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北大天才少女田晓菲,毕业后嫁给52岁外国老大爷后来怎样了?

13岁北大天才少女田晓菲,毕业后嫁给52岁外国老大爷后来怎样了?,第1张

不一般的跨国之恋,读来却是令人极其向往

爱情故事向来都是人世间最为美好、也最为纯洁的故事,当我们还是处于懵懂年少的青春时期时,总是会憧憬着这样的经历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毕竟爱情的甜蜜没有人会拒绝。像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就为我们描绘了两个相爱之人在爱情中的那凄美的绝世之恋;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懵懂依恋,让人深感痛惜,但又意味着命中注定。也许前生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注定着他们这一生就要被绑在一起,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付诸一生,只为冲破重重阻力而走到一起。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的爱情增添了许多凄美和悲剧感,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现如今恋爱已经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跨国之恋也渐渐地流行起来,被人们所接受。但只要彼此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同时又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那自然是应该受到祝福的。

比如现在要提到的就是一个天才少女的跨国之恋的故事,她13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人生一路开挂的她却在28岁那年选择远嫁,嫁给了比她年长24岁的美国老头。这样的经历也让她身边的很多人感到意外与惊讶。那么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

天赋异禀的女孩,成功的背后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成长经历

少年班这个词,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样的班级意味着里面的学生都是顶尖的人才和竞争的佼佼者。很多天赋异禀、聪明伶俐的孩子都会得到这样的机会深造,而我们的主人公田晓菲也不例外,她当年也是少年班的一员。

田晓菲197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父母都是在文联工作,并且都有着浓厚的知识底蕴。所以田晓菲是在一个充满着书香气息的家庭中长大的,这样的家庭氛围也给她的成长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很小的时候田晓菲就对文学和书籍有着极大的兴趣,就连当时迷信的抓周仪式,幼小的她抓到的都是书本,似乎预示着她未来将是一个有着丰富学识的女孩。

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接触到了各类文学作品,那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陪伴她,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里她都是沉浸在书籍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畅所遨游。也许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嬉戏打闹应该是最为平常的特性,但田晓菲就与众不同,很少有孩子能够像她这样非常文静,不让父母操心的。她每天的时间都在书籍当中度过,然后就会站在家门口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回家。那时,田晓菲也因为懂事乖巧、天赋异禀的特点而被街坊邻里们喜爱与羡慕。

开挂的人生,不一样的跨国之恋,令人好生羡慕

真正的亮点还得属后来的经历。13岁的时候,田晓菲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然而这个时候的她却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这倒是一件十分稀奇的事。那时她常常做到了许多成年人所做不到的事,比如出版自己的文学创作,像诗歌和散文集对她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并且还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和发行

没隔多久,田晓菲就被录取到了北大的少年班,经过系统性的深造后,后来她选择就读了北大的英美文学专业。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要知道很多走进北大的学子也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还是经历过十年寒窗的苦读,而像田晓菲这样的十三岁就能够进入北大的少年班,没有哪一个学子是不羡慕的。

对于熟悉她的家人和朋友们来说,她这些都不是很惊奇,最惊奇的当属她的那段具有巨大年龄差距的跨国之恋。

田晓菲在北大本科毕业后就远赴美国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遇见了她的男友,史蒂芬欧文他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却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研究了许久。后来他也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以及院长,而田晓菲在攻读博士期间其导师正是史蒂芬欧文。

当时史蒂芬欧文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产生了喜爱之情,被她的能力与天赋所深深吸引着,两个人的喜好与兴趣可谓是太过相似,对文学都是非常的喜爱,尤其是语言文学更是他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而两个人的关系也是在此期间开始渐渐地拉近,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慕之情,只不过碍于师生的关系则没有明说。

不过时间终究还是会检验一切,在毕业之际时,欧文便大胆地向田晓菲表白,而对这突如其来的告白,田晓菲既惊讶又兴奋,最终答应了他的告白请求,两个人也正式走到了一起。

最好的爱情就是选择合适的那个人,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

他们两个人在婚后都共同在哈佛大学任教,享受着他们不被外人打扰的甜蜜时光。虽然这段恋爱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遭到了田晓菲父母的阻挠与反对,毕竟两个人巨大的年龄差距还是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远在海外的美国父母自然也是担忧着孩子的安全。不过当见到男方的诚意和两个人心比坚定的态度他们最终还是心软了,也就默认了他们的爱情事实。

虽然选择将自己的爱情给了比自己年龄尚大的男性,但是对于田晓菲来说能够与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这就是她最想要的恋爱和最真实的爱情。

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期待已久的吗?无论是志趣相投,还是性格互补,只要两个人能够心心相印,彼此懂得包容与体贴,那么这样的爱情就是值得肯定与祝福的。能够有着这样的结果也是非常的幸福,想来人生也算没有什么遗憾可留下。

有颜无脑的叫“花瓶”,而颜值和聪慧并存的高材生则被称为女神。女神在哪里都会遭到喜爱,明明能够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气,但越是近乎圆满的女子,感情生活却越遭到外界的质疑。

有这么一个北大的才女,放着“年龄相仿、家境相当”的才子不要,非要和一个大本人25岁的美国导师结婚。当时力排众议的她和导师演出了一出惊动哈佛的“师生恋”。结婚21年后,这个女孩如今过得怎样?她能否懊悔本人当初的选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女孩曾惊动一时,被公以为北大才女!

她叫田晓菲,于1971年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学问分子家庭中,在她四岁时,跟随父母去到了天津。

田晓菲自幼就表现出了不俗的文学天赋,他的父母发现她的这一喜好时,鼎力支持她在文学上的创作,为女儿提供了一个“自在发挥自我”的平台。

小小年岁的她在天津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诗,后来出版了五本“惊动一时”的诗集,行云流水的文字让读者难以置信:这些诗集居然出自于一个“小朋友”之手。

许多人的十多岁还在玩具零食中沉浸,但田晓菲的十岁曾经可以写出一篇成熟的诗文,这种才能可谓一绝!

由于天赋异禀,田晓菲的升学之路也较为顺畅,1985年,这一年是田晓菲声名大噪的一年,因表现突出,北大留意到了这个“神童”。

经过商议,招生办分歧以为这个女子在文学上有极大的造诣。所以在她读天津十三中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那一年,她才14岁。

他人的14岁还在读初三或高一,而她的14岁曾经进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当她进入北大的音讯一出,引发了许多父母的认可,而田晓菲也被冠上了“神童”的头衔。

“神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实力和才气,即便备受追捧,田晓菲仍然没有中止努力的步伐,她在北大读书期间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地吸取文化学问。

1989年,18岁的田晓菲从北大顺利毕业,此时,摆在她面前的要么是就业要么是进修,年龄较小的田晓菲回绝企业给出的一切高薪诱惑,选择出国进修。

她选择去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就读,经过努力取得了英国硕士学位,从内布拉斯加州毕业之后,田晓菲去往哈佛大学就读。

20岁就考上了哈佛大学的博士,不得不说,田晓菲这样的人生的确远甩许多同龄人。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攻克难度众目睽睽,但田晓菲硬是经过顽强毅力的学习,1998年,她用了七年时间取得了哈佛大学“比拟文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很多人以为田晓菲学有所成后会回国任教或者回国贡献,毕竟是北大成就了她的人生。但令一切人大跌眼镜的是:田晓菲不只没有回国,还在更改国籍后嫁给了大本人25岁的导师。

读博期间,她认识了一个改动她终身命运的导师:斯蒂芬欧文。欧文是田晓菲就读的文学系主任,也是哈佛德高望重的最高教授。

虽为美国人,但他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兴味极浓,讲着流利中文的欧文给本人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宇文所安”,正是对中国诗词的酷爱,让他和田晓菲有了交集。

斯蒂芬欧文作为事业有成的教授,感情生活却一片空白,这个努力于研讨汉唐文化的老教授宁可独身不愿凑合,直到他在上课时被气质出众的田晓菲深深吸收。

二人经过简单的交流后,他发现田晓菲是一个观念共同、聪明机智极浓的女诗人,举手投足间满足了她对汉唐文化人一切的想象。

两人对文学诗词都有极大的兴味,在诗词的交流中,没有家庭的史蒂芬欧文此刻动了心。

他本来以为这“繁华盛世”不属于他,但田晓菲却能够让他领略到多姿多彩的繁华盛世。聪明如田晓菲,她隐隐约约觉得到了导师欧文对她的好感和情愫。田晓菲坦白通知欧文:还有另外一个年龄相仿的人在追她。

这并没让欧文知难而退,欧文反而激流勇进,筹划了一场浪漫的游览,并且在下山时田晓菲大胆告白:“千里婵娟照,爱若磐石坚”。

看着眼前真诚的男子,田晓菲容许了他的表白,虽然田晓菲也十分分明:这段感情必将遭到亲朋好友的激烈反对。

欧文导师比她大了近25岁,足以做她的父亲,她不愿错过欧文,做好了“一切暴风雨降临”的准备。果不其然,田晓菲将音讯通知家人后,引发了田家人的分歧反对。

但田晓菲以为:她和导师的感情不是常人所能了解,他们有灵魂的契合度,彼此的感情早就超乎了世俗的成见,她不顾反对更改了国籍,成为美籍华人,引得北大校友分歧痛心:究竟是给别人做嫁衣。

1999年元旦,田晓菲顶着宏大压力在和欧文在美国纽约举行婚礼,从北大天才化身为“欧文太太”。那一年,汪小菲28岁,史蒂芬欧文53岁,两个人站在一同不只像是新郎新娘,更像是一对父女。

田晓菲对外界的风言风语置之不理,她和爱人专心努力于中国文学的研讨。

2000年,结婚不久的田晓菲选择到哈佛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她放弃其他优厚待遇是为了离欧文更近一步。作为东方女子,田晓菲骨子里仍然是以家庭为重,外人不了解他们的感情,她也遭受了不少的冷言冷语。

田晓菲十分明晰她和欧文的感情定位: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共同进步、共同优秀。田晓菲在结婚之后,并没有像一些女子一样放弃事业,她的事业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005年10月,田晓菲被哈佛大学破格录用,她成为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和丈夫一同在哈佛大学传送着中国的诗词文化,平凡中透着巨大。

生活中的他们平凡而幸福,欧文体恤温顺,他每天会为田晓菲做中国菜式,尽可能满足田晓菲的一切需求,除了日常生活中式化外,他将爱传送在每个细节中。

欧文特别仔细地将书房隔成两间,希望她可以安静地工作,安静地休息,而田晓菲曾坦言:“她从不懊悔嫁给欧文,在深深酷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最为重要,当然互相了解和尊重是基本前提。”

田晓菲已年过半百,屡屡提及外界的风言风语,她并不仇恨,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不能强求每个人都了解本人的决议,只需本人问心有愧就算是对得起初心。

有人说:田晓菲孤负了北大的栽培,若没有北大,哪有田晓菲飞黄腾达的人生,但她却在学有所成之后更改国籍,这明显是“过河拆桥”的行为,真实是令人心寒。

也有人说:田晓菲的行为并无不妥,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益,不能以“爱国”对其停止道德绑架。

关于北大神童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哪种说辞都揭露了一个谬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从一个普通家庭逆袭为哈佛教授,抛去道德评论,她的努力自律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认可的,毕竟,不是每个女孩都能顶住诱惑一路高歌前行。

1999年,诗人海子离世10年后,他的学生好友、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在美国留学期间放弃国籍,嫁给了大她25岁的美国老头。

一时间,父母痛心,师长叹息,更有人发文怒斥田晓菲为了美国绿卡不择手段。

面对质疑,田晓菲曾对外说,自己这样选择是为了爱情。

然而2016年时,已是哈佛教授的田晓菲回国参加学术交流,现场照片流出后,网络上一片唏嘘。

网络图

这个曾经秀外慧中的天才诗人,仅仅45岁,却已经头发花白面容苍老,形同70岁的老妪。

田晓菲未老先衰是什么原因?当年她为何嫁给一个美国老头?时间又过去了6年,她现在怎么样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晓菲可谓风靡一时的天才少女。

田晓菲5岁那年,她在文联工作的父亲无意间在家中发现了她写的“诗”。

在那张不大的纸片上,刚学会写字的田晓菲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着:“我爱大地,我爱爸爸;我爱蓝天,我爱妈妈,我爱我幸福的家。”

寥寥数语,竟然颇有意境!父亲大喜过望,抚摸着她的头说:“写得好,写得好,你比爸爸强!”

听到夸赞,年幼的田晓菲一下子笑弯了眉毛,从此更加迷恋写诗。

为了鼓励女儿“创作”,父亲常故意设题跟她“一决高下”,妈妈作为“裁判”,则借故指出她的错漏之处。

每逢此时,田晓菲先是拧着眉头苦思冥想,实在没有对策时,就会在妈妈的引导下,把房门一关,到书里找答案。

网络图

就这样,田晓菲小学阶段就看完了《论语》、《古文观止》、《声律启蒙》等书籍,并自学完了初中的课程。

初中时,没有课业压力的田晓菲更是“诗兴大发”,不但作品在报端屡屡发表,还出了几本诗集,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成了众人口中的“少女诗人”。

天资聪慧的她于13岁那年,被北大英美文学系破格录取。

但离开父母后,周围同学又大多年长于她,田晓菲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只能形单影只独自苦闷。

直到有一日,她读到了海子的诗。

看着那一行行美好的诗句,田晓菲就如喝到了清醇的酒,嘴角全是笑意。

网络图

在一个午后,15岁的田晓菲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彼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诗人海子,羞涩地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并请求他在创作上给自己一些指点。

一番交谈后,海子连连点头,鼓励田晓菲坚持写诗:“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网络图

此后,海子与田晓菲亦师亦友,田晓菲也将他当做榜样,发誓要成为他那样的诗人。

在那个时期,田晓菲有一篇散文叫做《十三岁的际遇》,因为表述优异被入选为初中教材。

在文中,她曾深情地说:“我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令她没想到的是,海子这个良师益友,竟于1989年时,因对诗和生活失去希望,选择卧轨自尽。

海子离世那一年,田晓菲刚满18岁,骤闻噩耗,原本朝气蓬勃的她痛心、迷茫,继而对写诗失去了信心此后很长时间,她不再写诗。

“少女诗人”放弃写诗这件事,曾引发一些议论,但彼时网络不够发达,这件事带来的轰动远小于田晓菲后来的婚姻。

有时候,失去希望不过一瞬间,重拾自我却要经年历久。

1991年,已沉寂两年的田晓菲决定到美国进修自己的本科专业:英美文学。数年后,她又考取了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

而她读博期间的导师宇文所安,改变了田晓菲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网络图

宇文所安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自少年起就疯狂地爱上了中国的古诗,彼时已是有名的汉学家。

当他在哈佛课堂上第一次见到田晓菲时,宇文所安不禁怦然心动:她双目含笑举止娴雅,不正是自己曾在诗词里“遇见”的东方女孩吗?

这异样的情绪在宇文所安心中日渐发酵,在田晓菲博士毕业那年,宇文所安开始恐慌:他很怕田晓菲从此在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于是,他邀请田晓菲爬山,想在山顶美景的衬托下,向美好的田晓菲求婚。

网络图

那时,田晓菲对宇文所安的倾慕一无所知,宇文所安突然邀她爬山,她还以为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社交。

然而,等她爬到山顶,立马被接下来发生的事惊住了。

平日和她没有很多交流的导师宇文所安,突然开始对着她结结巴巴地表白!

田晓菲刚听了个开头,就吓了一跳,继而逃也似的离开了。她实在不明白:年龄已经能当自己父亲的导师怎么能向自己求婚呢?

田晓菲的逃避没有让宇文所安灰心,他开始不厌其烦地给田晓菲发邮件、写书信。

田晓菲本不想回复,但遇到一个新奇观点时,又忍不住和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讨论。

随着交流的日渐深入,田晓菲发现宇文所安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博闻强识,却为人谦逊。日常生活中,他会适时为田晓菲写下一句句浪漫的诗句,甚至会动手为她做中国菜,但这些关心如润物细雨般令人舒适,从不会显得唐突。

网络图

促使田晓菲下决心接受宇文所安的,是一次有关《金瓶梅》的鉴赏讨论。

2017年,高晓松在网络上大谈《金瓶梅》,声称《金瓶梅》学术价值高于《红楼梦》。

公然讨论“粗鄙”的《金瓶梅》,还语出惊人,“始作俑者”高晓松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他对《金瓶梅》的鉴赏观点就是借鉴田晓菲。

田晓菲首次生出这样的鉴赏观点时,是在1994年考博期间。

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更是显得“胆大妄为”。据说,在一次小范围学术讨论中,她的这个观点被一个红学研究者痛骂。

田晓菲初出茅庐,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很长一段时间再不敢公开表述这种观点。

然而,在田晓菲和宇文所安用邮件交流期间,他对这个观点大加赞赏,道:“我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观点,你的出现将改变文学鉴赏史。”

接着,他说了很多自己的有关理解,一切和田晓菲藏在心里的观点的那么接近!

就在那一瞬间,田晓菲在人群中再一次找到了同行者,文学鉴赏于她来说,也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网络图

此后,田晓菲接受了宇文所安的求爱,两人于1999年元旦结婚。为了相守,田晓菲于婚后跟随丈夫入了美国籍。

年轻貌美的才女学成后没有归国,反而嫁给了一个离异两次的美国老头。新闻一出,一片哗然。

这其中,一直以她为傲的父母尤其伤心。

他们不忍精心培育的“鲜花”插入异国的“牛粪”上,去信劝说田晓菲,语气里全是恳求:“不是说好的,学成归国吗?请不要草率结婚。”

父母的请求让田晓菲很是心酸,但还是选择了和宇文所安结婚。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意,她将笔名改为宇文秋水。田晓菲心想:父母看到自己幸福后,会慢慢释怀的。

网络图

外界也有很多人质问田晓菲:“祖国培养了你,你为何不回国做贡献?”

对此,田晓菲对外解释,说自己结婚是因为爱情,但不论是何国籍,今后会继续宣扬中国文化。

田晓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般做的。

1999年5月,我国大使馆被美国炸毁,美西方从各个方面围攻我国,此风一度延展到学术界。

有一次,一个外国学者批评中国学者的一部著作,并借机攻击中国古文化研究,引来了很多附和。

田晓菲很是生气,毫不留情地对那个外国学者说:你这样做不过是出于嫉妒罢了!

此语一出,田晓菲也成了被围攻对象,但她坚持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中国文化不能被抹黑。

婚后不久,田晓菲放弃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到哈佛大学任讲师,从职级上说,这是自降一级。

网络图

但田晓菲却认为很值得,因为这样就不会和丈夫长期分居了。而且,她也有意借此在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长期发展,以便研究中国古文化。

2001年,在宇文所安的鼓励下,田晓菲开始动笔写《秋水堂论金瓶梅》,历时2年,终于成书。

书中观点如今已渐渐被人接受,她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角度,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多年来,志同道合的田晓菲夫妇,共同出书两本,经常会带着新观点到国内各地做交流。

有一次,田晓菲和宇文所安到香港出差,路遇一个只会说粤语的出租车司机,因为交流不畅,三个人都急得满头大汗。

宇文所安灵机一动,用唐代古语发音和出租车司机沟通,田晓菲在一旁瞠目结舌,他二人却能畅通无阻地对话。

事后,宇文所安得意地说,他有过研究,唐代的古音和粤语发音一脉相承,有很多共同之处。

而宇文所安的博学,让许多人渐渐明白,田晓菲当初为何会嫁给他。

网络图

可与此同时,一些人猜测,这些年来,田晓菲那些独到的学术观点,其实是出自宇文所安。

特别是2006年,刚满35岁的田晓菲晋升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立马引来了许多风言风语。甚至有人公然说,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

关于此,田晓菲从未正面回应过,偶尔会在读书笔记、著作后记里有感而发。

田晓菲曾在一篇文章里留下过这样的语句:“我小的时候,别人说我的诗都是父亲代我写成的,只是日子久了,就没有人说了。现在又有人说,我的著作是我丈夫完成的,而事实上,那些本来就是我自己写的。”

实际上,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夫妇虽然都爱古代文学,但宇文所安偏爱盛唐诗词,田晓菲则更爱南朝。

两夫妻在学术上会有共同语言,涉猎却各有侧重。换言之,宇文所安可能会和田晓菲有一些探讨,但不可能代替她完成所有研究。

只是,旁人爱说,田晓菲也很少澄清,用她的话说,自己的生活很忙,忙得没空回应。

2016年,田晓菲和丈夫宇文所安回国参加学术研究。会上,他们的学术观点引来了阵阵掌声。

但现场照片流出后,众人发现,年仅45岁的田晓菲,显得过分苍老。

人说不幸会使人变老,很多人一致认为,田晓菲未老先衰,一定是嫁给年老的丈夫,生活不幸造就的。

可能是这样说的人多了,田晓菲在一次演讲中,竟罕见地谈及到自己的生活。

网络图

她说日常生活中,她不喜欢做家务,因为“时间对一个学者来说太宝贵了”,她想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己的研究上。

为此,田晓菲生活得很“乏味”。她从不插花,也不爱打扮,养过一次莲花,却养得不死不活,经常需要宇文所安帮忙照顾。

为了迁就她,宇文所安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并会做中国菜给她吃。

田晓菲非常感激宇文所安,认为自己能专心做学问,全靠他的支持和理解:“我几乎把一天中大部分都用来做研究了。”

田晓菲还说:“对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来说,找一个和自己灵魂契合,能懂你的人太重要了!”

这罕见的“秀恩爱”后,大家渐渐明白,田晓菲的迅速苍老或许和她一心铺在研究上,耗费心神相关。

而这些年,田晓菲也的确屡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至今已出书5本,每本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网络图

在她的研究中,被人们熟知的陶渊明是打了标签的结果,且有理有据。

在她笔下,历史里的小人物充满了智慧,普通文学描述的背后,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天机”。

目前,她又开始研究梁朝的宫廷文化。

而她的这些研究,除了拿到国内交流,还会在教学中和不同肤色的学生进行讨论。看着越来越多人喜欢中国文化,田晓菲很是开心。

她说:“宣扬中国文化不一定只能在国内,只有更多的人欣赏中国文化,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才会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网络图

今年上半年,田晓菲再一次回国交流,白发依然,但精神矍铄,笑意盈盈的眉眼里全是在诗书里浸润出的睿智。

经过少年得志后的彷徨,青年失意后的迷茫,田晓菲觅得知音,找到一生所爱。

纵使如今已白发苍苍,她却正处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俞敏洪:北大踹了我一脚

大学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自己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 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我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国语,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他说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俞敏洪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邂逅是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那时他的身份是北大一名英语教师。这第一份忠贞的爱情在历经波折后一直延续至今天。采访当中,他说他刚刚收到老婆的简讯,并一五一十地念出来:“老公,我好想你啊。”说这句话的神情竟然比他之前那句“去年已经有80万学生”还要振奋。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国考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我是惟一他们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个学校的人。”俞敏洪坦然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真是这样,你可以去问他们。所以我用事实告诉那些在国外的大学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现在他自诩他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俞敏洪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在北京新东方校长周成刚调侃地说,“苦苦奋斗了20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著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难以承受之重后悔把新东方做得那么大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创业,俞敏洪表示首先想到的是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他说当初可以在北京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把精华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发展。小范围内也能实现理想,无论转型还是放弃,也比较容易。“我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无法往外钻,否则笼子一收紧,我就被吊死了。”他无不自嘲地表示。“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他猛喝了一口茶,继续用尖锐的方式剖析自己,“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做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很想关掉新东方,都没有做到,因为我发现要为4000员工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我有时候想,假如新东方没有了,人家会把新东方和我收到全国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时我还是会出名,但那是负面教材了。”他无奈地笑笑。又是自嘲。很难想像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还要把自己推到这样的境界。难道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哲学么?谈话中俞敏洪几次用了“后悔”这个词,不知道是故作姿态还是肺腑之言。不过他的眼神告诉人,他是认真的,一如他在深圳的演讲中所言,他的财富不在银行账户上而是在他脑袋里。他很想表白,他真的可以不在乎那些东西,而在乎另一些别人无法理喻的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我真心希望在新东方一点股份都没有,不管卖掉还是送别人都可以,这样我可以安心离开新东方。”他回答得异常平静,“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写书,驾车游走世界,或者到贫困山区教书。”他若有所思地补充:“很想到西北买一片荒地,变成绿洲。因为我对土地有着无比的亲近。”难道俞敏洪想解甲归田,在事业的巅峰戛然而止落得美名?他不置可否。他只是说他在渐渐剥离新东方,而且已经部分实现了他的理想。他表示已经走访了40多个城市,讲学、旅游、看历史,写了10万字的日记。一个有着人文主义情怀的商人新东方要做长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怀的滋润俞敏洪在讲座中在成功的光环背后,俞敏洪似乎没有变化,从脸到手都瘦得非常一致,与想像中的财大气粗的新东方掌门人身份实在不相称。T恤、休闲裤和白得刺眼的运动鞋是他的招牌装束,他甚至穿着一双白色运动鞋就披挂上阵了。他说以前的更差,那是回力鞋。今年新东方完成了几个大项目:国际融资、国际化投资机构改造,还有全国大部分地方布点布局。但俞敏洪说,“新东方还没有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他认为,“有历史定论的东西才叫成功。商人无所谓成功与否,因为商海永远是惊涛骇浪险象环生,把自己定义在商海中就没有成功出头日。假如写一本书,受到历史定论,千百年都有人捧读,那是成功。像陈忠实的《白鹿原》、冯巩的小品,就是成功。新东方现在还没有这种永恒的东西。”在俞敏洪看来,成功必须与永恒有着默契的对应。“我是有点学者气的商人。因为我写的文章是别的商人写不出来的。”俞敏洪称。他表示,那些游历的日记、感受其实可以给员工们带来底气。新东方要做长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怀的滋润。但是,当越来越多人觉得他更像一个商人的时候,他辩驳道:“这个是要求嘛!你没有创业的敏锐视角没有创业的竞争意识没有战略发展思路,新东方是活不下去的!不过,商人和老师的角色可以齐头并进,不必割裂。”直到现在,新东方上上下下所有人都称俞敏洪为老师,没有人喊他老板。下属的投其所好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澄清。“凡是不符合我价值观的的钱我都不赚”——这份矜持和清高学者气也使他在商海中失利过,他说他为此困惑了很久。原深圳新东方的老师阎震说:“现在终于理解老俞了。如果他仍然站在学术的潮尖上,新东方就没有希望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4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