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到底是指哪三个人?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到底是指哪三个人?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第1张

说到三苏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想必应该都是有听说过的,我这样不怎么学习的人也是知道的,但是如果硬要我把这三个人名字给列举出来,那我还是不知道的呀,所以这个三苏到底是指哪三个人呢下面跟谁我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之间的关系是:苏洵是父亲;苏轼、苏辙是儿子;苏轼是大儿子,苏辙是小儿子,也就是说苏轼是苏辙哥哥。

有史料记载: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写过:“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所以“三苏”的名号就此流传于世了。

三苏简介

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时期,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齐聚东京赶考。欧阳修在看完了苏轼的试卷以后,因为欣赏他们的文采,便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同举荐给了宋仁宗。

宋仁宗在看完了他们的作品后也同样很钦佩他们,很快,他们的文章便在宋朝上下大受欢迎。就连一些朝廷里面大夫也会争着强读他们的作品,很快便引来了很多文学之士来效仿他们。

苏洵在官场上没有出人头地,好在情场上遇了一位红颜知己,还得了两个聪明乖巧的好儿子,老苏有了孩子当了爹,人也算是活明白了几分。

他想着,不能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得时刻提点着他们,做人得明白人情世故。所以,苏洵就给儿子琢磨了这两个名字,老大叫苏轼,老二叫苏辙。

老苏四十岁上,专门写了篇文章,说这马车有车轮,有车盖,样样都有用处,只有做扶手的车轼没什么用处,不过是个图好看的摆设,可是,如果没了车轼,瞧着也不像那么回事。

这就是提醒苏轼,人不光要有真才实学,面上的事也得过得去。再有这车辙呢,本来是车辆前进的必要条件,可是世人说起车的好处,从不提车辙的功劳。

不过,车子要是走错了路,也没人想起怪罪车辙。其实,这就是提醒苏辙,为人要低调,咱不求出什么大名,只求别惹麻烦。

眼瞅着苏轼和苏辙小树似的风吹就长,才学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苏老先生想着,孩子大了,得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就乘着一叶轻舟漂过了万重山。

一父二子这三苏,一路到了东京汴梁城,一场考试,苏轼就中了第二名。要说,苏轼本来天下第一的好文笔,欧阳修拿到苏轼的考卷,立马就被那洒脱的文笔震住了,本想大笔一挥给他个头名。

可是,欧阳大人又觉得那文风有点熟悉,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少让别人说闲话,就把这篇卷子批了个第二。

等到金榜一贴公布成绩,欧阳修这才知道,原来,那篇印象深刻的好文章出自苏轼之手。这时候,欧阳大人又想起一码事,文章里面有几句话特别出色,就想着找苏轼打听打听文章的出处。

谁知道,这青年才子说的话更有个性,苏轼说了何必知道出处,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性格,让欧阳修也服了气。

他对人说,这后生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放他出一头地,绝对是必须的,我这样的老头子还是退避三舍吧,这正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来历。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五月,繁华的开封城迎来两位天才少年——21岁的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年轻的他们,虽然想在京城的街头走一走,想尝一尝汴京的美食,但他们还是克制自己,在老父亲为他们安排的兴国寺里,准备秋天的举人考试。

八月秋闱,兄弟二人双双中举。

第二年正月,兄弟二人继续参加春闱大比。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学士梅挚、集贤殿修撰范镇等,三人均是当时硕学泰斗。

考试中,苏轼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激赏,却阴差阳错,被点为第二名。但从此,苏轼名满京城。

三月,苏轼兄弟参加了由仁宗主持的殿试,二人再次双双高中。

不但如此,四年之后(1061年),苏轼和苏辙参加了北宋最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

欧阳修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这样介绍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议论峰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

当时来开封参加这次考试的学子甚多。相国韩琦对人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言下之意,对苏轼兄弟的才华笃信不疑。

这话很快传出去,弃考者竟十之八九。

苏轼不负众望,以五十篇策论通过考试,被录入三等;苏辙被录入四等。

这是不可多得的荣耀,因为自有宋开国一百多年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这场考试让仁宗皇帝再一次见识了他们的才华,退朝后兴奋地对高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从此,苏轼文章遂擅天下,学者多从讲问,以其文为师法。

大苏小苏以无上智慧与笔力在开封开启了让人灼目的荣耀。苏轼有词曰: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