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叫谈恋爱?

什么才叫谈恋爱?,第1张

现在大部分所谓的“谈恋爱”,说白了都是快餐式恋爱,要么是被彼此的外表吸引,完全不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在一起,要么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人追看上了就答应,要么就是觉得寂寞孤单,觉得别人有对象自己也得有。于是认识几天就能表白,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能确定关系,确定关系以后改个情侣名,换个情侣头像,发个朋友圈官宣,自己就开始谈恋爱了,相处没多久觉得不开心不合适又可以轻易地分手,这跟过家家又有什么区别?

有句歌词写得特别好:不是穿上情侣装就能装情侣。不是你确定了恋爱关系,就代表你在谈恋爱了。

真正的谈恋爱是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的:

1

互相欣赏

两个人想要好好在一起,靠的绝对不是其中哪一方的坚持,而是互相之间长久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有一句古话说得好,以色侍他人,能得几时好,外表可能可以吸引一时,但每个人都会有审美疲劳,再好看的人看久了都会觉得没有感觉了。比起外表,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对彼此其他方面的欣赏,都能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我的朋友圈子里就有一对模范情侣,之所以模范,就是因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在彼此眼里都是闪闪发光的。有人说男生长得一般,配不上女生,女生却眼睛放光地反驳:“但是他很优秀啊,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都特别有想法,总是能想到我想不到的东西,让我大吃一惊。”有人说女生脾气不太好,有点公主病,男生永远只会笑着说:“我觉得她这性格很可爱啊,像小孩子一样,还特别善良单纯。”因为这样的互相欣赏,他们才能一直不管外界怎么干扰,都能坚定地选择彼此。感情这个东西靠的一定是吸引力,只要有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任何欣赏,那这段感情就注定是煎熬的。

2

有话说有事做

谈恋爱说到底就是找个伴,但这个伴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寻找能和自己契合的另一半,有的人是半圆形,有的人是三角形,有的人是不规则的形状。正方形和三角形注定不合适,半圆和半圆才能凑成一对,所以我们谈恋爱,并不是随便找个人给予身份而已,最重要的是灵魂契合,体现在恋爱的过程里就是:有说不完的话,有一起做不完的事。有的人谈了恋爱,却经常相顾无言,两个人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人谈了恋爱,却还是宁愿一个人待着,觉得打游戏陪朋友都比跟对象在一起好玩。这样的恋爱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根本不能算是谈恋爱,顶多是需要的时候互相解决生理需求的搭档罢了。

3

互相理解尊重

两个人谈恋爱的本质,就是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但有些人在一起,却依然是你和我,说到底,就是都太自我。两个都带着尖角的形状要怎么好好在一起?靠近一点就会用自己的角刺伤对方。但所谓谈恋爱,不是各自拿着自己的角和对方斗,而是都为了向彼此靠近一点磨平自己的棱角。见过现在很多人谈恋爱,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不愿意让着谁,大不了选择分道扬镳。但大家也要知道,世界上很难有完全适合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经历等等都不同,相处起来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所以感情是需要经营的,两个人在一起是一定要经过磨合的,如果有了矛盾从来不想着理解,尊重和包容,只想着用分开来解决,那可能永远都谈不好恋爱,因为跟你完全契合,没有任何矛盾的人根本不存在。

《爱情而已》主要讲述了羽转网运动员宋三川(吴磊饰)和总裁特助转职业经理人的梁友安(周雨彤饰)在遭遇职业归零及人生困境之后,共同面对职业与情感上的种种挑战,在同担风雨并肩前行的道路中,逐渐治愈彼此、学会勇敢去爱的故事。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与偶像剧相结合的都市情感剧,这部剧前期的剧情铺垫还是非常不错的,上来就交代了男女主的职业属性,为之后两人互相治愈和相爱留下了充足的理由。

周雨彤饰演的女主梁友安是一名32岁的总裁特助,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光鲜亮丽的职位,有钱、有权,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个职位的苦楚。

身为总裁特助的梁友安,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工作日晚上随叫随到是常有的事,周末也要24小时在线,哪怕她想抽空领养一只狗,也会因为各种工作上的电话所打断。

最关键的是,总裁特助这个职位几乎没有上升的空间,如果哪一天离职了,如果没有总裁上司的推荐信,那么梁友安的履历将是一片空白。

所以,梁友安一直想要转岗,丰富自己的履历。然而她的总裁上司却一直推脱,频频给她“画饼”。一边言语上安抚,同意她转岗;一边行动上为难,对她的转岗申请视若无睹。

梁友安的这一段职场剧情映射了很多职场人的真实写照,很多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藏着的都是不为人知的心酸!

尤其是30+的职场女性,面临的困难更是数不胜数,要想寻求一份新工作,那么过往履历、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工作和家庭的重心都会成为新公司考量的重点。

正因如此,梁友安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她想要辞职,可是她没有这个勇气,她害怕三十岁之后的重新开始,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不如现在,也害怕未来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何尝不是当代职场女性的真实写照,接地气的职场剧情真的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再就是吴磊饰演的男主宋三川,在遇到梁友安之时,正是他职业生涯的低谷期。身为职业羽毛球运动员的他,20岁之前一直是业内公认的天赋型运动员,后因为母亲的离开产生了“心结”,状态急转直下,成为了上不了场的冷板凳选手。

该剧对于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讨论还是挺现实的,运动员的黄金时期本就不长,一个有心结的职业运动员,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结解开,那么这辈子的职业生涯就到头了。

宋三川很明白这一点,他也尝试过做出改变,然而解不开的心结就是迈不过去的坎,他需要强大起来。等解开心结的时候,也就是宋三川真正成长强大起来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吴磊在这部剧里的状态,他饰演的角色宋三川是一名运动员,那么对身材的要求就要非常严格,手臂线条、腿部线条都要有运动员的样子。

好在吴磊属于“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类型,再加上他平日爱运动,身材还是非常好的。腹部肌肉紧实,手部线条完美,谁看了不说一句:爱了爱了!

剧中吴磊刚出场就参与了马拉松长跑,他的跑步姿势和状态都很有运动员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作秀,不愧是爱运动的演员吴磊。

在男演员中,吴磊属于非常自律的类型,选他演宋三川这个角色算是选对人了。

吴磊、周雨彤“姐弟恋”CP感十足

起初,影视剧中“姐弟恋”这样的设定还是非常吃香的,只要男女演员颜值般配,角色人设三观正,剧情带感,观众还是乐意磕姐弟cp的。

但随着“姐弟恋”题材的不断火热,越来越多演员开始拍这类型的剧。70后、80后女演员搭档90后、00后小生,年龄差最大的甚至达到19岁,毫无cp感可言,观众对“姐弟恋”题材已经开始出现反感。

比如,《理智派生活》中,79年的秦岚搭档98年的小鲜肉王鹤棣,就年龄差来看,两人演情侣怎么看都别扭。

还有《芳心荡漾》中,秦岚同样搭档96年的小鲜肉王子异。虽然秦岚保养得不错,但17、19岁的年龄差,这样的“姐弟”cp你确定磕得下去?

和秦岚相似的还有刘涛,在新剧《做自己的光》里,78年的刘涛和90年的刘宇宁组cp,怎么看都很违和。

76年的刘敏涛同样踏进了“姐弟恋”的怪圈,在《女士的品格》里,她和小自己10岁的高一仁组cp,满屏都是油腻感。

最过分的还属隔壁《转角之恋》里蒋雯丽和明道的“姐弟恋”cp,一个奶奶辈,一个父亲辈,俩人却硬要演恋爱戏码,看得人尴尬症犯了。

相比之下,《爱情而已》里周雨彤和吴磊的“姐弟恋”cp就让人舒适很多。

今年28岁的周雨彤,在女演员里正是适合演“少女”的年龄,然而她却选择挑战比自己实际年龄大的32岁职场女强人,属实勇气可嘉。

周雨彤的长相属于清冷美艳那一挂,在剧中她又选择留干练的短发,所以在形象上还是比较显成熟的,而且她的演技很自然,总体来说很适合梁友安这个角色。

吴磊更不用多说,从《长歌行》开始就“男友力”尽显,《星汉灿烂》播出后更是让观众看到了吴磊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一身铠甲玉树临风,武打戏干净利落,与女主同框眼神里尽是苏感,整个人深情流露,吴磊再也不是《琅琊榜》里那个傻傻的小飞流了!

在《爱情而已》这部剧里,吴磊既有少年感,又有男人味儿。穿上运动装是热血追梦的少年,面对心爱之人就是可靠又有安全感的男人,这样的弟弟很难让人不爱吧!

吴磊和周雨彤之间虽然能看出姐弟的感觉,但剧里的设定就是相差10岁,而两人实际年龄相差不过5岁,所以作为“姐弟恋”而言,两人还是很有cp感的。

最主要是周雨彤实际年龄不大且不显成熟,而吴磊年纪虽轻但不显幼稚,两位高颜值的演员很有cp感,这才是“姐弟恋”的正确打开方式!

目前来看,《爱情而已》这部剧还是很有看点的,剧情很接地气,场景布置也很用心,最重要是男女主之间有cp感,让人容易产生代入感,这是情感剧必不可少的点。

对我来说,20岁的时候是因为喜欢而谈恋爱,30岁的时候是因为合适而谈恋爱。

20岁的时候,我因为喜欢谈了第一场恋爱。那时候的我情窦初开,懵懵懂懂,因为他长得好看,就喜欢上了他。那时候的我不用考虑家庭情况,不用考虑经济条件,不用考虑任何外在因素,只为了心里的那份喜欢。我们不顾父母的反对,在一起开心地度过了4年的恋爱时光。但毕业季来临,很多以前不曾想过的现实问题开始一个个出现,它们拉扯着我们,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心力交瘁,最终选择了分手。

30岁的时候,我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女孩儿了,我不能再单纯的因为喜欢去谈一场恋爱了。我要考虑对方的家庭环境,要考虑对方的职业,要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要考虑父母的意见,要考虑很多很多,我选择的恋爱对象不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那个人是我能选择的人里最合适的那个。

所以对我来说,年轻时的恋爱仅仅是因为喜欢,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智的成熟,我不能再仅仅因为喜欢就不顾一切的开始一段恋爱了。我需要选择最合适的那个人。

我随手翻起马克·爱普斯坦的这本《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以下简称《论欲望》)时,并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通往新世界大门口。他温润的文字有说不出的力量,不停地、有力地敲打我的心,密集到总使我想要大哭。我惊奇地发现,自己过去30年一直致力于回避种种欲念并隐隐以此为傲的经验,虽使我安全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却也同时让我失掉了许多机会。我在拒绝欲望的同时,也拒绝了欲望塑造更好生活的可能。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时,我心中满是说不出的激动,找不到出口,只能任其在狭小的“自我”里横冲直撞。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像是久违的恋爱时才有的冲动吧。我很想把它写出来告诉身边每一个朋友:不要背对欲望!直到我又读第二遍,才知道那说不出的激动究竟是什么。因为隔了半月后,一些东西愈发清晰。现在,我仍不能完全领会这本薄薄的小书的全部精髓,却可以稍稍平复心绪写下这些文字。我仍然抱着感激之情并不时为书中字句感动,却是一种安稳的感动了。

时代的禁欲

我们80后、70后以及年纪更长的人所受的教育,是教我们看低欲望,瞧不起纵欲之人。“欲望≈不洁之物”是我们生长的时代无比正确的观念。即便内心涌动着永不停歇的追逐欲望的渴望,理性却总是坚决地告诉我们要远离它、放弃它。

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被安排自学生殖系统知识,在遇到异性表白时不知所措以至把情书交到老师手中,在听到有关“花花世界”的故事时想当然地把男女主角跟“浪荡坏人”划等号。然而又不知为何,心底总是隐约浮现一丝丝挥之不去的没来由的羡慕、嫉妒、渴望……你厌恶的也是你期待的,你逃避的正是你渴求的。你要么干脆视而不见,要么带着罪恶感沉溺。你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看清自己的渴望,就一本正经地长大了。长大后呢?因为认同对欲望的拒绝,你碰到多谈了几次恋爱的同龄人会侧目,遇到真正喜欢自己但条件太好的对象会拼命拒绝,你发自内心地以为自己配不起更好的生活。你拒绝尝试,也拒绝了一种美好。

你以为自己在摒弃欲望的同时走在一条正确的大道上,却不知只是带着虚假的优越感生活罢了。你的内心从未被满足,甚至深埋下一个模糊的欲念,它悄悄等待时机,要么永不发芽,要么有朝一日将你引向深渊——给你大痛快的同时也给你大痛苦。正如弗洛伊德早就告诫过我们的,“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这大概也是许多所谓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后对年轻时想而不得的人、事、物疯狂补偿性占有的原因吧。

欲望,它被时代所禁锢,因此而带来的种种社会贪腐、家庭不睦、个人纠结就这样浸泡着我们,而我们却从未看清它。它明明预示着更好的未来,我们却偏偏要与它划清界限。是它真如洪水猛兽,还是我们一直就错怪了它?

被误解的欲望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之一,爱普斯坦深受佛教与心理分析的影响。他长期研习这两个传统,对二者皆有深刻体认。他发现,无论东西方的宗教传统,还是世俗生活,都存在着排斥或诋毁欲望的观念和流派,这不是少数派,而是主流。不少宗教更是将欲望视为痛苦的成因,甚至妖魔化欲望,鼓吹“断念”修行。我们习惯鄙视或绝口不谈欲望。然而那诱人又恼人、带来希望又让人失望的欲望真能被排除到生命之外吗?你是否认真想过,你一直极力回避的欲望,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它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爱普斯坦从长久累积的佛教和精神分析对欲望的真知灼见中找到了答案。

欲望源自不满足感,那是人在面对人类固有的生命困境时的自然反应,“因为感到不圆满,所以追求圆满;因为感到不安全,所以追求安全。”爱普斯坦总结道。我们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追求”中经验着我们的人生,正是这种种“追求”形塑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欲望永无休止,永不满足,又永不能企及。它驱使我们追求的是永不会到来的东西——这当然令人失望,但其中也潜藏着着文明的成因。(这是另一个话题,此处不展开)

没有人是自足的,因而欲望也是无法断除的。它从不放弃引诱我们,它是生命的动因。我们的人类祖先在遭受过无数次欲望的嘲弄后,教导我们习惯性地直接压抑并排除欲望——这比直面它容易得多。纵欲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对欲望保持克制也非全然正确。你要克制的不是欲望,而是“执着”,一种与欲望极相似又常与之纠缠的东西。

执着和现实:在欲望左右

爱普斯坦进一步告诉我们,心理治疗学和佛学都认为欲望之所以捉摸不定,是因为我们渴求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或不承认——那就是执着,用“执念”或佛教所说的“贪”来解释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欲望会变形。

“欲望本身并非问题所在,造成问题的是执着,是对某种特定结果的渴求。我们总希望完全占有对象,让其为我们掌控。……欲望的对象若是贪爱的对象,就会带来痛苦;欲望的对象若是内观的对象,就会使人觉醒。”佛陀这样告诫我们。佛家常说“众生皆苦”,认为苦的根源在于人有七情六欲,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佛陀认为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我们规避欲望对象的不可捉摸性,正如书中提到弗洛伊德与朋友一同散步的故事,他纳闷朋友为何对周遭美景无动于衷,分析后才知他们因为知道好花易谢,美而无常,所以干脆视而不见。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因为畏惧跟恋慕对象相处没有未来,而拒绝与之发展出一段关系,刻意保持疏远。我们因为害怕将来会带来更大的忧愁,宁可永远处于隐约的忧愁状态。然而欲望之道告诉我们,这都是不智的。

弗洛伊德说:“一朵花的美,不因只绽放一晚而有所减损”,恋人即便与你处处相配也无法完全占有。欲望本就是一体两面,它虽会带来痛苦,也包含着快乐。仔细检视我们面对花和恋人的欲望,会发现我们对欲望会带来痛苦的担忧,完全压倒对它可能带来的快乐的期盼。所以我很赞同爱普斯坦的说法,把欲望当成一种修持,它不是通往天堂的一级阶梯,它本身就是梯子。他甚至告诉我们,终结执着的也是欲望。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清欲望与潜藏其中的执着。我们要抛弃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那劫持了意识的强制性执念。是这种执念而非欲望,把我们引入歧途。它也是灵性成长的大障碍。

“我们盼望恋爱、建立家庭、开创事业、买房子。不过,让我们生气的是,一旦某一层次的渴望获得满足,马上又会发觉另一个层次的渴望取而代之。”爱普斯坦说。一个又一个欲望让我们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无论购物多少次、男欢女爱多少回、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欲望就是这样一种永不会到来的满足感。而人之所以执着,追本溯源,是由于我们费尽心思想要寻找可以彻底满足我们的事物。我们必须明白,欲望可以引领我们不断体会满足,却不存在能彻底满足我们的事物。欲望再往前行,便是执着。

欲望永远无法企及,它与最终现实之间也存在距离——爱普斯坦把它叫做“间隙”,这也是它常常使我们失望的原因。我们对待这一间隙的态度,将决定我们生活的面貌。以往,我因为害怕这间隙可能带来的痛苦而一味克制。直到30多岁的现在,才明白这间隙就是成长的空间,也是内心得以茁壮的土壤。

佛陀认为,如果驾驭得法,欲望非但不是痛苦的成因,反而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带来心的觉醒与自由。所以,将欲望视为仇敌,企图消灭,只是在扼杀人类最珍贵的特质之一。欲望不是必须打败的敌人,而是一种应该以正确方式认知的能量。

往事不堪回首,但愿我们今后都能允许自己站在欲望的间隙里,直面由心生起的执着,从中分辨出纯净的欲望,容忍它那老是令人失望的特质,静静地和它多待一会儿,勇敢与之对视,不惧怕它,也不去占有、控制它,而是疏导它、肯定和欣赏它,让这最强有力的生命能量,带给我们更多自由和快乐。

不要惧怕欲望,它能令你成长

爱普斯坦的文字洞悉到我们内心深处连自己都不曾察觉的东西,他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现在,我已经知道第一遍读完这书时内心的冲动究竟是什么了。那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委屈,遗憾过去自己对那些决定人生重要转折的欲望的拒绝。我决绝地不给自己尝试的机会,以为这就是崇高,是值得骄傲之处,却只不过是把向往和渴望深埋心底。当我明白欲望也是可以接受的,起码应给自己检视它、与它对望的机会,勇敢去尝试欲望可能带来的快乐时,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满盈心中。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过去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委屈了自己!

刚明白这一点时,我有一种强烈的给自己的欲望一个机会的冲动,想要借“修正”之名放纵自己。所以那时我满脑都是想要突破现有生活、跳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思绪。那满满的说不出的话,早已不是欲望本身,而是“执着”的贪欲。幸而痛苦挣扎之余,我又重读了这本书,我仍然总是感动到想哭——作者舒缓优美的文字里潜藏着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理解和安慰,每一句看似平淡的话都有力量,支持我们勇敢走下去。细读之下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大的收获便是——我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笃定,唯一认识欲望的方法是活在它里面,这是欲望之道在个人领域的展现。我告诉自己,握住欲望是无妨的,但要轻轻地握。在强迫性行为的死胡同里,我看到了光。

当你能分清欲望和执着,亦不把欲望当做逃离现实的借口,那么,去爱,去尝试,别畏惧淋漓尽致。无论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成长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欲望将指引你到新世界,而沉溺和拒绝只能让你的生活带着遗憾归于沉寂。这当然很难,需要借由书中提到的欲望之道的四条原则长时间、不间断努力,但却是开阔生命的有益之举,这也是这本《论欲望》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

那么,让我借书中摘录的纪伯伦在其名作《先知》中的精彩表述结束本文吧,愿你浸*在周遭的喜乐中,获得崭新的满足和安宁的内在。

书名:《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作者: [美] 马克•爱普斯坦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梁永安

出版时间: 20160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03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