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十八家手法歌
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
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马籍的短打最奇,孙恒的猴拳且盛。
黄祜的靠身难近,绵世的面掌飞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
刘兴的]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腿强。
孟苏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钟。
杨滚的棍采直入,王朗的螳螂总敌。
(注:除王朗外,其他十七人皆为宋朝人物或宋朝小说人物)
十二字诀
勾、搂、采、挂、刁进、刁打、粘黏、贴靠
黄汉勋宗师曾把“刁打”改为“崩打”,唯晚年已正名“刁打”。
八刚
泰山压顶,迎面直统,顺步双掌,叠肘硬拱,贴门靠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棍,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十二柔
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棍手而漏手,
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
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八打
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
三打穿聪耳门四打背后骨缝
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
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斤
每部位皆属次要,虽不致命,亦必重伤,如遇强手,非此不足以致
胜,然不可轻予施用,以伤好生之德,慎之慎之。
八不打
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中锁喉
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
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
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皆致命之处,非性命相搏,幸毋施用,若彼不念人命之为重,亦只招之而已。
真正的八卦掌都是叫八卦游身连环掌或者揉身连环掌
武当八卦掌是一种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原名"转掌",后称"八卦掌"、也称"八卦转掌"、"游身八卦掌"、"阴阳八卦掌"、"八卦连环掌"等。后世传习者多以转掌的走圈似循八个方位的连线。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变;其击法讲究临机应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而惯称为八卦掌。关于此掌的起源,传说不一,据考证为清咸同时河北文安朱家务董海川所创。此掌系以极似道教"转天尊"的绕圆走圈导引术和武术攻防方法融合成基本运动形式,采用"易理"论述拳术运动规律,形成"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武当八卦掌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圆走圈为基本运动形式。走转的足迹路线分为走阴阳鱼、走八卦图、走九宫等,它充分发挥掌比拳和勾长的优势,以掌代拳施捶打之能,以掌代勾行拔掳之巧,形成了该掌系手法几乎全是掌法的特点。八卦掌不仅是一门技击术,也是一门健身术。据研究表明,经常练习武当八卦掌,能改善各自体系统的机能,取得健身延年的效益。武当八卦掌是道教武功之结晶。
螳螂拳的身法特点是身法灵活,攻守兼得。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螳螂拳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
螳螂拳的发展史。
明末清初,王郎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编制了一些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并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一批螳螂拳高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