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毁三观的电视剧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用不计其数,多如牛毛,一点都不为过。最让我毁三观就是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简直是胡编乱造,脱离 历史 。真是编剧真敢写,导演真敢拍,演员真敢演。被广大网友贴切的叫它 抗日神剧 。下面我来介绍一部神剧。
2015年5月播出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一起打鬼子》 该剧由葛天参演。葛天在该剧中饰演银花,在第二十九集中银花来牢房看望被打的遍体鳞伤的爱人。她将爱人的手移到自己的裤裆掏出了一颗手榴弹( 内容不可描述 )两人高喊“再爽一次”引爆牺牲。 在剧中频繁出现暗示性的语言,尺度之大,没有节操,毁坏 历史 。该剧也因大尺度的情节太多,在没有播完的情况下遭到禁播。
抗日题材电视剧或**本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 也是国内特别喜欢拍摄的题材。有些狗血剧情为了哗众取宠,毫无底线。要知道那是我们长达八年的抗战,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抗日烈士。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党中央正确的指引路线,才取得了抗战胜利。希望广电总局严格审片,不要再让这些侮辱观众智商的,污染观众耳目的神剧出现。
提起会三观的剧,琼瑶奶奶小说吗改编的电视剧绝对榜上有名。都说自古红颜多祸水,琼瑶笔下就有这么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提起电视剧《新月格格》想必不少人,小时候都看得津津有味。可是现在想来却是这的太毁三观了,好在小时候自己不懂事,现在才知道新月为了爱情可以如此“厚颜无耻”。
该剧于1994年上映,豆瓣评分59分。
讲述了将军努达海和相差二十多岁的新月格格,凄美的爱情故事实则是小三打败原配,不顾一切要嫁给努达海,最后还大义凛然的说我不是来破坏这个家,而是融入这个家的。
不过好在结局确实悲剧,努达海远赴边关为救儿子中箭身亡,抢儿子心上人的恨被洗白。“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新月格格,听闻努达海战死远赴边关在心上人旁边自刎。
故事的开头新月格格一家被前朝旧部所杀,新月带着弟弟逃亡路遇匪寇,幸亏遇到到了和父亲同朝为官的大将军努达海出手相救,遇到这样的英雄新月暗生情愫。努达海把新月带回朝中,太后把她们姐弟安排在努达海府上。
貌美如花知书达礼的新月到了努达海府上,便很快得到了努达海一家的喜欢。努达海的妻子把她当女儿,努达海的女儿把她当好闺蜜,努达海的儿子把她当心上人,努达海把她当好侄女。
可以说在努达海家新月简直是万千宠爱在一起身,可是呢她却说出了“我是来加入这个家的,而不是毁掉这个家的。”结果努达海的妻子把她当女儿,她却要和她当姐妹。努达海女儿把她当闺蜜,她却要当她后妈。
努达海的儿子把她当心上人,她却心里装着他老爸。努达海开始了内心纠结,开始和新月眉来眼去,后来在全家的反对声中。
努达海请求带兵平叛,跑到边关逃避去了,结果受伤新月不远万里,到边关千里送自己,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然后双双把家还全家莫名奇妙接受了,这段狗血的爱情。
但是努达海的儿子想不通,也要跑到边关打仗,努达海不放心暗中保护,结果这回为了救儿子真的中箭身亡了。新月又一次远赴边关,殉情去了。
虽然剧情撕心裂肺,但是三观却真的是要多不正有多不正。原本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家,就因为新月为报答救命之恩以身相许,弄得家破人亡还觉得爱情凄美。
必须得是《蜗居》,当年看这部剧的时候看得太心塞了。
海萍夫妻俩感情很好,因为钱少只能在江州买房,还是暂住的弄堂,苦于房价的压力,即使是有了孩子也只能送回老家由父母帮忙带。妹妹海藻大学毕业后和小贝相恋,也感受到在魔都上海买房的心酸。 由于工作的原因海藻结识了宋思明,宋对海藻有意,并多次给她提供便利和帮助,也帮助其姐脱离了困境。海藻为了报恩,同时也为了享受宋带给她的不一样的感受,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委身于宋,做了小三,但是同样还吊着自己的男朋友小贝,一直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期间,海萍也是多次提醒海藻让她回头是岸。
但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东窗事发,所有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当年看得最糟心的时候就是海藻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心想着竟然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简直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看完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就是咱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非常的现实。名、利、车、房、亲情、爱情,我们大家都是围绕着这些在转动,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守恒的,得到了一些就必然会失去另外一些,这就要靠我们强大的内心来平衡这一切了,让自己不至于走上歪路,对世界要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踏踏实实勤恳的工作才是对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要说“最毁三观”——古装连续剧《吕不韦传奇》绝对算得上!
《吕不韦传奇》虽然剧情较为荒诞、狗血,却几乎没有流量明星,而是清一色实力派演员。
它是宁静的第一部古装剧,说实话她的古装扮相真的好美。在这部戏里,她柔情似水,把赵姬身上所特有的隐忍、坚强刻画的入木三分!
不过,张铁林扮演的角色极富颠覆性,他不再是傲视群雄的“皇阿玛”,而是一位极具心机的传奇商人——吕不韦。这个人野心勃勃,尤善权谋,根本不满足自己的商人身份,一直处心积虑的幻想着拥有不可一世的权势——所以他步步为营,用尽手段,终成乱世中的一代“名相”。
剧中吕不韦与“沉香阁”头牌夏莲(宁静饰)一见钟情。俩人在一起嬉笑打闹的场面,简直让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当时绝不止我一人想成为剧中的“吕不韦”吧。
剧中还有多段是吕不韦和赵姬的“动作戏”···请自行脑补…
剧中还有一个女配角——她就是万人迷陈好,当时她接拍这部剧的时候才22岁。她扮演的角色是被吕不韦买下的奴婢芸姜,一直仰慕吕不韦,默默为他付出。
哪怕后来被嬴异人派人严行逼供吕不韦和赵姬的真实关系,芸姜也一直守口如瓶,没有出卖吕不韦。要知道她所承受的酷刑是夹xiong,光听这名字就感觉惨绝人寰、三观尽毁了,受刑这一幕,陈好的演技也是教科书级别的。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赶紧去看看吧 !
看过感觉最让我毁三观的电视剧,就是抗日神剧《箭在弦上》,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印象,女主徐二航被一群鬼子强行按在地上。
寡不敌众的二航,苦苦哀求,仍然惨遭欺辱。
可是二航神功护体,瞬间画风转变被蹂躏的女神突然爆发,就像一辆车加满油门之后的路虎,翻身而起,裤子自动穿上,一群日本鬼子和汉奸中箭身亡,网友们都评论,难道被日本鬼强奸后会打通了任督二脉,真是让人受不了,太虚假了。
简直是毁人三观,日本鬼子难道是纸糊的吗?那么多人用枪还打不过弓箭手,如果真的是这样,怎么打进中国来的,还打了这么久,真是搞不懂这样的神剧。
毁三观的电视剧太多了,一些抗日题材的容易太浮夸,也太假! 一些讲述爱情的,打着爱情无罪,爱情至高无上的幌子不仅赚取了观众的眼泪,还误导了观众!小时候觉得琼瑶阿姨的电视剧都好感人,但是长大以后发现,这简直就是三观不正啊! 其中,我觉得《一帘幽梦》这部剧现在看来是最毁三观的。理由如下:
1 这部剧中把妹妹紫菱设定成女主,所以一切都是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姐姐绿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多才多艺。而妹妹紫菱只会闯祸,而且天真。当时大家都只会同情紫菱生活在绿萍的光环之下,可事实上,优秀是错吗? 难道不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而妹妹,说白了,就是一朵白莲花,整日里只会做梦,不谙世事。
2 楚濂是两姐妹的青梅竹马,一直周旋在两姐妹之间,两姐妹同时爱上了他。 但楚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他真正喜欢的人是紫菱,但绿萍如此优秀,大家都觉得他们是一对。或许是因为虚荣心,或许是别的原因,他表面上跟绿萍是恩爱男女朋友,却又吊着紫菱,向紫菱表达爱意!这放到当今 社会 ,难道不是姐夫勾搭小姨子吗?
3 紫菱知道自己不如姐姐优秀,也决定退出,成全姐姐和楚濂。但当楚濂向她表明一点爱意的时候,她立马动摇了。在姐姐和楚濂还是男女朋友的情况下,就勾搭到了一起。但凡她心里有姐姐,就应该坚定的拒绝,或者等到两人分手再在一起,可她并没有!
4 在绿萍因为楚濂的原因出车祸而失去一条腿时,既然决定了对绿萍负责,就应该好好对她。他虽然和绿萍结婚了,可是他竟然说出了“你只是失去一条腿,而紫菱失去了爱情” 这句话。 真是可笑,这条腿是绿萍的支柱,是她荣耀的由来,从今以后她失去了梦想,失去了光环,再也不能跳舞,更是成为一个残废!楚濂竟说比不上爱情!
5 在楚濂结婚后,紫菱也有了费云帆,一切已成定局。为什么不能各自安好,楚濂还要去招惹紫菱,而紫菱竟然还回信,这不是藕断丝连吗? 对绿萍和费云帆何其不公?
小时候不明是非,觉得有情人不能在一起好可怜,而罪魁祸首就是绿萍。现在看来,绿萍才是最值得同情的人吧!这部剧真是毁三观啊!
我看过最毁三观的电视剧,应该非当年红遍韩国的《妻子的诱惑》莫属了。现在回想起来,这部剧毁三观的情节和人物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剧中的女二号“申爱丽”,被女主“具恩才”的家庭收养并培养她成才,对于收养她的恩才家,爱丽不仅没有任何回报,反而还以怨报德。
爱丽从国外学成归来后,立马瞒着好姐妹恩才引诱她的老公,破坏自己好姐妹的家庭,最终“鸠占鹊巢”抢了原本属于恩才的老公和豪宅,还害得恩才差点死于非命。
再说说恩才的老公“郑乔彬”,这个人好吃懒做胆小怕事,除了家世好之外,其它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家里有了恩才这样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他还不满足,经常在外面花天酒地,最后还跟自己妻子的好姐妹好上了。
在恩才大难不死变借用了“闵筱熙”的身份后,郑乔彬禁不住诱惑再次出轨爱上了闵筱熙(其实就是恩才)。出轨后又再次出轨,而且爱上的还是原来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全剧最毁三观的应该要数真正的“闵筱熙”了,她有一个哥哥,不过这个哥哥是她母亲所收养的,两个人之间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不是亲兄妹却胜似亲兄妹,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跨越了血缘。
让人没想到的是,闵筱熙其实一直对自己的哥哥有着非分之想,你说这不是**吗?在表白遭拒后,她更加的肆无忌惮整天对哥哥死缠烂打,连母亲都无法阻止她这疯狂又畸形的爱。当得知哥哥喜欢恩才后,她将怒火迁怒到了无辜的恩才身上,甚至想杀掉对方夺回深爱的哥哥,简直是让我“三观尽毁”。
先说男女主,男主最初是有妻子的,长得和女主一样,特别好一人,好像是因为男主死掉。
后来男主又喜欢上了女主。行,这也没啥。但是男主发现女主父亲是坏人后就不想和女主在一起了关女主啥事啊?而且当时有个一群人要杀女主,女主把她们杀了,男主就为了救想杀女主的人伤女主,给女主打吐血了。
就在这时候一直喜欢男主的女配出事了,家族遗传到一定年龄不和喜欢的男人xx就会死(真的要笑死我了,qy也不敢这么写吧)。然后男主就对女主说,你没有我还可以活下去,但是她不能没有我,于是就跟女配成亲。
很快男主不知道被谁关起来了,女主拼了老命就下来,刚救下来,女配到了,我天,出现的太是时候了。当时女主扶着受伤的男主,那女配直接抱上去了。场景如下
看到没,当时左胳膊搭在女主肩膀上,右胳膊搂着女配,真是没谁了。
其实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完国产电视剧了,不仅因为集数太长长长长,动辄70、80集,真的没耐心看完;而且集数多了,就容易添加很多乱七八糟的情节。
但是今年真的太闲了,所以我跟我妈就每天看电视。然后就发现真的有很多毁三观、辣眼睛的电视剧。
一、《第二次人生》
白富美女主嫁给穷小子,结果穷小子算计她家财产,气死她爸爸,最后还抛弃了怀孕的女主。但是!女主还是勇敢的生下了孩子!
☝☝女主和渣男穷小子
而穷小子又娶了个白富美(女二),又准备谋划人家的财产。
作为万年渣男,穷小子还有一个真爱,只是因为没钱,所以变成了地下情人。
最无语的是,穷小子明明被医生说无法生育,但跟他有关的女生全都怀孕了!绝了。
☝☝渣小子和女二
女主智商堪忧,结果还立女强人人设。明明孩子自己养大的,天天担心穷小子会来抢,大姐,人家娶了白富美,不能自己生吗?然后只会放狠话,啥行动都没有。全剧只有穷小子智商在线,兢兢业业走反派人设。
☝☝女主
不仅如此,女主还是万年难见的圣母。穷小子害死她爸爸;逼得她妈妈出车祸,变疯子;还买凶杀人、搞垮公司……恶行累累,女主最后还能原谅他,还愿意带着孩子等他出狱!!!噗,吐出一口老血。
女二也是奇葩,虽然嫁给穷小子,但是心里还有个白月光。一边想勾搭白月光,一边又死活不离婚。借用现在很火的话,她只是放了一个男人会放的错,只是她是女人。
☝☝女二和她的白月光
真的,千万别看,里面所有人的三观都不正常,会要人命。
提到“毁三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夏家三千金》,还有个别名叫做《爱情真善美》,光听这个名字呢,觉得肯定应该是一部正能量满满,幸福满满的电视剧。但剧中诸多狗血剧情,实在难以恭维。
有人曾经数过,剧中有4次订婚、3次结婚,更有坠崖、谋杀、绑架、“被”坠崖、自杀、车祸等离奇故事一环扣一环,因而有网友点评比琼阿姨还虐心。
夏正松,是夏友善和夏天美的爸爸,标准富豪。平时对这两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更是因为大女儿出生时候有唇腭裂而更加溺爱。到这里,都没有问题。
杨真真,是夏正松的私生女,从小跟着妈妈过苦日子,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个富豪爸爸。
结果,阴差阳错,夏正松知道了杨真真的真实身份,也知道了友善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本应该父女相认的情况下,夏正松居然为了友善,不认真真。搞不懂这是什么逻辑。
而后,就更加离奇。明明知道友善和真真抢男朋友,也明知道被抢的这个男朋友真心喜欢的是真真,可是夏正松非但不帮着自己亲生女儿,更是纵容友善的胡作非为。到最后的解释说明是:希望既不伤害友善、又不伤害真真。典型的烂好人。
杨真真的婆婆周淑媚,典型的贪财忘义。看见人家友善是千金**,就想尽办法让儿子跟友善好,全然不顾真真的各种付出。即便是真真和皓天已经结婚之后,周淑媚还是想尽办法拆散真真和皓天。
最无耻的是,当着瞎了眼的真真的面,把友善带到家里,公然视真真于无误。还经常打骂真真。
后来,真真反转了,成了千金。周淑媚又厚着脸皮让真真原谅皓天,真不知道人居然可以厚颜无耻到如此地步。
于成威是友善的爸爸,当初他见友善有唇腭裂不要她,后来又回来认女儿。这倒不算什么。
不过,为了认这个女儿,于成威可算是干尽了丧尽天良和毫无道德的事情。挑唆女儿反抗夏正松,绑架真真,设计毁真真清白,报了个孩子给友善假装是她和皓天的孩子,明知道一切却始终保持缄默……这哪儿是爱孩子啊,整个一个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剧中的各种人物,几乎没有正常的。
杨柳为了让女儿与皓天结婚,隐瞒皓天与友善的纠缠不清,甚至宁死也不要破坏婚礼,最后真的死了,还死在女儿的婚礼上。
严格与天美,看似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一对儿,天天各种误会,什么事儿都能误会,好像就没有能解释的机会。
但是,最后的最后,才是最毁三观的,经历了各种奇葩反转,用尽了各种虐心题材,结论居然是三姐妹同时结婚,然后还说“一起上演了爱情真善美”。我滴个天啊,我是一点儿没看出来。
《五柳先生传》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
“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1 摸钟文言文翻译[节选自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陈述古密直①,尝⑩知②建州浦城县日。
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之曰: “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⑤。”
使人迎置后阁⑥祠⑦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⑧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⑾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遂承为盗⑧。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字密直,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
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
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②知:做知县。
③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莫:意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的:的确,确实。 ④绐(dai):哄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
⑦ 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 祠:供奉。
⑧同职:同僚,同事。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
9 阴:暗暗的 ⑩尝:曾经 ⑾帷:围幕 (12)之:的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 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译文 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富人丢失了东西,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 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辩认盗贼,特别灵验。”
他派人把 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 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 ,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
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便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 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才承认自己是盗 贼。
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就此这个案子很快的解决了。
题旨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2 宋代诗人故事(古文)李清照—— 《金石录》序 又《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
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 《金石录》 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
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 ,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
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
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 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
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
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
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
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
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
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
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
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
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
3 文言文 译文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4 含有自今一词的古文1 《莲池伤足自规》:“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自今已往,虽有人恶骂加我者,非言谤我者,乃至批我颊者,唾我面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2 《齐晋鞌之战》: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3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译:从现在起,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再连坐。(这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和谐的伦理观)
附:自今,'从今往后、从今天开始‘。另用作至今‘到目前为止、从过去到现在’
5 关于宋代将领解元的古文翻译解元及在高邮/金人来侵/未至三四十里/元先知之/逆料金人翌日食时必至城下/乃伏百人於要路之侧。又伏百人於城之东北岳庙下/自引四百人伏於路之一隅/令曰:金人以高邮无兵/不知我在高邮/即轻易而进/俟金人过/我当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见我麾旗则立帜/以待金人进退无路/必取岳庙路走矣。若果然/则伏者出/众皆诺。又密使人伏樊良/俟金人过则决河岸/以阻其归路/食时金人果径趋城下/元密数之有一百五十骑/乃以伏兵出麾旗以招伏要路者/伏兵皆立帜/以待金人大惊/踌躇无路/遂向岳庙走/元率兵追之/金人前遇伏兵/无所施其技/尽被擒/凡得一百四十八人/及金牌银牌与执事居其半
翻译:
解元赶到高邮时,遇到金国的军队要来打高邮。金人还有三四十里路没赶到,解元已经先知道他们的动向了,他料定金国军队会在第二天中午前必然到达,于是在他必经之路的两侧埋伏了一百人。又在城东北部的岳庙那里埋伏了一百人。自己带领了四百人埋伏在路边,下令道:“金国人以为高邮没有士兵,并不知道我已经到了高邮因此轻易来犯。等到金国军队走过这里时,我当先冲出埋伏地点,余下的人看到我则竖起军旗,等到金人无路可退的时候必定向岳庙方向败走,如果真的如此,岳庙方向埋伏的人就出来痛击他们。众人齐声应诺。他有秘密派遣士卒埋伏在樊良,等金国人前来之后则掘开河岸,使河水漫上阻止敌人的归路。
第二天中午,金国人果然来到城下。解元密派一百五十骑兵冲出埋伏,用旗帜召集其他伏兵,其他的伏兵也都竖起军旗威慑敌人。等到金国军队大惊失措,踌躇无路,只得向岳庙方向逃跑。解元率领士兵追击金人。金军前面遇到伏兵,没有办法逃走,尽数被擒。总共抓到一百四十八人,其中金牌银牌以及执事居然占了其中一半。
大概这样吧。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以元曲入谜不胜枚举,但大多出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中的曲文除了能作谜底外,也有不少顺手拈来成了谜面。例如:“将言词说上”猜成语“不在话下”。“一无成,百无成”猜字“白”。“户已扃”猜商业用语“上门推销”。这些谜余味隽永,令人不能忘怀。
除了《西厢记》外,元曲中还有许多散曲,散曲中又推小令为佳。其中不少佳句被谜家取作谜面。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尾声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猜医疗名词“关节硬”,长面扣短底,意尽包涵。马致远《天净沙》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猜外国作家“莫里哀”。面雅而底切。
由于历史的、文化的种种偏见,元曲郁堙沉晦数百年后,得到国人珍视,也得到灯谜界的青眼。尽管散曲、小令入谜较唐诗、宋词少得多,但还是可以发掘出好多谜面。我用元曲小令里的曲文做谜面拟了几条灯谜,仅作抛砖引玉之举。王恽《小桃红》的“波静如横练”猜四字常言“一流水平”。关汉卿《四块玉》的“山又遮,人去也”猜丧葬名词“仙逝”,山遮人去,切“仙逝”二字。白朴《庆东原》的“千古是非心”猜中药“远志”。“千古”则“远”矣,“是非心”切一“志”字,妙。乔吉《水仙子》的“冬前冬后几村庄”猜常用词“冷落”谜底中的“落”字,作“村落”解。张可久《卖花声》的“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卷帘格)猜市招“信封大王”,用汉王封韩信为兴汉灭楚大元帅事。元曲有它独特的色彩,其中渗入了大量当时的方言、俚语。制成灯谜更显得雅俗共赏。例如:薛昂夫《山坡羊》的“高,高处苦;低,低处苦”猜成语“乐在其中”。无名氏《水仙子》的“眼儿里觑,心儿上想”猜一字,谜底是“木”,“木”加“目”加“心”,即成“想”字。浑然天成。真是元曲入谜,谜意深远。
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接二连三,高峰迭起,名家名作,琳琅满目。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泽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都是兼工散曲和杂剧的作家。
黄宗羲在他的《明夷待访录》中说过:“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又一尽。”秦之变,是对上三代的一个反拨,而元之变,则是对汉以来整个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在剧烈的冲突和碰撞中,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士人最大的苦闷是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前途无可逆料的彷徨感。固有的靠读书求取功名从而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的渠道闭塞了,新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尚未建立起来,六神无主和无所适从的悲哀笼罩着他们的心灵,求生存与图发展都成了严峻甚至残酷的现实问题。这的确是汉唐以来的一个大变化。
这里所选的一组元曲充分暴露了元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然而,表面上他们却或调侃或自嘲,崇尚陶潜,非议屈原,嬉笑怒骂,豪纵狂狷,放浪形骸,无所拘系。说是“甚闲愁到我心头”,实则是愁绪万端的心情写照。
总之,元代士人郁郁不平,竭力挣扎,企图以隐逸来对抗异化了的社会,希望于山水林泉之中,找回失落了的自我。或在大自然中洗涤身心,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或走向极端,在污浊的现实社会中,以狂狷放浪、桀骜不驯来反证自己的存在价值。无论从哪一端去追寻,他们都是那样执著,那样真率,那样天真绝俗!
元曲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元杂剧和元散曲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以元曲为代表的元代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一种风靡全社会的情绪思潮。元曲的人文精神内涵则可用一句话概括: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浪漫情绪,审美人生。这种人文精神在剧曲与散曲中都得到体现。我们从元杂剧中的男女人物形象、元散曲中的浪子情怀与元曲作家的浪子风貌三个方面来观照。
元杂剧中的男女人物形象
杂剧中的生末也就是男主角都有浓郁的浪子色彩。第一号种子选手《西厢记》里的张生自我表白:“我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们看,第一个定位词是“风流”,最后一个定位词是“浪子”。此外像裴少俊、郑元和等都是典型的浪子。
杂剧中的旦角则大多是浪女,有一些就是所谓“上厅行首”,也就是职业艺伎,如关汉卿笔下的宋引章、赵盼儿等,比比皆是。160个元杂剧中只有两个坏妓女,其他都是正面形象。
杂剧里的女角都具有“痴”、“浪”、“辣”的特点。像《望江亭》里的谭记儿,是个守寡的官太太,却被一个道姑撮合嫁给死了妻子的官员白士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婚姻,谭记儿靠自己的风流色相迷倒了杨衙内,偷了势剑金牌,充分张扬了“美”和“力”,整个剧情都表现了元人那种浪子无赖气息。这很微妙地传达出元朝和明朝不同的时代文化心理氛围。
明朝中后期虽然思想解放,个性解放,却不能完全摆脱前面一百多年的专制压抑,思想束缚,所以正统思想还是不自觉地在人物情节上留下痕迹。元代却是完全自然的生存状态。
元曲中的浪子情怀
《西厢记》在明朝后期又火了起来,有的学者作了详细考证,说明朝出现了多少不同的《西厢记》版本、刻本。但这并不能说明《西厢记》在元代就不火,而是因为在元代浪子风流是基本的时代精神,《西厢记》只是众多浪花中的一朵,不可能唯我独尊。
明朝人则是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个性压抑和精神扭曲后从前代作品中借来了火种,有一种突然发现的惊喜,所以显得特别有轰动效应。这也有点类似欧洲人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在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中获得了惊喜一样,所以叫“文艺复兴”。这才是《西厢记》在明代好像特别红火的根本原因。
元曲所体现的以浪子自居的“铜豌豆”精神“确实是一种观念的革命,是明中叶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当时很受了些嘲讽批判。
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摘自《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原文再现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素材评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适用话题
曹操爱惜人才,胸怀大志,杰出的军事才能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曹操狡诈多变,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适用话题有“智慧与狡猾”、“理想”、“抱负”及“诚信”、“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人与路”、“谈意气”等。
诸葛亮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个人物——诸葛亮。
原文再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摘自《出师表》
素材评析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甚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甚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自从自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
诸葛亮博学多才,担任蜀相期间,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适用话题有:“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司马迁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高中第六册第四单元,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及《史记》中的选文。
原文再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报任安书》
素材评析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杜甫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我们学习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