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邀皇后去看望太后,皇后应该怎么说才得体。

皇上邀皇后去看望太后,皇后应该怎么说才得体。,第1张

后宫的礼节可多了呢,以下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

皇后要先见过皇上,然后走进太后房里说:妾儿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金安。随后皇后要问太后生活近况,有什么需要。有时还会商量一些宴席之事。偶尔也聊聊政事。太后说话时,皇上、皇后应注视太后,回答时切不可说"嗯""哦",要说"明白""皇额娘放心"。

下面是一则皇后与太后的对话:

皇后:妾儿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金安(行礼,不下跪、不甩帕)。

太后:免礼吧。孩儿请坐。我儿来找哀家,有什么事(慈祥微笑)。

皇后:(坐在指定位置)皇额娘,近日皇上龙体欠佳,得了些病,卧床不起。

太后:哦?太医说是什么病?

皇后:回皇额娘,太医诊断是风寒,已开方,还需卧床几天。(停了一 下)皇额娘,有件事真是辛苦您了。

太后:不妨事,说吧。

皇后:(起身,身呈恭敬)皇上卧床不起,西域可汗又时来侵犯。妾儿谏皇额娘以大局为重,登上金鸾殿治理囯家。待皇上一好,立刻由他亲政,不知怎么皇额娘意下如何?

太后:也好,也好。明天我就代政。孩儿费心思了。

皇后:妾儿哪敢,还是辛苦皇额娘了。

(太后谕让皇后回,皇后行礼、退)

我懂较多后宫知识,可以私信问我。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翻译: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 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词语注释:

1 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2 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3 急:加紧。

4 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5 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6 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7 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8 强(qiǎng):竭力,极力。

9 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10 明:明白地。

11 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12 复言:再说。

13 令:让,使。

14 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15 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16 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

17 见:谒见,拜见。

18 盛气:怒气冲冲。

19 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

20 入:进入殿内。

21 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22 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23 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24 曾:竟,副词。

25 疾:快。

26 不得:不能。

27 见:指拜见太后。

28 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29 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

30 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31 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32 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33 恃(shì):依靠,凭借。

34 辇(niǎ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

35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36 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

37 衰:减少。

38 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39 殊:很,特别,副词。

40 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41 日:每天(步行)。

42 少:稍微,略微,副词。

43 益:增加,动词。

44 耆(shì):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

45 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46 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47 少解:稍微变和缓了些。

48 公:对人的尊称。

49 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50 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51 少(shào):年幼。

52 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53 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54 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55 得:能够。

56 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

57 没(mò):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58 以:连词,来。

59 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

60 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61 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几何:多少。

62 愿:希望。

63 及:趁。

64 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65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66 甚:厉害,形容词。

67 于:比,介词。

68 异甚:特别厉害。

69 以为:认为。

70 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

71 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72 贤于:胜过。

73 君:您,对人的尊称。

74 过:错。

75 之甚:那样厉害。

76 子:这里泛指子女。

77 为:替,介词。

78 计:打算,考虑。

79 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

80 持:握持。

81 踵(zhǒ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82 为之:为她。泣:小声哭。

83 念悲:惦念并伤心。

84 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

85 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86 必:一定,副词。

87 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

88 使:让(她)。

89 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90 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91 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92 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

93 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94 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95 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96 在者:在侯位的人。

97 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

98 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99 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

100 人主:国君,诸侯。

101 则:就,连词。善:好。

102 位:地位。

103 尊:尊贵,高贵。

104 而:可是,转折连词。

105 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106 劳:功劳。

107 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108 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109 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

110 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111 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

112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113 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114 自托:寄托自己。

115 以:认为,动词。

116 为:替,介词。

117 计短:考虑得太短浅。

118 不若:不如。

119 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120 恣:任凭。

121 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122 约车:套车。约:捆缚,套。

123 乘(shèng):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124 子义:赵国贤人。

125 犹:还。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古代尊礼,先国礼后军礼再后才是家礼。皇帝是君,在公共场合任何人(包括太后)都要向皇帝行礼。如果不是公共场合,皇帝见太后行行鞠躬礼。现在很少人看国礼,但家礼在农村还是很多老人懂的。电视剧里很多皇帝向太后请安行跪礼的情节是导演想出来的,导演不懂国礼。

向皇后,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的皇后,为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青州知府向经之女。向皇后生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去世于建中靖国元年,祖籍河内。后来与全家一起迁居到浔阳。

治平三年,二十岁的向氏,嫁给当时还是颖王的宋神宗赵顼为妻,受封安国夫人。嫁给赵顼的第二年,宋英宗因病去世,赵顼继位为帝,是为宋神宗。自然而然的,向氏被册封为皇后。

向皇后嫁给宋神宗之后,做好了为人妻的本分,为自己的丈夫排忧解难。当初宋神宗在立太子一事上颇为犹豫,最后还是向氏让宋神宗下定了决心。

宋神宗立太子之时,一度不知道该选立谁为太子。最后还是向皇后说第六子安郡王赵煦贤达,宋神宗这才下定决心立赵煦成为太子。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太子赵煦继位为帝,是为宋哲宗。宋哲宗继位之后,尊向太后为皇太后。宋哲宗事向皇后极孝,宣仁皇后命葺庆寿故宫以居后,向皇后辞曰:“安有姑居西而妇处东,渎上下之分。”

宋哲宗时期选妃纳妇,向太后严格约束娘家人。向家女子不可参选,避免了向家权势越大,最终外戚干政的结果。向太后没有偏袒娘家,反而多加约束的做法,足以让今日很多人感到羞愧。

公元1100年,宋哲宗突然驾崩,因为没有儿子,继承人选成了问题。在国本动摇之时,向太后力排众议选端王赵佶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虽然当时的宰相章惇表示异议,但向太后终未改变主意。

虽然不知道向太后为什么会选择宋徽宗继承皇位,但是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最终结果表示是错误的。北宋江山在宋徽宗时期,国力下滑严重。宋徽宗本身更适合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一位皇帝。

宋徽宗继位之初,曾经多次要求向太后与其分权而治,希望向太后临朝听政,向太后拒绝了宋徽宗的请求,表达了向太后对权势的不在意。而后来不得已垂帘听政,开始接触朝政,治理国家之时,凡绍圣、元符以还,敦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至闻宾召故老、宽徭息兵、爱护百姓崇尚节俭。稳定了政局,便立马还政于宋徽宗。

公元1101年,向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因为向太后的关系,宋徽宗多次恩泽向家子弟。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恩宠之大,让人瞠目~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触龙说赵太后》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 篇1

原文

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3)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6)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9)之数,以卫王宫(10)。没死(11)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2)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18)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19)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21)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注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ì戏):通“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喜爱。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着死罪。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对自己“死”的谦称。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19)重器:指象征国家权力的贵重器皿。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逐字解释

1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

2新用事,刚执政。

3以长安君为质: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4乃:才。

5强谏:竭力劝说。

6明谓左右:明确地对大臣说。左右,指代身边的大臣。

7有复言……者:有再说……的人。

8老妇:赵太后自称。

9左师:官名。

10盛气而揖之:气冲冲地等着他。

11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

12谢:道歉。

13窃自恕:私下原谅自己。

14玉体:贵体。

15郄:同“隙”,病痛。

16恃辇:依靠车子。

17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8今者:近来。

19殊:很。

20乃自强步:自己只勉强走走。强:勉强

21少益耆食: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耆:通“嗜”,喜爱。

22和:安适,舒服的意思

及:赶上,赶到。

23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24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25不肖:不贤,不成材。

26窃爱怜之:私意宠爱他。

27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

28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29丈夫:男子。

30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31贤:胜过,超过。

32计深远:做长远打算。

33持其踵为之泣: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

34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

35祝:祈祷。

36必勿使返: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37继:继承人。

38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

39奉:俸禄。

40劳:功劳。

41挟重器:拥有珍贵的器物。

42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

43自托于赵:使自己在赵国立身。

44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您派遣他。

45约车百乘:置办一百辆车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 篇2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帅公说:“老臣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址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电视剧延禧攻略正在热播,在最近的剧情中魏璎珞已经因为想要争宠的关系回到了皇宫,与此同时傅恒也将要回朝,作为一个妃子,皇帝的宠爱是关键,而魏璎珞要想再次得到皇帝的宠爱,就要先打消皇帝的对她和避子汤的疑虑,那么接下来的剧情将会如何发展呢延禧攻略第59-60集剧情讲的是什么?延禧攻略第59-60集分集剧情剧透。

延禧攻略第59-60集剧情讲的是什么 延禧攻略第59-60集分集剧情剧透

第59集 娴妃利用太后陷害沉壁

傅恒班师回朝,还给皇帝带回了洋枪。傅恒向皇帝汇报张廷玉病逝的事情,皇帝叹了口气,念在他之前的功劳上,准许他配享太庙。傅恒看出皇帝口硬心软,虽然表面责骂张廷玉,可还是记得这些大臣们的。皇帝问起傅恒去圆明园的事情,傅恒直言自己见到了魏璎珞。皇帝听后默不做声,让傅恒将福康安带进宫当皇子伴读,这对富察家未尝不是个恩典。

皇帝知道魏璎珞回宫了,心里虽然还有怨气,但还是忍不住去了延禧宫。还没进门,明玉就告诉皇帝,魏璎珞天天抄血经,都抄的快病倒了。皇帝闻言心疼不已,让魏璎珞不要再抄了。可是魏璎珞坚持这是自己向神灵许下的心愿,不能反悔,皇帝见状也无可奈何。皇帝觉得两人关系尴尬,没说两句就想离开。魏璎珞怎么可能让他走呢,以皇帝曾经答应让她不受委屈为由劝说皇帝留下来,否则人人都知道皇帝去了延禧宫却没留宿,自己还怎么待在后宫呢

皇帝听了哑口无言,只好同意留宿延禧宫,但还是固执的告诉魏璎珞,自己是为了保全她的脸面,至于其他的就不要想了。皇帝生硬的让李总管准备准备,自己今晚要留宿在延禧宫,但是要求住偏殿。半夜,皇帝正睡得舒服,魏璎珞居然穿着睡衣不声不响的就跑进了偏殿。魏璎珞使出浑身解数,百般撒娇,将皇帝哄得服服帖帖的。可是皇帝还是记恨魏璎珞利用自己的事情,魏璎珞只好向他解释,自己喝避子汤是因为怕死,自己的母亲就是因为生孩子去世的。魏璎珞觉得女人生来不是为了生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没有做好当母亲的准备。皇帝见魏璎珞主动敞开心扉,终于与她和好,两人度过甜蜜一晚。

皇帝愣愣的看着魏璎珞的背影,直言自己想要的她一直不懂。第二天,魏璎珞还没醒来,皇帝就跑去看望沉壁了。明玉气馁不已,可是魏璎珞却觉得来日方长。魏璎珞去给娴妃请安,众妃嫔本来不喜欢魏璎珞,可是现在沉壁圣宠不衰,大家只好勉强一致对外。娴妃看着现在的局面,非常满意,坐等看好戏。

魏璎珞看望沉壁,沉壁是外族女子,对宫里的礼仪一概不会,魏璎珞只好教导沉壁宫中礼仪。沉壁声称宫里规矩太多,一点自由都没有,无意中露出了皇帝亲手雕刻的玉佩。魏璎珞见到玉佩,知道皇帝宠爱沉壁居然到了亲自雕刻的份上,吃醋不已,瞬间就冷了脸色。沉壁离开延禧宫后,身边宫女觉得魏璎珞来者不善,可是沉壁却觉得魏璎珞口硬心软,比那些两面三刀的妃子好多了。

和安公主忌日将至,她是太后最疼爱的女儿,魏璎珞自然知道要隆重操办。魏璎珞让袁春望安排祭典,还要找喇嘛做法。袁春望觉得喇嘛只有帝后可以用,可是娴妃却让他听从魏璎珞的安排。娴妃故意告诉魏璎珞,每次和安公主祭典都要用小佛花,还暗示她到时候给太后引荐沉壁。魏璎珞明白娴妃的意思,偷偷告诉明玉,沉壁要大难临头了。

太后回宫,娴妃故意指使小嘉嫔、纳兰淳雪等人在太后面前说沉壁祸乱君王。太后离宫几年,丝毫不知道宫里发生的事情,听大家都这么说,不禁对沉壁印象非常的差。娴妃看到目的达成,知道太后会帮自己教训沉壁,不禁得意不已。魏璎珞思来想去,不断想着沉壁将她当朋友的话,最终还是不忍心看着沉壁倒霉,在沉壁去见太后之前将她拉走了。

各宫妃嫔都在殿外跪着,以求帮和安公主祈福,顺便讨太后的欢心。沉壁去和安公主灵位前上香,没想到灵堂突然失火,差点烧了和安公主的画像。太后担心和安泉下不得安宁,连忙找法师询问。法师受到娴妃指使,故意说沉壁是祸害,害的和安公主不得往生。太后大怒,当场就要将沉壁治罪,其他妃嫔也像串通好了一样帮法师说话。沉壁见状,赶紧向太后请罪,还让她看看自己,说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太后仔细看了沉壁的脸,却突然改变了主意,私下询问沉壁生辰。

魏璎珞不解太后为什么改变了心意,太后就跟她说起了之前和安公主病重,自己按照法师要求在和安公主身上留下印记,以图来生再见的事情。太后发现沉壁的脸上也有印记,而且生辰也对的上,怀疑沉壁就是转世的和安公主。其实,这一切都是魏璎珞的计划,她不忍心看沉壁被害,所以想方设法让沉壁攀上太后这个靠山。太后见到印记,爱女之情让她没了以往的心机,这真是当局者迷啊。魏璎珞见目的达到,表面却云淡风轻的让太后不要轻信鬼神之事,好撇清自己的关系。

第60集 沉壁获得太后宠爱 海兰察求娶明玉

皇帝得知沉壁被太后扣下,赶紧跑过来求情,没想到太后态度和蔼,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让沉壁以后多来看看自己。皇帝不解太后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因为小时候自己只是不小心碰了和安公主生前的玩偶就惹得太后大发雷霆。沉壁见瞒不下去,只好说出了魏璎珞帮忙在自己身上做印记的事情。皇帝闻言恍然大悟,听到魏璎珞的事情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沉壁知道皇帝喜欢的是魏璎珞,宠爱自己不过是让魏璎珞在意自己罢了。沉壁善解人意的表示,皇帝对自己非常好,所以她愿意帮助皇帝试探魏璎珞。皇帝见沉壁如此体贴,非常内疚,对沉壁更加疼爱。皇帝别扭的告诉沉壁,自己这么做不是看重魏璎珞,而是自己不能容忍在她心里自己不是第一位。虽然皇帝说的别扭,可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皇帝不过是口是心非罢了。

娴妃知道魏璎珞从中插手救了沉壁,可是魏璎珞却并不后悔,她坚持沉壁罪不至死。魏璎珞告诉娴妃,皇帝宠爱沉壁,太后如果杀了沉壁,事后第一个倒霉的不是其他人,而是守在太后身边的自己。娴妃听了忍着怒气,表示沉壁并不简单,自己等着看她吃沉壁苦头的样子。

娴妃觉得魏璎珞这是铁了心要跟沉壁联手,脸色非常不好。袁春望见状,给娴妃出主意,让她收买广济寺的大师,让他在太后那边煽风点火。娴妃听了,觉得袁春望说的很有道理,第二天大师就跟太后说了转世子虚乌有的话。太后思来想去,觉得是魏璎珞帮着沉壁欺骗了自己,还叫来沉壁对峙。太后审问沉壁,让她说实话。没想到沉壁早就调查了和安公主的事情,不但没有穿帮,还让太后越发坐实了她就是和安公主的事情。

魏璎珞见状不对,这些关于和安公主的事情连自己都不知道。沉壁知道她的心思,坦言这都是皇帝告诉自己的,为了让这个谎言更加逼真。魏璎珞听后,丝毫不知道这是皇帝为了帮助自己,反而觉得皇帝真的很宠爱沉壁。沉壁自从设法让太后相信自己是和安公主后,天天跑去看望太后,将太后哄得开开心心的,太后对她的宠爱甚至超过了魏璎珞。明玉为魏璎珞不值,觉得她费了一番苦心,却让沉壁找了太后当靠山。魏璎珞觉得沉壁学的太快了,对她产生了一丝担心。

魏璎珞突然让小全子好好准备,还表示宫里很快就有好事了。明玉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可是她却没有告诉任何人。第二天一大早,海兰察就派人送了各种东西给延禧宫。明玉看了很是纳闷,小全子却高兴地告诉她,她要有大喜事了。明玉纳闷,得知是海兰察送的,立刻跑去质问她。没想到,海兰察却表示,那是自己送给明玉的聘礼,他已经跟魏璎珞说好要娶明玉了,等今年六月明玉年满二十五岁就可以成亲了。明玉担心留下魏璎珞不好,所以犹豫不已。海兰察却诚恳的告诉明玉,他很快就要上战场了,问明玉愿不愿意嫁给自己。明玉喜欢海兰察,自然是愿意的,两人你侬我侬的。可是,明玉走出宫门后,却感到身体不适,强忍着疼痛走了回去。

明玉想起叶天士当时为自己诊治的话,针一入肺,神仙难救。以前,明玉无牵无挂,一点都不怕死,可是现在她有了海兰察,明明与幸福近在咫尺,可是上天却对她如此不公。明玉深思熟虑后,告诉魏璎珞,自己不愿意嫁人,因为她舍不得魏璎珞。魏璎珞向姐姐一样安慰明玉,表示她年纪到了就是要出宫的,而且海兰察已经跟皇帝说过了,这事是反悔不得的。明玉听了,忍着心里的苦楚,连连说自己不要嫁人就跑开了。

沉壁发现明玉神色不对,赶紧询问明玉发生了什么。沉壁扬言要告诉魏璎珞,明玉无奈只好说出自己体内有针活不成了的事情。明玉不想要耽误海兰察,所以不想嫁人,可是自己心里的苦衷又不能说。沉壁见状,故意暗示明玉,只要活着就得上花轿。沉壁找魏璎珞说话,指出她是担心自己得罪娴妃会陷入危险,所以急着将明玉嫁出去。魏璎珞不愿承认,可是沉壁却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她的。

皇帝看望沉壁,发现她在看香谱,趁机从沉壁那里问魏璎珞的事情。沉壁说魏璎珞在教自己学东西,皇帝闻言流露出了对魏璎珞的疼爱。皇帝问沉壁有没有听魏璎珞提起自己,沉壁闻言故意表示没有,让他失落不已。沉壁抱着皇帝,表示无论如何自己都会陪着他,可是皇帝却只是想着魏璎珞。

沉壁半夜突然跑进了延禧宫,要跟魏璎珞一起睡觉。魏璎珞虽然表面嫌弃,可还是让沉壁留下来了。沉壁让魏璎珞学会示弱,成天要强是不会招人喜欢的。魏璎珞不解沉壁为什么这么关心自己的事情,可是沉壁却觉得两人都是一样的,被困在紫禁城里,所以应该相互取暖。魏璎珞没好气的表示自己有明玉,可是沉壁却认为明玉不懂魏璎珞,因为两人不对等。

 5f3d盖鸣晖(右)与吴美英演出《帝女花》 香港粤剧名伶盖鸣晖、吴美英携手,即将分别于7月5日、6日两晚率香港鸣芝声剧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原装港版古装粤剧《帝女花》

十常侍之乱指的是汉朝末期也就是汉少帝期间爆发的一场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火并,结果双方两败俱伤。何太后是皇帝汉少帝刘辩的母亲,她当时临朝听政。她对于此的态度非常纠结,起先她是明确反对的,即使她弟弟何进向她施压也没有用。也正是由于太后的这种态度,使得宦官张让被保了下来,最终矫太后诏除掉了何进。

十常侍指的是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被称为“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这些人完全操纵了朝政,更夸张的是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可是典型的认贼为父母。关键是他们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好事,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祸害百姓,当官的都不敢管。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为非作歹,遭到了各地百姓的反抗。

汉灵帝病重后,遇到了问题,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刘辩和刘协。汉灵帝本来是喜欢刘协,认为刘辩为人举止轻佻,但犹豫未决,只是在临死前把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蹇硕本来想杀了何进立刘协为帝的,但计划失败了。

不过最终还是何进拥皇子刘辩即帝位,是为汉少帝。因为他年纪小,他的母亲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权掌握在何进手里。

何进怨恨当初准备除掉自己的蹇硕,结果袁绍忽悠他,认为应该把宦官有影响的宦官一并杀掉。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但何太后拒绝了。何太后的母亲常年接受宦官的贿赂,所以也不愿意杀宦官,还老是劝何太后,认为何进杀宦官是要大权独揽,危害国家。

不过何进陷入了两难,对于宦官他是害怕的,但太后不同意他也没有办法,这边袁绍又一直忽悠他,老是给他出谋划策。

袁绍劝何进,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率军逼近洛阳,威胁何太后。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

宦官这边倒也没有闲着,尤其是张让,走得是上层路线。他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两人是亲戚,所以他一直向何太后说情,结果董卓还没有进京呢,张让却伺机除掉了何进。

何进死了,但他的部下却攻入了京城,杀入皇宫,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

至此,十常侍之乱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5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