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的春节作文

汕尾的春节作文,第1张

汕尾的春节》

在汕尾海陆丰地区,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海陆丰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也是最隆重的节日。过年从腊月廿四便拉开序幕。这一天"扫尘"之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家家户户要买蜜饯、茶料、糖,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香茶,然后烧香、放鞭炮为"灶君"送行。离过年还有好些天,各家各户就会高高兴兴地准备年货迎接新年。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汕尾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汕尾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汕尾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一杯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汕尾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汕尾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汕尾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海陆丰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汕尾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汕尾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

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

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

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洁,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掼春(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桩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炮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汕尾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七、家庭赌博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天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八、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汕尾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十、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汕尾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按照你的写法,你自己在修改一下吧!~呵呵!~

写物作文我家的小猫我家的小猫非常可爱,它有一对水晶球似的大眼睛,满身的绒毛漂亮极了;如果让它把身子团成一团呀,活像个小雪球。小猫咪很调皮,一有人按门铃,它就跑到门口叫三声,然后会把自己的身体团成一个雪球,每次客人们都很奇怪,只有三个人知道那是我调皮的小猫。那三个人当然是我、爸爸和妈妈啦!     有一次,小猫在桌子上蹦来跳去的,玩的正起劲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碎一个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它那圆溜溜的绿眼睛以下子小了许多,好象在说:“这可怎么办啊,那可是一个很贵重的花瓶。”我没有责怪它,只是轻轻的抚摸着它雪白而又光滑的绒毛,对它说:“以后要多加小心啊,别再弄坏东西了。”总而言之,我的小猫就是很调皮、很可爱,不管它做错什么,它都是我的宝贝。 可爱的小猫 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诺诺”,它雪白的毛色,瓦蓝色的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长得胖胖的,十分惹人喜欢,它可聪明了。  有一次,我打开冰箱拿东西,它看见了,见我走了,就学着我的样子打开了冰箱,又把冰箱关上,这是妈妈告诉我的。我想:动物也不见得笨啊,人的动作看一遍就学会了。“诺诺”可真聪明,虽然“诺诺”很聪明,但还是有些调皮。  一次,“诺诺”它跳上我的书桌,把我的笔筒打翻了,还把我摆在桌子上的书踢开,我真搞不懂它心里在想什么,但我还是原谅了它,困为,这必竟是第一次,但是害得我整理了好久才整理好。  “诺诺”很通人性,它和我像一对天生的好朋友,我懂得它,它也懂得我,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给它喂饭,给它洗澡,帮它梳理毛发   从此,我就深深地喜欢这只聪明、可爱、顽皮的小猫咪“诺诺”,它成了我的好伙伴。 我爱家乡的桃子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居住的花果山上就有特别多的桃树,他和小猴子们最爱吃的就是桃子。 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桃树,盛产桃子。春天,细雨如丝的时候,一棵棵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在微寒的春雨中,叶还没长出来的桃树上就慢慢绽开了粉红的花,田埂边、菜园旁,这儿一丛、那儿一串,他们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成熟的桃子的外形就像心脏的形状一样,和拳头一样大小,毛桃先是青色,没有成熟的桃子身上长着一层绒毛,你可别贪嘴!不然,它的毛会刺你的嘴,弄痒你的身体,有时还会起个大红疱。在桃子渐渐成熟的过程中,毛也就渐渐脱落了、光滑了,手感也变得柔软了。桃子慢慢长大后,逐渐变红,等桃尖透出淡紫色时,你轻轻掰开它,就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中间有一棵皱纹很多的果核。 没有熟透的桃子非常脆,熟透的桃子香甜可口,吃熟透的桃子你可得当心!不然果肉中的果汁溅到你的身上,湿透你的衣服,沁透在纱纹中,怎么也洗不掉。妈妈常说:“桃饱、杏伤、梨子园里抬死人”,说的是贪嘴的人吃桃子可以吃个饱,有一次,我吃了特别多熟透的桃子,过了一段时间,我才觉得口里发痒,肚子也疼痛,我这才知道虽然桃子熟透了,毛还是有的,贪嘴的我吃得太多,伤了自己的肚子。 听了我的介绍,你想吃桃子吗?每年的端午节,欢迎你到我家乡来做客,来尝尝家乡的桃子,保证让你越吃越爱吃。 我家的吊兰我家有一盆吊兰,是妈妈前年买的,摆放在阳台的桌子上。   吊兰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又细又短,几个星期后,野叶子长大了,就变成深绿的,但是它非常细,非常长,叶子上还有两根白色的叶脉。叶子继续长,它根部就会生出一根小茎,小茎上又长叶子,小茎和叶子可以剪下来,然后移植到其它地方,又可以长出新的吊兰。风从窗外吹进来,叶子就跳起了舞,好看得很。  以前我认为吊兰只会长叶子,可是我现在发现吊兰也会开花。那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我到阳台上去晒太阳,顺便看了看吊兰,就在我准备离开时我看见小茎上开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白花。我非常惊讶,便对花进行了观察,花的面积大约一平方厘米,有五片花瓣,中间的花蕊是金黄的,一阵风拂过,还能闻到淡淡清香。这些花有的绽开了它美丽的笑脸,在花盆里亭亭玉立,像只骄傲的孔雀;有的把花瓣紧紧地合在一起,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还有的像吃饱了肚子,撑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我家的吊兰真美,我非常爱护它,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吊兰在我的细心照料下,正茁壮成长着! 我们学校的槐树 有人赞美杨柳的婀娜多姿,有人赞美松柏的冬夏常青而我,却钟爱我们学校的卫士--槐树   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槐树,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日日夜夜地守护着我们的学校瞧,它长得多壮呀:枝干粗得要两个同学手拉着手才能围的住树冠都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还要高哩偶尔一阵风,树叶便"沙沙"作响,奏起一支和谐的校园交响曲   春天,槐树又换上了新装,吐出了嫩绿的枝芽,显得生机勃勃春的使者--鸟儿也来凑热闹,它们多欢快呀,唧唧喳喳地闹个不停,呼朋引伴,树上可是它们安家的好地方,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夏天,槐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枝上的叶子是那样翠绿,映着火辣辣的阳光,闪闪发光,而密叶之间还掺夹着雪白的小花,仿佛给槐树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云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毒辣的阳光下追逐着,嬉戏着玩累了,就躲进槐树底下,那里别提有多凉快了仰头一望,星星点点的阳光直射下来  秋天,秋姑娘金指一点,槐树又换上了金色的衣裳树叶们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总时不时的给树下打扫卫生的同学捣乱,树叶飘落下来,像只只自由的黄蝶儿,优雅地翩翩起舞树下的同学可无奈了,刚扫完地,不一回儿地上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  秋去冬来,槐树挥手告别了秋姑娘,又迎来了冬爷爷凛冽的寒风吹来,把打着寒颤的同学们逼进了教室里可槐树还是仍旧挺立在操场上,为同学们挡住寒风,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安心学习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槐树,我们决心时刻守护好这尽忠职守的槐树,让它枝繁叶茂,为我们增添光彩

女儿为什么叫千金,来源于伍子胥投金的故事。

伍子胥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后来太子垮台,伍奢也就跟着被牵连。此时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才干,如果留着便是楚国的后患,不如以他们的父亲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乘机抓住。”楚平王于是依计召见伍子胥和其兄。

接到命令的伍子胥意识到若去便是死路一条,还不如趁机逃走,投奔到其它国家,借助它国之力报仇雪恨。而哥哥伍尚则表示自己虽然知道去了也不能挽回局面。

但父亲为保全性命既已召儿子前去,如若不去,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商议后,伍尚让弟弟逃走,日后为父兄报仇,自己则安心就死。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杀,无奈之下,他逃往吴国。长途跋涉,不敢停歇,途中实在架不住饥困交加,便向遇到的一位浣纱女子乞讨。

姑娘也心生怜悯,慷慨赠与了茶饭,伍子胥允诺日后必当报答,只是还希望女子能替自己保密,这时“有楚军至,浣纱女恐受辱,便抱石沉江而死”,悲痛交加的伍子胥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下:“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时过境迁,伍子胥已是吴国国相,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他金戈铁马踏平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完大仇后,回想起浣纱女子的恩情,想起自己曾经的承诺。

但奈何找不到女子家人和住处,于是往女子投河之处投下千金。后人也常常认为这是“千金**”的出处。

“千金”的本义和演变

千金最开始并不是指人,而是一种货币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跟着统一了币制,将黄金称为上币,铜称为下币,例如“马一匹百金”之类。

到了汉代,又变为了一斤黄金为一金,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就记载有:“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千金数量之多可以想象,也因此,后来“千金”逐渐演变为了“贵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一字千金”、“一诺千金”都是这个意思。

千金作为货币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千金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指代人一说,这就要回到南朝了。“千金”最开始指人是来自谢朏的故事。

《南史·谢弘微传》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南朝的著名文学家谢朏小时候聪慧过人,十岁就能吟诗作对写文章,父亲谢庄非常喜爱他,“谢朏幼聪慧,父亲谢庄器之,常置左右”,常常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庄游土山赋诗,使朏命篇,朏揽笔便就”,话说有一次谢庄带着儿子去土山游玩,望着眼前美景,便让儿子谢朏即兴来一篇命题作文。谢朏不负所望,一气呵成,下笔如有神。关键是人家不仅写得出来,还写得非常有文采。

谢庄朋友看过后,不由得称赞说:“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你这个儿子真的是神童啊,以后一定会发达,谢庄也欣慰地摸着谢朏的头说:“真吾家千金。”

古时候对神童是很崇拜的,哪里出了个神童,那里的人恨不得奔走相告,谢朏自然也是小有名气。后来,就连宋孝武帝也听说了谢朏,于是在姑苏游玩时,便想考验考验这位神童,“敕庄携朏出驾,诏使为《洞井赞》,于坐奏之”。

谢朏见到孝武帝还没缓过神,就接到了一篇皇帝大人亲自出的名叫《洞井赞》的命题作文,但谢朏依然是轻轻松松就写完了,就连宋孝武帝看完也不得不拍手称赞,感叹一声:“虽小,奇童也。”

后来的后来,谢朏并未“伤仲永”,而是成为了真正的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令,用“千金”指男孩也因此流传。

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千金”为何成了“女儿”的专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96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