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有哪些高中

铜陵有哪些高中,第1张

铜陵的高中有:铜官山区铜陵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三中学、铜陵市第十五中学、铜陵市第十中学、铜陵市第四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铜陵市十二中学、铜陵市行知中学、铜陵英才学校、铜陵市第九中学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机厂学校、铜化集团金桥公司磷铵学校、铜陵市有色金属公司有色中学、狮子山区铜陵第五中学、铜陵市第五中学、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凤矿学校、铜陵市狮子山区西湖镇西湖中学、铜陵市狮子山区西湖镇农技校、铜陵化工集团金桥有限公司新桥矿中学、铜陵车辆厂职工子弟中学、郊区铜陵市第十一中学、铜陵市大通煤矿职工子弟学校、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安铜中学、铜陵铜都双语学校、铜陵县第二中学、铜陵县钟鸣中学、钟鸣中学、铜陵县顺安中学、铜陵县流潭乡中学、铜陵县大通中学。

铜陵双语学校还是不错的。

铜都双语学校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全寄宿民办学校,校园坐落在铜陵市义安区金桥经济开发区,拥有山水园林校园布局,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怡人的江南生态。

学校位置:

钟鸣地处皖江南畔,铜陵的东部,东南与芜湖、繁昌、南陵交界,北面与无为县隔江相望,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辖24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47万人。

全镇地域广袤,物藏丰富,是铜陵八宝盛产之地。自办校以来,随着沿江快道、沿江高速、铜南公路、铜宣高速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的建成,钟鸣区位优势日益显观。

以上内容参考 -铜陵铜都双语学校

铜陵的老洲和老洲岛是一个地方吗?

是的!老洲 也叫老洲岛 老洲乡跨江大桥设计方案

5月7日上午,老洲岛旅游休闲综合开发概念规划及跨江大桥设计方案初审汇报会在县ZF四楼会议室举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汪发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少英,副县长马勇荣、王世清,县政协副主席吴寿云出席会议。会议由汪发进主持。

汇报会上,杭州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建达道桥有限公司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老洲岛旅游休闲综合开发概念规划和跨江大桥设计方案。老洲岛作为铜陵的特色资源,是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对老洲岛的开发将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市场区位等要素,以高端休闲度假为市场定位,以生态田园科技种植、现代田园宜居、时尚创意、康体运动为重点补充,旨在把老洲岛打造成为“生态岛、休闲岛、启智岛、健康岛、宜居岛”。老洲岛长江大桥桥型方案将综合论证桥位的工程地质、水文、航道、功能定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在彰显桥梁现代美感的同时,尽可能使桥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本次桥梁设计方案将由桥梁专家、铜陵市长江大桥总设计师杨高中亲自带队设计,建成后的老洲岛长江大桥将成为铜陵新的建筑地标和城市名片,为长江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汪发进在会上指出,旅游项目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县直各相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地推动项目实施,扎扎实实地做好老洲岛的开发建设服务工作。

枞阳固山镇介绍

枞阳县辖13个镇、9个乡:枞阳镇、Ou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

一:历史名镇—枞阳镇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末总人口达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全镇拥有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新建的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规划建设,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二:商贸重镇—汤沟镇 古镇汤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著名“桐城派”大师刘大魁的故乡,是枞阳县东部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62万人口,现有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耕地面积32万亩,为县内第一大镇。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和下北线公路,北靠铜安公路,汤谋公路穿境而过,东接铜陵市,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越。 汤沟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在清代,方苞、刘大魁、姚鼐先后收徒讲学于此,李鸿章族弟李秀岩曾在此开设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种、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木村夕照”八大景观闻名遐迩。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侵华,汤沟成为沦陷区。抗战胜利后,桐城县在此设桐东办事处,建国初期,曾为湖东县治,后因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枞阳,此后汤沟一直成为区镇机关所在地。1985年,县政府规划该镇为“汤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东部地区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99年被批准为中心建制镇。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枞阳县沿江地区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商品贸易直接辐射周边6个乡镇方圆5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北接铜安公路,汤谋路穿境而过,与池州、铜陵隔江相望。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人口62万,为枞阳第一大镇。该镇曾为湖东县治。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中心建制镇。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_的故乡,刘大_、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_的故乡,刘大_、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现全镇已有1所完中4级初级中学,22所完全小学,13所公办和私立幼儿园,1所县第二人民医院和21所乡村卫生诊所,1所影剧院,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东方明珠—横埠镇 横埠镇地处枞阳县东部,位于长江北岸,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19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2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12万人。是近年来在全省“两点一线”格局中迅速崛起的一座发展快、功能全、潜力大的新型“农民城”,相继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8月,又被列入全省首批19个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 该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铁骨御史、水利专家左光斗,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将军均诞生于此。 横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交通极为便捷,合(肥)铜(陵)、铜(陵)安(庆)经及合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 镇内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环境良好。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水、电、路、邮电、通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市场活跃繁荣。该镇特产资源丰富,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投资政策极其优惠,吸引了从多商贾来此安家置业。 该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万元,1997年,通过上级“小康镇”验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之首。全镇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东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镇党委被中共安庆市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四:铜陵桥北—老洲镇 老洲镇位于枞阳县东部,东与无为县接壤,南与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相连,北与普济圩农场毗邻。合铜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捷。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本镇盛产棉花、水稻、油菜、山药等农副产品,系全县重要的优质棉花、双低油生产基地。1999年底随着镇政府搬迁至桥头新镇,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新集镇镇区面积达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1年底,总投入1150万元的世行加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完工,示范区实现了“土地田园化,灌溉自动化,林路网络化,耕作机械化”。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集镇建设为核心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皖江毛发厂、成林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个私大户落户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五:水产大镇—陈瑶湖镇 陈瑶湖镇前襟长江,后倚三官山,因怀抱28万亩的陈瑶湖而得名。穿越境内的合(肥)铜(陵)公路、铜(陵)潜(山)公路和庐(江)铜(陵)高速公路,将陈瑶湖镇与省会合肥、文化名城安庆、古铜都铜陵以及风光迤逦的九华山、黄山连成一线。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2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古人曾命名“四顾渔灯”、“平湖落雁”、“牛山牧笛”等十景。 陈瑶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1940年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建立了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胡继亭的热血洒在了陈瑶湖。陈瑶湖镇现存革命文物有鲁生烈士墓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陈瑶湖镇还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铲除九华山恶僧的三十六名教近半数出自陈瑶湖镇。

六:西北明珠—麒麟镇 麒麟古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岱鳌山的灵气,菜子湖的润泽,地处枞阳、桐城、庐江三县(市)交会处的的区位优势,名播全国的“三、六、九”集市,使得天独厚,愈显勃发生机。一九九二年撤区建镇,辖十八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人口4万多人。省级枞桐公路通过镇区,麒麟自然成为枞阳县西北“第一门户”。 麒麟儿女励精图治,用聪明和智慧创造了许多辉煌丰厚的人文资源。绵延数十里的岱鳌山,树木葱笼,植被繁茂,山上有“石**”、“公狮子”、“母狮子”、“香菇坟”、三贞庵等景点,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就出生在岱鳌山下的岱鳌村。这里是踏青旅游的好去处。蜿蜒流过的菜子湖,水产丰富,土质肥沃,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甲鱼、螃蟹、青虾等三十多种水产品。这里又是休闲垂钓的好地方。得岱鳌山之灵气,荫老枞阳之文风,麒麟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初中升学率连年名列全县前茅,骄人成绩,罕有其匹。恢复高考制度的二十五年来,出生于麒麟的硕士、博士生有五十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生只要中国籍,拒领美国总统奖”的哈佛女孩王渊,其父就是麒麟镇高塥村人。

七:周潭镇 周潭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边陲,座落在大别山余脉三公山下,与铜陵、无为接壤。全镇5万亩山场已全部绿化,有效地挡风防尘,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环境。 另外27000亩的枫沙湖就在山脚下,景色宜人,同时,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其中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载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照天烛被称为东园八景;有观音庵、三圣庵、龙王庙等6处寺庙;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追鳖等30余处的民间传说;有戴安澜将军的读书处及周大璋的教学处等,特别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枞阳县大山示范点”就位于本镇。该地已建设成为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长青的生态村。

铜陵市老洲镇老湾乡鸭河村?

老洲镇滨临长江,是历史有名的水运交通重镇,合铜公路、枞阳下北线、铜安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拥有长江黄金岸线284公里,是合肥铜陵经济带重要腹地。系2005年由原老洲镇和原老湾乡合并形成现老洲镇,全镇下辖19个行政村,364个村民组,63637人。搜狗百科

行政级别:

景点:

长江水道天井湖公园浮山

位置:

皖江北岸

邮编:

246720

区码:

0562

面积:

8376平方千米

查看更多

在铜陵市搜索铜陵市老洲镇老湾

想知道: 铜陵市老洲岛在哪?

铜陵县湖东路一直到头,往江对面看你就能看到老洲,如果你要上岛,沿着长江往扫把沟那边走个1、2分钟就能看到一个渡口,在那里上船就能到老洲,坐船5、6分钟,人上船都是免费的,除了汽车

铜陵市永久圩在哪里

铜陵市永久圩在铜陵市郊区老洲镇。永久圩,老洲镇万亩圩口,是老洲镇重点项目。老洲镇,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滨临长江,总面积11424平方公里。圩指的是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

铜陵英才比较好一些。

铜陵英才学校是铜陵市首家全日制、寄宿制、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

学校设施先进完善,管理严格科学,教学质量一流。校园坐落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占地面积80余亩,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

校园环境:

校内绿树成荫,碧草如茵,四季鲜花盛开,环境优美,景色怡人;

教育教学生活设施先进完善,功能齐全。内足球场、篮球场、中央篮球场一应俱全。教学楼分为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

以上内容参考 -铜陵英才学校

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七月的一天,浙江宁波府。

一位头戴明朝文人方巾,身穿深色葛布长衫的读书人在一群清兵押解下前往监牢,数千名宁波百姓聚集在道路两旁,除了打算一睹故国衣冠风采外,也想亲眼看看“义帜纵横二十年”、被誉为“海上苏武”抗清英雄张煌言!

张煌言画像

张煌言起兵抗清以来栖山蹈海,两遭飓风,三入长江,克复芜湖,屡下闽海,虽然历尽磨难,却依然初心不改。

张煌言不仅是卫国殉难的民族英雄,也是明末文坛大家,用诗词记录了20年抗清生涯中的重要事件,被誉为“诗史”,著名学者全祖望称其为:“尚书(即张煌言)之集,翁洲(即舟山)、鹭门(即厦门)之史事所证也。

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张名振和郑成功反攻漳州,围城数月,战斗期间,张煌言前往前线考察,亲眼目睹了惨烈的战斗,写下《我师围漳郡,余过觇之,赋以志慨》。诗曰:

溟南见说筑金台,长揖诸侯壁上来。地险分明形似米,天骄窃据势如嵬。

愁登广武论刘项,倦向梁园逐马枚。却听雄风归楚望,聊当饮至一衔杯。

清军势大,据守浙东一带的鲁监国派御史冯京前往赴日本借兵时,张煌言写下《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曰:

中原何地足依墙,惆怅徵师日出方。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

黄河北去浮青雀,沧海东回献白狼。伫听无衣万里客,绣弧应复挂扶桑。

张煌言和张名振率领水师二入长江时,大军至仪真,抵燕子矶,由于没有等待东下的孙可望部,只好返回崇明驻扎,张煌言写下《再入长江》、《师次燕子矶》等诗。

其中,《师次燕子矶》诗曰:

横江楼橹自雄飞,霜伏云麾尽国威。夹岸火轮云叠阵,中流铁锁斗重围。

战余落日鲛人窟,春到长风燕子矶。指点兴亡倍感慨,当年此地是王畿!

永历十三年,张煌言和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余万溯长江而上,先后收复瓜洲和镇江等地。

张煌言带领“兵不满千,船不满百”的部队,收复芜湖,旬日之间,即兵不血刃,光复4府、3州、24县。

史书记载:“江之南北相率来归。郡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县则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南宁、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州则广德、无为以及和阳,或招降,或克复,凡得府四、州三,县则二十四焉。

抗清形势大好,张煌言斗志昂扬,陆续写下《王师北伐草檄有感》、 《五月既望行营恭祝监国鲁国鲁王千秋有感》、《舟次三山》、《师次观音门》、《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军已受降》、《师入太平府》等多首诗。

其中,《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军已受降》诗曰:

元戎小队压江关,面缚长鲸敢逆颜。吴楚衣冠左衽后,萧梁城郭暮笳间。

王师未必皆无战,胡马相传已不还。寄语壶浆休怨望,悬军端欲慰民艰。

这次北征,由于郑成功指挥失误,明军惨败而归,张煌言部下几乎损失殆尽,他本人行程二千余里,历时近半载,历尽艰苦,才终于回到了浙东大本营,写下为《滨海居民闻余生还,咸为 手额,且以壶浆相响,余自惭无似,何以得此于兴情也》、《生还四首》、《岛居八首》等诗。

其中,《滨海居民闻余生还,咸为 手额,且以壶浆相响,余自惭无似,何以得此于兴情也》诗曰:

虚名浪说逐群雄,垂翅何心得楚弓。每把金鱼羞父老,岂应竹马笑儿童!

衣冠不改秦时俗,鸡黍相遗晋代风。正觉渔樵多厚道,不将白眼看途穷。

永历十四年,张煌言联合郑成功,准备再次向清军发动反攻,写下《庚子元旦驻师林门》,诗曰:

中华正朔古相传,永历于今十四年。玉几南荒新日月,金戈北道旧山川。

春来水逐桃花长,老去人憎柏叶先。犹幸此身仍健在,拟随斗柄独回天。

永历十八年,张煌言所部遭优势清军围攻,伤亡巨大,不得不退往舟山一个小岛,为保存有生力量,张煌言令部下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再起。

张煌言自己前往居南田悬岙岛隐居,期间写下《卜居》 ,诗曰:

荒洲小筑笑焚余,结构新茆再卜居。性僻故贪鸥鹭侣,地偏犹逼虎狼墟。

寒芦瑟瑟秋张乐,宿火荧荧夜读书。正忆普天方左衽,此身那得混樵渔!

几个月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被清军逮捕,写下《入定关》 ,诗曰:

何事孤臣竟息机,鲁戈不复挽斜晖!到来晚节惭松柏,此去清风笑蕨薇。

双鬓难容五岳住,一帆仍自十洲归。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张煌言被押送到宁波,在狱中,他写下《被执归故里》,诗曰:

苏卿仗汉节,十九岁华迁;管宁客辽东,亦阅十九年。

还朝千古事,归国一身全。予独生不辰,家国两荒烟;

飘零近廿载,仰止愧前贤!岂意避秦人,翻作楚囚怜!

蒙头来故里,城郭尚依然;彷佛丁令威,魂归华表巅。

有腼此面目,难为父老言;智者哀我辱,愚者笑我顽。

或有贤达士,谓此胜锦旋。人生七尺躯,百岁宁复延!

所贵一寸丹,可与金石坚。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十几天后,张煌言被清军押解到杭州,在路上,他写下《入武林》二首,其一曰: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清廷企图以高官厚禄招降,遭张煌言严词拒绝,他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为表明誓死不降清的心志,张煌言在杭州监狱牢房墙壁上写下仿效屈原的《离骚》的《放歌》,歌曰: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沈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予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聊税驾以埋名;岂神龙鱼服兮,罹彼豫且之罾!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

清廷见张煌言拒不投降,决定将其处死。

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到刑场,遥望远处的凤凰山,他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随后昂首挺立,英勇就义,诗曰:

我年适五九, 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张煌言墓

张煌言遇难后,尸体被清军弃于荒郊不顾,后来被外甥安葬于南屏山的荔枝峰下,与民族英雄岳飞和于谦的墓地相距不远。

张煌言忠义无双,被后人比作岳飞和于谦,清朝人吴鼎元在《南屏山谒张忠烈公墓》写道:

西泠桥边岳武穆,八盘岭下于忠肃,一片孤忠两地同,与公鼎峙成三足。

著名学者顾城先生称赞张煌言为“完人”,他说:“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

张煌言的诗,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全面地反映了浙东一带的抗清历史,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8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