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的文言文

弃妇的文言文,第1张

1 描写弃妇的诗句

)《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 。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修矣。

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2 关于“古诗文中的弃妇”

弃妇 qìfù [deserted wife;divorced wife] 被抛弃的女人。

同“弃妻” 弃妇 刘 驾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

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 ,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

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 ,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 ,十分贴切自然 ,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

女主人公表白 ,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 ,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擅长操持家务的人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

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 ?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 ”,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

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

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

《全唐诗》收此诗时,最后还有四句道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 》)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

与此诗相比 ,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

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3 关于“古诗文中的弃妇”

弃妇 qìfù

[deserted wife;divorced wife] 被抛弃的女人。同“弃妻”

弃妇

刘 驾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 ,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 ,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 ,十分贴切自然 ,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女主人公表白 ,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 ,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擅长操持家务的人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 ?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 ”,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全唐诗》收此诗时,最后还有四句道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 》)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与此诗相比 ,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4 李金发《弃妇》的诗句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zhidao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专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属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5 穿越的古文哦

迷你女神医 医术天下无双,一女五男,紫微星下凡,可惜爱情戏不多 御风 从公主到王妃再到女皇,从情场到战场,一个坚强而又背负着一个国家责任的女孩,如何面对三段炙热的倾世之恋? 兰陵缭乱 有历史背景,语言文字也很优美,女扮男装,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兰陵王。

我最喜欢这部小说,关于战场上千军万马,仗剑驰骋的画面。与并肩之人,携手爱恋 且试天下 超惊艳的小说,江山阴谋,武功与智慧,交战之下,文笔演绎几国领导者之间,国家与爱情之间的圈圈点点,人物太妙了 狼笑 蛮好看的,够味 谁主天下 前面很窝心,结局太伤人 锦年绝恋醉流苏 超喜欢风南瑾,文文很不错 王爷恋上下堂妻 名不如文,不一样的,很好看 弃妃绝爱 有够曲折,不过写得很好,我喜欢这种风格 丑女殇 可惜了那可爱的面孔,却有着无比玲珑的心,还好有一个对别人冷,对自己好的师兄 女主最后变漂亮了 兽妃 驾驭万兽,又会音杀,这女主,俺中意得紧 后宫甄缳传 好强的小说,又虐又复杂,挺折磨人的。

6 文言文翻译

生查子·西津海鹘舟

贺铸

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双橹本无情,鸦轧如人语。

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

在长期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一直作为男子的附庸,因而产生了许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家庭爱情生活悲剧。这首词就是为讽刺“陌上郎”之流的“负心汉”而作的。“陌上郎”,用《秋胡行》的典故。据刘向《烈女传》:“鲁秋胡纳妻五日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有美妇人采桑,悦之,下车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曰:‘采桑力作,纺绩织紝,以供衣食,奉二亲,吾不愿金。’秋胡归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妇污其行,去而东走,自投于河而死。”这里的“陌上郎”指秋胡。比喻对爱情不忠的丈夫。

词的上片,写丈夫别妻出走的场景。开始两句“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描绘了一幅飞舟渡江的图画。“西津”,指西方之渡口,泛指分别的地点。“海鹘舟”,是一指快船。“鹘”是老鹰一类的猛禽,能长距离迅飞。故船上常雕刻鹘的形状,寓意像老鹰一样迅速。这里只写装载丈夫远去的海鹘舟,撇下岸上送别的妻子女儿,径直地渡过沧江,消失在迷蒙的江水之中。至于丈夫的铁石心肠,妻子的绵绵别情,却蕴含在形象的描绘之中。一个“径”字,大有深意,写出了这个丈夫不顾一切,毫无情意,一点也不留恋地径直而去。接着“双橹本无情,鸦轧如人语”两句,采用“移情”手法,以双橹有情衬托人之无情。说双橹本无情之物,但船行时尚鸦轧有声,像是对送行人作语。而舟中有情之人,却一言不发,径直而去。

词的下片转写弃妇凄苦心情。“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两句,写丈夫变成了挥金如土的陌上郎,妻子变成了永立江头望夫不归的“望夫石”。前一句借秋胡戏妻的典故比喻对爱情不忠贞的丈夫。后一句借“望夫石”的典故喻弃妇的忠贞。“化石”的典故,事见刘义庆《幽明录》:“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词的最后两句“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是作反问这位负心汉的丈夫,说有什么能垂系你的铁石心肠呢?恐怕只有扶床学步的三岁女儿了。但试想一心追求利禄、喜新厌旧、不知爱情为何物的负心汉丈夫,连夫妇之情都不要,哪里会有父女之义呢?显然这也是徒然的空想。而愈是落空,愈是显出弃妇的可怜。作者谴责之意也就愈深。(董冰竹)

浙江27岁二胎妈妈董冰,因为通宵玩手机,被发现猝死家中。

据董冰婆婆回忆,当时来到房间,想叫她起床吃早餐。

谁知喊了几声,竟一点反应也没有。走近一看,眼前的一幕差点让她吓瘫在地。

董冰全身僵硬,面无血色,侧躺在被窝里,眼睛还盯着手机。

而手机屏幕,就定格在淘宝页面上。

婆婆赶紧拨打120,尽管医生及时赶到,但董冰早已没有了心跳……

经法医鉴定,董冰属于通宵玩手机引起过度疲劳,突发心源性疾病而猝死。

得知妻子死讯,董冰丈夫泣不成声。

他说,董冰每天都要辛苦照顾两个孩子,根本没多少空闲时间。

等晚上孩子睡着后,才有时间玩手机。

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床上刷啊刷,逛淘宝、刷微博、朋友圈,甚至通宵不睡。

慢慢地,董冰开始对熬夜玩手机上了瘾,不看几个小时手机就睡不着,后来,还导致了经常性失眠。

就这样,一个27岁的年轻生命,因为手机成瘾丢了性命。

两个年幼的孩子,也从此没了妈,一部手机引起的悲剧,实在让人深思。

02

/手机成瘾,是一种“赌博式”陷阱/

如今,手机成瘾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我们早上睁眼做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机。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刷手机。

即使上洗手间,裤子已经解开了,发现手机没带,还是得先把裤子提起来,把手机拿到,才能安心拉屎。

随着手机上瘾的人越来越多。

甚至在都出现了一个叫“手机上瘾症”的词条。

那么,手机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人们都离不开呢?

前谷歌设计伦理师特里斯坦·哈里斯,揭示了其中的真相。

他说,现在的手机app里,设计者故意设置了一些“陷阱”,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患上“手机上瘾症”。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刷屏功能。

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新内容。

只要一直刷,就一直有,永远没有刷到底的时候。

“因为推送的随机性,你无法预测下一条是什么内容。”

就像赌博,人们不知道下次赢钱是什么时候,但人们知道,我早晚会赢。

当我们不停刷手机,新内容会给我们带来随机奖赏刺激,偶尔看到有趣的内容,就会想再刷下一次。

这时候,我们陷入了设计者的“陷阱”,根本不可能放下手机,只有不断刷更多的内容,才能保持快乐的持续获得。

03

/手机的世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手机还给我们带来连接世界的感觉。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根本离不开手机,不是沉迷游戏,而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感。

关注一些当时流行的东西,通过各种APP,看看世界发生的新鲜事。

那时的我有一种感觉,只要一天不看手机,就会被社会抛弃。

后来,我已经不满足于只看新闻这种“肤浅”的信息了,开始到各种知识分享软件,阅读一些干货,或者买一些付费的课程。

很快,手机里的“资讯”和“干货知识”,充斥了我的大脑。

我一度以为,只要通过手机,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高价值的信息。

同时,还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比身边的人都牛逼了。

但现实却是,这些看似“有用”的信息,并没有给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任何改变。

大部分时候,早上在微博看的头条新闻,中午就会忘掉。

前一天看到的干货知识,即使当时犹如大脑开光,豁然开朗,但到了第二天,都会消失殆尽。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脑海中停留的时间太短,通常只会在和朋友的闲聊中回想起一点点内容,变成屈指可数的谈资。

手机每天更新的海量信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价值,也不能给我们提供真正的广阔视野,相反,还会限制我们看问题的深度。

当我们真正用心去探讨一件事物,就会发现,原来手机上那些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罢了。

04

/手机不离身,是对焦虑情绪的逃避/

回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觉得手机最好玩。

不是放假,轻松的时候,相反,是压力最大,最忙的时候。

比如考试前,工作deadline前,哪怕我们滑动两下屏幕,都觉得身心舒畅。

在广州工作的石**,最近就沉迷上了玩手机,她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部门主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很快就被提升至管理岗位。

虽然工作量减少了,但压力和责任却成倍增长。

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石**,感到十分焦虑,即使在工作不忙的时候,也会经常掏出手机刷几下。

她说:“我不是一个喜欢玩手机的人,对淘宝购物兴趣也不大,但不知道怎么,最近就老喜欢玩手机。”

后来,石**刻意在休息时间不碰手机,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还变得更加心神不宁,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蔫。

美国斯泰森大学心理学教授克瑞斯特佛说过,“有些人手机成瘾,是一种逃避抑郁、焦虑的表现形式。”

所有的成瘾,都是人感到痛苦后,想要找个东西依附,而手机,就是石**的寄托。

和用吸烟来缓解焦虑一样,有些人对手机的依赖,刻意慰藉内心的焦虑。当手指滑动或点击屏幕时,似乎所有的孤独,不安全感,以及烦恼都可以有所缓解。

可一旦放下手机,所有的焦虑都会成倍返还。

我们在手机里拖延的时刻,耗费的精神,都是为了逃避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焦虑驱动我们利用玩手机来饮鸩止渴,但每刷一次,我们就更焦虑一点。

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对手机彻底上瘾。当我们想要放下手机时,就会引发恐慌。

05

/手机社交依赖,源于真实关系恐惧/

作为通讯媒介,手机让现代人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

即使我们不刷微博,不玩游戏,不煲剧,但社交功能,依然是重中之重。

聊天软件的兴起,让社交格局发生变化,多少不善言辞的人,有了新的交流途径,多少说不出口的话,可以通过一条微信,一个表情表达。

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就是逐渐弱化人们对真实关系的建立。

去年下半年,山西一位大学生小林,突然成了重度手机成瘾者。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10分钟没看手机,就会全身难受,心里堵得慌。

有时听到细微的声音,就会觉得是自己手机响了,手机放到口袋里轻微的摩擦,就会觉得是震动。

原来,那段时间他在暗恋一个女孩,但小林不是一个会表达情感的人,所以现实中的接触并不多。

加了对方微信后,小林开始发出攻势,不仅每天找对方聊天,还会敏感地捕捉对方释放的每一个信号,发出的任何一条微博、朋友圈等。

就这样,小李对手机产生了强大的依赖。

后来,小林表白被拒,手机成瘾自然不治而愈。

像小林这种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

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

在心理学上,这叫真实关系回避,它的本质,和对真实关系的渴望,是一样的。

但是,手机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太有限了。

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发展真实关系,还会把与人的距离,越拉越远。

最终,导致我们再也无法建立真正的真实关系。

06

/手机当伴侣,孤独的“自我满足”依恋/

和逃避真实关系相反,还有一种手机成瘾者,他们开朗外向,甚至善于与人交流,但繁杂的人际关系让他们身心疲惫,从而寻求一种不那么费力的满足关系。

关于手机成瘾,知乎上有这么一个回答。

如果花1999元,就能拥有一个漂亮又懂你的女朋友。如果花5288元,就能拥有一个成熟稳重、举止优雅的男朋友。如果我们可以像发朋友圈一样,熟练地游走于职场如果我们可以像玩游戏游戏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如果现实里的人际关系,像点个赞那么简单。如果生活里发出的抱怨,像网上留言一样没有代价。那么,还有谁会沉迷手机?

我们人人都需要陪伴者,但现实却没有一个人,能像手机这样,只要你需要,它就在。

而且,你不需要跟它搞好关系,不用在乎你使用太久了,它不会不高兴,也不必担心它会疲劳。

这样的自我满足感,是最安全可控的。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曾提出,回避型的依恋模式不仅在临床中的比率较高,在今天,也是极为常见的现代人的依恋模式。

回避自己对依恋的需要,回避真实的人和人的关系,习惯自我满足,沉浸在自己世界里。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人选择和手机“在一起”。

但其实,在人类的心底,我们更喜欢跟人玩,更享受跟人的依恋。

只有当这种依恋需得不到满足,才会转投向手机。

我们为何继续如此本末倒置的选择?

比起对手机的单向依赖,在人的关系中感受温度也许会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9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