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古代公主有哪些

十二星座古代公主有哪些,第1张

白羊女: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的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的《剑器舞》风靡一时。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世事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然而,她的盖世技艺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草圣的一卷绝妙丹青,才有幸读到了诗圣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剑器行》。这位绝代佳人当再不寂寞。

白羊座的个性:敏捷活泼,积极进取,有斗志胆识。

公孙大娘的个性:一舞剑器动四方,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

金牛女: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金牛座的个性:温顺忠诚,勤勉实际,重视物质享受。

西施的时代角色:越献西施美人计,迷惑吴王乱其政,艳色天下重,君宠益娇态,绝色佳人浣纱。

双子女:貂蝉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史料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其为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代着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人文地理着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貂蝉的原型、身世等,有详细的考证。

双子座的个性:反应机敏,能言善道,交游广阔社交能力强。

巨蟹女:嫦娥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又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宫之中。

巨蟹座的个性:以月亮为守护神,感情丰富人情味浓,宽容念旧。

嫦娥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成英雄,恃功而骄人民怨,羿请不死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

狮子女: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狮子座的个性:领导力强,宽宏大量,光明磊落有王者之风。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中国历史上女人真正做的第一人,有权略能知人,在她当政时期,名相辈出。

女:李夫人

李夫人,李氏,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着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由平阳公主给汉武帝。李氏被封为夫人,为汉武帝生第五子昌邑王刘髆。

座的个性:细密严谨,矜持纯情,追求完美。

汉朝李夫人的个性:艳若桃李,冷若冰霜,为让留下美好形象,临死不肯以色衰之相被看见。

天秤女: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天秤座的个性:风度优雅,才艺双全,外交能力强,中年易发胖。

杨贵妃的个性是:天生丽质,才貌出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是体态丰腴的美人。

天蝎女:潘金莲

潘金莲。几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妖艳、*荡、狠毒的典型。但也有人同情她的遭遇,羡慕她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这就是潘金莲。成为施耐庵初刻划兰陵笑笑生,极度演绎而活在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 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人物是从《水浒传》中借衍而来,但在《金瓶梅》中,其经历、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既聪明伶俐、美丽风流,又是一个十分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欲无度的典型。

天蝎座的个性:占有欲强烈,心性偏激,行事隐密有性魅力。

潘金莲的个性:妖艳美丽,风流多欲,犹如蝎子般有致命吸引力。

射手女: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射手座的个性:崇拜自由,潇洒自在,追求理想。

王昭君的生平际遇:凤凰蒙尘立鸡群,大鹏乘风九万里,千载琵琶作胡语,和亲异邦入荒漠。

摩羯女:王宝钏

王宝钏,传说故事中的古代人物。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不顾父母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被父母赶出家门,薛平贵入伍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成为朝廷高官,将王宝钏接入府中,夫妻团聚。然而仅过了18天的幸福生活便死去。我国戏曲中有许多关于她的戏目,如京剧《红鬃烈马》、秦腔《五典坡》、越调《王宝钏》等。

摩羯座的个性:吃苦耐劳,勤俭负责,奋斗不懈,大器晚成。

王宝钏的个性:原为丞相千金女,彩球招亲姻缘定,贫穷夫婿不嫌弃,苦守寒窑十八年。

水瓶女: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原名文后,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卓文君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卓文君与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句是佳句。

水瓶座的个性:思想新潮,突破传统,勇于改革,坚持理念。

卓文君的个性:凤求凰曲中私定终身,半夜私奔千秋佳话,卖酒当垆。

双鱼女:林黛玉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姑苏人氏,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原为太虚幻境中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转世。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与宝钗不分第一第二)。作为一个极具美学含义的小说人物,林黛玉已经成为女子多愁善感、多病、身体虚弱、爱哭的代名词。

双鱼座的个性:多愁善感,感情用事,有艺术才能,易受环境影响。

林黛玉的个性:太虚幻境绛仙子,才华洋溢孤高自许,柔弱多病红颜薄命。

      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最终定型起到极大作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杜甫的爷爷。

      杜审言多写五言律诗,《新唐书》记载《杜审言集》10卷,但流传到现在仅存诗歌不足50首。

1,

      杜审言最有名的诗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当时,杜审言在江阴县任县丞、县尉一类小官,和在晋陵姓陆的县丞有交往。诗人写江南早春和陆丞等朋友一起游玩,空气清新,风景独好。这本应是赏心乐事,但自己毕竟是“宦游人”,所以总在思归。这丝丝的不快,写得别有情致,满腹牢骚在诗外。

      这首诗清新自然,淋漓畅快,凡唐诗选本必有此作。

      与这首诗类似的,还有《春日怀归 》:

        心是伤归望,

        春归异往年。

        河山鉴魏阙,

        桑梓忆秦川。

        花杂芳园鸟,

        风和绿野烟。

        更怀欢赏地,

        车马洛桥边。

      这是诗人被贬后所写,表达了他渴望回洛阳的心情。依然是春景很美(“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但想的是“思归”。

      杜审言25岁中进士,也算年轻,虽说后来没当过什么像样的官儿,但仕途还算平顺,中进士后任隰城尉,后来还在江阴当过县丞、县尉一类小官,后转洛阳丞。在朝中当过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去世前任修文馆直学士。他有两次被贬经历,一次是贬吉州(今江西吉安)、一次是贬峰州(今属越南),但时间都不长,和“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异置身”的刘禹锡,生活在永州、柳州十四年最后死于柳州的柳宗元,根本没法比。

      可是,杜审言却喜欢写羁旅、写思乡,本来挺凄苦的事,但笔下却是一派风光。凄苦在诗外,让你不得不服。

2,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在东都洛阳紫薇宫发动兵变,拥立太子李显,逼迫武则天退位。两天后,武则天禅让,李显复位。杜审言因为结交武则天的佞臣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去了峰州这种极偏远的地方。

      杜审言在去峰州途中渡湘江时,写下《渡湘江》一诗: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当时正值春来大地,滔滔江水向北流,而诗人却要孤独地南行。想起以前的春游,对照当下,不禁悲从中来。“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平常,但细品,可见诗人怅惘的形象。

      初唐是七绝初创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诗坛新风。明朝大诗评家胡应麟评价说,“唐初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一路奔波到了峰州,这地方怎么样?杜审言能随遇而安吗?看看他的《旅寓安南》就知道了:

        交趾殊风候,

        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

        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

        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

        客思倍从来。

      这是杜审言去峰州途经安南(今越南河内)时在客舍或驿站里所作,语言平实,浅如白话,风格朴实自然。

      他没去过这么南边的地方,所以看什么都觉得怪:论节令,居然冬天果子也熟、正月就开花了(“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论天气,阴雨不断,雾气濛濛,冬天还打雷(“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诗人抓住新环境中有代表性的几个现象,稍加点染,便情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抒发思乡情感,形成强烈反差。

3,

      杜审言的羁旅诗里,《登襄阳城》也很有名,集写景、怀古与思乡于一诗:

        旅客三秋至,

        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

        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

        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

        归路满尘埃。

      这首诗也写于被贬途中。

      三秋本就萧条,又是在异乡,本应更悲。但诗人登襄阳城楼远望,却是天地开阔、四野雄浑,心胸豁然开朗:“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

      山川永恒,但人生短暂。诗人登楼,想到了离襄阳不太远的两个古迹:章华台和冠盖里。春秋时楚灵王修建的章华台极尽奢华,汉代的冠盖里达官贵人云集。如今,它们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粟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那么,什么才能流传万古呢?还是文化。所以诗人说“习池风景异”。这“习池”,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故居。习凿齿就是襄阳人,精通史学、佛学、玄学,其著作《汉晋春秋》《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影响深远。习池风景好,习凿齿耿直又有学问,所以来习池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诗人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归路满尘埃”,衬出车水马龙的情景。一个“归”字,既写游人的归,也暗含自己的归,贬谪途中,孤立楼头,何时是归程?

    《春日京中有怀》是杜审言晚年写的。明明已经在京城长安了,却偏偏思慕洛阳:

        今年游寓独游秦,

        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

        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

        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

        明年春色倍还人。

      在诗里,杜审言抒发他在长安怀念洛阳的情感,中间也有怀才不遇的愤闷,在七言律诗尚不成熟的初唐,这首诗绝对是上品。

      诗人独自在京(“独游秦”),颇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这种寥落,让他“愁思看春不当春”。春色迷人,但却因乡愁而无心赏景。此诗结尾构思新颖,诗人寄语洛阳:等明年春天我们再相聚,一定要加倍还我一个更美的春色。

      被贬途中思乡,在异地做官也思乡,甚至在京城长安做官还思乡,是不是有些矫情啊?干脆就在家乡找个事做,别出来不就得了?不行!他们还想着实现抱负。

      其实,杜审言的羁旅诗也不都是思乡,有的诗写风景,写感受,充满对山河的热爱。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在隰城县(在今山西汾阳西,不是今天的隰县)任上,他去岚州(今山西岚县西北)出过一次差,《经行岚州》即写此:

        北地春光晚,

        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

        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

        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

        艰险促征鞍。

      隰城县距岚州并没有多远,但岚州三面皆山,比隰城高寒。诗人去岚州往返都是春天,当时隰城已是花红柳绿、桃李芬芳,而岚州冬意未去,只见残雪、不见春花。

      即便春寒料峭,但在诗人眼里,岚州的风光还是很可爱的:“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把风景作琴画,悦耳悦目。

      风景虽美,但有要务在身,诗人突然猛醒(“自惊”),不可贪恋风景啊,于是催马踏上艰辛的路途。

4,

      杜审言有四子五女,大儿子杜闲,官拜朝议大夫,是杜甫他爹;二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手刃仇人,名震朝野,其故事足以编进武侠小说。

      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恃才傲物,被当时人所嫉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得罪了权贵,被贬到吉州当司户参军。大家觉得他冤,为他作诗送行者有四五十人,其中包括陈子昂、宋之问等著名诗人。当时,杜审言16岁的二儿子杜并也随父去了吉州。

      在吉州任上,杜审言又得罪了员外司户郭若讷。郭若讷进谗言于司马周季重(一说童),二人罗织罪名,将杜审言下狱,将欲杀之。杜并得知,不思饮食,日渐消瘦。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策划了冒死报仇的计划。他每日打探司马府的动静,直到探出周季重在府内大摆宴席的日子(武则天圣历二年七月十二日)。这天,杜并潜入司马府,慢慢靠近正与众人推杯换盏的周季重,乘其不备,从袖中抽出利刃猛刺。席间顿时大乱,府内兵丁围拢上来,将杜并乱刀砍死。周季重奄奄一息,临死前说:“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这件事震惊朝野,社会舆论皆称杜并为孝子。武则天听说后,召杜审言入京,慰问一番,让他当了著作佐郎。

      三年后,杜审言收拾儿子遗骸,安葬于洛阳。杜审言作祭文祭奠儿子,左台监察御史苏颋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赞他“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殁而犹生”。这苏颋可了不得,唐玄宗时任宰相、封许国公,是唐朝著名政治家。苏颋病逝后,洛阳百姓思念他,募工匠依照他的形象在龙门雕成一尊等身观世音石像。苏颋还是盛唐有名的文人,和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5,

      杜审言的轶事里,有不少是说大话的段子。

      他曾说,“我的文章,可以让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墨迹,王羲之要北面称臣。”

      唐高宗乾封年间,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杜审言也参与选官。试判完毕,他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苏味道看见我的判文,难道不羞死吗?”

      有一次,杜审言病重,宋之问等来探视。杜审言说,有我在,使各位久受压抑啊。现在好了,我快死了,大家可以松口气了,只是遗憾没见到能接替我的人啊。

      真不知他是喜欢吹牛,还是真的自信。

      纵观杜审言的诗和轶事,知道他喜欢写独自在外乡的感受,似乎很惨。但看他的轶事,又自信满满,甚至是狂。不知他是什么星座,该不会是双子座吧。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http://literatureartsccomcn/Famous/ViewFamousaspFamousID=130

不同的创作道路

李、杜齐名,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道路却很不相同。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杜的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他写愁,是:“朝心不开,暮发尽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鬂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李白的一些诗,常常把现实诗化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权旁落,李白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远别离》。在诗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幻化为自然界的愁惨景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而可能出现的篡权悲剧,在诗里则升华为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的幻境:尧被舜囚禁起来;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苍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诗化为幻境,而幻境又�漫上绵绵哀愁,变得更为哀郁。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以理想直接写幻境。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有去描写。

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的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这些诗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强烈的感情通过发议论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更带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鸟雀叫呢?但这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战火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的安宁气氛,家的温暖、亲切的感觉,家人幸免于难而终于得以相见的惊喜心情,就都在这鸟雀的噪叫声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杜甫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如《春夜喜雨》写春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杜甫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常常用描写与叙述。他的许多诗带有叙事的性质。与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叙述与描写中抒情的。

当然,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如《凤凰台》、《朱凤行》、《客从》等,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点还多,例如,政治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表现技巧、诗歌体式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里全面介绍,而且,即使已谈及的上面这些,对于两位伟大诗人来说,也只是点滴而已。

另外还可以参看:李白与杜甫的诗有什么样的区别 http://postbaiducom/fkz=20760730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个老题目。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会上的开幕词就是这个题目。在开幕词里,他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确切评价。可惜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十年后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观点全变了,再不认为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而是抑杜以扬李,把杜甫说得几乎一无是处。郭老对李、杜的不公允评价,当时即为学术界所私下非议。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章对《李白与杜甫》一书提出了批评。

对于李白与杜甫,任何扬此抑彼都是不适当的。他们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虽或时有抑扬,但总的倾向一直是承认他们双子星座的地位。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番粗略的回顾。

抑扬李杜的历史回顾

扬杜抑李,始自中唐诗人元稹。他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他认为李白的有些地方虽略能与杜甫相比,但在律诗上,却比杜甫差得远。他的这种扬杜抑李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带普遍性。他的好友、著名诗人白居易虽也认为杜有超过李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两人并列,说两人“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与元稹看法完全不同的是韩愈。他写过一首《调张籍》诗,对贬抑李、杜的人说了一些份量很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显然,他对李、杜是同样十分尊崇的。1959年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出土了坎曼尔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提到:“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坎曼尔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安西人,与元、白、韩、柳同时,这就说明,中唐以后,李、杜在诗坛上有同样广泛的影响,时论并无扬此抑彼的倾向。

到了宋代,欧阳修更喜爱李白,而王安石更喜爱杜甫;苏轼虽更为推尊杜甫,但其实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却更接近李白。而且他虽崇杜却并不抑李,他说:“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崇杜而不抑李,可以看作有宋一代对李、杜的基本评价。杜诗在宋代有着甚高的地位,江西诗派就以杜为宗师,但李也备受推崇。虽也有崇杜抑李的人(如苏辙、黄彻等),但并未形成普遍倾向。诗论家严羽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这是说得很公允的。

明代对李、杜的评价,大致与宋代相似。杜甫的地位甚高,但李白的声望也未曾因此稍衰。茶陵派的李东阳,宗主杜甫,但对李也甚为景仰。提倡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诗学杜甫,而对李白同样赞赏备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对此都有所论述。力求摆脱复古束缚的祝允明、唐寅,推崇李白;文征明却崇拜杜甫。有叛逆思想的李贽推崇李白,而主张独抒性灵的袁中郎,则李、杜并称。

清代的情形亦复如此。赵翼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北宋诸公皆奉杜为正宗,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这说明,李、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各自做出的独特贡献,是无法抹杀的,采取简单的扬此抑彼的态度,都无法改变他们在诗歌史上双子星座的地位。

不同的创作道路

李、杜齐名,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道路却很不相同。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杜的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他写愁,是:“朝心不开,暮发尽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鬂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李白的一些诗,常常把现实诗化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权旁落,李白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远别离》。在诗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幻化为自然界的愁惨景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而可能出现的篡权悲剧,在诗里则升华为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的幻境:尧被舜囚禁起来;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苍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诗化为幻境,而幻境又�漫上绵绵哀愁,变得更为哀郁。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以理想直接写幻境。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有去描写。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的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这些诗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强烈的感情通过发议论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更带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鸟雀叫呢?但这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战火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的安宁气氛,家的温暖、亲切的感觉,家人幸免于难而终于得以相见的惊喜心情,就都在这鸟雀的噪叫声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杜甫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杜甫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常常用描写与叙述。他的许多诗带有叙事的性质。与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叙述与描写中抒情的。当然,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如《凤凰台》、《朱凤行》、《客从》等,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点还多,例如,政治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表现技巧、诗歌体式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里全面介绍,而且,即使已谈及的上面这些,对于两位伟大诗人来说,也只是点滴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30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