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蒙娜丽莎》作品的艺术鉴赏

求《蒙娜丽莎》作品的艺术鉴赏,第1张

蒙娜丽莎》的姿势,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艺术规律问题,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冲击,而是心灵回归者、觉醒者心中的一个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

《蒙娜丽莎》具有另一种难以说明的象征意义,如佛的坐势、站势、讲道姿势,菩萨的动势,基督的几种象征性姿势:如两手摊开,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这有某种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

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简单最简单,最轻松最沉甸甸的样式,你无法赞美它,又无法挑剔它,它就是这样,原始的样子,人们只能沉醉其中,而不能有条理地褒贬它。

扩展资料: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入背景之中。

尤其是在该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处,作者是着意使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

《蒙娜丽莎》幅肖像中,那双眼睛周围、那生动的红色小圈和毛发,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眼脸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

鼻尖上那纯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翕,从玫瑰红唇到鲜嫩的粉颈,无处不是生动的肌肤而非颜料堆砌。如果人们凝神观看喉头的凹陷之处,仿佛还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堪称世界名画,而且据说达芬奇在这幅画作中隐藏着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以来也不断的有人对这幅画进行过科学的解读跟分析,后来终于有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里发现了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蒙娜丽莎眼中隐藏的是什么有人说蒙娜丽莎眼睛中藏着字母,是达芬奇名字的首字母,这是真的吗

 《蒙娜丽莎》这幅画究竟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直以来人们都渴望能够解开这幅画作背后的真相。曾经意大利的一位研究学者就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发现了一些端倪。

 当他借助显微镜研究这幅画作的时候,竟意外的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中发现了神秘的字母,或许这将会成为揭开《蒙娜丽莎》背后的秘密的另外一个突破口。

 意大利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在通过显微镜研究达芬奇的这幅传世巨作的时候,他觉得蒙娜丽莎的眼睛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他在蒙娜丽莎的眼睛里发现了类似于字母或者说是字符的东西。

 竟仔细分辨,他几乎可以断定在蒙娜丽莎右眼球上,有很小的两个字母,而这两个字母,正是代表着达芬奇名字的LV。

 蒙娜丽莎左眼上好像也隐藏着一些秘密,但是因为画作的年代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左眼球上的字符至今还没有分辨的出来写的究竟是什么。

 不仅是眼睛里藏有字符字母,在这幅画作的其他地方,在经过显微镜的放大之后,也陆续发现了一些隐藏着的字符字母,比如蒙娜丽莎身后的桥上面,隐约可以看到数字7跟数字2,至于当初达芬奇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隐藏在画作中,我想只有达芬奇自己才知道吧。

  几百年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们,他们苦苦查证,想了解这位大画家笔下带着神秘微笑的年轻女子究竟是谁。如今,意大利一位教师的新书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启示。据法新社9月13日报道,佛罗伦萨市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花了25年的时间研究达·芬奇的一生,他把自己的成果全都写进了他的新书《蒙娜丽莎真有其人》,如今,这本书已经出版发行

  ,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父亲朋友的妻子

  帕兰蒂表示,25年来,自己在教书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他对佛罗伦萨市档案馆里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多年查阅,最后揭开了蒙娜丽莎之谜,他把自己的观点与论据都写进了自己的新书。

  据帕兰蒂考证,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父亲朋友的妻子,她的名字叫丽莎·格拉迪尼,出嫁前居住在基安蒂市。1495年,格拉迪尼与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兰西斯科·吉奥康杜结婚,而吉奥康杜则是达·芬奇父亲皮耶罗的好友兼邻居,皮耶罗还曾在业务上给吉奥康杜兄弟提供过很多帮助。格拉迪尼是吉奥康杜的第二任妻子,她出嫁时只有16岁。

  帕兰蒂在书中指出,吉奥康杜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他甚至在家中修了个小教堂,让妻子在那里祈祷。他临终前还立下遗嘱,将全部财产都留给了格拉迪尼,并把她称为“心爱的、忠实的妻子”。此外,帕兰蒂还透露,当时佛罗伦萨城中一位酒商也认识格拉迪尼,这位酒商曾在日记里写道:“丽莎·格拉迪尼的生命属于佛罗伦萨和基安蒂……我也是基安蒂人,我想记下她的故事。”

  父亲给达·芬奇一笔钱作为画像费

  格拉迪尼24岁那年,达·芬奇的父亲请儿子为她画像,当时达·芬奇正被一场财务纠纷所困扰,为了帮儿子一个忙,达·芬奇的父亲自己拿出一笔钱,然后告诉儿子这是格拉迪尼和她丈夫出的画像费,于是,达·芬奇欣然完成了这幅人物肖像。

  帕兰蒂强调自己并没有进行任何虚构,只是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书而已。他说:“我不是写小说,我要用事实说话,我的书里只有真实的历史资料。”此外,他还指出,早在1550年,“寻找蒙娜丽莎原型”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就有研究人员认为,达·芬奇画的正是格拉迪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说法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目前,学术界和民间都流传着不少有关蒙娜丽莎身份问题的说法,有人说画中人是当时佛罗伦萨城内的一个名妓;也有人说画中人是达·芬奇的母亲;热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本人的女版自画像,因为达·芬奇很可能是个极其自恋的同性恋者,而且从“蒙娜丽莎”的脸上可以看到达·芬奇本人的影子;更有不少人认定,《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即兴发挥,根本没有什么原型。

1

画名:(蒙娜丽莎)

作者:达芬奇

画面内容:女主人翁以西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神秘的微笑以及优雅的身姿和深远的背景让我们仿佛感到蒙娜丽莎就出现在眼前。

历史价值:她是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历史名作,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三宝之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小:(木板油画 77 x 53厘米)

我的感受:艺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享受,(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成为永远美的象征。达芬奇当之无愧是人类社会中的旷世奇才,艺术大师,科学巨匠。

2作品简介

名称《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Mona Lisa 蒙娜丽莎

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 类型油画 (木板) 尺寸77X53厘米 收藏现藏世界上最大的法国美术博物馆:卢浮宫

作者简介

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20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 达芬奇画像米开朗琪罗,桑迪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1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那些丰功伟绩。

1998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998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56岁) 1998年 创作《圣告图》 1998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101岁) 1998年 绘制《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100岁) 1998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100岁) 作者 1998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100岁) 1997~98年 回到佛罗伦萨,开始绘制《蒙娜丽莎》(100岁) 1998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99岁) 2000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98岁)

编辑本段相关探索

微笑之谜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 83%,厌恶 9%,恐惧 6%,愤怒 2%。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人类学教授辛科尔 肯瑞尔认为蒙娜丽莎有这样的微笑是因为她把饭吃饱了,因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轻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动作与人类在饱食一顿之后的反应完全相同。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其实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很多共通之处,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结合体。

附: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肖像”就是画像,“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点明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而能亲睹她的风采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享受,于是就有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慕名而来的长龙一样的队伍,于是队伍之长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于是,等待也成了一种美丽。

②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到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蒙娜丽莎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面对蒙娜丽莎那泛着红光的脸颊,柔和明亮的眼神,一切似真亦幻。蒙娜丽莎仿佛带着一种磁性,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让人流连忘返。

③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矜持”,慎重,拘谨。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如《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④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目睹了《蒙娜丽莎》,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已经深深地被她打动,她的光辉照耀着我,照耀着目睹她芳容的每一个人。她的生动,她的温柔,她的美丽,她的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2)对词语的理解。

交涉: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课文指美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商量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放在纽约展出的事情。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仔细体会。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转瞬即逝:瞬,一眨眼,转眼;逝,消失。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璀璨:形容玉石的光泽鲜艳夺目。课文指《蒙娜丽莎》的光辉像一颗明珠那样鲜艳夺目。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安排有条件的同学去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教师准备此画的摹本(挂图)。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2.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1)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这个环节应给学生提供交流时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第二遍布置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图文对照和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体会她的舒畅温柔、哀伤、亲切和矜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蒙娜丽莎描写生动的。

(3)最后建议以当小小解说员、制作资料卡或其他形式向别人介绍这幅画。

3.课文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特别是对画像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可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体会绘画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鼓励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图文结合,最大限度地感受蒙娜丽莎的美。对于名画,学生很难从专业角度去审视,重在从整体去感受,因此,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全文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课尾可以引入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教师作简单的讲解,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给作者一个心灵的震撼,不可忘却,在他的脑海里难以磨灭,成为他灵魂的一部分。

学习进步~若觉得满意~请记得采纳~∩_∩

七、《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是桑德罗·波提切利公元1487年间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描绘了女神维纳斯诞生时的情景,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和谐统一。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世界观的反映。

八、《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副画时,心情极为悲愤,因为他是被迫在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上作画的,整个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其中《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九、《撑阳伞的女人》

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画中,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莫奈心爱的妻子卡美伊的衣裙上,正因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调昏暗表明她处于伞的阴影之下。微风扬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长捕捉的光与影——蓝天的光彩脚边墨绿的草与淡黄的花朵的颜色则反衬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脚下顺着微风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

十、《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也许是是历史上将女人画的最难看的画,当然这只是我等俗人的眼光。从艺术角度来看《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总之,这些形象使人观后产生作呕感。当诗人把这些形象与亚威农相联系时,观众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殊不知,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上一页 2 /3 下一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551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