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最早的教育论著

国外最早的教育论著,第1张

国外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632年。大教学论》重点阐述了教学理论问题,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规则和各种教学方法,并拟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定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

此外,该书中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问题。《大教学论》的问世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书共33章。在前言中作者呼吁社会重视教育事业,论述关于教育的各种问题,如人的本性和价值,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旧学校的改造,建立新学校的基本原则,学校系统以及各级学校的课程设正扮置,教学理论等。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假期,看了一本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大。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的。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屡见不鲜这样的新闻:一位万人羡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硕士生,因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未被导师通过,觉得无颜见人而跳楼自杀身亡; 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毕业生,因被检出“小三阳”未被录用为公务员,便心存不满而持刀闯入政府办公室,杀害了招考人; 一个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责骂而服毒自尽……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根本的则在于我们对孩子生存教育的迥异。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目前在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抗击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环。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缺憾教育”,告诉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让他吃些苦头、锤炼他坚强的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坚强、勇敢、乐观、坚韧不拔,很有出息。有的父母则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读书,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都为他扫除。过度的爱护、保护,造就的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缩、心胸狭隘的小男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也应是生存教育问题中应有之义。试想,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个体作为社会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丰富的大脑、多元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力以外,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困难时,帮助他或者甚至于完全代替他处理所有问题。那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依赖感,认为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解决,而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从而就注定了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地位。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我们的教学达到真正理解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能将所学的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即使是最次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大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打好基础。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展翅飞翔的那一天。《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个性、创造性被束缚,主体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也就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教学现象。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生存。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曾看到这样7个尊重和4个赞赏,做到7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⑦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做到4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我觉得,《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去做到这7个尊重和4个赞赏。这本书让我们记住:“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 大教学论》

1632年,《大教学论》著成。这个时代是欧洲各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思潮,一浪胜过一浪。新的思维方式日益被人们接受,然而旧的封建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占统治地位,夸美纽斯的出现为这一过渡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里程碑似的地位,无人质疑。夸美纽斯,连同他的《大教学论》,都是时代的产儿。 然而过渡性的时代决定了人们思想的过渡性,即使是夸美纽斯,也难以避免地被时代特点束缚。所以拜读著作的同时,还要加以鉴别地理解,方能有所收获。 本书主要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思想与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展开论述,完整且详细地构建了整个教育系统。夸美纽斯通过对前人的学习还有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使其成为理论体系,成为宝贵的财富,为后人学习借鉴。 面对当时教育环境的封建腐败,亦深受其害的夸美纽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扭转这一局面。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还有经院主义的方法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改革并非易事。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顺理成章?夸美纽斯借鉴了“基督”的圣光使其的出现合理而且有说服力。夸美纽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信仰并没有成为他的束缚和禁锢,相反地,他突破性地将信仰化作灯塔,指引万千群众奔向光明。 夸美纽斯首先从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潜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人具备别的生物所没有的——活力、感觉与理性,而这些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等级原则”告诫人们“我们虽则永远在往上爬,爬到较高的一级,但是我们仍旧往前进,绝对没有达到最高的一层”,暗示教育中学问研究的无止境。如果一个人的心思全在智慧上,那么研究便无止境。紧接着基督教中的“三重”又更进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预备。而这个预备的过程则要做到“熟悉万物;自我约束;皈依上帝”,明智的夸美纽斯就巧妙地将这三件事转化成了“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这条路必然要通过教育去实现。 夸美纽斯创造性地借“自然法则”类比人类的教育过程,揭露批判了旧教育违背自然的偏差,发现了问题,从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学应有的正确的理论,把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而且是颠覆性地变革。当然,若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讲,以自然为指导是很片面的,因为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部分。 夸美纽斯先进性地给“人”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完整的,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只有实现了潜能,表现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认识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着实进步的意义,相当于现代人们常说的“提高人口质量”!与此同时,夸美纽斯还用“狼孩儿”例子引证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叹,现代流行的个例研究远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应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了。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后,那么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最好呢?夸美纽斯又类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小的时候就要去实行,并且给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几点原因。其一,人生无常,充满变数,生或死,健全或残疾谁都无法预示;其二,行动比学习重要,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上,而非学习;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较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长硬,就不容易改变了;其四,上帝给了人青春的岁月,那只合于教育之用,别的都不合适;其五,幼儿时期欲望正在沸腾,思想也很迅捷,记忆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来的。夸美纽斯经过一番论证,得出最谨慎的办法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 可在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更别提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了。学校是富人权贵的专利,贫穷的广大人民无权进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夸美纽斯对这样的情况深感痛心,他坚持,被排斥的人当中一定有极优秀的人被糟蹋、被扼杀,这不是个人的损失,而是国家的损失!所以他提出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贵贱,还大力号召群众一道说服当权者实施普及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民主主义精神。 除了地位的不平等,夸美纽斯还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并提出了具体严谨的改革措施。在学校,青年人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实施的教育不用鞭笞,无须严酷或强迫,要尽量温和轻快自然;教育绝不是虚伪的、表面的,而是真实的、彻底的。夸美纽斯对教育体系的阐释近乎完美,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理念,没有世俗,没有功利,这是现代教育急需学习的地方。片面最求升学率、美化学校名声,让教育掺杂了太多的虚伪和浮躁,教育不再是纯粹为了智慧、德行,而是利益。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临近期末考试,班主任(语文老师)就会频繁占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统统让位,进行考前“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班级取得好成绩,不难猜到,这和老师的年终奖金也许是直接挂钩的。这明显就是对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了这种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导致后来越发地对此类科目的不重视。社会经常感叹年轻一代品德素质差,究其原因,上述的这种情况可能首当其冲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夸美纽斯接下来阐述了几个教育理论——自然适应性原则、教学量力性原则、直观法则等等,在此我只谈谈对“教学量力性原则”的体会。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个理论,是因为我曾经一直对于现代教育的一个现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奥数比赛中,中国经常是无悬念夺冠的国家,但在全球性的学术研究(数学方面)中,经常活跃的却是美国等本被甩在身后的国家;考完“雅思”准备出国的学生,也常讶异其中数学部分的难度之低,之后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当我看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夸美纽斯在这一部分明确指出,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有其承受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学进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来得“容易”“轻快”;教学科目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实现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也是围绕“适宜”这个发展程度展开的,但夸美纽斯能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的近乎科学的安排实在难能可贵。我的理解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生理发展作为基础,儿童时期从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是发育的初始阶段,更多应该进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象力还有性格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还没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儿童。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拿中美两国对比来说,中国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缺乏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比赛中国行,而研究却不及美国的原因。现在国家也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但决心大于成效,我们也应该秉承夸美纽斯用于革新的精神,发现了问题就要毫不迟疑地去解决问题,即使要排除万难,也必须将教育革命进行地彻底才行。 读完《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的成就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于学校,它还应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是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书中传递的教育智慧还有很多,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分科教学法、纪律教育、统一的学校制度及教学计划等,甚至还涉及了学校经费如此细致的问题。我想,写到这里不是结束,而是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的开始,真正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这本《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传记体人物小说,不是学术专著,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但是,本书的作者曾亲临帕夫雷什中学,和工作、学习中的苏霍姆林斯基亲密接触,并与之促膝长谈。因此,尽管是一篇小说,但它还是能够比较忠实地再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于它是艺术地再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读性更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农家庭,52岁的一生中,35年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让这所农村中学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实验园地。他不仅影响了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还通过他的实验,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四十一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和故事。他的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给儿子的信》、《公民的诞生》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世界知名学者之后,他还始终留在农村学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 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 探索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 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帮助和培养教师,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 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 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试验,使之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而且被看作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苏霍姆林斯基是千万教师的偶像。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对他的崇拜是因为经常听到他的名字,而肃然起敬,那么,我们还希望在更多的了解他之后,于崇拜之上多些亲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53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4
下一篇2023-06-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