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生平简介 他真的是康熙带大的吗

胤礽生平简介 他真的是康熙带大的吗,第1张

爱新觉罗·胤礽(幼名保成,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

生于北京,是清圣祖的嫡次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被立为皇太子,1708年因“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废。次年被复立,1712年因“狂疾未除,大失人心”被复废并幽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其弟世宗即位后改名为“允礽”。

清太子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1674-1725年),原名保成,康熙帝第七子,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早殇诸兄弟外序齿为皇二子。因同母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其作为唯一嫡子于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居东宫前后共三十八年;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胤礽不负众望,文武兼备,贤明谦恭,监国理政期间颇具令名嘉绩,深得赞誉;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逸,君储矛盾愈深,终致不可调和,引发废储,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最终被禁锢咸安宫内,直至幽死。

终老咸安

康熙五十一年复废皇太子胤礽,禁锢在咸安宫内。在胤礽被幽禁期间,康熙仍苦念父子之情,故“时遣太监往视,赐物赐食”,致使“二阿哥面貌今甚丰满。阿哥所生七八子,朕皆养于大内”;但胤礽并不甘心,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又被发觉。自此,康熙帝十分戒备,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康熙六十年三月在康熙帝庆寿之日,有的大臣上疏立皇太子之事,康熙帝对此置之不理;事过数日,又有十二人联名上疏立储,康熙帝怀疑这些人为胤礽同党,均给予处罚。

胤礽第二子弘晳是为康熙皇长孙,自幼获得祖父宠爱,抚育宫中。在其父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弘晳已长成一名俊贤青年,他为人贤明谦恭,故时有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而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太子。据朝鲜《李朝实录》载,康熙临终前极言新君务必善待胤礽、弘晳父子。至乾隆四年时终于发生弘晳逆案,不可不谓为康熙朝储位斗争的余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69岁的康熙帝驾崩;次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立即册胤礽之子弘晳为理郡王(雍正八年晋亲王),后命其移居至京郊昌平郑家庄王府(此府是康熙晚年时特为安置胤礽而营建的居所;弘晳入住后,此处成为理亲王府)。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戌时,心灰意冷的胤礽病死于北京紫禁城咸安宫内,终年五十一岁。 胤礽死后,雍正规定:依前二阿哥福晋石氏丧仪照和硕福晋例(实际规格高于亲王福晋),故胤礽丧仪照和硕亲王例;理郡王府人员皆穿孝(另命允祉、允祹、弘曙、弘晫、弘曦、弘昉、弘春、弘昂穿孝);令弘晳得尽子道,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二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如此等等。

胤礽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位于今天津市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爱新觉罗·胤礽,康熙皇帝的二儿子,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从小身份高贵、文武双全,数次监国受到百官赞扬,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也遇到了无数太子们都遇到过的问题,上面有英明神武、长寿的皇帝老爹压制,下面有同样能力出众的兄弟们抢班夺权,最终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幽禁于紫禁城咸安宫12年后去世。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深爱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早逝,从此康熙将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胤礽身上,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育抚养。康熙十四年康熙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康熙真是爱透了这个儿子了,所有的吃穿用度、礼仪规制都等同于皇帝。从康熙二十年起,年仅7岁的胤礽就开始作为康熙的代表代行皇权,比如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接受百官及诸王贝勒朝拜;代替皇帝率领群臣进行各种国家祭祀大典;代替皇帝接见外国使臣;代替皇帝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安抚人心;代替皇帝处理朝政等等。可以说胤礽手中的权力、威望是远超普通的太子的,但是随着太子胤礽长大成年,胤礽和康熙之间的父子亲情也敌不过权力的诱惑。

康熙三十七年,已经当了23年太子的胤礽已经在朝廷内外有大批的党羽,能够影响到康熙帝的绝对权威了。因此康熙分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让所有成年皇子参与朝政以分薄太子的权柄。从此开启了清朝最阴谋诡谲、影响深远的夺嫡之战“九子夺嫡”,皇帝、太子、诸皇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造成大清动荡。

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兄弟们都掌权后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胤礽要是表现的更优秀,只会遭到康熙的忌惮打压;胤礽要是表现的不好,那么他的兄弟们就会落井下石。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胤礽压力过大有些精神崩溃的意思,就没有刚开始那么贤德了,为人暴躁动辄打骂臣属,生活奢侈无度贪恋美色等等。而胤礽这些失德的表现被有志于皇位的皇子们渲染放大,使得胤礽渐渐失去了康熙的宠爱。终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于畅春园召集众臣废除胤礽太子之位,之后虽然恢复了胤礽的太子身份,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再也没有往日的信任和恩宠了。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他的治国能力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他的悲剧是皇权社会下的必然结果。康熙帝一废太子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点明了两人的矛盾所在“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曾经相亲相爱的父子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决裂,形同陌路不得不让人唏嘘,可怜生在帝王家啊!

鄙人所知康熙太子胤礽的结局大概是:

1、奇缘太子,身死囹圄

众所周知,康熙帝的太子是历史上罕见,当了两次太子的人,而有这样的机缘的太子,可真是太子中的奇葩,要知道废太子的后半生,可是基本上被宣布人生终止的。但是胤礽,就偏偏不是这样,当他第一次被废黜后,3年内,他居然没有被人直接搞掉,反倒还能死灰复燃,再次成为清帝国的太子,而这需要多大机缘啊!

但是好景不长,二年后再次上位的太子胤礽 ,又被废黜了,可是这次他没有了好运气,更加不会死灰复燃。因为他废太子的生涯,真正开始了,于是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太子。在康熙50年,在铁窗里,专心致志地啃起窝头,冷眼看着萧墙只能自己弟弟们为了皇位的六亲不认!

2、雍正上位,太子囚徒

同时铁窗中胤礽 ,伴随着十一年的时间变迁,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壮年太子,也逐渐华发早生,终于在康熙去世后的3年内,因为胜利者雍正帝上位固权。而内心被折磨着抑郁不已,毕竟当年九子夺嫡的残酷性,他身为局中人,怎能不知道,再加上自己的工作狂的弟弟,是出名的刻薄寡恩的。而日后其他雍正帝的对手,遭到政治清算,更是证明了他清晰的明白,雍正帝和他一样身为封建主们,有着是凶残、虚伪。所以在宗人府监狱的胤礽 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战战兢兢!

再加在自己父亲尚在人世时,就进了监狱的他,在雍正帝上位时已经将近50岁了,而这对对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古人来说,可也就到寿命的极限了,所以年迈加上抑郁、惊吓,在雍正帝执政的第二年,这个两度被废黜的太子,悄无声息的死了。

胤礽并不是不堪重任,主要是胤礽靠着实力故意找事儿,硬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第一次被废,源于一件小事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正值康熙西征期间,由于身体不适,加之思念儿子,康熙便召太子胤礽和三子胤祉前往行宫探望。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身为人子,看到父亲生病,理应感到忧伤焦急,但不知为何,胤礽在见到康熙后,并没有表现伤心之意,甚至隐隐还有兴高采烈的神情。

对此,康熙自然是极为不满,十分生气的他,在训斥了胤礽一通后,直接将他赶回了京城。不过,虽说康熙十分生气,但此时还没有废除太子的想法,在他看来,太子只不过是一时犯错,还是要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在此后,胤礽的所作所为,让康熙终于忍无可忍。

首先是极为贪婪,不仅私自动用大内库银,还毫无底线的向官员们索贿,并且,他还指使手下的人到各地收受贿赂,放纵效忠于自己的凌普,敲诈勒索属下,完全不顾及脸面。其次,对待朝廷官员,甚至对待其他儿子态度傲慢,仗着自己是太子,随意辱骂、责打儿子和官员,在回京后,愤怒加上失望的康熙,最终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废而复立后,胤礽仍不自爱,反而行为愈加癫狂

胤礽被废除,让康熙十分伤心,毕竟自己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让他着实不甘心,抱着这样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缓解儿子争储带来的朝局动荡,在被废掉太子之位一年后,胤礽再次被康熙立为太子。

按正常人的思维来说,能有这种废而复立的机会,肯定要紧紧的抓住,想方设法的去弥补之前的过失,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但胤礽并没有这样做,依旧是我行我素,之前所犯的错误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公然拉拢党羽,贪污腐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康熙的底线。

从胤礽的早期经历来看,很难用“烂泥扶不上墙”去形容他,甚至用可圈可点来形容都不为过,但由于他后期的胡作非为,导致康熙对他愈加的失望透顶,即便是曾给过他机会也没能让他有所醒悟,最终才让胤礽以惨淡收场。

胤礽出生于 清 康熙十三年五月三日,即皇次子、命为承祜。其母 孝诚仁皇后 所生。康熙皇帝嫡长子,胤礽立刻被立为大清皇太子。在生子当天,国母孝诚仁皇后不幸崩于坤宁宫。

康熙皇帝自从胤礽的出生就特别宠爱,但胤礽在失母的情况下再加上太子之位,与其他皇子与众不同。从小胤礽就被康熙向大清 皇帝 的地位重要培养。在这种孤独的情况下,胤礽被其他皇子孤立,这也成为胤礽以后暴力行为的出发点。

青年树敌

胤礽到14岁的时候,开始了与皇长子 胤禔 的不好关系。胤禔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

到了20岁左右,皇子里面都没有对胤礽交友,事实上,其他皇子已经在背后开始搞废除胤礽太子名分的运动。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听说了一些传言后,宣布自己想早早离位,让胤礽即位。可是,胤礽朝廷内树敌众多,防止了皇帝离位而所胤礽即位的下场。

康熙三十九年,皇子里只剩下皇四子 胤禛 和皇十三子 胤祥 保持了对太子的友好关系。

在以后的八年里,康熙对胤礽的进一步观察才把它的真面目露了出来。

太子被废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以“赋性奢侈”、“暴虐*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黜太子身份。从此开始了其他皇子为争太子之位而爆发的一场 政治 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提人民大事,而每天只讨论谁应该被立为新太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展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

但是,康熙五十年皇上南巡过程中胤礽与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让康熙离位,自己即位。康熙听说后大怒,立刻回到 北京 ,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原因,再将胤礽废黜禁锢。

胤礽被圈入宗人府后,成为理密亲王。

胤礽于 雍正 二年卒。

影响

自从康熙五十年后,康熙皇帝宣称不再立太子之位,于六十一年传位皇四子胤

康熙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为此他亲自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当皇太子胤礽还很年幼时,便开始了对他的精心培育。康熙帝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胤礽六岁以前,是由皇父“亲教之读书”。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之前,必另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章乃炜、王蔼人编纂《清宫述闻》)。胤礽六岁时,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胤礽学业进步很快,他能熟练使用满、汉、蒙三种语言,马上功夫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13岁的胤礽在刚刚竣工的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此后,胤礽曾多次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因已苦学多年,又经过反复训练,少年太子毫不怯场,深得众人赞誉。太子稍长,康熙向他传授治国之道,教导皇太子以祖宗为楷模,守成基业;又传授经史,借鉴历史经验,体察人心向背,并带他外出视察。 皇太子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史载:皇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卷二二〇《允礽传》)。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爱。委以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皇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一七一)由于皇太子不负众望,克尽厥职,“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皇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宫中档康熙朝奏折》第八辑《满文谕折》)这个时期,皇太子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帝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168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