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数学!!!!!!!!!!!!!!!!!!!!!,第1张

1、 数学就是解题

数学家科利亚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解题,就是把不熟悉的题型向熟悉的题型转化。作为数学教师,解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少学校在挑选教师时,都要出几道题让考察对象做,以此作为录用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

不少教师十分重视题型教学,把各章节的习题分为若干种题型,要求学生练好各种题型的解题套路。更有甚者,当讲完一道典型例题后,要求学生要能背诵记忆。当学生向教师请教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时,“多做题”成了经典的回答。多做题并没有错,但是盲目地、过多地重复,除了做题就不知道如何学数学的人,必然会忽略数学的其它教育功能,认识不清数学的本质。

其实多数数学题都是实际问题的反应,当实际问题转化成纯数学问题后,没有较强的解题能力会无能为力。科利亚所说的“解题”,当然也应包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会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多种能力。

2、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

数学是由数学、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一座迷宫。不少人爱玩迷宫游戏,逆向思维是寻求走出迷宫正确道路的诀窍,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也是数学的魅力,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可以这样说:数学是教人颖睿的一门学科。

但是,在走迷宫中不明方法,经常碰壁失败,也就会对这种游戏生厌了。我们在数学中重视思维的训练,思想和方法的潜移默化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我们要让学生经常有成功感,在快乐中研究数学。是体操就要做,是迷宫就要走。如果不动手动脑就达不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3、 数学是一种语言

数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严密的系统和逻辑推理,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的合理性,使它成为了一种宇宙间的通用语言,不需要翻译,只要用数学式的恒等变形,用数学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即可传达我们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

数学是精密科学和现代科技的语言,精确到何种程度,多元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数学语言,很难想象科学家们怎样把自己的思想向别人表述。

因此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经常要让学生“说数学”,数学修养好的人,不仅思维能力和思想品质上有所表现,就是讲话也是简明扼要,准确严密。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载体,思维训练是根本,但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转换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4、 数学是哲学

数学中充满了哲学,许多数学家(比如毕达哥拉斯)也是哲学家。或者说,许多哲学观点在数学中找到了实证,得到了体现。许多哲学家也研究数学,比如恩格斯,他写的《自然辩证法》就是一部杰出的数学论著。

对于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他将受到隐藏在数字和图形里的哲学思想的潜移默化。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哲学观点和术语,在教学中注意揭示一些辩证唯物观点,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有实实在在的科学例证,效果是永恒的。不少教师对这种水到渠成的机会视而不见,放弃了对学生教育的契机,也放弃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

5、 数学是文化

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文化,广义地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在所说的意义上,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和很多数学家是哲学家一样,有很多数学家也是文学家。例如著名的童话《爱丽丝漫游仙境》就出自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数学家之手。俄国著名女数学家柯瓦利夫斯卡娅不仅在数学上有很大贡献,而且写出了一部被俄国文艺评论家认为“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可以与俄国文坛上最佳的作品相媲美”的小说《拉也夫斯卡娅姐妹》。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精彩的故事后面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数学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芸集了大众和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在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得不由衷地赞美人类的聪明才智。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递这些数学文化,有了这种认识,数学情景题、数学作文题也就会应运而生了。数学不只是指导着自然科学,与文学和美学也是水乳交融的。

6、 数学是艺术

数学中存在着美。数百年来流传的“只有美的艺术,没有美的科学”的观念,使许多人认为数学不过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是“科学大门的钥匙”,仅此而已。数学中存在的美就是数学美,它是纯客观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数学美存在。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就是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往往展现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奇特的符号语言之中,这种冷峻的美一点不张扬,有的人视而不见,甚至感到枯燥乏味。对于有鉴赏能力的人来说,对数学美的感悟可以震撼他的灵魂。一旦领悟了数学美,数学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它能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趣。

当我们画出一个美的图形,构造出一个美的方程,制作出一个美的几何体时,难道数学不是一门艺术吗?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美的大花园,教给他们赏析数学美的能力,他们一定会在数学的花园里留连忘返的。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又超越于物质存在的数量关系,几何体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它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规律,应该是重视基础,循序渐进,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内化。

数学的特点是它所探求的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东西,也不是服务于某种具体物质需要的问题,而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规律;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数学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任何文明时代,数学素质都是人类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数学的本质决定了数学教育在树德育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广才广能的基础和发源地。

什么是数学?这是任何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对数学的本质特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数学教育研究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1数学,其英文是mathematics,这是一个复数名词,“数学曾经是四门学科: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处于一种比语法、修辞和辩证法这三门学科更高的地位。”自古以来,多数人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又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数学既可以来自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也可以来自人类思维的能动创造。

2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人们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深化。“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最显著的例子是非负整数。欧几里德的算术来源于普通常识中的非负整数,而且直到19世纪中叶,对于数的科学探索还停留在普通的常识,”另一个例子是几何中的相似性,“在个体发展中几何学甚至先于算术”,其“最早的征兆之一是相似性的知识,”相似性知识被发现得如此之早,“就象是大生的。”因此,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经验科学,因为那时的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随着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19世纪中叶以后,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在布尔巴基学派的研究中得到发展,他们认为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一切数学都建立在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之上。与这种观点相对应,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许多人认为数学是研究模式的学问,数学家怀特海(A N Whiiehead,186----1947)在《数学与善》中说,“数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数学对于理解模式和分析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最强有力的技术。”1931年,歌德尔(K,G0de1,1978)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宣告了公理化逻辑演绎系统中存在的缺憾,这样,人们又想到了数学是经验科学的观点,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就认为,数学兼有演绎科学和经验科学两种特性。

3对于上述关于数学本质特征的看法,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实际上,对数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数学源于分配物品、计算时间、丈量土地和容积等实践,因而这时的数学对象(作为抽象思维的产物)与客观实在是非常接近的,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这样,人们自然地认为数学是一种经验科学;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非欧几何、抽象代数和集合论等的产生,特别是现代数学向抽象、多元、高维发展,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抽象对象上,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数学证明(作为一种演绎推理)在数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出现了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物,是研究量的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是关于模式的学问,等等观点。这些认识,既反映了人们对数学理解的深化,也是人们从不同侧面对数学进行认识的结果。正如有人所说的,“恩格斯的关于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法与布尔巴基的结构观点是不矛盾的,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来源,后者反映了现代数学的水平,现代数学是一座由一系列抽象结构建成的大厦。”而关于数学是研究模式的学问的说法,则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水平的角度对数学本质特征的阐释,另外,从思想根源上来看,人们之所以把数学看成是演绎科学、研究结构的科学,是基于人类对数学推理的必然性、准确性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信念,是对人类自身理性的能力、根源和力量的信心的集中体现,因此人们认为,发展数学理论的这套方法,即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是绝对可靠的,也即如果公理是真的,那么由它演绎出来的结论也一定是真的,通过应用这些看起来清晰、正确、完美的逻辑,数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显然是毋庸置疑的、无可辩驳的。

4事实上,上述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从数学的来源、存在方式、抽象水平等方面进行的,并且主要是从数学研究的结果来看数学的本质特征的。显然,结果(作为一种理论的演绎体系)并不能反映数学的全貌,组成数学整体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数学研究的过程,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实验过程”,是数学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逻辑演绎体系则是这个过程的一种自然结果。在数学研究的过程中,数学对象的丰富、生动且富于变化的一面才得以充分展示。波利亚(G Poliva,1888一1985)认为,“数学有两个侧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但也是别的什么东西。由欧几里德方法提出来的数学看来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活动,这种观点“是区别于数学作为印在书上和铭,记在脑子里的东西。”他认为,数学家或者数学教科书喜欢把数学表示成“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状态,”也即“数学的形式”是数学家将数学(活动)内容经过自己的组织(活动)而形成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他们不能没有数学是因为他们需要应用数学,这就是,对于大众来说,是要通过数学的形式来学习数学的内容,从而学会相应的(应用数学的)活动。这大概就是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是在内容和形式的互相影响之中的一种发现和组织的活动”的含义。菲茨拜因(Efraim Fischbein)说,“数学家的理想是要获得严谨的、条理清楚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实体,这一事实并不排除必须将数学看成是个创造性过程:数学本质上是人类活动,数学是由人类发明的,”数学活动由形式的、算法的与直觉的等三个基本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库朗和罗宾逊(Courani Robbins)也说,“数学是人类意志的表达,反映积极的意愿、深思熟虑的推理,以及精美而完善的愿望,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与直觉、分析与构造、一般性与个别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可能强调不同的侧面,但只有这些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以及为它们的综合所作的奋斗,才构成数学科学的生命、效用与高度的价值。”

5另外,对数学还有一些更加广义的理解。如,有人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活动是社会性的,它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和改造自然、完善自我与社会的一种高度智慧的结晶。数学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艺术,“和把数学看作一门学科相比,我几乎更喜欢把它看作一门艺术,因为数学家在理性世界指导下(虽然不是控制下)所表现出的经久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和艺术家的,例如画家的活动相似之处,这是真实的而并非臆造的。数学家的严格的演绎推理在这里可以比作专门注技巧。就像一个人若不具备一定量的技能就不能成为画家一样,不具备一定水平的精确推理能力就不能成为数学家,这些品质是最基本的,……,它与其它一些要微妙得多的品质共同构成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优秀的数学家的素质,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想象力。”“数学是推理的音乐,”而“音乐是形象的数学”.这是从数学研究的过程和数学家应具备的品质来论述数学的本质,还有人把数学看成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一种精神和观念,即数学精神、数学观念和态度。尼斯(Mogens Niss)等在《社会中的数学》一文中认为,数学是一门学科,“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它是一门科学,目标是要建立、描述和理解某些领域中的对象、现象、关系和机制等。如果这个领域是由我们通常认为的数学实体所构成的,数学就扮演着纯粹科学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数学以内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理解为目标,独立于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如果所考虑的领域存在于数学之外,…,数学就起着用科学的作用…·,数学的这两个侧面之间的差异并非数学内容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无论是纯粹的还是应用的,作为科学的数学有助于产生知识和洞察力。数学也是一个工具、产品以及过程构成的系统,它有助于我们作出与掌握数学以外的实践领域有关的决定和行动…·,数学是美学的一个领域,能为许多醉心其中的人们提供对美感、愉悦和激动的体验…·,作为一门学科,数学的传播和发展都要求它能被新一代的人们所掌握。数学的学习不会同时而自动地进行,需要靠人来传授,所以,数学也是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教学科目.”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们是从数学内部(又从数学的内容、表现形式及研究过程等几个角度)。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数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数学的性质的。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为我们全面认识数学的性质提供了一个视角。

6基于对数学本质特征的上述认识,人们也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数学的具体特点。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数学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中最本质的特点是抽象性。A,。亚历山大洛夫说,“甚至对数学只有很肤浅的知识就能容易地觉察到数学的这些特点: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精确性,或者更好他说是逻辑的严格性以及它的结论的确定性,最后是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5」王粹坤说,“数学的特点是: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必”这种看法主要从数学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数学的作用等方面来理解数学的特点,是数学特点的一个方面。另外,从数学研究的过程方面、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数学还有形象性、似真性、拟经验性。“可证伪性”的特点。对数学特点的认识也是有时代特征的,例如,关于数学的严谨性,在各个数学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从欧氏几何到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再到希尔伯特公理体系,关于严谨性的评价标准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哥德尔提出并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以后,人们发现即使是公理化这一曾经被极度推崇的严谨的科学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因此,数学的严谨性是在数学发展历史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性。关于数学的似真性,波利亚在他的《数学与猜想》中指出,“数学被人看作是一门论证科学。然而这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以最后确定的形式出现的定型的数学,好像是仅含证明的纯论证性的材料,然而,数学的创造过程是与任何其它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数学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数学的形象性、似真性、拟经验性。“可证伪性”特点的强调,实际上是突出了数学研究中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类比、归纳、联想等思维过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发展的。变化的,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的本质特征,恩格斯的“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论断并不过时,对初等数学来说就更是如此,当然,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内涵,我们应当作适当的拓展和深化。顺便指出,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讨论中,采取现象与本质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形式与内容并重的观点:,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田馥甄说了什么让网友觉得她不满大陆

田馥甄是SHE女团中的一员,她的音色十分甜美,是90后女孩们学生时代的最喜欢的女歌手。其实在我们中国大陆的很多人心中,我们对台湾、香港、大陆明星一视同仁,甚至会因为她们是台湾、香港的艺人而高看一眼,我们觉得她们比较的洋气。而且出于对她们的照顾,我们也会支持她们。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一片真心,我实在不愿意误会田馥甄,可是她说的话却不得不让人多想。她在8月3日一早发表了一条“不用打肿脸”的言论,她还在吃着意大利面,我们知道那个女巫婆就是意大利籍的美国政客。我不知道田馥甄为什么这么仇视大陆,我们哪点对不起她了?

二、李立群说了什么让网友觉得是“墙头草”

李李群扮演的角色中,记忆犹新的是《春光灿烂猪八戒》的老龙王一角,唠叨唠叨但是却是爱女心切,表情搞怪动作搞笑,童年的记忆总是最美好最让人珍视的,所以一直我对李立群的印象不错。他在大陆的时候开直播,别人问他两岸问题,他一笑置之。等他捞金回到台湾之后,在采访中,他表示:我是那种真的打起仗,都会死守台湾的人。据了解,李李群出生在中国大陆,应该是对大陆很有感情的,万万没想到他看上去憨厚,实际言行不一。

三、明星对待两岸问题应该什么态度

在82-83日,很多明星都集体发表了一个中国的言论,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台湾明星没有立场坚定的表态,甚至被挖出之前在节目中有意无意透露出不正确的想法。这里我想说,别一边赚着大陆的钱一边做出叛徒的事。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大陆一直以来对我们所有人的教育都是说我们一家亲,我们都是心怀善意的,反观台湾那边是如何进行教育的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多少的感恩之心。

多少年来,商场、学校、实验室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人都在手工记账,用计算器做统计。

比尔想,如果用个人电脑干起来会是如何事半功倍。他希望能够帮助解决千百万人都会碰到的这些日常问题,当然,他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赚钱致富。

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离开哈佛——当时想的只是离开大学“一段时间”——和保罗•艾伦(保罗•艾伦,比尔盖茨的朋友,微软公司创办人之一。)一起建立自己的软件公司。

比尔的父母不同意他的决定,劝他打消这个念头。放弃哈佛?即使要自立门户创业,也要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啊,何况,名校是名校学生的通行证!

比尔对父母的意见还是相当尊重的,没有说服父母,只好重回哈佛,又多念了一两个学期。1977年,年满21岁、在美国算是成年了的比尔•盖茨离开哈佛去了阿尔伯克基市。这次他的离开就变成最终的退学了。

比尔和艾伦正式在新墨西哥州依法注册了合伙人公司,名字叫“微软”(Micro-soft Corporation)。这个名称,是“微型”(micro)与“软件”(soft)的组合,因为他们当时主要制作微型电脑的软件。

1975年他给一家名叫《电脑笔记》(Computer Notes)的通讯简报写过一封信,引起轰动。他指出:电脑用户如果只是拷贝而不是掏腰包去购买电脑程序,就等于是偷窃。比尔辩论说:软件程序是“智慧财产”,意味着它应该受版权法的保护,就像书籍一样。

1978年,比尔决定下令公司连同100多个员工一起搬迁。

搬到哪儿呢?虽然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已经蒸蒸日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很多电脑公司都在那儿打出旗号,但比尔与父母一向关系亲密,认为不应该远离老盖茨夫妇,于是他选择了华盛顿州的贝乐福(Bellevue),那儿靠近西雅图;并且将公司名称中的小横线去掉,由“Micro-soft”改成“Microsoft”。

1980年。一个消息激动了电脑业者: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个生产大型电脑主机的巨人做出重大决定,涉足个人电脑!他们抛出绣球来选软件开发商,这个绣球打中了微软。

生意很快谈妥了:微软向IBM提供系列软件,其中包括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操作系统是指挥电脑运行的主程序,负责控制键盘、显示器和信息储存系统。

这里还有这么一段故事:IBM最先开始找到微软,要求为PC电脑设计操作系统,可当时他们并不擅长编写这种软件。于是,比尔介绍IBM到以研制CP/M操作系统闻名的数字研究(DR)公司联系,CP/M的设计者加里•基尔多曾是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教授,那天恰巧不在家,而他的太太又不愿在保密协定上签字。IBM的代表只好再请微软另想办法。比尔•盖茨此刻想起了西雅图的软件天才帕特森曾编写过一个QDOS软件,可以改造为PC电脑的操作系统。于是他接下了IBM的活儿。

捷径人人会走,巧妙各有不同。IBM要货的期限定死了,微软也没有时间从头干起,便从这家名叫“西雅图电脑产品”(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公司买来软件,在此基础上完善提高。在一年的时间中,微软公司的一半员工,约三十多人,不分日夜地突击这一项目。如果是在中国,大概会起个“OS会战”之类的名目吧。会战终于凯旋:他们改编了这个买来的操作系统,让它能适用在IBM的电脑上,起了个后来遐迩闻名的名称,叫“MS-DOS”。

比尔是用出售版权使用许可证的方式,把这个操作系统交给IBM在个人电脑上使用。这就意味着,每售出一台装有MS-DOS的IBM个人电脑,IBM就必须付一定比例的金额给微软。

1981年,IBM个人电脑推上了市场,顿时大红大紫,消费者蜂拥抢购,IBM的版权使用费源源不断地流入微软公司。

1986年,条件成熟,微软公司上市。微软股票以21美元一股的价格开盘上市,下午收市的时候每股竟升到了28美元——由于微软的业绩声名远播,投资者看好微软的股票,趋之若鹜,纷纷购买,一天之内使股值飞升1/3。微软的员工,现在可以在股市上卖掉股票,换成大把大把的现金,或者是继续持股,希望它能够攀升更高。

微软股价犹如脱缰的野马,毫不犹豫地一路奔腾向前。由于股票价格暴涨,有些人,包括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莫,都变成了百万、亿万富翁——至少在账面上是这样。如果他们脱手股票,就从账面的富豪变成真实的富豪。比尔就卖掉了价值一百多万美元的股票,可是他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拥有的微软股票仍然远远多于所有人,他拥有公司45%的股份。

成为富翁之后,比尔其实依然故我,并没有改变多少。

1987年,他们还推出了第二代视窗,还有一个叫做“Excel”的计算表软件。

比尔永远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永远想着要比别人抢先一步。

人说比尔是“工作狂”,一点不假,他几乎没有其他兴趣和爱好。1983年,他买了一座房子,邻近父母家。这栋房有室内游泳池,但家具却寥寥无几。书房有张桌子,上面放着台电脑,杂乱地堆着电脑杂志。这台电脑是通过电话线和公司的电脑系统相连接的,所以他可以在家里掌握公司的运作,接收员工给他的汇报和请示,也从家里送出各种邮件,与公司高层和部门主管进行讨论。他是个“夜猫子”,时常半夜三更做这件事。

1990年5月22日,纽约曼哈顿。

比尔•盖茨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推,微笑着走上了讲坛。他要在这儿发布视窗3.0,视窗的第三个版本。

在视窗3.0推向市场的头两个星期,购买者抢购了十万多套,到1991年底,已经卖出了400万套。它们用12种语言写成,运送到24个国家。视窗的特点是“装上就用”(Ready-To-Run),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脑制造商把视窗安装在他们的电脑产品上,作为随机附带的标准软件。甚至微软的鼠标也达到了销售高峰,它咬住了六百多万购买者。

比尔的软件终于成为最畅销的软件。

1986年,微软上市的当年,比尔就进入了《财富》杂志亿万富豪榜,身价约3.15亿美元。随着微软的急速成长,他在这个富豪榜上也不断冲刺,越过一个又一个富豪,1991年他冲到仅列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后的银牌位置,成为最年轻的全美第二富豪——时年36岁。

1991年7月,玛丽给她的儿子打电话说,希望比尔能与沃伦•巴菲特见见面。比尔早就久仰这位华尔街大亨、最成功的投资人的大名,尽管比尔说自己很忙,还是和梅琳达(梅琳达,比尔•盖茨的妻子。)一起坐直升飞机到了他们家的别墅“Cheerio”。比尔和巴菲特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这是世界上的头号富豪和二号富豪的交情的开始。

1995年,比尔终于独步世界首富的巅峰,这年他的身价约129亿美元。三年后的1998年,以高达59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睥睨全球,让所有富豪瞠乎其后。

1995年11月,比尔出版了著作《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讲述了电脑的历史,并预测未来趋势。一年之后,又出版了这本书的修订版,更深入地讨论因特网。《未来之路》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仅在中国就售出四十多万册。比尔把300万元的版权收入全部捐给了“国家改进教育基金会”,这个非营利组织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电脑和其他的技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

比尔从90年代初期开始投资生物技术,现在已经是这个领域最大的个人投资者之一,赢得了这个领域很多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总管的尊敬。由于他的“头羊效应”,其他不少投资者也密切关注起来,甚至追随、模仿起他的一举一动。

1994年,比尔和世界上手提电话领域的开创者克雷格•麦克考(Craig McCaw)合作,进行了一项野心勃勃的风险投资。他们创建了泰勒迪斯克公司(Teledesic),这个公司的目标是发射288个低轨道运行的地球通讯卫星,向整个世界提供双向通讯联络。比尔表白说,如果卫星新网络成功了,信息从地面发送到卫星上再传回来,就能像通过光纤通讯电缆一样快速。这个网络就可以用来给那些没有电话服务设施的地区,提供通过手提电话进行通讯联络的新手段。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末,是冷战的产物。最开始,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桑塔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联成一个网络,只有科学家和军方***使用它。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发了这个系统的各种功能,从商家用它来为产品做广告和提供服务,到学校和图书馆用它来传播信息。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把信息资料放到网上,全球范围的国际网络(World Wide Web,简称WWW)从此诞生。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特网不声不响地迅速发展。1971年4月,接入因特网的主机数仅为23个,网络数和域名数为0;十年后的1981年8月,主机数213个,网络数和域名数仍为0。但是再往后,就令人眼花缭乱了:

1989年7月,主机数13万个,网络数650,域名数3 900;

1991年7月,主机数53.5万个,网络数3 086,域名数1.6万;

1992年4月,主机数89万个,网络数5 291,域名数2万;

1993年10月,主机数205.6万个,网络数16 533,域名数2.8万;

到1994年10月,主机数386.4万个,网络数37 022,域名数5.6万。

1994年初,微软把用来制作网页的“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HTML)加进自己的文字编辑软件Word,不过,创造因特网应用工具并不是比尔那一年的首选目标。比尔记得很清楚,当时,“把视窗95搞好才是最重要的,把视窗NT推向市场,交给挑剔的大众,也是最重要的”。

其实早就有部下提请他注意因特网将会是未来通讯交往的主要工具。但直到1994年晚些时候,比尔才认识到因特网确实前景无限,微软面临生死攸关的大挑战。

1995年5月26日,比尔给微软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备忘录,其中说:“在因特网浪潮高涨中,现在我郑重宣布,因特网对我们极其重要,生死攸关。在此,我明确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的当务之急都是关注因特网。” 他要求微软公司每一个项目小组的主管都要把网络通讯和信息检索的功能加到程序中去,名为“网络探险者”(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的网络浏览器,加到最新的视窗操作系统中去。网络浏览器是让个人电脑用户进入因特网、浏览网站的工具。这个举措,后来引起轩然大波,惊动了司法部和19个州一起来起诉微软。

1995年晚些时候,比尔宣布他的计划:向电脑网络客户提供软件,使他们能够更方便地利用和开发因特网。微软公司同时还在研发网页制作软件,使网页可以运用图像、动画、录像和声音,使林林总总的公司能把自己的网页送上因特网。

1995年夏天,微软推出了视窗95。再次升级的视窗是焕然一新的电脑操作系统,可以操作和管理光盘、传真和调制解调器(modem)。更重要的是,它的设计既简单又清楚,可以很轻松地执行复杂的操作。

8月24日那天,在微软总部外面的草坪上,搭起了15顶很大的白帐篷,坐在第一顶帐篷中的是比尔•盖茨和特邀嘉宾杰伊•列诺(Jay Leno),他是电视节目“今晚表演”的主持人,被比尔请去当展示视窗95的介绍者。另外14顶帐篷接待来自各个软件公司的代表们,展示视窗95的设计和操作。

与视窗95出台的同时,比尔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线服务项目——微软网络服务(Microsoft Network,简称MSN)。像其他那些因特网服务公司一样,使用者按月付费,然后就可以使用因特网的一些功能,如电子邮件、新闻、银行服务和网上聊天室。比尔为如何给自己的在线服务命名,绞尽脑汁,专门请了“命名顾问”来,最后决定叫这个名称:MSN——让人联想起一个像NBC那样的广播网。

1998年6月底,微软公司总部开始发行操作系统又一个新版本——视窗98。在这之前,微软程序是专门为商务个人电脑用户来设计的,而视窗98是第一个针对家庭个人电脑用户而设计的操作系统。比尔预测,到2001年,全美国60%的家庭都会有个人电脑,50%家庭的电脑会与因特网相连,“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很快会成为生活必备的设施,就像汽车在今天的地位一样”。微软预计这个新产品将赚到33亿美元——此前上一代产品视窗95让微软至少赚了40亿美元。

1999年3月,微软发布了IE5.0,这是网络浏览软件的改进版。一个星期之内,用户从因特网上下载这个软件高达100万份!

正当盖茨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往上长,这个信息业巨擘在市场上“横扫千军如卷席”时,来自各方的抨击指责也越来越激烈,巨大的阴影越来越浓地罩了下来。如日中天的微软,终于触犯了众怒。

盖茨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美国政府的被告。

微软从崭露头角之日起,就是法庭常客,但最让盖茨心力交瘁的,无疑就是最近三年多来这场大官司了:被告一方,是执美国乃至世界IT业牛耳的微软,原告一方,是美国联邦司法部和19个州政府的庞大阵容。

1998年、1999年、2000年,一连三年,全世界传媒年末评选的“全球信息产业十大新闻”中,美国司法部与微软这场“反垄断世纪官司”无不“荣”登榜首;2001年,这场官司说完没完的结局,又在新闻排行榜上独占鳌头。

但是不管怎样,盖茨和他的微软终于化险为夷,渡过了最大的难关。

中国《环球》杂志在2001年度财富人物风云榜中,将比尔•盖茨也列入10个人之中。每个人有一个“最”字:海尔张瑞敏——“最酷的企业家”,联想投资柳传志——“最豁达的老总”,惠普的CEO卡莉•菲奥莉娜——“最妩媚的CEO”,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董事会主席史蒂夫•凯斯——“最擅抓机会的传媒大亨”……

比尔•盖茨的桂冠是“最有影响力的IT英雄”。

1993年,也就是比尔•盖茨订婚。

1994年在比尔•盖茨的生命中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这一年元旦,在夏威夷举办的结婚仪式上,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终成连理。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客人中有6位亿万富翁。新郎在拉奈岛包下了全部轿车、直升飞机和250间酒店客房。盖茨为梅琳达请来她最喜欢的歌星威利•尼尔逊,演唱了歌曲《亲爱的,如果你赢得了时间,那我就赢得了金钱》,气氛欢快热烈。

但比尔•盖茨的母亲却在同一年不幸死于癌症。

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动,使比尔•盖茨的精神和感情受到巨大冲击,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许多他原来埋在如山的事务底下的事情,进入视野,许多原来似乎无足轻重、只能排在日程表末尾的事情冒升到了最前面的位置——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业。

老盖茨说服比尔和梅琳达,应该建立一个基金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慈善工作。梅琳达大力支持,这一次,比尔•盖茨欣然应诺。于是一个资金总额达9 400万美元的基金会建立起来,比尔自任首席执行官,梅琳达任总裁,老盖茨和帕蒂•斯通西菲(Patty Stonesifer)担任共同主席。

基金会最初的重点,是向学校和图书馆赠送电脑——比尔•盖茨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但是这种举动,难免瓜田李下。果然有人讥讽他们这样做是“一箭双雕”,既图虚名,又谋实利,着眼点是在占领电脑软件市场。

新婚不久的比尔•盖茨和梅琳达,以盖茨母亲玛丽的名义,做了一项特别的贡献。1995年,在纪念她逝世一周年时,他们捐赠给华盛顿大学1 000万美元,建立玛丽•盖茨奖学金。玛丽一向非常重视教育,这笔奖学金使很多大学本科生受益。比尔和梅琳达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给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Fred Hutchison)癌症研究中心。

1998年,正在比尔•盖茨面临官司,也陷入心灵的煎熬时,《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上的一篇文章,又使他们夫妇受到深深触动。

这篇文章运用数字和图表,勾勒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收入、健康保健和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章,以前也登过不少,但是这一次,对他们俩——首先是对梅琳达,随后对比尔•盖茨——却发生了奇妙的效应,可能是唤起了他们的非洲之行的切身体验了吧。

从此,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的重点,开始转向卫生保健领域。以前那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一反常态,开始大笔捐赠,可谓“挥金如土”了!

1999年8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披露老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宣布,比尔•盖茨计划捐出他按照当时的计算所拥有的1 000多亿美元的财产,而只留给他的孩子每人1 000万美元,捐款主要用来帮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病人。《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老盖茨的话说:“我的儿子因为其财富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偏见和批评,但是我很乐观,大量捐献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慷慨。我们不在乎这些指责。”

给每个孩子留下1 000万,给穷困病人1 000亿!?尽管给每个孩子留下的钱财数额,已经是让人咋舌的天文数字,但是毕竟只是他的全部财产的1/10 000,而9 999/10 000都打算送出去!世界首富将要散尽家财?这一报道轰动全球,引起议论纷纷。没成想,随后不久,微软发言人尼尔森就在一份声明中说“盖茨夫妇将捐出他们所有财富”的说法,并非出自老盖茨之口,“盖茨夫妇曾表示希望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回馈社会,但并非如《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所述”。

这份声明指出:“盖茨夫妇计划捐出他们大部分财富,但这是个一生的努力,不会立刻发生。他们曾在全球保健和学习等方面,做出过多次重大捐款,他们将会继续这样做。”

我们难以确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发表的背景内幕。不过,几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是:虽然盖茨夫妇“现在”就捐出全部财富的说法并不真实,但他们确实正在“逐渐”捐出自己的大量财富。

1999年,捐出50 亿美元——那一年,他的财富总额是850亿美元,他捐出了1/17;2000年,捐出20亿美元;到2002年年初,盖茨夫妇基金会的基金总值已达242亿美元——盖茨夫妇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捐赠人。

据盖茨夫妇基金会2000年财政年度报告,当年已支付的捐赠款为21.139亿美元,已批准的捐赠款为14.35亿美元,其中,全球保健项目,占48%,6.855亿美元;教育项目,占28%,3.985亿美元;图书馆和使用公共信息项目,占5%,6 980万美元;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的发展项目,占2%,2 98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别项目,占17%,2.514亿美元。

“全球保健”,是盖茨夫妇基金会投入金钱和人力最多的项目,最能体现他们建立这样的基金会的初衷。盖茨夫妇指出:“我们全球保健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在我们和发展中世界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的‘过分不平等’。”它基于这样的信念:非洲儿童的死亡具有的悲剧色彩并不亚于美洲儿童的死亡,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们有责任去帮助贫困国家的人们。

迄今为止,盖茨夫妇基金会在全球保健领域做出的主要成果有:

努力降低贫困国家中母亲的死亡率——要知道,在贫困国家,母亲在怀孕和分娩时的死亡率是美国的200倍!

在74个国家推广使用传统的儿童疫苗;

向发展中国家介绍和促进新型疫苗的使用——在专利到期之前,药品的高价常常使他们望而却步;

资助研制防治艾滋病和疟疾的有效疫苗,这两种可怕的疾病,每年使400万人死亡。

比尔•盖茨把自己叫做“一份社会资源的管家”。在1994年,他公布了几项把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的设想。“有效地花钱,与起初挣到这笔钱相比,几乎是同样困难。”比尔•盖茨有一次很感慨地说。

呼~咱只有这些到这里为止了,我从原文里摘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段学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代数学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

段学复,1914年7月29日出生,陕西省华县人。父亲段大贞为清光绪10年(1884年)甲申进士,母亲雷咏霓亦知书达理。10岁之前,段学复一直在家由父亲教语文,认方块字,读经史书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教育思想对段学复起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跟一位当时在北京学医科的堂兄学完了初小算术。

当时附中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教材先进,要求严格,还开有选修课。以傅种孙先生为代表的数学教学更是使段学复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对数学的爱好,1932年高中毕业后段学复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段学复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先后听过熊庆来、郑桐荪、杨武之、赵访熊、曾远荣等教授的课。这些老师各有特点,使段学复在分析、代数、几何诸方面都得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段学复还选修了来校讲学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Wiener)教授开设的傅立叶级数与傅立叶积分课,旁听了法兰西学院的J.阿达马(Hadamard)院士讲授的偏微分方程课。这些都使段学复开阔了眼界。

体育课老师马约翰是使段学复终生难忘的又一位教师。在马教授的热情鼓励和科学训练下,原来非常瘦弱的段学复在一学期之后居然就能顺利地跑完一英里长的距离。正是由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才使他得以在抗战期间经受住了几千里的长途颠簸。

段学复刚入学便认识了华罗庚,从第二年起两人就相当熟了。他们和华罗庚在中文系的一个同乡王兆芹(时风),三个人常常一起吃完晚饭后就在校园里长距离散步,边走边谈,既聊数学,也谈时局。华罗庚对于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作法,为段学复推荐的课外数学书籍等都对段学复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

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段学复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他参加了1935年12月9日和12月16日的两次示威游行以及1936年2月29日晚在清华大学新体育馆的集体灭灯静坐,抗议大批军警闯入校园逮捕学生。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所谓芦沟桥事件悍然侵占北平,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段学复于7月29日傍晚与母亲等三人一起离开北平,一路辗转颠簸,于当年10月来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工作。次年4月6日段学复在西安与中学语文教师雷彬如女士结婚。此后不久,段学复又独自一人去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当年秋天,华罗庚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归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讲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以当时问世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第一卷为蓝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学复担任了刻写讲义和批改学生习题的任务。华罗庚还在教师中作过《域论八讲》的系列报告。这些都使段学复的代数学功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华罗庚还主持一个有限群讨论班,参加的有段学复、孙本旺、樊和徐贤修等。大家轮流报告,素材是P.霍尔(Hall)刚发表不久的重要论文《对P-群理论的贡献》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论教程I》。从这时起,华罗庚与段学复开始合作研究p群的计数定理。这也是段学复从事代数学、特别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开端。

1939年上半年,段学复考取了留英公费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他几经波折才于次年9月到达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同时入学的还有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等。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是当时加拿大最大的数学系,段学复的导师R.布劳尔(Brauer)当时正在创建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系里还有G.deB.鲁宾逊(Robinson)和H.S.M.考克斯特(Coxeter)等代数学方面的著名教授。段学复在多伦多选修了四门课程,其中包括布劳尔和鲁宾逊的群论。除此之外,段学复主要是在布劳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关于p群的成果,并于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于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普林斯顿在当时有世界数学中心之称,著名的代数学家J.H.M.韦德伯恩(Wedderburn)就在该校任教。C.谢瓦莱(Chevalley)则是系里30多岁的年轻助教授,学术上非常活跃。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更是汇集了像A.爱因斯坦(Einstein)、H.外尔(Weyl)、J.冯·诺依曼(von Neumann)等这样一批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这里,段学复参加了不少课程和讨论班,其中有谢瓦莱的代数几何基础和积分方程,外尔的代数数论和二次型的算术理论,C.L.西格尔(Siegel)的解析数论和超越数论。他还听了S.莱夫谢茨(Lefschetz)的拓扑课和A.丘奇(Church)的逻辑课等。在科研方面,段学复在布劳尔和谢瓦莱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参加讨论班,特别是通过钻研他们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尚未发表的文稿、书稿,最终与他们合作完成了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和李群、代数群两方面的重要工作。1943年段学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之后,他继续留在该校做了两年的博士后,还到E.阿廷(Artin)处作过4个月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任数学系研究助理。从1945年9月起,段学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外尔的助手,协助他开设很有特色的群论课,并帮助修订其经典名著《典型群》(1939),受到他的熏陶,一直到1946年回国。

在国外的这6年是段学复的数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6年里,他学习过的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基础数学的各主要领域。而有幸向布劳尔和谢瓦莱这两位大师学习并与之合作,对于段学复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抗战胜利以后,段学复婉言辞谢了外尔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他认为:落叶归根,祖国总是要回去的;不管怎样,自己的事业只能在中国!1946年7月段学复回到上海。在上海他见到了即将全家赴美的华罗庚,并与之一起参加了李公朴、闻一多两位烈士的追悼会。与此同时,段学复还会见了当时正在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陈省身。陈省身聘请段学复作数学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员,负责指导新从浙江大学毕业到所的曹锡华。

1946年10月段学复回到了阔别9年的清华园,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第二年起任代理系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连续开设了高等代数、高等微积分、近世代数、点集拓扑等课程。1946-1947学年他指导应届毕业生万哲先的毕业论文。1947年上半年,他又指导当时已转到清华大学的曹锡华学习抽象代数和模表示论,并于1948年下半年推荐他赴美到当时在密执根大学任教的布劳尔处作博士研究生。现在曹锡华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代数群科研集体。在代理系主任期间,段学复聘请了许宝騄、申又枨、庄圻泰等北京大学教授到清华大学兼课,又聘请由英国回来的闵嗣鹤到清华大学任教。

1948年12月13日清华园先北平而解放。段学复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气象鼓舞下,他不顾自己大病初愈的身体,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领导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与其同时回国的程民德也应邀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1949年到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了一批后来成为各方面骨干的优秀人才,其中在代数学及其相近领域工作的有万哲先、丁石孙、曾肯成、裘光明、王萼芳等人。

段学复从1950年至1987年一直担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50-1952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参加了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等全国科学规划及数学学科规划的制定和名词审定工作,参加了教育部和高教部的科研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材编审工作。

1981年上半年段学复主动辞去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务。但他的工作担子并没有减轻很多。1981—1984年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评议分组成员兼召集人之一,同时还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通报》和《数学年刊》编委,《数学进展》主编(1980-1987)、名誉主编。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数学卷执行副主编,数论、代数学分组主编。

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

几十年来,段学复先后发表了约30篇学术论文以及一些其他论著。作为一个数学家,段学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数学。他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上。

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研究有限群在特征为素数P的域上的表示,当P能够整除群的阶时,其表示与通常的有限群在特征0的域上的表示有很大的不同,理论更加复杂、深刻。这一理论自1935年由布劳尔创立,到40年代已初具规模。就在这时段学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布劳尔1942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论阶恰含某素数的一次幂的有限群》的指引下,他在同一题目的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1943年)中,在与布劳尔合作并继续布氏的工作而完成的两篇论文中取得了一些迄今仍有意义的重要成果。它们主要是:

(1)得出了其阶为pqbm的某些单群的结构,其中p和q是互不相同的素数,b和m为正整数且满足m≤p-1。

(2)证明了L.E.迪克森(Dickson)在其《线性群》一书中所列出的单群表直到阶都是完全的。

(3)对于pg'阶的线性群,这里p为素数且(p,g')=1,当其维数≤(2p十1)/3时,确定了它们的构造。

为了得到这些结果,段学复证明了模表示论的一些基本事实,例如他确定了pg'阶群的p块的布劳尔树的重要性质。他证明的三个引理,分别被人们称为“(布劳尔-段-)斯坦顿(Stanton)原则”、“(布劳尔-段)指标块分离原则”和“布劳尔-段定理”。

几十年已经过去,但这些成果并未失去它们的光彩。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始终是有限群理论研究的主流,这些工作是后来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的新结果仍然无法绕过或者替代段学复自己以及他和布劳尔合作得到的上述结果。正因为如此,这些结果被详细地写入W.费特(Feit)的表示论名著《有限群的表示理论》,并为群论工作者广泛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在1945年以来的数学论著中,引用段学复的论文的就有30多处。

50-60年代,段学复沿着这一研究方向继续工作。这期间他在北京大学组织过两次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特别是通过1964-1966年的讨论班培养的研究生洪加威、李慧陵,他们决定了一些特殊类型的单群。就在他们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国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被中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限单群分类的工作在国际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段学复指导学生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突出的是博士生张继平。他用表示论和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维数小于p的复线性群的结构问题。

段学复在代数李群方面也做了出色的工作。复数域上的代数李群是一个复矩阵群,其中的矩阵由其系数所满足的一组代数方程式所决定。这一概念的萌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出现,这之后被人们遗忘了50年。但在此期间,E.嘉当(Cartan)和外尔对李群李代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43年,谢瓦莱首先在其题为《矩阵间的一种新关系》的论文中引进了利用矩阵的张量不变量而得到的矩阵复型的定义,然后又进一步利用矩阵的复型给出了特征为0的域上n维矩阵李(Lie)代数的子代数为代数李代数的定义。这时段学复跟随他学习李群、李代数,并合作发表了论文,概述了谢瓦莱-段学复合作工作的证明线索,而全文则因为两位作者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迟至6年以后才得以发表。在文中他们证明了代数李群的如下基本定理:“每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是代数的李代数,而每个复数域上的代数李代数必定是某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由于有了这个定理,就可以利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为0的任意域上去。著名数学家A.博雷尔(Borel)曾经指出:40年代中期谢瓦莱和段学复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零的任意域上,这是1955年线性代数群一般理论诞生的前奏。80年代中,蓝以中曾进行与代数李代数有关的研究。

事实上,段学复在这方面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关于幂零矩阵的复型的一个注记》。在这篇论文中,段学复对前述谢瓦莱的第一篇文章里的定理6,给出了一个利用矩阵若尔当(Jordan)标准型的计算的直接而简单得多的证明,并将其加强且推广到特征p≠0的域上。

由于P.L.M.叙洛夫(Sylow)定理的成立,p群的研究在有限群理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30年代末霍尔关于p群的重要论文刚发表不久,段学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与华罗庚合作研究了含有指数为p2(p>2)的循环子群的p群,给出了有关的计数定理,并对这种群作了完全分类,其结果用英文发表。在此基础上,华罗庚进行推广,引进了p群的秩(即pn阶群中包含的最大循环子群的指数pn-a中的a)和伪基底的概念,证明了任意奇数阶p群必有伪基底,并证明了循环子群的个数的米勒(Miller)定理的推广等计数定理(见“p群的某些计数定理”)。段学复运用华罗庚的上述结果,通过精细的分析计算,对于奇数阶p群中子群个数的库拉考夫(Kyπaков)定理进行了推广,证明了奇pn阶秩a的p群中pm阶子群的个数N(m)modp3当2a+1≤m≤n时必为1,1十p,1十p十p2或1十p十2p2之一。这方面后来有很多外国尤其是苏联的数学家进行研究,至今仍然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段学复还对华罗庚的伪基底定理给出了一个更加简明的证明。

主要从80年代初起,段学复和王萼芳的学生徐明曜、唐守文等人在上述几篇论文的思想指引下和发展中进行工作,在p群的幂结构和换位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上取得了研究成果。唐守文继续段学复1939年对于具有循环弗拉蒂尼(Frattini)子群的有限p群的工作,最终给出了这类p群的一个完全分类。

段学复在《关于p群的一个定理》中,利用换位元素的运算法则证明了:若p群G包含一个最大交换正规子群A且G/A为循环群,则A/Z≌K,其中Z是G的中心而K是G的换位子群。对于G的上、下中心群列中相应的子群,他也证明了存在相应的同构。这项工作为一些中外学者所引用。布劳尔与段学复还有一些未发表的关于p群的工作,手稿保留至今。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组合数学与离散数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有限群理论与组合数学(包括区组设计、有限几何、图论等)、编码理论以及密码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有限群的计算机方法、算法复杂度以及实用软件的研制等工作也由于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60年代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前期,段学复为某科研部门进行了几项应用问题的研究,所给出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使计算时效提高了许多倍。他还与其他同志一道开办讲习班,为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文化大革命”以后,他进一步在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与王萼芳一起合作培养了王杰等5名这个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85年,段学复领导的群论科研集体中的王萼芳、石生明、徐明曜三人的“有限群及其表示论与组合数学”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他的《有限群对一类组合问题的应用》获某科研部门科技成果奖。1985年10月9日,段学复荣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状”,1989年11月1日荣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章”。1990年12月荣获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从事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

毕生为建系、育才而奋斗

195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解放所带来的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部在较大范围内对所属高等院校的地区分布、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科研力量的配备等方面作了合理的调整。北京大学新的数学力学系由原来的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燕京大学三校的数学系组建而成,段学复受聘为系主任。

新中国百业待举,需要大量的各种人才。北京大学任重道远,仅数学力学系每年就要招收近200名大学生,培养约十名研究生。然而,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仅有30名左右的教师,只有分析和高等数学两个教研室。不仅缺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以及计算数学等重要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力量,而且由于西方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就连课堂教学用的教材都十分稀少。

面对这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年仅38岁的段学复团结全系教职工,特别是1955年以后,在系副主任程民德教授的协助下,支撑体弱多病的身体为筹建新的数学力学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首先是在学习苏联上下功夫:一是派出去,曾先后有4名教师赴苏学习;二是请进来,有系主任顾问、苏联力学家别洛娃(Белва)到系亲自指导5名力学研究生,且不久之后就在校教务长周培源教授的支持和协助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身为系主任的段学复十分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安排与别洛娃会谈工作,在1953-1954学年中甚至每周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推广重要的教学环节——习题课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到系里讲学的苏联代数学及概率论专家E.Б.邓肯(Дынкин)和波兰数理统计学家菲茨(Fitz),为在国内领先成立概率论教研室作出了贡献。其次是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国内专家的力量,如配合高等教育部于195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举办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讲习班,听讲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00多人,这为扩大专业队伍进而设置微分方程教研室带了个好头。1955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又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为在国内发展这一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还与莫斯科大学制备了科学研究合作规划。

在教材建设方面,自50年代起,在段学复的亲自参加下,经全系教师的努力,先后译出了A.Г.库洛什(Kypoш)的《高等代数》、A.Я.辛钦(Хинчин)的《数学分析》和B.И.斯米尔诺夫(Cмирнов)的《高等数学教程》等书籍,解决了教学的急需,其中公开出版的也为兄弟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参考书。

就这样,在全系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1952年到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国家培养出了约2000名本科毕业生和数十名研究生,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系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段学复的身体不好,长期患有胃肠溃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过。他多次开设高等代数、近世代数、李代数等课程,带研究生,指导学生撰写论文。1952-1966年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培养出了许以超、沈光宇、蓝以中、徐明曜、卢才辉等代数方面的本科生和石生明、洪加威、李慧陵等研究生。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段学复在1952-1966年间举办了两期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第一次是在1954—1955年,他与聂灵沼、万哲先合作撰写讲义,无保留地提出自己所了解的重要研究课题,引导王萼芳研究阶≤27000的有限单群,取得了成果。第二次是受教育部的委托于1964—1966年间举办的。段学复与王萼芳合作编写了讲义,并有陈重穆等外单位教师和本系的研究生参加,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论文。现在陈重穆已经在西南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有限群科研集体。

1960—1966年段学复还兼任北京电视大学数学系主任,两次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并撰写了《对称》一书,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付出了心血。

从1978年起,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集中力量培养出了有限群及其表示论和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这两个方向的5名博士和14名硕士研究生,还指导了一名博士后。同时也培养了丘维声等中青年教师和一些外校的进修教师。1988年,他参加编写的《高等代数》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段学复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1982年他主持中国数学会第一届全国代数学学术交流会,1984年主持北京国际群论讨论会,并主编了会议论文集。直到1988年离休之后,段学复仍然在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勤奋工作。近年来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的科研项目,培养博士生、指导博士后。同时他仍然用相当大的精力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段学复的座右铭是“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多年的治学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必须勤学多练,打好基础,学深学透,做到能够灵活运用,至少有一两手过得硬的功夫。抓住问题后,要在掌握前人已有的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开阔思想,多方探索,锲而不舍,以期一旦贯通,得到成果。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乐事,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能培养出胜过老师的学生是为师的最大快乐。

段学复曾经多次患病,特别是1959年夏天做的直肠癌切除手术,给他带来了永久性的不便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与疾病做了顽强的斗争,一直坚持工作。

汉中李群案判决了。

2020年9月30日,洋县人民法院依法对李群等49名被告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公开宣判。法院认为,李群等49名被告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分别构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十项罪名。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以被告人李群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抢劫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开设赌场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十三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被告人崔伟犯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开设赌场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四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对周来等7名黑社会性质组织骨干成员,分别被判处十七年二个月至五年二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70万元至60万元不等的罚金;其余40名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分别被判处十三年四个月至一年五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60万元至1万元不等的罚金。

其中,3名被告人,因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符合社区矫正条件,依法宣告缓刑。

扩展资料:

以李群为首的犯罪组织,依托群林商贸公司,为确立组织强势地位、非法获取经济利益,通过殴打、语言威胁、精神强制等暴力、胁迫或软暴力等非法手段,先后在汉中市汉台区城区及周边县区有组织地实施多起开设赌场、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等犯罪活动。

并逐步形成以李群为组织、领导者,崔伟为领导者,其他47人为参加者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该组织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扰乱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环球网——最高获刑23年!汉中洋县法院对李群等49人涉黑案一审宣判

  宏远队史

  1993年12月28日1993年12月28日,全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在中国篮协注册成立,并参加了中国男篮乙组联赛的比赛。1993-1994年,由关德友和李青山介绍,球队引入了李春江、黄云龙、张勇军等前国手,但由于当时的机制限制,宏远篮球俱乐部只能参加香港工商杯此类的正式比赛,即使是这样,它们还是成功举办了全国俱乐部杯赛并得到了第二名的成绩。1995年这一年,又是宏远男篮队史上重要的一年。球队夺得了全国男篮乙级联赛冠军,并凭借着这样优秀的成绩成功冲入CBA联赛,开始了自己CBA职业联赛的征程。

  1995—1996 老兵传奇

  1995-1996年是宏远在CBA联赛的第一个赛季,之前他们取得了全国男子篮球乙组联赛的第一名比赛和当时的空军篮球队一起成功冲A。然而由于宏远有足球在先,所以直到在CBA第一个赛季,宏远男篮凭借着一帮退役的前国手以及部分省市好手,全队平均身高1919米,平均年龄29岁,内线有老国手黄云龙、张勇军和李春江,后卫线上有入选95年八强赛中国明星队的原来广州军区队的李群,他们一举夺得联赛亚军,从此“广东宏远”这个名字不但在足球界,在篮球圈同样不胫而走。 CBA常规赛:18胜4负,第2名 CBA季后赛:亚军 个人成绩:黄云龙荣膺助攻王称号; 其他成绩:1996年亚洲俱乐部杯赛,第三名;1996年全国俱乐部杯赛第三名。

  1996—1997 初引外援

  全队平均身高194米,平均年龄29岁,队员依旧来自全国各专业队退役的队员以及广东队部分球员,有八人曾经服役过国家队和国青队,通过具有自己特色的正规、严格的训练,保持了个人原有技术特长,组合成攻守兼备、新老搭配的阵容。球员比赛经验丰富、快慢结合、能里能外、拼劲十足是他们的特点。黄云龙、张勇军、李春江等原国手再加上美籍外援威廉汉姆的加盟,再次取得了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的季军的好成绩。 CBA常规赛:13胜9负,第3名 CBA季后赛:季军 其他成绩: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季军。

  1997—1998 “小精灵”威文

  这年的4月份,在全运会预赛以后,整支队伍进行了调整,全队在技术、战术风格上有了进一步改进,不仅具有“南派”的特点,更糅合了“北派”的勇猛的路子。队里依靠原国手李春江和后起之秀李群、宋希,并配以外援威文,形成了多变的战术。 在这三年的联赛里,宏远队都以老闻名于甲级各诸侯:一是年龄老,是12支劲旅中最老的;二是经验老,几名主力在篮坛上纵横十几载。这赛季黄云龙、李青山、张勇军的三员大将退役,补充了三名小将顿将该队的年龄态势改变,队平均年龄是255岁,但以年龄大的为主力的模式在此赛季没有改变。无论对强队还是弱队,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然而外援在广东宏远队中仍是支柱,特别是威文他成了队里的核心,他的状态将关系到该队的胜负成败。 身高仅186米的美国籍外援威文在“长人运动”之称的篮球运动里无意是个小个子。但就是这位神奇的小个子施展了令人惊讶的本领,使犹如进入了暮年的宏远队焕发了青春,同时也为该队创造了主场以10分优势战胜了中国男坛“巨无霸”八一队的奇迹。于是,“小精灵”的外号有了得主。场上的他灵活得像一条泥鳅,在人高马大的对手围追堵截面前,仍能控球自如,忽而带球左闪右闪地晃过防守队员突击上篮得分;忽而看准个空儿就猛地传球给队友建功;若内线全被对手封堵,这位奔跑速度极快的组织后卫就拿出他的绝招—3分球投篮。著名的国手、八一队的后卫阿的江也承认,威文的技术相对全面、身体素质也是中国球员难以比拟的,他最大的愿望是打入NBA,然而身高方面的原因使他未能如愿,于是便到欧洲各国俱乐部打球,开始了他的职业运动员生涯。这位曾参加过欧洲篮球锦标赛的球员,也曾在香港打过超级工商杯、两届都评为最有价值球员和得分王 常规赛:11胜12负,第6名 季后赛:八强

  1998——1999 新老交替

  “广东宏远篮球队在中国男篮甲级联赛的第一个赛季就成为了一匹黑马,这匹黑马当年仅次于八一男篮而成为亚军,之后在以后的联赛中一直显现其豪强本色。去年一批为广东男篮打下江山战功卓著的老将退役后,广东宏远开始走下坡路,从始终保持联赛前三到第六名,但灵活机动的广东人今年对球队又有了新的投入,广东男篮又成了一匹让人捉摸不定的一匹黑马”这是赛前各大媒体对他们的评价和预测。然而当时的教练张勇军则表示,以目前广东的实力应该今年可以打进前四,但是现在的篮坛有七八支球队和我们的实力相当,所以打好关键场次非常重要,今年的机会大,困难也大,要取得好成绩取决于训练的质量,体现在在联赛上对每一个对手的掌握上。今年的赛季规则有了很大的变化,只靠五六个人打球的情况行不通了,要适应新的规则要把大赛前的重点放在队员体能和新队员的练兵上。 拜仁这位美国白人球员以前在香港威利效力,他的篮下强攻和防守有助解决广东队长期内线软弱的缺点然而来自香港永伦队的美国人球员在俱乐部杯赛上以良好表现一举让宏远队认定今年联赛的外援非他莫属,并且帮助宏远取得俱乐部锦标赛的第一次全国冠军 常规赛:13胜9负,第3名 季后赛:四强

  1999—2000 小鬼当家

  宏远俱乐部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表现在新老队员的搭配上过渡得比较自然,参加本赛季的宏远俱乐部平均年龄是21岁,比起刚成立时的29岁年轻了许多,平均身高是195米,是宏远篮球俱乐部成立以来平均身高最高、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队伍。 当时的主教练张勇军根据队员的身体条件、技术特点、重点强调一个“快”字,掷界外球快、投篮出手快、追击快,逐渐形成了以快为主的技、战风格。他在赛前表示:“目前的队伍很有朝气,队员的身体条件好,与过去的队伍相比,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队员年轻也存在着经验不足的弱点,因此要打进前六困难也是很大的,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认真打好每一场比赛,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我们既要看眼前的成绩,同时更要考虑球队今后的发展。”宏远按计划在这一赛季顺利完成了新旧更替。建队初期,外线有“神射手”张勇军和李春江,如今替代二人的是李群和外线远投也有一手的柳勇,以及外援的引进弥补内线的不足。但在常规赛上22场仅以15胜7负的战绩挺进了决赛,决赛上却3胜4负只取得联赛的季军。 本赛季宏远的薄弱环节仍是内线,因此核心后卫李群的担子很重,如把内外援穿针引线地组织起来,是他的最主要的任务。李群曾入选中国青年队,中国大学生队,中国国家集训队,1996年夺得首届全国男篮甲A“三分王”,这赛季则凭借共助攻助攻164次场均 7.45次成为1999—2000助攻王。 常规赛:15胜7负,第3名 季后赛:四强 个人荣誉:李群荣膺助攻王称号;杜锋荣获赛季最佳新秀(之一)

  2000—2001 再度换血

  上赛季宏远凭借队里仅有的资历深的李群和宋希以及一群毛头小伙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但2000—2001这赛季只获得了第六名,全队成绩的波动与他们为备战九运会而再度进行大范围的队员调整有关。 杜锋,司职二中锋,新疆人。国家青年队队员,在上一个赛季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CBA最佳新秀之一。他投篮准,篮下进攻动作灵活,心理素质好,越是重要的比赛碰到强队发挥得越好。他奔跑速度快,拼抢篮板积极,既能强打内线,也能拉出来远投。还有就是积臣,是广东宏远内线不可缺少的主力队员,在各项技术统计指标都名列前茅。还值得一提的是后卫宋希,在这赛季他的三分球命中23,命中总数56个。 常规赛:12胜10负,第6名 季后赛:八强 其他成绩: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第四名。

  2001—2002 速度败于高度

  宏远进攻速度之快,在甲A队伍里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以闪电般的防守反击、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快速移动中的盯人防手,也常常让扰乱对手的进攻战术,使对方无攻而返。他们的攻防可根据对手的阵势而随机应变,让对手难以适应,攻击点多,篮子准,是该队又一法宝。尤其是三分远投神准,全队至少有5人是远程射手,常让对方在防守顾此失彼。 本赛季宏远也只取得联赛的第七名,虽然度过了新旧交替期,队伍日趋成熟水平实力在提升,但是还不够稳定;整体队员年轻,在13支队中论全队的平均年龄只能算“小弟弟”,体力充沛有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却经验不足;32岁的老将马永忠退役,引进了沈部的205米的马玉坤,在进攻和防守上给了宏远队几许制胜的砝码,但在历届比赛中功不可没的积臣离开了宏远,这赛季宏远换了三名外援,其中一名让·费霍尔27岁,身高195米,毕业于迈阿密大学,曾参加过意大利联赛和NBA雄鹿和小牛队训练营,另外两名为中锋,新的外援的水平不佳也直接影响宏远今年的成绩。 常规赛:12胜12负,第7名 季后赛:八强 个人荣誉:朱芳雨加盟国家队,并参加了2001年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

  2002—2003 李春江吐气扬眉

  到今年俱乐部经过了十年的发展,球队更加成熟和完善。目前拥有国家队队员朱芳雨、杜锋,经过世锦赛和亚运会磨练他们已经日趋成熟,本赛季杜锋以总得分852分位居全队榜首,朱芳雨则三分平均每场出手64次命中28次,总三分命中总数为99次以及93次抢断。王仕鹏、易建联、陈大伟在国家二队服役,后二人则初次在甲A联赛登场,其中易建联被公认为继姚明之后的巨人新秀。场上灵魂李群宝刀不老,威力不减,46次抢断,224次助攻总共为球队还贡献了572分,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功不可没的主教练李春江,是在1999—2000赛季开始担任助理教练员,在2001年的1月15日正式接任主教练一职。在他接任的时候正是比赛进行的关键时刻,也是宏远队处于窘境的时候,那年只在联赛上取得第六;上赛季因外援到位晚没能和队员很好的磨合,开局不利又一度陷入泥潭,最终也只是取得联赛的第七名。他肩上的压力很大,但他在危机中却不失信心和方寸,率队奋力拼搏度过一道道的难关,执教以后经过大赛磨砺临场经验也逐步提高。平时严格治军、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尤其是几名主力长期不在队的情况下,毫不松懈,使队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重振昔日华南虎威风! 这赛季经过全队的拼搏,夺得了常规赛冠军和总决赛亚军的历史好成绩,除了首轮客场先赢后输意外失手奥神队以外,接下来创造了十三连胜的辉煌战绩,显示出华南虎的霸气;季后赛也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与老牌冠军八一队会师决赛,但由于小将们经验不足而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但也给年轻的队员增添了信心。 常规赛:23胜3负,第1名 季后赛:亚军 个人荣誉:最佳新人易建联;最佳后卫李群;最佳中锋积臣;最佳前锋朱芳雨;优秀教练员李春江。

  2003--2004 首度封王

  上一年的联赛虽与冠军失之交臂,但是经过一年的训练和努力,杜锋、朱芳雨不但在国家得到了认可,而且在宏远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教练兼队长的李群仍是全队的灵魂,投篮452次投中116次,罚球43次中39次,助攻182次,总共为球队贡献了324分全队第4,小将易建联在上赛季半程上场后已有突出的表现,而这个赛季共上场28场,前场篮板68,后场篮板97,总得272分;外援积臣的内线能力更是无容置疑,全队得分最高668分,共起手434次中261次,前场篮板113,后场篮板251,罚球213中144,命中率676%。球队终于完成了由依靠“老枪”打天下,到现在由小将挑大梁冲锋陷阵的转变,并勇夺冠军是历史以来最佳的战绩。 常规赛:19胜3负,第1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杜锋被评为总决赛MVP;朱芳雨、易建联、杜锋三位宏远选手均入选中国男篮国家队,并随队参加了04年雅典奥运会的比赛,其中朱芳雨更是以首发小前锋的身份出现在雅典的赛场上。

  2004--2005 惊险卫冕

  宝刀未老的李群,正值当年的积臣,参加了2004雅典奥运会的年轻国手杜锋、朱芳雨和易建联,以及经上赛季比赛迅速成长的年轻队员王仕鹏、张吉吉、陈大伟组成的宏远队整体实力更强,并形成了以朱芳雨为代表的远程射手群的准确三分远投,以杜锋、易建联、积臣组成的强大内线实力,构成了进攻威力强,投篮准,攻击点多的特点,队伍的年轻化,平均年龄22岁,足以应对一周三赛的新赛季的比赛。 常规赛:30胜8负,第2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朱芳雨被评为总决赛MVP; 其他成绩: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亚军。

  2005--2006 三连冠霸业达成

  今年是宏远加入CBA联赛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排名总居于前七位,得意之时高居前三甲但过不了三届;背的时候跌到第六、第七也不会超过三届又返回前三。在03—04赛季和04—05赛季取得冠军后,在今年终于破除了三的困境,捧得了冠军的奖杯。CBA历史上有过三个冠军,但真正称得上王朝的只有1995年后连续六夺冠军的那支八一。以及连续四年杀进CBA总决赛,连续第三次拿到总冠军的广东宏远,终于可以宣告自己王朝的到来。 常规赛:30胜8负,第2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易建联被评为总决赛MVP; 其他成绩: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亚军。 2006-2007赛季 李春江赴美进修,李群晋升主教练,陈江华、刘晓宇等超人气新人晋升一队,杜锋、朱芳雨、王仕鹏状态正佳,易建联更是如日中天红得发紫。但在总决赛广东面对王治郅归队后的老对手八一队,终究还是经受不住王治郅的内线威力,总比分1-4失利错失四连冠,让阿联在登陆NBA之前留下遗憾。 常规赛:26胜4负,第1名 季后赛:亚军 个人荣誉:陈江华、易建联、杜锋、朱芳雨、王仕鹏5人携手入选中国男篮并参加06年日本世锦赛。

  2007-2011第一个四连冠

  2007-2008赛季 虽然易建联加盟NBA雄鹿队,但海归的李春江再度执掌广东帅印,迅速重整了球队战力,广东以常规赛战绩全联盟第一,季后赛前两轮8战全胜,总决赛中4-1轻取缺乏季后赛与总决赛经验的辽宁夺冠。朱芳雨获得总决赛MVP,加上常规赛的MVP奖杯,成为CBA双料MVP第一人。 常规赛:26胜4负,第1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07年6月,易建联第六顺位被密尔沃基雄鹿队挑中,成功登陆NBA;朱芳雨成为常规赛、总决赛双料MVP。 2008-2009赛季 常规赛史无前例地进行了50轮,广东队则史无前例地缔造了21连胜的辉煌战绩,45胜5负、高达9成的胜率向对手宣告了自己的超强实力。常规赛后半程“死神”帕克的加盟更是为广东的卫冕加上了双保险,总决赛广东4-1轻松击败新疆,朱芳雨第三度夺取总决赛MVP,赛后朱队长称这一荣誉应归功于10年忠诚球队的老外援积臣。 常规赛:45胜5负,第1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朱芳雨卫冕总决赛MVP 其他成绩: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冠军。 2009-2010赛季 本赛季广东只输了两场球,而高达90%的胜率也创造了队史记录,常规赛30胜2负的成绩使他们荣获第一,总决赛更是阐连另一个三连冠。 常规赛:30胜2负,第一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朱芳雨卫冕总决赛mvp。 2010-2011赛季 本赛季广东输了七场球,总决赛更是阐连一个四连冠。 常规赛:25胜7负,第2名 季后赛:冠军 个人荣誉:王仕鹏被评为总决赛mv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8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