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在佛教史上,唐僧确有其人,那就是唐朝名僧玄奘。玄奘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剃度出家,前后遍访佛教名师,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年)未获唐太宗批准就“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50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
后来,玄奘与戒日王会晤,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有18个国王、3000个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与诘难,一时名震五印,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玄奘归国。
意思为:希望有许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回首往事,并且带着对你深深的情意和你一起白头到老。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希望与心爱之人共度余生,一起慢慢变老,一起回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句话出自冯唐《三十六大》之二十四<大喜>里的“其三十”
原诗为: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余生。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相关内容分析:
《三十六大》是201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唐。图书共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90后、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等,主要讲不惑之年的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愿有一段岁月让我们回想,并且情深不渝直到两人发白。 这是一句示爱的话。
根据百度可查到与其相似的最早记录出处是出自于《和花和月长少年》 黄信然所著的书籍中的目录一处。(分别是“Chapter 04 愿有岁月可回头”以及”Chapter 09 唯有深情共白头“)而”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则是豆瓣上一则关于《和花和月长少年》的书评的标题 。
《西游记》的唐僧原型“玄奘”,俗家本名为陈祎。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13岁跟随他的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玄奘是他的法号,后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是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唐僧玄奘对自小学习各种佛教经典论著,对于佛教佛法的悟性极高,不甘愿做一位普普通通的僧人,在探究各派佛教学术学说中发现到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和区别。
公元626年,适逢天竺僧波远行到达长安,唐僧玄奘从中知晓到印度戒贤大师正在印度的那烂陀寺进行佛学经典讲授,为了能够精进自己的佛学素养,深入学习佛家大小乘法,解答心中的疑惑,他决心前往西方求法,直接探访佛家典籍原著。
圣僧圆寂灵骨四散分离
公元664年,62岁的唐僧依旧日以继夜地翻译着佛经论著,持续长时间的佛经翻译使得唐僧的身体状况每日余下,在《大般若经》的翻译结束后,更加感觉到身体不适,某日不慎跌倒后,半夜梦到自己即将离开,便向弟子们交代身后事,要求一切从简。
公元664年二月初四半夜,将一生奉献给佛学的唐僧玄奘圆寂了。为他送行的信众高达百万人,他的灵骨被安葬在白鹿原,其后每天均有大量民众到墓前吊唁。
五年后,为歌颂唐僧玄奘对佛教文化的伟大贡献和生前所取得的傲人功绩,他的灵骨被唐肃宗改葬于"护国兴教寺"。但唐末时期农民起义频频发生,唐僧玄奘的灵骨难以幸免地遭受到严重毁损,到后来基本是所剩无几,但在一众僧人的保护和抢救下,其顶骨还是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历经一千年多的时间,最终在清朝时期唐僧玄奘仅剩下顶骨还妥善完整地安放在天禧寺。但在清朝后期接连不断的战火和动荡局势影响下,天禧寺不幸被毁,唐僧玄奘的顶骨自此失去踪迹下落不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都以为唐僧玄奘的顶骨要彻底遗失了。
却在1943年的三藏塔遗址内,一个密封的石函被日本侵略者发现并打开,里面竟存有一块完整的顶骨,经过多位专家的共同鉴定后,确认石函中存有的就是唐僧玄奘遗失多年的顶骨。
当时深受佛学文化影响的日本对于唐僧玄奘可以说是非常狂热,竟想瞒天过海地将这块顶骨偷运回日本。幸亏这件秘密恶行很快被当时的南京爱国人士所识破,对于日本人想将属于中国的唐僧玄奘顶骨偷运回国的恶劣行为表示极力抗议。
在我国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当时的伪满政府迫于压力与日本侵略者交涉博弈,最终唐僧玄奘的顶骨被分为三份,一份送往北平存放,一份保管在当时汪伪政府的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中,一份供奉在南京玄武湖畔小九华山砖塔中。
再后来,存放在于北平的顶骨被多次切割分送,其中有大部分被运到了日本,这小半块顶骨被分成许多小份分别被供奉于日本国内十几个著名寺庙中。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真诚学习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不顾安危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苛求真理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建正法幢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热爱故国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诲人不倦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照亮印度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书。
《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玄奘在成书之时曾进表于唐太宗:“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全书12卷,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百余个国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不但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史料,而且对中国日后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印度如此推崇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 季羡林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毛泽东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他为什么要拖生在富户豪门之家?虽然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但再往前推他的身份,他可是十世好人,如果不是金蝉子夺舍了唐僧的第九世,那就意味着唐僧第九世修成成果后,成了如来的徒弟。试问一个与佛有缘的人,他有必要拖生仔豪门富户之家么?孤儿, 直接被接入寺庙养大,岂不是更好?
可能很多人忽略了《西游记》里面的细节,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唐僧第十世的,说他天资聪颖,且精通佛法,被唐太宗李世民邀请去开“水陆大会”,这才被观世音菩萨看中,并且赐予宝贝袈裟一袭,去往西天取经。而唐太宗认为唐僧是个人物,还与其结拜成为异姓兄弟。
那么问题来了,唐僧的前世今生运气都这么好,为什么要托生在豪门富户之家么?纵观唐朝天下,有几个人的运气有唐僧这么好?
如果说到这,还认为唐僧应该托生在豪门富户之家,我只能说一句英雄不问出处。唐僧是十世好人,这事大家都知道,但各位是不是忽略了一个妖怪们惦记的事实,吃他一口肉可是能长生不老的,只要他愿意,卖肉都可以赚到很多钱,而这些妖怪恨不得倾家荡产换一块唐僧肉。说到这你还认为他需要拖生在好人家?
咱们再来说说他的宝贝袈裟,那宝贝袈裟没啥稀奇的,但是上面的宝贝可就多了去了,防尘的、放火的、防雷、防水的,总之就没有它不防的。如果唐僧想要钱,随便拽一个宝贝都能卖个好价钱,分分钟变富豪,还需要托生么?
再来说说唐僧的几个徒弟,大徒弟孙悟空肯定是无人不知了,如果他需要钱,孙悟空就能帮助他解决。再说说这个猪八戒,很多人认为他不咋地,好吃懒做的,但各位是不是忽略了他天蓬元帅的身份?难道真的以为一个好吃懒做的人能当天兵的元帅?而且弱水那是谁都能渡过去的?猪八戒可以在里面游泳。至于白龙马就不说了,虽然他能力不一定厉害,但是人家的爹、大爷、叔叔厉害啊,整个海族都是人家的,看看地球的海洋面积,自己做个参考吧。唯独差一点的就是沙僧,没啥功绩,但起码还有三句台词不是,而且在小说、电视剧里面,几乎每场都露脸,可以说他对唐僧西天取经的助力也是蛮大的。
与这些相比,拖生在什么人家还重要么?运气好,你挡都挡不住。
《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原型是谁,最终结局如何?
《西游记》中唐僧最终结局如何,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提到唐僧,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取经,一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靠着一片赤诚之心,终于到灵山,取得真经,成就了无上功果,让后世万代传颂。
《西游记》最后,唐僧不仅取得了真经,还成就了金身正果,如来佛祖封他为旃檀公的佛,位列三十五佛之一,享受人间的供奉。
其实,就算没有西游记,唐僧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而且他的名声和贡献都很大,尤其是在传教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西游记》让唐僧之名更加响亮,更加将其神话了。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一直自称玄奘,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借用了唐僧的名字和故事。
唐玄奘是唐僧的法号,本名叫陈祎,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关于唐玄奘的真正出身,和《西游记》描述却是大相径庭。西游记中描述唐僧父亲是状元郎,后被奸人所害,母亲将他生下后放入江中顺流漂到寺院,因此小名“江流儿”,然后才有后来的故事。但据《旧唐书》、《续高僧传》及野史杂闻记载,唐玄奘出生于“精研儒术”的官宦之家,是父亲的老来得子。一开始他的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就时常去找二哥学习佛法。后家中日渐衰落,他便也在十三岁也出了家。
唐僧天赋异禀,精研佛法,成了当时有名的博学高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并不断受到各地邀请去开坛讲经。
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唐玄奘发现了很多西方佛学和中国佛学的矛盾之处。为了统一这些分歧,更好的传扬佛法,他有了去印度取经,寻找源流的念头。恰巧此时正赶上李世民刚刚称帝。
要去印度取经就等于要出国,如果是正式而行,就必须有官方承认的通关文碟,也就是要得到皇帝李世民的首肯。于是,唐僧就向李世民提出了这一请求,表示自己要“西行求法”。
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是没有批准的,就这样唐玄奘在没有通关文牒的情况下,还是执着的要去取经,就算经历千辛万苦,做一个苦行僧,偷渡也要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27岁的唐玄奘背上行囊,不顾众徒弟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印度的取经之路。在历经四年的艰苦跋涉,领略无数西域风情后,31岁的唐玄奘终于到达了中印度。
唐玄奘在印度各小国之间不断游历,总结研究佛法,又过了11年时间,才算功德圆满,这时唐玄奘已经42岁了,学有所成的他不忘故土,又踏上了东归之路。
唐僧回长安的路途却也和《西游记》中一样比较容易,据记载,他是乘着大象,载着许多经卷归来的,回来只用了1年,并将许多佛家文物带回了大唐。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唐僧取经归来,已成正果,跳出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成了我们供奉的旃檀公的佛。
真实的历史上,唐僧取经归来后,用余生翻译了大量的经文,直到62岁时,唐僧心愿已了,安然离去,含笑坐化而死。
唐僧之死,甚至让唐高宗李治辍朝三日,朝野为唐僧送葬者达百万余人,高宗将火化后的唐僧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
一、大徒弟:
五行山收徒孙悟空、赐名孙行者、取经结束封为斗战胜佛。
玉帝请来西天的如来佛祖,如来与悟空斗法,悟空翻不出如来掌心。。悟空经观音指点,愿皈依佛门,日夜等待取经人。玄奘路经五行山,揭起如来的压帖,救出悟空,为他取名孙行者。
二、二徒弟:
高老庄收徒猪八戒、赐名猪悟能、取经结束封为净坛使者。
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使用巧计,弄清了猪悟能的来历。猪悟能曾是天蓬元帅,只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三、三徒弟:
流沙河收徒沙僧、赐名沙悟净、取经结束封为金身罗汉。
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悟空与等候取经人的沙悟净几番争斗。观音的徒弟木吒赶来,说明了情况,于是唐僧又收下沙悟净为徒,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四、马:
鹰愁涧收获西海龙王三太子、赐名白龙马、取经结束封为八部天龙。
师徒同行,夜宿农舍,一道白光中,唐僧的白马消失,悟空寻到鹰愁涧,与小白龙恶战,不曾取胜。
扩展资料:
一、孙悟空演员六小龄童
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师学会长生之道、七十二变、筋斗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后经观音点化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二、唐僧演员徐少华、迟重瑞、汪粤
玄奘(原名:陈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唐僧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三、猪八戒演员马德华
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霓裳仙子(属于嫦娥中的一员,《西游记》中“嫦娥”意指月府仙女。并非民间传说里的后羿之妻姮娥。 )被逐出天界,却又错投猪胎。
四、沙僧演员闫怀礼
沙悟净,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成为唐僧徒弟之后与师傅、师兄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白龙马一起赴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原著小说中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宝杖。
—西游记
唐僧的这个原型是武承恩根据唐玄奘法师改编的西天取经,然而在历史上玄奘法师取经之路比较艰难,没有徒弟保护,甚至之前就随马而去,走了没多久也就陨落了,葬身马下后,玄奘独自走在取经路上。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僧人玄奘到天竺(印度)进行了一次徒步考察。
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经辩论会上讲课,受到好评。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了657部佛经,引起了轰动。后来,玄奘口述的西行经历被弟子卞吉编入《大唐西域记》,共12卷。有幸遇到天竺僧人玄奘法师便与他仔细交谈,据记载,当年天竺僧人那烂陀寺,位于天竺国的地方有一位由弥勒菩萨留下的《瑜伽师地论》,有必要在这里给大家简单点击一下,所谓《瑜伽师地论》,它和现在人们练习瑜伽的联系。
在印度著名高僧的指导下,玄奘把心思放在了获取佛经上。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当时的唐政府并不支持玄奘出国的请求。在此基础上,唐政府故意为难。无奈之下,玄奘大师只好秘密造反,偷渡出国。可想而知,玄奘在没有唐政府任何通关文件的情况下,前往数十万里之外的天竺,其精神是多么的崇高。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之前还有一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高僧出国念佛,所以玄奘只能算作第二个去西域念佛取经的人。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