣。当时人类似乎只有一个愿望——离开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组织。该组织不久后便成为红军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在火星上建立共产主义之前,工程师要研制军用导弹,以维护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和内贝尔、维利·莱和克劳斯·里德尔先生。他们联合组成了“宇航协会”,过着僧侣般严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后,他们在柏林的赖尼肯多夫“火箭发射地”试验喷气式火箭,并计算出飞往火星的抛物线。陆军武器局的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姓参加了该协会。从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国成为机密。

1937年,韦恩赫尔·冯·布劳恩成了新建的佩讷明德陆军研究所的技术主任。该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罗的海乌瑟多姆岛上的一座综合性大楼,它由装配车间、实验台和发射装置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尽快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恰好在1939年秋天,这些工程师成功地把配有控制仪器的“Aggregat5” (A5)号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据说它装有一种控制装置,能射中地面目标。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号导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此后的V2导弹弹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它飞到了90公里的高度。 “Aggregat 4”号导弹是个“原始细胞”,由此生长出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导弹和宇宙空间计划。这些计划给本世纪剩余的日子打上了烙印,为人类的自我毁灭提供了可能。

佩讷明德基地表明,这样高度综合的导弹技术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财政支持,这只能由国家来提供——也就是由军方来承担。布劳恩后来解释说,他参加纳粹党、并于1940年成为党卫军冲锋队小队长是为了能够继续发展导弹计划。

对能工巧匠来说,佩讷明德是个天堂。最优秀的工程师云集此地,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图纸转化为成品。这里有风洞和实验室,并研制出第一枚巡航导弹、第一个电子模拟计算器,完善了陀螺仪控制技术、无线通讯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当第一枚“报复性武器”V2导弹击中伦敦时,佩讷明德人捧着香槟碰杯。在战争末期,总共6000枚V2导弹中大约有一半被发射到安特卫普、伦敦、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计V2导弹使12685人丧命,其中三分之二为平民。在希特勒死后两天,这些工程师决定向美国人投诚。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加利福尼亚的兰德军事研究所专家认为,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将“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这就是美国对塔斯社于1957年10月4 日报道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号——第一颗进入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感到震惊的原因。美国当时还在忙于改建“红石地地短程战术导弹”,以便能从土耳其向苏联发射核弹头。美国的卫星计划也还在制定之中。现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为世界共产主义服务。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直到里根总统任命他为“星球大战计划”的顾问,他的心情才恢复了平静。

围绕争夺太空优势的竞争进入了重要关头。坐落于哈萨克斯坦草原上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技术人员竭尽所能使美国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们把一条名为“莱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而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先锋”号从一米半的高度坠落到发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败的次日,肯尼迪总统下令起草一份报告。报告听上去显得相当绝望:“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有希望出现的戏剧性转折——使我们取胜的太空计划?”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说,“在60年代结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并让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条旗插到这块无生命的石头星球上的计划将花费 250亿美元。国会批准了这项计划,同时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际战略导弹”和656枚“北极星中远程战略潜艇核导弹”。登月竞争就此展开。在 “阿波罗”计划达到高潮时,共有50万人参与了这个行动。为了节省时间,美国航天局把起飞试验的次数限制到了最低点。“双子星座”号载人飞船试验了对接技术和控制技术;“徘徊者”号和“月球轨道器”号在月球表面寻找适合着陆的地点。“阿波罗8”号成功地围绕月球飞行。宇航员在1968年圣诞节向人类奉送了《创世纪》中的诗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幸运地在月球上降落,这成为本世纪第一次通过电视对全球转播的事件。

宇宙空间历史学家威廉·伯罗斯在撰写“阿波罗”计划时说:“这次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的动机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仍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是这个千年的奥德赛传奇。”冯·布劳恩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知道,取得太空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在地球上取得领导权。”

6次成功的“阿波罗”登陆带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学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乘坐登月飞船在月球上闲逛,并认识到月球上实在没有可供发现的东西和很少有梦寐以求的东西。为什么要把钱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战争和差点酿成一场灾难的“阿波罗13”号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到失败。因此最后3次“阿波罗”任务被削减掉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也逐渐削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苏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绝密文件制定了飞向月球的载人飞行计划。但是,飞船的研制进展异常缓慢。苏联迅速失去同美国在太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担任国家***后,美国人实现了飞向月球的计划,而“联盟号”的起飞则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驾驶着未完全建造好的“联盟号”升上太空。24小时后,因为返回地球着陆时主降落伞没有弹出来,宇航员遇难身亡。1968年10月,发射了无人驾驶的“联盟-2号”,格奥尔基·别列戈沃伊应当乘次日发射的“联盟-3号”上天,与其对接,但别列戈沃伊没有能够通过手动完成对接……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沙塔罗夫乘坐的第一艘飞船“联盟-4号”的起飞时间定在一个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飞时,发送装置突然显示一个系统出现故障,飞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联盟-4号”顺利起飞。15日,叶利谢耶夫、赫鲁诺夫和沃雷诺夫三人乘坐的“联盟-5号”又出现故障。这第二艘飞船的起飞同“联盟-4号”在拜科努尔上空飞行的时间密切相关,推迟发射就等于宣布整个计划失败。发射场几名军事专家提出更换损坏部件,并保证要在发射前完成。拜科努尔发射场正值严冬。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用创纪录的时间完成了更换工作……飞船相互靠近是通过自动装置实现的。而在100米处,宇航员需要手动靠拢和对接。一切都很顺利。宇航员赫鲁诺夫第一个小心地钻出狭窄的舱口,看了看周围,抓住飞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对接起来的“联盟-4号”。他水平姿势飘浮起来,双脚碰不到飞船外面的物体。一根长绳把他系在“联盟-5号”上。

叶利谢耶夫随后也进入了“联盟-4号”。太空中的工作持续了37分钟。飞船在对接状态运行了四个半小时。1月17日,“联盟-4号”返回地面。

沃雷诺夫应当驾驶“联盟-5号”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打开制动发动机前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他应当看到浮动的地球,应当弄清楚飞船是否转动,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否则,发动机如果没有处于逆行方向,打开它不仅不会制动,而且还会加速,那样的话宇航员就要永远呆在太空中了。当时发现,由于弹道的错误,飞船比预定时间提前进入夜间。沃雷诺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确定飞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确。他只好放弃了降落。

飞行指挥中心建议,在下一圈飞行时人工调整飞船方向。沃雷诺夫轻松地做到了这一点,发动机适时启动,“联盟-5号”终于飞向地球。六分钟后,降落设备就要脱离日常生活舱和仪器设备舱了。可宇航员突然听到头上一声巨响,舱口上面的横梁弯曲,舱口出现缝隙,这足以使舱内气压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沃雷诺夫从观察孔里看到了耸立的天线。这意味着,没有脱离庞大的仪器设备舱。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大气层必死无疑。

当进入大气层后,沃雷诺夫从观察孔里看见一道火光。舱内冒出黑烟,充满了焦味。飞船旋转着,他一会儿看到太阳,一会儿看到地球……突然又响起爆炸声。飞船旋转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围之中。

爆炸终于使降落装置离开仪器设备舱。这时离地球还有90来公里。

降落是在严重超负荷和疯狂旋转中进行的。医生后来都感到惊奇:人的机体怎能承受这一切,为什么没有出现脑溢血。接着传出啪啪的响声,就是说,该打开降落伞了。但沃雷诺夫知道,在旋转时,伞绳会缠在一起,伞顶不会张开,飞船将像石头那样落在地上。这一次他太走运了:伞绳虽然打了拧,但飞船顿了一下,开始朝另一个方向转,降落伞终于打开了。沃雷诺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人空间站。苏联的第一代空间站为“礼炮”号,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轨道空间站。 1971年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被送入轨道,在返航途中压力阀提前打开,导致3名宇航员丧生。之后,苏联“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 4”号和“礼炮-5”号5个空间站。它们每个的重量约19吨,长16米,只有一个对接口,可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在此类空间站上,宇航员连续停留最长的时间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间站为“礼炮-6”号及“礼炮-7”号。它们的对接口增加到两个,可同时把载人和载货用的飞船分开,载人用“联盟”号,载货用“进步”号货运飞船。

“礼炮-7”号轨道科学站于1982年4月19日发射,发射时不载人,宇航员和给养分别由载人飞机和货运飞船与其对接供给。人在“礼炮-7”号上连续逗留时间最长的为211天。“礼炮-7”号全长约15米,重约20吨,前后各有一个与飞船对接的舱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备有变轨发动机,能提高轨道高度,保证长期运行。拥有3个密封舱和2个非密封舱,密封舱的最大直径为4米多,舱内明亮、舒适、供水充足,保证宇航员长时间在空间站停留。“礼炮- 7号”在总共4年多的飞行中,先后有10批国内外宇航员在站上工作,累计800余天,获得大量科学资料和,并生产出第一批太空制造的优质单晶,其中最长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齐姆、索洛维约夫和阿季科夫组成的三人乘员组连续飞行237天,创宇航史上载人飞行的最高纪录。1986年8月,“礼炮-7号” 轨道站停止载人飞行,它与相接的“宇宙-1686号”卫星联合体转入更高的轨道上运行。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 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2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然而苏联解体后,从解体中独立的俄罗斯多年来政治上一直动荡、生产机制不畅、经济异常困难,以至于支撑不起尚处于“可靠状态”的“和平”号轨道站的运行。“和平”号轨道站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为支持其运行,俄国内成立了保留“和平”号人民募捐基金会,并在上个月进行了以募捐为目的的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汽车拉力赛,然而所得款项寥寥无几。“和平”号最终的命运是被迫下岗。

1981年4月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起飞,全美国都为之骄傲。美国航天局向国会兜售这项计划时称,它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航天飞机”,能节省费用,但该计划的实际花费达到了天文数字——100亿美元。此后,美国的航天飞机频繁起飞,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务,比如卫星发射、太空实验等等。而苏联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buran)”号,而且这架航天飞机还是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升空的。

不过,美国的航天飞机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当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种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机长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37岁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从11416位申请者中选拔出来的美国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普通公民。这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 次飞行。1月31日,15万名航天工作者冒着寒风在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为失事的7名机组人员举行了追悼仪式。里根总统出席追悼仪式并慰问了遇难者的家属。2月3日,里根总统下令成立一个由13人组成的总统调查委员会,调查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由前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在4个月的调查中,访问了 160人,举行了35次调查会议,搜集了6万3千份文件和数百幅照片。6月9日调查委员会正式向里根总统提出长达256页的调查报告。据调查,“挑战者” 号爆炸原因是右侧助推火箭存在问题,发射时气温过低,寒冷的气温对火箭垫圈产生了影响,导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独自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设,把美国在航天领域内的对手俄罗斯拉进来,再联合日本、欧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为伙伴共同筹建。美国吸引俄罗斯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可谓老谋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罗斯现成的硬件及载人航天技术和经验,降低空间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罗斯航天技术的扩散,可谓“一箭双雕”。

而继承了苏联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罗斯则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困难,已无力独自开展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所以也乐意与美国联手建造空间站。这样,两个冷战时期的宿敌决定携手起来共建国际空间站。经过5年准备,空间站于1998年底正式“开工”兴建。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 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国际空间站预计将在2004年建成,完工后由6个实验舱(美国一个、欧洲航天局一个、俄罗斯三个)、一个居住舱、两个连接舱、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等组成,是一个长88米,重约430吨的庞然大物,站上居住舱容积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1901年--1910年◇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性情孤僻的罗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说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戈达德”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很快传为笑柄。戈达德在姨妈的农场里深居简出,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点燃了历史上第一支液体驱动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尔纳的专家兼物理学家海尔曼•奥伯特发表了一本长达92页、公式连篇的小册子。他想使这本名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册子成为宇航的初级课本。

奥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飞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驱动气体要快,“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的天体”。他画出一张包括太空导弹的宇航站的草图。似乎很自然,这个宇航幻想家也已考虑建造一个太空镜。奥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兴趣。当时人类似乎只有一个愿望——离开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组织。该组织不久后便成为红军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在火星上建立共产主义之前,工程师要研制军用导弹,以维护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和内贝尔、维利•莱和克劳斯•里德尔先生。他们联合组成了“宇航协会”,过着僧侣般严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后,他们在柏林的赖尼肯多夫“火箭发射地”试验喷气式火箭,并计算出飞往火星的抛物线。陆军武器局的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姓参加了该协会。从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国成为机密。

1937年,韦恩赫尔•冯•布劳恩成了新建的佩讷明德陆军研究所的技术主任。该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罗的海乌瑟多姆岛上的一座综合性大楼,它由装配车间、实验台和发射装置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尽快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恰好在1939年秋天,这些工程师成功地把配有控制仪器的“Aggregat5”(A5)号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据说它装有一种控制装置,能射中地面目标。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号导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此后的V2导弹弹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它飞到了90公里的高度。“Aggregat 4”号导弹是个“原始细胞”,由此生长出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导弹和宇宙空间计划。这些计划给本世纪剩余的日子打上了烙印,为人类的自我毁灭提供了可能。

佩讷明德基地表明,这样高度综合的导弹技术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财政支持,这只能由国家来提供——也就是由军方来承担。布劳恩后来解释说,他参加纳粹党、并于1940年成为党卫军冲锋队小队长是为了能够继续发展导弹计划。

对能工巧匠来说,佩讷明德是个天堂。最优秀的工程师云集此地,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图纸转化为成品。这里有风洞和实验室,并研制出第一枚巡航导弹、第一个电子模拟计算器,完善了陀螺仪控制技术、无线通讯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当第一枚“报复性武器”V2导弹击中伦敦时,佩讷明德人捧着香槟碰杯。在战争末期,总共6000枚V2导弹中大约有一半被发射到安特卫普、伦敦、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计V2导弹使12685人丧命,其中三分之二为平民。在希特勒死后两天,这些工程师决定向美国人投诚。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加利福尼亚的兰德军事研究所专家认为,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将“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这就是美国对塔斯社于1957年10月4日报道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号——第一颗进入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感到震惊的原因。美国当时还在忙于改建“红石地地短程战术导弹”,以便能从土耳其向苏联发射核弹头。美国的卫星计划也还在制定之中。现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为世界共产主义服务。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直到里根总统任命他为“星球大战计划”的顾问,他的心情才恢复了平静。

围绕争夺太空优势的竞争进入了重要关头。坐落于哈萨克斯坦草原上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技术人员竭尽所能使美国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们把一条名为“莱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而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先锋”号从一米半的高度坠落到发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败的次日,肯尼迪总统下令起草一份报告。报告听上去显得相当绝望:“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有希望出现的戏剧性转折——使我们取胜的太空计划?”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说,“在60年代结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并让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条旗插到这块无生命的石头星球上的计划将花费250亿美元。国会批准了这项计划,同时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际战略导弹”和656枚“北极星中远程战略潜艇核导弹”。登月竞争就此展开。在“阿波罗”计划达到高潮时,共有50万人参与了这个行动。为了节省时间,美国航天局把起飞试验的次数限制到了最低点。“双子星座”号载人飞船试验了对接技术和控制技术;“徘徊者”号和“月球轨道器”号在月球表面寻找适合着陆的地点。“阿波罗8”号成功地围绕月球飞行。宇航员在1968年圣诞节向人类奉送了《创世纪》中的诗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幸运地在月球上降落,这成为本世纪第一次通过电视对全球转播的事件。

宇宙空间历史学家威廉•伯罗斯在撰写“阿波罗”计划时说:“这次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的动机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仍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是这个千年的奥德赛传奇。”冯•布劳恩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知道,取得太空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在地球上取得领导权。”

6次成功的“阿波罗”登陆带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学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乘坐登月飞船在月球上闲逛,并认识到月球上实在没有可供发现的东西和很少有梦寐以求的东西。为什么要把钱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战争和差点酿成一场灾难的“阿波罗13”号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到失败。因此最后3次“阿波罗”任务被削减掉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也逐渐削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苏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绝密文件制定了飞向月球的载人飞行计划。但是,飞船的研制进展异常缓慢。苏联迅速失去同美国在太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担任国家***后,美国人实现了飞向月球的计划,而“联盟号”的起飞则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驾驶着未完全建造好的“联盟号”升上太空。24小时后,因为返回地球着陆时主降落伞没有弹出来,宇航员遇难身亡。1968年10月,发射了无人驾驶的“联盟-2号”,格奥尔基•别列戈沃伊应当乘次日发射的“联盟-3号”上天,与其对接,但别列戈沃伊没有能够通过手动完成对接……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沙塔罗夫乘坐的第一艘飞船“联盟-4号”的起飞时间定在一个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飞时,发送装置突然显示一个系统出现故障,飞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联盟-4号”顺利起飞。15日,叶利谢耶夫、赫鲁诺夫和沃雷诺夫三人乘坐的“联盟-5号”又出现故障。这第二艘飞船的起飞同“联盟-4号”在拜科努尔上空飞行的时间密切相关,推迟发射就等于宣布整个计划失败。发射场几名军事专家提出更换损坏部件,并保证要在发射前完成。拜科努尔发射场正值严冬。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用创纪录的时间完成了更换工作……飞船相互靠近是通过自动装置实现的。而在100米处,宇航员需要手动靠拢和对接。一切都很顺利。宇航员赫鲁诺夫第一个小心地钻出狭窄的舱口,看了看周围,抓住飞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对接起来的“联盟-4号”。他水平姿势飘浮起来,双脚碰不到飞船外面的物体。一根长绳把他系在“联盟-5号”上。

叶利谢耶夫随后也进入了“联盟-4号”。太空中的工作持续了37分钟。飞船在对接状态运行了四个半小时。1月17日,“联盟-4号”返回地面。

沃雷诺夫应当驾驶“联盟-5号”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打开制动发动机前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他应当看到浮动的地球,应当弄清楚飞船是否转动,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否则,发动机如果没有处于逆行方向,打开它不仅不会制动,而且还会加速,那样的话宇航员就要永远呆在太空中了。当时发现,由于弹道的错误,飞船比预定时间提前进入夜间。沃雷诺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确定飞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确。他只好放弃了降落。

飞行指挥中心建议,在下一圈飞行时人工调整飞船方向。沃雷诺夫轻松地做到了这一点,发动机适时启动,“联盟-5号”终于飞向地球。六分钟后,降落设备就要脱离日常生活舱和仪器设备舱了。可宇航员突然听到头上一声巨响,舱口上面的横梁弯曲,舱口出现缝隙,这足以使舱内气压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沃雷诺夫从观察孔里看到了耸立的天线。这意味着,没有脱离庞大的仪器设备舱。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大气层必死无疑。

当进入大气层后,沃雷诺夫从观察孔里看见一道火光。舱内冒出黑烟,充满了焦味。飞船旋转着,他一会儿看到太阳,一会儿看到地球……突然又响起爆炸声。飞船旋转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围之中。

爆炸终于使降落装置离开仪器设备舱。这时离地球还有90来公里。

降落是在严重超负荷和疯狂旋转中进行的。医生后来都感到惊奇:人的机体怎能承受这一切,为什么没有出现脑溢血。接着传出啪啪的响声,就是说,该打开降落伞了。但沃雷诺夫知道,在旋转时,伞绳会缠在一起,伞顶不会张开,飞船将像石头那样落在地上。这一次他太走运了:伞绳虽然打了拧,但飞船顿了一下,开始朝另一个方向转,降落伞终于打开了。沃雷诺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人空间站。苏联的第一代空间站为“礼炮”号,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轨道空间站。 1971年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被送入轨道,在返航途中压力阀提前打开,导致3名宇航员丧生。之后,苏联“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4”号和“礼炮-5”号5个空间站。它们每个的重量约19吨,长16米,只有一个对接口,可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在此类空间站上,宇航员连续停留最长的时间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间站为“礼炮-6”号及“礼炮-7”号。它们的对接口增加到两个,可同时把载人和载货用的飞船分开,载人用“联盟”号,载货用“进步”号货运飞船。

“礼炮-7”号轨道科学站于1982年4月19日发射,发射时不载人,宇航员和给养分别由载人飞机和货运飞船与其对接供给。人在“礼炮-7”号上连续逗留时间最长的为211天。“礼炮-7”号全长约15米,重约20吨,前后各有一个与飞船对接的舱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备有变轨发动机,能提高轨道高度,保证长期运行。拥有3个密封舱和2个非密封舱,密封舱的最大直径为4米多,舱内明亮、舒适、供水充足,保证宇航员长时间在空间站停留。“礼炮-7号”在总共4年多的飞行中,先后有10批国内外宇航员在站上工作,累计800余天,获得大量科学资料和,并生产出第一批太空制造的优质单晶,其中最长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齐姆、索洛维约夫和阿季科夫组成的三人乘员组连续飞行237天,创宇航史上载人飞行的最高纪录。1986年8月,“礼炮-7号”轨道站停止载人飞行,它与相接的“宇宙-1686号”卫星联合体转入更高的轨道上运行。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2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然而苏联解体后,从解体中独立的俄罗斯多年来政治上一直动荡、生产机制不畅、经济异常困难,以至于支撑不起尚处于“可靠状态”的“和平”号轨道站的运行。“和平”号轨道站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为支持其运行,俄国内成立了保留“和平”号人民募捐基金会,并在上个月进行了以募捐为目的的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汽车拉力赛,然而所得款项寥寥无几。“和平”号最终的命运是被迫下岗。

1981年4月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起飞,全美国都为之骄傲。美国航天局向国会兜售这项计划时称,它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航天飞机”,能节省费用,但该计划的实际花费达到了天文数字——100亿美元。此后,美国的航天飞机频繁起飞,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务,比如卫星发射、太空实验等等。而苏联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buran)”号,而且这架航天飞机还是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升空的。

不过,美国的航天飞机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当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种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机长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37岁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从11416位申请者中选拔出来的美国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普通公民。这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1月31日,15万名航天工作者冒着寒风在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为失事的7名机组人员举行了追悼仪式。里根总统出席追悼仪式并慰问了遇难者的家属。2月3日,里根总统下令成立一个由13人组成的总统调查委员会,调查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由前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在4个月的调查中,访问了160人,举行了35次调查会议,搜集了6万3千份文件和数百幅照片。6月9日调查委员会正式向里根总统提出长达256页的调查报告。据调查,“挑战者”号爆炸原因是右侧助推火箭存在问题,发射时气温过低,寒冷的气温对火箭垫圈产生了影响,导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独自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设,把美国在航天领域内的对手俄罗斯拉进来,再联合日本、欧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为伙伴共同筹建。美国吸引俄罗斯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可谓老谋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罗斯现成的硬件及载人航天技术和经验,降低空间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罗斯航天技术的扩散,可谓“一箭双雕”。

而继承了苏联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罗斯则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困难,已无力独自开展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所以也乐意与美国联手建造空间站。这样,两个冷战时期的宿敌决定携手起来共建国际空间站。经过5年准备,空间站于1998年底正式“开工”兴建。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国际空间站预计将在2004年建成,完工后由6个实验舱(美国一个、欧洲航天局一个、俄罗斯三个)、一个居住舱、两个连接舱、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等组成,是一个长88米,重约430吨的庞然大物,站上居住舱容积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

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 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

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本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

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桑格菲尔地区,贝尔公司试飞能冲破音障的飞机。上午10时一架巨大的B-29轰炸机,在机舱下悬挂着一驾造型奇特的小飞机起飞了。这架小飞机命名为X-1火箭飞机。X-1飞机装有4台火箭发动机,总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险的液氢和酒精。当B-29轰炸机把它从空中放下的时候,它的4台火箭发动机相继点火,声如雷鸣。当飞机发动机启动1分28秒后,马赫数达到1�0,飞机达到了音速。这时X-1飞机的燃料几乎用尽,速度变得更快,达到马赫数1�06,这时的高度是13000米。尽管试飞成功,但由于X-1飞机不是靠自身的动力起飞升空,这个纪录没有被承认。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他制造的VS-300直升机,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桨,后来经过多次试飞,将3副尾桨变成1副,这架实用型直升机从而成为现代直升机的鼻祖。

世界上第一架使用型直升机

VS-300直升机诞生之后,影响巨大,尤其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直升机的制造技术发展迅猛。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机的动力装置处在活塞式发动机时期,此后就进入了喷气涡轮轴时期。旋翼材料结构技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为金属木翼混合结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金属结构,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玻璃纤维结构,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成为新型复合材料结构。

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著名的有前苏联生产的安-22、伊尔-76;美国生产的C-141、C-5A、波音-747;法国的空中客车等。超音速运输机有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式和原苏联的图-144。然而,超音速客机的发展并不乐观。“协和”式飞机售价过高,影响效益,因而已于80年代停止生产。前苏联的图-144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在80年代停航。

第一架民航机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由于发明了飞机,人类环球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行是16世纪完成的。当时,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足足用了 3年时间,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环绕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19世纪末,一个法国人乘火车环球旅行一周,也花费了43天的时间。飞机发明以后,人们在1949年又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一架B—50型轰炸机,经过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仅仅用了94个小时,便绕地球一周,飞行 37700公里。强中更有强中手。超音速飞机问世以后,人们飞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国人普斯贝特只用14个小时零6分钟,就飞行36900公里,环绕地球一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可以飞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这对于生活在20世纪以前的人类来说,难道不是一个人间奇迹吗

A330-200空中客车

错综复杂的空中航线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运。早在本世纪20年代,航空运输就开设了定期航班,运送旅客和邮件。如今,空中航线更是四通八达,人们随时都会看见银色的飞机,如同一只大鸟,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掠而过。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而在20世纪以前则是不可思议的。从此,险峻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洋再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交流,人们播种友谊,传达信息,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人类的文明。

飞机的发明也使航空运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许多为工业发展所需的种种原料拥有了新的来源和渠道,大大减轻了人们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特别是超音速飞机诞生以后,空中运输更加兴旺。那些不宜长时间运输的牲畜和难以长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飞机而跨越五湖四海,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72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5
下一篇2023-06-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