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抗战历史,写激情文字

读抗战历史,写激情文字,第1张

铭记烽火岁月

弘扬伟大精神

距离抗战胜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全省各地的纪念活动渐入高潮。纪念,是因为从未忘记,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传承精神,守望和平。

抗战是主题,

第一课点燃报国情

9月1日,各地学校迎来新学期,一堂围绕抗战的“开学第一课”,点燃同学们学习英雄、发奋图强的激情。早上7点20分,在镇江市江苏科技大学东校区操场上,8000余名师生齐齐站立,由37名海军国防生组成的护旗方队身着雪白的海军服,手端枪把,步伐整齐。国歌声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师生们在升旗仪式中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掌旗员薛峰说,他听着爷爷讲抗日故事长大,从小就有军人梦。“我毕业后就要当一名海军!”

“厚德强能当自立,笃学创新勇担当!”昨天清晨,阵阵慷慨激昂的誓言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操场上回响。在开学首日的升旗仪式上,全校万名师生面向国旗共同宣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扬州梅岭小学西校区上起儿童哲学课,告诉孩子们战争不是场好玩的游戏,希望他们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树立热爱和平的信念。在徐州,徐师一附小的程子为同学在开学典礼上,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题目演讲。当她说到“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时,师生们爆发出热烈掌声。在苏州,平直实验小学在抗战主题开学典礼上,学生代表宣读《给市长的一封信》,呼吁重建肖特纪念碑,纪念这位在苏州牺牲的外籍飞行员。

开学回校,南通大学商学院12名90后大学生捧回一批沉甸甸的“江海烽火”果实。暑期,他们走访了通城19位新四军老兵,通过音视频、照片、文字整理等方式,进行抢救性史料保护。参加活动的学生姚纬国告诉记者,在采访老兵曹旭时,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大学生们:当提及老人的孙子出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时,老人毫不犹豫地建议选择核电专业,理由是祖国的强大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听老兵口述经历,不但抢救了这段珍贵的历史,也给大学生一次难得的传承抗战精神教育洗礼。”通大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陶锋表示,学校将结合新生入学的契机,通过邀请老兵代表进校园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了解抗战历史,培育革命理想。

“民间抗战博物馆、梅园新村、雨花台、石头城……”9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开学典礼上,六(5)班的友好同学担当“红色之旅小导游”,带领着全校同学一起在偌大的南京手绘寻访地图上,开启一段红色之旅。“我们这份手绘地图上的20多个红色印记,都是全校近30个小分队在暑假里实地寻访的,都是先辈们为了和平,英勇战斗的地方。”友好同学指着地图上一张张生动详实的,诉说着一段段不能忘却的故事:“1936年,南化之父范旭东先生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建成了号称‘远东第一’的永利铔厂,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硝酸塔为骨干的永利铔厂也未能幸免,开工不到半年便被迫停产。1942年,日本侵略者曾企图直接利用硝酸塔制造火药,遭到南化工人的强烈反抗,日本侵略者就强行将生产硝酸的全套设备暴虐拆卸,运到日本制造军火。抗战胜利后,范旭东先生两次赴日找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据理力争和艰难交涉,1948年4月,历经磨难的硝酸塔劫后余生,回到南化。”

“虽然,血与火的考验都早已远去,但这也让成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南师附小友好同学的感慨朴实而坚定。

老兵成明星,追星热传承时代魂

“三个人中,我最年轻,今年90岁。”9月1日,在淮安区举行的纪念抗战摄影展上,老兵韩福森的发言,把现场观众逗乐了。他和另外两位老兵,是从摄影展拍摄的29位抗战老兵中特地邀请来的。当天,他们三人成为大家追逐留影的“明星”。少先队员向他们敬献红领巾时,观众们纷纷拍照;老兵参观展览时,人们也追上前合影,表达崇敬。退休工人刘志云与老兵合影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抗战老兵打跑了日本鬼子,是我们民族的大英雄。”

追“星”的还有一群老人。最近,无锡市军休中心老战士艺术团的一批老战士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无锡干休所,向18名抗战老兵和14位遗孀表示慰问。那一刻,一群年过花甲的老战士给耄耋之年的抗日老兵戴上红花,披上绶带,两代老兵同唱英雄赞歌,共庆来之不易的胜利。赵步增老人曾是东北抗联的一名抗日老兵,立过多次战功。老人一边回忆,一边向大家展示手上、腿上、腰部留下的战斗伤疤。讲到动情处,老人挺直腰板,声音洪亮地说:“八年苦战,我们终于把日本鬼子赶跑了,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别看我90岁了,只要国家需要我,我还能参军报国!”

中国矿业大学寻访抗日老兵小组的10名同学,昨天来到老兵邢子辉的家,听他和另外两位老兵潘怀喜、金德新讲述当年的峥嵘岁月。“作为一个兵,战场上要做的只有服从,向前冲!”老兵们讲得动情,同学们听得动容。陆雅雯同学说,老兵仿佛一本活的教科书,有血有肉,他们口中的历史更加可触可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更需要年轻一代去捍卫。

军民同纪念,风筝放飞民族愿

放飞一只象征和平的风筝,让那段历史永远被铭记。9月1日上午,南京中华门城墙,一只只写着“勿忘一九三七”、“纪念抗战胜利”等字样的风筝飞向天空。15位南京抗战老兵自制的四套抗战主题风筝飞向天空,带去人们最美好的祝愿。8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肖诚,平时行动不便,当天特意爬上城墙活动,“我亲历了日本投降,看着国家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胜利,我非常自豪!”

1日,苏州老兵封光捧着《血战卢家滩》、《回忆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两篇回忆录来到居住的锦帆路社区,与社区居民一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再过几天,封光还打算去趟苏北,看看当初他打仗的地方,拜访一下老战友,“现在还健在的,已经不多了。”这两天,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馆长白植明也格外忙碌,多位抗战将领的后人,来到这里寻访父辈的足迹。

在全省各地,多样的纪念活动把人们带入波澜壮阔的岁月。沭阳县百花艺术团创作情景剧《松花江上》,教育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苏州老干部交谊舞协会的200多位老同志,在抗战主题舞会中翩翩起舞。在盐城,共和国将军书画展上,5位将军集中展出150多幅书画作品;阜宁金沙湖旅游度假区内,18组以抗战为主题的沙雕作品吸引了近千名游客。在无锡,“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将军名人书画展览火爆举行,70多幅作品表达了老英雄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在泰州,兴化市政协收集整理了26篇近13万字的抗战史料,编入《兴化历史文化研究》抗战专辑;泰州边检站上尉丁威在看过“镜头中的老兵”展后说,“要记住每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兵,他们的精神震撼着我。”

每天总是会发生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今天让无数人感动和敬佩的人物是一位抗战老兵,他叫黄洪。黄洪历经时代变迁,见证了祖国的变化。

15岁那年,由于父亲早逝,黄洪为了生计,选择加入广东省陈济棠主办的宪兵队第二团。期间,他加入广州民众御武救亡会,发起抗日救亡街头表演。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全国总动员》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合唱。1937年,黄洪一家南下澳门谋生,被迫跟随母亲。在澳门的两个月里,舅舅希望黄老今后能在澳门建筑工程方面的学习,可就在卢沟桥事件爆发之际,黄老收到表兄来自广州的好意信劝说“既然你是广东军队训练的军人,在国破家难之际,你却对澳门大都市的依恋,是乃贪生怕死之徒……”黄老决心重新回到队伍,来到十二集团军后方补充营开赴粤海师管区,驻防在今天揭阳地区练兵,但一年后他的家乡广州在很短的时间内沦陷。

黄洪一生历尽磨难却始终无悔当兵入伍。66岁时,他从湖北的农场回到广州,只能靠卖报纸谋生。尽管他每天早上4点都要骑自行车去报社卖报纸,但他还是毫无怨言地一直卖到84岁。对黄洪来说,有地方住已经很是幸福。祖籍房屋拆迁后,他被安排住在4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里。算上基本生活补贴、老年人各项补贴和抗日战争时期关爱退伍军人公益金,他每月收入约2600元。他觉得很知足。他觉得自己比他死去已久的战友占了很大便宜。”能吃饭,能出去和朋友聊天真好“他就是这么节俭的一位老兵,没人想到这么多年来,他悄悄攒下了一大笔捐款。

志愿者姐姐在帮老兵黄洪整理遗物的时候,她拉开卧室衣柜的抽屉,里面是一个不透明的白色塑料袋。乍一看,看起来不起眼。当你打开它时,里面装满了一沓叠的现金,大致每1万元用橡皮筋绑一根,足足有近25万元,**姐很震惊。这笔钱,是老兵黄洪在遗嘱中提到的关爱抗战老兵公益金的捐赠。黄洪于2021年2月3日因肺部感染去世,这位每月靠低保生活的老兵,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仍然不断地存钱,把余生的积蓄捐出,让其他困难较多的老兵晚年过上更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记得,有一位抗战老兵叫黄洪,青年时英勇前行,中年时历经磨难,老年时豁达淡然!

96岁远征军回忆抗战:冒炮火搭桥铺路 躲避蚂蟥

缅甸的丛林里,两样东西最害人,一样是特别大的蚊子,一样是蚂蟥。这两样东西都吸人血,平时站岗的哨兵都要戴防蚊罩,晚上睡觉必须用蚊帐、穿长裤。

24岁时,他远赴印度,参加对日作战。之后的三年里,他冒着炮火为军队修桥铺路,在缅甸丛林里忍受蚊子和蚂蟥的叮咬。回忆起抗战的点点滴滴,杨敬玉老人仍心生感慨。

日前,济源十余名网友带着慰问品,来到济源市轵城镇东添浆村,看望了这位96岁的抗战老兵,听他讲述中国远征军异国抗战的故事。

逃荒路上被抓壮丁,他在异国对日作战

1942年冬,23岁的杨敬玉为躲避日寇在济源烧杀劫掠,背井离乡逃荒来到陕西西安,本想在西安谋得一碗饭吃,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更让杨敬玉没有想到的是,入伍后他即被送到了四川成都,1943年,他被送上飞机,飞出国门前往印度加尔各答,成为中国驻印军的一员,即中国远征军。

杨敬玉老人说,下了飞机之后,他所在的军队在印度蓝姆伽换了军装,并且配备了美式武器装备,接受训练。随后,被编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第50师工兵营,成为工兵营一名军需上士,赴中缅印边境参加战斗。

冒着炮火,他为军队搭桥铺路

“我是军需士兵,主要在后方负责勤务工作。”杨敬玉老人说,他虽然没有到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一线,但战斗打响之前,他经常要和工兵营的战士们冒着炮火,用橡皮艇在河中架起交通线,完成铺路架桥任务。

让杨敬玉记忆最深的就是密支那战役。他说,1944年4月中旬,第50师第150团与兄弟部队,翻越枯门岭,袭取密支那。战斗打得特别激烈,久攻不下,后来队伍渡过南圭河,一举袭占密支那西机场。从此,密支那西机场成为中印空运基地。

杨敬玉说,日本人也不甘心机场被抢,抵抗得特别厉害。直到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才彻底打下密支那,大部分日军被歼灭。

缅甸丛林里,睡觉也要穿长裤

杨敬玉说,在缅甸的丛林里,两样东西最害人,一样是特别大的蚊子,一样是蚂蟥。这两样东西都吸人血,平时站岗的哨兵都要戴防蚊罩,晚上睡觉必须用蚊帐、穿长裤。

“平时吃的也是空运过来的罐头、米、白面,没有蔬菜,在那里打仗可吃苦呢!”杨敬玉老人说。1945年8月,杨敬玉所在部队回国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

杨敬玉老人说,解放战争期间,他跟随部队到了东北战场,结果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他所在的队伍被打散后,他从东北跑了45天,跑回了家乡济源。

“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和平日子来得不易。年轻人不要忘了过去。”临走时,杨敬玉老人对记者这样念叨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61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2024-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