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赏析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赏析,第1张

第一段(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救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襟怀非常广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救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救国之忠心。

第二段(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段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段的基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段,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救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段(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段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段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1人身攻击型

吵架时对人不对事,一方指责另一方的人格,而不是具体某一件事情上面。

常用句型:以“你”、“你的朋友”、“你的父母”等名词开头:

“你看你交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啊!”

“你凭什么指责我朋友啊?”

人身攻击型的争吵往往会引起对方对立的情绪。

本来就事论事对方或许觉得理亏,或者意识到自己确实做得不妥,但是一旦开启人身攻击模式,争吵就会让两个人心生隔阂。

2翻旧帐型

当两个人吵架时,一方总会开始翻旧账,以此来达到使对方感到愧疚、道德绑架的目的。

常用句型:“想当初”、“要不是我你早就”

“要不是当初为了和你在一起,我至于辞掉工作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来么?你还这么对我?”

翻旧账型的争吵,在另一方听来往往有点“卑鄙”。

本来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愧疚,达到让对方让步、妥协的目的。

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说得多了,对方原本有的感激、歉疚也会被消耗殆尽。

3消极抵抗型

当发生矛盾时,不去争辩、沟通,而是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常用手法:三重肯定表否定“是是是”、“对对对”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你就没错过”

“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男性身上。

对于伴侣的指责,他既不指出问题在哪,也不“迎战接招”,而是用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消极抵抗,而这种态度反而会更加激怒对方。

如果不幸,你的吵架模式在这三种类型中,那这次激烈的沟通,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让矛盾进一步升级,甚至会伤害两人的感情的地步。

《凤求凰》这首诗并不是李白所作,而是司马相如所作,只是在《王者荣耀》这款手游中,李白的皮肤中有一款凤求凰的皮肤,且在使用的时候角色李白会有一句台词:“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而被大众熟知。

《凤求凰》全诗原文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凤求凰》赏析

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大胆直接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为之倾心。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深爱的人私奔。而令她失望的是司马相如得到皇帝的赏识后,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将曾经患难与共,情深义重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净。卓文君一首《白头吟》终让忘情负义的司马相如回头。

表现友情

李白《赠汪伦》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 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 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

李白是古今诗坛巨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李白的诗词歌赋跌宕起伏,不拘一格,气势磅礴,难以用语言形容。如果要总结评价李白的诗,你会发现所有的形容词在李白的诗中都黯然失色。

然而,诗人的一生和生活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风光是短暂的,痛苦永远在他心里。他总是在隐居和做官的矛盾中受困和挣扎。思考并坚持还是改变对坏人的喂养方式?随波逐流还是日月同行?诗人徘徊在精神和现实的十字路口这些切割越来越复杂,使得诗人呈现给当代和后代的是另一面。

我:我鄙视权贵,但我热衷名利。

诗人李白刚一进社会大门,就成了公务员,成了“小官”。当文学作品中出现“小官”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真的很小,只是个小干部,说不定连“科级”都算不上!但是,如果你今天看到一群公务员报考,你会觉得:多少人在为铁饭碗而战!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应该和李白的富贵关系不大。毕竟李白有超人的天赋。那时候认识一些字的人很难找。更不用说才华横溢的文采了!

当了几年公务员后,年轻的李白打破了他的铁饭碗,辞去了工作。之后,他不带剑离开了四川,开始了他的流浪之旅。在旅途中,李白一边写诗,一边欣赏壮丽的山河。在许多诗歌中,他表达了对权力和财富的蔑视。他的歌词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比如“名利双收,汉江要向西北流”“丝绸城虽美,我宁愿早点回家”。

然而诗人其实是在寻找更大的政治出路。戴寿山《孟少府徙答》年,李白道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敢言,求皇帝之术,励精图治,乐于助人,使桓盖大片,海郡清明。总的来说,我有管仲、晏婴这样的政治才能,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使国家富强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早年曾前往戴天寻找赵昆。他想加入这位擅长制定经济政策的著名隐士,向他学习王霸之道和帝王之术。希望有一天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得到皇帝的赏识,治理国家,大有作为。

想当官没什么丢人的,想当大官也不是罪;当了大官,造福了社会,造福了人民,就应该永远受人尊敬!

做官也好,做小市民也好,做浪漫诗人也好,都应该具备言行一致的品质。过度的反向包装会让人觉得这个人虚伪高尚!

二:收起骄傲,扬起眉毛。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骄傲,那就是“一生骄傲,一生痛苦。他的善良和慷慨是多么可爱啊。”牛可以吹,但脖子不能一直粘着。诗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挤进上流社会,为了出名,甚至奉承高官。为了得到韩朝宗的赏识和推荐,当时年事已高的李白对韩进行了热情的奉承。“你不需要封万户侯,但我希望你知道汉景州。”你真的得到了万户侯的称号。会拉韩朝宗吗?我没有实现被推荐的愿望,但是我的正直被自己低估了!

诗歌一个个心情复杂的诗人,成了权贵家的女婿。他们唱道:“啊,我怎么能向地位高、官位高的人庄严地鞠躬呢?他们永远不会有一张诚实的脸。”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两次是朱门世家被长辈推举为宰相。用鲁迅的话说,这是做女婿买房的行为。但是,诗人虽然当了女婿,吃饭问题也要解决了,却没有分到什么房子。

这在当时是被鄙视的行为。社会对父亲收养的女婿的歧视在中国由来已久。其实这主要是对贫困的歧视!秦汉时期,如果边境有军事需要,丈夫首当其冲,被赶到前线炮击。即使在当今文明社会,“倒插门”的称谓也会造成人们的自卑心理!

李白进入大唐前副丞相许家中,第一次成为许的孙女、女婿。李白独自生活了十年。

第二次,他去了唐朝前宰相宗初科的家里,成了他的孙女、女婿。宗科之所以成为历代首辅,不是因为他才华出众,也不是因为他相貌出众,而是因为他姑姑太强势,在宗科来月经的是武则天。前首相官位很高,但人品极低,负面评价超过五星。后来,这个野心勃勃、一厢情愿的古老家族被唐玄宗抛弃了。那时候正经人都不想和宗族来往,更别说结婚了!然而,我们骄傲的诗人却投身其中!诚信又缺失了!

后来李白被唐玄宗录用,被称为“翰林学士”。道士推荐给皇帝的。清代的洒脱活动大多集中在诗词中,向达官贵人鞠躬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诗人要这样做n次,还好最后会有回音。但诗人两次被宰相家收养,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大部分都是生前指出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解和非议。

从李白传世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欣赏和想象出这位诗人优雅、俊朗、瑰丽,绝非庸俗。皇太子的老师何第一次见到诗人时,叹了一口气,称他为“谪仙”。“这不是凡人,是神仙!”他马上摘下金饰,邀请诗人到餐厅喝酒。

这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如此迷人和熟练,但他也打过一些仗。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把自己放在剑锋里,杀在红尘里”这样的诗句,绝不是诗人的幻想、妄想或吹嘘,而更像是一种直言不讳的表白。没有实践,就很难用如此豪迈、生动、血性的诗句来记录这段经历!

后人总结唐朝的辉煌,说唐朝有三样独一无二的东西,是后人无法扛起的:张旭的草书;裴敏的击剑;李白的诗词歌赋。唐朝第一剑客是裴将军,即裴_。天生有诗才的诗人,不仅擅长诗和酒,还擅长剑术。当时有一篇文章说李白的剑术“天下第二”。我觉得很难验证是否真的是第二种。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的剑法可以杀人!有的同学甚至把自己放在李白门下,把他当师傅,不是学诗,是学剑术。由此可见,李白的剑术应该是相当高超的!

阳郡太守陆调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曾是斗鸡人,我也扩武陵浩。”邀请掩盖组织,哦,怕吃亏。你开千人,鞍马轻松。我赶到清仙台,离开北门。“李白与一些以斗鸡为业的混混发生冲突。那些坏小子找了一帮当地的社会大哥来打李白。面对一群挥舞菜刀棍棒的鬼神,李白的剑法令人应接不暇。他突然感到巨大的压力,生命危在旦夕!幸运的是,当时和李白在一起的陆貂冲出了包围圈,向警方报了案。政府人员的到来消除了李白的厄运!

李白的遭遇与《北米涅尔》相似,但绝对不同。和李白一起出川的青年吴之琏,和李白私交很好。他们一路喝酒唱歌,疯了一样去了湖南。据考证,在与一个地头蛇的战斗中,吴稚晖牺牲,李白痛哭流涕,葬于洞庭湖旁。

为什么优雅的诗人如此热衷于战斗?也许他是自立剑术的高手,也许他拒绝在别人面前示弱,他的气势在他的血液里涌动!

四:同样的事件经历,但言语矛盾[/s2/]

公元744年,身居高位两年的李白辞掉唐玄宗,离开长安,依然过着没有羁绊的自由生活。做官的经历说明诗人不适合从政,当时的政局也不需要他。就算有,也不一定有什么成就!属于诗人的,应该是宫外的广阔天地!

唐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有预谋的叛乱。北部边境的两位将军背叛政府,率军攻打长安。失去了英雄气概的玄宗李隆基害怕被刀枪刺伤,带着家人来到巴山蜀水。但仍不知所措的李白显然吓坏了,不敢再四处走动,跑到庐山南麓躲避战火。慌了,那些平时用来抚慰心灵的东西都不见了!“宝书玉剑架上,金鞍马散故人”!

李白在庐山逗留的时间不长,却发生了一件事:他接到王林的邀请,要去幕府。所谓幕府,就是做顾问和参谋。然而,为国捐躯的李白,依然快乐地起舞。

王林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委以重任,坐镇湖北荆州,负责征兵和储存后勤物资。本应尽职帮助皇帝三弟的李林,擅自率军到经济发达繁荣的江淮东部地区,占领了江苏的几个重镇。其实他的东征之行是有分裂天下,以山为王的意图的。当时中央政府和江淮很多地方官员都很警惕。然而天真的诗人依然才华横溢!

进入幕府的昏昏欲睡的诗人激动地写了一组诗《王东巡歌》,并给予李一博热情的赞美:“群臣不救豫州,先贤自远方来”,“见浮江日如蛟龙出峡”!同时还不忘浪漫地夸道,“试借王的玉鞭,命荣禄坐琼宴。南风把胡琛吹走,向西吹到长安,又吹到日本。

诗人有一个浪漫的幻想,一边喝酒一边指挥叛乱,但是这个幻想当然没有实现,但是吃瓜的厄运真的来了!

王林的一系列猖狂和软硬兼施的行为最终害死了恒皇帝。最后王勇的军队被政府军打败,李林自己也死了。诗人李白是起义军的一员,被判“流放”。老诗人只好踩着油门把夜郎赶出去。好在诗人去云贵高原之前,遇到了国家大赦,一切顺利。

李白评价自己对李林幕府的忠诚。他在给好友魏良宰的诗中说:“水军半夜来,浔阳已满。空名弄巧成拙,逼他上船。给500金,扔掉。”大意是:半夜王勇大军进旬阳,“光棍”的名声伤了我。他们想利用我的“光棍”名声壮大自己,于是威胁要强迫我入伙,给我520金作为工资,我像一团烟一样扔了!

李白说他不在乎王勇给他的钱,但这符合诗人视钱如粪土的性格。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李林一伙胁迫他,他还是会想起他的诗《咏史诗》。魏良宰当时是江夏总督,掌管一个地区,是公权力人物。李白给了社会质疑他的机会。

当时的诗人王维也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胁迫,沦为傀儡政府。安禄山参加狂欢节的时候,王维的诗是这样的:千家万户愁,野烟生。百官何时回天?秋天的蝗虫在宫殿里离开天空,在绿色池塘的头上演奏管弦乐!悲伤,愤怒,对王者的渴望,一目了然。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的伪政府罪行没有被追究,但这首诗还得到了唐肃宗的称赞。

诗人用诗来宣泄情感,用诗来抒发情怀。不管是不是被胁迫,他们都能在诗歌里说实话。

做错了就要敬礼承认,而不是想方设法逃避批评指责。只能逃一时,逃不到最后!其实李白不一定要清白。当时和现在的人都知道,他的政治敏感度很低,报效国家的激情,动机很纯粹。他在幕府的时候只是个花瓶,没有客观的犯罪事实。他只是站错了边,走错了方向。

分析和触摸李白的另一面,会让人认识到诗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欲望,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很难停止对李白诗歌的喜爱。他生活中所有的惆怅都掩盖不了他诗歌中永恒的光芒。

“诗仙”李白爱写诗,也爱给女人写诗,在还没有见到杨贵妃前,刚声名鹊起的他经过好友元丹丘认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的母亲窦妃在693年被武则天小宫女告状,说她和太子妃在下蛊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听信小宫女谗言将她们秘密处死。玉真公主看破凡尘俗世一心向道,去做道士了。

李白见到玉真公主之后,特地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将玉真公主比喻成九天玄女,玉真公主欣赏李白的才华,将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早就听说李白的才华,李白来的这天亲自下车走路去迎接他,问了他很多对当朝事务的看法。

李白虽然是文人,但抱有政治理想,将唐玄宗提的问题一一对答如流,唐玄宗听了之后对他很是满意,将他安排在翰林,终日让他留在身边饮酒作乐,或者是让他写诗助兴。

李白刚开始因为受到唐玄宗喜爱感到高兴,可他后来发现唐玄宗每天都是这样游戏人生,荒废了政业,他是抱着政治抱负进宫的,看见唐玄宗这样心里很着急,唐玄宗再让他写诗的时候,他在诗句里暗讽唐玄宗。

李白写的这首诗是《阳春歌》,诗的前面写尽长安城的景色优美,后面夸奖唐玄宗宫里的的宫女个个都是赵飞燕,杨贵妃就更不用说了。诗的最后一句,李白却说:“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其实是李白讽刺唐玄宗,你“天天不理朝政,沉迷杨贵妃的美色,我只能希望你一百年之后还能这么快乐下去”。

李白给杨贵妃写过几首诗,《清平调》是经常被人拿出说的一首。有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在牡丹花丛中玩乐,李白又被唐玄宗叫来写诗,李白望着杨贵妃,再看看牡丹写出了《清平调》。

《清平调》的前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意思是:”看见天上的云就想起贵妃的裙摆,看见花美丽的样子就想起贵妃的容颜。“这两句诗虽然肉麻,但被奉为经典,看似是李白在夸奖美艳的牡丹,实际上是拐着弯在夸奖杨贵妃国色天香,有不少小情侣在表白的时候都引用这两句。

李白长时间给唐玄宗写诗,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反而没了以前那么向往皇宫的激情,再加上唐玄宗参百年有很多嫉妒他的人,明里暗里排挤他说他坏话,李白自己有了想走的愿望,还时不时写诗批判一下唐玄宗,唐玄宗脸上挂不住,也腻了李白写的诗,就给他赐金放还。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内心感到前途无望,到处游玩散心。而此时,小他11岁的杜甫也因为名落孙山在游山玩水,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就这么碰巧在洛阳相遇。杜甫遇见偶像李白立刻放下的烦心事,跟着他把酒言欢旅游踏青,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

1 关于李白第一个妻子的诗句

关于李白第一个妻子的诗句 1李白妻子爱情诗句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2李白一老婆的诗

自代内赠

宝刀截流水。

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

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

秋黄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

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

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

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 ( 大楼一作东海 )

知君在秋浦。

梁苑空锦衾。

阳台梦行雨。

妾家三作相。

失势去西秦。

犹有旧歌管。 ( 有一作存 )

凄清闻四邻。

曲度入紫云。

啼无眼中人。

(一本此下多女弟争笑弄。悲羞泪盈巾。二句 )

妾似井底桃。

开花向谁笑。

君如天上月。

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

别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

为人道寸心。

3李白写给妻子的诗

《赠内》 李白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寄远十二首》诗如下:(李白这一组写给新婚妻子的情诗)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

三鸟:三青鸟,借指信使。

云和:乐器名。

秦、楚:当时李白在古秦地长安,许氏在古楚地安陆。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

————

青楼:指许氏居所。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

阴丽华:南阳产美女,光武帝之后。

阳台:出宋玉《高唐赋》,梦中欢会妇人居所。

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

巫山:梦中欢会妇人居所地名。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

如花人:指妻子许氏。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百里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

舂陵东:指安陆。

白道:大路。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

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

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

金瓶落井无消息:指许氏一直没有得到自己的音信。

锦字:指情诗或情书。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种后庭。闲时当采掇,念此莫相轻。

————

卷施:一种有很强生命力的野草,拔了心也不会死。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

月氏书、白鹦鹉寄书信:其事理不详,或许是他们夫妻的生活典故。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床中绣被卷不寝,

至今三载闻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

————

美人:当指李白本人。这一首是李白以许氏立场、口吻所作。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

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

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4李白的老婆是谁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性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也可能是公寓,也有可能是别墅。总之,他们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应该算是非法同居罢。但是,这个女人却没有觉得李白买了房子就跟定他了,大约嫌他没车,或者不是政府领导,也或者嫌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总之,不久两人就拜拜了。通过李白在这段的生活状态来看,整体比较颓靡,经常喝酒。估计两人的性生活也不怎么和谐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嫖娼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考,此时我已经开始嫉妒李白这小子了,吗的,凭什么美女一个接一个的都被他占了去了。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你说的诗应该就是那首《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5李白写给妻子的诗

李白一生有四次婚姻,开元十五年在安陆与许氏结婚,生有一女一男,女名平阳,男伯禽(颇离),许早逝,又与刘氏结合,时间约在开元二十七、八年,刘氏恐非正娶,不久离去,李白携子女移家东鲁,天宝元年与“鲁一妇女”结合,生一男名天然,天宝四、五年离异,天然随母,后李白又与宗氏结婚,寓家宋城,有资料上说宗氏生了个女儿,更多资料上说没有,一般认为李白有两儿子一女儿 当然还有人说李伯禽和李颇离是两个人,所以李白有三个儿子,证据有魏颢做的《李翰林集序》,但是其实“颇离”是突厥语狼的意思,汉名叫“伯禽”,因为李白是西域人。

他们那些专家为这个事情还吵来吵去,我都被他们搞晕了。 李白妻儿在诗中的反映,李白曾做《寄东鲁二稚子》诗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诗里面说“娇女字平阳”就是指长女李平阳,“小儿名伯禽”就是指长子李伯禽。 相传李白和第二个妻子刘氏不和,这在诗中也有反映,在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曾说: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中“会稽愚妇轻买臣”就是用东汉名臣朱买臣被妻子轻视的典故指他第二个妻子刘氏,说明刘氏是个势利眼。

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6李白一生为他老婆写过几首诗

李白结了四次婚,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有比较明确的记载,727年与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第二一次是751年,在梁园与宗楚客孙女结婚。

第二次和第三次,语焉极其不详,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 与李白同时代的魏颢,编了一本《李翰林集序》,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中说:“白始娶于许,生一男一女,曰明月奴。

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按:宋字系宗字之误) 据一个学者考证,开元二十六年,李白的老婆许氏死了,次年,李白在游江东剡越时,碰到了刘氏,再次“结婚”,举家都迁到了安微南陵,天宝元年又分了手。三年后,又在任城与鱼地一个妇人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颇黎,六年后又死了。

这两个女人,看来对于李白不是一件好的情感经历。“诀”字,用得干脆利落,一目了然。

细心一考究一下魏颢的用词,李与许、宗结婚,用的是“娶”,而与刘氏和鲁一妇人结合,用的是“合”, 三个女人,连姓氏也没有,实不正常。 基本可以断定,这两次“合”,李白自己不愿讲,外人也不愿意多评论,原因极有可能是风流才子四处闲逛,不小心中了女人的圈套,只好不经过正常渠道,也没领正版结婚证的,说得好听点,是李白的情妇,说得不好点,不过是姘头而己。

后世有人写了部《李白评传》,看了看,基本观点跟我也差不多,只是描写李白勾引俩女的情节写得绘声绘色,有板有眼,也不知从哪儿看到的,只有去问水里的李白本人。

7李白的第一个妻子叫什么名字

李白有三个老婆,第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不详其姓。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阳 ;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颇黎”。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但不久两人就分开了。

8李白的夫人和女儿是谁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夫人叫照香炉

以上是搞笑的,史实如下:

------------------------

李白一生有四次婚姻,开元十五年在安陆与许氏结婚,生有一女一男,女名平阳,男伯禽(颇离),许早逝,又与刘氏结合,时间约在开元二十七、八年,刘氏恐非正娶,不久离去,李白携子女移家东鲁,天宝元年与“鲁一妇女”结合,生一男名天然,天宝四、五年离异,天然随母,后李白又与宗氏结婚,寓家宋城,有资料上说宗氏生了个女儿,更多资料上说没有,一般认为李白有两儿子一女儿

9有关李白的一个诗句的传说

太白酒家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

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

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

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

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

这样的大酒壶呵!”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

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

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

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

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

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

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

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

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

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

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

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

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

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

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

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体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③[与后面的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的“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不过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诗歌才情时的李白已经被尊称为诗仙,他天马星空,洒脱飘逸,用生命来追寻浪漫,让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热情,并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李白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便飘飘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同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和杜甫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两人时常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必定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⑤、“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⑥”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于是后人猜想,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帮杜甫改诗⑦。虽然这一观点有待确认,但是我觉得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肯定会互相切磋。李白当时又是诗坛泰斗,诗歌自成一体,作诗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会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经验外,还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后来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他在诗中赞许李白:相对于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并且寄托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继续把酒言欢,作诗论文的希望。此外还有“李白一斗诗百篇⑧”, 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歌;“敏捷诗千首⑨”说的是李白下笔敏捷,赞美李白作诗天然涌发之才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两句便是历来描写李白最受传颂的名句。味诗意,解释为“落笔时风雨之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其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李白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诗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称赞李白诗感人肺腑、写得神妙,赞美了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从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衷心赞美以及对李白才华的推崇和钦敬。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二:景仰其求仙问道,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他也以“谪仙人”自居,同样出于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⑩。

道教的熏陶给予了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而人们往往觉得超凡脱俗并有突出成就的人会有种高不可测的感觉,也容易对这类人产生景仰。杜甫也不例外。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首两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其中的“狂客”,指贺知章。这2句记录了贺知章送号给李白一事:李白作为国家级诗人出现在长安诗坛之际,诗坛长老贺知章便对其人格、诗风作出“谪仙人”这一评价。杜甫与李白相识后,对贺知章送号“谪仙人”予李白表示赞同,因为他与贺知章一样,见到李白后都惊为谪仙人。可见李白的仙风道骨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让杜甫景仰不已。《赠李白》中写道“李侯金闺彦, 脱身事幽讨”,这两句可以对比出杜甫眼里李白的超然,指出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于是杜甫跟着李白一起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记述了他们同寻访范道士一事,并借此抒发二人的真挚友情。而《赠李白》一诗中有“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道出杜甫自己也早就有出游梁、宋的打算,正在期望与李白同游梁、宋,拾瑶草、采玉芝。而杜甫的《赠李白》中提及到李白喜欢炼丹服药一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从中也可猜想出他们之前曾经“相期拾瑶草”,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别后,他在长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对李白纯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对与李白一起度过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他甚至后悔没有与李白一道隐居山林,却跑到长安来看人冷眼,寄人篱下……虽然杜甫最终还是近儒多于近道,但是李白交往的时期,杜甫的求仙诗和游侠诗明显地豪放、大气得多;就人生态度而言,杜甫也旷达了许多,所以与李白一起求仙问道的经历是他永生难忘的。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三:崇敬其快意恩仇,笑傲王侯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把李白的酒仙和诗仙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他经常在长安街市饮酒,醉了就睡在酒家里。有一天,唐玄宗召李白去白莲池作诗,李白喝得兴起,硬是不肯上船,还自称“我是酒中仙”。[这段话理解有误]

试想,若是普通人,一斗酒下肚,即便酒量好没喝趴下,也肯定是混混沌沌,说话不知所云了。而这个李白,非但没有醉倒,还能吟诗作赋;非但能吟诗作赋,而且是洋洋洒洒上百篇。如此的才情,即便诗文中有所夸张,也足见杜甫对李白才华的钦佩了。接着李白更是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玄宗传诏李白去作诗,他非但不去,还说自己是酒仙。换了随便哪个旁人,哪怕是杜甫,怕也不敢如此妄为吧,说不定还是受宠若惊,一路跑着见皇帝去了。刚作完这么些诗句,拿几篇套用一下换点赏金,天子一高兴了没准官升三级,实在是名利双收的美事。但李白就是李白,俗语有云:“酒后吐真言”,他却是表里如一,醒时敢叫高力士脱靴,醉了连皇上的帐都不买。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都说好酒的人一定是为人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此才不怕酒醉惹祸上身,身在尘世,心境却早已超然于世俗之外。杜甫通过此诗对李白对李白的纵恣天才和不畏权贵、洒脱豪爽而赞叹不已。

李白还是时代的娇子,他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的个性风采,这些的种种让他有了非凡自信的资本——“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但是他又把人生想得过于理想化,他有求仕之心,却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也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脱离了现实环境的理想化人生设计,再加上李白心高气傲的性格,注定会被现实打击得遍体鳞伤。其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本文开头提到的追随永王起兵事件。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写下《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其中“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2[二]句,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曲折,语极悲愤,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而最后2句,杜甫通过哀怜李白,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认为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屈原是含冤而死,李白是含冤被流放。杜甫自始至终都是相信着他的好友,这表明他对李白人格的认识之深,敬佩之甚。庆幸的是,在杜甫作诗的时候,李白已遇赦放还,在南游洞庭了,故有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杜甫的牵挂和怀念,却还在持续着……

诚然,这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忘年之谊是无庸质疑的。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推崇极大地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而且对后人欣赏李白的诗歌,指示了一个方向。虽然当时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后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升到和李白同样的高度。郭沫若更称:“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虽然两人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各不相同,却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李白是传奇,杜甫是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9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