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奥斯卡电影奖的电影有哪些

获得奥斯卡电影奖的电影有哪些,第1张

1、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使全球的观众争睹了詹姆斯卡麦隆制造的这一灾难神话。不少人观众是泪眼汪汪地看完的,纷纷称赞这是一部弘扬伟大的人间真情的巨片,而且片子的视觉效果极佳,观众仿佛自己置身坦尼克号轮船上,与片中人物共同经历了葬身大海的惊险历程。 这是一艘曾真实存在的巨轮,它的沉没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海难;这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它的悲剧夺走了亿万观众的眼泪,成为影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片。

2、宾虚(**)

一部史诗巨制,一部充满着神秘宗教色彩的**。故事发生在耶稣受难的前后,可怜的犹太人,在亡国之后,被罗马人当做二等公民对待。他们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而不知道为何,感觉来自欧洲的人们,总是喜欢反对犹太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拥有共同信仰的犹太人,一直希望着救世主的出现,来带领他们复国。

3、指环王3:国王归来(**)

佩兰诺平原大战,一场足以使中土世界风云突变,也足以使以前的**中特效和整体场面制作黯然失色的战争场面,洛汗国6000人的军队从平原一侧想半兽人的左中右三测同事冲锋的镜头,用的是一个俯视的全景镜头,战争的宏大壮丽一览无余,恢弘的气度远超圣盔谷的战争场面。而这场战斗场面的伟大,不仅在于无数个奇诡难测造型的涌现,更在于**所制造的高潮的递进。

4、西区故事(**)

一个发生在纽约西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般式的爱情故事。复仇、情爱、争夺地盘,这些最原始的人类欲望,总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导演罗伯特怀斯很好的将美国有色人种与白人之间的冲突,引入了故事之中,赋予了这出百老汇同名歌剧改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该片得到第3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彩色片摄影在内的10项奖项

5、英国病人(**)

抹去战争背景,抹去沙漠勘探,抹去间谍身份,抹去飞机事故,抹去所有的浪漫桥段和倒叙方式……当一切都隐遁消失了,在空旷的长镜头漫漫走动的胶片上依然固执的是一个属于永远不变的爱的承诺。爱情容易得到也容易消失,而承载在爱情的溶液中坚定的成分就是彼此的承诺。 艾马殊承诺给嘉芙莲他一定会回来,无论什么困难也阻止不了他,嘉芙莲承诺她一定等待着艾马殊,无论多难挨也要等到他。

6、末代皇帝(**)

此片以外国人的视角来展示了溥仪的一生。本部**基本没有太多评论性的镜头,也丝毫不矫情,只是将那一段历史娓娓道来,让我们自己去品读。溥仪从小就离开父母到紫禁城即位,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懂得这个位置将带给他怎样的影响。他顽皮捣蛋,玩蝈蝈、戏弄太监、依赖乳娘。但他却是渴望回家的,只是这围城一样的紫荆城像监牢,牢牢的把他束缚在了那里。他长大后和婉容、文绣结婚;而后被赶出紫荆城;立志要复兴帝国的他却到了满洲国去当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重建帝国的梦想。但注定的是,他只能是日本人的棋子。 二战结束后,他被当作战犯关押了10年,此时的他,已经豁达了,没有了怨恨,没有了野心,只有对以往的回忆。

7、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这部被称为上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影片,剧情并不复杂,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南方庄园**斯佳丽,爱上了另一个庄园主人阿希礼,当斯佳丽向阿希礼表白时,却遭遇拒绝,阿希礼选择了和玫兰妮结婚。然而富有的投机商瑞特,却爱上了斯佳丽。这时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命运使斯佳丽从娇纵霸道的**蜕变成一个担负重建家园责任的时代女性。

8、乱世忠魂(**)

一部以空袭珍珠港之前的夏威夷,为背景的战争影片。1941年,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处处大战。美国在丘吉尔的劝说下,开始秣兵历马,应对可能到来的大战。但毕竟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大家还是希望能够继续过过安逸日子。故事就这样在夏威夷那迷人的地方发生了,一个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拳击好手,刚从号角团调至某步兵连。当时的美国人置身于世界大战之外,大发战争财。所以步兵连的上尉大人无心管理枯燥的军队操练,醉心于拳击和升官发财。处理连队实际工作的,是一个强壮、精力旺盛的军士长。军士长显然对上尉夫人,要比上尉这个位置更有兴趣。在一个雨夜,军士长对早已和连长貌合神离的连长夫人,发起了攻击。简单直接,一击命中,虽然感情过渡的略显粗糙,但毕竟是乱世儿女,少了那么些扭捏。

9、窈窕淑女(**)

1964年,改编自萧伯纳的《卖花女》,由奥黛丽赫本、雷克斯哈里森、杰瑞米布雷特主演的《窈窕淑女》,一经公映,就一举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奥斯卡8项大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等二十余项大奖。 这部**讲述了下层阶级卖花女伊莉莎被中产阶层语言学教授希金斯改造成优雅淑女的故事,说实话,我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演员了解甚微,之所以看这部**,是因为在前不久才看完杰瑞米布雷特主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后,被其精湛的演技深深地折服,加上这部**有我心仪的女神—奥黛丽赫本的缘故。

10、码头风云(**)

演员表演得细腻、贴切、适度和真实,更是《码头风云》值得称道的重要特色。卡赞本人是著名的舞台剧导演,也当过演员。作为舞台剧

这部改编自著名小说《飘》的影片,竟然获得了1939年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八项大奖和一项提名,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神片,为什么选女主角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年?为什么影片在上映前敢于不向观众透露任何信息,包括片名?

相关视频:史诗!乱世佳人:总揽奥斯卡金像奖八大奖项,斯嘉莉虐恋白瑞德!

大家好,我是安奈斯,这是特别为你们定制的十大经典史诗影片解读:第六期《乱世佳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经典爱情片巨作,感受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探寻不为人知的影片魅力。

不伦感情,放浪少女。

刁钻任性的富家女斯嘉丽,荒唐地爱上了姐姐的未婚夫艾希礼。

身为贵族绅士的艾希礼会移情别恋,接受这份不该接受的不伦感情吗?既然影片让斯嘉丽这样一个大美人横插一脚,那么姐姐梅兰还能够跟艾希礼最终结为夫妻吗?带着诸多疑问,让我们看看这个任性妄为了美人斯嘉莉是如何大胆表白姐姐的未婚夫艾希礼的?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斯嘉丽把艾希礼单独的叫到了她父亲的书房里,斯嘉丽大胆而深情的表白着对艾希礼的爱慕和痴迷,一场不伦感情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然而,却在艾希礼绅士而克制的拒绝声中戛然而止,但却又在斯嘉丽的愤怒和哭泣中,迎来了这位乱世佳人内心的真爱,并且一生都在忽视的男人白瑞德。

影片的开头,故事情节便如此的荒唐而又复杂,影片主角斯嘉丽的扮演者费雯·丽既要有天使的面孔,又要演绎出刁钻任性的一面,还要让观众感觉理所当然并不讨厌,怪不得选女主角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年。费雯·丽成功而又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美丽、任性、骄纵的富家女斯嘉丽,这恰恰为后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真爱守护,逃亡之路。

战争开始,灾难降临,斯嘉丽的身上还会发生什么?

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任性妄为的斯嘉丽嫁人了。当然不可能是艾希礼,也不可能是白瑞德,赌气嫁人的斯嘉丽这次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根本就不爱的丈夫在战场上牺牲,这当然不算什么,战败后在战争下的逃亡之路,对于一贯骄纵任性的斯嘉丽来说,才是人生灾难性的挑战。

当然美女陷入困境,此时影片的男主角白瑞德也该出现了,英雄救美,自然是让男女主角走到一起的最好桥段。因此,白瑞德不遗余力地帮助斯嘉丽在战乱中逃亡。在白瑞德的保护下,他们险之又险的躲过了战乱中暴徒的袭击,他们幸之又幸的逃出了大火和爆炸。当我们以为影片已经够刺激和精彩,当我们认为男女主角就此就会走到一起,影片却再次设置更精彩的转折和铺垫。白瑞德毕竟不是无能之辈,在战争中必然有自己的使命,因此,在把斯嘉丽送到相对安全的区域之后,他也只能深情地一吻,然后不舍的离开。

这样精彩的影片大转折,虽然出乎我们的意料,却并不突兀,因为此时惊恐害怕的斯嘉丽,还是原来的那个斯嘉丽,她需要的是保护,而不是白瑞德。因此,她还没有意识到白瑞德才是她的真爱。看来影片此时的感情线尚不成熟,白瑞德有自己的任务,斯嘉丽也还需要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在恐惧和困难中改变自己:恐惧可以让斯嘉丽变得强大而不骄纵;困难可以让斯嘉丽变得坚强而不任性。然而,困难还有很多,这样的情节铺垫将使得影片后续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自作自受,永失真爱。

战争之后,满目疮痍,缺吃少穿,逃回家乡的斯嘉丽会有怎样惊人的改变?

看着破破烂烂,繁华不在的老房子,物是人非,悲上心头,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斯嘉丽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她不可能再做回以前的自己,她必须知道自己现在该干什么。面对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困境,看着这片荒芜却肥沃的土地,斯嘉丽决心改变这糟糕的现状。

她带领家人辛勤劳作;她保护家人,射杀闯入的逃兵;她骂走 不怀好意想收购庄园的投机政客。然而,她却被仅仅300美元的高额税款伤透了脑筋;并且对战后回归的姐夫艾希礼仍然念念不忘;再加上白瑞德的出现,这也就注定了战后斯嘉丽的生活必然故事不断。影片设置如此多的故事情节,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必将引出多个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必将产生多层面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当白瑞德和斯嘉丽终于结为夫妻,我们可以确定他们的幸福只是暂时的,因为影片铺垫了太多不确定因素。

看着这对其乐融融的父女,白瑞德的幸福生活还能维持多久呢?当斯嘉丽再次跟艾希礼表达爱意;当白瑞德借酒消愁,独自神伤;当他们唯一的女儿坠马而亡;当斯嘉丽的姐姐梅兰病逝;当艾希礼亲口说出只爱梅兰,影片铺陈的所有矛盾冲突终于在这个最恰当的时刻总体爆发,自然而然地让白瑞德选择离开,自然而然的把斯嘉丽打蒙,然后陷入思考。斯嘉丽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心真正爱的是谁,她想要挽回白瑞德,她眼含热泪做了一个决定,她决定回到家乡,重新开始。

结束语:

500 Miles离家五百哩 – The Brothers Four 四兄弟合唱团

2 Jamaica Farewell再会牙买加 – Harry Belafonte 哈里 贝拉丰特

3 Streets Of London伦敦街角 – Ralph McTell 拉尔夫迈克迪尔

4 Blowin’In The Wind随风而逝 – Bob Dylan鲍布 迪伦

5 Monday Morning星期一早晨 – Peter, Paul & Mary彼得,保罗与玛丽

6 Diamonds And Rust钻石与铁锈 – Joan Baez琼 贝茨

7 Both Sides Now正反两面 – Judy Collins茱蒂 柯琳丝

8 Over And Over一次又一次 – Nana Mouskouri 娜娜

9 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迷幻市集 – Simon & Garfunkel 西蒙与加芬克尔二重唱

10 Those Were The Days往日时光 – Bobby Vinton 鲍比温顿

11 Greenfields绿野 – The Brothers Four 四兄弟合唱团

12 I’ll Have To Say I Love You In A Song我要用歌向你表白 – Jim Croce吉姆 克罗奇

13 Devoted To You深爱着你 – Carly Simon & James Taylor卡莉 西蒙&詹姆斯 泰勒

14 Danny’s Song丹尼之歌 – Loggins & Messina 罗根斯&美西娜二重唱

15 Windflowers风之花 – Seals & Crofts 席尔&克罗夫二重唱

16 The Other Side Of the Sun太阳的另一端 – Janis Ian珍尼丝依恩

17 Dust In The Wind风中之尘 – Kansas 堪萨斯合唱团

18 Dog And Butterfly狗与蝴蝶 – Heart 红心合唱团

19 Diary日记 – Bread面包合唱团

20 Annie’s Song安妮之歌 – John Denver 约翰 丹佛

Disk:2

1 The Boxer拳击手 – Simon & Garfunkel 西蒙与加芬克尔二重唱

2 American Pie美国派 – Don McLean 唐麦克林

3 Mr Tambourine Man铃鼓先生 – The Byrds 柏兹合唱团

4 Let It Be Me但愿是我 – Glen Campbell & Bobbie Gentry 葛伦 坎贝尔&巴比 珍崔

5 If I Were A Carpenter假如我是个木匠 – Johnny Cash 约翰尼 卡什

6 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老鹰之歌 – Andy Williams 安迪 威廉斯

7 Guantanamera关达拉美拉 – The Sandpipers 知更鸟乐团

8 Puff The Magic Dragon神奇龙 – The Brothers Four 四兄弟合唱团

9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 Pete Seeger 彼得 席格

10 Danny Boy丹尼少年 – Johnny Cash 约翰尼 卡什

11 Today今天 – John Davidson约翰戴文森

12 Evergreen Tree常青树 – Cliff Richard 克里夫 理察德

13 Cotton Fields棉花田 – The New Christy Minstrels 新克利斯提诗人

14 All Kinds Of Everything万事万物 – Dana 唐娜

15 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只有寻梦去 – The Everly Brothers艾维利兄弟二重唱

16 Rhythm Of The Rain雨的节奏 – Cascades 瀑布合唱团

17 Interlude插曲 – Timi Yuro 蒂蜜尤洛

18 Seven Daffodils七水仙 – The Brothers Four 四兄弟合唱团

19 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麦可,将船划上岸– Pete Seeger 彼得 席格

20 We Shall Overcome我们一定会胜利 – The Brothers Four 四兄弟合唱团http://listmp3baiducom/list/2007oscarhtml

http://home1kugoocom/v3/playbill/2006-01-11/185854htm

  飞行家,肖申克的救赎,我最喜欢的。 没有获奖的还有一些商业片,恐怖系列的。 最佳的(自认为) 印第安纳琼斯系列。 法国的难兄难弟, 两只老虎,大鼻子情圣,天使艾米丽, 小宇宙, 熊的故事,求偶二人组。

  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十部最佳影片

  每年奥斯卡长达四小时的颁奖典礼上,最压轴的好戏就是宣布“最佳影片奖”,相信那一刹很多人都发出了遗憾之声。

  事实上有许多杰出的作品,理应成为最佳影片奖的有力竞争者的,却在提名之时就已饮恨而归,完全没沾上边。

  一、《第凡内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 s,1961)获提名**:《春江花月夜》(fanny)、《六壮士》(guns of navarone)、《江湖浪子》(hustler)、《纽伦堡大审》(Judgment at Nuremberg)得奖**:《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robert wise)如果要选出导演布莱克爱德华斯值得拿下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一部作品,那么当然是非《第凡内早餐》莫属了。布莱克爱德华一向疯狂古怪的导演风格(例如《粉红豹》《狂欢宴》《雌雄莫辨》等),在《第凡内早餐》中却被控制的相当好。何况镜头下还有优雅美丽、闪闪动人的奥黛丽赫本呢!

  《第凡内早餐》是根据Truman Capote的小说改编而成,奥黛丽赫本在片中演出一个出身贫穷的高级伴游女郎,过着无羁的生活,整天在格林威治村闲逛渡日,一心想找个有钱的金龟婿。她时常在清晨徘徊在知名的珠宝店外,看着闪发亮的首饰,她想忘了自己的过去,但是过去的阴影却不时出现缠绕著她。

  或许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观众都已习惯她扮演气质优雅的女子,不忍心看她有所污染;或许是影艺学院的投票者认为,奥黛丽赫本所饰演的荷莉看起来像是一个高级妓女。1971年,简芳达曾以《柳巷芳草》的妓女一角拿下奥斯卡奖,当时奥斯卡会提名一个妓女的角色,被视为相当绘的一件事。但是《第凡内早餐》上演时,还是民风保守的60年代,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演出。

  所谓同病者相怜,布莱克爱德华与奥黛丽赫本应该会觉得心里好过一点,因为约翰休斯为玛丽莲梦露与克拉克盖博所拍摄的经典**《乱点鸳鸯谱》,也是当年奥斯卡的遗珠之憾。

  二、《乱》(Ran,1985)获提名**:《紫色姐妹花》(Color Purple)、《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现代教父》(Prizzi s Honor)、《证人》(Witness)得奖**:《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奥斯卡金像奖之于排外心态,就好比美国之于苹果派,根本是就很平常!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何日本大导黑泽明改编自《李尔王》的史诗大作《乱》,没有被提名最佳影片奖。

  日本**大师黑泽明,曾以《七武士》等享誉国际,他处理战争的场面的手法,无人能出其右。《乱》是日本**史上耗资最昂贵的一部**,片中的战乱场面是黑泽明至今最令人难以忘怀、也无人能匹敌的,宛如雷电轰鸣的马蹄声、响彻云霄的号角声、加上纷乱的刀剑舞影,《乱》是一部充满了声音与愤怒的作品,其意义格外深远。

  虽然片中有著华丽的当代服饰、浩瀚的历史背景,但是它的意义对好莱坞而言,还是太深奥了。剧情描写日本当时的封建君主,因为国土家园分崩离析而感到绝望,这样的题材,并不符合一部好莱坞佳片的条件。

  但是,这部片未受青睐最致命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好莱坞普遍的恐惧:字幕!大家都知道,好莱坞的人是不懂得如何阅读的。

  三、《非洲皇后》(The Africa Queen,1951)获提名**:《血战莱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郎心如铁》(Place in the Sun)、《暴君焚城录》(Quo Vadis?)、《欲望街车》(Streetcar Named Desire)得奖**:《花都舞影》(American in Paris)大阵容、异国场景、加上一段浪漫的冒险故事,《非洲皇后》听起来就是一部适合奥斯卡口味的**,但是它却没有被提名。

  故事描写第一次大战期间一个沿河卖货的河船船长(亨佛莱鲍嘉饰演),护送一个拘泥女教士(凯瑟琳赫本饰演)到下游的非洲,亨佛莱鲍嘉与凯瑟琳赫本都是斗嘴的高手,将片中互相攻讦的对话,表现的可圈可点。赫本的演技真是栩栩如生,亨佛莱鲍嘉也毫不逊色,《非洲皇后》可说是他在影坛最高的成就。

  当年《北非谍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时,亨佛莱鲍嘉的最佳演员奖项就落空。而在1951年,奥斯卡纠正了这个错误,他们终于将最佳演员颁发给他,但是却犯下另一个错误:他们提名了《非洲皇后》的女演员、剧本与导演,但是却让他们空手而归!

  一部**怎么可能获得其他主要奖项的提名,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呢?原因就是老话一句,因为好莱坞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四、《大都会》(Metropolis,1927-1928)获提名**:《最后命令》(the Last Command)、《非法图利》(the Racket)、《七重天》(Seventh Heaven)、《血肉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得奖**:《铁翼雄风》(Wings)这是多么重要的奥斯卡奖的第一次颁奖典礼,但是他们还是搞砸了!第一次的奥斯卡完全是一次“政治事件”,因为当年成立奥斯卡奖时,好莱坞正因为劳工问题而动荡不安,或许创办人认为,一个盛大的宴会、颁一些光彩夺目的奖项,就能安抚好莱坞那些满腹劳骚的员工们。

  正因为如此,奥斯卡的创办人认为,第一次最佳影片的提名**一定都要是国产的。不幸的是,佛烈兹朗的《大都会》是德国片,所以被三振出局!

  《大都会》的故事,是描写在地下的劳工们挥汗工作,在地面上的老板们却冷酷无情的在狞笑著,或许这会让所有人联想到他们的工会问题。无论如何,我们等了50年后,才等到《银翼杀手》这部类似《大都会》的巨片。但是,该片的功力还不及这部德国表现主义经典作品《大都会》的一半。

  更糟的是,后来《大都会》甚至受到了双重冷落,米高梅**公司的路易斯梅尔知道奥斯卡需要一些国际奖项,所以德国导演FW莫诺的作品《日出》(Sunrise,直译),获得了所谓的最佳艺术品质奖,这个令人困惑的奖项,后来被剔除出奥斯卡奖项中。

  五、《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1989)提名**:《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我的左脚》(My Left Foot)、《梦幻成真》(Field of Dreams)得奖**:《温馨接送情》(Driving Miss Daisy)这部由黑人导演史派克李所拍摄的煽动影片,叫做《为所应为》,但是奥斯卡并没有让它受到应有的待遇。讽刺的是,当年提名影片中,有三部都是以偏见与政治为题材。《为所应为》描写在布鲁克林区最热的一天中,因为种族问题所引发的爆炸性事件,同样都是探讨种族与偏见,但是它却没有像《温馨接送情》一样获得奥斯卡的提名。

  很奇怪的是,一个美国黑人导演探讨种族紧张情势的**,竟然会输给澳洲导演布鲁斯贝瑞斯福德描写美国南部种族偏见的《温馨接送情》。

  从一开始,萝西培瑞兹挑衅的舞蹈,到最后“打击权力”的宣告,《为所应为》将观众的情绪炒到最高点。史派克李这部经典作品并没有让人失望,当初**中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后来都在影坛上窜红,包括了:萝西培瑞兹、山缪杰克森、丹尼艾洛、约翰特托罗、马丁罗伦斯等,导演史派克李在片中演出比萨外送小弟莫基,其演技也是一流。

  六、《热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1959)提名**:《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安妮少女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修女传》(the Nun s Story)、《金屋泪》(Room at the Top)得奖**:《宾汉》(Ben-Hur)比利怀德历久弥新的经典**《热情如火》,是一部黑道喜剧**,由杰克李蒙与汤尼寇提斯主演,他们因为目睹谋杀案而被黑道追杀,为了逃命,两人化妆成女人,混在一个女子交响乐团中。不久后他们发现,逃命根本是小事一桩,要如何向性感的乐团女子玛丽莲梦露表白,才是比较重要的呢!

  比利怀德因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剧本中充满了诙谐的智慧,加上杰克李蒙(获最佳男主角提名)、汤尼寇提斯与玛丽莲梦露顶尖的演技,还有比利怀德指导的摄影,也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但是,这样一部好片中的好片,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

  七、《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提名**:《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巨人》(Giant)、《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得奖**:《环游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奥斯卡对西部片一直采取放牛吃草、置之不理的态度,所以,对于《搜索者》的命运,我们一点也不意外。曾有人问导演约翰福特他作品的类型,他回答:“我拍摄西部片。”如果根据奥斯卡的偏好来回答,他一定不会这么说。

  约翰福特曾四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是每一部都不是西部片。他为影坛创立了西部片的类型**,是美国**少数原创的艺术类型之一,但是奥斯卡却视他的《搜索者》为一只破轮胎。

  此片可说是男主角尊荣最精彩的演出之一,片中以逼真的枪战、刺激的追逐,描写一个南北战争的退伍军人,穷尽毕生精力,追查被印地安人掳走的小侄女下落。

  八、《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0-1931)提名**:《伊斯特林传》(East Lynne)、《头条新闻》(the Front Page)、《史凯派》(Skippy)、《交易者的号角》(Trader Horn)得奖**:《壮志千秋》(Cimarron)很多人都认为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剧《城市之光》是他演艺事业中最高的艺术成就,道理很简单,故事描写一个小流浪汉爱上一个瞎眼卖花女,于是一心一意帮助她恢复视力。片中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但是卓别林细腻、直率又幽默的肢体语言,巧妙的将其平衡。

  片中,小流浪汉与一个百万富翁酒鬼之间的友谊,为此片增添了不少笑料,但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代表片段,还是片中的一场拳击赛与在餐厅中的一场疯狂的舞蹈。

  这部片为何是遗珠之憾呢?因为奥斯卡发现“沉默已不再是金”,默剧的时代已经过去,有声**当道,但是卓别林在片中却始终一语不发。

  我们应该踢奥斯卡一脚,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城市之光》列入他们的国家**目录中,但是当年获提名的**,却没有一部列入该图书馆。这样子看来,小个子卓别林还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九、《万花嬉春》(Sinin in the Rain,1952)提名**:《青楼情孽》、《日正当中》(High Noon)、《劫后英雄传》、《蓬门今始为君开》得奖**:《戏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就某方面而言,《万花嬉春》之所以没有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金凯利可说是罪魁祸首,因为如果他没有演出195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花都舞影》,隔年也不会降低《万花嬉春》的得奖率了。

  《万花嬉春》今日被视为奥斯卡最棒的歌舞剧,它的每一个条件都符合奥斯卡的口味,它是一部有关好莱坞的**,获得雅俗一致的推崇,加上诙谐优美的编舞、摄影、导演、配乐、歌曲、舞蹈与演技。

  片中的歌曲都是上上之作,包括了唐纳欧康诺滑稽逗趣的“Make em Laugh ”、唐纳欧康诺与金凯利天真纯朴的“Moses Supposes ”、还有金凯利笨拙可爱的“Broadway Melody ”。

  事实上,《万花嬉春》不仅是最佳影片的遗珠之憾,它在所有的主要奖项中都缺席,甚至奥斯卡连最佳配乐都不颁给它,反而颁给了另一部片《With a Song In My Heart》。

  十、《后窗》(Rear Window,1954)提名**:《凯恩舰事变》(the Caine Mutiny)、《乡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七对佳偶》(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罗马之恋》(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得奖**:《岸上风云》(On the Waterfront)奥斯卡有时就象脱缰之马,谁也不知道它会往哪儿去?所以,恐怖大师希治阁的**从来也没有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试想:1959年的《北西北》没有提名、1960年的《惊魂记》未受青睐、1963年的《鸟》三振出局!

  但是,如果我们要选出一部希治阁克的**,值得奥斯卡双手奉上一个奖座,那《后窗》绝对会脱颖而出。(有人可能会觉得是《迷魂记》,但是这部片对奥斯卡而言太复杂、太骚动,而且它还有结构上的问题。)《后窗》拥有最闪耀的阵容、最刺激的剧情,是好莱坞至今最完美的悬疑片,每一个镜头都安排的恰到好处、毫无浪费。它描写一个因为脚受伤而行动不便的记者(吉米史都华饰演),在自家的后窗,意外以望远镜目睹一宗谋杀案,于是他在美丽女友(葛丽丝凯莉饰演)帮助下,试著找出谋杀案的真相。

  对于奥斯卡,或许希治阁是自掘坟墓,因为他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演员都是畜牲。”后来他又修正为:“我的意思是,演员都应该像畜牲一样被对待。”这部句真是太经典了!但是对于那些奥斯卡奖的投票委员们而言,他们怎么受得了呢?

十大经典**(人生篇)

1、《肖申克的救赎》

2、《百万金婴》

3、《悲惨世界》1958年版

4、《辛德勒的名单》

5、《阿甘正传》

6、《勇敢的心》

7、《活着》

8、《天堂影院》

9、《杀手里昂》

10、《完美的世界》

十大经典**(警匪篇)

1、《盗火线》

2、《喋血双雄》

3、《沉默的羔羊》

4、《七宗罪》

5、《洛杉矶机密》

6、《失眠症》

7、《幕后嫌疑犯》

8、《暗花》

9、《虎胆龙威》

10、《36局》

十大经典**(黑帮篇)

1、《教父》

2、《无间道》

3、《美国往事》

4、《英雄本色》1

5、《低级小说》

6、《赌城风云》

7、《纽约黑帮》

8、《疤脸人》

9、《枪火》

10、《盗亦有道》

十大经典**(战争篇)

1、《巴顿将军》

2、《拯救大兵雷恩》

3、《现代启示录》

4、《战争与和平》

5、《野战排》

6、《西线无战事》

7、《最长的一天》

8、《猎鹿人》

9、《遥远的桥》

10、《黑鹰坠落》

十大经典**(爱情篇)

1、《罗马假日》

2、《泰坦尼克》

3、《卡萨布兰卡》

4、《花样年华》

5、《人鬼情未了》

6、《乱世佳人》

7、《风月俏佳人》

8、《西雅图未眠夜》

9、《廊桥遗梦》

10、《英国病人》

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第1届奥斯卡(1927-1928年度

最佳影片:翼 Wings

第2届奥斯卡(1928-1929年度)

最佳影片:百老汇的旋律/红伶秘史 The Broadway Melody

第3届奥斯卡(1929-1930年度)

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4届奥斯卡(1930-1931年度)

最佳影片:壮志千秋 Cimarron

第5届奥斯卡(1931-1932年度)

最佳影片:大饭店 Grand Hotel

第6届奥斯卡(1932-1933年度)

最佳影片:乱世春秋 Cavalcade

第7届奥斯卡(1933-1934年度)

最佳影片: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8届奥斯卡(1935-1936年度)

最佳影片:叛舰喋血记 Mutiny on the Bounty

第9届奥斯卡(1936-1937年度)

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 The Great Ziegfeld

第10届奥斯卡(1937-1938年度)

最佳影片:左拉传 The Life of Emile Zola

第11届奥斯卡(1938-1939年度)

最佳影片:浮生若梦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第12届奥斯卡(1939-1940年度)

最佳影片: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第13届奥斯卡(1940-1941年度)

最佳影片:蝴蝶梦 Rebecca

第14届奥斯卡(1941-1942年度)

最佳影片:翡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第15届奥斯卡(1942-1943年度)

最佳影片: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第16届奥斯卡(1943-1944年度)

最佳影片: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第17届奥斯卡(1944-1945年度)

最佳影片:与我同行 Going My Way

第18届奥斯卡(1945-1946年度)

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未 The Lost Weekend

第19届奥斯卡(1946-1947年度)

最佳影片: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届奥斯卡(1947-1948年度)

最佳影片:君子协定 Gentleman's Agreement

第21届奥斯卡(1948-1949年度)

最佳影片:哈姆雷特 Hamlet

第22届奥斯卡(1949-1950年度)

最佳影片:国王的弄臣 All the King's Men

第23届奥斯卡(1950-1951年度)

最佳影片: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第24届奥斯卡(1951-1952年度)

最佳影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merican in Paris, An

第25届奥斯卡(1952-1953年度)

最佳影片:戏王之王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

第26届奥斯卡(1953-1954年度)

最佳影片:乱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第27届奥斯卡(1954-1955年度)

最佳影片: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第28届奥斯卡(1955-1956年度)

最佳影片:马蒂 Marty

第29届奥斯卡(1956-1957年度)

最佳影片:环游地球八十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第30届奥斯卡(1957-1958年度)

最佳影片: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第31届奥斯卡(1958-1959年度)

最佳影片:金粉世界 Gigi

第32届奥斯卡(1959-1960年度)

最佳影片:宾虚 Ben-Hur

第33届奥斯卡(1960-1961年度)

最佳影片: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第34届奥斯卡(1961-1962年度)

最佳影片: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

第35届奥斯卡(1962-1963年度)

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第36届奥斯卡(1963-1964年度)

最佳影片:汤姆 琼斯 Tom Jones

第37届奥斯卡(1964-1965年度)

最佳影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第38届奥斯卡(1965-1966年度)

最佳影片: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第39届奥斯卡(1966-1967年度)

最佳影片:四季之人 A Man for All Seasons

第40届奥斯卡(1967-1968年度)

最佳影片:炎热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第41届奥斯卡(1968-1969年度)

最佳影片:雾都孤儿 Oliver!

第42届奥斯卡(1969-1970年度)

最佳影片: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第43届奥斯卡(1970-1971年度)

最佳影片:巴顿将军 Patton

第44届奥斯卡(1971-1972年度)

最佳影片: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

第45届奥斯卡(1972-1973年度)

最佳影片:教父 The Godfather

第46届奥斯卡(1973-1974年度)

最佳影片:骗中骗 The Sting

第47届奥斯卡(1974-1975年度)

最佳影片:教父 2 The Godfather: Part II

第48届奥斯卡(1975-1976年度)

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第49届奥斯卡(1976-1977年度)

最佳影片:洛奇 Rocky

第50届奥斯卡(1977-1978年度)

最佳影片:安妮•霍尔 Annie Hall

第51届奥斯卡(1978-1979年度)

最佳影片: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第52届奥斯卡(1979-1980年度)

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

第53届奥斯卡(1980-1981年度)

最佳影片: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第54届奥斯卡(1981-1982年度)

最佳影片:火的战车 Chariots of Fire

第55届奥斯卡(1982-1983年度)

最佳影片:甘地传 Gandhi

第56届奥斯卡(1983-1984年度)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第57届奥斯卡(1984-1985年度)

最佳影片:莫扎特 Amadeus

第58届奥斯卡(1985-1986年度)

最佳影片: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第59届奥斯卡(1986-1987年度)

最佳影片:野战排 Platoon

第60届奥斯卡(1987-1988年度)

最佳影片: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第61届奥斯卡(1988-1989年度)

最佳影片:雨人 Rain Man

第62届奥斯卡(1989-1990年度)

最佳影片:为戴茜**开车 Driving Miss Daisy

第63届奥斯卡(1990-1991年度)

最佳影片: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第64届奥斯卡(1991-1992年度)

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第65届奥斯卡(1992-1993年度)

最佳影片:不可饶恕 Unforgiven

第66届奥斯卡(1993-1994年度)

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第67届奥斯卡(1994-1995年度)

最佳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第68届奥斯卡(1995-1996年度)

最佳影片:勇敢的心 Braveheart

第69届奥斯卡(1996-1997年度)

最佳影片: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第70届奥斯卡(1997-1998年度)

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 Titanic

第71届奥斯卡(1998-1999年度)

最佳影片: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第72届奥斯卡(1999-2000年度)

最佳影片: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第73届奥斯卡(2000-2001年度)

最佳影片:角斗士 Gladiator

第74届奥斯卡(2001-2002年度)

最佳影片: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第75届奥斯卡(2002-2003年度)

最佳影片:芝加哥 Chicago

第76届奥斯卡(2003-2004年度)

最佳影片:指环王3 王者归来The Loa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第77届奥斯卡(2004-2005年度)

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第78届奥斯卡(2005-2006年度)

最佳影片:撞车 Cras

  奥斯卡传记片审美探寻的特点

  摘 要 题环球视域

  正 文

  传记片作为历史人物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特殊的规定性构建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独特的传记美学。好莱坞**人在试图诠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这一美学命题的过程中,对于**内在的美学特质进行了一次重新的解构与颠覆。在奥斯卡中的屡获殊荣也说明了其探索上的成功,其中的传记片最终以在经典人生中“游戏”审美的独特追求,缔造了好莱坞**史上的又一个神话。

  “任何能够多年存在的样式都很有可能存在固有的**特性”。(注:斯坦利•梭罗门:《**的观念》,中国**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20世纪30、40年代制片厂制度兴盛的好莱坞,将“生产”概念引入**创作之中,创造出一批具有相对固定的制度模式,相似的风格、主题、结构关系及共同的样式特征——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容易判断的人物性格、固定的**语言模式、漂亮耀眼的明星、惊异罕见的奇观和回避现实的娱乐效果等特点的**——类型**。“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注: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体现了好莱坞与其模仿生活,不如模仿一部经典故事的美学理念。所以,人们开始纷纷探索类型片内在的**价值,并试图艺术地利用这些价值。作为类型**中特殊题材的传记片在美学探寻和变革传统类型**的叙事理念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构成了传记影片的二律悖反,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必须寻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如果只是纪实必然丢失了艺术,如果偏离现实太远也就不再是传记片了。虽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又成了最大的难点,无论历史人物的杰出和伟大在**中得到消解,还是被无限地夸大,都可谓是一种失败。导演的任何想象、润饰和虚构都是在一种近乎于真实感的营造中完成的。艺术化的处理并不能“间离”受众的审美心理,只有提高**的拍摄、构图、语言、视角等各方面的艺术思维,才能使之具有吸引受众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导演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吸引。在奥斯卡的获奖及其提名影片中,传记影片所占据的比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公民凯恩》、《辛德勒名单》、《莎翁情史》、《巴顿将军》到《美丽心灵》、《钢琴师》等,传记片一路走来,在奥斯卡屡获殊荣充分肯定了其在艺术表现和创新上对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传记片本身的美感特征不仅能很好地实现**人所期望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创造契合,而且能使受众在现实世界中感悟历史,在精神对话中理解伟大,一种崇高而静穆的美学精神也自然地流淌其中。总而言之,奥斯卡传记片在美学探寻中的审美思维是独特的,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人性的支点与文学性的阐释统一

  传记片既然是以历史上杰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一种影片,人物自然也就成了整部影片审美意蕴展现的核心。在拍摄之前,导演与人物之间必须达成某种默契。换句话说,只有当导演真正走进被塑造人物心灵的时候,才能使一个伟大的灵魂“复活”。在超越时空的精神性对话中,人性的力量毋庸置疑成了燃烧导演创作激情的火种,同时也是传记影片结构全片的支点。

  众所周知,斯皮尔伯格一向是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然而,在他已享誉世界之时,他却一改往昔的风格,放弃了惯用的**特技,耗资2300万美元拍摄了一部长达195分钟的传记影片《辛德勒名单》。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斯皮尔拍格挑战这一全新的体验,将摄像机直面现实的呢?他自己的一段表白帮我们揭开了谜底:“拍摄《辛德勒名单》对我来说好像不只是一部**,因为那代表的是一个深刻的旅行,进入一个奇怪的男人的心灵的旅行,并且也是我自己的心灵之途。制作《辛德勒名单》不止因为我的信念,而且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通过讲奥斯卡•辛德勒的故事,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个人,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人能这么出名。”原来,他在用**去阐释伟大的人性。

  伟大并不等于完美,人们往往在英雄情结的利诱下,在伟人身上平添了很多美丽的光环。所以,传记影片的拍摄实际上面临着两种美学原则的诱惑。一是以人为中心的诗性美学;二是以史为中心的纪实美学。直接表现出一个导演从什么角度,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立场拍摄传记片,是仰视地造神给其头上添加光环,把天才置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神龛?还是平视地接近和深入,尝试让人们理解他的生活贴近他的内心,从而让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巨大的支持,导演的思维也经历一场伟大的探险。奥斯卡传记影片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美学倾向都有所尝试。例如《美丽心灵》中对于数学天才的美化,以及在《辛德勒名单》中的人性最低劣和最闪光都集于一身的辛德勒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这两种美学风格的融会统一,“艺术化的历史”或是“历史化的艺术”的取舍和评定,必须由艺术的自然选择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突出人物、淡化背景的奥斯卡传记片中,把人性表达得既饱满又真实到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艺术追求,并未仅仅靠声画、色彩、造型这种单纯的艺术性的表现来表达,而是都不约而同地借助了文学性的阐释来完成艺术的升华——把潜藏于感官享受背后的具有生命意识的东西呈现出来。

  影视的艺术产生并不能使其摆脱文学性的影响,在消费时代,传统非文学性的话语开始迷恋修辞,文学性逐渐泛化到整个文化发展之中,**的文学性在“梦工厂”制作中,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成为**最具生命性的元素并不奇怪。随着消费文化进入中国,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个潜藏在好莱坞**中的很可贵的元素。纵观奥斯卡优秀的传记影片,任何一种技术的探寻,例如《公民凯恩》中长镜头和精神镜头的运用;或是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缔造,例如《辛德勒名单》中那个红衣女孩的两次出现,或是对于人物进行非真实的艺术化的处理,例如《美丽心灵》留下的质疑;或是导演别有新意的艺术想象,例如《巴顿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表现一生铁血的成功,都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那就是追寻对于人性的文学性的阐释。生命深刻的东西并没有因为艺术化的处理而被消解,观众在影片内在生气和灵魂的支撑下,得到了享受和心灵的净化。传记影片人性的审美意蕴和文学性阐释带给人们的震撼,成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传记影片获得成功的先机。当然,奥斯卡传记片能够成功地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美学命题,还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思维上的创新。

  长镜头思维与蒙太奇思维交汇

  “蒙太奇”和“长镜头”作为**的两种基本语言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地发掘,随着对两者探讨的深入,它们存在的价值已不单纯是一种镜头技术层面上的组接或是延伸,作为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它们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奥斯卡传记片,让“蒙太奇”和“长镜头”在技术与思维两个维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人们在日常观察事物和思考题时,既可以通过连续的跟踪而不破坏现实的时空统一进行,也可以通过分割现实打乱现实的时空统一进行。在**中,把分割的、离散的、跳跃的思维方式称之为蒙太奇思维,而把完整的、连续的、静止的思维方式称为“长镜头思维”。

  在整个**的发端时期,蒙太奇理论是垄断性的理论,在单纯的蒙太奇思维指导下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长镜头理论起步相对晚一些,其中技术革新给长镜头的应用带来了可能,然而真正使人们关注并使用长镜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在于传记片《公民凯恩》的问世。

  《公民凯恩》(又译《大国民》)这部长达117分钟的黑白片可谓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里程碑之作。导演奥逊•威尔逊,以20世纪初叶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多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和长焦距镜头的系统运用表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长镜头理论最终也具有了与蒙太奇理论相提并论的地位。我们不否认威尔逊由于受文学技巧和他的广播剧的影响做出非凡尝试,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传记片拍摄特点的一些内在的驱使。

  表现性和再现性,虚构和真实在一部影片中同时得到最完美的呈现,这是传记片内在特质的要求。导演奥逊•威尔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合理地利用了蒙太奇和长镜头各自的特点,将影片整体结构的虚构与细节真实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公民凯恩》的整体构思和创意在当时而言是大胆而前卫的,以闪回的方式通过五个人主观的叙述再现凯恩的一生,这本身是以打破生活的逻辑的一种虚构作为承载真实人物一生的一种新的尝试,观众原有的视觉思维的惯性在不断闪回的镜头中被无情地撕裂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在这种视野受挫的时候觉得失掉了真实,就在于导演将长镜头的照相机似的摄影美学,用于真实的细节再现之中,“小真实”触发了“大真实”的审美情感,最终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导演试图在大胆剪辑下凸显纪实之感的美学追求。《公民凯恩》的成功,就在于导演对于长镜头应用的成功,由于其银幕时间与现实时间相同,不仅实现了逼真之感,而且也积淀了情绪,促使受众在虚构中聚焦真实,填补了观众对于传记影片特殊的期待视野。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之外,两种贴近日常生活感官特点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和应用使得这一部作品具有了超凡脱俗的美学韵味。

  纵观此后奥斯卡传记影片的拍摄,在纷繁复杂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延续了《公民凯恩》中长镜头和剪辑技巧相结合的模式和思维特点。概而言之,就是造型与情绪两大元素的重视与应用,即经典片断+时空闪回。传记影片在心理上常与往事的追溯联系在一起,同追溯的印象性和不完整性相对应,情绪和造型成了影片的重要表现因素。**的独特思维,就是声音和画面的思维。不论声音造型,还是画面造型,都应成为导演构思的主导,造型的作用无可置疑地在导演构思中具有美学价值。观众看过影片后不一定记住多少情节内容,却极有可能因造型而生出一些印象式感受,从而获得某种对历史情境的直观领悟,更真切地贴近历史本质和人物心灵。这种领悟也许不是那么清晰明了,可以条分缕析,却能因此而更显得情韵深长,耐人寻味。例如《巴顿将军》第一个画面,美国国旗的星条色彩与巴顿将军的结合;赤裸的身体向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表达……这些造型和画面都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那种人性中最本真的契合变成了情感流淌最好的通道。整个影片的结构剪辑,通过蒙太奇的运用打破现实中线性的发展模式,营造出一种节奏和情绪,在动态中感受现实与回忆时空交错的美感效果,不仅为**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同时也体现了长镜头和蒙太奇在传记影片中的极致发挥。正如前面所说的,这种发挥又非常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绪、思维、心理所呈现的状态。人类本性的东西在完全不必受到任何限制的自由条件下得到亲切的迎合,所以,奥斯卡传记片能够得到欣赏者一致的青睐也就不言而喻了。

  审美游戏与经典缔造共生

  好莱坞传记片之所以能够创造“银幕神话”,对于人天性的关注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与人的游戏的天性不可分割。追溯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游戏和艺术的产生都是天性使然,两者都在试图“摆脱来自感性的特技强制和理性的道德强制”,游戏的状态先于艺术给予了人们以愉悦的享受,使得过剩的生命能量以一种最自然和快乐的方式得到了释放。可见,审美、游戏、快乐本质上就具有异质同构的相似性,伽利释尼最终将其阐释成“审美游戏”。当今社会,受到生存和社会双重挤压的现代人群,在紧张的生活焦虑中往往会故意保留自己一点点心性和能量留给艺术,或许正是这种游戏天性的集体无意识的传承和绵延。

  在这里,游戏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它变成了一件十分严肃的、触及灵魂的事情,“精力在这样毫无结果的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找到出路,这就是游戏”。(注:席勒:《关于美学的论文》,莫斯科版,1935年,第224页,转引自《美学》1984年第3期,第43页。)“对艺术的高度享受,就是共同参与‘游戏’”。(注:席勒:《关于美学的论文》,莫斯科版,1935年,第224页,转引自《美学》1984年第3期,第43页。)“游戏”的原则也就成了美的原则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席勒所说:“人仅仅当他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一个完全的人。”(注:席勒:《关于美学的论文》,莫斯科版,1935年,第224页,转引自《美学》1984年第3期,第43页。)

  影视艺术的发生和繁荣本质上也是与大众娱乐游戏的心性密切相关的。传记影片的制作,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游戏的审美本质的关系更近。游戏动作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情势的两重性。在游戏中人们模仿某物,但又不与模仿物相混,对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人们在游戏中,往往处于一种相信“这个如此”,又同时知道“这个不是如此”的矛盾之中,因为游戏者同时处于两个圈子里——假定的和真实的。忘了情势的两重性质,就意味着停止游戏。这与人们欣赏传记片的审美心理是完全一样的,传记片所寻求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就蕴藏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好莱坞在经典的传记影片拍摄中,导演往往不约而同选择了在经典人生中“游戏”审美的美学路径。

  “人的心理具有一种超越物质现实处境的特有天性,这一天性不仅决定了人类事业的开阔与抱负的高远,也赋予人以奇特的幻想天赋”。(注:邹红主编:《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所以当人摆脱了一切顾虑进入审美游戏的时候,人的内心非常敏感,它开始感受到一种自由,“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竞争的力中解放出来”。(注: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8页。) 在无形间,人们对于艺术有着一种浪漫和暧昧的期待。这也正是好莱坞**主导的、内在的基调没有多少变化的原因——较少个人性和主观色彩,用浪漫的色调沐浴现实,其主旨永远是使全世界及其居民不仅异常美,而且绝对纯洁。对于现实存在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浪漫表现,迎合了人性本身对于艺术的期待和满足。

  传记影片的主题一般都是比较庄严和神圣的。因为经典的人生往往都是与沉重或是悲剧相伴,人们期待感受这份凝重,但是又并不愿意仅仅了解到这份沉重,而是更多地为了一种滋养。伟大的导演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公民凯恩》中玫瑰花蕾的秘密的悬设," Moss, moss, moss……" 一个简单的单字重复,道尽了繁华落尽的凄凉。这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寥落,也是“画檐蛛网,曾为歌舞潮”的人生慨叹。物是人非,晚年的凯恩最终只有终日形影相吊,任生命走向尽头。到凯恩辞世的时刻,主观的情绪物化在一个蕴涵生命奥秘的水晶球上凝结了。《美丽心灵》用悬疑片的方式来表现纳什的幻觉世界,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造成了“间离的”效果,娱乐要素和怪异的枝节在观众与主人公之间垒起了一道墙,使得我们被感官刺激和紧张的剧情紧紧吸引,在真实与虚构中质疑。当节奏终趋平缓,刺激消失时,纳什一个人的战争也已接近尾声,我们似乎在看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独幕剧,戏中没有我们,但我们却会怀着敬意和欣慰站起来,鼓掌,然后走出影院,和平凡的生活混为一体。《巴顿将军》、《辛德勒名单》……中都有相似的创意,在不同程度上暗合着人们游戏的心理,当假定的东西在我们面前掩饰起来,仿佛生活本身一样时,“在场效果”就具有它深刻的美学内涵。

  审美游戏直接引发了影片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艺术趣味引导着人们在一种自在的状态中去接受,不会因为题材的严肃性或者因为意蕴的庄严性而产生一种欣赏的疲劳,造成艺术效果不必要的流失。

  综上所述,好莱坞传记片成功的拍摄经验是建立在对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间这种传记美学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人性的发掘、文学性的阐释,艺术思维、艺术效果的探索,以至于对于人的审美、游戏的天性的关注,都很好地诠释了传记影片中孕育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美学命题。好莱坞的**人在传记片中重新结构和延续着类型**的神话,我们也希望能在对经典**类型的深入剖析中找寻到中国**人可以借鉴之路,最终使得中国**早日与奥斯卡经典“对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2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