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将进酒> 急求

关于李白的<将进酒> 急求,第1张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黄河奔流着,青丝白发就这么悄悄地交替了,时空流转的记忆里,没有更多属于永久的期待。唯有酒,和那酒香中流泻的诗情,才是亘古常新的生命关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许是有些悲情,但那是巨人式的伤感,不见颓废,只有自信。他相信人是大写的,张扬自我,肯定个性;他相信人不是金钱的奴隶,一切随心而动,千金散去不悔。那是一场磊落的豪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就在这杯杯豪迈里,但见诗人纵酒狂歌,踏步前行。功名富贵何足道哉!君不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侯将相能永久乎?君不见“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醉着吧,就这么“但愿长醉不复醒”。醉意里有陶渊明的悠然南山,有刘伶的自在竹林,有王翰的边关琵琶,有曹操的沧海雄心。更有那寂寞的陈思王,才高八斗却有志难展,在知心的酒中留下不改的美名。

  饮着,唱着,想着,诗人不免有些醉了。还有比饮酒更为欢畅的人生吗?为何不倾其所有以尽今日之欢?“五花马,千金裘”,身外之物留之何用,还不赶快“呼儿将出换美酒”,去共同感受那绵延不绝的万古之歌!

  爱诗,爱酒,爱人生。

  李白《将进酒》赏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周啸天)

  古来圣贤皆寂寞

  怀才不遇又如何,却使佯装作醉狂。

  宠辱原本平常事,笑看他人看不穿。

  牢骚竟使千古颂,愧杀诸般慕道人。

  有人说,李白是诗中之仙。

  他的文字,灵感而飘逸,大气而磅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殊不知,这样的风格,并不是个人追求的成果,而是社会压抑下内心扭曲的反映。自古成仙得到,或飞升,或坐化,无不是确定了目标,而那个文字里飘逸灵感的李白,在大唐垂垂危已的幕布之下究竟是怎样的为人,众所周知。

  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啊李白,你的愁,你的恨,竟然被后人理解成了洒脱与磅礴,可叹啊可叹。既知白为仙,何知李为人?

  黄河的水,一去不返,人坐高堂,镜中霜鬓,这不是愁,难道是洒脱?

  李白,亦有改造社会拯救社会的决心,亦有满腔热血的愤恨,他绝不是个脱世之人,他也从未曾想过要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成仙。

  然而,社会并没有给他机会啊,当怀揣才气的白在玄宗的大殿上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时,如何又想得到,在残酷严峻的政治斗争中,自己连做个棋子的机会都没有,他太理想化了,太热爱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了,更不曾想到看上去精明能干的玄宗所看中的,仅仅是自己的文才而已,贵妃啊贵妃,可笑你只知欣赏笑看一篇篇诗作,却不知那中间凝结了多少诗人心中理想的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哪里是潇洒,那哪里是不放在心上?他分明是把一切都放在了心上,没有一个人比白更难舍弃这个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比白更希望自己被发掘被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一直相信他的才气能被社会接受,一直都相信的,然而,社会真的会接受他吗?社会真的能接受他吗?唐朝已经到了黑暗腐朽的时代,统治者再不需要治国的英才,只是轻信了无庸的阿谀奉承之辈。所以,李白的期望只能是个悲剧,天生我材,却无法被用,白的期望被发掘的心态已经到了饥渴的程度,这是何其的一种悲哀。

  且为乐,李白终于开始麻醉自己,他失望了,因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并未实现,他的理想终于面对现实的“不”了,他开始喝酒,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醉了才能忘掉伤悲。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白看穿了,面对社会的不,他坚定而执着地走上了自己一个人的道路,钟鼓馔玉,不就是锦衣玉食吗?不就是在朝为官吗?算了,一场酒醉,不过虚幻而已,社会让白知道了自己的孤独,他是哀伤地说这句话的。圣贤皆寂寞,看官,你以为寂寞是种解脱?你以为寂寞是种超然?寂寞,只是一种悲伤,一种无人理解的悲伤,是一种站在人群里,却万分无助和远离人群的心态。李白说圣贤是寂寞的,饮者是快乐的,其实他不仅仅是饮者,亦是圣贤,他的寂寞只能靠醉酒来化解。

  五花马,千金裘,五花马,千金裘,可爱的李白,他终于在诗的最后表白了自己的意思,对高头大马,对荣华富贵,他是曾经追求过的,而且一直都在追求,他有五花马,他有千金裘,是啊是啊,而他的万古愁又来自何方?不就是马和裘的丢失吗?他哪儿还有这些可以拿来换美酒?即使有,他也不可能舍得丢下而去选择美酒啊。白是无奈的,他笑说自己是拿官位和理想换了美酒,其实,不过是在用酒麻醉自己官位的丧失,仕途的失意。

  世人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愁。

  难道李白那与尔同消却不一定消得尽的就不是愁了?诗人只说要去克服,却没有讲过一定能克服得了它,那可是万古的愁啊,万古愁!

  李白无意成仙,只是社会让他寂寞,他从来不曾远离社会,只是社会把他抛弃,那不是洒脱,而是无奈,和恨。

  将进酒,杯莫停,愁未停,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赏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周啸天)

古来圣贤皆寂寞

怀才不遇又如何,却使佯装作醉狂。

宠辱原本平常事,笑看他人看不穿。

牢骚竟使千古颂,愧杀诸般慕道人。

有人说,李白是诗中之仙。

他的文字,灵感而飘逸,大气而磅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殊不知,这样的风格,并不是个人追求的成果,而是社会压抑下内心扭曲的反映。自古成仙得到,或飞升,或坐化,无不是确定了目标,而那个文字里飘逸灵感的李白,在大唐垂垂危已的幕布之下究竟是怎样的为人,众所周知。

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啊李白,你的愁,你的恨,竟然被后人理解成了洒脱与磅礴,可叹啊可叹。既知白为仙,何知李为人?

黄河的水,一去不返,人坐高堂,镜中霜鬓,这不是愁,难道是洒脱?

李白,亦有改造社会拯救社会的决心,亦有满腔热血的愤恨,他绝不是个脱世之人,他也从未曾想过要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成仙。

然而,社会并没有给他机会啊,当怀揣才气的白在玄宗的大殿上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时,如何又想得到,在残酷严峻的政治斗争中,自己连做个棋子的机会都没有,他太理想化了,太热爱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了,更不曾想到看上去精明能干的玄宗所看中的,仅仅是自己的文才而已,贵妃啊贵妃,可笑你只知欣赏笑看一篇篇诗作,却不知那中间凝结了多少诗人心中理想的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哪里是潇洒,那哪里是不放在心上?他分明是把一切都放在了心上,没有一个人比白更难舍弃这个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比白更希望自己被发掘被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一直相信他的才气能被社会接受,一直都相信的,然而,社会真的会接受他吗?社会真的能接受他吗?唐朝已经到了黑暗腐朽的时代,统治者再不需要治国的英才,只是轻信了无庸的阿谀奉承之辈。所以,李白的期望只能是个悲剧,天生我材,却无法被用,白的期望被发掘的心态已经到了饥渴的程度,这是何其的一种悲哀。

且为乐,李白终于开始麻醉自己,他失望了,因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并未实现,他的理想终于面对现实的“不”了,他开始喝酒,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醉了才能忘掉伤悲。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白看穿了,面对社会的不,他坚定而执着地走上了自己一个人的道路,钟鼓馔玉,不就是锦衣玉食吗?不就是在朝为官吗?算了,一场酒醉,不过虚幻而已,社会让白知道了自己的孤独,他是哀伤地说这句话的。圣贤皆寂寞,看官,你以为寂寞是种解脱?你以为寂寞是种超然?寂寞,只是一种悲伤,一种无人理解的悲伤,是一种站在人群里,却万分无助和远离人群的心态。李白说圣贤是寂寞的,饮者是快乐的,其实他不仅仅是饮者,亦是圣贤,他的寂寞只能靠醉酒来化解。

五花马,千金裘,五花马,千金裘,可爱的李白,他终于在诗的最后表白了自己的意思,对高头大马,对荣华富贵,他是曾经追求过的,而且一直都在追求,他有五花马,他有千金裘,是啊是啊,而他的万古愁又来自何方?不就是马和裘的丢失吗?他哪儿还有这些可以拿来换美酒?即使有,他也不可能舍得丢下而去选择美酒啊。白是无奈的,他笑说自己是拿官位和理想换了美酒,其实,不过是在用酒麻醉自己官位的丧失,仕途的失意。

世人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愁。

难道李白那与尔同消却不一定消得尽的就不是愁了?诗人只说要去克服,却没有讲过一定能克服得了它,那可是万古的愁啊,万古愁!

李白无意成仙,只是社会让他寂寞,他从来不曾远离社会,只是社会把他抛弃,那不是洒脱,而是无奈,和恨。

将进酒,杯莫停,愁未停,杯莫停……

1、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学生的前进之路。

2、老师不是演员,却吸引着学生饥渴的目光,老师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老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

3、老师是大桥,为学生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走向收获的峰巅,老师是青藤,指引学生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老师是红烛,为学生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

4、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桃李,老师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老师像春蚕,默默无闻,无私无畏,老师像一盏灯,为学生照亮前方的道路。

5、老师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老师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老师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个性解放、争取圆满人格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创造精神表现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

如《笔立山头展望》。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3、爱国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扩展资料:

郭沫若《女神》的写作背景: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因此,《女神》可以说是郭沫若最早的诗歌集。作品中最早的大约写于1916年。还有一部分写于1923年,决大部分写于1919年和1920年两年间。

当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目睹日本强盛和中国落后,同时在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促使诗人写了这些向往自由与社会主义理想的诗篇。

《女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集开创了新的诗风,为自由体诗开拓了新的天地。作品中还充分表达了郭沫若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他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获得彻底解放。此外,作品中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宏大风格是相适应的,且形式上是自由的。

赏析:

《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

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

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

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

在表现手法上,《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口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十分形象生动、绚丽多彩和富有表现力。

为了表现奔放炽热的感情,诗人还运用叠句、排比句等句型,形成急促的节奏,从而形成诗歌高昂的格调。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的创造。

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总之,《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既受了西方积极浪漫主义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又表现出郭沫若的独特艺术个性。

即把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浪漫主义激情,同奇特的想象、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雄劲豪放而奇拔的艺术风格。

-女神

1、微笑,是乐观向上的表现;微笑,是道德的表现;微笑,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表现。

2、微笑,似蓓蕾初绽。真诚和善良,在微笑中洋溢着感人肺腑的芳香。微笑的风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激发想想和启迪智慧的力。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我想:也可以这么说,微笑,是人们用以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方式,它可给人以欢欣,给人以安慰,是自我感情的抒发。

3、微笑带来快乐,微笑带来友谊,微笑生产和谐,微笑酿造文明。微笑是一缕春天的阳光,让历经寒冬的万物复苏;微笑是一袭盛夏的凉风,让狂躁的心灵归于宁静;微笑是一番无言的激励,让跌倒的人爬起来又继续前进;微笑是一种无边的宽容,让人洒下自责的泪水而心生悔恨。

4、微笑是天秤,称出一个人道德的斤两;微笑是卡尺,量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尺寸;微笑是符号,标识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在人与人之间,微笑是最出色的润滑剂,在人生旅途中,微笑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指示灯。微笑中,心灵在净化,文化在升腾,社会在前进。

5、好心情是无声的乐章,好心情也总会让我感觉到生活中的温馨与美好。好心情是一个平凡的动作,但它有着一股非凡的力量,它带给我的美好的心情,我们要微笑,用心去微笑。

6、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微笑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微笑是一眼甘甜的井水,给沙漠无限希望;微笑是一缕明媚的阳光,给天空无限魅力。

7、微笑是一米阳光,给我带来光明和希望。微笑是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房。微笑是一把大伞,为我把人生路上的风雨遮挡。微笑是烈火,融化我满脸的冰霜。微笑是良药,给我受创的心灵疗伤。微笑是花开的茉莉,让我时刻感受她那悠远绵长的清香。微笑,一个多么简单的动作,只须将嘴角轻轻地上扬,却能让人从中获取到无限的力量。

8、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乐章;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微笑是生活里永远明亮的阳光。

9、微笑是一种修养,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容易取得成功。

10、微笑像是冷夜中的一把火,给人温暖的感觉;微笑犹如雨后的彩虹,给人美丽的享受;微笑如打开人们心结的钥匙,使人心情变得开朗。

11、微笑是春天的雨丝,微笑是夏天的清风,微笑是秋天的果实,微笑是冬天的雪花。

12、微笑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微笑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微笑是甘泉沁人心扉,微笑是美酒醇香悠远。生活中有太多的忧愁和烦恼,有太多的风雨和坎坷,生活需要微笑,微笑着面对生活。微笑是信念之光,微笑是坚定之心,微笑是成功之钥。微笑是冬天的阳光,驱逐心中的阴霾,微笑是花朵上的露珠,点缀美好的生活。

13、微笑是人间的真情,微笑是心灵的花园,微笑是感情的流露,微笑是友谊的表白。微笑送给亲人,亲人会感到温暖,微笑送给朋友,朋友会感到真诚,微笑送给陌生人,他们会感到亲切,微笑送给仇人,双方的感觉会很微妙。生活需要微笑,微笑着面对生活。

14、微笑是善待人生、乐观处世的表现,说明心理充满了阳光;微笑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对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抱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微笑是内心真诚友善的自然表露,说明心底的坦荡和善良;微笑还是对工作意义的正确认识,表现对事业敬业的精神。微笑是发自内心,不卑不吭,既不是对弱者的愚弄,也不是对强者的奉承,微笑时没有目的的。

15、微笑是诗-宁静致远,微笑是歌-美妙动人;微笑是茶-沁人心脾,微笑是花-芬芳迷 微笑是泉-汩汩不息,微笑是酒-甘甜醉人。微笑是宽容,微笑是力量;微笑是幸福,微笑是大爱!让我们把微笑的种子撒满心田,让我们把微笑的幸福遍布角落!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时期。中外在此之前虽曾有过类似散文诗

  的作品出现.例如中国古代的小赋、明清小品文,西方欧洲16世纪法国的蒙田小品文等等,但都还

  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尚无法称为严格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体裁。当然也没有“散文

  诗”这个叫法。真正的散文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才有的。

  第一位使用“散文诗”这个称谓的诗人是十九世纪法国的波特莱尔,当时这种新的表达形式被

  称为“小散文诗”。

  时至今日,当我们跨过漫长的年代与广阔的地域,在考察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可以逐渐清晰地

  发现一些散文诗的相关特点.

  它兼有散文与诗歌两种体裁的属性,最本质上还是一种诗歌的形式。它借用于散文的外观和部

  分写作手段与诗歌的语言、灵魂结合为一体,为主题表达而服务;与通常意义上的散文相比篇幅更

  为短小,又不象诗歌那样固定分行,无形无象的思维情感通过作者心灵的孕育外化为富于音乐性的

  语言节奏和韵律以及情节关联,从而呈现出更为接近精神自由的表达境界。

  在内容上,从无数散文创作的实践经验来看,都更侧重于纪实性,受限于真人真事的抒写.虚

  构的可能性已经被压缩到了某一程度上无法随意打开释放.而散文诗所写内容则既可为叙事抒情,

  批判现实的,也可以是纯粹浪漫幻想的。篇幅容量可以大到《窃贼》那种适度程度,但不宜过长,

  也可以短小到类似泰戈尔那样富于哲理性的片语遐思。

  在形式上,比散文包含有更多的跳跃想象,隐喻和象征;可以象诗歌那样分行,也可以完全不

  分行;即便分行多数也是以长句排比交错的连贯格局出现,例如《驿站》和《邂逅》两首。同时无

  论怎样变化,行文须具有一定诗歌语言的素质特性。例如强弱不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虽然不是

  绝对化要求如此,但最好不是和散文写作的语言完全同一种风格步调了,否则将沦其为抒情散文,

  而不是更为典型意义上的散文诗了,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和说明。

  在风格上,可以说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多样化可能。篇幅虽小,但却包罗万象,人性与自然中的

  所有元素节点都可以成为表达主题的某一个突出坐标。根据所选特定客观内容本身具有的差异性质

  而产生不同的风格类型变化。写《秘密》就是要抒发对理想的信念与坚持,形成一种清朗大气的风

  格;写《牵手》,文中有类似于散文性质的人物对话和描述,局部音乐性适度削弱了一点,是要表

  达一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观和深沉炽烈的风格;写《抑郁者》则是要一反常态,关乎心理学中抑郁症

  患者的主观世界和扭曲体验。而这个近乎极端的心理状态并非患者所特有,普通人在某种特定时段

  与条件下,也可有一闪之念,搅起心灵中隐秘的情感与矛盾因素,只不过不会成为主导心境而已。

  此时即是要表现阴冷抑郁的情境和神秘诡异的风格,有种心灵秘境深处的悲怜与颓废之美。

  关于散文诗的语言和风格。说几句题外话,借用音乐领域中的一些事例现象来对比研究。这一

  点非常类似于现代新世纪音乐的发展特点和外在表现。

  古典音乐不必多说,自然是莫扎特,贝多芬一类的作品。新世纪音乐则是以雅尼和范吉利斯等

  新一代音乐大师为代表。两者在创作思想和使用的工具上有所差异。前者以传统乐器谱曲,后者利

  用数字化工具,例如高技术含量的电子琴进行创作。古典音乐中题材的选择和表现都相对严谨正统

  ,形式上具有固定曲调织体的音乐结构。拍子、节奏、速度、音程、和弦、调式等音乐要素都融合

  于相对稳定的结构流程中进行表现;有序曲有结尾,明确的主体旋律和变奏。这很象古典格律诗歌

  中一些约定成俗的法则。但是对于表达更为复杂、微妙、广阔的心理体验和音域空间则显得力不从

  心了。目前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最经典流行的五线谱记谱方式也是有所缺憾和局限的,无法明确有

  效地记录表达很多复杂精细甚至模糊状态的音阶层次与情感体验。而新世纪音乐则借助于数字化音

  乐创作工具与模式将所有的音乐语言和要素打散,溶解于“片段的节奏”中进行自由变化和表现。

  将那些过于细腻微妙甚至难以捕捉的心灵体验记录下来。将音乐的表现力与可能性推至了新的高峰

  。同理,文学领域中散文诗的出现无异于是对语言艺术上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一次突破和探索。外表

  看上去象是散文的抒写,情节的片段,而本质上则是一种更为纯粹自由的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虽

  然片段,但却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犹如诗歌作品那样成为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获得了独立的艺

  术生命形态。

  因此,散文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打破了诗歌与散文两种文体原有的定势与结构.开拓了尽

  广大,至精微的创作原则和内容表现空间;发展出了更为灵活自由的创作手段与新颖的语言形式美

  感。为人类的艺术生活锦上添花,更现辉煌。在此思想认识前提下指导自己的散文诗创作实践,我

  们将可能会收获比以往更为风格迥异,变化多端的语言之花。

  怎样鉴赏诗歌

  (一)、熟悉名句,了解知名作家

  名句的积累是一个渐复过程,从小到大了解作家是知人知文即知题。如,岳飞是抗金名将,辛弃疾是爱国词人,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二)、把握意境,感受诗人感情

  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形的,诗歌中的意境是无形的。所谓意境是主观情思和客观自然景物或生活正面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意” )是通过作品这个“境”来表达的。含蓄地将情融于景物之中。

  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明透澈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宏阔悲壮

  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哀婉,相思,对爱人的思念,表白

  诗不是小说,不是杂文,在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诗歌所展示的画

  面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熟悉诗歌的表现技巧

  ① 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②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虚实结合、象征、衬托、对比、以小见大

  ③ 修辞手法:即常见修辞手法

  (四)善于选择一个角度

  鉴赏角度:

  1主旨(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咏史、咏物(景)、咏怀

  ② 抒情、抒志

  ③ 思乡

  2 艺术手法

  ① 抒情方式

  ② 表现手法

  ③ 语言风格

  ④ 修辞手法

  选自己善于把握的角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7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