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初恋因脑瘤去世,另一位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王小波的初恋因脑瘤去世,另一位为何老死不相往来?,第1张

当人们在谈起王小波时,李银河总要不可避免地被提及。然而在他去世之前,人们连他的名字都鲜有耳闻,更没有人会去关心他的心路历程和爱情经历。

直至1997年4月,他在某个深夜告别人世,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他与妻子李银河的信件也被公开,那一段持续了20年的浪漫爱情故事才为人所熟知。王小波也因此挤入沈从文、徐志摩、鲁迅之列,成为“国民情书圣手”。

在结识李银河时,王小波年已25岁,无论从一个正常青年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来看,王小波的感情经历显然不该如此简单。没错,在李银河之前,他还有两段隐秘的爱情故事,只不过因为李银河太过耀眼,以至无人注意到她们曾经存在。

1975年,距离李银河抵达生命现场还有两年时,王小波正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

已经回到城市的王小波,通过朋友结识了一位姑娘,姑娘在北师大女子附中教书,比王小波稍小,但对于王小波却照顾有加。据王小波的哥哥所言,姑娘长得窈窕文静,乍一看便有温柔可亲、宜家宜室之感,一家人都很满意。

两人恋爱期间,王小波还经常到她家里,为她几个弟弟讲故事,在这位天才小说家的滔滔不绝下,几位孩子纷纷拜倒在他邋遢的牛仔裤下。据说有一次王小波无意中提起自己缺钱,几个孩子竟然将自己储钱罐里的零钱都取了出来,交到王小波手中,让王小波感动不已。

“小舅子”这边都没问题了,但“丈母娘”那边却是个坎。当时的王小波,不过街道厂一个普通工人,而且家里的政治问题还没得到解决。无论从家庭背景还是工作前途,都无法让姑娘的母亲满意,所以最终,两人不得不选择分开。

就像电视剧里放的片子似的,他们分手时正是一个雨夜,姑娘来王家还书,从王小波房间出来后,两人在门口低声谈了许久。待王小波转身回来时,满脸失落……

此后,两人再无交集,直至王小波猝然去世,名声大噪,各路亲友作文回忆,这位曾经参与王小波情感世界的当事人,都未发一言。个中滋味,只怕只有她才能体会了。

这段感情,一度让王小波痛心不已,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浓浓的惆怅中,他写下了《绿毛水怪》,也因此结缘真命天女——李银河。

而相对于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王小波的初恋,更让人潸然。

大概在1972年左右,年过20岁的王小波喜欢上了同是教育部大院里的一个姑娘。姑娘叫温彦,比王小波还高一级,然而古灵精怪,聪敏异常,尤其正义感爆棚,敢于与不公平的事儿说“不”,为此吸引了王小波的目光。

温彦原在山西插队,后因病回京休养,这与王小波回城的理由相似,又有共同的朋友,住在一个大院,两颗心自然就靠拢了。

不久,温彦被诊断出脑瘤,在她住院期间,王小波还经常前往探望,给她打气加油,并相约等温彦病好了,一起到青虎山插队。谁承想王小波下乡插队不久,姑娘病逝的消息传来,王小波自责不已。

这一段感情,王小波是背着家人进行的,以致后来哥哥王小平怀疑这只是王小波的“单恋”而已,然而据王小波在青虎山插队期间的房东所言,王小波在和自己上山做工时,双眼红肿,询问之下王小波才告诉了她这段故事。

无论如何,远在青虎山的王小波在听到温彦病逝的消息时,哭到双眼浮肿,也足以说明对女孩的心仪程度。

这两段感情,后来都成为了王小波写作的素材,譬如在他的早期作品《地久天长》和《绿毛水怪》中,女主人公的性情、外形甚至某种经历,都有两个女孩的影子。

自1975年失恋后,王小波的情感生活空白了近两年。而在此期间,李银河正在与“眉毛好看,鼻子高挺”的帅哥谈着恋爱,说是恋爱,却不过是和尚挑子一头热,李银河热情似火,追求浪漫,富于幻想,对方却无法理解她这种行为,始终是淡淡的,终于,有一天他和李银河说道:

“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类的东西,真的欣赏不了你那情调。”

这话犹如一盆冰水,浇灭了李银河的所有热情,两人就此分手。这场“单恋”让李银河深受打击,一度想要割腕自尽。

缘分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在各自饮下失恋这杯苦酒后,两颗有趣的灵魂终于相遇了。

1977年,李银河在同事处看到《绿毛水怪》这本稿子后,大为惊异,透过那些幽默犀利的文字,她隐隐觉得文字背后的作者,与自己是一路人。为此留了个心眼,默默记下了“王小波”这个名字。

后来,在打听得王小波是著名逻辑学家王方名的儿子后,她以请教学术之名,让朋友带自己前往王家,想要见见这位王小波究竟何方神圣。

这一次见面,李银河的体验差极了,据她回忆:

“一看之下,觉得他长得真是够难看的,心中暗暗有点失望。”

谁料两人初次单独见面,王小波竟直问李银河是否单身,在得到李银河的如实相告后,开门见山:“你觉得我怎样?”一语震感见多识广的知识女性李银河,虽然彼时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但王小波的自信,李银河的独具慧眼,让两人确立了关系。

这一年,李银河和王小波都25岁,他们的手一牵,就是20年。

可以说,没有李银河,就没有现在皇皇文名的王小波。无论是王小波去世后她的全力推介,抑或生前不计回报地让他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他们结婚后,因为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自觉不需要用孩子维系婚姻,两人得以更投入创作之中。婚后李银河前往美国留学,王小波作为陪读。彼时的王小波没有任何收入,两人全靠李银河400美元助学金过活,但是两人却过得异常充实。

那几年,两人用最少的资金将世界该看的地方看得七七八八,王小波亦是阅览了大量的西方书籍,都为将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此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性研究学家,李银河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王小波,譬如在做调查工作时,遇到异性调查对象,只能让王小波代劳,有一次,为了做男同性恋话题,王小波还跟随朋友进了男同性恋聚集场所。

而在生活上,李银河开放和超前的思想,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王小波。据李银河所言,王小波一开始的性观念是很正常的,后来渐渐被自己“掰弯”,某日竟然主动买回了一条鞭子,让自己欣喜不已。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物质上,李银河都为王小波的创作做了某种程度上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关于“性”的认知上,贯穿了王小波的后期的创作。甚至因为关于“性”描写太过超前,以致他的书“出版比创作还要艰难”。

《黄金时代》就是一部典型。

1992年,《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奖,但这并没有为王小波后来铺平道路,他的出版之路仍旧坎坷。而这无非是因为书中铺天盖地直露大胆的“性”描写。这从香港出版时更名《王二风流史》便可见一斑。

这一部书直到王小波去世,仍在发排之中,直到王小波离世,才随王小波之名大噪起来,一时洛阳纸贵,一版再版。

《黄金时代》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1岁的王二在云南农场插队时,和一个26岁的女队医陈清扬谈了恋爱。与一般恋人不同的是,陈清扬是有丈夫的,只是她的丈夫被抓去坐牢。孤身一人的她因被军代表骚扰时反抗,被下放到了农场。

在这里,她被人叫起“破鞋”,她很气恼又无能为力,为力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她长到王二帮助自己。谁知王二正是异常渴望性的年纪,看到陈清扬年轻漂亮的外形,用了一种荒谬的理论俘虏了陈清扬,两人就此结交下了“伟大友谊”。

王二因犯事被放到深山后,陈清扬常来与他密会。两人就此被批斗,被要求写检讨,此后就是反反复复的写检讨过程。

有意思的是,始初王二写的检讨怎样都没法通过,后来越写越详细,越写越接近风月小说,上面才满意。

而在陈清扬承认爱上王二后,他们也就被放了。“那里的人习惯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人说成破鞋,而对真的破鞋放任自流。”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揭露了那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悲欢,反讽了各种荒谬无理的现实。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非常直白的“性”描写,却呈现出干净的感觉,毫无污秽之感。

他写在山中等待陈清扬的场景:

我坐在小屋里,听着满山树叶哗哗响,终于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听见浩浩荡荡的空气大潮从我头顶涌过,正是我灵魂里潮兴之时。正如深山里花开,龙竹笋剥剥地剥去笋壳……

他写雨中和陈清扬实践“伟大友谊”的场景:

她背后的天上是白茫茫的雾气。这时好像不那么冷了,四下里传来牛铃声。这地方的老傣不关牛,天一亮水牛就自己跑出来。那些牛身上拴着木制的铃铛,走起来发出闷闷的响声。一个庞然大物骤然出现在我们身边,耳边的刚毛上挂着水珠。那是一条白水牛,它侧过头来,用一只眼睛看我们。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周立波

伤感·人生·伤心·情感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柏拉图

失望·霸气·伤感·爱情

你说你会爱我一辈子,我真傻,居然忘了问“是这辈子还是下辈子”

——宫崎骏

伤感·伤心·爱情·宫崎骏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郭敬明

霸气·失望·失恋·伤感

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马克思

奋斗·马克思·励志·正能量

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郭敬明

孤独·青春·伤感·好听

搭错了车,坐过了站,走错了路,遇见了你,我该从哪里开始后悔好呢。

——墨青城

现实·悲伤·伤感·爱情

我不好,但全世界只有一个我,珍惜也好,不珍惜也罢,如果哪一天你把我弄丢了,我不会让你再找到我,友情也好,爱情也罢,我若离去,后会无期。

——安东尼

友情·人生·爱情·心情

即使失败一百次,也不要后悔一次。

——东野圭吾

励志

要么忍,要么残忍。

——周立波

霸气·伤心·伤感·情感

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柏拉图

伤感·伤心·情感·感情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狄更斯

伤感·伤心·爱情·霸气

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

——刘同

分手·现实·感人·霸气

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王菲

伤感·分手·失恋·伤心

有些人,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马文静

霸气·失恋·失望·搞笑

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郭敬明

表白·霸气·伤感·失恋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郭敬明

表白·女生·失恋·霸气

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张小娴

爱情·伤感·感情·失恋

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郭敬明

表白·思念·失恋·幸福

有些时候后悔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偿还的代价。

——卫庄

秦时明月·喜欢

最近重温了一遍《人间四月天》,看到徐志摩一脸深情的向订过婚的林徽因表白时,我老公不仅肉麻的直哆嗦,工科直男出身的他发出灵魂三问;

梁思成不是对手?他哪点比的上梁思成?!

为林徽因和他的未来闯出一条血路?他做了啥?是好好赚钱了还是替心爱的女人解决了来自环境的压力?!

包办婚姻是不道德的,那他觊觎老师的准儿媳,给好朋友戴绿帽子就是高尚的?!

最后,老公给了他一个评价,在堪比娱乐圈的民国文化圈,徐志摩是“最才的子,最渣的男”

我望着面无表情点评电视剧的老公,沉默的送上热烈的掌声。

我因为《人间四月天》而把《徐志摩情书:致陆小曼》看了一遍,因为我太想知道这个终身活在梦里的大诗人到底拥有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里面隐隐约约的出现三个人,他的前妻张幼仪、白月光林徽因、爱妻陆小曼。这本书集结了1925年开始追求朋友之妻到机毁人亡时写给陆小曼的所有信件。

01吃了败仗的拿破仑

徐志摩喜欢才貌出众、与自己个性契合的女子,并极为热衷于欣赏、赞美与追逐她们。1920年,他遇到了年方二八,美艳如花的林徽因,那个时候他是一位有着一个孩子的有妇之夫。

接下来,更像是一场闹剧。

徐志摩抛妻弃子、争做离婚第一人,在报纸上刊登离婚公告,并附上一首送给张幼仪的诗,诗名叫《笑解烦恼结》,挣脱婚姻枷锁的徐志摩心花怒放、满怀希冀、扬眉吐气的赶回伦敦,却发现早已冷静下来的林徽因随着父亲悄悄回国,等满腹愁苦、尴尬难堪的他赶回国时,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缔结了婚约。

电视剧里,徐志摩说:“梁思成不是对手。”

现实中,徐志摩也没把二人的婚约当一回事,梁思成和林徽因谈恋爱的时候,他不请自来,二人约会变成三人堂会,饶是谦谦君子梁思成也架不住他这样理所当然,挂了一张纸条“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情人要单独相处。

徐志摩只得茫然若失,悻悻而归。

即使这个时候,他还是怀抱希望,托大诗人泰戈尔牵桥搭线,直到小情侣双双赴美留学。很多年后,他这样写信告诉陆小曼当时的心情:

“我倒想起去年五月间那晚我离京向西时的情景……怪不得我,你知道我那时怎样的心理,仿佛一个在俄国吃了大败仗往后退的拿破仑,天茫茫,地茫茫,心更是茫茫,叫我不掉眼泪怎么着?”

他自始自终都没明白,自己到底败给了梁思成哪一点。

02骑着瞎马的孤勇者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浑身别扭。

古人云“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老话说的好“朋友妻,不可欺”

这两条徐志摩都没做到。

在林徽因那里吃了败仗的徐志摩很快找到了慰藉,好友王庚美艳的妻子--陆小曼。徐志摩在1924年写道: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明星一般的陆小曼瞬间把诗人迷的颠三倒四,郁达夫曾说“志摩热情似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到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当婚外情暴露出来后,徐志摩一边出国跑到张幼仪那避风头,空留陆小曼一人在北京应对整个社会的谴责,一边靠一封封情书维系这段见不得光的感情,生怕再像追求林徽因那样,陪了夫人又折兵。他在信里说:

“顶要紧的是你得拉紧你自己,别让不健康的引诱摇动你,别让消极的意念过分有压迫你,你要知道我们一辈子果然能真相知真了解,我们的牺牲,苦恼与努力,也就不算是枉费了。”

他大声在信里疾呼“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

结果可想而知,两个人,一个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个甘愿从此跌落神坛,两人伤害了一群人,终于走上婚姻的殿堂。

徐志摩原本打算请梁启超做致辞来充当门面,这位当了一辈子反封建斗士的老人,望着眼前这个爱徒、这个觊觎儿媳的男人、这个把自己生活过的一团糟的年轻人霍然站起,宣讲了他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数落完新郎徐志摩后,紧接着,望着台下瞠目结舌的宾客,梁启超开始数落起当天的新娘陆小曼来。

“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梁启超曾说:“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

参加完二人婚礼后的当晚,他写信给女儿梁思庄说:“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她能有觉悟(但恐极难),免致将来把志摩弄死。”

一语成谶。

03当理想照进现实

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的结合本身上就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悲剧。

当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结婚收尾,徐志摩信心满满,在给恩厚之的信上开心的说“我毕竟胜利了,我击败了一股强悍无比的恶势力,就是人类社会赖以为基础的无知和偏见。”

语气多么孩子气。

现实中,他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徐志摩是独生子,陆小曼是独生女,两人在蜜罐子娇生惯养长大,既不会操持家务,更不懂仕途经济,当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徐志摩为了陆小曼和父亲闹僵后,在徐母灵堂前哭了一夜的徐申如彻底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

如果说徐志摩在第一段婚姻里对张幼仪刻薄寡恩,那么,他对自己选择的陆小曼,则是无怨无悔、极负责任。

三十而立,徐志摩要自己养家了。陆小曼曾经是京城名媛,后来嫁给王庚后又是出了名的阔太太,来到上海后,成了轰动十里洋场的交际花,打牌跳舞、喝酒唱戏、作画会客,甚至还吸食大烟,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掩盖婚后的幻灭。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陆小曼一个月要花500左右的大洋,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估算,相当于现在的4万元人民币。为了赚钱徐志摩到处兼课,与朋友、前妻合伙做生意,甚至为了几厘钱的中介费在信里左催右催,这段时期徐志摩的信是越来越颓败,日记也是一天比一天阴沉,作品也是越来越少,直至没有。写给陆小曼的信件里提到的更多的是钱、孩子、求你来北京。

是的,求你来北京。

为了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徐志摩软磨硬泡、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先搬出朋友的指责,后搬出亲友的疑惑,一会说北京如何好,一会说自己如何可怜,几乎是见缝插针,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陆小曼不为所动,为什么呢?

因为北京有个林徽因,上海有个翁瑞午,前者她不想见,后者她离不开,徐志摩渐渐的感觉到帽子的颜色不大好看了,大概的感受到当年王庚的心情,光顾四周,曾经嫌弃的前妻事业风生水起,父亲与他也反目成仇,林徽因也和梁思成有了孩子,连王庚都升了陆军中将,而自己呢,理想的爱情破灭,连衣服上的窟窿都要靠胡适的老婆江冬秀缝补。

如此悲凉,可怜至斯。

直至毁灭。

张幼仪曾有觉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林徽因也曾一阵见血“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陆小曼更有痛彻心扉的感悟“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旦与心爱的女人结了婚热情没有了,生活变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

三个女人都爱他,也都看透了他

可是,他谁都没懂,包括他自己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是一本由孙琳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5-10-5,页数:,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一):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书名很喜欢,这个书名很讨巧。首先,徐志摩是个诗人,这个周所周知,浪漫、纯粹、才情非凡。其次,他英年早逝,古人说“过慧易折”,三十多岁正值大好年华,一场空难带走了这颗诗魂。无论从哪方面讲,这个书名都很有它的寓意。

我想作者对徐志摩一定是有极深的理解的,不然,不会把这样一个让很多人烂熟于胸的人写得还这么有意味,有新意。

作者的笔触是诗意的,对江南水乡的描写,诗意盎然;对徐志摩爱情的描写,浪漫又多情;对同时期文人的描写,豁朗而儒雅。总之,民国那段文人的黄金时期,在作者的笔下,是丰富的、立体的、多样的。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风华绝代的人,而是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二):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

有人说徐志摩不给力,往往心血来潮的情多,却命短了。

但我一直觉得,徐志摩是一个值得推崇的人物。他有才情,爱多情,会煽情,也无情。他的人生浸透着诗的心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的确,徐志摩,一个惊世才子,才华横溢,浪漫多情,有“现代诗仙”之美誉!其诗感情充溢,形式优美,韵致妩媚,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具有艺术魅力,他的诗作传世至今,一直风靡。

徐志摩率真,诚挚,良善却不乏孟浪的个性,恋爱自由,毫不畏惧一切羁绊,坚定去追求他的幸福,与张幼仪,与林徽因,与陆小曼……在爱情洪河中,激浪不已。当然,这般饶有趣味的情事是文学史上一大的佳话,定令无数人津津乐道啦!

在《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中,就有这些很精彩的故事讲述。说实话,如今,“徐志摩热”,市面上志摩“元素”的作品不少,且不乏杰作,但能像《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这么诗意的美文却不多。所以我很喜欢读这本书。

一有诗意。

第一眼的感觉: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简约几字,读起来亲切,记忆来美妙。

书名,既是眼睛,又是心灵,且多朦胧美感。

定位精准,徐志摩——一个至真、至性、至情的诗人。

比喻形象,诗人的艺术魅力“零距离”展现给喜欢他的人们。

笔法诗意,可见作者是一个有诗意的人,写作此文的实力。

读诗意的文章,如欣赏画意的风景,陶冶情操,可获得美的享受。

二有真情。

爱情是美好的,是真心实意的,容不得任何虚假、欺辱。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纯真的爱情、个人的自由和至上的美,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他的“个人信仰”。茅盾解析过,“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这就是徐志摩毕生追寻的“单纯信仰”。在这单纯信仰面前,“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写情诗可是徐志摩的拿手活儿。《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哪一篇佳作不是他真情的流露!朱自清说过:“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

此外,文有真情所在,这是《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说明了作者对徐志摩的热爱、理解。那么品读本书,当怀真情,才可以与作者共鸣,与大师同行。

三有意境。

令人唏嘘不已,徐志摩英年早逝,诗魂不再。他与世离别,注定了“一首未完成的诗”。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境啊!

是啊,徐志摩35年短暂的生命历程,是那么潇洒自如、轰轰烈烈,在其“行云流水”的诗文中,尽是“人生如诗,诗如人生”的精彩,亦是“亦真亦幻、充满神秘”的画意。

很想说,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我在他的人生里懵懵懂懂。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三):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而不是一起睡的是徐志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的读书札记。

徐志摩说,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遇到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不管爱与被爱,都要珍惜。特别是真佩服金岳霖先生,爱林徽因却甘心只做邻居守候至终老,而徐志摩只能望尘莫及。

网友说,说话的时候顺序很重要!我想和你一起睡,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是徐志摩。我记得徐志摩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为什么我觉得徐志摩说出这句话时会 丝范儿十足?可见,徐志摩对人们的影响很深刻。

徐志摩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同样地,对于寻找和爱一个人,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张幼仪1915年10月在浙江硖石与徐志摩结婚。早在1920年,徐志摩与林徽因邂逅于伦敦,徐一见钟情。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而林徽因却只是个刚过了豆蔻年华的十六岁少女。1922年11月8日,在《新浙江 新朋友》报刊上赫然刊出一则离婚通告,据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裁决的第一桩离婚案。离婚案的男主角徐志摩写了一首诗,名为《笑解烦恼结》送给被强求离婚的女方张幼仪。可见,徐与张幼仪离婚,是林徽因背后捣鬼。当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而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再说张幼仪,她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由于家底殷实,离婚后,她奋发图强,在银行里做到副总裁的位置,事业上已经算是很成功。张幼仪由于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常被后人提及。张幼仪在柏林求学期间,曾有适龄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还不想结婚。”1953年,五十三岁的张幼仪在香港再嫁,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她在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至死都无法原谅徐志摩的放纵风流,她评论说:“文人就是这个德性!”她也不承认林徽因和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达到了爱的程度。“如果她林徽因爱徐志摩,为什么在他离婚后,还任他晃来晃去?那叫 吗?”“人们说陆小曼爱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遗体)后,我不认为那叫爱,爱代表善尽责任,履行义务。”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他一辈子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离婚呢?虽然徐志摩后来的老婆陆小曼本人从未公开发表过意见,但她私下言论却被记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虽属一家之言,且颇多误忆、诋毁,史料价值甚低不妨兼听。 陆小曼说法惊悚:“(徐志摩)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与之离婚了。”并注解道:后张幼仪即居徐父处,认为义父,申如(徐志摩的父亲名徐申如)且出资开上海女子银行,张为经理也。事实是,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国外生活两年后,签字离婚于柏林。记载者曾听陆小曼说,这是徐志摩亲口告诉她的。可见陆小曼这个女人还是个长舌妇。

后来徐志摩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一个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以后,他的同学隔三岔五就来他家里蹭饭,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蹭走了。这个蹭饭的男子叫徐志摩,而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他们的爱情轰动却难容于世人。徐对陆用情专一,可是徐死后,陆却与翁瑞午同居。1953年,翁瑞午的发妻逝世,陆小曼遂正式成为他的续弦。就这样,在徐志摩故世后,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陆小曼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1925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反对他们“第三者”的恋情,但碍于胡适情面最终出席。婚礼上梁说:“徐志摩你性情浮躁,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俩都是过来人,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虽然如此,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合作,常有书信来往。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更多时候她被唾为红颜祸水,但正因为她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使她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心中爱,美,自由的结合体,繁华北京城中不得不看的风景。陆小曼,一个被历史误解了的一代名媛。那么,徐志摩为什么爱上她呢?这本书为你揭示其中原委。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四):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其实,一直有些看不上徐志摩,原因就在于他这个大才子虽而立之年就因事故而逝,却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太过不羁。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如此才情的女子,却均被徐志摩伤害过。就如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时,梁启超所说:徐志摩性情浮躁,用情不专。因此对于徐志摩所说的追求完美的爱情之说,甚是不喜。当然,所不喜的只是他的为人、为情,不是才气。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才子,他的诗情在他短暂的生涯中璀璨而多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被多少人追捧。

看到这本书是写徐志摩的时候,其实是不打算翻看的,但是“一首未完的诗”这句话,却让我逐渐抛弃了自己对他为人、为情的不喜。这句话,让我只打算关注他的才气。翻开书,文字很出彩,读来仿佛置身诗中,就如蔡元培先生在徐志摩离世后写给他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的才情,全在他的诗中,诗一般的思维,诗一般的人生。

抛却那些对他的不喜,我想,也许我能在此书中读出徐志摩的诗生: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五):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民国四大才子之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上洒下粼粼波光,更让文学的天空星光璀璨。吸引人的不止是他的翩翩风度和飞扬文采,更有他一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坎坷情路。

想当年课本上一首《再别康桥》,先是被那透着纸张都显出风度偏偏的照片吸引了视线,而后更被诗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超脱迷住,至今记忆尤新。之后找了更多他的诗欣赏,实在不得不为那些飘扬芬芳的文字沉醉。

终于有幸深入了解这位传奇诗人的一生,还是读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一书,读罢不禁感慨,正如题中所写,这位诗坛才子的一生,正如他写的诗一般的的浪漫多情偏又透出些许忧伤,只可惜他的人生之诗却又在最是跌宕的地方戛然而止,令人扼腕。

他的人生似乎每一段都有着缺憾,求学之路上,他赴美学习政治经济学,却因哲学和文学的魅力离美赴英;情感之路上,因父母之命结下却并不美满的婚姻,康桥一遇便追寻多年的绝恋,京城相恋而惊天动地的纠葛,情路坎坷,每一篇章都甜蜜又苦涩;文学之路上,他从当初政治经济学家的梦想中走到文学的大道上,“以一骑红尘,创造了诗坛奇迹,把一首新月的诗,写得倾国倾城”,新月社却也逃不脱最终解体的命运。他仅36年的短暂人生,充满了传奇,在纷扰的世俗中,徐志摩用起伏跌宕演绎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短暂的一生,徐志摩燃烧了他的热情和才华,穷其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诚然如此。他用才情与生命谱写下的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未完的诗”,却不妨碍我们一遍一遍研读、一句一句品味,看他执着地追寻理想、追寻爱情,即使被现实的烈火灼伤也不曾停步。他徘徊过,挣扎过,却不曾放弃,用他浪漫而梦幻的诗心、自由而破碎的灵魂,写下一首又一首逐梦的诗,也将他自己诗一般的人生,永远的印在历史的书页上……

今又拿起这本《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把这未写完的千古绝唱,再一次细细品味,正因为是徐志摩,你这“毕生行径都是诗”的一生,读你,值得。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六):有些槽,不吐不快——评《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这么话唠,真是抱歉……

初次知道徐志摩这么个人,跟绝大多部分人一样,是在高学课本上。记得当时我们博(八)学(卦)的语文老师花了大半节课来讲述徐志摩同学的感情历史,具体的我已经不记得了,毕竟我只是一界学渣,但是记得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妻子京城名媛陆小曼和女神民国才女林徽因之间两头奔波,最终在飞去见女神的路上飞机失事扑街了。当然这并不是语文老师的原话,但是意思也差不多了。当时只觉呵呵,果然人作死,就会死……

但是诗还是好诗,徐志摩的诗是让我能够承认“现代诗”这种文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美。毕竟这个世界上是有《对白云的赞美》这种玩意儿存在的……

你们随意感受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咳、有点跑偏了,机缘巧合看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不得不说确实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对他的认识也有所改观。撇开私生活不谈,他结交认识的那些大咖们就把我吓得虎躯一怔。不说国内这些著名文豪胡适、冰心、陈源、章士钊、梁启超、徐悲鸿、沈从文什么的,国际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也跟他颇有交集,说出来我简直会怕!著名文学家威尔斯,狄更生!!政治学家拉斯基!!哲学家罗素!!!文豪泰戈尔!!!而且真的不只是认识,是能去别人家喝茶聊天、别人办party会邀请他的那种!!!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牛逼的……

再看他和三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情史。大家都知道这三个女人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虽然之前只觉得徐志摩是个滥情的渣男,但是真正了解这背后的故事觉得这样的评价确实有失偏颇。

说他滥情,可能确实不太准确,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感情,真的,十分特别以及极其地投入。真可以说是“飞蛾扑火”、“奋不顾生”。要说他与张幼仪离婚是因为“无爱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冲破“包办婚姻”,去追求真爱,我也觉得可以接受了,毕竟张幼仪也选择了自愿离婚(她真是个很有远见又很有修养的人)。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一路深情表白穷追猛打,情之深、意之切,简直我都有点被感动了,只觉得他只是太过浪漫的性情中人(可惜林徽因在他离婚以后,男未婚女未嫁,也并没有选他,也是有点惨)。但是最后一段情路,他撬朋友的老婆,生生把陆小曼劝离婚了再跟他结婚,总归是有些不太厚道。然而婚后生活还是不幸福,也是可怜可叹,而且在这次婚姻里他好歹还是努力养家赚钱,负起了身为人夫的责任。无奈京城名媛挥金如土,大手大脚惯了,不是凭他一届知识分子的薪水就能满足的。这么说来可能意外失事也是种解脱吧……

总之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也要经历完整的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才知道他当时的选择是心血来潮还是迫不得已。书里还有许多结合徐志摩当时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作的分析,结合情景品读,确实更有感触。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书的语言文艺气息十足,随手摘两句就能完成一次有水准的装逼,有兴趣的务必感受下~

常言道:“风流才子”,至今仍然流传着徐志摩、沈从文、胡适等才子的风流韵事,但是当人们反驳并非所有的才子都风流的时候,举例最多的是“钱钟书与杨绛”和“王小波与李银河”这两对在文坛中的神仙眷侣。

钱钟书强闻博知、学识渊博,被誉为“文化昆仑”,他的《围城》更是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在书中的那句:“婚姻就像围城,在城外的人想进入,城内的人想出来”,写尽了婚姻中男女的心态。而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钱钟书曾对杨绛说:“在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和你结婚后,我没有想过再找其他人”,而且评价他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见他对杨绛的喜爱。

王小波生前的名气并不是太大,很多人只把他的书当成“**小说”看,但是王小波逝世后,他的文学成就才被发掘出来。有人说王小波的成就可以和鲁迅比肩,鲁迅启迪人于智慧,王小波启迪人于有趣。他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都文学作品都深受读者的喜爱,而且很多人都成为了“王二门下的走狗”(王小波的忠实粉丝)。李银河也是很有文采的才女,两人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一起周游世界,两人相互成就,李银河关注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也影响了王小波,他的《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

钱钟书病逝后,杨绛写了《我们仨》,里面极尽了描写了钟书和杨绛及钱媛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读起来让人沉浸在幸福当中,令人心目不易,但是正如《我们仨》开头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醒时分,却为他们天人相隔所感伤。

在杨绛的《我们仨》中记录生活中不会系鞋带、不会划火柴的“白痴”钱钟书却为生育后的杨绛煲汤,而在杨绛生产住院期间,钟书总是闯祸,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就是砸了台灯,再或就是弄坏门轴,杨绛总是像安慰小孩子一样安慰钟书说:“没事,我会修”。他们将每天的散步称之为“探险”,虽然同样的路,但是心情不一样,发现的东西和感悟就不一样。把生活趣事的分享称之为:“捡豆子”。家中的日常是,在书房中,钱钟书写书,杨绛翻译书,女儿钱媛在看书,当杨绛和钱媛遇到难题的时候,只要问一下钱钟书就知道了,但是他们不愿意打扰钟书,先自己查资料解决,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才问钟书。一切幸福家的模样他们都有,说他们是神仙眷侣一点也不过分。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记录了王小波和李银河书信的往来,恋爱的日常,王小波不愧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情书生动、感情真挚,读起来不仅让人捧腹大笑,而且还又人感动的“泪花四溅”。李银河因为看到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深深被这个有趣的灵魂吸引,想见见作者,于是在好朋友的牵线下见到了王小波,小波对李银河一见倾心,而李银河并没有看上小波,因为小波实在太丑了。于是小波疯狂的追求李银河,最终李银河被小波有趣的灵魂打动,两人演绎了一段伉俪情深的佳话。

钱钟书走了,杨绛整理了他的文稿,并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我们仨》,王小波走了,李银河独自去给他选骨灰盒,她回头问:“你喜欢哪一个”?仿佛王小波还在身边。对于王小波的突然离世,李银河说:“真正的爱情没有生离死别,我仍然勇敢的活着,因为我相信你的灵魂没有离开过,你只是换一种方式陪伴我”。

钱钟书和杨绛、王小波和李银河是文坛中为数不多的爱情婚姻的佳话,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原文是: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本意是:你明知道到我在等候你,我也知道你知道了这件事。

言外之意是:女孩喜欢男孩,而且女孩相信男孩也看出来了。

再引申一下应该是女孩等着男孩的回应,接受或拒绝,不要一直吊着人家啦,boy~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3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