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期节目里,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是他自己对于整个台湾的一个直观印象,并且从各个方面大致介绍了台湾的一些历史以及现状问题。总体而言,高晓松老师很喜欢台湾,这是他自己说的。并且,对于台湾有非常良好的一些印象。这个其实题主在题里已经说了。
所以简短的而言,对于大多数尚未去过台湾或者是对于台湾不够了解的朋友,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不错的入口。但是这两期节目里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硬伤,我将会在答案后半段一一指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真正的台湾,那还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走一遭。
首先,高晓松老师普及了很多台湾独有的,大陆人不了解的概念。这点对于对台湾不够了解的大陆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入口。比如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就有「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眷村」与「名嘴文化」等。能够在几分钟能将这些概念用诙谐幽默而又简单易懂的话语讲清楚。体现了高晓松老师很深的文化功底。
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关于台湾的这些印象,很可能就是一个第一次去台湾的大陆人对于台湾最直观的印象。比如人人都很有礼貌,比如其实我们两边也差不多,无非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政治体制不一样。还有很多很多。
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包括我自己,以及所看过许多陆生朋友刚到台湾时所写下的文章都很显明的体现了这一点。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刚看过这期视频之后立刻去台湾,或者是刚从台湾回来之后看高晓松老师的视频,可能会很同意视频里的大部分观点。
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有部分弱化或者隐瞒缺点,而放大优点的嫌疑。尤其是在提到和大陆的对比时,这种方法尤为明显。他用的和台湾的对比很像一种田忌赛马式的对比。我记得之前无论是周小平的关于台湾的文章,或者是韩寒的关于台湾的文章里都有类似的这种观点。然而其实只不过是立场不一样罢了。
其次我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很多细节。这个将一点一点分开来说。
小确幸:
第一期里高晓松老师说自己尚未去台湾时,看台湾的电视节目,觉得人人都打了鸡血。因为他们在电视上永远都在吵架。后来到了台湾之后才发现有着巨大的反差,原来大多数人都很安静。人们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打了鸡血为了政党撕破脸的生活,而是一种平静的小确幸的日子。这点是对的,也是一种台湾的社会风气。但是台湾人并没有特别享受在这种状态之中。事实上,有很多台湾人也在反思为什么到今天台湾的经济变得这么烂,为什么马英九讲的拼经济拼经济却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我只能说,小确幸的确存在,但不是人人都享受它。
大学教育:
这点是题主最怀疑的。真的有8分上大学吗?这个是真的,我可以告诉题主,高晓松老师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真实的。这里高晓松老师用了第一个对比,高晓松老师对比了台湾的大学。并且贯穿两期视频的好几个时节段。首先高晓松老师说台湾想上大学就一定能上,很多排名末尾的学校常常找不满学生。然后得出台湾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大陆丰富。这种推论里结果是对的,然而推论的方式却错了。事实上大陆也有很多三本,大专常年招不满学生。我上大学那年,在补录的时候刻意的去看了一下补录大学的空缺比。看到三本大专那里我简直惊呆了。缺口几乎已经可怕到每个专业只录了本来要录名额的一半不到。有兴趣的可以明年高考时自行点进招办官网,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其次高晓松老师提到了台大和清华,并且狠狠地鄙视了自己的母校。其结论是台大清华学风很浓,继承了老北大清华的传统。然而我们今天大陆的大学却功利味道满满。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吗?我不是在否定台大的教育,但是就我曾经在两岸的大学里各上过学来看(大陆C9+985,台湾私立名校,排名靠前)。单单讲学风这一点而言,没有什么学校能比得上大陆的学校了。因为大陆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力更大,我曾经在facebook上随手贴过我们学校冬天早上图书馆排队的场景,当时我Facebook里台湾的好友几乎吓住了。即便是台大的同学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想像学习如此认真刻苦的学生。
台大是所好大学,然而让高晓松老师捧的位置太高了。北大清华也许没有达到高晓松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必须要替北大清华的同学说句话,那就是这两所学校也绝对没有高晓松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好像人人都在关心「去国企还是去私企」这种问题。
医疗:
高晓松老师还提到了台湾的医疗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这点上我本人没有发言权,但是台湾的健保体系做的的确是世界上排在世界前列的。我自己本身曾经在台湾看过病,因为当时提前缴纳了保险,所以在校医院里看病一分钱没花,而且还很萌的送了我一个杯子。(台湾人奇怪的萌点)= = 。
贫富差距:
这点上,台湾的确是一个基尼系数并不高的国家(033),对比中国大陆的047可以说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其实高晓松老师也并没有夸大。但是肯定还是会有。
然后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一些台湾特色,像是机车文化这些。都是高晓松老师的个人主观感受,也基本上都是对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下面是整整一组重头戏,那就是衣食住行问题。
衣服上,高晓松老师说台湾人很少追求爱马仕,香奈儿这种名牌。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子的。我上学的学校里,女生coach算是蛮多的。香奈儿,Gucci之类的也有。爱马仕倒是真的没看到。然而追求生活质量本身不是什么错误。高晓松老师似乎是想说台湾人并不很俗气的追求一些已经烂俗的奢侈品牌,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的设计。这点上是存在的,台湾的很多独立设计的确很漂亮。然而逻辑却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喜欢香奈儿爱马仕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很俗气的想要把这个像暴发户一样的显给别人看。他也可以同时追求独立设计。每次有什么大牌发售的时候,台湾的一些专门店门口会整夜排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已。
食:这点我完全同意高晓松老师,就酱。也许香港美食爱好者可以跳起来反驳高老师。
住:高晓松老师用北京和台北的房价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了台湾的房价「真的已经算很便宜了。」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是这样,可能因为高晓松老师接触的一些人都是像李宗盛,张大春这样文艺界的人士。本身其地位也并不低。然而年轻人拿着22K买不起房的场景也是广泛存在的。我今年又回台湾时住在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算是郊区了。高层小区,一套100平米左右是两千多万台币。约等于四百万人民币。
北京人买房买到通州,台北也有人买房买到桃园。
行:这点上高晓松老师说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台湾的交通发达是可以身体力行感受到的,并且,大街上的车很多都是90年代的本身和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关系。
然后是另一个重头戏,传统文化。
台湾是真的有保存中华文化保存的那么好吗?这个话题简直太大了,估计学界的人也很难解释清楚。高晓松老师认为台湾的文化是很发达的,这点我同意。而且高晓松老师自己是文化界人士,发言肯定比我更专业。但是如果认为今天的台湾文化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那就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了。事实上台湾自身的历史以及其地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拥有一种独特的台湾文化。如果简单说的话,应该是闽南文化,汉文化,日本文化与台湾本身原住民文化等的结合体。绝对不是单单「中华文化」四个字所能搞定的。具体不讲了。
下来是高晓松老师视频中的一些硬伤与和我所接触到的不符合的地方。我大概说一些,剩下的明天起来再补充。
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上边已经写过了。事实上台湾人也很追求名牌,我相信追求名牌的心在哪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经济发展的高低带来的差距而已。
高晓松老师说一波人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后于闽南人,所以被当做了客人成了客家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关于客家人具体的解释自行百度。大概就是中原的汉人到了东南沿海一代这样子吧。
书店:
高晓松老师说进入大陆的书店,满目的成功学。进入了台湾的书店,每个地方都透露着文学的气息。其实诚品最显眼的位置摆的也是畅销书。大陆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把文学性看的更为重要。这点上有种田忌赛马的感觉。
历史书:
我不知道高晓松老师翻的是台湾的哪一套历史书,不过我自己本身是看过台湾高中的所有历史书的。而且还跟着老师一起做过课题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台湾的历史书中,均没有出现诸如「我国」带有主观意义的字眼。所以其实台湾目前所使用的历史书是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高晓松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是台湾的文化很发达。然而举例却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会说成语……这个根本没有丝毫的说服力。我在台北也见过很多水平很低的出租车司机,在大陆也见过凯恩斯货币理论侃侃而谈的司机(今天下午刚见的…………)。
还有什么因为**改名,或者是某个地方因为**而出名。这个推论就更扯了……因为拍了《悲情城市》,九份出名了。所以这就是文化发达呢?如果你说《悲情城市》文化意义很强的话。但是《那些年》也火了一把平溪,你说这算什么呢?
还有一些硬伤,我明天再补充。我先简单做一个结论,然后把答案发出来等你们来点赞。大概就是,高晓松老师的确是很喜欢台湾,和我一样。并且对台湾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点也和我一样。然而很多「推论」往往是先预设结果,然后再用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去推论出结果。这是一个节目不应该的。
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类对于电视节目往往是缺乏反应力的。读书时,人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上下文的思考,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得出结论。然而看电视时却不是这样。电视往往会切断人的思维模式,使人在看电视时进行一种不自主的非思考性活动。回到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来,这点会更加明显。我之所以说一个没有去过台湾准备去的人,或者是一个刚刚从台湾回来的朋友也许会很同意高晓松老师的这个节目就是这样。
所以,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教材。但是台湾并不完全是它所说的那样子。你待的越久就会越发现,台湾的迷人之处绝对不仅仅是高晓松老师说的这么简单。
这么多访谈节目,晓松奇谈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其核心在于,高晓松是个博文的杂家,同时又是娱乐业参与度极高的制作人,所以对于人物、事物,访谈也好,评述也罢,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有自己的信息输出。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其他访谈节目,都有套路,都是以被访谈人为中心,把观众想要了解的给引出来,主持人的作用就是一个媒介和桥梁。
但是高晓松不是,尤其是在做人物访谈的时候,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记者的角色在提问,而是作为对谈着,在交流。这个非常之重要。两个人在交流的意思就是,我们说的话,观众作为第三者有可能是听不懂的,或者接受不完整的,这和其他节目需要让观众尽可能的明白,尽可能多的接收信息是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这个节目是有门槛的,有些人会觉得他们说的没意思,或高深或专业,也就不关注了,另一方面就成全了有这样信息接受能力的观众,于是节目的层次就做出来了。他不必媚俗,更不会烂俗,尽管也会找热门话题,但不会被观众牵着鼻子走,想必这也是节目设计时就有的定位。
这样的分层和定位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现在类似的节目太多了,这样的品质可以非常清晰的分流观众,让想看的人看到,给他们最想看的东西,这是其一。
另外一点厉害之处,也算核心竞争力吧,就是能请到很多牛人,并且是大热的人。这个其他节目也不能比拟。比如《邪不压正》正热的时候,他请到了姜文对谈。同时姜文也参加了窦文涛的圆桌派。窦文涛也算伶牙俐齿了,还要拉上马未都和孟广美一起座谈,才把各种话题圆下来,显然里面有设计,姜文显然也不爱跟着走,就是参加节目的状态。跟高晓松对谈的时候,姜文盘着腿,真的进入的是聊天的状态,双方你来我往贡献了大量信息和观点,煞是好看。
再如《影》大热的时候,请来了张艺谋这样的神存在,之前《十三邀》请过导演,导演厚道,聊了不少心声,更像是表白自己的不容易。在晓松这就不一样,其实是借着晓松的导引,把张艺谋很多看问题的角度展现出来了,之前很难听到。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答案要有价值的多。
4年一次的世界杯,既是32支球队的一番博弈,也是全世界所有足球爱好者的足球盛宴,不论是哪行哪业,不跟足球搭上边还真的是不好意思跟亲朋好友聊天了,而最近一段几年前关于高晓松调侃世界杯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也是给了“天台党”宣泄的机会,在视频里高晓松表示“世界杯很多场比赛都存在假球的嫌疑”。
高晓松在节目里拿出的例证是2010年世界杯巴西队跟朝鲜队的比赛,然后调侃“巴西队是最爱配合老板的”,“巴西队做了两件最漂亮的事情,首先是照着世界杯盘口踢,在最安全的情况下让对手进一个球,保证自己赢球”、“其次是让下巴西队的人都输了,赌场高兴了”。
段暄的评论得到了广大球迷的支持,有网友就说“不踢过足球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想把球踢进球门有多难,如果都是假球的话,那一脚脚精彩的世界波也是能照着盘口踢出来的”,而也有球迷直言段暄有点过敏了“高晓松没说比赛都是假球,只说个别场次。况且这视频五六年前的,现在还拿出来说个什么劲呢!”
但是假球也必然有,这个不需要去辩解。只是它到底存在在哪一场我们很难去辨别。假球黑哨的例子不需要在列出来了。
踢假球也不需要买通一个队伍,裁判,门将一个后卫,一个中场,一个前锋。这里面只要有一个这就足够了,而且你也看不出问题出在哪里。段暄回应高晓松言论认为其世界观有问题,世界杯本来就有假球但是高晓松说的太绝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