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暗恋的女人是谁?北大校花马珏有多美?

鲁迅暗恋的女人是谁?北大校花马珏有多美?,第1张

说起我国民国时期,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旧思想转换新思想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出现了不少的美女,不施粉黛,照样光彩照人。而鲁迅先生当年所暗恋的北大校花就是其中之一。

清末民初,是个盛产美女与女神的时代,美女如云来形容那个时代,是相当恰当的。诸如潘素、唐瑛、林徽因、陆小曼、夏梦、尤敏、上官云珠、严幼韵、严仁美、黄慧兰、黄柳霜、胡蝶、张爱玲、郭婉莹……她们的旧影,她们的传奇,都让人心生向往。

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有段回忆说:“上世纪20年代,故都的两所美国气味浓厚的燕京与清华盛行选举‘校花’或‘皇后’。北大没有沾染这一风气,而北大政治系女生马珏却被公认为‘皇后’,名满北京九城,燕京、清华的校花不免‘粉黛无颜色’的愧感。”这位北大女生马珏,就是鲁迅先生曾经喜欢过的北大校花。

马珏是浙江鄞县人,父亲马裕藻,母亲陈德馨,都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两人于1903双双考取官费留学日本,马裕藻在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就读,陈德馨进日本目白女子大学学博物。

1910年,他们的长女马珏出生于日本东京。马珏父母经过七年苦读,一起毕业。1911年马裕藻回国后,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年至191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讲授文字音韵学,1921年任北大国文系主任。

马裕藻的女儿马珏长得非常漂亮,在北大被称为“校花”。当时校园中曾流行过一句话:“马裕藻对北大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只可惜,马珏留下的清晰照片太少,我们只能从他人的口述中去想像她的美丽与迷人。

马珏到底有多漂亮马裕藻一位学外语的朋友曾这样赞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 据说马珏在北大读书时,每天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有装订成本的。

鲁迅与马裕藻是北大的同事,因而,结识了马教授的女儿马珏。马珏的才华与美貌,曾让鲁迅先生怦然心动,只是,这层窗户纸无人捅破。从1926年元月3日到1932年12月15日,他们通信持续六七年之久。鲁迅先生对马珏的信几乎每信都回,循循教导,诲人不倦。据有关资料显示,《鲁迅日记》中记有马珏的文字,共有五十三次之多,其中马珏给鲁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鲁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书。1933年3月13日,马珏结婚,在她婚后,鲁迅先生就不再和她通信,也不再交往了。

美貌如花的马珏没有嫁给豪门公子,而是嫁给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据说杨观保与马珏相识已久,他对马珏颇为忠恳,每星期返平一次,经过长期交往,终获佳人芳心。但又有一说,指杨君(杨观保)能赢得美人归是疑有天助者,即此时有谣言发生,马珏不堪同学之讥笑,于是毅然与杨君结婚,当时马珏都还没有毕业。

马珏和杨观保的婚事在当时是一件盛事,《北洋画报》还刊登了他们的结婚照。马珏结婚时,还送了鲁迅先生结婚请柬,但是,鲁迅没有出席她的婚礼。杨观保追求马珏非常尽力,精诚之至,金石为开,马珏和杨观保结婚时,马珏还没有大学毕业。

马珏和丈夫有三个孩子,曾在上海儿童图书馆上班,后来跟随丈夫到山东枣庄生活,她能操持家务,自己做菜做饭。1994年,马珏病故,享年84岁。

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名女人,即使是普通的民间女子,她们不施粉黛,也仍旧光彩照人。下面,老黄就给你选取一组民国美女的老照片,让我们一同回眸历史的瞬间。她们那些因时间的流逝而略显泛黄的靓照,比起如今那些美颜与整容美人来,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美女与油纸伞。

貌似“三寸金莲”。

并蒂姐妹花。

姿态优雅的旗袍美人。

回眸一笑。

艺术范十足的文青。

眉目传情。

旗袍怎么穿,都有女人味。

大家是否可以接受年龄相差25岁的另一半呢?我想,在你没有遇到之前,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的,但在你遇到之后呢,应该可以接受,因为爱情是跨越年龄跨越文化差异甚至跨越性别的。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是13岁的北大“女神童”,考上哈佛大学后嫁给了53岁的美国大叔,如今怎么样了?

       

       

今天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田晓菲,从小在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很浓厚的家庭长大的,父母都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田晓菲四岁时就开始写诗了,童年时期已经出版发表过5部诗集,后来直接从初中进入北大学习,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我想,田晓菲除了过人的天赋外也有自己辛勤努力的汗水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吧!之后田晓菲进入北大学习,年纪还比较小,在她大三那年,正好赶上北大90周年校庆,她写下了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首诗写出来后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不仅用词精准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它表达了对北大的眷恋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后来这首诗也入选了国内中学课本。

       

       

在北大学习期间,田晓菲结识了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的海子,海子作为一名诗人,带给我们无数杰出的诗作,他是一名伟大的诗人。在1989年田晓菲得知海子卧轨自杀,她没办法理解为什么海子没办法坚持下去。

于是,田晓菲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两年后,她就远赴美国,到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在美国读书期间,田晓菲认识了比她大25岁的哈佛导师,他是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系主任,名叫斯蒂芬·欧文,同时田晓菲也变成了美籍华人。这一时间让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北大辛苦培养的人才,竟然一转身变成了美国人,不过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最后田晓菲成为美籍华人,其实在13岁她所创作的诗篇《十三岁的机遇》中也已经有所暗示了,“总有一天,北大,我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田晓菲的老公从小就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1972年,他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耶鲁大学的老师。

他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教书时,与田晓菲相遇相知相识相恋,从师生关系到最后变成情侣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到美国后的田晓菲也是很努力地学习,在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在1998年6月,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她的努力没有被辜负。毕业后她应聘柯盖德大学东亚系的客座助理教授,一路走来也算是顺利。

       

       

和美国老公的相识要从田晓菲赴美攻读博士开始说起,当时他作为田晓菲的导师,自然日常的交流会比较多,慢慢他发现田晓菲是个非常有才气的美丽的东方女孩,于是他喜欢上了这个女孩子。

经过在毕业时的顺利表白,1999年元旦,他们也踏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的田晓菲一直都在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事业也取得了很大额进步。1999年,任康奈尔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2005年7月,任哈佛大学副教授,在2006年,她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这一切的成就都来自她的努力和坚持。

       

       

田晓菲和老公因为都喜欢汉语所以相知相恋,婚后他们也双双在研究汉语,还发表了很多著作,田晓菲出版了《秋水堂论金瓶梅》,《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等等。田晓菲的老公宇文所安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等等。

他们相守20多年,互敬互爱,感情非常好,当初国人所不看好的这段婚姻,并不是就不幸福,只要两个人相互理解,只要有爱,其他都不会成为两个人在一起的阻碍。

我得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使我远离中心,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在北欧的漫漫长夜,我一次次陷入绝望,默默祈祷,为了此刻也为了来生,为了战胜内心的软弱。 ——北岛

当前世界,中美关系成为牵动全球神经的重要指标。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两国恢复邦交,经济文化的来往也愈发频繁,两国人民之间的观念差异也不断发生碰撞,带来更多广泛的思考。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决定访华,当他在北京大学进行演讲时,台下有一名当众反驳他的女大学生——马楠,她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被当时的媒体称为“反美战士”,后来她却嫁给一个美国人,如今惨遭抛弃后,她的生活又是什么模样?

一、年少气盛,反美战士

1998年6月29日,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当他讲到关于美国的自由精神内核时,引用了胡适先生的一番言论:“为了国家的自由你必须牺牲自己的个人自由。”,克林顿将其引申为:“为了个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为了个性而奋斗就是为了国民性而奋斗。我们美国人认为胡适是对的。”

当他的演讲结束,台下的学子们开始提问,气氛一直和缓愉快。直到一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女生马楠的尖锐发言打破了这样的氛围,她引用了蔡元培先生的话进行反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她认为,国家的自由和人民的自由不存在矛盾。气氛已经开始紧张,马楠尤嫌不足,她最后补充:“只有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会更加尊重别人的自由。”

对于这样尖锐的发言,克林顿一时间无从反驳,会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紧张的气氛迅速蔓延,全场哗然。媒体闻风而动,大肆宣扬“北大女生当众质疑克林顿”等事迹。更有媒体夸大其词,将马楠包装为“反美战士”。马楠一下子就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大众瞩目。

二、嫁入美国,坦言过去

几年后,马楠再一次引爆了公众舆论,因为她毅然嫁给了一个美国男人,他的中文名叫寇白龙,并且加入美国国籍,定居美国。她这个举动引起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质疑马楠多年前在北大质疑克林顿的行为是作秀、炒作。质疑声、谴责声、嘲讽声像雪花一样涌向马楠,但她我行我素,从未做出一些回应。

直到2006年,马楠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才揭开了1998年那一场质疑的真实面目。马楠坦言当时发出的过激言论是有私心的,因为当时她正在和寇白龙交往,寇白龙却和她闹矛盾,消失踪迹。沉浸在恋爱中的少女心急如焚。

恰好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克林顿访华,她希望能有新闻报道她,能让寇白龙看到她的消息。但是马楠没有想到的是舆论的发酵如此恐怖,世界的投在她身上的眼光像白炽灯一样刺眼,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报道出来后,公众才理解了马楠嫁入美国的行为,马楠也渐渐地淡出了公众视线,相夫教子,过着幸福平淡的生活,几乎销声匿迹。

三、婚姻破裂,中年坎坷

2012年,马楠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她发布了一篇《请帮我寻找这个美国人》的“寻人启事”。原来,寇白龙和她在2011年已经协议离婚,协议中规定女儿应先由马楠抚养一年,一年期满后抚养权再议。但是2012年,寇白龙未经声明,私自将女儿带走,不知去向。

无奈之下,马楠只能向网友寻求帮助,希望得到寇白龙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将法院传票寄给他,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孩子的抚养权问题。这一场曾经拥有极高舆论热度的婚姻以这种惨淡的形式破裂足以令人唏嘘不已,想必马楠的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如今,马楠的离婚事宜早已尘埃落定。她选择住在面朝大海的厦门,期盼着迎接春暖花开的下半生。多年的漂泊磨砺,削去了马楠的一身反骨,她变得平和乖顺。也许是自己的选择,也许是时代的淘汰,马楠如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图书管理员。

现在,马楠终日与孩子、书籍为伴,她的生活充满着孩子童真的笑容和浩瀚的书海。也许,在这样高度纯洁的世界里,马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曾经在国际教育交流会分享经验,常常带领着孩子们表演节目,编写书籍。在中年的起起伏伏后,马楠终于寻找到了她的乌托邦,幸福并快乐着。

结语

马楠曾三度身处舆论的中心,在这样的磨砺下,她一次比一次通透,一次比一次抛弃浮躁,一次比一次明白生命的价值,战胜了自己内心软弱之处。很难说清楚公众给马楠施加的舆论压力是否给她遭遇的苦难加码了。

一方面,马楠曾经遭受过大众的误解。她和寇白龙的结合一开始并不被祝福,因为在大众印象中,她是一个坚决的“反美战士”。但是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在乎过马楠的真实想法,人们只是依靠媒体一传十、十传百捕风捉影式的报道,给马楠打下了这个标签。她年少轻狂的举动也让她在后面的岁月里经受了相应的代价。

另一方面,马楠却在人生一次次的磨砺中成长。到最后,她已经不畏惧舆论的威力,反而是利用舆论给寇白龙施加压力。而等到尘埃落定后,马楠才在人生的沙滩上拾到了自己的宝石。她也许没有像其他同窗一样任教高校的人生经验,但她同样将生活经营得井井有条,她绝不算失败,甚至乐在其中。

普罗大众很难经历像马楠一样的舆论关注,但这不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一切顺遂,我们能从马楠身上学到的便是在浮躁过后,不理世事纷纷杂杂,找到内心的宁静,找到自我的本真,找到生命沉潜下来的真正意义。

不一般的跨国之恋,读来却是令人极其向往

爱情故事向来都是人世间最为美好、也最为纯洁的故事,当我们还是处于懵懂年少的青春时期时,总是会憧憬着这样的经历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毕竟爱情的甜蜜没有人会拒绝。像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就为我们描绘了两个相爱之人在爱情中的那凄美的绝世之恋;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懵懂依恋,让人深感痛惜,但又意味着命中注定。也许前生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注定着他们这一生就要被绑在一起,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付诸一生,只为冲破重重阻力而走到一起。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的爱情增添了许多凄美和悲剧感,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现如今恋爱已经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跨国之恋也渐渐地流行起来,被人们所接受。但只要彼此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同时又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那自然是应该受到祝福的。

比如现在要提到的就是一个天才少女的跨国之恋的故事,她13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人生一路开挂的她却在28岁那年选择远嫁,嫁给了比她年长24岁的美国老头。这样的经历也让她身边的很多人感到意外与惊讶。那么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

天赋异禀的女孩,成功的背后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成长经历

少年班这个词,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样的班级意味着里面的学生都是顶尖的人才和竞争的佼佼者。很多天赋异禀、聪明伶俐的孩子都会得到这样的机会深造,而我们的主人公田晓菲也不例外,她当年也是少年班的一员。

田晓菲197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父母都是在文联工作,并且都有着浓厚的知识底蕴。所以田晓菲是在一个充满着书香气息的家庭中长大的,这样的家庭氛围也给她的成长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很小的时候田晓菲就对文学和书籍有着极大的兴趣,就连当时迷信的抓周仪式,幼小的她抓到的都是书本,似乎预示着她未来将是一个有着丰富学识的女孩。

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接触到了各类文学作品,那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陪伴她,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里她都是沉浸在书籍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畅所遨游。也许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嬉戏打闹应该是最为平常的特性,但田晓菲就与众不同,很少有孩子能够像她这样非常文静,不让父母操心的。她每天的时间都在书籍当中度过,然后就会站在家门口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回家。那时,田晓菲也因为懂事乖巧、天赋异禀的特点而被街坊邻里们喜爱与羡慕。

开挂的人生,不一样的跨国之恋,令人好生羡慕

真正的亮点还得属后来的经历。13岁的时候,田晓菲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然而这个时候的她却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这倒是一件十分稀奇的事。那时她常常做到了许多成年人所做不到的事,比如出版自己的文学创作,像诗歌和散文集对她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并且还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和发行

没隔多久,田晓菲就被录取到了北大的少年班,经过系统性的深造后,后来她选择就读了北大的英美文学专业。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要知道很多走进北大的学子也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还是经历过十年寒窗的苦读,而像田晓菲这样的十三岁就能够进入北大的少年班,没有哪一个学子是不羡慕的。

对于熟悉她的家人和朋友们来说,她这些都不是很惊奇,最惊奇的当属她的那段具有巨大年龄差距的跨国之恋。

田晓菲在北大本科毕业后就远赴美国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遇见了她的男友,史蒂芬欧文他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却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研究了许久。后来他也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以及院长,而田晓菲在攻读博士期间其导师正是史蒂芬欧文。

当时史蒂芬欧文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产生了喜爱之情,被她的能力与天赋所深深吸引着,两个人的喜好与兴趣可谓是太过相似,对文学都是非常的喜爱,尤其是语言文学更是他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而两个人的关系也是在此期间开始渐渐地拉近,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慕之情,只不过碍于师生的关系则没有明说。

不过时间终究还是会检验一切,在毕业之际时,欧文便大胆地向田晓菲表白,而对这突如其来的告白,田晓菲既惊讶又兴奋,最终答应了他的告白请求,两个人也正式走到了一起。

最好的爱情就是选择合适的那个人,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

他们两个人在婚后都共同在哈佛大学任教,享受着他们不被外人打扰的甜蜜时光。虽然这段恋爱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遭到了田晓菲父母的阻挠与反对,毕竟两个人巨大的年龄差距还是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远在海外的美国父母自然也是担忧着孩子的安全。不过当见到男方的诚意和两个人心比坚定的态度他们最终还是心软了,也就默认了他们的爱情事实。

虽然选择将自己的爱情给了比自己年龄尚大的男性,但是对于田晓菲来说能够与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这就是她最想要的恋爱和最真实的爱情。

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期待已久的吗?无论是志趣相投,还是性格互补,只要两个人能够心心相印,彼此懂得包容与体贴,那么这样的爱情就是值得肯定与祝福的。能够有着这样的结果也是非常的幸福,想来人生也算没有什么遗憾可留下。

1999年,诗人海子离世10年后,他的学生好友、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在美国留学期间放弃国籍,嫁给了大她25岁的美国老头。

一时间,父母痛心,师长叹息,更有人发文怒斥田晓菲为了美国绿卡不择手段。

面对质疑,田晓菲曾对外说,自己这样选择是为了爱情。

然而2016年时,已是哈佛教授的田晓菲回国参加学术交流,现场照片流出后,网络上一片唏嘘。

网络图

这个曾经秀外慧中的天才诗人,仅仅45岁,却已经头发花白面容苍老,形同70岁的老妪。

田晓菲未老先衰是什么原因?当年她为何嫁给一个美国老头?时间又过去了6年,她现在怎么样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晓菲可谓风靡一时的天才少女。

田晓菲5岁那年,她在文联工作的父亲无意间在家中发现了她写的“诗”。

在那张不大的纸片上,刚学会写字的田晓菲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着:“我爱大地,我爱爸爸;我爱蓝天,我爱妈妈,我爱我幸福的家。”

寥寥数语,竟然颇有意境!父亲大喜过望,抚摸着她的头说:“写得好,写得好,你比爸爸强!”

听到夸赞,年幼的田晓菲一下子笑弯了眉毛,从此更加迷恋写诗。

为了鼓励女儿“创作”,父亲常故意设题跟她“一决高下”,妈妈作为“裁判”,则借故指出她的错漏之处。

每逢此时,田晓菲先是拧着眉头苦思冥想,实在没有对策时,就会在妈妈的引导下,把房门一关,到书里找答案。

网络图

就这样,田晓菲小学阶段就看完了《论语》、《古文观止》、《声律启蒙》等书籍,并自学完了初中的课程。

初中时,没有课业压力的田晓菲更是“诗兴大发”,不但作品在报端屡屡发表,还出了几本诗集,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成了众人口中的“少女诗人”。

天资聪慧的她于13岁那年,被北大英美文学系破格录取。

但离开父母后,周围同学又大多年长于她,田晓菲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只能形单影只独自苦闷。

直到有一日,她读到了海子的诗。

看着那一行行美好的诗句,田晓菲就如喝到了清醇的酒,嘴角全是笑意。

网络图

在一个午后,15岁的田晓菲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彼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诗人海子,羞涩地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并请求他在创作上给自己一些指点。

一番交谈后,海子连连点头,鼓励田晓菲坚持写诗:“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网络图

此后,海子与田晓菲亦师亦友,田晓菲也将他当做榜样,发誓要成为他那样的诗人。

在那个时期,田晓菲有一篇散文叫做《十三岁的际遇》,因为表述优异被入选为初中教材。

在文中,她曾深情地说:“我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令她没想到的是,海子这个良师益友,竟于1989年时,因对诗和生活失去希望,选择卧轨自尽。

海子离世那一年,田晓菲刚满18岁,骤闻噩耗,原本朝气蓬勃的她痛心、迷茫,继而对写诗失去了信心此后很长时间,她不再写诗。

“少女诗人”放弃写诗这件事,曾引发一些议论,但彼时网络不够发达,这件事带来的轰动远小于田晓菲后来的婚姻。

有时候,失去希望不过一瞬间,重拾自我却要经年历久。

1991年,已沉寂两年的田晓菲决定到美国进修自己的本科专业:英美文学。数年后,她又考取了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

而她读博期间的导师宇文所安,改变了田晓菲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网络图

宇文所安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自少年起就疯狂地爱上了中国的古诗,彼时已是有名的汉学家。

当他在哈佛课堂上第一次见到田晓菲时,宇文所安不禁怦然心动:她双目含笑举止娴雅,不正是自己曾在诗词里“遇见”的东方女孩吗?

这异样的情绪在宇文所安心中日渐发酵,在田晓菲博士毕业那年,宇文所安开始恐慌:他很怕田晓菲从此在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于是,他邀请田晓菲爬山,想在山顶美景的衬托下,向美好的田晓菲求婚。

网络图

那时,田晓菲对宇文所安的倾慕一无所知,宇文所安突然邀她爬山,她还以为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社交。

然而,等她爬到山顶,立马被接下来发生的事惊住了。

平日和她没有很多交流的导师宇文所安,突然开始对着她结结巴巴地表白!

田晓菲刚听了个开头,就吓了一跳,继而逃也似的离开了。她实在不明白:年龄已经能当自己父亲的导师怎么能向自己求婚呢?

田晓菲的逃避没有让宇文所安灰心,他开始不厌其烦地给田晓菲发邮件、写书信。

田晓菲本不想回复,但遇到一个新奇观点时,又忍不住和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讨论。

随着交流的日渐深入,田晓菲发现宇文所安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博闻强识,却为人谦逊。日常生活中,他会适时为田晓菲写下一句句浪漫的诗句,甚至会动手为她做中国菜,但这些关心如润物细雨般令人舒适,从不会显得唐突。

网络图

促使田晓菲下决心接受宇文所安的,是一次有关《金瓶梅》的鉴赏讨论。

2017年,高晓松在网络上大谈《金瓶梅》,声称《金瓶梅》学术价值高于《红楼梦》。

公然讨论“粗鄙”的《金瓶梅》,还语出惊人,“始作俑者”高晓松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他对《金瓶梅》的鉴赏观点就是借鉴田晓菲。

田晓菲首次生出这样的鉴赏观点时,是在1994年考博期间。

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更是显得“胆大妄为”。据说,在一次小范围学术讨论中,她的这个观点被一个红学研究者痛骂。

田晓菲初出茅庐,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很长一段时间再不敢公开表述这种观点。

然而,在田晓菲和宇文所安用邮件交流期间,他对这个观点大加赞赏,道:“我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观点,你的出现将改变文学鉴赏史。”

接着,他说了很多自己的有关理解,一切和田晓菲藏在心里的观点的那么接近!

就在那一瞬间,田晓菲在人群中再一次找到了同行者,文学鉴赏于她来说,也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网络图

此后,田晓菲接受了宇文所安的求爱,两人于1999年元旦结婚。为了相守,田晓菲于婚后跟随丈夫入了美国籍。

年轻貌美的才女学成后没有归国,反而嫁给了一个离异两次的美国老头。新闻一出,一片哗然。

这其中,一直以她为傲的父母尤其伤心。

他们不忍精心培育的“鲜花”插入异国的“牛粪”上,去信劝说田晓菲,语气里全是恳求:“不是说好的,学成归国吗?请不要草率结婚。”

父母的请求让田晓菲很是心酸,但还是选择了和宇文所安结婚。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意,她将笔名改为宇文秋水。田晓菲心想:父母看到自己幸福后,会慢慢释怀的。

网络图

外界也有很多人质问田晓菲:“祖国培养了你,你为何不回国做贡献?”

对此,田晓菲对外解释,说自己结婚是因为爱情,但不论是何国籍,今后会继续宣扬中国文化。

田晓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般做的。

1999年5月,我国大使馆被美国炸毁,美西方从各个方面围攻我国,此风一度延展到学术界。

有一次,一个外国学者批评中国学者的一部著作,并借机攻击中国古文化研究,引来了很多附和。

田晓菲很是生气,毫不留情地对那个外国学者说:你这样做不过是出于嫉妒罢了!

此语一出,田晓菲也成了被围攻对象,但她坚持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中国文化不能被抹黑。

婚后不久,田晓菲放弃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到哈佛大学任讲师,从职级上说,这是自降一级。

网络图

但田晓菲却认为很值得,因为这样就不会和丈夫长期分居了。而且,她也有意借此在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长期发展,以便研究中国古文化。

2001年,在宇文所安的鼓励下,田晓菲开始动笔写《秋水堂论金瓶梅》,历时2年,终于成书。

书中观点如今已渐渐被人接受,她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角度,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多年来,志同道合的田晓菲夫妇,共同出书两本,经常会带着新观点到国内各地做交流。

有一次,田晓菲和宇文所安到香港出差,路遇一个只会说粤语的出租车司机,因为交流不畅,三个人都急得满头大汗。

宇文所安灵机一动,用唐代古语发音和出租车司机沟通,田晓菲在一旁瞠目结舌,他二人却能畅通无阻地对话。

事后,宇文所安得意地说,他有过研究,唐代的古音和粤语发音一脉相承,有很多共同之处。

而宇文所安的博学,让许多人渐渐明白,田晓菲当初为何会嫁给他。

网络图

可与此同时,一些人猜测,这些年来,田晓菲那些独到的学术观点,其实是出自宇文所安。

特别是2006年,刚满35岁的田晓菲晋升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立马引来了许多风言风语。甚至有人公然说,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

关于此,田晓菲从未正面回应过,偶尔会在读书笔记、著作后记里有感而发。

田晓菲曾在一篇文章里留下过这样的语句:“我小的时候,别人说我的诗都是父亲代我写成的,只是日子久了,就没有人说了。现在又有人说,我的著作是我丈夫完成的,而事实上,那些本来就是我自己写的。”

实际上,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夫妇虽然都爱古代文学,但宇文所安偏爱盛唐诗词,田晓菲则更爱南朝。

两夫妻在学术上会有共同语言,涉猎却各有侧重。换言之,宇文所安可能会和田晓菲有一些探讨,但不可能代替她完成所有研究。

只是,旁人爱说,田晓菲也很少澄清,用她的话说,自己的生活很忙,忙得没空回应。

2016年,田晓菲和丈夫宇文所安回国参加学术研究。会上,他们的学术观点引来了阵阵掌声。

但现场照片流出后,众人发现,年仅45岁的田晓菲,显得过分苍老。

人说不幸会使人变老,很多人一致认为,田晓菲未老先衰,一定是嫁给年老的丈夫,生活不幸造就的。

可能是这样说的人多了,田晓菲在一次演讲中,竟罕见地谈及到自己的生活。

网络图

她说日常生活中,她不喜欢做家务,因为“时间对一个学者来说太宝贵了”,她想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己的研究上。

为此,田晓菲生活得很“乏味”。她从不插花,也不爱打扮,养过一次莲花,却养得不死不活,经常需要宇文所安帮忙照顾。

为了迁就她,宇文所安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并会做中国菜给她吃。

田晓菲非常感激宇文所安,认为自己能专心做学问,全靠他的支持和理解:“我几乎把一天中大部分都用来做研究了。”

田晓菲还说:“对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来说,找一个和自己灵魂契合,能懂你的人太重要了!”

这罕见的“秀恩爱”后,大家渐渐明白,田晓菲的迅速苍老或许和她一心铺在研究上,耗费心神相关。

而这些年,田晓菲也的确屡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至今已出书5本,每本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网络图

在她的研究中,被人们熟知的陶渊明是打了标签的结果,且有理有据。

在她笔下,历史里的小人物充满了智慧,普通文学描述的背后,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天机”。

目前,她又开始研究梁朝的宫廷文化。

而她的这些研究,除了拿到国内交流,还会在教学中和不同肤色的学生进行讨论。看着越来越多人喜欢中国文化,田晓菲很是开心。

她说:“宣扬中国文化不一定只能在国内,只有更多的人欣赏中国文化,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才会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网络图

今年上半年,田晓菲再一次回国交流,白发依然,但精神矍铄,笑意盈盈的眉眼里全是在诗书里浸润出的睿智。

经过少年得志后的彷徨,青年失意后的迷茫,田晓菲觅得知音,找到一生所爱。

纵使如今已白发苍苍,她却正处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1、我只有两个心愿,你在身边,在你身边。

2、我不能给你全世界,但是,我的世界,全部给你。

3、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放在手掌,永恒瞬间收藏。

4、两个人撑起的梦想,有时心碎的破灭,连呼吸都开始停止。

5、你走的那天,我决定不掉泪,迎着风撑着眼帘用力不眨眼。

6、黄泉一路凝泪眼,叶落花开花独艳。世世轮回,花叶空悲恋。

7、爱情败给了距离,距离败给了时间,所谓永远,就是没有终点。

8、你说摩尔曼斯克,我是北大西洋暖流,你该被抱紧,有风我来顶。

9、蔷薇盛放的年华尽端,你微笑的剪影,是守望静谧的唯一的微光。

10、仰望天空,让阳光晒干我的回忆,让我可以微笑的继续以后的生活。

11、宝贝:最近我牙齿痛,因为常常晚上想你,那感觉太甜蜜了,会蛀牙。

12、每一个人心里都一段难以忘怀的忧伤,我们越是想忘记就记得越清楚。

13、座城市令你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那里有你深爱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14、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15、茫茫人海中,相识了你,是一种缘份,只希望用我的真诚,换取你的真情。

16、相遇总是点点头,想说总是难开口,视线相交的一瞬间,我已感觉到你的温柔。

17、不见你娇美的姿容已经一个星期了,真如七年一样。在这七天里,你的倩影无时不刻在我心海浮现!

18、在你孤独悲伤的日子里,请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并且说:有人在怀念我,在世上我活在一个人的心里!

19、无论你在何时,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做什么;请记住:我永远支持你,无时无刻不着你,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

20、在繁忙的工作中请您接受我最真挚的诚意和祝福;愿我的祝福消除一天工作带来的疲劳;愿幸福和快乐伴随着您生活的每一天。

21、我在佛祖面前许了一个心愿,希望化座一颗小树,矗立在你每天经过的路旁。我将爱恋与思念挂满枝头,希望有一天你会与我相恋!

22、可偏偏在你面前,乱了方寸,失了灵魂,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情么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这种感觉很美很甜,令我不愿意割舍,难以忘怀。

23、一场烟雨,一场相思,记忆中的你,只是魂魄,你的躯体依然在古代的南国小镇,假如剪一段雨中的故事能与你相遇,那么她宁愿剪下这段苦涩的相思雨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4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