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是迪卡尔在哪本书里写的?还是他说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是迪卡尔在哪本书里写的?还是他说的?,第1张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歌德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学习本节,首先要了解歌德的创作过程和成就,其次是重点了解《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上大学时,他就研究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并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接受了先进思潮的影响。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有感情真挚、意境清新的抒情诗,有剧作《葛兹·封·伯利钦根》,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1775年,歌德怀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和改革社会的理想,到魏玛公国宫廷服务。但他的改革屡遭失败。沉闷的宫廷生活使他失望,1786年便离开魏玛宫廷,开始了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力图从古典艺术中寻求摆脱丑恶现实的途径。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剧本,作品中放弃了早期的反抗精神,主张用道德感化实现社会改良。1794年歌德与席勒结交,此后两人合作的十年成了德国文学成就辉煌的年代。歌德的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都写于这一时期。这些作品体现了歌德企图通过教育改良现实的人道主义思想。

  歌德晚年因受欧洲革命形势的积极影响,而达到他一生创作的高潮,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亲与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等。晚年的歌德,思想仍然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他重视实际斗争,同时又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和“圣哲”身上。1832年3月22日歌德逝世。

  歌德一生的思想和作品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关心现实,不断探索崇高理想,这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又表现出庸俗,妥协的态度,进行不切实际的道德说教。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这部诗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它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探索组成。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一生。他的探索精神,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宣传了摆脱中世纪愚昧状态、改造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启蒙思想。

  浮士德是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学识渊博,有健全的理性和崇高的志向,是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理性王国开明君主的象征。浮士德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也表现了思想上的矛盾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但主要方面是他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真理必胜的坚强信念。

  魔鬼梅非斯特与浮士德相反相成,他有作恶造善的作用,又是揭露社会现实、体现作者愿望的代言人。

  《浮士德》不仅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歌德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席勒是在德国文学论坛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我们在上一期的西方哲学史中提到过席勒,他与歌德合作了接近10年,虽然他们在某些观点上看法一致,但是在思想上却有很大差别。

而这两位伟人的思想刚好相反!

席勒的理念大半是从抽象的概念的出发,他的理念大多围绕诗歌与哲学这两个抽象的东西展开论述,而歌德就不同了,他是个向来就反对抽象的东西的诗人,说句实话,我们现在在哲学上看到的那些抽象的思想,也会从内心深处浮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

前面我们提到过康德,也说过康德与席勒合作了近10年,但是不要误认为席勒就是康德唯一的追随者,这两人还是有点差别的,席勒在与康德合作十年以后,席勒就对康德的一些观点做了批判(也可以说是大幅度的改进),他在康德的观点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并把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上升为客观唯心主义,也就是这个举动,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中,席勒完美地做了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重要桥梁。

生平经历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现在的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那些大师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却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前往歌德\x0d\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x0d\童年家庭经历\x0d\在歌德的心目中,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歌德的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歌德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x0d\“美丽的怪物”\x0d\早在莱比锡求学期间,歌德就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他最早接触的是《莎翁选粹》,歌德后来一直认为这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期。莎士比亚的剧作,使歌德的精神视野大为展开,它让他感到有一个重大的题材要写,而且这题材又不能在狭隘的舞台上以及只适合于一出简单戏剧的短暂时间中演出。在阅读了出版于1731年的《葛兹自传》之后,他在这个骑士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人物。他决定将有关材料重新作历史性的处理,同时又欲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剧在形式上能够超越舞台的限制,且力求使情节生动鲜活起来。《葛兹》完成后,歌德找到好友默尔克,让他看了看稿子。默尔克很赞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年底,歌德又把它寄给了赫尔德,后者给他提出了一些较苛刻的意见。于是,歌德又对剧作进行了修改(基本上是重写一遍),改写本于1733年完成。改写本《葛兹》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着重刻画了骑士葛兹的自救者形象,而不是像初稿那样着重描写被压迫农民自发的强大斗争。这部作品一面世,立即轰动了德国,成为文坛上的一件大小,并引起广泛而巨大的反响。魏兰特则撰文说它是一个“美丽的怪物,”进而指出:“要是我们有更多这样的怪物就好了。”\x0d\《浮士德》\x0d\《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它是歌德的主要代表作,初稿始于1768年,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前后共花了60年的时间。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浮士德》无意识这些片段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浮士德\x0d\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诗剧主要讲述了主人翁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x0d\《少年维特的烦恼》\x0d\1774年2月初到3月份的四个星期之内,歌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充满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书中的维特是一个能诗善画、纯洁多情、热爱自然的青年。他来到了一个僻静的乡村,完全沉浸于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只蝴蝶,在香海里遨游。少年维特的烦恼\x0d\与小孩儿和平民的接触,更使他和悦天真。不久他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可是绿蒂已经订了婚,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7月,绿蒂的未婚夫回来了,维特终于从甜梦中惊醒,他想就此离开;于是,维特自己哄自己,徘徊流连不忍离去。但是,他以前纯真的天趣,已不复存在了;心胸里开始矛盾了,情感与理智开始冲突了。他认识到自己矛盾的现状,却没有力量超脱,他已经想到了自杀……。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个叛逆者的挣脱时代的一切束缚的必然的生活感情。进步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了鼓舞,因为书中描写的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歌德成为全世界称赞的文学家。\x0d\《赛森海姆之歌》\x0d\歌德从赫尔德那儿得到的教诲是深刻的。正是这位赫尔德,给他揭示了诗歌领域一个新的世界——民歌。赫尔德曾广泛搜集、发掘民间文学宝库,并于1778年和1779年出版了《各民族人民的声音》一书。受着赫尔德的影响和鼓励,歌德也开始在斯特拉斯堡周围一带进行民歌搜集活动。同民歌的接触,使歌德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抒情诗的创作为他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德国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赛森海姆之游与《赛森海姆之歌》。在诗中,他打破惯例,直接向读者直抒胸臆;他用的是阶梯式结构:在赞美了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大自然之后,诗人祈求爱情,它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证明了大自然“自强不息”。他针对德国市民的恋爱生活和婚姻生活的那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准则发出了爱情至上的呼声,宣布相爱者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同时指出了这种恋爱关系的社会意义。把颂诗的结构和民歌的形式融合成一种新的抒情诗体,这种情况在德国诗歌中还从未有过。编辑本段歌德的友谊与席勒的友谊\x0d\1794年7月下旬的一天,歌德和席勒作了一次坦率的交谈,气氛友好、活跃,消除了双方的一些误会和心理障碍,相互间有了一股吸引的力量。歌德开始承认:“席勒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他把靠近他的一切人都把握得紧紧的。”一周以后,两位诗人再次在耶拿晤面交谈。这次谈的不再是自然科学,而是文学艺术——两人各就自己的创作、理论以及德国文学现状等交换了意见,他们的见解竟然很一致,这使席勒大为惊讶。在这次畅谈之后,席勒写了一封信给歌德。在这封信中以犀利的眼光精辟地分析了歌德的精神历程,而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深刻而准确地对歌德作出评价。在信中,他也谈到自己的弱点。最后,席勒阐述了双方观点上可能一致的地方,并指出了歌德为他主持的新杂志撰稿的可能性。歌德在复信中说:“在这一周里有我的生日,而对于我的生日来说,没有任何礼物能比您的来信使我更感快慰的了。”紧接着,他也表达了今后两人合作的愿望:“……我们双方彼此清楚了我们目前达到的地方,这样我们就更能不间断地共同合作。”此后,歌德盛情邀请席勒来魏玛家中做客,共同拟定了——个旨在繁荣民族文化的合作计划。于是,两位诗人果实累累的合作年代开始了,这一合作为歌德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更为德国文学带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x0d\歌德与贝多芬\x0d\德国天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万·贝多芬比歌德小21岁,青年时代他就曾读过歌德的《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抒情诗更一再激起他的创作欲望,1810年,贝多芬为歌德的《埃格蒙特》谱写了音乐。1811年4月12日,贝多芬给歌德写了一封信。信中倾述了对诗人的景仰之情,并希望听取对《埃格蒙特》音乐的意见。6月25日,歌德回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在魏玛能上演这部由贝多芬谱曲的悲剧,并相信它会给自己和贝多芬的崇拜者带来欢愉。1812年夏天,贝多芬和歌德双双来到卡尔巴特的特普利策。歌德到达时,贝多芬已到了一周了,但他并不知道歌德来了。歌德便主动去看贝多芬,于是两位伟人见面了。当晚,歌德写信给他妻子说:“在我见过的艺术家当中,没有谁比他更专注、更有毅力和更诚挚可亲的了。”老年的歌德尊重贝多芬的为人和才能,但是对贝多芬愤世嫉俗的革命精神却理解不了。对贝多芬来说,歌德却使他感到有些失望。这位诗人,只是一个极留意礼节的社交家,温文尔雅,从不肯尽情倾吐。贝多芬期望的美的批评、理性的批评,歌德却一句也没有。他觉得这次见到的歌德,与他想象中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葛兹》的作者相距甚远。[1]

生命的一半

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席勒写《威廉�6�1退尔》的剧本。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而歌德的《威廉�6�1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帮助。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 “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Goethe Schiller”是“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的统一;怀旧;皮料的生命气息;原始质感;粗犷;简约;沉稳;牢靠”的象征!

“Goethe Schiller”是British Goethe Schiller international dress Co, LTD (英国歌德席勒(国际)服饰有限公司)与长沙歌德席勒鞋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都市户外休闲鞋品牌;歌德与席勒是德国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毕生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引入至Goethe Schiller的品牌理念。缅怀诗人,打破束缚;传承文艺、哲思与自由,成为了Goethe Schiller品牌的核心价值。Goethe Schiller产品以高端的纯手工头层黄牛皮鞋为主打,同时搭配生产特定风格的城市户外休闲男装,手工牛皮包等。整体风格传承并阐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哲思与自由精神,纯粹,简约,粗犷;原始质感,属拥有特殊气质的城市复古风尚。而Goethe Schiller品牌专卖店的装修艺术则融入欧洲歌特式建筑艺术,与后现代颓废工业元素等一系列视觉与感观创作,来阐释后现代自由精神,堪称是一件艺术精品。

气质与品质之旅

1、 产品定位:

(1) 风格:都市户外休闲

(2) 消费群体:20-45周岁性情文艺追求自由格调的工作人士。

(3) 产品差异化特征(产品气质):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的统一;怀旧;皮料的生命气息;原始质感;粗犷;简约;沉稳;牢靠。

(4) 产品精神:文艺;哲思;自由

(5) 品牌广告词:打破束缚

我们

手工牛皮鞋创作者

只为文艺、哲思

与追求自由的人士

创作纯手工牛皮鞋

以及奉上尊贵的终生维护

这是准则

必将始终

2、 用料及技术定位:

(1) 工艺:纯手工

(2) 用料:尊贵头层黄牛皮;固特异耐磨汽车工业橡胶底

(3) 核心技术:全球领先独特的钢丝线绳三锁围手艺,皮面与鞋底的接合全程拒绝胶水,永久性不开胶,在制鞋业属于重大技术突破。

3、 价格定位:

(1) 连锁专卖店手工头层牛皮产品:350-600元之间。

(2) 官网工厂直购尊贵纯手工头层牛皮定制产品:600-1600元之间。

Goethe Schiller产品以纯手工头层黄牛皮鞋为主,同时搭配生产特定风格的城市户外休闲男装,手工牛皮包等。产品风格介于传统商务正装与运动休闲之间,以欧美城市复古格调为主,鞋子透露出强烈的文艺气质,又体现出粗犷、原始质感,大气沉稳,呈现出现代都市休闲风格。

Goethe Schiller产品采用珍贵的头层黄牛皮,纯手工打造;拥有钢丝线绳独特三锁围手艺,全程无胶水,永久牢固。这项技术独特,在制鞋行业中走在尖端,是一项技术突破,全球少有。

因此,Goethe Schiller品牌给每位消费者的承诺也是永久质保终生免费维护。

Goethe Schiller产品从设计与用料上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统一;粗犷、简约、皮料的生命气息与原始质感。

品牌战略

1、引入欧洲品牌,赋予产品文艺气质:公司当前已取得英国歌德席勒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授权,并取得英国政府公司议院的营业许可证书,且于英格兰伍尔弗汉普顿市设立办事处和派驻业务代表(专人常驻伍尔弗汉普顿负责英国公司事务对接);

拥簇欧洲文化背景的Goethe Schiller,承载着欧洲气质进驻中国。

2、品牌传承世界诗坛伟人—歌德、席勒(两位德国著名诗人,生前也是一对最伟大的朋友)精神,搭建庞大的诗人文化系统,产品由内而外流露出文艺、哲思与自由的气质。歌德席勒,是世界文坛的伟人级人物,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如一座丰碑,Goethe Schiller品牌最初源于歌德、席勒两位伟人毕生追求的自由精神理念,使产品本身单纯的买卖关系上升到商品价值链中的最高端——传承文艺、哲思与自由的精神。

因此,Goethe Schiller产品从设计与用料上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统一;粗犷、简约、皮料的生命气息与原始质感。

自由之旅,Goethe Schiller的精神感召

细腻地念怀过往

粗犷地想见自由

Goethe Schiller

这就是我

牢靠,所以永久质保

稀贵,因此终生维护

凡在Goethe Schiller定购任意一双纯手工牛皮鞋

均尊享制鞋人提供的永久质保,终生维护服务

直至您置换新鞋。而这一切都将是免费的

只因独特的沉淀着历史苍桑的手艺,珍贵皮料

诗意与自由精神,以及被融入鞋艺创作者更多的内心感召

已然人鞋合一,Goethe Schiller手工牛皮鞋提供永久质保

对每一位尊客持久关怀,也是对每一只鞋的创作者一份尊重

创作一只Goethe Schiller皮鞋,并给予它终生维护

这不仅是责任与权益,更是创作者对自已每一只都将是

独一无二的作品的一线感情牵系,一种终生念想

头层黄牛皮

纯手工感悟,精湛而苍桑

全球少有钢丝线绳独特三锁围手艺

全程无胶水,永久牢固

Goethe Schiller的皮鞋匠,是个独特的艺术创作者

心灵渗透出深沉个性,在双手间传递着精准、牢靠

原始的唯美,与苍桑的文艺,纯手工,珍贵的头层黄牛皮

以及全球少有的钢丝加线绳三锁围特固手艺

全程拒绝胶水,永久牢固

所有外在的粗犷,都透露出内在的细腻与稀贵

Goethe Schiller用诗人情怀,心灵感悟做鞋

无管时年如何逝走

人们的怀念从未中断过

无管时尚如何穿行不息

人们始终想见最初与过往

牛皮;手工;牢靠;原始质感

以及一颗自由的心

这些足矣 因为

这才是穿着的最高时尚

这才是我的气质

说过,胸中始终抱有诗人情怀

穿着当然一样

文艺、哲思,与自由

这就是我的气质

相信头层黄牛皮的珍贵,相信纯手工打制需要灵感

皮鞋匠是门艺术

相信歌德席勒,因为我始终追逐自由,更追求唯一

Goethe Schiller

品质在于牛皮与纯手工的日久生情

一块永不规则的头层黄牛皮

赋予双手与心,诗意的灵感

如是我们朴实的皮鞋匠说:世界没有大同

我在创作,如同诗歌

因此,每一只歌德席勒皮鞋

都是自由的,也是唯一的

Goethe Schiller

穿着文艺,表里自由

厌倦了被设定好的生活

拒绝为他人而活

城市一尘不变,我需要到处走走

打破事缚,轻装上路

那些人来人往,与我毫不相干

无管跋山涉水,或是街巷人群

我需要到处走走

思考人生,坚持梦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360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