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白》有感 如果生命可以回溯

读《无声告白》有感 如果生命可以回溯,第1张

读《无声告白》有感 如果生命可以回溯

 导读:《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以下是由我JL为您整理推荐的《无声告白》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 读《无声告白》有感 如果生命可以回溯

 我一般不看小说的,但这是一部改变我对叙事技巧看法的小说。

 我一直认为小说终究是没有价值、营养的,它们描绘的世界离自己那么遥远。

 但我现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实道理用极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事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谢谢《无声告白》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刚吸引我的是因为Kindle的推荐,亚马逊畅销榜,华裔作家的力作。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书中是以一个不寻常的5口之家的发展为主线。为什么不寻常,因为男的是华人,女的是美国人,因此他们的孩子是混血,那个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中国人的群体还是美国人的群体。孩子们想和美国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肤色问题没人愿意和他们当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她从小就对化学、物理和生物感兴趣,她的梦想是当医生,虽然那时候女医生屈指可数。然而她的母亲却是家政课老师,她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嫁给哈佛男、照顾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妇,而玛丽琳却希望自己永远独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妈妈的反对,报考化学、生物专业,去做常人眼里只有异类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独行。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她在大学上詹姆斯课的时候,第一眼就被这个独特的男人吸引住了,从此坠入爱河,可没想到,还没完成学业的她怀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弃学业,按照曾经母亲给她的路,结婚生子。但她内心从没放弃过追求自己梦想、追求医生目标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从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性格,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如果无法互相容错,注定会过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们知道让一个人改变最大的动力,是让他亲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样的人实现了自己心中梦想的成功案例。而玛丽琳在第二个孩子稍微长大后因为生病去了医院,她意外的发现有个年轻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护士—别人都叫他医生,甚至别的男医生也会请教她一些问题。她内心从没有过的震撼,她曾经魂牵梦萦的职业,曾经付出无数心血想要实现的目标,现在真切的发生在了这个普通女人的身上。她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庭,虽然有老公和两个孩子,但她依旧认为自己可以离开他们继续深造,但这段日子只持续了两个月。当她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完成考试拿到学业证书的时候,她晕倒了,结果检查是她再度怀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协,再一次当起了家庭主妇,趋于平庸。当她回到家的时候,由于自己的长时间离开,家里已经混乱不堪,孩子们第一时间紧紧抱着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都会采取的办法,生个蛋,让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决定把自己所有的梦想让莉迪亚实现,她在脑海中用物质给莉迪亚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就这样,莉迪亚无法控制的开始承担父母两个人所有的关爱—过多的关爱。从那时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镜检阅着,她的所有目标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标。也许单纯的强加一方的梦想,孩子虽然不会快乐,但也不至于选择自杀这条不归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强加了父母两个人迥异的梦想,一个想要独立、鹤立鸡群、受人瞩目的梦,一个想要融入团队、普普通通的梦,两个梦不断地撕扯她的快乐,直到把所有这一切撕得粉碎。

 当她选择自杀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相信这件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女儿的身上,他们的印象里,女儿乐观、好学,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独无助到自杀去解脱。她的女儿会主动要求学习物理和化学,会考上成绩第一个给目前看;他的女儿会认真看自己给她买的书《建立人脉的法则》,每天都会给自己的同学打电话,而且相聊甚欢。这一切让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孩子会选择自杀。

 然而我们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真实的事情。因为我们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观,她的哥哥内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关爱,但这也给了他追寻自己航空梦的机会,他从憎恨莉迪亚受到的宠爱,慢慢的变成同情莉迪亚。他在没有父母的关注下,考上了梦寐以求、可以作为航空梦跳板的哈佛大学。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让莉迪亚觉得这个家里唯一的牵绊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离开家去哈佛上学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尽的导火索。

 一切就这么结束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这些问题根深在我的大脑中:

 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标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吗怎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我们为什么会讨厌原来真实的自己当然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们的思考。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2岁的女儿。与其说这是一个企业,不如说这是一个承载梦想的平台,在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老婆则在公司帮助老公打理杂事。其实,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确定,家庭永远是确定的,是稳定的。

 第二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毕竟自己结婚时间很短,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唯一能说的是往往成功的企业家或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个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体。他们既内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蔼。既优柔寡断,又当机立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可以认亲自己的优劣势,在不同的情景下,发挥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个人,只需要一个互补的团队。

 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我曾经一直是一个关注自己缺点胜于自己有点的人,文章中的詹姆斯也是,我们拼命想弥补自己的缺点,就像补习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一样。慢慢的,当性格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变的自卑,开始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不该这样。而这一切对我慢慢好转,在于我读了关于内向、天赋、性格、优势等一系列书籍开始,慢慢的我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了,我知道有些是不能改变的,而我要做的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然后用专属于自己优点的办法,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只要知道目标,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最高效的办法。

 互联网时代,解放了人性,也解放了梦想,是时候让自己承担起自己梦想的全部重量,不要把它交给任何人,包括自己孩子。

 生命无法回溯,现在的一切终究会连点成线,在你年老时刻,回忆起来,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篇二:《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对比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编辑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特别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

 可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

 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知道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这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么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特别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弃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

 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曾经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直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弃的,可现在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很晚了。晚安。

 

 篇三:《无声告白》读后感

 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每一个看完了《无声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对这部小说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么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希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希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弃。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迪莉娅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角色。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待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待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待,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悲剧。

 我以为在开放民主的美国很少有这种事情,后来才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长习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爸爸觉得应该学珠算,妈妈觉得应该学舞蹈,没有人问孩子喜欢什么。看到书中有一处这样描写“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女儿的是的之后,呼吸才会恢复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没有任何一处的落笔是粗疏的,用词精准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这一家,其实并没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后来自己又撕碎了,可以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可以过得和自己不一样,可以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多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而且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过压抑了。最后用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篇四:无声告白读后感 一场盛大的自由宣言

 书的前几章其实看得有点乱,晕晕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关系后,才明白,这本书其实和我当初所想的并不太一样,但感觉并不赖。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个人发展与家庭归属、父母期望与自我压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冲突,每一个都似乎有千斤重,将这个混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压迫得无法呼吸。这个结合了时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将曾经的美国展现在我的眼前,用细枝末节的小事将人物的内心摊开,让人感受他/她的挣扎、无奈、悲恸。那样纠结的情感,以及命运的不可违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伤。

 "我用尽所有力气,尽我所能,却终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辙。"对于玛丽琳的经历,我所能想到的,大约便是这句话了。她不愿如母亲一般困在厨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饪书打交道,医生这个职业对她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为此,她抛夫弃子,拼命攻读医学院的课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受人尊敬。只是汉娜的到来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终只能回归,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厨房之内。

 而她的丈夫,华人詹姆斯,则一生都活在异样的眼光中。不敢让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虽然这种特别让他获得了玛丽琳的爱,却也是他一生的负累。冲动地投入路易莎的怀抱,与她发生关系,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同为华人,不会彼此觉得特殊、异怪,仿佛游离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组织。不过对于他这样的做法,我感到很不耻,无论什么原因,出轨总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玛丽琳的原谅是他这辈子的幸运。

 因为拥有这样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亚的悲剧显而易见。母亲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她的`殷切期盼;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压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渐渐喘不过气,于是去接触杰克,以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谐地相处,却不知她从来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她,从来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内斯似乎要幸运得多。虽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临着被忽略、被无视,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人会管他在做什么,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亚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将停留在他身上的关注全部夺走。他和莉迪亚,同是混血儿,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压力,明白她的痛苦,却并没有帮助她,反而竭尽全力逃离这个对他们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于,面对妹妹的死,面对父亲的出轨,他纠结于是否该说出他所了解的真相,买醉成了他发泄的途径,最终却无济于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汉娜,似乎成了这个家庭中最为幸运的人。玛丽琳失踪时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会被压力所累,她静静地看着父母、哥哥、姐姐,仿佛一个局外人。然而,真相却只有她知晓,只是,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坚持是错的。生在这样有点扭曲的家庭里,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一个,又或者,她仿佛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

 

 篇五:无声告白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无言的告白,无声的诉说,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说《无声告白》以花季女孩莉迪亚的死亡开篇,在作者细腻的文字里,层层拨开莉迪亚死亡的原因,有的人从中看到了移民融入环境的艰难、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少数族群的孤独、有的人从中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敏感,而我想谈谈其中弥漫的难以承受的父母之爱。

 一心想要做医生的哈佛女孩玛丽琳,在大三的选修课上认识了华裔历史教授詹姆斯,他们陷入爱河,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接下来的几年,玛丽琳中断学业,开始养儿育女,操持家庭。想要成为医生的玛丽琳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梦想呢母亲的去世,使玛丽琳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她决定奋起一搏,为自己为梦想努力一回。她不知如何向丈夫詹姆斯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是怕丈夫不理解、或许是怕遭遇反对,总之她不辞而别,就那么悄悄地离开了丈夫詹姆斯、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她将自己关在一间小公寓了,重拾课本埋头学习,就在临考前的几天,她心力憔悴昏倒在地。不幸的是,这次不光光是晕倒,她怀孕了,她的第三个孩子汉娜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生了。这一回,她不得不再一次跟她心爱的物理、化学告别,重新回归家庭。作者从丈夫詹姆斯的角度、从儿子内斯的角度、从女儿莉迪亚的角度分别描述了妻子母亲玛丽琳出走他们的感受,唯独没有提及玛丽琳自己的看法,或许她太想要与众不同,或许她太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总之作者没有说。

 玛丽琳的出走,到底在两个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影响呢玛丽琳离家出走,不告而别,深深地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童年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孤独、害怕与愤怒。安全感的缺失,有的人需要用一辈子来弥补,莉迪亚的安全感,在妈妈出走的那一天遭到严重破坏。莉迪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让妈妈出走,她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心愿,只要妈妈回来,她希望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妈妈回来了,莉迪亚认为是自己的祈祷起了作用,她开始行动,妈妈希望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他开始迎合妈妈以妈妈期望的样子生活。小小的莉迪亚为讨母亲欢心,或者说惧怕母亲再次离开,她开始讨好妈妈,迎合妈妈,凡是妈妈希望她做的,凡是妈妈想要她选择的,她都默默地按妈妈的想法来。她看医学解剖书、她努力学习物理、化学,她收下一本本妈妈希望她读而她却并无兴趣的书籍。

 父亲希望莉迪亚融入群体,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独。母亲希望莉迪亚继承自己的心愿,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医生。莉迪亚努力满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里,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莉迪亚开始觉醒,她开始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

 到底是谁将莉迪亚推向了死亡边缘莉迪亚的故事,是成千上万家庭的缩影,多少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条件地爱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么,聪明的孩子开始讨好父母,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到了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觉醒,想要成为自己,又怕伤害父母,会感激父母,也会恼恨父母,纠结、愤怒、委屈、埋怨全部袭来,有朋友的孩子能与朋友分享发泄,孤独的孩子只能自我纠缠。

 所谓对话即教育,教育当中家庭教育又尤为重要,为人父母,自己的心愿自己完成,你对自己的成全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榜样,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好,还是少做一些、少说一些、少干涉一些,让出一点空间给孩子吧。

;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不得不说,作者武绮诗很大胆,也是个聪明人,小说以这两句开头,可谓是别有用心,“莉迪亚死了”:故事还未开始,结局就已昭然若揭,却给全篇留下巨大悬念:莉迪亚是谁?她怎么死的?为何而死?一连串的疑问让读者在作者的套路下用一整本书去寻找答案。“可他们还不知道”:看似是一个事实陈述,却也暗合着全书的主题:交流、理解的无望,即使在最亲的家人之间,都怀揣着最深的秘密,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每一处都举足轻重,不动声色的叙述,每一处都可能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伏笔,一切都不是闲笔。

这是一个典型的70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每天早晨会给孩子们做芝士蛋糕、鸡蛋、香肠比萨,会给孩子们准备圣诞节、感恩节和生日的礼物,但在那看似生机勃勃的外表下,每个人都知道壳下的肉体已开始腐烂。在作者不厌其烦的慢镜头回放下——整个故事亦恰如一枚美丽的甲壳虫,安静地趴在那里,当你小心翼翼地把它拿起时,却发现它已徒具一副空壳。大女儿莉迪亚在父母的重望下早已不堪重负,不断用谎言来迎合父母的期待;大儿子内斯已习惯父母对自己理想的无视,巴不得早一天考上大学离开家庭;小女儿汉娜从出身那一天开始,便成了最不受欢迎的那个人,像是一个没用的附属产品,也像是一个透明人,默默的做一个旁观者。然而,一切的一切父母没有察觉到吗?他们没有意识到莉迪亚疲惫的眼神和应付的微笑、直线下降的成绩、驾照考试不过关、对着电话盲音说话假装有姐妹淘?恐怕未必。他们习惯了不讨论每个人最尴尬的点,无视“房间里的大象”,以为只要不讨论这些问题,问题就不存在似的。这就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好比动物园的动物趴在笼子里,拼命忽略围观的游客,假装自己还在野外自由地奔跑。

因为这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伤痛——詹姆斯害怕与众不同,玛丽琳害怕重蹈母亲可悲可怜的一生,莉迪亚害怕母亲的再次离开,并因此按母亲的意愿而活,内斯则忿恨与父母对自己的无视——从某种程度上他们的don’t ask, don’t tell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想向别人呈现最健康、最正常的那个自己,没有人愿意与别人分享生命中的难堪和隐痛。他们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构建的小小世界,一旦外界的动荡出现一点的不平衡,整个世界将可能会在一瞬间崩塌。这样的小世界对他们来说看似是安全,却也是最危险的。就如内斯的离开,给莉迪亚带来的巨大冲击。“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就是全书的概括。那些事,是近在咫尺的亲人也未必了然于心的,甚至,仍然充满了误解。透过这个少数族群的题材,作者所写的乃是人类共同的处境。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很善于细节处的描写,很多地方都像是随时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

有人说,这个故事可以位列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其实父母这个点也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我觉得是我们在面对那些我们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事情的时候的一种抉择,以及如何克服扎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自己的不认同。

所以才会有印在全书封面最显眼位置的这一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样的话,说起来简单,也可能是你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梦想吧。

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不分国界或语言的。《无声告白》的内核,也许有人会说,是家庭、是女性、是华人,或者年轻人成长中的彷徨与迷失,不过,在这些主题之下,人性才是其真正的内核。普通人的人性,在寻常人的环境里,在没有大灾难、大危机的世界中,遭遇歧视、误解、期望和爱的时刻,会如何产生变化?普通人在面对无常或不幸的未来时,又该如何自处、如何不至于被暗涌的阴暗情绪所淹没?

我的人生憾事之一就是:没有收到过表白情书。

真的,太让人气馁了,哪怕是一封蹩脚的情书也好啊,我还可以有个拒绝的机会,可是偏偏音信全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说的就是我。这种心情就像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都有小红花,而我却没有一样地灰败、沮丧。

情书都是为独一无二的人写的,写给独一无二的人看的。我喜欢读情书,因为我喜欢从里面看爱情的各种模样。那些真挚的、柔软的句子,可以把人的心化成一池水。这期书单我要给大家介绍几本文学史上著名的情书,就当给大家当助攻。

本期书单主题:表白情书。

>>>1<<<《朱生豪情书全集》

1932年秋,之江大学四年级的学长朱生豪在“之江诗社”认识了一年级的学妹宋清如。相识十年,书信十年,朱生豪的情书都是这十年里写给宋清如的。至1942年,两人结婚,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八个大字。

朱生豪写这些情书的时候,一定是准备用长长的一辈子照顾宋清如的,可是让人悲伤的是,新婚仅两年后,朱生豪就病逝了。

他死后,宋清如痛不欲生:

"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涟。"

朱生豪走的时候,宋清如还很年轻,可是她再未爱上任何人。那人生还剩下的五十三年,她是怎么度过的呢?先生留下的情书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初读朱生豪的情书只觉得文句天真可爱,可是了解他们的故事,想象宋清如在朱生豪走后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一遍遍读这些书信的情形,再看朱生豪的情书,就体会到一种极致的深情,不管是朱生豪对宋清如的,还是宋清如对朱生豪的。

表白情书句子:

比如这些句子,死别之后再读来,岂能不落泪?

1、因此即使山海隔在我们中间,即使我们将绝无聚首的可能,但使我们一天活着,则希望总未断绝,我肯用地老天荒的忍耐期待着和你一秒钟的见面。因为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会分手,因此在我们尚在一起的时候就得尽可能地相爱着,我们的爱虽不能延长至于永劫,但还可以扩大至于无穷。

2、接到你的信,真快活,风和日暖,令人想永远活下去。世上一切算得什么,只要有你。

3、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夜深,恨不得大家走开。

4、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可是这雨好像永远下不住似的,夜也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一滴一滴掉在我的灵魂上,无边的黑暗、绝望,侵蚀着我,我做着噩梦。

5、只有你好像和所有的人完全不同,也许你不会知道,我和你在一起时较之和别人在一起时要活泼得多。与举世绝缘的我,只有你能在我身上引起感应。

6、我找到了你,便像是找到了我真的自己。如果没有你,即使我爱了一百个人,或有一百个人爱我,我的灵魂也仍将永远彷徨着。

7、顶好口袋里塞满糖,一个人走到一处幽静的地方,坐下来想生世中一切曾经过的悲哀,以及将来的可能的悲哀,一直想到自己完全溶入悲哀之中,而哭了起来,然后突然收住泪立起来,把糖塞在口里,唱着歌一路回去。一个浪漫的人,笑与眼泪是随身的法宝,你如不会哭,至少还够不上浪漫。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有点天真调皮、有点痴傻呆萌的句子。以前总是奇怪,我和熊猫先生向来刚强独立的两个人,怎么谈了恋爱像是变回了孩子,说着幼稚的话,做着幼稚的事,变成了两个幼稚鬼,却两不生厌。

这些句子带着天真的深情,心领神会之后,不禁莞尔。

8、想把你抱起来高高的丢到天上去。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9、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10、不许你再叫我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中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11、今天中午气得吃了三碗,肚子胀得很,放了工还要去狠狠吃东西,谁教宋清如不给信我。

12、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13、你骂我,我会嬉皮涎脸向你笑;你捶我,虽然鸡肋不足以当尊拳,但你的小拳头估量起来力气也无多,不至于吃不消;你要看我气得呕血,也许我反会快乐得流眼泪。

14、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15、我今年已用了七十八个钢笔尖,十三瓶墨水。我爱你。

16、我渴望拥抱你,对你说一千句温柔的蠢话,然这样的话只能在纸上我才能好意思写写,即使在想象中我见了你也将羞愧而低头,你是如此可爱而残忍。

17、竭着一个黄昏一个半个下午的时间把它们抄完,好似从头到尾温习了一遍甘美的旧梦。我觉得你确实有诗人的素质,你的头脑跟你的心都是那么美丽可爱。

18、如果我想要做一个梦,世界是一片大的草原,山在远处,晴天在顶上,溪流在足下,鸟声在树上,如睡眠的静谧,没有一切人,只有你我,在一起跳着飞着躲着捉迷藏,你允不允许?因为你不允许我做的梦,我不敢做的。

19、我不是诗人,否则一定要做一些可爱的梦,为着你的缘故。我不能写一首世间最美的抒情诗给你,这将是我终生抱憾的事。我多么愿意自己是一个诗人,只是为了你的缘故。

20、我把我的灵魂封在信封里,你去旅行的时候,请把它随身携带在口袋里,挈带它同去玩玩,但不许把它失落在路上。幸亏世上还有一个你。我弱的厉害,你不要鄙夷我。

21、凡未认识你以前的事,我都愿意把它们编入古代史里去。你在古时候一定是很笨很不可爱的,这我很能相信,因为否则我将伤心不能和你早些认识。

22、天冷下雨,没有东西吃,懒得做事,只想倚在你肩上听你讲话。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2<<<《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次给李银河写信总是这样开头。

李银河认识是王小波,是因为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当时他们的朋友圈都在传阅这本小说的手稿。李说,看完觉得投缘,“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

看王小波的情书,你会发现他爱得很谦卑。因为当时李银河大学毕业,先到《光明日报》当编辑,后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前程似锦,还发表了文章而小有名气。而初中毕业的王小波当时在一个全都是老大妈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当工人,尚没有发表过任何东西,默默无闻。

王小波长得不好看,被李银河嫌弃,被岳母娘嫌弃,据说还被男同性恋嫌弃。

据说,当时为了帮李银河做男同性恋调查,小波由“线人”带着去男厕所,结果经历了一个令他很失落的情形。他刚一进去,每个隔间都探出一个头来,后来又全都缩回去了。他问那个线人:“这是怎么回事?”线人说:“没看上你呗。

知道了他们的这些故事,再读那一句“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更觉深情。

1980年,两人结婚。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没想到,此一别成永别。1997年4月11日,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表白情书句子:

1、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

2、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3、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4、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5、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6、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

7、我真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我琢磨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8、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没好得不可思议。以前我不知道爱情这么美好,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芙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

9、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10、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11、你知道我在世界上最珍视的东西吗?那就是我自己的性格,也就是我自己思想的自由。在这个问题上我都放下刀枪了–也就是说,听任你的改造和影响。你为什么还要计较我一两次我无心的过失和对你的伤害呢?

12、你好!作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

13、你别怕,真的你谁也不要怕,最亲爱的好银河,要爱就爱个够吧,世界上没有比爱情更好的东西了。

14、你真好,我真爱你。可惜我不是诗人,说不出再动人一点的话了。

15、我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就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你说,和我好么?

16、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17、习惯多么可怕,就像人习惯空气,鱼习惯水,而我习惯爱你。

>>>3<<<《沈从文家书》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爱是谦卑的,但是论起在爱情里的卑微,谁也比不过沈从文。沈从文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可沈是湘西来的“乡下人”,自卑内向;张却是才貌俱佳的名门千金,光彩夺目。

初期沈从文顽固地爱沈从文,张兆和顽固地不爱沈从文。

沈从文殷勤地写情书,甚至一天写好几封。但当时张兆和追求者甚众,常常一连收到几十封情书,她很烦别人老给她写信,所以概不回信,沈从文的也不例外。沈从文急了向张兆和的闺蜜王华莲打听,王说,如果都要回信,那张兆和就没有时间读书了。

所以对于后来张的第一封回信,沈从文异常珍视。张允和在《从第一封信到底一封信》里提到:

“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

婚后沈从文终于娶到心心念念的女神。婚后小夫妻感情如胶似漆,写信以“三三”、“二哥”亲昵互称。

张兆和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安慰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表白情书句子:

1、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3、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4、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5、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么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

6、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7、居然夜下来了,多多少少恢复到廿八年前在小船上桐油灯下为你写信的心情。只是当时身边不远是三个老少船夫,船却停靠在乱石堆叠的寒江边,岸上只一二家小小茅棚。

8、我每天可以写四张,若写完四张事情还不说完,我再写。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那么来折磨它了。

虽然才子佳人像人们期待地那样终成眷属。可是这段感情是不对等的,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张兆和真的会因此幸福吗?我很怀疑。

我总觉得,他们结婚是因为沈从文情书轰炸追得太猛,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在痴恋张**,又有校长胡适、各路朋友、张兆和家人助攻,张兆和被这段感情裹挟,被逼得无路可退,所以才松了口。浪漫的沈从文和务实的张兆和结合,婚姻渐渐有了裂缝,

张兆和自己说: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情书再动人,两人终非良配。

可是谁又能说什么呢,沈从文如果没有娶到他的“三三”,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快乐吧。

>>>4<<<《爱眉小札》

说到情书,是撇不开多情的徐志摩的。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八卦,知道的人就更多了,他们相爱的时候,一个是有妇之夫,一个是有夫之妇,他们的结合顶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两人结婚请梁启超证婚,梁启超非要行训斥礼才肯答应,梁启超证婚的言辞极严厉: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而陆小曼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爱人,她挥霍无度,打牌、抽鸦片、频繁流转于社交场。徐志摩只得多处兼职任课赚钱供她花销。

由于与陆小曼分居两地,徐志摩需要经常上海、北京两地奔波,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节约路费,他常常会选择乘坐别人的免费飞机。当时飞机不算普及,安全性也不如现今,陆小曼虽然思想时髦前卫,但也不放心徐志摩坐飞机。

对于她的担忧,徐志摩只得安慰她说:“你也知道我们的经济条件,你不让我坐免费飞机,坐火车可是要钱的啊,我一个穷教授,又要管家,哪来那么多钱去坐火车呢?”陆小曼只得说:“心疼钱,那你还是尽量少回来吧!”

徐家也不喜陆小曼,徐母生病,徐父都不让陆小曼回家探望,陆小曼在徐家的地位还不如已经和徐志摩离婚的张幼仪。

可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真实的人生里,爱情不总是幸福欢喜的,爱人也不总是完美可爱的。想爱的爱了,需要承受的痛苦也只能一并承受了。

表白情书句子:

1、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2、你真的不知道我曾经怎样渴望和你两人并肩散一次步,或同出去吃一餐饭,或同看一次**,也叫别人看了羡慕。

3、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

4、我一想起你,我唯一的宝贝,我满身的骨肉就全化成了水一般的柔情,向着你那里流去。我真恨不得剖开我的胸膛,把我爱放在我心头热血最暖处窝着,再不让你遭受些微风霜的侵暴,再不让你受些微尘埃的沾染。

5、为什么你不等着我在你身边的时候生病?这话问的没理,我知道我也不一定会得侍候病人,但是我真想倘如有机会伴着你养病,就是乐趣。

你枕头歪了,我可以替你理正,你要水喝,我可以拿给你,你不厌烦我念书给你听,你睡着了我轻轻的掩上了门,有人送花来我给你装进瓶子去,现在我没福享受这种想象中的逸趣,将来或许我病倒了,你来伴我也是一样的。

6、眉眉,这怎好?我有你什么都不要了。文章、事业、荣耀,我都不要了。诗、美术、哲学,我都想丢了。有你我什么都有了。抱住你,就比抱住整个的宇宙,还有什么缺陷,还有什么想望的余地?

你说这是有志气还是没志气?你我不知道,娘听了,一定骂。别告诉她,要不然她许不要这没出息的女婿了。

7、即使眉你有一天(恕我这不可能的设想)心换了样,停止了爱我,那时我的心就像莲蓬似的栽满了窟窿,我所有的热血都从这些窟窿里流走

8、听着:你现在的选择,一边是苟且暖昧的图生,一边是认真的生活;一边是肮脏的社会,一边是光荣的恋爱;一边是无可理喻的家庭,一边是海阔天空的世界与人生;一边是你的种种的习惯,寄妈舅母,各类的朋友,一边是我与你的爱。

9、眉,你这回真不能再做小孩了,你得硬一硬心,一下解决了这大事免得成天怀鬼胎过不自然的痛苦的日子。要知道你一天在这尴尬的境地里嵌着,我也心理上一天站不直,哪能真心去做事,害得谁都不舒服,真是何苦来?

眉,救人就是自救,自救就是救人。我最恨的是苟且,因循,懦怯,在这上面无论什么事就是找不到基础的。有志事竟成,没有错儿。奋勇上前吧,眉,你不用怕,有我整个儿在你旁边站着,谁要动你分毫,有我拼着性命保护你,你还怕什么?

10、你要告诉我什么,尽量的告诉我,像一条河流似的尽量把他的积聚交给天边的大海,像一朵高爽的葵花,对着和暖的阳光一瓣瓣的展露她的秘密。你要我的安慰,你当然有我的安慰,只要我有我能给,你要什么有什么。

11、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整齐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美,有我独到的领略。

>>>5<<<《两地书》

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也是一段佳话,鲁迅与包办婚姻的妻子离婚,娶了小自己17岁的学生许广平。这本书是鲁迅和许广平的书信往来,你绝对可以看到一个和教科书里完全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但这本情书和谁的都不一样。鲁迅自己都说:“《两地书》其实并不像所谓‘情书’,一者因为我们通信之初,实在并没有什么关于后来的预料的;二则年龄、境遇都已倾向了沉静方面,所以绝不会显出什么热烈。”“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

也许和性格和年龄有关,他们的结合是基于灵魂和思想的高度契合,这本情书多数时候“只谈时事,不谈风月”,关于情爱的话很少很少,最初的通信更是完全不带恋情,全是社会人生诸问题的请益与教导,后来则是生活琐事的交流,几乎没有什么海誓山盟的内容。

但他们的爱就像一朵缓慢绽放的春花。这一点,可以从两个互相的称谓和自称看出踪迹。许广平最开始自称“一个受教的小学生许广平”,后来到“小鬼许广平”。

最有意思的是三个称谓:

一个是“白象”,“白象”最早是林语堂谈及鲁迅时的一个说法,大象多是灰色的,白色的很少,所以意谓稀有、另类,许广平用英文简写戏称他象兄;

一个是“H`M”,这两个字母是“害马”的简称,许广平在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中被开除,杨荫榆开除女师大学生会干事许广平等六人的布告中,曾有“开除学籍,即令出校,以免害群”之语,许、鲁用此为戏称。

一个是“小刺猬”,许广平收到鲁迅的一封信。信上什么也没有说,就画着一只小刺猬拿了一把小雨伞,从此之后,许广平就获得了“小刺猬”这么一个名字。

最后的最后,鲁迅叫许广平“小刺猬”,许广平叫鲁迅的“小白象”,所以很多人说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是小白象和小刺猬的爱情。

谁能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还有这么一面呢。可惜编撰的过程中这两个亲昵的称谓被删改了许多,让原本就不风月的通信内容更加不像情书。

但正是因为两人的书信往来,文字含蓄深沉,所以偶尔在句里行间捕捉到的柔情,就更加动人。

表白情书句子:

1、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2、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交谈。

3、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4、我现在只望乖姑要乖,保养自己,我也当心平气和,度过豫定的时光,不使小刺猬担忧。

5、我十三日所发的明信片既然已经收到,我惟有希望十四日所发的信也接着收到。我惟有以你现在一定已经收到了我的几封信的事,聊自慰解而已。

6、看现在的情形,我们的前途似乎毫无障碍,但即使有,我也决计要同小刺猬跨过它而前进的,绝不畏缩。

7、我想二十日以前,一定可以见面了。你的作工的地方,那是当不成问题,我想同在一校无妨,偏要同在一校,管他妈的。

8、: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和HM相见。

这五本书,都是情书,却是五种完全不一样的爱情。

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爱是一派天真,他保有一颗像孩子一样简单纯粹、未沾染风尘的心。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爱是温柔谦卑,在别处桀骜不驯的王小波,在李银河那里竟那么柔软。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是一场曲折的苦恋,一生卑微到尘土里,可始终是他爱她多过她爱他。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是绚烂的烟火,大胆热烈摆在世人眼前,无奈痛苦只能两个人咽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则含蓄隐忍,小心翼翼,所以偶一流露的柔情,就像流星一样美丽。

王小波给李银河写情书的时候说:“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我深以为然。这些情话,我读来一点也不觉得肉麻,只惊叹:天哪,我心中有、笔下无的情感竟然能被这样精确地表达出来!然后心里就像夏日的蓝天一样晴朗。

这期书单字数很多,摘录占了很大篇幅,我实在想让你们看看这些美丽的句子。答应我,找一个安静的时候,读一读它们,好吗?

无声告白:以爱为名的锁,给未说出口的秘密以缄默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这位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正如亚马逊编辑推荐的那样,这本“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的小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莉迪亚的死所牵连的背后的真相,振聋发聩: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的父亲内疚不已,她的母亲一心报复,她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一定脱不了干系,她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很有可能只有她知道真相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

那个姑娘有着她爸爸喜欢的,像她妈妈一样的蓝色眼睛、聪明的头脑、非凡的天赋和父母关切的目光,却也深深地背负着藏在她对父母的爱的背后,那沉重的枷锁。那禁锢狰狞地嵌进她的骨肉,限制着她的自由,蚕食着她的躯体,并将她渐渐拖进冰冷的深渊里。

“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

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在普通的某一天突然消失在她的生活里,随之而来的无所适从具化为无助、慌乱与恐惧,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这不是你们的错,她父亲说过,然而,莉迪亚知道,这是他们的错。不知怎么,他们惹她生气了。他们没有满足她的期待。”这些出于爱而自责的情绪一旦产生,便不会轻易消亡,“如果她母亲能会回家,让她喝完自己的牛奶,她一定会喝完。她会自觉刷牙,医生给她打针的时候也不哭。母亲一关灯,她就睡觉。她再也不会生病。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

小小的莉迪亚朦胧而真切地感受到了玛丽琳膨胀而猛烈的想要与众不同的人生理想,可是她需要母亲的爱,更需要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尽情释放,在她被那些渴望给予和渴望收获爱的浓重情绪淹没的时候,她终于选择给自己戴上了枷锁,这是一个枷锁却不仅仅是,深深锁住的是她,更是她想要的自由。直到玛丽琳因为怀了汉娜而再次回到家,小小的莉迪亚觉得自己的许愿实现了,欣喜之余那个枷锁将她缠绕的更紧了:“这是一个征兆,玛丽琳认为。她虽然赶不上了,但莉迪亚还来得及。她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直至,她再也无法摆脱了,她不能拒绝她的母亲了,她再也无法开口了,她想说出口的那些,终究石沉大海了。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或许这里无可避免地包含着文化的差异,可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依旧摆在那里:代代延续的梦想,时间洪流里的信仰,不能推卸的期许目光,是动力,驱动着前往,也是枷锁,太过则痛的殇。这里的故事,似乎折射出一些深刻的缩影,每个人都看得到自己的影子。

在莉迪亚逐渐背负起玛丽琳沉重的执念的时候,她的父亲詹姆斯的目光也随之而来,这位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被视为异类的眼光缠绕,自卑与所受的排挤让他终其一生渴望合群。蓝眼睛的莉迪亚,让他看到像海一样最纯粹的希望。

“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假装很开心,最后你会真的开心起来。”敏感的詹姆斯从某天带内斯去游泳的事情里看到一些困境,关于合群,关于歧视,关于排斥,关于他毕生的渴求——融入美国社会。毫无疑问,莉迪亚爱她的父亲是一种本能,詹姆斯展现在她面前的满意更多的来自于看到莉迪亚被同学们欢迎,来自于正常而频繁的社交。于是,出于爱的本能,莉迪亚选择了枷锁,她渐渐学会花时间假装与同学打电话,“莉迪亚手中的听筒仍然贴在脸上,她简直不敢相信可以如此轻易就让父亲精神焕发,”学会在生日时收到《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时尽力装扮成无比欢喜的模样:“莉迪亚拼命压抑着情绪。‘太棒了,’她说,‘谢谢,爸爸。’”爱的天枰倾斜起来,成为沉重的负担。

以爱为名的枷锁难以摆脱,一种矛盾的极端让莉迪亚痛苦万分,她只能压抑自己才能在枷锁下浅浅地呼吸,而这时,她的期待又在哪里?终于在知道内斯要去上大学以及杰克的秘密之后爆发,“你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那些莉迪亚未说出口的:她多想告诉玛丽琳,“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多想告诉詹姆斯,“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她多想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终于,莉迪亚勇敢地想起了真正的自己,可那却是在她踏上湖边小舟的时候,“为了封存和实现她的承诺,她一定要这样做。”有些事情她已想到,可依然无能为力,“一定是彻头彻尾的错了,才知道要从新来过。”

“曾经优美地降落在一摊树脂里的苍蝇,也许它误以为那是蜂蜜,也许它从未见过树脂,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

“头顶漆黑的夜幕像一池墨水,星光熠熠。这些星星和她科学书上的插图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书上的星星模糊晦暗,如同摇摇欲坠的口水,而天上的星星棱角分明,每一颗都像一个完美的句号,用光亮为天空断句。”那些倾斜在她身上的目光,太沉重,她不想负担了,终于,莉迪亚带着枷锁,与她未说出口的秘密一起,沉入虚无,勾上句号,湖面一片缄默。

玛丽琳:

“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这大概就是玛丽琳执念的最初渊源,当梦想与现实的天平被玛丽琳母亲的烹饪书唤醒,越加倾斜,心理极度地不平衡终于在知道到莉迪亚扔掉那本书的时候找到了倾泄口。“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这个有着聪明头脑的姑娘,越发明白,留住母亲,就要留住母亲的梦想。

当爱与责任与梦想交织,玛丽琳终于选择了给莉迪亚以炙热的期盼目光,以沉重压抑的负重,以顽固束缚的枷锁。以爱之名,她期盼莉迪亚走上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路途,她期盼给莉迪亚她所认为的最好的未来。直到莉迪亚被枷锁脱下深渊,坠入万劫不复,“她心里的某个部分仍旧希望回到那个瞬间——什么都不要改变,甚至不和莉迪亚说话,什么都不告诉她。只是敞开门,再看一眼睡梦中的女儿,知道一切都好,”终于,那些关于爱与悔恨的秘密,她再也无法说给莉迪亚听到了。

詹姆斯:

这个移民异国的男人因与众不同的特质深深地吸引着玛丽琳,可是他讨厌像异类一样,被嘲笑,被排斥,躲躲藏藏,终其一生,他追求的不过是“平常”二字,可是,似乎在那样的年代,这是一种奢望。在组建了混血家庭之后,这样的忧虑越发扩张,“所以,他想要告诉内斯,自己理解他的心情:被戏弄的屈辱,无法合群的挫败感。”“这是儿子第一次失望,也是他的父亲之梦遭受的第一次和最痛苦的一次打击。”

终于,莉迪亚似乎有“合群”的种种迹象,詹姆斯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握的那样紧,不惜编织出牢固的枷锁来留住这种虚幻的渴望。以爱之名,詹姆斯渴望莉迪亚会受欢迎,会每天活在平等温和的目光里。可是,飘起来的泡泡总有破裂的时候,当那一天来临,一种幻灭的眩晕击倒了詹姆斯,“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失而复得。他一直在假装失去她。他坐在地毯上,怅然若失。”他终究再也无法让莉迪亚直到,成为她的父亲,他是有多高兴。

内斯: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内斯之于莉迪亚便是这般的存在,在那样一个家庭里,至少有内斯懂她,给予她可贵的安慰与纾解。可是内斯即将逃离,奔赴美好而自由的大学殿堂,“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内斯的即将离开对莉迪亚的生活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莉迪亚偷偷藏了内斯的大学通知书,更加加剧了兄妹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内斯作为哥哥,对莉迪亚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疼爱,“当他的手拍在她肩膀上的时候,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呛咳中满足地叹息着,从容地挣扎着,她迫切地体会到,自己和内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不想要了,它们太沉重了。”他心疼莉迪亚的处境,“黑暗中,他们温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可黑暗之下,总有阴影萦绕在两兄妹之间,“阴影犹如难闻的味道,始终徘徊不去,时间一长,就再也无法冲刷干净。”那些日日夜夜不被重视与关注的不平,那些对这个家庭或多或少的抱怨与不满,内斯也有枷锁,那个他越发想逃离的爱的家,那个他越发不想交流的爱的妹妹。“从那以后,就总是这样,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亚想,从那里开始,一切都错了。”他想逃离,想摆脱禁锢,可是莉迪亚的死终究给他的枷锁扣上了锁,“灯亮时,内斯闭上眼睛,灯灭时再睁开,所以,他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黑暗。”“很久很久以后,在寂静的太空中俯瞰蓝色的地球时,他会再次想起他的妹妹,在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总是想起她。尽管他还没有意识到,但这个习惯一直在内心深处召唤着他。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诉你。”而钥匙随着莉迪亚和那些秘密,永远地埋葬在那个小湖里了。

似乎每一个人都有枷锁,莉迪亚给自己的枷锁,给内斯的枷锁,詹姆斯给自己,给莉迪亚的枷锁,玛丽琳给自己,给莉迪亚的枷锁,内斯给詹姆斯,杰克的枷锁,如此繁多的枷锁,多么深重的禁锢,似乎小小的汉娜没有背负枷锁,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汉娜:

那个被整个家庭忽视的小姑娘,那个藏在桌子底下减少存在感的小女孩,那个偷偷收藏姐姐不要的东西的小妹妹,她没有枷锁吗?造成玛丽琳再次回到家的她,看着姐姐晚上走出家门而没有出声的她,撞破杰克对内斯炙热情感的她,为母亲的抚摸和拥抱欣喜万分的她,为父亲对姐姐一样亲昵的举动而流连的她,看到整个真相的她,怎么可能无忧无虑地自由着。这个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无形中都给她极大的压力。“但她清楚,她姐姐的内心正在发生变化,她站在一条远离地面、十分危险的狭窄岩架上,她在极力保持平衡。”莉迪亚的消失,让汉娜的家庭地位隐隐在发生质的改变,那个颤颤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触碰阳光的小姑娘,渴望得到爱与关注的原始情感本能而热切,“当汉娜站得更直,口齿变得更清晰时,会想起莉迪亚;某一天,当她用一个自己熟悉的动作把头发拂到耳朵后面时,会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是从莉迪亚那里学来的。”而这些终将无声倾诉,内敛沉默。

我们无法否认在这个故事里蕴含的一些特定的因素,比如时代的特质,比如混血家庭的背景,比如书中人物的个人性格,但是无论怎样解读,大概都无法避免关于他人期待与自己追求如何相处如何平衡的问题。大概粗略可分为三种情况:当两者完美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最好的模样;当二者不完全重合,这种假设有点开放性的意味,重合的部分依然成为助力,不重合的双方如若势均力敌,则或可在权衡中和解,或极易产生矛盾与冲撞之间的逆反,如若实力悬殊,就易造成一方吞并另一方的破釜沉舟之局;当二者完全相背,一方的势力倾斜必然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失衡,满盘皆输的可能性不小,“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慎重与权衡势不可少。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曾探讨过这个话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由此看来,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广为流传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似乎可以给出一个特别的思路。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既然不能忽视父母的殷殷期盼,又无法放弃自己的自由与追求;既然不能被最沉重的负担压迫,也无法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既然不能被压到地上,也无法飘起来,成为半真的存在,那么如何坦诚,如何放过自己?

接受吧,你必须正视的目光,承认吧,你想要自由和追求,拿起吧,你无法拒绝的负重,带上吧,能点亮你双眸的光芒,你渴望拥有的选择的权利,与这一切的一切,和解!这样之后的你,又会是怎样?

中庸之道的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所以,能否放过自己,或许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的点,一个中庸的方向,一个负重与轻松之间的适中的维度,一个不偏不倚的介于负重与轻松的岔路口,一面迎接目光,一面拥抱向往,一面迎着爱的目光尽情翱翔,一面寻着自己的理想愉悦徜徉。

这个临界点寻找起来诚然不易,可那又怎样,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的向往,不忽视父母的期望,加入及时的沟通与换位思考的理解,那个交汇点与平衡处将渐渐明朗,无声告白将渐渐发出声响。

“别担心,亲爱的,人生太短,而你太美。”

杰克的存在,在给我们惊讶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小说的中心,爱是无声、不求回报的,杰克的出场一直是在给莉迪亚做配角,甚至莉迪亚的死因也一直指向杰克。但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取向有问题,家庭也十分的不幸,还喜欢上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99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