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是一部独特的历史戏说电视剧。 一部戏说剧在保留故事有趣的基础上却透出一点厚重和沧桑。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曲艺化的电视剧,就像西游记是戏曲化的电视剧一样。现在流传下来的单口相声,评书,民间故事多来自清末民国,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当代的小说有明显差别。比如脸谱化的人物,略微夸张的性格和举动,简单朴实的是非销神慧观念,相信天理,报应,世事轮回等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5XIMwZ36jIUW_1Mkk0n0w
pwd=je07 提取码:je07这部剧虽然是现代人戏说历史,却充满亏答了旧的味道,让人觉得有趣又有些感怀,而没有现代人乱入的违和感。 其中 本剧通篇充满了对于官举档场,世情瞎陵,皇权,人性的讽刺隐喻,可以说得上是戏说历史电视剧的最纯答铅顶峰,不是历史胜似历史。
刘墉生平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
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清乾隆名臣刘墉的故事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剧中的刘墉虽弯腰驼背,但聪明机智、正直勇敢、藏巧于拙,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出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呢?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一、刘墉出生名门,书香世家。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每代都有人高中科举,并在朝为官,被历任皇帝所倚重,至刘墉这一代时,已是4代进士了。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一度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膝下有4子。其中老二刘果在顺治十七年高中进士,出任刑部郎中。
老三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的进士,担任过四川布政使,是当朝有名的清官。刘棨有10子,数刘统勋最有成就,他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仕途顺畅,先后担任工部、吏部、刑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士等。刘统勋为官清正,敢于直谏,深得雍正和乾隆信任,乾隆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其正。”刘统勋病逝后,乾隆帝赐谥号“文正”,是文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里,一共才有8位文臣获此殊荣。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受家风影响,自幼聪慧敏思,熟读经史,满腹经纶。不过他出道较晚,31岁时才中进士。传说刘墉科考时的试卷曾入围前10名,主考官奏请乾隆钦点他为状元,但由于乾隆的反对,刘墉最终获得第二名。
二、刘墉为官刚直,忠于职守。刘墉一生为官50余年,仕途初期,他只是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侍讲等职。5年后,刘墉被外放地方官,历任安徽和江苏学政,后转任太原和江宁知府。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刘统勋去世,刘墉去职回家守制3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两年后,刘墉回京任职,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及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等职。
到了嘉庆年间,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一职,最终成为民间流传的宰相。在为官期间,刘墉始终忠于职守,为官清廉。任职安徽学政时,刘墉对当地的捐纳贡监生严格审查,对那些目无法纪的生员予以惩办。在江苏学政任内,刘墉刚正不阿,大力整饬科场积弊,勇于革除考场弊病,被当地官员赞为“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在他的努力下,两地的士风和吏治均有较大改观。
其后,刘墉转任江宁知府,这正是他声名鹊起之时。在此任上,刘墉公正刚直,嫉恶如仇,严厉打击各种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奸佞之徒,为百姓伸张正义,审理了不少有名的案件。百姓十分感念刘墉的功绩,称赞他为“当代包拯”,后来的《刘公案》,就取材于他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绩和故事。回到京城后,刘墉仍然不改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品德。
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婪索亏空。国泰何许人也,他是当朝红人和珅的亲信。但刘墉面对和珅的骄横跋扈,依然铁面无私,宁折不弯。他假扮道士,独自一人深入山东境内,查明了国泰等人不但隐匿灾情不报,而且肆意残杀进京请命的百姓和乡绅的劣迹。同时国泰等人还不顾百姓实际情况,强行征税,搞得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刘墉在掌握了国泰等人的铁证后,上报朝廷,要求予以严惩。纵使只手遮天的和珅,也无可奈何,国泰等人随后被绳之以法。
三、刘墉才华横溢,人称“浓墨宰相”。刘墉不但是一代名臣,还是一位涉猎广泛,才华横溢的大师。他曾谦虚地对自己的才学做过评价:“吾生平有三艺,题跋为上,诗次之,字又次之。”实际上,刘墉在这三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底,尤其是他的书法造诣很高,被后世之人评价为“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和成亲王、翁方纲、铁保3人齐名,被誉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在书法上的最大成就,是对传统书法的推陈出新。他用墨厚重,字体端庄遒劲。同时他的草书也别具一格,字体潇洒飘逸,酣畅洒脱。四、刘墉和影视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影视中的刘墉被称之为“刘罗锅”,给人展现出幽默诙谐,大智若愚的形象。但历史上的刘墉虽然谈不上仪表堂堂,但也并非驼背,只是在他晚年之际,年老背驼,曾被嘉庆皇帝亲切地称为“刘驼子”。
于是,“刘罗锅”之名得以传播开来。影视剧中,关于他和和珅斗法的故事也大都为虚构。刘墉确实曾和和珅同朝为官。当58岁的刘墉担任南书房行走时,27岁的和珅已是军机大臣。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和珅不但比刘墉小很多,而且深受乾隆宠信,身居高位,比刘墉的官职相对较高。因此,两人针锋相对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刘墉专门和和珅斗法一说。嘉庆九年,85岁的刘墉病逝,嘉庆赐谥号“文清”,以表彰他对朝廷的贡献。(
参考资料:
刘墉的《幽默感》阅读题答案
坐着为了说明幽默的语言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示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与反击,这一点,举了几个事例来证明?请你概括出来
谁有《幽默感》的答案孕妇过马路被交警拦住。。
孕妇:我没闯红灯,走的斑马线,你拦 啥?
交警:你超载了。。
爱的礼物 刘墉的阅读题答案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边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著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珠。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位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稚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方框内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3.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位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8.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幼稚、笨拙。②灰心失望。
2、示例:①往事又浮现在眼前。②回忆的门打开了……(过渡自然、恰当则给满分)。
3、“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得意(地)”。“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因老师喜欢她的礼物(或:理解她的感情)而高兴、兴奋。
4、老师称赞学生稚拙的画,并不是针对画的水平,而是表示珍惜学生对自己爱的感情,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有所图的(或:有个人目的的;有功利思想的;自私的)。纯洁无暇(或:纯真等)。
6、说明这种爱十分热烈。
7、议论。①揭示中心。②照应前文(开头)。
8、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而这种爱,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体会到并珍惜它(只要能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写出即可给满分)。
快乐是什么 阅读题答案 刘墉既然是阅读题,肯定要根据原文来回答的。问的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你的观点。
培养幽默感可以阅读的书籍《幽默大师》《幽默的力量》。多看看一些笑话、娱乐节目等或许也能帮助你把幽默感增强!
快乐是什么 刘墉 阅读答案
快乐就是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快乐
传家宝 阅读刘墉答案急~!12.文章中王维的古画题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两句王维的诗在下边。(2分)
13.小说三次写到临终嘱咐,而且嘱咐的内容基本相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分)
14.兄弟俩最终没有拍卖古画并能取得谅解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你认为小说题目“传家宝”在作品中有什么含义(4分)
(1)
(2)
答案: 12.略
13.深化主题的作用,说明不屈服、艰苦奋斗的精神已世代相传。
14.兄弟俩明白了古画是假的,不值钱,但是古画所代表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无价的,这种精神不能丢,所以兄弟俩取得了谅解。
15.(1)那幅古画是传家宝(2)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真正的传家宝。
致命的母爱(刘墉) 阅读答案,需要题目和答案。 Thanks赏析,这个够用了
《致命的母爱》构思巧妙,将母爱置于和谐与不和谐之间,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群“精疲力竭”的敌兵冲进民宅,占据了主人惟一的房间,“满脸倦容”地睡去。女主人看着这群年轻的敌兵,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缓缓站起”、“ 轻步”走过去,为敌兵拾起军毯,盖好。那么小心翼翼,惟恐打搅他的故乡梦,惊忧他渴盼母爱的思亲梦。敌兵在享受梦中和现实的双重母爱,多么幸福。一切是那么安宁、平静、和谐。然而敌兵双眼张开,“浑身震动”、“野兽般怒吼”,残忍地刺杀了女主人,枪杀了她的丈夫。“滴血的尖刀在月色下闪著寒光”,令人不寒而栗。至此,悲剧效果已很明显。但结尾敌兵的内心独白又把故事推向 ,把悲剧推向极致。“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他感激梦中渴盼的母爱,却击毁了正真切享受的母爱。两种母爱在这里形成强烈的撞击,变得如此不相融,不和谐。女主人的母爱带给她的不是感激和报恩,而是无情的杀戮。这悲剧缘于什么呢?是女主人对敌人本性缺乏清醒认识,因而演绎了又一出《农夫和蛇》的故事,还是敌人残暴无道,丧尽天良;抑或是不知情的“误杀”?鲁迅曾说过: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幕无言的人间悲剧告诉人们,战争不仅造成家园的破碎,更造成了人间一切美好东西的毁灭,致使人间至真至纯的母爱变成“致命”的母爱。
母爱“致命”,致命在女主人的善良、同情之心,致命在她身上固有的“舐犊之情”。我们悲叹女主人的不幸时,也许会想:女主人在敌兵熟睡之际,升腾起的不应是充满母爱的同情,而是对入侵者的仇恨;和她丈夫不声不响地杀死敌兵,该是另一结局。但假设改变不了现实,与生俱来的母爱使她做出了“致命”的选择。善良的母爱残害了她。我们无法指责她的善良,叹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母爱更“致命”在战争造成年轻敌兵灵魂的扭曲,人性的泯灭,对母爱的曲解。敌兵“才十七八岁”,是“不全懂事 ”的孩子,他们也渴望母爱,渴望亲人的呵护。但战争发动者把他们推上战场时,又对他们进行彻底地“洗脑”。向他们丑化、恶化对方,训练他们以敌对的眼光看待敌对方的一切。他们残暴对待别人时,把别人的一切视为“暴行”。这种思想一旦固化,与敌对方接触时,他们的眼里就只有“仇”,没有“情”。他们无法相信,女主人的行为是至真至纯母爱的关切。而本能的反应是“暗算”,因而刺死女主人后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庆幸。母爱竟可怜到这地步。这是战争对母爱的亵渎,对一切美好东西的亵渎和践踏。
巧设梦境、运用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梦境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与现实相对照,深化主题,加重悲剧色彩。敌兵梦中“渴盼母爱”一方面与现实中“享受母爱”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图画,一方面又与现实中“践踏母爱”形成不和谐的矛盾冲突。文章始终把母爱置于情与仇、和谐与不和谐之间,比单设“享受母爱”与“践踏母爱”的冲突更有深度,更有表现力,更能揭示战争的罪恶。
无怨无悔的爱阅读答案刘墉世间的爱情有好多种:有的是攀龙附凤的爱;有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有预谋的爱;有的是忘年之恋;还有的就是不伦不耻的孽缘。
只有一种爱是人们梦寐以求或终身都在寻觅那就是:不计名利,为了心上人可以抛弃一切,无怨无悔的爱。但这真爱在如今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很难拥有它。
本人很荣幸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这份爱的存在。就在几天前的中午,准备午睡的我,想想时间还早,看一会儿电视再睡吧!
于是开启网路电视搜寻到《人间》栏目,看到有条标题为《下辈子哥娶你》开启一看:正见演播室中间的沙发上坐着漂亮时尚的女主持人。她旁边坐着一位面板白皙,有着一双双眼皮大眼睛很壮实的中年女人。
认真听着她和主持人的对话,知道她是重庆市偏远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可她经历的感情却很不一般,已经三十多岁的她到现在还没有结婚。不要认为她是自身有问题找不到婆家哦,她只是为了照顾一个高位截瘫跟她毫无关系的男人耽误了终身大事。
事情得从十八年前说起:在她还是十七岁小姑娘时,家境不富裕的她经人介绍到千里之外以小保姆的身份,来到跟她年龄差不多,因工伤成了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只能躺在床上的男孩家里,以每月20元的工资照顾他日常生活。( 文章阅读网:sanwen )
男孩子下半身完全没有知觉,大小便不自觉地拉到床上。小伙子看人家还是小姑娘,不好意思让女孩子清理,再说也难为情,所以两三天不让姑娘近他床前。
女孩忍受不了一屋子难闻的气味,不顾男孩的阻挠,执意般他擦洗了身体,一边清理床上的棉被:一边对男孩说:“既然我是你雇来的,就该不怕脏做好本分的事。你没必要为了顾全我的面子而委屈自己,躺在臭气熏天的床上,这多不舒服啊!如果你怕难为情,那我们就以兄妹相称我就叫你二哥吧,你叫我幺妹好了,这样就没什么可难为情了。”
男孩子听完女孩子发自肺腑的话心想:老天爷待我不薄,绝境中的我碰到心地这么善良的姑娘,不由得趴在床上大哭起来。
姑娘在这里干了有一个多月时,她哥哥和妈妈听人说她在帮一个小伙子擦洗身体,是件多么尴尬的事,就不让她做带她回家了。
回到家的女孩一直放心不下躺在床上没人照顾的男孩。跟男孩相处的这段时间里,知道他跟自己一样都是在单亲家里长大,而在前不久一直照顾他的父亲丢下他仙逝了。
想着二哥凄凉的处境,她不顾哥哥和妈妈的劝导,偷偷地跑回到男孩身边还像往常一样照顾着他,气得哥哥和妈妈跟她断绝了关系。当时的她还有一个刚定亲不久的未婚夫,未婚夫也用恳求的语气对她说:“别干了好吗?我们一起去打工,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她还是没听未婚夫的话,执意留在了二哥身边。
村上一些无聊的村民说她可能早就成了人家的老婆啦!要不然怎么会放弃健康的人,而选择半身不遂的二哥呢?未婚夫忍受不了这些流言蜚语,取消了和她的婚事。
二哥问她牺牲这么多,只为了照顾他这个废人值得吗?
她笑笑回答说:“我不觉得啊,因为我早已把你当亲哥哥了,医生不是说你只能活八年吗?那我陪你走完人生的最后程,那时的我才25再去找自己的幸福也不迟啊!”
春暖花开、秋去冬来、在女孩的精心照顾下,被医生判定只能活八年时间的二哥多活了十年。
是她十几年如一日的帮二哥擦身、洗衣、做饭、种地、家里所有的重活、肮活都是她一个人承担。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男孩怕她出什么意外,满怀深情地写了一封情书,托人带给她,信里浓浓的爱意让女孩明白了二哥对她无奈的爱,而她也早已把二哥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可等她病好回到家,二哥就再也没向她表白过。她知道二哥是自惭形秽,为了不增加他负担,也只能把这份情愫深深的埋在心里。
也许是上天这对有情人,就在九年前秋天的一个早晨。睡梦中的她被一阵婴儿的哭声吵醒,开启房门一看:一件花棉袄包裹着一个刚出生不久小脸冻得通红的婴儿。
她轻轻地抱起婴儿关上门。当她开启包裹在女婴身上的衣服发现夹着一张纸条,写着女婴的出生年月日,离今天刚好十天。
看着怀里的婴儿,心想:我就收养她吧!我、二哥还有她就组成了三口之家,永远在一起不分开。她为女婴取名叫桂花。
现在九岁的桂花老问她:“为什么妈妈叫爸爸为哥哥?而爸爸叫你为妹妹?我同学的父母都不是这样叫的。还有为什么爸爸老叫一些不认识的叔叔让他们带你走?这些都是为什么啊?”
在桂花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她曾教桂花叫她阿姨,叫二哥叔叔,可桂花老改不了口,偏要叫他们为爸爸、妈妈。
邻居的老奶奶也说:“就让小孩这样叫吧?这样听起来亲些,再说对她成长也有好处”所以她也不勉强了。
原来,二哥为了不再拖累她,请村里的媒婆帮忙介绍男孩到家里相亲,让她过自己的生活,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可她对每一个来相亲的男孩说:“她不可能离开这个视为生命的男人,和视如己出的桂花”那些男孩都知难而退了。
今天她来到《人间》栏目,只想借助节目对二哥说出憋在心里多年的心里话,她对着屏风后坐在轮椅上的二哥说:“我们相依为命、风风雨雨从少男少女走到中年,虽然我们没有夫妻之实,但我心里早就把你当成最亲近的人了。我也清楚你心里的想法,你觉得不能给我一个真实的夫妻生活,不想连累我而不敢向我表白,可我对这些不在乎啊!只要每天能看到你平安的躺在床上,和聪明活泼的桂花,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没别奢求只要我们一起上街,当不知情的人问起你们是我什么人时,我不用回避,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你是我爱人,桂花我女儿。给世人一个交代,给桂花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她跟别孩子一样在一个温馨家庭中长大,也让我感情有归属。我多么想跟你做一对受法律保护的夫妻,求你答应我这个请求吗?”
坐在轮椅上的二哥泪流满面地说:”如果上天能让我站起来,哪怕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也要让你做我最美丽的新娘,用一生好好爱你。这对我来说只是个梦。你已经把少女最美好的青春给了我,让只能活八年的我,活到了今天,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如果我再自私的把你留在身边,用一生的幸福葬送在我这个一无是处的废人身上,那我还是人吗?不要再牵挂我了,去过自己的生活吧!只要你幸福我就很高兴,下辈子,如果我们有缘,哥一定娶你。”
我流眼泪看完这感人的爱情故事。心想:要是有一个从天而降的神仙,向坐在轮椅上的二哥吹口仙气,让他站起来,娶这个纯朴善良的女人,给她温馨的家。可惜这只是我的幻想。也许美丽的爱情都有它的缺陷,所以我也只能忠心的祝福他们相亲相爱过一辈子,祝好人都一生平安。
没幽默感上初中,老师查寝。班主任是个女的。
查到的时候,大家马上安静,装作睡觉。
然后老师进来,发现一男生坐着,就问他,
人家都睡了,你怎么还坐着不睡啊?
男生答:“老师,我在换 ……”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惟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是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应当说,刘墉在仕途上开局良好。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刘墉做过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提督学政是一省的教育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但不同之处在于,学政不受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制,独立开展各项事务,督抚大员也不能侵其职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学政离任,督抚才可暂时代管其事。学政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反映地方情况,吏治民风。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很是严肃认真。据清人笔记记载:“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为官处事风格也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以刘墉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为例,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之父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主要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弹词艺人的想像夸张和道听途说的内容,未必都是实录,但说明刘墉在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dòu)。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意思是说,刘墉到江宁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耀武扬威,对百姓关爱拯其脱离水火,不怕得罪上司而怕百姓受苦。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国泰与和珅过从甚密,因此,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使得国泰有了挪用其他款项填补亏空的时间。赴山东途中,和珅还以言辞威胁钱沣。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说不用彻底核对,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大呼曰: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刘墉支持钱沣,同时也就得罪了和珅。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chì)”。
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刘墉入朝为官期间的种种“劣迹”,是想探讨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是当时朝廷上的政治气候决定的。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乾隆问和珅,你是做忠臣呢,还是作奸臣?和珅答,我不做忠臣,也不作奸臣,我要做的是让您高兴、逗您开心的弄臣。结果乾隆对和珅的回答很满意。这个情节很可能只是出于编剧的一种想像,但应当说,剧作家对乾隆心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所以,他下令禁绝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之类为官员扬名的活动。老年乾隆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越发膨胀,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再加上当时朝堂上宵小环绕,和珅弄权,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御史曹锡宝曾经想通过参劾和珅家奴刘全以达到惩办和珅的目的,结果反遭陷害,被革职。所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刘墉为地方官时还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而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反而无所建树,唯唯诺诺。也许从适应官场规则、保全自己的角度看,刘墉这样小错不断、屡遭申饬、弄得自己名誉扫地,未必不是聪明之举。
在当时以滑稽方式为官的还大有人在。比如嘉庆帝的老师朱珪,也是如此。据说他晚年每逢门生、旧吏来看望,他所言皆不关政治,全为诙谐之语。
这些以清正刚直著称的官员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乾隆皇帝聪明太过,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庸”。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汉高祖刘邦与承相萧何之间的关系。萧何作为大汉第一功臣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后,继续兢兢业业地办事,清正廉洁地为官,因而在百姓中口碑极好。这使得刘邦很不放心,于是找借口将萧何抓了起来,虽然念及旧情最终又释放了萧何,但萧何出狱后汲取了教训,不再顾及名声,圈地、贪渎之事也颇做了几件。老百姓意见很大,也有人向刘邦告状,这下刘邦却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出生于官宦世家,隶属名门望族。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所以从小就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接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也为他今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做了良好的铺垫。
乾隆十六年,31岁的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进士的优秀成绩,随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右迁为侍讲,刘墉也不负众望,正式步入家族的事业,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虽然在此并没有列举具体事件来刻画刘墉的为人,但是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长大后取得成就来看,二者是成正比的,即使里面也含有一些“拼爹”因素,然而举人到进士的这一步全然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步入仕途之前的刘墉确实志向远大,能力过人。
原本顺风顺水的仕途却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上次因为他父亲的恩荫,所以刘墉在求学路上快人一等,然而这次却因为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下狱,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惩治。后来刘统勋父子虽然得到宽释,但是刘墉却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同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地方官生涯,然而政绩出色的他,先后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升迁为太原知府。在担任地方官的第14年,他再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为政公正清廉,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年无怨无艾的付出,其中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而这段小插曲所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刘墉为人骨气十足,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
而此后的几年间,刘墉的仕途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起起落落。所幸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熬出了头,这一年,他被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据史书记载,面对当时不可一世的和珅,刘墉并非像电视剧眼泪那样针锋相对,反而也是和群臣一样表现出消极闪避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得做到几分阿谀奉承。当然我想说的是这也怪不得刘墉,我们不能现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情,彼时的从众心理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巧妙避开和珅的锋芒,以便日后的斗争。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本质上还是那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然而,可能是习惯了地方官吧,调回中央的刘墉却在今后的事件里错误不断,先是因为泄露了皇帝的谈话内容而被申饬;接着是负责的乡试发生贿赂案受到弹劾;而后是对于自己部下的失职行为不给予纠正而降职,然而这只是开始,接着又是因为担任乡试主考官期间,安排失策导致批卷草率,严重影响了乡试质量,为人所诟病;推举才能庸劣的戴世仪出任知府;还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似乎是变了另一个人似得,带给后人更多的是一个错误不断,无能的庸官形象。可是,单凭这一时期的错误是无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况晚年时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颜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岁的和珅斗争中,时年耄耋的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然后奏报朝廷。
嘉庆随即处死和珅,为朝廷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为老百姓减轻了赋税的压力。同一时期,他也喜提“刘罗锅”这个称号,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刘墉常年低头弯腰练习书法导致驼背,则是另一种说法)。
和珅案后的第五年,刘墉于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从刘墉去世后所追赠的官职和赐封的谥号不难看出嘉庆帝对他为人的崇高评价和平生政绩的高度认可。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评价,最忌讳的就是脱离具体事件,单方面评价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结合客观事实,考虑功过参半,那么无论读者再怎么客观公正,也会被笔者的内容带偏,形成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