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饭,擅长烹饪,会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怎样的不同?

会做饭,擅长烹饪,会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怎样的不同?,第1张

会做饭,擅长烹饪,其实对工作好像没什么太大不同的。

倒是压力大的时候可以缓压,找到一个发泄口,偶尔拿点手作给同事吃,和同事的关系比较融洽吧。会做饭,擅长烹饪,对于生活:

因为爱吃早餐,所以坚持了早起,然后顺便坚持了晨跑,虽然还是没瘦T T。

因为爱美食,所以喜欢研究,有时候看到别人根据你菜谱做起来的食物很满意而夸你的时候,会觉得很满足,被人认可的感觉总是心头甜甜的,然后会更努力想做出更多菜谱被人喜欢。做家常菜会比较受欢迎,烘培一类根本没人吃,现在碰烘培都比较少了,比较喜欢做日常吃的东西,像一些包子馒头点心之类的。现在越来越喜欢研究点心啦~真的好爱我大广东的早茶点心,一生不换。出去吃东西,吃的时候会看它加了啥进去炒,喜欢吃的菜会默默用手机记录当时吃到的食材,然后回家实践。

出去外面吃东西,有时候会心里不平衡,自带计算器功能。。。。这个怎么这么贵,我做出来只要XX元,哎。。和姐姐一起上班,每天晚上会问姐姐喜欢吃什么,她向来都很随便的,不是很爱吃东西的,所以她比我瘦一个号!她也是我的美食小白鼠,做出来的东西都让她吃。(其实我家里人都对美食没啥兴趣的,所以很多时候做出来的东西没人吃,烘培一类基本上不碰的,最多吃家常菜)因为我家里人不爱吃东西嘛,然后我妈会把我做的蛋糕和甜品之类的分给邻居吃,然后邻居带了一袋面粉和她的女儿过来让我教她女儿,瞬间苦笑不得(身边的人常常会让我教她们做好吃的,有时候做出来好吃的会让我分享菜谱之类的。

相关举例如下:

1,白羊座:是属于(攻击型),特点是纯粹直率又富有行动力,但会把别人的话当耳边风,喜欢做那些激烈到甚至会受伤的事情,越是做诸如咬或锁喉这类危险行为,他就越是会兴奋起来(就算是爱人说的话也照样不会听进去,若是自己的爱。想让自己幸福起来,就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2,金牛座:是属于(独占型),特点是会照顾又害怕,对爱人共度幸福安稳的生活,她会因对的体液或汗液而变得异常兴奋,这期间她会做那些舔一些部位的体液或嗅体味这种动物般的行为(不能忍住爱人离自己的身边,会想把爱人监禁起来放在自己视角以及手铐的活动视野的地方)

3,双子座:是属于(孤立引导型或者智慧型),特点是脑筋特别好的谋略家,擅长掌握人心哪怕是在感情的路上都能随心所欲来创造自己的优势,喜欢向对方诉说能让对方刻骨铭心般爱的话语,擅长言语攻势(一旦有了爱人,便会操控身边的人际关系把对象逼上绝路,好让他只能依靠自己)。

4,巨蟹座:是属于(自我奉献型),特点是浑身充满温柔的母爱,一旦有了爱人便会将一切奉献给爱情,虽然十分好色但由于想染上对方的颜色,所以不经常主动出击,在被追求时她会因能向对方奉献全身心而感到高兴(认为爱人就是自己的存在意识,一切行动前提都是为了对方好)。

5,狮子座:是属于(自残型),特点是开朗活泼又高傲,对爱人也不改自己的王者一般的风范喜欢牵着对方走,虽然平常很强硬但到了床上他就会变成抖M,不擅长浪漫的言语一旦被撒娇他就会立刻身心沦陷。

6,处女座:是属于(依赖型),特点是纯洁善良,对感情十分谨慎会觉得正在寻找过程中,就发现那个人就是他的白马王子,认真又专一想要完美地回应对方的愿望,但有时也会出现过度劳累(而服务过头的情况)(无伦大小事通通都会想办法做得最好,只需要爱人开口应对处理相当便会乖乖听话百依百顺)。

7,天秤座:是属于(排除型),特点是受人敬重的交际高手,给人大方优美的形象虽然外表看起来聪明灵巧,但内心却是十足的高贵御姐,她十分重视浪漫的氛围会去创造只属于两人的甜蜜世界观,融入氛围后,她也会要求对方玩一些反常的服装。

8,天蝎座:是属于(缠扰型或者追踪型),特点是外表看起来高冷神秘感,但内心里很热情的研究精神,希望能够进一步更加仔细地了解爱人,她认为做爱是交流的一种因此为了不断确认爱情,她从不会满足一次性的结束反而会向对方想要更多。

9,射手座:是属于(杀害型或者吃掉型),特点是只要感兴趣受到好奇心时立即行动自己的帮派,即使身困镜依然不改乐观积极的作风,非常喜欢刺激的性爱只要是感觉有趣的事她都会想去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她来了想法就会不在意周围的眼光而付出行动。

相关介绍:

病娇(ヤンデレ)由病态(病んでる)和娇羞(デレ)两词构成,是ACGN次文化中的萌属性之一。广义的解释是人物处于精神疾病的状态下和其他人发展出爱情的样子;狭义的解释是在对人或者物体有好感而处于娇羞的状态下,产生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其在实际中常常会因持有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这种性格的人通常会对某一现象产生常人无法理解与认同的强大情绪、执念,也有以此为动力做出过激的示爱、自残、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先说一下我的初试成绩吧,我的初试成绩是377分,在进入复试的名单中排名第八,不算靠前,中等水平。英语二80,政治69,333教育综合119,普化109。虽然成绩不算很出彩,但是我在备考过程中,真的有一种超越了过去的自己的感觉,从结果来看,我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有效的,我当时所克服的困难,也许有正在备考的同学经历着。也许看完这篇经验分享,能为你拨开一些考研路上的云雾。

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关于选择专业、学校。我是个二战考生,第一次考研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当时报考的是湖南大学的有机化学专业。我的本科学校是华中师范大学,读的是应用化学专业。其实我从高中起就一直有教师梦的,希望以后能够成为化学教师,为什么我在师范学校不读化学的师范专业而读应用化学呢,因为我的初中化学老师(也是我很好的朋友)很有远见的跟我说:“如今的化学老师缺的不是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可以在实践中快速培养,真正缺的是扎实的化学基础。”学习应用化学,是因为想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希望能对化学学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事实证明当时老师说的话是对的,因为我硕士阶段的老师们都一再强调化学教师最应具备的能力就是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能力。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我在考研时走了弯路。我第一次准备考研时,对考研的难度没有什么概念,很容易人云亦云,对于北师大、华东师大的教育类专业,我听到的太多评论都是多么多么难考,报录比多么多么大,加之我的一个本科学长,毕业那年放弃了去清华的保研资格,选择了华东师大的化学教学论,我在择校时就已经完全排除了这种神仙打架的专业。是的,可以说我被吓到了。后来在和辅导员、同学、学长学姐等商量之后,我最终选择了湖南大学的有机化学专业,主要原因有三:1化学研究生毕业也可以找中学化学老师的工作;2湖大的有机不难考;3湖大就在我家乡,离家近。这样的选择看似合情合理,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选择专业的原则(当然是我吸取教训后才明白的啦),那就是兴趣。因为我缺乏对化学科研工作的兴趣,使得我备考越来越缺乏动力,所以第一次考完初试,政治64,英语一72,还是不错的(我就是特容易满足的人,哈哈哈)。专业课就考的不好了,总之虽然总分过线了,我还是有一门单科没有过线,第一次考研失败。

经历了失败的我很快就从沮丧中走了出来,因为我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选择报考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再战一回!然而,我又再次面临了择校问题。我自己本科是华中师大的,人往高处走,我的选择不可能是排名在华中师大之后的师范学校,那就只有华中师大、华东师大和北师大了。华东北师作为985,考研难度自然比华中高了一个档次,我当时倾向于报考华东,原因是:我有一个本科同学当年考上了华东的化学教学论;我有一个本科同学当年离华东学科化学的分数线就差一点点;相比北京,我更喜欢上海。但是,当我妈听说华东当年学科化学的报录比后,结合我一战失败的事实,一直苦口婆心劝我考本校研究生,不希望我当炮灰,有一次甚至在我面前说着说着都哭了,我那一次也快被说动了——华东太难考了,失败一次浪费一年,在失败难道要三战吗?然而,(我是金牛座,还是属牛的,不是一般的倔,doge)我知道在情绪起伏较大的时候不要轻易做决定,给自己一个冷静思考的缓冲期。我的公共课考得不差,第二年再考一定还能进步,普化原理比有机化学专业考试可要简单,至于333教育综合,我大可以向报考了华东的同学取经,我又学习教育学的兴趣,我一定可以坚持。所以,在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坚持考华东,我自己说服了自己。

制定计划 持续监督

制定复习计划的重要性我觉得不必赘述,关键是如何制定计划,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的。我还是从个人的情况出发,跟大家分享想一下我当时是如何制定计划的。先说公共课吧,这两门我主要是在第一次备考期间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英语:

我的英语应试水平可以说中规中矩,裸考通过了四级,六级有复习过,但是也没花大精力,最后非常惊险地过了分数线。在决定考研之前,我并没有专门背过单词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但是既然决定了考研,词汇量必须要扩充,但凡是想在英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第一就是要让自己的词汇量配得上考试难度,这是我在了解考研英语的题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的。接下来,就是找比较出名的考研英语老师啦。朱伟老师是学长学姐推荐次数最多的一位老师,我去试听了他的视频课,感觉确实喜欢他的授课风格和理念,于是决定跟着朱伟学。考研英语题型多是多,但是并不代表复习的最初阶段就要分题型复习。在增长自己单词量的同时,另一个通过英语考试的核心本领就是读懂长难句。英语题主要是文章,文章由句子组成,能看懂尽量多的句子是解大部分题的基础,而朱伟的恋词课就好在把单词放在一个句子里(我看的版本用的是考研真题句)学习,一词多义啦,形近词啦,词组啦,都可以放在一个个句子中分析、比较,并且同一个句子可能在不同单词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加强印象,单词之间不在孤立,可以说背单词和理解长难句这两项工作是相互促进的,我的英语复习就是从这两项同步进行开始的。如果感觉自己基础不太好,强烈建议先将这两项工作进行一段时间(比如听完一半朱伟的恋词课),再分题型刷真题,直接做真题太挫伤信心了。我大概从四月份开始英语的备考,九月初已经看完了一遍朱伟的恋词课程,也有分题型刷真题,用的都是2015年之前的真题,2015年后的英语真题我留着等到我所有题型全部准备好了以后,给自己进行模拟考试用。其实朱伟关于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段落排序等题型都有专门开课程,但是我都没看,因为我根据自己刷真题的表现,判断我在花时间去看那些课程的收益已经不高了。九月之后没有真题了,我就买了一些往年的考研英语模拟题,每周在复习专业课之余做做英语题,保持题感。一直到十二月初,也就是距离考研将近二十天,我才开始准备作文,因为我英语应试写作水平还可以,很多话题我平时就有写过。但是朱伟在作文这一题型强调了:写作基础不好的同学一定要早早准备作文的复习,要多练,最后几天被作文模板大概率会翻车。所以面对英语作文经常无从下手的同学,建议从最晚也要从10月开始准备作文,有条件的去看考研老师开的写作课,跟着老师好好练习,那么即使考试时面对很偏很怪的话题,也一定有东西写。

政治:

我觉得,这是最无法拉开分数差距的科目。关于网课的选择,我推荐徐涛老师的。B站可以直接搜索到他的课,并且他在正式上课之前,会对他的课程安排,以及备考期间政治的备考策略有详细的说明。我是几乎就是跟着徐涛的节奏走的,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强化班课程,一般是暑假开始(政治没必要3、4月就开始复习),强化班会把政治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因为政治要记的知识不少,而且有蛮多琐碎的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也是为自己节省后期背书的时间。我差不多十月份开始背徐涛老师出的考研政治背记手册,十二月份背肖秀荣的模拟题(俗称《肖四》、《肖八》,因预测的高准确度而出名)。

运气好遇到了相似的题目就直接把模拟题的答案写上,运气不好的话之前背徐涛的笔记手册就发挥作用了,求稳的建议好好背吧,十月份完全来得及。

两个救命恩人,一个考上华东的化学教学论的本科同学,一个徐影老师!我二战备考是从九月份住到舅舅家才正式开始的,333教育综合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科目,我当时的主要压力也来自于它。时间非常紧迫,我分析了凯程强化班课程(333视频课)的总时长,与我那个本科同学一同商量了333的复习安排,最终决定十一月中旬完成第一轮(看完凯程的课程,并且每晚背一遍当天学的知识点),十二月中旬完成第二轮(白天记,晚上默),最后一星期完成第三轮(默写高频率考点)。333的题型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每种题型该如何答,不同知识点该用什么方法去记,如何将知识串联起来,强化班里都有说明。总之,背就完事儿了,其它注意的点老师都会讲得明明白白!自己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和课程的总时长,合理安排复习进度,至少保证背或者默写知识点3轮或以上,一轮要比一轮背得更快。历年的333模拟题我没有仔细看,也没有特意刷,因为意义不大,真题的话有一定参考价值,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做一做真题卷,训练一下答题的规范性。真题的话会有一些超纲题,新一年的超纲题题大概率不会出跟往年重复的,这个只能靠自己平时额外关注一些教育方面的资讯来积累,但不要在那方面花太多时间,本末倒置。

普化原理:建议先购买历年华东普化考研真题,把知识点范围先确定,

宋天佑的《无机化学》包含了大部分知识点,B站也有无机化学课,但是不太推荐详细看,挑你不太理解的知识点看。再推荐xx的普化原理视频课,北大的课,直接搜“普化原理”就出来了,也是哪里薄弱看哪里。无机化学考研指导书还有考研练习题网上都是有卖的,我因为自己没有刷,所以就不做具体推荐。

然后必备书还有傅献彩的《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学习及考研指导》

复习安排的话,可以根据自己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分出三个阶段吧。第一阶段:

了解考点范围后,详细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自己看不懂就看视频,然后做相应的习题。第二阶段:

试做几张五年以前的真题,找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再仔细学一遍,如果看视频都不管用了,一定要求助学长学姐同学老师之类的,让他们对你的困惑点有针对性的解答,这是网课做不到的。然后就是最后的模拟考试阶段啦,一般留五年以内的真题卷,自己模拟考试。

三个阶段的时间分布应该是6:3:1比较好。再说我自己,因为我第一年考的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生,专业课是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难度都是高于普化原理的,所以我在二战的时候,并没有给普化分出太多的复习时间,毕竟333这个陌生学科占去了我大部分的复习时间。但是正是我对普化不够重视,以至于有些知识点我到最后也没掌握的非常牢固,最后只考了109分,大家如果时间充足,千万要尽量保证知识点360°无死角,毕竟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

计划制定好了,离成功还差一半,那就是执行!因为不想让自己在考研期间一点娱乐都没有,所以安装了个软件叫forest,上午8-11点之间把手机锁定,下午2-5点之间把手机锁定,晚上7-10点把手机锁定,每天最专注的学习时间也就如上了,当然有时候333背记任务多,会加时到晚上11点半或12点。这是我对自己的监督。第二轮的时候,我每晚都会让我舅舅抽背我当天记的333的知识,我也会隔一两周就和我那个考上华东的本科同学联系,跟她分享我的学习进度以及困惑,也就是说我也有积极地让别人对我形成监督。如果说你的考研之路上有一位习惯很好的研友,推荐你们互为监督者,效果最佳!

 我想说的就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考研,请试着去深入理解、去喜欢你正在学习的知识,知识是有它的魅力的。而你每跟着老师学懂一个知识点,应该是十分有成就感的,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你很有可能坚持不下去。

幸运的是,现在的很多考研老师教学水平都很高,朱伟、徐涛、徐颖等都能把各自领域的知识点讲得非常生动,我相信这也是现在的考研高分的人数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你为考研付出了你所能付出的,剩下的就是坦然面对那个结果,无论好坏,你已经成长了!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半人马座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点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3,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开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测定恒星距离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视差法,先测得地球轨道半长径在恒星处的张角(叫作周年视差),再经过简单的运算,即可求出恒星的距离。这是测定距离最直接的方法。但对大多数恒星说来,这个张角太小,无法测准。所以测定恒星距离常使用一些间接的方法,如分光视差法、星团视差法、统计视差法以及由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确定视差,等等(见天体的距离)。这些间接的方法都是以三角视差法为基础的。

恒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恒星越亮,星等越小。在地球上测出的星等叫视星等;归算到离地球10秒差距处的星等叫绝对星等。使用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检测元件所测得的同一恒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目前最通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见测光系统'" class=link>测光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有相同直径、相同总辐射的绝对黑体的温度。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定出O、B、A、F、G、K、M等光谱型(也可以叫作温度型)温度相同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越小。恒星的光度级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或矮星)、亚矮星、白矮星。太阳的光谱型为G2V,颜色偏黄,有效温度约5,770K。A0V型星的色指数平均为零,温度约10,000K。恒星的表面有效温度由早O型的几万度到晚M型的几千度,差别很大。

恒星的真直径可以根据恒星的视直径(角直径)和距离计算出来。常用的干涉仪或月掩星方法可以测出小到0001的恒星的角直径,更小的恒星不容易测准,加上测量距离的误差,所以恒星的真直径可靠的不多。根据食双星兼分光双星的轨道资料,也可得出某些恒星直径。对有些恒星,也可根据绝对星等和有效温度来推算其真直径。用各种方法求出的不同恒星的直径,有的小到几公里量级,有的大到10公里以上。

只有特殊的双星系统才能测出质量来,一般恒星的质量只能根据质光关系等方法进行估算。已测出的恒星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但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的密度可以根据直径和质量求出,密度的量级大约介于10克/厘米(红超巨星)到 10~10克/厘米(中子星)之间。

恒星表面的大气压和电子压可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元素的中性与电离谱线的强度比,不仅同温度和元素的丰度有关,也同电子压力密切相关。电子压与气体压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二者都取决于恒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因而同恒星的光度也有密切的关系(见恒星大气理论)。

根据恒星光谱中谱线的塞曼分裂(见塞曼效应)或一定波段内连续谱的圆偏振情况,可以测定恒星的磁场。太阳表面的普遍磁场很弱,仅约1~2高斯,有些恒星的磁场则很强,能达数万高斯。白矮星和中子星具有更强的磁场。

化学组成 与在地面实验室进行光谱分析一样,我们对恒星的光谱也可以进行分析,借以确定恒星大气中形成各种谱线的元素的含量,当然情况要比地面上一般光谱分析复杂得多。多年来的实测结果表明,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但也有一部分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不同,例如沃尔夫-拉叶星,就有含碳丰富和含氮丰富之分(即有碳序和氮序之分)在金属线星和A型特殊星中,若干金属元素和超铀元素的谱线显得特别强。但是,这能否归结为某些元素含量较多,还是一个问题。

理论分析表明,在演化过程中,恒星内部的化学组成会随着热核反应过程的改变而逐渐改变,重元素的含量会越来越多,然而恒星大气中的化学组成一般却是变化较小的。

物理特性的变化 观测发现,有些恒星的光度、光谱和磁场等物理特性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周期的、半规则的或无规则的变化。这种恒星叫作变星。变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几个天体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或恒星自身的几何形状特殊等原因而造成的几何变星;一类是由于恒星自身内部的物理过程而造成的物理变星。

几何变星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两个恒星互相绕转(有时还有气环或气盘参与)因而发生变光现象的食变星(即食双星)。根据光强度随时间改变的“光变曲线”,可将它们分为大陵五型、天琴座β(渐台二)型和大熊座W型三种几何变星中还包括椭球变星(因自身为椭球形,亮度的变化是由于自转时观测者所见发光面积的变化而造成的)、星云变星(位于星云之中或之后的一些恒星,因星云移动,吸光率改变而形成亮度变化)等。可用倾斜转子模型解释的磁变星,也应归入几何变星之列。

物理变星,按变光的物理机制,主要分为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两类。脉动变星的变光原因是:恒星在经过漫长的主星序阶段以后(见赫罗图),自身的大气层发生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脉动性的光度变化。理论计算表明脉动周期与恒星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那些重复周期为几百乃至几千天的晚型不规则变星、半规则变星和长周期变星都是体积巨大而密度很小的晚型巨星或超巨星周期约在1~50天之间的经典造父变星和周期约在,005~15天之间的天琴座RR型变星(又叫星团变星),是两种最重要的脉动变星。观测表明,前者的绝对星等随周期增长而变小(这是与密度和周期的关系相适应的),因而可以通过精确测定它们的变光周期来推求它们自身以及它们所在的恒星集团的距离,所以造父变星又有宇宙中的“灯塔”或“量天尺”之称。天琴座RR型变星也有量天尺的作用。

还有一些周期短于03天的脉动变星 (包括'" class=link>盾牌座型变星、船帆座AI型变星和型变星'" class=link>仙王座型变星等),它们的大气分成若干层,各层都以不同的周期和形式进行脉动,因而,其光度变化规律是几种周期变化的迭合,光变曲线的形状变化很大,光变同视向速度曲线的关系也有差异。盾牌座δ型变星和船帆座AI型变星可能是质量较小、密度较大的恒星,仙王座β型变星属于高温巨星或亚巨星一类。

爆发变星按爆发规模可分为超新星、新星、矮新星、类新星和耀星等几类。超新星的亮度会在很短期间内增大数亿倍,然后在数月到一、二年内变得非常暗弱。目前多数人认为这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现象。超新星的外部壳层以每秒钟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形成一个逐渐扩大而稀薄的星云;内部则因极度压缩而形成密度非常大的中子星之类的天体。最著名的银河超新星是中国宋代(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发现的“天关客星”。现在可在该处看到著名的蟹状星云,其中心有一颗周期约33毫秒的脉冲星。一般认为,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新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在几天内会突然增强大约9个星等或更多,然后在若干年内逐渐恢复原状。1975年8 月在天鹅座发现的新星是迄今已知的光变幅度最大的一颗。光谱观测表明,新星的气壳以每秒500~2,000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一般认为,新星爆发只是壳层的爆发,质量损失仅占总质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不足以使恒星发生质变。有些爆发变星会再次作相当规模的爆发,称为再发新星。

矮新星和类新星变星的光度变化情况与新星类似,但变幅仅为2~6个星等,发亮周期也短得多。它们多是双星中的子星之一,因而不少人的看法倾向于,这一类变星的爆发是由双星中某种物质的吸积过程引起的。

耀星是一些光度在数秒到数分钟间突然增亮而又很快回复原状的一些很不规则的快变星。它们被认为是一些低温的主序前星。

还有一种北冕座 R型变星,它们的光度与新星相反,会很快地突然变暗几个星等,然后慢慢上升到原来的亮度。观测表明,它们是一些含碳量丰富的恒星。大气中的碳尘埃粒子突然大量增加,致使它们的光度突然变暗,因而也有人把它们叫作碳爆变星。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波段的扩大,还发现了射电波段有变化的射电变星和X射线辐射流量变化的X射线变星等。

结构和演化 根据实际观测和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恒星大气的基本结构。一般认为在一部分恒星中,最外层有一个类似日冕状的高温低密度星冕。它常常与星风有关。有的恒星已在星冕内发现有产生某些发射线的色球层,其内层大气吸收更内层高温气体的连续辐射而形成吸收线。人们有时把这层大气叫作反变层,而把发射连续谱的高温层叫作光球。其实,形成恒星光辐射的过程说明,光球这一层相当厚,其中各个分层均有发射和吸收。光球与反变层不能截然分开。太阳型恒星的光球内,有一个平均约十分之一半径或更厚的对流层。在上主星序恒星和下主星序恒星的内部,对流层的位置很不相同。能量传输在光球层内以辐射为主,在对流层内则以对流为主。

对于光球和对流层,我们常常利用根据实际测得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建立起来的模型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流体静力学平衡和热力学平衡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起若干关系式,用以求解星体不同区域的压力、温度、密度、不透明度、产能率和化学组成等。在恒星的中心,温度可以高达数百万度乃至数亿度,具体情况视恒星的基本参量和演化阶段而定。在那里,进行着不同的产能反应。一般认为恒星是由星云凝缩而成,主星序以前的恒星因温度不够高,不能发生热核反应,只能靠引力收缩来产能。进入主星序之后,中心温度高达700万度以上,开始发生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这个过程很长,是恒星生命中最长的阶段。氢燃烧完毕后,恒星内部收缩,外部膨胀,演变成表面温度低而体积庞大的红巨星,并有可能发生脉动。那些内部温度上升到近亿度的恒星,开始发生氦碳循环。在这些演化过程中,恒星的温度和光度按一定规律变化,从而在赫罗图上形成一定的径迹。最后,一部分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气壳飞走,核心压缩成中子星一类的致密星而趋于“死亡”(见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关于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后期的高密阶段的情况,主要是根据理论物理推导出来的,这还有待于观测的证实和改进。关于由热核反应形成的中微子之谜,理论预言与观测事实仍相去甚远。这说明原有的理论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见中微子天文学)。因此,揭开中微子谜,对研究恒星尤其是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很有帮助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1)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

(2) 带光环的巨行星和遥远的远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成为矮行星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11时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从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阳系八行星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附:1、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符合这一新定义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计八颗。

2、矮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e不是卫星。

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齐娜,总计三颗。

附资料

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42亿公里,公转周期约46年。原属于小行星的范畴。

冥王星:直径约240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59亿公里,公转周期约248年。冥王星有三颗卫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后两颗卫星直径约50到60公里,公转周期为38天和25天。原属于九大行星的范畴。

齐 娜:天文编号为2003UB313,齐娜是它的昵称,直径在2300到2500公里之间,平均距日距离约160亿公里,公转周期约560年。2003年新发现的天体,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导致太阳系天体类别划分的争论。(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么齐娜就应该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关于卡戎:直径1200公里,围绕冥王星旋转,公转周期等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为64天。虽然卡戎的直径比谷神星还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卫星,所以不属于矮行星的范围。

3、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

原来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归入太阳系小天体的范畴。

卫星

1指围绕行星公转的星体,如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用途广泛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自1957年前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环地轨道以来,人类已经向浩瀚的宇宙中发射了大量的飞行器。据美国一个名为“关注科学家联盟”的组织近日公布的最新全世界卫星数据库显示,目前正在环绕地球飞行的共有795颗各类卫星,而其中一半以上属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它所拥有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拥有数量的总和,达413颗,军用卫星更是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213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