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和珅纪晓岚

乾隆和和珅纪晓岚,第1张

首先,和珅确实有才,他精通多国语言,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办事能力确实有一套,要不也不能混到军机大臣的地位和珅和其他重臣可以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掌控局势其次,和珅是弄臣,皇帝除了国事以外的其他方面也离不开和珅的娱乐再有,就是和珅很会讨好皇上,并且能够揣摩乾隆的心思,一个了解你的人,又时时奉迎你的人,你舍得杀吗?何况古代帝王,虽是高高在上,但真正能有几个朋友吗?要不也不会叫寡人了。乾隆朝前期可以算是国库充裕,百姓安居,自己手下和哥们一样的人那点回扣算得了什么啊。 嘉庆则不同,和珅“权高震主”,历史上民称"二皇帝"。有和珅在朝,嘉庆根基不稳,难以放开手脚。嘉庆继位后曾表白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他必须要杀掉和珅。乾隆1711—1799和珅1750—1799纪晓岚1724~1805

和珅身上最出名的标签无疑就是贪 官,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和珅除了会贪财之外,还很会生财。此外,和珅很有才华,还是个著名的大帅哥。和珅的出身很普通,后来能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主要是依靠个人能力奋斗出来的。和珅年轻时就通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在当时八旗子弟中,算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才了。

当然,和珅的诸多长处都无法弥补他对国家所造成的破坏。和珅在得势后,不断培植党 羽,铲除 异己。一些清廉官员因弹劾和珅遭到打击报复,而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受到提拔。和珅身为宰辅,却结 党 营 私,大肆敛财,给下面的官员们树立了很坏的榜样。在和珅的影响下,乾隆朝后期官场吏治败坏,大大加深了社会 矛盾,清朝开始由盛转衰。

受现代剧的影响,和珅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个小丑。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什么样的?和珅并非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英俊潇洒,很有才干。《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和珅列传》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 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随后,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 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表现了他的才华,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乾隆单独给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不怕他篡位?当年的鳌拜跟和珅比算个球呀,他都野心勃勃欲黄袍加身。而和珅呢,有谋反的迹象吗?没有。有资料显示,乾隆、和珅曾对天盟誓:君臣永不相负。

一。生平

和珅, 1750年--1799年,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少贫好学,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 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 1772年授三等的侍卫,1775年升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次年三月入军机。擅政20余年,升迁47次,权倾朝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廷议凌迟,改赐和珅狱中自尽。其长子丰绅殷德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其实刘墉和纪晓岚均未入军机处,故根本不能称为宰相或中堂。

为什么和珅会得到乾隆的赏识? 《庸庵笔记》记载:某日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责问:“这是谁的过错?”众侍卫都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应声说道:“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乾隆马上将他升了职。 某日乾隆在轿中背诵《论语》,忘了下文,和珅顺口背了出来,乾隆很是欢喜。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26岁的和珅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正月,授户部左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 短短半年,和珅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

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又将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丰绅殷德,两人于乾隆五十四年结婚。 这门亲事,既给和珅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不可估量的好处。和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做错了什么事,也不会受到处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苏四十三造反,和珅受命与大学士阿桂一起督军镇压。前方将帅本来快要取胜,但和珅先到一步就瞎指挥,竟然转胜为败,致使总兵图钦保被打死。 乾隆知道情况后,命令和珅马上回京。和珅回京后,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兼任了兵部尚书。

和珅从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直至他获罪前后的29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 乾隆四十一年,27岁的和珅被授予军机大臣。3年后,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英武殿大学士阿桂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当年在军机处任职的还有大学士王杰、尚书董诰和福长安。阿桂、王杰、董诰都讨厌和珅,结果就出现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办公的奇特现象。 为此,御史钱沣专门上了一道奏折,请皇上下令恢复军机大臣在一起办公的规定,这一奏折矛头指向和珅,乾隆承认奏折所反映的情况是对的,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乾隆知道阿桂与和珅不和,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工程、办理案件,军机处的实权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听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二。和珅真的是贪污“十亿两”?

根据专家反复论证:和珅被抄家之时,家产总值实际数目大约为二千万两白银,但“十亿两”显然是夸大了。当时到后世的许多私家笔记中不少说和绅家财近十亿两,这很可能嘉庆散布的谣言,当然不用他亲自来干。嘉庆皇帝一句话,和珅就被拉下了马,并被社会上广泛地传播为历史第一贪官。历史是皇帝说了算,据清宫档案记载:嘉庆年间,国史馆撰写《和珅列传》,史官们把和珅的功与过几乎都略去不写,怕的是往乾隆和嘉庆两代皇帝脸上抹黑。这样的做法不能令嘉庆帝满意,于是国史馆的正副总裁被革职,换上了嘉庆的亲信,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和珅列传》并不能真正反应和珅的功过是非。

1。和珅家产为合理来源,最重要证据就是《清宫档案揭秘》一书。书中称,乾隆对和珅恩宠有佳,无功受赏有过不罚。且不说明里暗里的上百次赏赐,所谓几千万两中,有大批金银珠宝是乾隆赐给他的;

2。和绅是个大商人,把大量资产投入商业贸易,赚取巨额利润,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官僚买办;

3。和绅本身极善理财,他的巨额财产中来自经商的也有不少。

4。他兼任清政府数十个重要官职,一个官职一份工资,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重要官职,工资是多少?他就这一条,就吃饱了,何必贪得无厌。

5。他的儿子是丰珅殷德!一出生便被乾隆赐名,亲指的驸马爷。和珅的子孙就成了皇室宗亲。清朝一日不亡,他们家就享受一日的富贵。十公主大婚的陪嫁更是有黄金、白银、各类古玩珍宝及家院府地的总价值一千多万两白银(仅为保守数字),至于婚礼上的礼单(结婚收礼总不犯法吧),那更是海了去。连德高望重、从不送礼的军机重臣阿桂都送去了重礼,别人还少得了吗? 皇帝最疼爱的小女儿进门了,这谱能不摆来吗?难道皇帝的女儿用宫廷的东西也犯法吗?至于那争论不休的三十二桌金餐具、三十二桌银餐具,要真的贪污的话,他敢明目张胆地摆上桌吗?分明就是十公主的陪嫁物或是向宫廷借用的。

纪晓岚、刘庸等对和珅极度了解,又能天天见到皇帝,为什么不告发?难道仅仅是因为抓不到证据吗,还是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为什么嘉庆对外散布和绅“贪了十亿”这种谣言呢?是为了杀和绅名正言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和珅的俸禄、家产、皇帝的赏赐及十公主陪嫁加在一块,离二千万两数目还差多少?古往今来,多少官职、经历均比不上和珅的人,真实贪污数目恐怕不止这些吧。

三。和珅与纪晓岚、刘庸、王杰等人的关系

电视剧炒的最激烈的就是和珅、纪晓岚、刘庸、王杰等人的明争暗斗,这些内容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和珅进军机处的时候是29岁,小乾隆31岁,小纪晓岚26岁,小刘庸30岁,小王杰25岁。他们有这实力吗?纪晓岚只是个大学士,刘庸虽然在军机处,但主要管理的是部务,王杰虽是状元,也不过是个大学士。他们三人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没有与珅直接碰撞的机会。 有资料表明,和珅、刘庸、纪晓岚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三人是无话不谈的知已好友,而不是冤家对头。和珅自己虽然没考上进士,但他精通琴棋书画,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才子。他重视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提拔了一大批有才华有见识的年轻官吏。当时,纪晓岚是编《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和珅是正总裁。夏天很热,和珅看着纪晓岚编书忙得满头大汉,便说,把外套脱了,穿一个大裤衩就得了,反正皇上也不来。纪晓岚是个黑胖子,怕热,就把上衣给脱了,长裤也脱了,只穿一个大裤衩在那儿办公。见纪晓岚还是出汗,和珅又找了一个人给他扇扇子。突然皇上来了,君前失仪是杀头之罪。和珅急忙让纪晓岚躲到了桌下。乾隆问,纪晓岚呢?和珅答,今天不舒服,我让他休息了。皇上走后,纪晓岚马上从桌底钻出给和珅作揖道谢,称幸亏和公周旋,要不然就是我这个脑袋能勉强保住,可能又得发配到伊犁充军去了。正是这样,纪晓岚、刘庸等人在他手下干得非常舒心,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刘庸比和珅大30岁,都能够心甘情愿听和珅调遣。

还有一次,他拼死要成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主张对缅甸开战。皇帝不理解,他第一次抗命死谏,险些成为监下之囚,但依然不改初衷。忠诚之心,日月可鉴!而对这一意见,刘庸、纪晓岚虽然不赞成,但也都对和珅由衷钦佩,多次到府上探望。 后来,和珅下狱,临死前作了一首绝命诗:

夜色月如水,嗟而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卅载枉费神。

暗室难换算,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根据文风来看,前一首是和珅感慨自己命运悲凉及壮志未酬的无奈,后一首则是纪晓岚的风格,赞叹和珅的功绩,为他鸣不平。 可是,某些历史学家,把纪晓岚的诗歪曲,说什么,那是和珅写的,说和珅将来死后要变成慈禧复仇,让清朝灭亡。不能不佩服这些所谓历史学家,慈禧掌权之前,清朝已经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犯,清朝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与慈禧无关洋人已经吃了一口中国这快肥肉,会轻易走开么?不可能的,还会找各种机会继续来犯,因此,后来的洋人侵略与慈禧无关的,是中国的国力和洋人的侵略本性决定的。而且,正是慈禧的支持,才有了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新政,还有君主立宪。慈禧确实要更换皇帝,但是洋人不允许,半殖民地的悲哀。慈禧的唯一错误是支持议和团,对抗八国联军,但是,八国联军只是在中国呆了几个月。而抗日战争呢?日本竟然侵占中国大量土地达八年之久。可以说,没有慈禧,清朝早就在太平天国时期完蛋了。

三。和珅是民族英雄

和珅于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书,总理外交,先后接待过朝鲜、英国、安南、逻罗、缅甸、琉球和南掌等国的使臣乾隆时期英国同清政府之间的外交事务,几乎是交由和珅全权处理的,他凭借他的机智与语言天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事务。与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斗智斗勇,证明和珅是民族英雄。

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贡斯当为副使的使团访华。中国留下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英国的产品不能大面积进入中国市场,所以英国政府希望能通过这一次大规模出使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新局面。从这一事件上看,说清朝闭关锁国是错误的,后来的鸦片战争更是因为清朝的茶叶等贸易对英国出超而引起来的。但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依然在不顾事实,继续编造清朝闭关锁国的谎言。

马戛尔尼一行800余人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后,马戛尔尼惊奇地发现,天津官吏毫无拘束地仔细察看英国人的一切东西。斯当东说:“如果必须把他们和欧洲人相比较的话,那么他们像君主制度下的法国绅士们:举止潇洒,对人一见如故—但是,内心却是孤芳自赏,并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哪个时候的中国人绝对不象现在某些盲目崇拜西方人那样,他们有绝对的自信,把洋人当新奇的东西来观赏,甚至嘲笑英国人,比如对他们的发型和身上的香水嘲笑。现在不一样了,某些盲目崇拜西方的人, 哪里会嘲笑洋人啊,他们会给洋人献花,甚至亲吻洋人的屁股都可以。唉~~~~~历史沧桑啊。

在天津接待马戛尔尼一行的钦差大臣徵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对英国人的行为十分震惊。这精美的晚宴是皇上恩赐的,这些英国人不问问就吃,胃口极好。本以为他们也会像中国人那样在菜上来时跪倒在地。钦差大臣和直隶总督随后在给热河的奏折中悄悄地提了一笔:贡使“向上免冠叩首”。这后两字是表示磕头的固定说法。但不拜倒怎么“叩首”呢?

和珅身为理藩尚书全权负责接待事务,敏锐地感觉到了奏折中关于“叩首”中存在问题,立即提笔写信给钦差大臣和直隶总督:“向闻西洋人国俗不知叩首之礼。而该督等折内声叙未能明晰,遂指为叩首,亦未可定。”和珅还进一步说明,如果马戛尔尼真先磕了头,事情也就完了;假如他只是低头,那就应该告诉他,他应该遵守一切朝贡者、甚至藩属国王觐见皇帝时都应遵守的礼仪。和珅要求马戛尔尼及其所有随从在将来面见乾隆的时候要按照中方的礼仪行跪拜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国前来的“钦使”,不同意行这么重的礼节,中国政府中的多位官员同英使交涉都无功而返。就连和珅亲自出面说服教育也是无济于事。乾隆皇帝震怒异常,立即发布圣旨。圣旨中说到:

“此次英吉利国使臣到京,原欲照乾隆十八年之例,令其瞻仰景胜,观看伎剧。并因其航海来朝,道路较远,欲比上次更加恩视。今该使臣到热河后,迁延装病观望,许多不知礼节。昨令军机大臣传见来使,该正使捏病不到,止令副使前来,并呈出一纸,语涉无知。当经和珅面加驳斥,词严义正,深得大臣之体。现令演习仪节,尚在托病迁延。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京中伎剧,亦不预备,俟照例筵宴,万寿节过后,即令该使臣等回京。伊等到京后,……王大人应照行在军机大臣传见之礼,按次正坐。使臣进见时,亦不必起立,止须预备几凳,令其旁坐。所有该国贡物业经装好安设,自可毋庸移动。其发去应赏该国王物件即于是日陈设午门外。令其下人并差人送至伊等寓所。求进贡件已谕知徵瑞不必收接代奏。俟其在寓所收拾一二日,妥为照料,赍发起身。该使臣等仍令徵瑞伴送至山东交代接替,亦不必令在京伺候回銮接驾。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代之礼,以示体制。此驾驭外藩之道宜然。将此谕令知之,钦此!”

和珅再次出面斡旋。英使见了和珅之后,在和珅的建议下,采取了折中的主意,在农历八月初十乾隆在万寿节庆典之前,先举行非正式会见。这时,英国公使可以按照英国礼节,行单膝跪拜礼,但等到乾隆万寿节庆典之际,他们必须按中国规矩,三拜九叩。为此和珅专门制定了一份详细缜密的礼仪程序表呈递给乾隆御览。

“臣和谨奏:窃照英吉利国贡使到时,是日寅刻,丽正门内陈设卤薄等大驾,王公、大臣、九卿等俱穿蟒袍褂齐集。其应行入座之王公大臣等,各带本人座褥至澹泊敬诚殿铺设毕,仍退出,卯初,请皇帝御龙袍褂升宝座,御前大臣蒙古额附,侍卫仍照例在殿内内翼侍立,乾清门行走,蒙古王公、侍卫亦照例在殿外分两翼,侍卫内大臣带领豹尾枪长靶刀,侍卫亦分两班站立,其随从三五大臣、九卿,讲官照例于院内站班,臣和同礼部堂宫率钦天监副索德超,带领英吉利国正副使等恭逢表文,由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进呈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御前大臣福长安恭接,转呈御览,臣等即令该贡使此向上行三跪九叩头号礼,毕。其应入座,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带领该贡使于西边二排三米,领其叩头入座,俟令侍卫照例赐茶,毕。各于本座站立,恭候皇上出殿、升舆。臣等将该贡使领出,于清音阁外边伺候,所有初次应行例尝该国王及贡使各物,预先设于清音阁前院内,候皇上传旨毕,臣等带领贡使,再行瞻觐。颁尝后,令其向上行谢恩礼毕,再令随班入座,谨奏。”

从和珅的奏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气势汹汹的英使面前,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大清帝国的尊严,也让乾隆皇帝感到高兴。乾隆皇帝又发圣旨:

“昨因英吉利国使臣不请礼节,是以拟于万寿节后即令回京……今该使臣等经军机大臣传谕训诫,颇知悔惧。本日正副使前来,先行谒见军机大臣,礼节极为恭顺。伊等航海远来,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诚心效顺,一遭天朝法度,自应仍加恩视。”

很快,接见仪式就按照和珅设计的那样顺利结束了。有关这次庆典,中国史书记载到:“上御万树园大幄次,英吉利国正使马戛尔尼,副使贡斯当等人觐。并同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贝勒贝子额驸台吉,暨缅甸国使臣等赐宴,赏赉有差。”后面还附有一首御制诗,纪念英国人的“臣服”。诗是这样开头的:“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尽诚”。

英国使节在进见乾隆之后,就向乾隆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第七、最后的,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情报工作:“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乾隆对租界一事不屑一顾,派和珅去打发他们回去。

和珅得到报告说英国人因远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经病了三人。这是浙江巡抚的长麟报告英国人患病的原文:“臣渡洋至停泊夷船之定海县。据夷官回称:‘我们前蒙贡使代奏仰沐大皇帝恩典准令先行回国,实愿及早开行;惟因病人尚未痊愈,恳恩准令暂缓数日。’臣验明病夷尚有20余名,现在医治未痊属实。臣若催行迫促,不惟该夷等妄生疑惧。臣当即传谕该夷,尔等不服水土,既然恳求圣恩要在浙江医治,大皇帝矜恤尔等至优极渥自蒙恩准。并遵旨传谕该夷,以尔国贡使奏称尚有夷官一名吗庚哆嘶欲在浙江置买茶叶,顺带回国,已蒙大皇帝恩准,并蒙格外加恩免其赴关纳税。宣谕之际,众夷人同声感颂欢忭之情动于词色。”

和珅以此为借口,和蔼地打发马戛尔尼回国。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还没有达到,怎能轻易回国,他说了几句表示谢意的话之后,就拿出了原本早已拟好、现在又经过修改的条约,共有如下的六条:

第一、准许英人在舟山、宁波、天津三处贸易;

第二、准许英人在北京设立一个货栈,以便买卖货物;

第三、在舟山附近给英人一个小岛,以供他们停泊船只,存放货物;

第四、在广州附近也设立这样一个小岛;

第五、免除或减少英国由澳门贩入中国货物的关税;

第六、中国海关公布税则,以便英国商人照章纳税。

和珅接过英使的文书后,不卑不亢地说:“足下不是想在我中国国土中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吧?”马戛尔尼连忙说:“不是,如果贵国有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商量。”和珅接着说:“贵国要求使用中国的土地又不许我们设防,这样的事怎么可以拿来商量呢?”一句话,说得马戛尔尼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了。和珅见气氛有些僵化,便立刻命人拿来乾隆赐与英使的礼物一件向马戛尔尼说其妙处,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礼物,再加上和珅的巧舌如簧,把马戛尔尼乐得不知所已,早把刚才的不愉快忘记了,将条约的事搁到一边,暂且不提。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珅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了变化,和珅当然也有所担心,害怕嘉庆日后会处治他,于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他极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人。嘉庆即位后,他的老师时任广东巡抚的朱珪进颂册,本来很正常,和珅却在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大加指摘,乾隆未予理睬。不久,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和珅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极大威胁。当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时,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尚未写完的诗稿,向乾隆告嘉庆的状,诬称“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这一次,乾隆生气了,问身旁的军机大臣董诰:“这在法律上属于什么行为”幸亏董诰跪谏:“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但是,朱珪内召升用一事终于寝命未发,而且和珅随即又找了个借口鼓动乾隆把已任两广总督的朱珪降调为安徽巡抚。后来,朱珪先后升授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本应回京供职,但和珅始终不简放新任安徽巡抚,使朱珪只得继续署任,不能交卸。同时,和珅又将其老师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嘉庆整理诗稿,实则监视嘉庆的言行。<br/> 嘉庆皇帝城府很深,他知道只要太上皇乾隆还活着,就动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乾隆的旨意,弄不好反而于己不利,所以他韬光养晦,事事顺从太上皇,不发表自己的见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张,实际上就是容忍和珅继续专权,只把和珅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却丝毫不动声色。当有人向他说和珅不好时,他反而批评说,我正要依靠和珅来治理国家,你们为什么要反对他呢甚至有事要奏明乾隆,嘉庆也有意托和珅代奏,表示对和珅充分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嘉庆终于将和珅麻痹了。<br/> 嘉庆二年(1797),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顺理成章地成了领班军机大臣。这时,大学士王杰因看不惯和珅已称病告退,董诰丁忧回了老家,和珅在军机处说一不二,可以任意呼风唤雨了。加之,乾隆日益老迈,记忆力下降,“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和珅出纳帝命,口衔天宪,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封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br/> 但是,盛极而衰,和珅的好运已经到头了。一进入嘉庆朝,和珅就接二连三地遭受家庭的不幸。嘉庆元年七月,被和珅视若掌上明珠的次子才两岁就夭折了。一个月后,其情同手足的弟弟和琳在贵州军营染受瘴气身亡,使和珅如失臂膀,打击很大。次年,和珅又添新痛,他唯一的孙子又夭折了。到了嘉庆三年二月,结发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和珅虽姬妾如云,但与冯氏感情很深,他曾写下多首诗悼念亡妻,其中有“今日我哭伊,他年谁送我”之句。斯言如谶,在连续三年家中死去四个亲人后,和珅本人的死期也不远了。<br/>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八十九岁高龄的乾隆寿终正寝,和珅的靠山顷刻间倒下了,嘉庆已经无所顾忌了。但是,嘉庆没有马上对和珅动手,当天还任命和珅与睿亲王淳颖等一起总理丧仪大事。不过,也就在同一天,嘉庆在悲痛忙乱之中仍不忘传旨召他的老师朱珪即速回京,就已经发出信号了。<br/> 初四日,嘉庆专门发了一道上谕,谴责前方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矛头已直指后台的和珅。当天,即突然解除了和珅、福长安的军机大臣之职,命其昼夜在大内守灵,不许出入,隔断二人与外界的联系,将其软禁在宫中。<br/> 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御史广兴等纷纷上疏,弹劾和珅种种不法情状,这可能是经嘉庆特别授意的。<br/> 初八日,在公布太上皇乾隆遗诏的同时,嘉庆宣布革除和珅、福长安的一切职务,交由刑部收监,并命成亲王永 、仪亲王永璇、额附拉旺多尔济、定亲王绵恩及大学士刘墉、董诰,兵部尚书庆桂等负责查抄其家产,会同审讯。<br/> 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君罔上、压搁军报、任用私人、僭越制度、贪婪聚敛等,并通报各省督抚,命其讨论定罪,也就是要他们都表个态。嘉庆在上谕中处处谴责和珅获罪于先皇乾隆,那么在大丧期间处置这位先皇的宠臣也就名正言顺了。<br/> 正月十六日,直隶总督胡季堂议覆奏折首先上达,折中称“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真一无耻小人”,请皇上“特颁谕旨,立将和珅照大逆律押赴市曹,凌迟处死”。嘉庆御批:“在京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并翰詹科道悉心妥议具奏”,若有不同意见,“自行封奏亦可”。实际上,就是以此折定下了基调。同时,嘉庆又发布了一道上谕,重申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并有所补充。<br/> 正月十八日(1799年2月22日),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照大逆律凌迟处死,福长安照朋党拟斩,请即行正法。”嘉庆表示,和珅罪有应得,怎么处治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首辅大臣,为国体起见,于万无可贷之中引入议亲议贵之条,免其肆市,加恩赐令自尽。福长安改为斩监候,但要让他在牢房里跪视和珅自尽。就这样,刚刚亲政的嘉庆,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和珅这位盘踞庙堂数十年的先朝宠臣收拾掉了。 首恶既除,嘉庆马上收兵。除和珅的亲信伊江阿、吴省钦等人受到处分外,嘉庆下令对其余由和珅保举升迁或曾对和珅贿赂奉迎者均不予追究株连,免兴大狱,保证了政局的稳定。处决和珅以后,各地督抚议覆的奏折才陆续到达。这些督抚大员不论平日与和珅关系亲疏,都知道和珅已难逃一死,因此除两广总督吉庆、云南巡抚江兰稍涉含混外,其余都称和珅罪大恶极,应立正典刑。嘉庆在对这些奏折的御批中多次表白自己处置和珅乃迫不得已,“朕不得已之苦衷,天下臣民当共知耳”,“此事实不容已。知我非我,自有公论”。其中,在江西巡抚张诚基奏折上的批示最为明白不过:“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嘉庆感到,和珅对神圣的君权构成了威胁,就只有毫不留情地铲除他。 但是,和珅贪名太甚,后世谈论更多的则是他的财富。那么,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呢对此传说不一。有人说其抄没家产估计值银二亿二千万两,此说影响最大,甚至被一些学者在研究中采用。《清稗类钞》竟称“籍没家产,至八百兆有奇”,即八亿两以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每年也只有七千万两左右,和珅再贪,也不可能在二十余年里聚敛到相当于全国十几年财政收入总和的财富。根据现存档案统计,和珅被抄家时,除抄没的各处住宅、花园外,共抄出各色银三百余万两(折合库平银二百八十三万余两),金三万二千余两,各处土地一千余顷即十余万亩,各处收租房屋一千余间,当铺、银号多处,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家产总值约近一千万两。这与上谕所讲基本吻合,虽然在办理过程中,嘉庆指示“不必过于株连搜求”,但也不可能有多少遗漏。和珅能够长期把持朝政,权倾中外,千方百计地聚敛起巨额家产,富甲天下,靠的是乾隆非同寻常的恩宠。一旦失去了乾隆这一靠山和寄主,不可一世的和珅也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当和珅待罪狱中,对着窗外元宵之夜的明月,曾感悔赋诗“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但到底是谁误了他呢据说和珅性格诙谐,爱开玩笑,不料最终他和自己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其绝命诗云“五十年来梦幻真”——一场梦而已。

众所周知,和珅“富可敌国”,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大贪官。据史料记载,当时清朝政府的年财政年总收入折合白银约7000万两,和珅被抄家时,却抄出黄金32000多两,白银200余万两,地产1266顷,房产1000余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饰物等,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也有的说达到了80000万两。和珅不仅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大贪官,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的贪官。

按照大清律例,朝廷命官贪污大内库银是杀头之罪,和珅为何在被称为盛世的乾隆朝得以侥幸逃脱?从远处说,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然;从近处说,是唯我独尊的皇权使然。和珅结党营私,大肆敛财,乾隆皇帝并非不知情。和珅在朝20余年,曾多次被官员们告发,却仍然得到皇上的宠幸,未尝一次被成功弹劾。除了他自己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而化险为夷,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庇护。

乾隆为何要庇护和珅?这是因为和珅的贪腐不仅尚未危及皇权的安全,相反,让不同派系官僚势力之间相互牵扯,却能更为有效地维护皇权的绝对威严。乾隆深信,容忍和放纵一定程度的贪腐是极权体系得以长久维护的必要条件,官员的贪污腐败是一个掠夺型的权力寻租行为,是庇护和维持体制得以延展所必须的权力联动现象。现代研究表明,贪腐在现时的权力旋窝中形成了一种质押机制,它使由官僚集团腐败体系中处于低层次的内部人发动反叛的可能性最小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体系内的各级官僚受到有效的制约,而不会站到公众一边来诋毁这个体制。如果有必要,独裁者也可以选择性执法,来惩治那些不忠的员属,成克杰、陈良宇等高官的落马就最典型的例证。和珅虽然极度贪腐,但他处在极权向官僚过渡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权力锁链之上,对他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危及集权的安全。而实事上他对皇权又是那样的“忠贞不渝”,对皇位又是那样的惟命是从。总之,他的贪腐不仅相对于他的绝对权力是必然的,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也是钳制新生权力体系行之有效的统治工具。

嘉庆则不同,和珅“权高震主”,有和珅在朝,嘉庆根基不稳,难以放开手脚。嘉庆继位后曾表白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他必须要杀掉和珅。

自清朝开国以来,君权和相权就一直在一种不祥的怪圈中循环往复。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与四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基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重臣;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就历史而言,无论哪一个王朝,一旦出现“相权”挑战或僭越“君权”,当朝君王必然要采取断然措施除之而后快。嘉庆早在做皇子嘉亲王时,就对和珅拉帮结派和巧取豪夺十分不满。嘉庆继位之初,乾隆仍旧宠幸和庇护和珅,嘉庆投鼠忌器,因而没敢在乾隆健在时轻易动手。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获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供述出“官逼民反”的现实情景,使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之辈贪暴如狼,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嘉庆帝借此营造“和珅必斩”的舆论氛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

嘉庆对和珅系列弊案的处理,并没有完全彻底,这不仅暴露了嘉庆皇帝的昏慵无能,更是显现出大清帝国气数已尽。和珅贪腐集团案盘根错节,涉及官员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嘉庆不想把事情搞大,也没有本钱把问题搞大。深究下去,有可能动摇的只是嘉庆朝的统治根基;不深究,动摇的就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根基。和珅的弊案已不再是“个案”,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嘉庆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惟有“变法”二字不可救之。象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时便成为内阁军机大臣,以后更是平步青云,富贵常葆,以至于登峰造极,完全是乾隆老王专制的结果。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奸佞之臣。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彻底,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根源在乾隆,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正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嘉庆处理和珅弊案没有搞株联,也没有扩大化,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他未能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体制上的变革,是嘉庆的昏庸之处。正如阿克顿名言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问题虽然严重,但是本身却不重要,它只是更重要的制度问题的一个反映而已。腐败的根源在于和体制共生的权力泛滥问题。因此,治理腐败必须从根源上着手。比如限制官员的权力范围,强化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保障司法独立,放开新闻管制,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反腐败等等。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有赖于政治体制的变革,而要变革政治体制就必须保证有相互制衡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以供民众选择。这些力量不是相互抵制,而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出现此消彼长的势头以达到对官员贪腐的自然化遏制。体制不变,既便是杀了一个和珅,还会滋生出更多的“和珅”。

一、原因:

1、乾隆晚年的独特心态。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

乾隆政治的第一信条是大权独揽,绝不能给别人夺去。尽管乾隆晚年健康状况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给朝中的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的重臣。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社会关系太广。一旦把大权交给某个人,很客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

所以为了保证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大权独揽,乾隆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这个人应该具备这些条件:第一,应该在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这样,才会俯首帖耳,绝对忠于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才华出众,办事利落,能够实际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务。而和珅,正好符合这些条件。

2、和珅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和珅年轻时代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是当时最好的一座贵族学校,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闻名。所以能考进这个学校,从某个侧面证明和珅的天资是非常出众的。咸安宫学的目的是给朝廷培养高级政治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很合理,课程包括经史、少数民族语言、书画、武功骑射和火器。

在这个学校里,和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比别人都刻苦。为什么?和珅的父亲虽然做过都统,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度很贫寒。所以他知道,只有把书读好,才可能出人头地,因此是学生中最努力的。毕业的时候,他精通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于经史典籍无不涉猎,不但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

所有这些,完全符合乾隆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乾隆做一个出色的贴身秘书,替他处理各种文案事务。后来,乾隆五十三年,清朝派兵镇压了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在这个过程中,和珅作为机要秘书,给乾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特别是精通满语,所以处理军事文件十分迅速。

所以“兼通清汉”是和珅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书,都是用满文写成的,特别是涉及军事机密的,这实际上就把许多汉大臣排斥在了最高决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参与最高机要的汉大臣张廷玉,也精通满文,因为中进士后曾经专门学习满语。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兼通满汉,而且对事情又有眼光有见解的,只有和珅一人了。

二、简介:

1、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 和珅死时年仅49岁。

2、大清高宗,名弘历(1711-1799),1735-1796年在位,继位后改元乾隆。雍正皇帝第四子。

高宗皇帝一生酷爱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其诗作竟高达四万二千余首,堪称第一大高产诗人。高宗最突出的文化贡献就是编纂《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嘉庆四年,乾隆皇帝去世,上谥号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裕陵,庙号高宗。

乾隆王朝

宰相刘罗锅

铁齿铜牙纪晓岚

梦断紫禁城 (又叫:和坤传奇)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

大贪官和珅

七品钦差刘罗锅

沧海百年

铁将军阿贵

布衣天子

少年大钦差

楼主没好好看那一顿视频,真正看了就觉得和珅说的非常好。困难的时候,糠都能养活许多人。为了救更多人,就必须保证将吃的发送下去,然而这个执行非常重要,执行靠谁?靠下面的官吏,但是哪个不贪?贪,可以,务必办事儿,让灾民有的吃能活下去就好。听起来很残酷,其实,却是事实。所以,和珅说灾民不是人,不是人格上的侮辱,而是从吃的上来讲,只要有东西吃就行,吃不吃人吃的东西无所谓,比如: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6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