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丽·波特曼
◆ 姓 名: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丽)·波特曼
妮妲莉·宝雯
娜塔莉·波曼
◆ 出生日期:1981年6月9日
◆ 出 生 地:Jerusalem, Israel
◆ 国家地区:美国/USA
◆ 主要身份:Actress
◆ 人物简介:
娜塔莉1981年6月9日生于以色列耶路萨冷,3岁后随全家搬到纽约。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母亲是艺术家,父亲是名医生。一天,她正在长岛的大街上闲逛的时候,幸运悄然降临——一个星探看中了她,把她推荐给导演鲁卡·贝森。鲁卡当时正在为即将开镜的《杀手雷昂》招聘女主角。虽说娜塔莉当时年龄太小,但最后她还是幸运地赢得了这个角色。结果从未涉足表演的她自此一鸣惊人,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拍戏的生涯。
娜塔莉好像总能与好莱坞大腕们同台演出。接下来1995年她在麦克尔曼的《盗火线》中做了艾尔帕西诺的继女,96年在《火星人攻击地球》中出演杰克尼科尔森的女儿。同年她又出现在伍迪·艾伦的音乐喜剧《人人都说我爱你》里。娜塔莉在剧中的轻松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96年娜塔莉在**《美丽女孩》中的演出又一次获得好评如潮。在剧中她扮演的女孩叫马蒂,那可是个颇有心计的早熟女孩,一心一意想把心上人从他的未婚妻手中夺走。评论家对娜塔莉在剧中的演技评价甚高,有一点绝不可否认:她是整部剧中最出色的亮点。
1997年娜塔莉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竟然推掉《洛丽塔》和《罗密欧与朱莉叶》两部巨片,心甘情愿地登上舞台出演《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这个举动曾让众人大惑不解,但是从《安妮》一剧每次结束后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谢幕中,我们就明白她演的有多么出色。娜塔莉在舞台演了整整1年,直到1998年才离开《安妮》剧组。
世纪末娜塔莉出演了她最为广泛议论的角色——在风靡全球的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中饰演高贵而美丽的阿米达拉女王。尽管毁誉皆有,这部影片创下了全球巨额票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娜塔莉的美丽形象也如同当年的赫本世人皆知。
从最初站在镁光灯下到今天,昔日的女孩如今已长大,纯真依旧,但是却多了份成熟女人的自信与风情。娜塔莉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她是好莱坞新一代演员中最具实力,最有前途的女星。
与众多渴望成名、成名之后更渴望成大名的演员不同的是,虽然“星球大战”前传之《幽灵的威胁》(The Phantom Menace)使得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但这位被誉为“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第二”的19岁女孩却在好来坞与哈佛的较量中选择了后者,甚至可能因为临床心理学而放弃其前途不可限量的演艺事业。
娜塔丽-波特曼在纽约长岛的一家比萨饼店被星探相中时年仅9岁,她出演有让-雷诺(Jean Reno)及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等大牌明星加盟的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时才12岁,而在出演真正能够证明其表演才能的百老汇戏剧《安妮的日记》时,娜塔丽-波特曼也才17岁。
但问题却在于,娜塔丽-波特曼似乎将表演看作是仅比好玩的意义稍多一点的一件事,当然也是她一项有利可图的副业,而她对表演的兴趣能否长久维持却大有疑问。她说:“我现在仍然不知道表演是否是我愿意一辈子去做的事,因为其它可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仍然热爱表演,但我将来也完全可能从事其它职业。”
波特曼并不缺乏选择。除了目前在哈佛大学主修的心理学之外,她还精通法语、西伯来语和日语。虽然她还年轻得有些害羞,但她的头脑已足以常常让导演和其他的明星出现困惑。她有些纤弱,年龄看起来也不足19岁,说起话来充满了青春少女的气息,但她的表达能力已远远超出其实际年龄。在充斥着粗鲁且刚刚迈出高中校门的准明星的好来坞,娜塔丽-波特曼的存在无疑是个异数。
娜塔丽-波特曼的表演才能在其最新影片《我心何处?》(Where the Heart Is)中再次得到体现。在该片中,波特曼饰演一位名叫诺瓦丽-雷辛(Novalee Nation)的17岁女孩。雷辛在离开已生活多年的位于田纳西的拖车式房屋后,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寻找新生活。但在俄克拉荷马,怀孕多时的雷辛却遭到男友无情的抛弃。
由于没有钱,雷辛只好躲在当地一家沃尔玛商店里生下了孩子,并因此成了当地的“名人”。她决定把这一给了她新生命的地方当作新的家,并与一位图书管理员产生了真挚的恋情。
影片中诺瓦丽的生活与纽约市郊Syosset的模范学生的波特曼的生活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娜塔丽-波特曼生于耶路撒冷,父亲是医生,母亲则是一名艺术家。3岁时,波特曼举家迁居美国。至今,波特曼在感情上对父母依然十分依恋,其父母对女儿也极尽保护之责。在“露华浓”公司(Revlon)发掘出娜塔丽-波特曼后,她却决定不入为多少少女艳羡的模特这一行。波特曼的父母为其雇了一位经纪人,小小年纪的她在一个夏令营里开始了演艺生涯。
她在大银幕上正式露面始于《这个杀手不太冷》。波特曼在该片中饰演一个被职业杀手(让-雷诺饰演)收养的孤儿。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哄骗这个当时才12岁的小姑娘作了一些后来颇受非议的表演。但自此以后,波特曼便远离了一切可能引起争议的东西。她拒绝出演《冰风暴》(The Ice Storm)里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的角色,理由是影片“太暗”;之后她又拒绝了阿德里安-莱恩(Adrian Lyne)的《洛丽塔》(Lolita),理由是影片太“低劣”。去年,波特曼答应与苏珊-萨兰敦(Susan Sarandon)一起主演《管到太平洋》(Everywhere But Here)一片,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删除剧本中的一段性描写。
波特曼称,她是自己决定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我总是自行选择我要做的事。父母会给我一些意见与建议,但最终决定总是由我自己作出。”但她也承认,她不会接受出演可能让父母产生不安的影片。“因为,对我而言,让父母感到快乐与骄傲更加重要。如果冒犯他们,我会比失去某些愚蠢的影片中的角色更让自己生气。”
为了避免受到追星族的干扰,波特曼将她祖母的姓氏用作她的艺名。但她试图避免公开所上大学的名字的做法却不太成功。尽管人人都知道她选择了哈佛,她自己还是拒绝说出它的名字。她为此辩解说:“我不想影迷来访。我听说当年波姬-小丝在普林斯顿时,每年有好几百人去探访。我不想也落得这种下场,因为我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也许有人觉得我这样做不太礼貌,但我确实不需要这样的交往。”
即使波特曼的影迷能够更进一步去接近她,他们与她也没有多少相同之处。
波特曼是典型的能力超群者,她喜欢与她差不多的人交往,这也是她为什么要选择哈佛的一个原因。她说:“我身边的人都非常出色。就拿我宿舍的人来说,她们中有一位曾经与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同台演出,另一位则出过诗集。另外,我也认识一些参加过奥运会的同学。他们简直是太棒了!”
波特曼是一位认真而敏感的女孩,一提起男朋友的话题还禁不住脸红。据传,她与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演员海登-克里斯藤森(Hayden Christensen,将在下一部“星战前传”影片中出演天行者阿那金-Anakin)有些交往。
我们还能够继续在银幕上看到娜塔丽-波特曼的表演吗?我们还能看多久?这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娜塔丽-波特曼谈起临床心理学时的兴奋之情远大于表演话题,尽管她也知道她的知名度很快将妨碍她从事一份“正常”的职业。她说:“我从前作演员的经历将不利于我去从事临床心理学的职业,但我仍然可以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 作品年表:
V字仇杀队 V for Vendetta (2006)
Goya's Ghosts (2006)
Mr Magorium's Wonder Emporium (2006)
Paris, je t'aime (2006)
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星际大战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复仇 Star Wars: Episode III - Revenge of the Sith (2005)
The 62nd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2005)
Free Zone (2005)
Tsunami Aid: A Concert of Hope (2005)
Domino One (2005)
The Making of 'Heat' (2005)
In Search of Ted Demme (2005)
The Smoker (2005)
偷心/靠不近的爱/接近 Closer (2004)
情归新泽西/花园之州/美丽知己 Garden State (2004)
Hitler's Pawn: The Margaret Lambert Story (2004)
True (2004)
Celsius 4111: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Brain Begins to Die (2004)
冷山 Cold Mountain (2003)
A Journey to 'Cold Mountain' (2003)
Nicole Kidman: An American Cinematheque Tribute (2003)
Earthlings (2003)
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 Star Wars: Episode II - Attack of the Clones (2002)
2002 MTV Movie Awards (2002)
超级名模/祖兰德/名模大间谍 Zoolander (2001)
The 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 (2001)
R2-D2: Beneath the Dome (2001)
The Beginning: Making Episode I (2001)
芳心天涯/甜心伊人/心系何方/爱在哪里/心归何处 Where the Heart Is (2000)
VH1/Vogue Fashion Awards (2000)
Film-Fest DVD: Issue 3 - Toronto (2000)
芳心天涯/在别处 Anywhere But Here (1999)
星战前传:魅影危机 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 (1999)
The Stars of Star Wars: Interviews From the Cast (1999)
爱情尤物 Beautiful Girls (1996)
大家都说我爱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星战毁灭者/火星人玩转地球/火星人大侵袭/外星人进攻/火星人袭击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盗火线/烈火悍将/热力/穷追不舍/狂热 Heat (1995)
Developing (1995)
这个杀手不太冷/终极追杀令/杀手莱昂 Léon (1994)
洛丽塔=罗莉塔=lolita
洛丽塔风格也就是可爱的风格拉。
不过lolita也分不同的,有classic lolita,这种就是比较传统的,像是欧洲18世纪的贵族穿的那种,很有气质。
sweet lolita,就是很cute,很可爱的那种~卷卷的头发~粉色系的裙子,很可爱~甜甜的
还有歌德罗莉塔,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以黑色为准,很有个性。
在给lz一个建议,去baidu,直接输入lolita,或者罗莉塔,直接就出来了,最好去第2页,因为那的真人比较多。 有点小女巫的感觉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要玩“洛丽塔”,第一步就是有“行头”。粤版“洛丽塔”造型沿袭于日本、香港,因此离不开欧洲宫廷、公主、洋娃娃系列的服饰,但在广州要置下一身“行头”费用也不菲。今年刚升高二的杏子,掰指算账,如果要到小店去订制一身,从头到脚最保守也需要600-800元埋单,她在状元坊一家小店问价,据称那边已经是城中的最低价格,细算之下也吓你一跳:红色连帽圣诞版“洛丽塔”裙250元、红色长靴120元、白色蕾丝长袜40元、白色蕾丝手套35元、四只蝴蝶结+头带60元、粉红色缎面小包80元、化妆品若干60元,合计一共645元。 洛丽塔风格的娃娃
由于广州玩“洛丽塔”才开始,故不像日本发展得比较早,已经有该类型的品牌店,她们只能在一些小店里订制,状元坊、荔湾广场、地王广场都是她们常聚之地。据专卖“洛丽塔”风格的KIRAKIRA店员介绍,她们的店虽然开张不久,但是生意很好,尤其年底,很多玩家都在赶制礼服参加各式各样的“派对”,这个星期下的订单,起码要到下月中旬才能拿到货。店主已经多请了几名裁缝帮忙,但还是忙不过来,一些配件如蝴蝶结、头带、手套、长袜、靴子等更加是供不应求。 玩上“洛丽塔”,除了有一套象征版“洛丽塔行头”外,还要配上“洛丽塔”妆才完美。小西平时喜欢化妆,曾经买了很多化妆品专门帮人化,虽然自己没有尝试过“洛丽塔”造型,但今年她要负责为一群“洛丽塔”女孩化妆。她知道“洛丽塔”有几个族群,会根据女孩们不同的造型来做相应的调整。譬如是初玩者,穿着比较素雅的,妆容就比较简单,突出口红和腮红的甜蜜即可,眼部线条没有必要太突出,这种妆一般很好处理。而另外一种就是以黑白为主的造型,妆容相对要浓很多,而且要稍带“朋克”的感觉,譬如眼影和唇色都以浓烈色系为主,而发型方面也必须多强调线条。 三大族群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这被称为“甜美洛丽塔”。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这被称为“哥特式洛丽塔”。 三、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适合初玩者。 广州的Lolita(洛丽塔)最不希望别人将她们跟COSPLAY(虚拟角色扮演)混淆。鲁鲁是某民间“洛丽塔”社团的负责人,同时她还担任某讨论版和群聊QQ的版主,她最常跟人解释的一件事就是Lolita不是COSPLAY,前者代表着生活态度和穿衣风格,后者更加强调角色模仿,两者的外形或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完全是两回事。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在广州玩“洛丽塔”的人并不是太多,而且玩家当中,更多人是将其视作一种吸引人眼球的穿衣方式,而不是有别一般的生活态度,因为大多数玩家在脱下华服以后,照旧是做回从前的那个自己,她们只是选择在适当的场合穿适当的衣服。 因此,我们甚至在城中最高级的BALL场上看到类似的装束,她们头上戴的那顶小小的皇冠,俨然是晶光四射。但仍有那么几个最浪漫的忠诚者,她们一直在追寻着有关于自己的公主愿望。想成为公主并不容易,“洛丽塔”们是最清楚的人,她们知道自己穿着盛装走在大街上会接受多少人的注目礼和指指点点,但是她们仍然希望走得更加漂亮优雅一些,因此,会更多地考虑究竟裙子上的蕾丝花边应该用什么颜色,头花应该是片状的还是带状的,鞋子应该是传统的圆头,还是新潮的尖头。
起源
Lolita源自俄裔美籍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 (Vladimir Nabokov) 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Lolita》,后被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改编成同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描述一位叫做韩伯中年教授与14岁少女黛丽(洛丽塔)的纠缠情欲关系,女主角名叫Lolita。自此,日本人将‘Lolita’成为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把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Lolita代’,简称为‘Loli’。1997年,**《Lolita》再被重拍,在日本大受欢迎,原宿街头开始兴起宫廷娃娃look的时装潮流。另一种说法是lolita起源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装扮,与当时得洛可可风格结合在一起的穿衣风格。之后这种风格在上世纪于日本开始流行。日本**《下妻物语》中女主角就穿了不下30套不同的lolita衣服。
编辑本段lolita装扮风格
lolita主要是以及膝的蕾丝裙以及过膝的蕾丝袜和鞋搭在一起的风格
不爱,她最初只是好奇而已。
首先,洛丽塔的确是个不纯洁的小女孩,她在小时候就已经会手*了,还早早的和同学吃了禁果,十岁时又遭到猥琐大叔奎尔蒂的宠爱,这些生活经历使得她的内心既幼稚又成熟。
她在开始时的确是对亨伯特有些“意思”,但是这种“意思”更准确的可以称之为挑逗,她和亨伯特之间的关系就是肉体,金钱,以及一个继父对女儿的照顾。
我认为,洛丽塔真正喜欢的只有狄克一人(就是她结婚的丈夫),对于亨伯特和奎尔蒂,(原文)“他(奎尔蒂)伤了我的心。而你(亨伯特)干脆毁了我的一生。
由此看来,洛丽塔对于亨伯特以前的行为在内心是极其排斥的。
这本书里最伤感的莫过于亨伯特了,不可否认,亨伯特之前的行为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禽兽,但是他始终是爱着洛丽塔的。
正如书里所说“小时候对她的是兽欲,但是,长大后对她的是爱情”尤其是看到洛丽塔窘困的生活后,你可以想象一个男人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遭受如此之苦,内心是何等的辛酸。
我个人认为,书中前面一段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相识是为他们后来的旅行做铺垫。
而他们后来的旅行是为洛丽塔的失踪做铺垫,而在最后几个章节,亨伯特在与里塔同居时对洛丽塔的回忆和亨伯特重新找到洛丽塔则是小说的高潮。
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昔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
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里面有答案。
是一种服装风格。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洛丽塔姑娘们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多数十七八岁开始穿洛丽塔服饰,不过现在岁数向着全年龄向发展,在日本和国内上海、北京、杭州的一线城市上了年纪的妈妈们也会穿着这类服装。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扩展资料
早在1966年,日本就诞生了剑持加津夫的罗莉(“洛丽塔”的日语发音)写真集《NYMPHET·12岁的神话》,和最早的“洛丽塔杂志”《少女爱丽斯》。1979年的漫画《CYBELE》则是日本最早的罗莉漫画同人志。
受到这些文化产品的影响,“洛丽塔旋风”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一发不可收拾,大眼睛的可爱少女青涩形象在动漫、游戏作品中蜂拥而出,如《天地无用》中的莎莎美、《魔卡少女樱》中的木之本樱等。有人说,1995年以后的日本动漫作品,“每一部都有洛丽塔的影子”。
不仅如此,“洛丽塔”的身影也出现在那些看似并不相关的文化产品领域,比如恐怖片中洛丽塔造型的受害者。市面上,洛丽塔娃娃和服饰道具也十分抢手,而COSPLAY(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洛丽塔更是公认的热点。就连许多成年女性也不惜花上近万美元,去欧洲参加所谓的“公主之旅”。
亲身体验一把重归洛丽塔的感觉。在日本时尚的发源地东京涩谷和原宿神宫桥,每逢周末,到处都能看到身穿褶边公主裙、头戴花边婴儿帽,或是扎着宽大的缎带、抱着泰迪熊玩偶的“洛丽塔少女”。正因为这种现象在日本文化产品中已经如此普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洛丽控。
中国经济网——日本文化为何钟爱"洛丽塔"(图)
洛丽塔创意头饰来源
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