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风情展

三江侗族风情展,第1张

侗族 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基本连成一片;另有数万侗族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地区。广西境内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别是大聚居、小分散。侗族自称为“金”(jieml)或“更”(geml)、或“干”(gaeml),这是因方言不同致。内部有“金绞”(jieml jaox)、“金坦”(jieml tanx)和“金佬”(jieml laox)等支系。“洞人”或“侗家”则是汉族对侗族的称呼。

在旧中国至秦汉之际,侗族属于“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支系,隋唐时被称为“僚”,有的史书称之为“峒僚”或侮称为“蛮僚”。唐宋时期,中央封

建王朝在侗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建立羁縻州、县、峒,这里的侗族先民被称为峒民。从前,有的学者将今湖南沅江流域的侗族先民称为“仡amp;”或“仡伶”。这显然是侗族自称的汉语反切音的记录。明代,“峒民”、“峒人”或“洞蛮”就逐渐成为侗族的专称。清代则多称为“峒民”、“洞家”或“洞苗”有的泛称为“苗”。时代,已明确称为“洞人”、“洞家”、“洞民”或“洞族”。解放后,统称为侗族。

侗族语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广西的侗族属于南部方言区。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

文。1957年,党和国家为侗族创制拉丁字母的侗文。侗族信仰多神,在日常生活中,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残余。崇拜古树、巨石、山神、水神、火神、灶神、土地神以及“过往虚空神灵”等等;还有天地、祖宗、教师等也普遍地受到虔诚地供奉;此外还有山坳神、桥头神、床头神、天花神、酒曲神等等。这些神多为女性,其中最受尊敬和最具神秘感的神是“萨堂”(意为大祖母或始祖母)。人们认为她能保境安民,主畜兴旺神威最大,主宰一切。

道教 在侗族中的影响,是老人死后请道公作道场,或驱赶鬼、打蘸祈禳、求雨除灾。佛教在侗族中有一定影响,名山胜地建有庵堂,有

少量僧尼住持;夏历初一、十五,少数关男信女去烧香拜佛;也且些老人初一、十五在家里吃“花斋”的。天主教、基督教仅在侗族个别村庄中有极少数的信徒。

侗族 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盆地、河谷地区以农业为主,山地丘陵地区则主要经营林业。主要农作物有稻米、小麦、玉米、粟、黄豆、薯类,粳糯是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油茶、油桐等,林产以杉、松、竹、油桐为主,尤以盛产杉木出名。

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很具民族特色。饮食方面,以粳米为主,山区人喜吃糯米饭,爱打油茶。善腌制酸菜、酸肉、酸鱼,有“侗不离

酸”之说。好喝自酿的甜酒和低度蒸馏酒。吸烟也较普遍。侗族男子以着唐装为主,头包长青帕。女子头挽发髻置于头的左前方或脑后,插头簪或银梳,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穿大襟无领滚边衣,系带扣,里挂胸襟,下围百褶裙,秒绑腿,着云勾鞋。近几十年穿戴变化很大, 男的多穿中山装,女的多改穿唐装,青年穿西装的日益增多。侗族多聚族而居。一个村寨有一个至几个大姓,大寨有五、六百户。村庄依山傍水,房屋“干栏”为主,楼下安放石碓、农具、杂物以及喂养牲畜;楼上住人,中为厅堂,两边为火塘,是炊煮和取暖的地方,两头为卧室;三楼为卧室和粮仓鼓楼是侗族一村寨或一族姓的椟志,也是以、中心风雨桥是侗寨外面为过河而建筑的桥梁,造型别致。凉亭、石板道、寨门、水井亭、“干栏”、鼓楼和风雨桥等,构成了侗族村寨的特色。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严格实行族外婚。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结婚时也须征求父母的同意。过去姑表婚盛行,解放后已基本消失了。行歌坐月更是侗族男女青年特有的谈情说爱形式。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文化 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有大歌、双歌、耶歌、琵琶歌等等。舞蹈有笙舞、踩堂舞、春牛舞和瓠颈龙灯舞等。侗族民间文学丰富多

彩,诗歌有叙事歌、抒情歌、礼俗歌和款词等,其中以《姜良姜妹》、《金银王之歌》、《珠郎娘美》等最为出名。故事传说也很丰富。侗剧已一百多年历史,很受群众喜爱。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方面,除上述风雨桥,鼓楼闻名全国之外,侗锦、刺绣、银饰、侗布和竹藤编织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侗族人民富于革命的光荣传统。吴勉领导的黔、桂、湘三省侗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以及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侗族的优秀儿女流血牺牲,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2年成立了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广西整个侗族地区、交通、教育、文

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到处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鼓楼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 0 多米,1 1 层至顶,全靠1 6 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 0 平方米见方,中间用

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例击鼓,如此,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如今,社会秩序安定,长鼓已失去了它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鼓楼仍然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夏天,人们来到鼓楼纳凉聊天。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讲故事。每到节日,男女老幼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

风雨桥 又称花桥,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侗族擅长建筑。一般说,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

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然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 9 1 6 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6 4 4 米,宽3 4 米,高1 6 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纹、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它几乎成为侗族人

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日两次打油茶是少不了的。客至,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打油茶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将“阴米”(蒸熟晾干的糯米,有的还染了五彩色)用茶油(茶子树果实榨的食用油)炸成米花捞出,再炒花生米、黄豆等副食品。最后把粘米炒焦,再放些茶叶稍炒一下,马上添温水入锅,加盐煮沸,即是油茶水。吃的时候碗里放点葱花、茼蒿、菠菜等,盛入油茶水,加些炸好的米花、花生、黄豆、猪肝、瘦肉等配料,有的还在油茶水中煮上小小的糯米粉汤团,就是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了。侗家吃油茶时,主人客人都围坐在桌旁或锅灶周围,由主妇动手烹调。第一碗油茶必须端给座上的长辈或贵宾,表示敬意。然后依次端送给客人和家里人。每人接到油茶后,不能立刻就吃,而要把碗放在自己的面前,等待主人说一声敬请,大家才一起端碗。吃油茶只用一根筷子。吃完第一碗,只需把碗交给主妇,她就会按照客人的坐序依次把碗摆在桌上或灶边,再次盛上茶水和配料。每次打油茶,每人至少要吃三碗,否则会被认为对主人不尊敬。吃了三碗后,如果不想再吃,就需把那根筷子架在自己的碗上,作为不吃的表示,不然,主妇就会不断地盛油茶,让你享用

行歌坐月 在美丽的侗乡,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行歌坐月”了。“行歌坐月”就是谈情说爱,一般都是农闲季节盛行。很多侗

寨有专门的“月堂”,即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与姑娘对歌交游。夜幕降临了,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推开窗子往吊脚楼下窥视,见是自己喜欢的人来了,就打手势,示意他可进楼。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的人来邀约,她们就急忙将窗户关起来不去塔理。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便出来干涉,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行歌坐月”爹妈是不阻拦的。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脸上光彩。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们都在仔细听,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答最好。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斗牛节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

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 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 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侗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人口为两百九十万左右。我们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那么侗族都有哪些民俗习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侗族的民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侗族的风俗习惯吧!

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定亲茶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游行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您可能也喜欢: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详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详解: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解惑: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土家族,就说一下土家族打招呼的常用语。

最常用的同汉语一样“nif keirbox hheif”(你到哪里去?)

“nif zir gaf gaf dax”(你吃饭了没有)

乡下早上见面一般说:“nif laivhuanxlanx zuf xix zaov(尼乃慌啷阻西压早)”(你今天起来得早。)回答一般说:“laivxir zaov war……(什么早啊)”

现在城镇一般都同汉语一样说你好,即“nif caf!(尼查)”

打招呼的方式很灵活,看见别人在洗衣服,可以说:“nif sixbax zaf lax”等等

1、 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 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 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 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 苗族: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 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7、 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8、 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杀鸡杀鸭盛情款待。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

9、 朝鲜族:晚辈队长被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

10、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后再行,亲友相见,除握手互致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摆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11、 侗族:客人来访,全家老少都要起来让座,并用家里最好的酒饭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互相打招呼问候,谦让对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带或头帕互赠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赶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随意进入村寨讨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会热情接待,不取分文;寨中不管谁家孩子出门上学,全寨的人都带着礼物前往祝贺;冬天,在鼓楼的火塘里生有柴炭火供人取暖。夏天,在风雨桥、凉亭中备有清泉水供行人饮用。

12、 瑶族:家中来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号,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

13、 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到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颗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14、 土家族: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5、 哈尼族:重礼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总是有礼貌的含笑问候并让路,还热情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进家后,主人首先邀请客人喝一碗友谊酒,之后再敬上一杯香浓茶,若客人逢节日来访,主人在给所有客人斟完酒后,还要给最先斟过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源源不断,幸福长久。席间,老人还要唱劝酒歌,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当客人接酒一饮而尽时,全家人会“ ”“ ”的喝彩。团结互助是哈尼族的传统风尚,如一家建房,全寨的人都要去帮忙;猎手的猎获,见着不论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

16、 哈萨克族:重视友谊,热情好客,对来访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对待贵客,还要宰杀黄头白身的羊款待。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用盘盛着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则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捧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下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然后自己随便割下一片羊头肉吃,再把羊头原盘捧还给主人。路遇熟人、长辈和尊者,均要以右手贴胸欠身问好,以示尊敬,在结对乘骑行进中,年长的在前,年轻的在后,喝茶、吃饭,也总是要先敬老人,把最好的食品让给或留给老人和孩子。

17、 傣族: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热情好客,凡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18、 黎族: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口迎接,并拿出烟叶、烟筒、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客人入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饮。喝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完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一碗碗的酒捧给各位客人,客人必须接下,表示领情。

19、 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20、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卫生、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讲究团结互助,邻里有事,大家相帮,猎获野兽,见者有份,正如俗话说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21、 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做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22、 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人民普遍的社会风气。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通有无。过节时,人们还要带上好酒好菜进行聚会,开怀畅饮,载歌载舞,以示团结和友爱。

23、 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房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24、 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罢休。逢年过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邻里都赶来看望并赠送食品,以示关心。水族有互相帮助的传统,无论谁家有婚嫁、建房和丧葬等,大家都要结伴送礼表示关怀。

25、 纳西族: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关系老人,热爱父母,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礼节,讲究信义,谨慎行事,是纳西族人的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视对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生态的保护,凡践踏庄稼、毁坏森林、污秽水源等,都会遭到公众舆论的反对,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惩罚。

26、 东乡族: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需躬身问安;对老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客人来访,请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用家中最好的茶饭招待;如用鸡肉待客,则必将鸡尾让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与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盛饭、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27、 景颇族:对客人来访,无论生人或熟人,都要热情的留食留宿;若客人来访,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挂包等物挂在客房里便可先去办事,主人回家看见客人的东西就会备上丰盛的酒饭,等客人回来享用。与人见面,尤其是亲朋好友相遇,必将自己筒帕里装的酒、沙枝、草烟等相互传递,请对方品尝,表示敬重和亲热;在农闲时或节日里,人们通常带一些礼物互相拜访,以示团结祝贺友好往来。对孤儿寡母或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大家都会关心和帮助。

28、 柯尔克孜族:好客,讲礼貌。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互与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而以羊头待客为最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在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迁居时,邻里之间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别好迎送。

29、 土族:尊老敬长,在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好,对朋友忠实守信;热情好客,对来访和登门投宿的客人都热情招待,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临门,主人要先敬酒三杯,叫“临门三杯酒”;席上,主人要向客人先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别起程时,主人在门口还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若客人不能喝酒,只要用中指蘸酒三滴,对空弹三下,稍稍喝一点即可。对贵客来访,主人还再席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示尊敬。

30、 达斡尔族: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分。客人来访,主人都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添做“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31、 仫佬族:尊老重礼,老人进餐,都由晚辈争着盛给;冬天围炉取暖,让老人坐背风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吊唁。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若拒绝邀请,则被视为不礼貌。

32、 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歌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村寨里有人盖房,大家都无偿的去帮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33、 布朗族:对远方的来客,总是要热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相互帮助和协作是布朗族的优良传统。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帮;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访,请客吃饭、送礼,以示团结友好。

34、 撒拉族:讲究礼节和馈赠。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客气的说“色拉姆”(你好吗?);在婚丧、生育、远行看望尊长时,都要送礼;对来客都以丰盛的饭食款待,宴请宾客时,不炒菜,只吃烩的碗菜。

35、 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搀扶让路。如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比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房给客人。谁家有婚丧或建房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出人帮忙。

36、 仡佬族:客人来访,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与客人谈话时,如果想从它们之间穿过,必须说声:“对不起,过一下”。村寨中的老人年满60岁时,其子女、亲戚和相邻都要为其祝寿,并杀狗设宴进行庆贺。

37、 锡伯族: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38、 阿昌族: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人们无论集会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都要站起来让座,表示尊敬和欢迎。客人来访,必以家中最好饮食热情款待。

39、 普米族:普米族热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来访,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猪、羊、鸡、鸭、以示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在婚丧和集会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以客醉为体面。盖新房时,亲友邻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

40、 塔吉克族: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的要互吻彼此紧握的手背,最亲密的还要相互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其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则互吻面颊,亲密的则吻唇;男女相见,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如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与否,都盛情款待。、

41、 怒族: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热情款待;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谁家修房子,只要告诉日起,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不计报酬。

42、 乌孜别克族:好客,注重礼节。幼者尊重长者,有话让老人先说,走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骑马时,若二人共乘,则长者再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平辈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长者可以吻幼者脸颊。男的见面,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对来访客人都热情招待。

43、 俄罗斯族:相识的人每天第一次见面要问好;向陌生人问事,要先问好再问事,问过事以后要表示感谢;见到吃饭的人,要说“祝您胃口好”;见人出远门,要说“一路平安”;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带头贴,以示尊重;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客人的传统。

44、 鄂温克族:青年人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路与长辈须下马请安;对老弱孤寡者尤为关心,照顾。对客人或不相识的过路人,都以礼相待。在牧区,对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礼节。在猎区,猎民则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为上品招待客人。团结互助,路不拾遗,是鄂温克人的传统美德。

45、 德昂族: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比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46、 保安族:保安族的礼仪同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很相近,见面都要互致“色俩目”,年轻人见到长辈还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邻里友善,视和睦团结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辈辈同周围的汉、回、撒拉等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友好。

47、 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时,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奶渣、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对贵客,主人还要给客人抬羊背子作为带走的礼物。

48、 塔塔尔族: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由长者先谈,吃饭时,也要先把饭送给长者;对远道投宿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如亲友邻居有困难,大家都会予以援助,直到困难解决。

49、 独龙族:始终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人们出行,常把食物挂在沿途的树枝上或放在举目可见的岩洞里,来往行人即使饥饿难忍也不会擅自取食。如果拾到钱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失主或是原封不动的存起来,以特定的标志,出示招领。注重互助,一家有难,全村都会解囊相助。如果过路人断粮挨饿,向他们求援,哪怕素不相识,他们也热情招待。

50、 鄂伦春族:落座让长者先坐,喝酒让长者先喝,吃肉请长者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行,在行猎中遇到长辈,相距老远就须下马,牵马迎上前去并问号;行猎归来或久别重逢,都要向长辈请安。客人来访,总是以丰盛的酒肉款待,对投宿的过路客人,也会奉为上宾。

51、 赫哲族:敬老好客,长幼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行礼;小辈远行归来,要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客人来访,常常以杀生鱼(赫哲人称“塔拉卡”热情款待。

52、 门巴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客人来访,家里人要上前相迎,给客人铺上花垫或兽皮垫请客就座,客人坐下后,男主人陪客,女主人敬酒;主人请客人喝酒,可人不论会喝不会喝都不能拒绝,即使不能喝或不想喝,也必须多少喝一点,否则,会被认为失礼;不能再客人面前走动,要从客人身后绕行;晚上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杀了牛,要向亲友及同村各家送一点牛肉,受到牛肉的人家要回敬一竹筒酒,并于主人共饮;有人出远门或归来,亲友都要送酒去,以示欢送或欢迎。

53、 珞巴族:有客人进村,都恭谦的拉手邀请到家做客,请客人坐火塘边的上座,然后拿出干肉、竹笋、奶渣、荞麦饼和酥油茶等亲切待客;请客人用饭时,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无毒和真诚,端出的饭菜,客人要吃完,主人才高兴;遇到猎获野物,客人也同样能分得一份;遇上婚嫁,客人要和村里人一起前往祝贺、饮酒唱歌。珞巴人生男孩子,亲友们要相赠弓箭为礼物,祝福孩子长大成为勇敢的猎手。

54、 基诺族:客人来访,全家都会高高兴兴,并准备最丰盛的酒菜款待,待酒足饭饱后,主人端上普洱茶请客人品尝,并为客人唱一支支吉祥祝福的歌;不打人、不骂人、不拿别人的东西;集体围猎时,参加者平均分配猎物;尊敬老人,晚辈从不违抗长辈。

提起贵州,人们总会和“穷乡僻壤”联系起来,这个位于中国西南的省份一直低调而沉默。它没有重庆魔幻,没有云南浪漫,也没有西藏神秘,若不是国民女神“老干妈”和国酒茅台,贵州或许已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中。

但贵州只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近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2020年最佳旅行清单”里,中国唯有贵州上榜,推荐的理由是“探秘时间不曾触碰的角落”。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侗族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如果说重庆是征服山的山城,那贵州就是与山共存的山省。侗族的村寨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隐藏在深山中的侗寨,静谧安详,淳朴闲适,仿佛本来就长在山间,灵韵流淌得如此天然。

报京侗寨位于贵州镇远县东南部,全寨近3000人,是黔东南北部侗族最大的侗寨。相传,乾隆年间此地出产黄金,官府将金子报送清政府,得名报金。1950年将金改为京,故名报京。

2013年,报京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报京“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因此,来报京侗寨最好便是选择阴历三月初,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一番“三月三”的盛况。

报京侗族“三月三”有讨葱节、播种节和情人节之称,据乾隆《镇远府志》记载,此节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三月三”的传说与古代农耕播种有关,保留了侗族古代以桐树开花为春耕春种的古老记忆。

在寨子中央的踩歌堂,侗族同胞会手牵着宾客一起紧围大木鼓和芦笙跳起团圆舞,不管男女老少都随着悠扬的曲调左右跳动。跳舞结束后,宾客和侗族同胞再到青石板路上品尝长桌宴。

据说在很早以前,侗族的祖公巴西年事已高,病卧在床,知道自己将离开人世,就编歌一首传给子孙:“种稻季节最讲究,桐子花开要下种,早种晚种无收成。”于是,寨老决定以每年农历三月三为播种的日子,同时规定在三月三吹芦笙、唱山歌,走亲会友,未婚男女邀伴玩耍。兴高采烈地欢乐几天后,就要全力搞生产。

“三月三”也有情人节之称,有了意中人的侗族后生会专门等到三月三这一天向心仪的姑娘讨葱表白。而想寻找意中人的姑娘和小伙也会暗暗期待能在这个喜庆节日里有意中人出现。

“三月三”讨葱节从农历三月初三开始到三月初五结束,尤以三月初三这天最为隆重。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幼也身着盛装来做客。

踩鼓、吹芦笙、跳舞、对情歌、讨葱蒜、捞鱼虾等活动将这一天装扮得热闹异常。

“上有青山,下有梯田,大寨居中,房屋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是报京侗寨曾有的美景。2014年年初的一场大火,让报京侗寨148栋房屋化为灰烬。

侗族用侗语读:Gaeml。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20多个县。使用人口约140万。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

1、南部方言:贵州的黎平、榕江、锦屏(启蒙)、从江、镇远,湖南的通道,广西的龙胜、三江、融水等县。

2、北部方言:贵州的天柱、三穗、剑河、锦屏(大同)玉屏(铜仁),湖南的新晃、靖州等县。

扩展资料

南部方言第二、三土语有6个舒声调和 4个促声调。北部方言有6个元音:a、e、i、o、u;南部方言元音分长短,第一土语有短元音奃(短а)。

北部方言第一、二土语和南部方言第一土语有9个舒声调(全清阴平L、次清音平P、阳平C,全清阴上S、次清阴上T、阳上X,全清阴去V、次清阴去K,阳去H)。

北部方言第一、二土语和南部方言第一土语有6个促声调(全阴短入L、次阴短入P、阳短入C,全阴长入S、次阴长入T、阳长入X)。阴调类(第1、3、5、7、9调)的送气声母字各分出一个新调值,这在侗语中占优势;北部方言第三土语有7个舒声调(仅第1调有分化)和4个促声调。

参考资料:

 侗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006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