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事例

明哲保身的事例,第1张

1、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

仲山甫,因被封在樊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动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

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

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2、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本是战国末年的韩国人。秦朝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张良为报国仇,图谋刺杀秦始皇,但未能成功。张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隐居下邳,偶遇黄石公,得其传授《太公兵法》。

张良长期追随刘邦,作刘邦的智囊。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汉争霸的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屡献奇谋,为刘邦平定天下创建汉朝立下了奇勋。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赏功臣。因为张良从未单独领兵作战,因此没有具体的战功。但是,刘邦对张良的功劳有着准确的评估。刘邦对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的功劳。你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回答说:“当初我起兵下邳,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与陛下相会,这是上天将我交付给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计策,侥幸有时能够成功,我希望受封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封张良为留侯,将留县授给张良作为封邑。

后来,张良对人表白自己的意愿说:“我家几代相韩,到韩国灭亡时,不惜花费万金的资本,为韩国向强大的秦国报仇,天下震动。现在凭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军师,封赏万户,位至列侯,这是平民百姓能到达的极点,对于我已经足够了。希望抛弃人间俗事,想跟随赤松子(秦汉时期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去邀游。”

刘邦在封赏功臣时,认为张良虽然没有具体的军功,但他运筹帷幄,屡献奇谋,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刘邦决定对张良进行重赏,让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封邑。齐地濒临大海,物产丰饶,人民富庶。

在齐地优选三万户作为封地,意味着拥有巨大的财富。可是,张良却有着独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漫则应,月满则亏”的道理,因而对于权势和财富不作过多的追求。张良认为留县是自己当年与刘邦相逢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一步步走向辉煌

因此,张良对留县有深厚的感情,他放弃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要求刘邦将留县授给自己作为封邑。留县是一个小县,人口不多,物产也不够丰富,其能够出产的财富远不能与齐地的三万户相比,但张良并不计较这些,而是以拥有留县而满足。

汉朝建立后,张良不争功,不争权,不争利,远离权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为乐。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因为惧怕功臣造反而杀戮了很多有实力的功臣,而张良却因为无权无势而始终无忧,得享天年,这正是张良知足不贪的生存智慧使然。

扩展资料:

明哲保身古时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属于褒义词。如今也比喻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现多作中性词使用。

出处

《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中庸》第二十七章,“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在这里,有道言兴、无道默容是 “明哲保身” 的具体体现。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句话是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里说的。意思是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远远丢开不管。

明哲保身,是封建社会的一句格言,意思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多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这里指一种个人的待人处世态度,计较个人利害,回避原则斗争。但求无过:但:仅,只要;过:错误。只追求没有过错。形容做事保守平庸怕出差错。

扩展资料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反对自由主义》是1937年毛泽东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文章剖析了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以及自由主义者的思想方法。号召***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这篇文章,对于纠正党员思想上的不正之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理想之城》苏筱要拒绝何从容的表白是因为不喜欢他。苏筱虽然进入职场多年,已经不再是一个职场小白,但是因为过于耿直的性格,经常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但是身为富二代的何从容,却对苏筱的做事方法和性格充满了欣赏。苏筱却并不喜欢这个看起来纨绔,但内心却很坦诚的富二代,因此拒绝了对方的表白。

现在的赢海集团公司已经不再是当初拼事业的状态,每个人都保持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在开拓公司业务的道路上不思进取。苏筱的到来就像是为集团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因此董事长才把副总经济师的重担放在了苏筱的肩上。苏筱的行事方式虽然比较特殊,但是却引起了董事长助理何从容的注意。

何从容之所以能够成为董事长助理,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与赵显坤是合作伙伴。身为富二代的他,当然不会在意眼前的利益和集团中的尔虞我诈,但是看惯了职场斗争中的他,却发现了职场中的一朵奇葩,就是做事光明磊落、不求回报的苏筱。

何从容像夏明一样,发现了苏筱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对她展开了强烈的追求攻势,但是苏筱已经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与她有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夏明身上。在苏筱的眼里,何从容虽然正直善良,但是他的三观却不一定与自己一致,所以苏筱对于何从容的追求不以为然,直接拒绝了对方的表白。

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中的“四美”注为:“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把“二难”注为:“指贤主,嘉宾。”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四美具,二难并”译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这注释和翻译都不妥。

《滕王阁序》中的“四美”应注为:“指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二难”应注为:“指明哲,坦诚。”“四美具,二难并”应译为:“音乐、饮食、文章、言语,四美都有,明哲、坦诚,二难兼得。”

明白了吗

中国文化就像一个圆,认为任何事物到达极端以后都会转向其相反面。明哲是理性的极限,而痴心是感性的极限,但到达极限后又会相互转化。从最粗浅的角度解释,就是当一个人理性到达极限时,他对理性的信仰也变成了一种痴(就像现在科学变成了我们的“信仰”一样)。而当感性到达极限,情感也会变得极具理性或者说极具逻辑,正如金圣叹说的“情极成佛”,你可以感受一下佛教的哲学,就是痴心而明哲的例子。

这人得多痴情,而且可以看出对方无论男女都一点不成熟,10时间一直持续喜欢,这个人不够成熟,还有,如果对方是男人,你要当心10年后的他无论暗示还是明示他还喜欢你,那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因为他/她之前没得到,所以导致一直对你念念不忘,第二,他现在成熟了,单纯想跟你发生点什么,(如果对方是男人,这种情况会更倾向,单纯为了发生点事,至于感情真实度只能说10年前也许对你是真心,10年后的现在,他也许这份真心外会夹杂10里他的经历带给他的成熟,现实,也许只剩下一点点真心了)你自己考虑清楚,如果单纯想跟对方发生什么那就做,如果现在彼此都有家,那就不要越雷池一步,更不要回应对方的感情,甚至要躲避,装傻,明哲保身,别为了一时激情毁了一生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1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