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资料。
司佳,女,(1978年6月-2020年10月12日[1])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95级文科基地班本科毕业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20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期间曾前往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访问研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 of Pennsylvania)东亚系讲师,美国圣约瑟夫大学(St 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兼职助教授。[2]
中文名
司佳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8年6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2日[1]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逝世
10月12日,据澎湃新闻消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
澎湃 2020-10-12
快速
导航
研究方向
学术经历
学术论文
学术著作
学术会议交流
独立承担项目
学术访问
获奖成果
对话司佳
个人简介
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2]
2020年10月12日,司佳逝世[1] 。
研究方向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学术经历
1995年由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入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1999-200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周振鹤教授),取得历史学硕士MA学位。2001年获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东亚系攻读博士(指导教授:梅维恒VictorMair、韩书瑞SusanNaquin等),2006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PhD学位。期间,2001-02年被评为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HaneyFoundation Fellow)2006-07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讲师,并兼任圣约瑟夫大学(St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2010年赴日本関西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G-COE项目博士后研究。2008年获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
学术论文
独立作者
1Jia SI(司佳),“Treaty-Port English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Speakers, Voices, and Images”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美国《东亚历史与文化评论》,执行严格匿名评审), 6 (March 2013): 38-66
2司佳《邝其照与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谈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英汉字典及其历史实用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149-158页。
3司佳《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美国卫三畏家族档案手稿所见一斑》,《史林》2013年第3期,90-97页。
4司佳(Jia SI)“Reprinting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 Produ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Market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国历史学科前沿》(英文原发稿),62 (June 2011):229-242
5司佳《基督教女性三字经体布道文本初探:以〈训女三字经〉为例》,日本関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4号,2011年,243-252页。
6司佳《耶鲁大学传教士档案所见清代圣谕广训方言手抄稿若干种》,日本近代东西言语文化接触研究会《或问》第21号,2011年,117-128页。
7司佳《麦都思〈三字经〉与新教早期在华及南洋地区的活动》,《学术研究》2010年第12期,112-119页。
8司佳《见闻、谈资与讽刺诗 ——中国洋泾浜英语在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版物中的流传》,《九州学林》2010年(春夏季),172-189页。
9司佳(Jia SI)“Collecting and Collecti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in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Dec 2009): 104-122
10司佳(Jia SI)“Breaking through the 'jargon' barrier: Early 19thcentury missionaries' response on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in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英文原发稿), 43 (Sept 2009): 340-357
11司佳《五车韵府》的重版与十九世纪中后期上海的英语出版业,《史林》,2009年第2期,6-13页。
12司佳(Jia SI)“Life around English: The Foreign Loan Word Repertoire and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 (Mar 2008): 126-143
13Jia Jane SI, “The Genealogy of Dictionaries: Produ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English Texts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Sino-Platonic Papers, 151 (June 2005)
14司佳《商人、仆人、通事和十八世纪中国沿海洋泾浜英语的形成》,或问WAKUMON Journal of Studie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6 (May 2003), 85-93,日本関西大学
15司佳《从通事到翻译官: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换》,《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44-50页。
16司佳《西方人士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催生作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64 (Oct 2000): 11-19
17司佳《从岁时到天时:明清移民以后土著苗民之日常生活安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35-48页。
18司佳《早期英汉字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2000年第3期,60-67
19书评Book Review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chael Lackner et al中国学术, 2 (2003): 271-73
20书评Book Review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Federico Masini中国学术, 2 (2002): 340-43[2]
学术著作
司佳(Jia Jane SI)Circul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Speakers, Historical Texts, and a New Linguistic Landscape(《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VDM Publishing Group, 2009[2]
学术会议交流
2005年3月美国亚洲学年会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duate Student Individual Paper Presentation(学会评审研究生优秀论文独立发表)
2007年3月美国国会图书馆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16
2007年12月中山大学“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3月澳门历史学会“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Macao
2008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 Edinburgh, UK
2008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 HK
2010年6月四川大学“中西比较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0月日本关西大学“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Osaka, Japan
2011年6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纪以来的世界宗教与文化”暑期研讨班三次专题授课
201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Yale University, USA
2011年10月代表复旦大学外事访问团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题演讲两场
2011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出版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复旦大学“新文化史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6月复旦大学“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4月复旦大学中华国际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与上海社会,1840-1949”
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2014年10月11-12日山东大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17-18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2]
独立承担项目
1)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2009BLS001省部级)
2)2009年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一般课题项目(省部级)
3)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省部级,已结项)
4)2008年复旦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已结项)
5)2008年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已结项)
6)2008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学者项目(已结项)
7)2014年课程China: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国历史:改良到革命)负责人获“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立项。[2]
学术访问
2014年1-2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访问学者,三次学术讲座
2013年9月台北中研院Academia Sinica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一次学术讲座
2012年8月日本関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人文基金资助)
2009年6-9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访问学人
2008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资料访问研究
2005年2-3月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交流访问[2]
获奖成果
2001-2002 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 HaneyFoundation Fellow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谭其骧-禹贡奖”
对话司佳
他山之石与他者视域——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司佳
以“汉学”(Sinology)一词来指称海外对中国的研究,早已约定俗成。但是,二战后美国关于中国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作为一种与传统汉学完全不同的学问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后者,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主流范式。
司佳博士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毕业后回沪,专攻中国近代史,于美国中国学内的墙闱之争自是熟悉。记者就美国中国学发展中的内在原因和背景等问题对她进行了采访。
复旦青年: “Sinology”,最早由西方传教士创立,译为“汉学”。然而自萨义德(ESaid)的《东方学》出版以来,“汉学”一词被标上了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标签,西方学者逐渐以“中国学”或“中国研究”来命名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从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美国中国学研究,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位置。那么其自身发展的语境和背景是什么?
司佳: 美国的中国学是冷战的产物,其诞生之初,受到很强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费正清(J K Fairbank)之前,美国也有几所大学教授中国的古汉语,和欧洲的汉学研究相似。二战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国研究的热情迅速增长。大量基金投入进来,政府也出台政策支持相关研究,这样,几十年间,美国中国学研究高速发展,许多大学纷纷设立类似的系科,设立教席。此时的“中国学”,甚至带有一些情报搜集的性质。现在美国许多大学的“东亚研究”系,其前身就是“东方系”;与其他区域研究一起置于“国际区域研究”的框架中,配合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部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研究出现学术膨胀的问题,研究质量也参差不齐。费正清曾说,他那个时代,熟谙古汉语的美国学者只有两三个。在两国敌对封闭的状态下,很多美国学者没有到过中国,也没有看过充分的中文原始材料,就写出大量学术著作。对此,如今的美国学者也有许多反省。
美国中国学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在内容上,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着墨很多,和注重文化的传统汉学相比,更加实际和务实;在时间上,它更重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这可以算是在当时现实政治需要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冷战结束后,国际交流正常化,中国学也研究开始走向学术化,但是这种治学的取向依旧留存到现在,并成为主流。当然,美国依然有教授古代汉语的汉学家,他们也自称是“汉学家”,以示与“中国学”家的区别。但是这些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上一代研究者,而年轻的研究者普遍选择了中国学研究的取向。
现在的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和教育中,很重视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化训练。如今非常出色的学者,比如孔飞力(PAKuhm)、周锡瑞(JWEsherick),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能够广泛地利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史料档案。
复旦青年: 越南战争以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1969年詹姆斯·佩克(James Peck)撰文抨击当时的主流中国学研究,遭受批评的美国主流中国学家开始进行反思,这造就了如今中国学的面貌,也造就了柯文(PACohen)、艾尔曼(BElman)等一大批蜚声海外的中国学家。这种转折在今天回顾起来,能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司佳: 包括柯文在内的这些学者,他们的政治立场或倾向是属于“左派”的。越南战争迫使美国人正视自己力量的局限性,看到如果美国要想随心所欲地摆弄世界,将会受到真正的制约。在我看来,这一认识给美国研究中国的史家以深刻的影响。由于戳破了美国在政治、道德、文化各方面全面领先的神话,越南战争“解放”了美国史家,使他们也许是第一次,放弃了西方的准绳与标尺,转向一种植根于中国(而非西方)历史经验之中的史学。
复旦青年: 这就是所谓“中国中心主义”的发端?
司佳: 是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政治背景和学术对象。柯文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他对于文革和左派的看法,都渗入了学术研究当中。更为重要的是,柯文提出中国中心主义,他所针对的是当时的学界主流,尤其是列文森(J R Levenson)、费正清这些将中国视为“静止的中国”、用“传统”和“现代”粗暴划线的做法。他列举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例子,指出它们虽然都是受西方冲击后的产物,但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中国内部的因素:复杂的社会性质、内部事务的万分火急;而西方的影响事实上被高估了。
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一看到“中国中心”的提法,就马上引为海外同志,其实细读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就可以看出他鲜明的学术走向。“冲击—回应”模式和“中国中心主义”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取向和角度的不同,而非质的不同;柯文的观点实际是对那种为美国战略服务的中国学研究的批评。
复旦青年: 北大的罗志田教授也曾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谓“三大高潮”、“两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在挑战以中外关系为核心的既有研究模式,很“中国中心”了,中国学者不必再从国外引入一种“中国中心”模式。这就牵涉到了这个问题,国内史学家怎么样看待美国中国学的成果和模式?
司佳: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因为如前所述的注重现实、注重近现代的特点,其研究对象很容易与国内的研究发生交集。有时候美国学者的视角能够给我们很新颖的启发。比如“区域研究”,柯文等学者提倡要重视中国的复杂性,注重以区域、省份或地方而不是整个中国为研究单位,通过将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于掌握的单位,寻求各地变异的内容和程度,以期对中国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将中国视为铁板一块的机械僵化做法,很多时候阻碍了我们的思路,美国学者的这种做法很能够启示我们。
在引入社会科学方法方面,美国学者也别具一格,在中国,研究历史的学者往往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美国,绝大多数中国学的专家都能够掌握跨学科研究的手段,这是这门学科创立的时候就确立的规范。
“中国中心主义”当然是一种研究的角度,但是太多本土化倾向,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就中国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置于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中去探讨更好。“中国中心主义”这个提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中心主义”那种傲慢的、将其他文化看成低等文化的偏见。毕竟,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最大不同,就在于来自西方的巨大影响。交流的视野和国际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变化。这种全局意识,在中外关系的主题中,能够被更好地阐释和呈现。
复旦青年: 当今的美国中国学依然呈现着繁荣的景象,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是国际中国学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司佳: 在美国,中国学的研究从人数和教授席位来衡量,不能说是一门大学科。费正清的贡献,是将分散在美国各个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的有关中国的研究,纳入到中国学的架构中,有组织统一地来研究,建成一个符合美国国家需要的学术体制。但原来的系科建制中并没有取消中国研究的教席,比如黄宗智,他就始终在加州大学历史系供职。
关于中国学的发展问题,我觉得有些人对什么是“中国的”和“西方的”关心过多,焦虑太甚了。问题是,许多年来,人们陆续把石头搬来搬去,已经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他山之石,什么又是本山之石了。就算我们可以细加甄别,分辨清楚,这样的区分也远不如一件事来得重要:那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能触动现在的神经。否则,中国学只会变为老古董,其古色古香,只有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专家才能辨别,研究者也会越来越少。
1 马蓉出轨的文言文
马容,秦女,不知何朝人,父为小吏,母有姣容,家小富,居郡城。
马容似母,貌有可人处,每揽镜自喜,复扑镜自哀:“丽质如此,弃在小郡,无缘公子,奈何奈何。” 长成,乃入长安,在大学堂,冀能有遇。
同窗有宋生,性机敏而*,每视马容,目灼灼然,似贼郎。 马氏谓宋生曰:“君有意乎?” 宋生笑:“每见佳人,不能自持。”
马氏问:“君富贵乎?” 宋生赧然曰:“待他日。” 二人乃相好,马氏虽悦于宋生,然每缱绻间,辄曰:“恨君不富贵。”
宋生曰:“富贵者,未必身自劳苦得之,假他人之手亦可。”马氏曰:“假何人手?”宋生曰:“守此株,待其兔。”
某岁,宝宝至长安,遍观城中女子,见马氏,以为天下之美,莫过于斯,乃达仰慕意,马氏踌躇,曰:“此子形陋,不称妾意。”宋生曰:“此子富贵。”
马氏曰:“谋之乎?”宋生曰:“富贵不谋,其可自至乎?” 无何,宝宝娶马氏,马氏曰:“妾委质于君,然得宋生为幕僚,方可。”宝宝曰:“但凭夫人意。”
宋生遂得入幕。 宝宝起自垄亩,家贫,形陋短小,然能发奋,游迹优伶,数年间,甲第连云,有资巨亿。
得美妻,喜不能胜,以为神仙不啻也。遂以内事付马氏,以外事付宋生,身自奔波。
2 形容背叛的词语背恩忘义 背:背叛。指背弃恩德,忘却道义。
出处:《汉书·张敞传》:“背恩忘义,伤化薄俗。”《晋书·刘聪传》:“沈等皆刀锯之余,背恩忘义之类。”
背盟败约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出处: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逆取顺守 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出处:《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亲离众叛 离:离开;叛:背叛。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3 描写背叛爱情的古诗词描写背叛爱情的古诗词:《氓》
原文:
氓
朝代:先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4 求关于“亲情”“友情”“爱情”“背叛”“风景”的古文原创句子,爱情
爱情总是扑所迷离,让人忧愁让人欢喜。偶尔,寻你不见,花期短暂。很怕错过了这一季的美丽,寻觅你的消息。寂静中的,萎靡了自己,凋零的爱情,沉默的大地。曾经的回忆,花儿哭泣,泪洒了整个花期。有风来过,爱上花儿。有雨来过,亲近花儿。花却以爱的名义,扑向大地。
总以为我们很爱某个人,会一生一世爱下去,等下去。直到沧海变色,海枯石烂。当所有人都告诉我们,不要执迷,他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好,但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童话,也不愿相信身边的人所说的话。
最好的感情是随意,却又彼此在意;是惬意,却又彼此珍惜。各自独立,而心在一起;各自呼吸,而爱不分离。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感觉就是舒服。即使默默不语,也是一种默契;纵然两两相望,也是一种欣喜。
爱情的本质是真实,爱情的基础是信任,爱情的核心是给与,而不是索取。爱情作为一种感情的形式,它本身又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不是一个,而是好多。
亲情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6、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背叛
1、对大多数人来说,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所受的诱惑不够,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2、爱情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会说:“我爱你,会为你付出一切!”,爱情很难,因为没有多少人做到了他的承诺。如果真心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如果不爱一个人,曾经承诺也会背叛。
风景
1、秋天是中午的时候最好。走进枫树林,这真是一片火红的天地!一片片枫树叶就像一只只红红的小手,这也是很有趣味的。瞧!似金的落叶铺成的小道上,行人纷纷停下脚步,倾听着,落叶飘下的声音。那习习的秋风多么凉爽!秋风吹过田野,一片片庄稼成了金色的海洋。很美吧。
2、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3、冬天虽然宁静,但有时还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在雪地之间穿行。他们一起齐心协力堆雪人,他们互助的身影感动了北风;他们一起蹦蹦跳跳地打雪仗,他们的笑容融化白雪;他们一起兴高采烈地唱歌,他们欢快的歌声传到每个角落……
4、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5、南方经常是细雨绵绵,一下就几天,就像一名很有品位的绅士,温文尔雅,不骄不躁,礼貌而和气,柔弱中又带有一丝的坚强。而北方不同,北方一般是比较干旱,不经常下雨,但如果要下雨了首先看到的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肆虐,后面的暴雨便犹如撕缰的烈马咆哮而至,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胆战心惊。密集而硕大的雨点落在地上,不一会来自各家的雨水就在我家门前汇集形成了一条小河结伴向前奔腾着,簇拥在一起显得非常团结。雨过天晴,云开雾散,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若说江南的雨像一个绅士,那么北国的雨就像一位北方的汉子,勇敢豪放而潇洒。
6、这时,不得不注意路旁美丽的桂花了。因为它们那浓郁的香气真是让大家不容忽视。桂花的品种很多:有金桂银桂和丹桂。从远处看,金桂就像一颗颗小星星,好像还在跟我们眨着它的大眼睛呢!丹桂是淡**的。一阵微风轻轻地吹过,它们就跳起了动人的舞蹈!而银桂呢?它啊,就像一位穿着白色裙子的公主,亭亭玉立地站在树妈妈的手心中。
7、冬天,水仙花开放了。她的姿态是那样小巧秀丽,鲜艳的叶子伸得高高的。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真叫人喜爱;那盛开的花好像在对我微笑,那么秀丽,淡雅。她的花瓣润如玉,白如绢,轻如纱;花蕊是淡**的,花瓣雪白雪白的,仿佛涂上了一层银粉,美丽极了!在花的旁边,还有几棵茂盛的小草。一阵微风拂过,小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事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尽情的跳舞。
5 文言文表白的情书再加被人背叛的文言文情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出自《凤求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飞人比黄花瘦。------李淸照《醉花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三五七言》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高明《琵琶记》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古籍》
望采纳谢谢
(一)奇特的出身
咱们先从曹操的出身说起。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古人认为出身是要决定人的命运的。曹操的出身相当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来不姓曹,姓夏侯氏,为了巴结权贵,认了中常侍曹腾为义父,所以冒姓曹。这么说起来,夏侯渊、夏侯惇都是曹操的直系亲戚,是他的堂兄弟这一辈的。中常侍又叫中臣侍,是宦官名。宦官在朝廷当中,一方面地位很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另一方面地位又很低,是皇家的奴才。所以陈琳代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就说曹操是“赘阉遗丑”,即他是太监遗留下来的很丑陋的那么一种人。这是揭家底儿的话,一针见血,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曹操从来讳言他这种太监义子的出身,他标榜自己是汉高祖刘邦时期著名的宰相曹参的后裔。实际上他本家并不姓曹,但他偏要这么标榜,这真是拉虎皮做大旗,聊以自宽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很看重自己的出身,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我虽然出身不高,我的成分不好,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变我的社会地位。虽然曹参不是我的祖先,但是我可以借助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去接续这个祖先的家谱。这是曹操的一种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曹操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发奋进取的精神,也赋予他那种粗野质朴的做人作风。反正出身不高,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跟刘备、孙权的出身完全不一样。刘备虽然“织履贩席”,是织草鞋、卖席子的小贩,社会地位很低,但他的血统特别纯正,跟皇族一脉相承。孙权是诸侯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一直很高。所以刘备和孙权都属于贵族家庭,或者说是没落的贵族家庭。而曹操既没有刘备那样高贵的皇族血统,也没有孙权那样显贵的贵胄祖先,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当然是攀附权贵的一介平民。这种特殊的平民出身和曹操独特的做人心态、独特的性格,是有关系的。(二)故杀吕伯奢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让人反感的行为,是杀吕伯奢(卷一《曹孟德谋杀董卓》)。这是曹操生平最可憎的恶行之一。有人说是“误杀吕伯奢”,这并不准确,因为他误杀的是吕伯奢的家人,对吕伯奢来说,就是明摆着要杀他。曹操行刺董卓未遂,逃离洛阳,仓皇避难。路上经过中牟县,县令陈宫敬仰曹操的这种敢于冒生命的危险去刺杀董卓的壮烈行为,非常佩服他,认为他是“天下忠义之士”,所以就放了他,自己县令也不当了,弃官跟随曹操逃难。曹操和陈宫逃到成皋这个地方,投奔曹操父亲的朋友吕伯奢。父亲的朋友,古人叫“父执”,就像咱们现在叫“叔叔”,是长辈。吕伯奢也很敬佩曹操刺杀董卓的英雄举动,所以就热情地款待他,吩咐家人杀猪,自己亲自骑着小毛驴到西村沽酒。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待客礼节。这时曹操惊魂未定,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霍霍的声音,心里怀疑,跟陈宫一起潜入草堂后,隔着板壁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咱们把他捆起来杀了吧。曹操心想,这不是要杀我吗?要把我捆起来杀了。所以他先下手为强,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青红皂白,不管男女老幼,一概杀之,一连杀死八人。杀完以后一看,原来厨下捆的是一头猪,欲杀未杀,他才明白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猪肉。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只有逢年过节才杀猪,平时是不杀猪的。平时要杀猪待客,那肯定是贵客。人家很热情地要款待曹操,把他当成贵客,结果他把人家一家人全给杀了。这个时候真是误杀,情急之下,曹操和陈宫只好连忙逃走。途中,他们遇见兴冲冲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先是把吕伯奢放过去,然后故意对他说后面有人来了,在他一转头的时候,曹操便一刀把他杀了。这个时候就不是误杀,而是故意杀人。所以陈宫责备曹操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你明明知道刚才是误杀了,现在却又故意杀了吕伯奢,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那么,曹操该不该杀吕伯奢?为什么?咱们评价历史事件可以有两个角度:道义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道义的角度是一种道德审判。搁在道德审判台上,从道义的角度看,曹操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以后,又故意杀了吕伯奢,对父亲的朋友,对一位热情款待你的朋友,居然下手如此之狠,这是决不可容忍的。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曹操在当时那种现实处境下,他应该怎么做?他能够怎么做?这就值得考虑了。也就是说,当我们设身处地,在那种特定的处境当中,曹操正仓皇出逃,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这时他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伤害他,因为正悬赏抓他呢,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要了他的生命。这时候,他的保生、求生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杀吕伯奢的家人当然是无意的,是误杀,但是如果这时候不杀吕伯奢,从概率上来说他有50%的安全系数,同时有50%的不安全系数,这是肯定的,吕伯奢可能告他,也可能不告他。如果再考虑到感情的因素,吕伯奢回家一看,家里人都被杀了,吕伯奢出卖曹操的可能性还要更大些。而曹操杀了吕伯奢,就百分之百地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了。所以曹操做了一种很决绝的行为,但是这种决绝的行为背后,有他的现实考虑。真正可恨的还不是曹操故杀吕伯奢,而是曹操做了这种大不义的事情,居然连一点羞愧之心都没有,还说出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连一向佩服他的陈宫,听了这句话,都觉得他是个“狼心狗行之徒”,弃他而去。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是有史实依据的。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曹操杀了吕伯奢家人后,“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二字传达出曹操杀人后的复杂心理。而小说删去“凄怆”的表意语,增添了“天下”的修饰语,更成为对曹操的诛心之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辜负我,但是我可以辜负天下任何一个人。这样就把我和天下人搁在一个对立面。从这一点来说,咱们可以看出曹操性格中某种强悍的地方,他敢于和天下人为敌,这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再进一步,咱们还可以看到,如果别人做了故杀吕伯奢这样的事,陈宫这么一责备,他肯定要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他要辩解说:“我这不是故意的。我这不是为了逃生,没有办法嘛,我实在是迫不得已的,请你原谅我这一次。”别人总会辩解的,但是曹操却不辩解,他非常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做人的准则。按照古人说的:“两句言语,教万代人骂道是:虽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遗臭万年。”(嘉靖本《三国志演义》注释引录后晋桓温的话)曹操说了这么两句话,就足以遗臭万年了。所以古往今来,谁也不会把这两句话大书成一副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告诉他人这就是我的座右铭。但是曹操能这么做,他愣是公开地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所以,跟一般的政治野心家相比,曹操的确与众不同。一般的政治野心家往往遮遮掩掩、欲言又止,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而曹操却敢于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的内在心理,这也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李贽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说得很有意思,他说:“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第四回总评)这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的,就是想着我最好把天下人全给亏待了,但天下人谁也不能亏待我,亏待我一点我都睚眦必报;但是我可以亏了别人,亏了别人我可以心安理得。天下人都有这种心,但是谁敢坦白地这么说呢?只有一个人敢这么说,就是曹操。所以小说家评价曹操,说曹操是“心口如一之小人”。这与刘备“外君子而内小人”是判然有别的。曹操是小人,但是他心口如一。这使咱们想起《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现在曹操不一样,他是个坦荡荡的小人,他不是常戚戚的君子。他是个“小人”,但又心怀“坦荡荡”,这就构成一个矛盾的组合体,跟“奸雄”那个矛盾的组合体相类似。“坦荡荡”是曹操的一种独特的性格品质,独特的为人方式、处世方式。但是他在本质上是个“小人”,他的言论和行为,从道义上来评价,绝对是小人的言论和行为。如果是君子,比如刘备,就不会去这么做,做了更不会这么说。当然刘备也有很多小人行为,这又另当别论。但是曹操这么做了,而且还这么说了,他敢作敢为,敢说敢言,还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是个男子汉,这是值得敬佩的。(三)忌杀杨修曹操这种“心口如一之小人”的奸雄品格,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曹操跟杨修构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因为曹操一贯求贤若渴,他重视有才华、有智慧的人,而且在他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很有才华、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重用他们。杨修是很聪明的,也很有才华,他的聪明才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比曹操逊色,也就是说杨修的智商决不会比曹操低。但是,为什么曹操就不能够始终如一地重用他呢?曹操为什么会杀杨修?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曹操忌才。小说中写了几件事情,突出地体现“奸雄端的忌聪明”,就是说曹操很忌讳像杨修这样太聪明的人。小说写了几个故事(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第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建一所花园,竣工后去视察,咱们现在建筑物落成后,领导也都得去验收、剪彩。曹操看了以后,一言不发,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背着手就走了。工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盖一座花园好好的,你怎么就写了一个“活”字,啥也没说?这个时候,聪明的杨修猜出来了,他说:“丞相嫌门修得太阔了。‘门’内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字吗?”于是工人马上将门改窄了,又请曹操来验收。曹操见了,心里高兴,一问知道是杨修解的字,“虽面喜,心甚恶之”,口头上大加称赞,心里却很嫉恨。又有一次,塞北进贡一盒酥糖给曹操,曹操看了,在盒子上竖着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曹操去睡觉,杨修就让大伙儿一人一口吃了。曹操睡醒以后,想吃酥糖,一看没了,就问怎么回事儿?杨修说:“丞相有命,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大喜,而心恶之”,心里更加讨厌杨修。还有一件事,也很难容忍。曹操吩咐左右说:“吾梦中好杀人,睡着时汝等勿近前。”“梦中杀人”,的确是个很特别的性格。前面说到,曹操有一种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如果真的成为一种心病的话,有了神经质,就会表现为疑心很重,连在睡觉的时候也总是防着别人侵袭他。跟现在讲有武功的人一样,他用武功把自己罩住,你轻易不能碰他。曹操也是这样,他在睡觉时把自己罩住,你轻易碰他,他就把你给杀了。所以他让侍从轻易不要碰他。那天曹操睡午觉,被子掉在地上。一名侍卫好心,怕他着凉,赶忙拿被子给他盖上。没想到曹操突然跳起来,拔剑把这个侍卫杀了。杀完以后,他自己继续呼呼大睡。睡醒了一看,怎么一个侍卫躺倒在地,血淋淋的?曹操吃惊地问:“何人杀吾近侍?”大家告诉他,是他在梦里杀的。曹操痛哭流涕,命厚葬这名侍卫。临葬的时候,杨修前去祭奠这名侍卫,感叹说:“君乃囊中之锥也!”谁让你明知故犯呢?死了也是白死。曹操“闻而恶之”,心里很不高兴,因为杨修是在揭他的短。实际上曹操不是做梦杀人,他是疑忌心太重而杀人,杨修揭的就是曹操这种性格上的短。咱们知道,人要有病的话,特别怕你去说他。人脸上要长个痘子,(三国历史 )你老说他脸上长个痘子,他当然很不舒服。你看见就行了,干吗非说出来不可呢?人要是有病,尤其有这种精神性疾病,最忌讳别人说他的病。就跟喝酒醉了一样,最不高兴你说他醉了。所以曹操更加痛恨杨修。终于有一天,曹操抓住了杨修的把柄。当时曹操进攻西蜀,跟将领也都纷纷准备。当天夜里,曹操心乱如麻,睡不着觉,绕寨私行。他见军士们都在收拾行装,连忙召见夏侯惇,得知这是杨修的主意,曹操非常恼怒,说:“竖儒,敢乱吾兵耶!”于是就把杨修斩首示众。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古人认为,这是因为杨修太聪明了,曹操平生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聪明的人,而且生怕别人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杨修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所以非杀不可。其实不然。我觉得,杨修这个人智商确实很高,绝对不亚于曹操,但是他情商不行。之所以情商不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白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咱们知道,作为下级,他的智商可能高于上级,但是在上级面前是绝对不能表现出高于上级所有的智慧、聪明。即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创,你也应该把它当成是领导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无缝。何况是把领导心里想的事,还没有说的话,你就提前抖露出来,那是绝对犯忌的。杨修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所以必死无疑。这是杨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个人有才,但不能太泄露才,“露才扬己”,这是很忌讳的。尤其是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更应该好好摆正自己的位置。杨修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应得。当然,曹操杀杨修,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杨修辅助曹植。杨修的官职是行军主簿,是曹操手下的官员。他在曹操的两个继承人——曹丕和曹植中,选择了曹植。他为什么选择曹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能也是揣度曹操的意思。曹操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原来想选曹植,因为曹植从各方面来看应该说比曹丕更有可选性,他更聪明,更优秀。不过,他的智商虽然高于曹丕,但是他的情商却不如曹丕。曹操一开始还是从智商去考虑的,认为曹植的聪明才华、为人处世,对文人名士的团结、凝结力、聚合力等等各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所以曹操一开始心目中选定的继承人是曹植。杨修也许正是看透了曹操的心思,才决定辅助曹植。我们知道,曹丕年岁长于曹植。按照古人立嫡立长的传统,曹操的继承人理应是曹丕,而不是曹植。所以谋臣们劝阻曹操,不能紊乱“家法”,家法一乱,造成“兄弟阋于墙”的局面,是很危险的。袁绍就因为改立幼子,而遭致内讧,这是前车之鉴。按正常顺序,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这没有什么异议,是天生的。但是你要按贤愚去分伯仲,就很难分清谁贤一点,谁愚一点,这没有一个简单的尺度可以区分,有太多的随意性。但是曹操本来就是非同寻常的人,他不按一般的规矩去做,他要凭借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选择。为了考验这两个儿子的为人处世,曹操出了一个很损的招:一边公开下令,让曹丕和曹植各出邺城城门;一边又暗中下令,不许守城的人放曹丕和曹植出城。这时候曹丕先行一步。有的时候做事情千万不能抢先一步,你不妨滞后一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这样更保险一些。曹植的智商高,他不急着抢头功,他想先看看曹丕是怎么做的。而曹丕性子急,先要出城去。守城的极力阻挡,曹丕没辙,只好打道回府。曹植听说后,赶紧请教杨修。杨修说:“世子今奉王命,如有阻当者斩之。”于是曹植到了城门边上,守门人照样拦着不许他出城,他挥刀把守门人杀了,就出城去了。曹操得知情况,非常高兴,认为还是曹植厉害。所以你可以看到,曹操自身是个奸雄,他衡量人的时候,不是看你的道德怎么样,人品怎么样,他是看你的奸诈怎么样,权术怎么样。看你能不能使奸,能不能使诈,能不能用权,会不会用权,所以他对曹植的做法非常赞赏。不过他一打听,这又是杨修出的主意。咱们刚才说了,杨修是曹操的直属部下,曹操的部下必须忠于曹操,不能够拆曹操的墙脚。你不忠于我,你就是背叛我;你今天可以背叛我,你明天照样可以背叛我的儿子——曹操是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的,这是奸雄的推理方式,跟常人不一样。他不相信杨修现在忠于曹植,就会一辈子忠于曹植。因为他觉得,我用你杨修做行军主簿,你可以“出则参赞军机,总知内外事”,位置很重要了,可你还居然在背后捅我一刀子,背后使小聪明,这不行,所以非杀不可。更何况,杨修还常常在幕后献策,帮助曹植对抗曹丕,赢取曹操的宠爱,而且屡屡奏效。曹操听说后,大怒道:“匹夫!安敢交媾吾儿,以侮孤耶!”你居然敢玩弄我于股掌之上!这时杀杨修之心就更为强烈了,只是因担心将士议论,多次隐忍不发。后来有了“鸡肋”事件,杨修刚好撞到枪口上,当然必死无疑。由此可见,曹操“忌杀杨修”,在“忌才”的表象之内,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政治考虑:既有对曹植网罗人才、结党营私的警惕,也有为曹丕顺利接班、扫除障碍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对杨修不忠于己,胳膊肘往外拐的惩罚。这不也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表现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深谋远虑的。他不轻易地去杀一个人,他杀一个人,必定有他的特殊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不符合道义准则,但是肯定符合现实准则,而且也符合奸雄的人生准则。作为一代奸雄,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你不能负我,即使你是我的亲信,你是我的重臣,你也不能负我,这条准则是铁打不动的。
2006年10月份, 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追悼会上,毛泽东女儿李纳悲痛万分。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到:“阿姨,您放心,我会谨记您的教导,一定和源源互相帮助,愿您一路走好。”
她想起前不久,大家还在一起相聚,说着暖心的话语,现在却阴阳相隔,唯有思念。她强忍泪水,安慰着泣不成声的刘源,随即把儿子王效芝叫到身边,仔细嘱托:“竭尽全力帮助刘源叔叔打理一切。”
这位逝去的女性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经历,毛泽东的女儿李纳为什么会嘱咐儿子竭尽全力帮助刘源?
2006年10月13日一位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就是王光美女士。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的王光美是大家闺秀,是天才女孩,是爱国的革命战士,是温柔善良的妻子,更是一位宽容、大度、坚强、独立的女性。
得知消息后许多人纷纷赶来吊唁,就连93岁的谷牧坚持坐着轮椅也要来与她道别,还有在影视剧中扮演过刘少奇夫妇的刘袖杰和郭法曾也来到追悼会现场。大家皆满面悲伤,毛泽东的女儿李纳更是悲痛万分,她还特意叮嘱儿子帮助刘源。
王光美女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富有传奇色彩。
“恭祝公使大人喜得千金!”一个随从兴奋地递给王治昌一封电报。“感谢上苍,我终于有女儿啦!”正在美国参加九国会议的王治昌难掩激动之情。
那时王治昌已经有6个儿子了,这个小棉袄的到来,将使他的人生更完美,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好”字,现如今喜报传来,怎能不令他激动呢!
中午时分他带着几个下属去附近的中式餐厅小聚了一会儿,席间大家纷纷向他道贺。一个下属笑着问道:“不知道大人给令嫒取名了没有?”
他这一问引起了王治昌的思考,他的儿子们都是光字辈,女儿就像一束阳光,肯定美丽而聪明,他便给女儿取名“光美”。
王光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王治昌是满腹经纶的学者兼高官,从小熟读经史子集,北洋大学专修法律专业,又有日本留学经历,很受北洋政府重用。作为“特命全权公使”,他1921年代表北洋政府参加了华盛顿九国会议。
母亲董洁如家境殷实,是上海一个富商的女儿,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她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青年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教育,追求妇女解放。
小光美是家里第一个女孩,王治昌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只要赴外地出差回来,一定先看看女儿,并带给她好东西。
“来,光美,爸爸给你带了好吃的,快打开看看。” 父亲一边说,一边递给她一个精致的盒子。小光美打开盒子,看到了大白兔奶糖,她高兴极了。“谢谢爸爸!”她拿着盒子一溜烟地跑了。
一会儿功夫,哥哥们手里都拿到了大白兔奶糖,懂事的小光美乐于分享,她总是将父亲带回来的好吃的分给哥哥们。
王光美出生后,母亲又生了4个女儿,家中兄弟姐妹共11个,虽然孩子多,但父亲对光美的疼爱丝毫未减。
王光美入学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小学做数学题时,同学们还在埋头计算,她已经完成所有步骤,并且将答案告诉老师,同学们都很佩服,就连老师也称赞她。
中学时代,当大部分女同学陷入对物理的恐惧时,王光美却兴趣浓厚,每一次考试她的数学和物理都是满分。中学连跳两级,最后顺利考入辅仁大学。
1945年王光美从辅仁大学毕业,并获取物理硕士,她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学校聘请她留校任教。
书香门第出生的王光美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在学习方面是妥妥的一枚学霸。
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光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努力学习专业,认真研究学问,她准备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物理方面做出一番贡献来报效祖国。
王光美认真教学的同时,也做好了去美国读博的准备。
如果没有后来的 历史 ,王光美必将是中国物理学界的精英,可能成为杨振宁的学姐。但是 历史 却不能改变,中国少了一位物理学界的前辈,却多了一位抗日爱国的才女。
正当王光美准备施展宏图大志,赴美国学习时,一位客人悄然而来,并打破了她出国学习的计划。
一天晚上,王光美刚回到学校宿舍,就听见有人敲门。“谁呀?”王光美警惕地问到。“是我,光美,你打开门。”
这是一个熟悉的声音,王光美很快打开门,来人进来后,急忙将门关上。
“光美,我这里有一封信,你看看。”
“崔老师,您这是”
来人正是***底下组织成员崔月犁,她在辅仁大学任教好几年了,平时王光美跟她走得比较近。她指着信示意王光美看完再说。
王光美很快看完信,信的内容是:中国***与国民党还有美国政府协商停战,想请她担中方的任翻译。
王光美眉宇间有点儿犹豫,恰好被崔月犁看到了,她温和的说道,“光美,你再考虑一下,今天你不着急回复我。”
送走崔月犁,王光美陷入沉思,她不想放弃出国深造,此时她已经接到了美国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但她也不想放弃***的需要,在她的家庭里,母亲和哥哥的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着她。三哥王光超为八路军采购药品;王光杰是中共地下党员;母亲也曾掩护过地下党员。
思考再三,她毅然决定,放弃求学奔赴革命前线。
1946年十一月,王光美踏上了属于她的红色道路。
王光美告别亲人,登上了去延安的飞机,在延安王光美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司令等***。她被安排担任外事翻译并参加土改工作。
当时朱德司令性格和蔼,很受年轻人青睐,王光美和同事们不忙的时候经常去他那里,让他讲故事。
一天光美和同事又来到了朱德的房间。还没有等她们说话,朱德就开口了:“我今天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走,去少奇屋里。”
就这样朱德领着他们来到了刘少奇的房间。“少奇,这些年轻人想找你聊聊!”刘少奇热情地和大家握手。
一个齐耳短发,眉清目秀的女孩映入他的眼帘,她身穿一件雪白的短袖,外加一条蓝色工装裙,简单而不失魅力,优雅而有气质,在红色延安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羞涩地同刘少奇握手,刘少奇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女孩。
一次舞会上王光美和刘少奇又相遇了,这一次他们聊了好久。因为两个人都参与土改这一项工作,后来,刘少奇经常借此过来找王光美谈工作。
其实她还不知道刘少奇一直对她有好感。
谈话中王光美了解到刘少奇有过一段婚姻,还有5个孩子,她眼中的刘少奇虽然话语不多,但很坦诚,也很细心。
刘少奇感觉王光美是一个才女,又温柔善良。
刘少奇向王光美大胆表白: “我有个5个孩子需要抚养,但是我每天几乎抽不出时间管他们,如果你有时间的话,真希望你能帮帮我!”
王光美非常乐意,她点头: “好吧,我会真心地对他们,你放心吧!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沉稳的男人。
两个人彼此欣赏,两颗心也在慢慢靠近。
两个相爱的人于1948年结婚,婚礼及其简单,准备请双方的朋友一起吃顿饭。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婚礼当天毛主席、周恩来也来到现场祝贺他们。
毛主席笑呵呵地向两位新人说着祝词: “你们能在艰难的时期选择互相扶持,这是革命的夫妻!祝你们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婚后的王光美为照顾丈夫的生活,从外事局搬到刘少奇的住地,她一边工作,一边用心照顾刘少奇的生活。
作为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善良而贤惠,一个简朴的家庭,让他打理得十分温馨。
她体贴丈夫,当得知少奇的胃不好时,专门在饮食上做得清淡可口的饭菜,为丈夫煮小米粥养胃,熬制中药调理,甚至用民间的偏方来改善。
她心系孩子,结婚后她和少奇有4个孩子,加上少奇之前的5个孩子,组成一个大家庭。
作为继母她从不袒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刘少奇的其他子女赋予了更多的爱。
一次她带着几个孩子在百货大楼买东西,刘少奇的女儿刘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支钢笔,她足足看了三分钟,这一幕被王光美看在眼里,而这支笔标价是2元。
当时这个价位是非常贵的,王光美没有丝毫犹豫就买下了,并且送给了刘涛。
王光美无私的付出,也赢得了孩子们的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孩子们都深深地爱着他们的光美妈妈。
王光美是刘少奇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工作中的助手,她总是想方设法帮丈夫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以便刘少奇能够多休息一会儿。
王光美和刘少奇风雨相伴,走过了二十年。但是再美好的婚姻,总有一个人要先走,1969年刘少奇因病在河南开封逝世,王光美非常思念丈夫,她决定去丈夫的故乡看看。
儿女们担心母亲伤心过度,一直没有陪同母亲前往。但看到母亲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1983年刘源陪着62岁的母亲参观了父亲的故乡花明楼。看到那里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王光美倍感欣慰。
花明楼距离毛主席的故乡并不远,王光美顺道去了韶山,参观了毛主席的故乡。当年受毛泽东思想影响奔赴延安,她深深地怀念这位革命的导师。
晚年,王光美在平静的生活中,仍不忘革命导师当年的启迪,她家的客厅正墙上,一直挂着那幅1962年毛泽东登门看望刘少奇一家时的合照。
她每每念及当年的情形都感动万分,“他们都还好吗?”王光美在心里默念着,她想起毛主席的后代们。
毛主席离世以后,小女儿李讷生活非常苦闷,婚姻也很不幸,身体遭受着病痛的折磨,身边只有一个不足十岁的儿子小芝。
王光美知道李纳的状况后很担心,专门带人去探望李纳,帮助她做家务,并细心开导她,鼓励她振作起来。
李纳终于走出阴霾,与刘少奇之前的随身警卫王景清走在一起,王光美听说后非常欣慰。
她对牵线的人韩桂馨、李银桥夫妇说:你们真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呀,李纳这孩子可怜,王景清这孩子挺好的,他们能够一起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王光美的关爱,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命运坎坷的李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光美在晚年已经很少应酬,但是在2004年她特意组织了一场“家宴”,这场家宴请了毛泽东女儿李敏、李讷两家,这也是毛刘两家后代在多年后的第一次相聚。
王光美对儿子刘源说:“前些日子,李纳姐妹都来看我了,现在我腿脚不便,也很想念她们,大家聚聚把。源源,你准备一下!”
北京西三环中路京都信苑大厦26楼的中式大厅内,一场聚会将王光美一家和毛泽东的后代聚在一起。
李敏和她的女儿最先赶到,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及儿子王效芝也到了。女儿婷婷搀扶着母亲王光美,步入宴会厅,李纳姐妹急忙迎上前去…
席间,大家举杯祝福王光美 健康 长寿,王光美也慈祥地看着孩子们说道:“ “你们俩的身子都弱,如今年龄也不小了,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啊” 。
刘源指着李纳儿子王效芝对母亲说:“您看,他像极了毛伯伯当年戴着八角帽的那张照片吧。”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王效芝,李纳也欣慰地笑了,家宴气氛浓烈而祥和。
席间王光美拉着李纳和刘源的手说:“小时候,你们两个关系好,以后也要如小时候一样互相帮助啊!”
从此,两家后辈们的联系更加紧密。
1996年李纳视察三峡工地,刘源也恰好在此调研。二人又见面了,亲切握手拥抱。
李娜调侃说:“以前可爱的源源,现在真帅气啊,都成将军了,”刘源也笑着说:“姐姐还和当年一样漂亮啊!”这么熟络的语言交流,可见二人姐弟情深。
2006年10月13日,传奇女士王光美走完了她那坎坷曲折的一生,享年84岁。
王光美同志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敬仰她的群中自发前来送行,痛失母爱的刘源早已泣不成声。
李纳与儿子王效芝早早便来到追悼会场,她悲痛万分,想起光美阿姨曾经对她的帮助和关怀,想起两年前两家人还坐在一起,想起光美阿姨的语重心长的话“你们要团结和帮助”。
如今再也不能相见了,她泪如雨下,把儿子王效芝叫到跟前,仔细的嘱咐道:“要尽力帮助刘源叔叔打理奶奶的的后事。”
我们的一生说短暂也短暂,但是说长也比较长,在我们的人生中肯定做过自己的后悔的事情,哪怕是在你小时候早恋后来分开之后的遗憾,或者是在平时的一件事情做得不够地道后,这些都是都是有可能让你后悔的,然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以前上学时候,当时毕竟还小,看着同学们都在玩自己的也在傻玩,然而有些同学平时玩,然而到了考试的时候学习成绩异常的好,这就是人家比较聪明,知道在玩的同时到时候还能看看书。
然而我一直在傻玩,最后自己的大学也是考得不理想,虽然当时自己也有着梦想,毕竟现实就是这个样子,我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可是谁不想着能够为自己的目标去实现,然而我却发现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直到现在。
如今的我已经是一位毕业的人,当时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实现,最终自己还是败给了社会,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时没有好好的学习,只想着如何赚钱,最终人财两空的场景,就出现在了我的身上,虽然感觉我平时有些无所谓,但是想的什么只有自己清楚。
当初的时候还不如早点出来工作,这样不至于再耽误那几年,可能现在已经有社会阅历的我,已经开始创业了,但是如今的我们起点一样,所以什么都要重头再来,相信到以后的一天我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只要努力肯定会实现。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作者: 阿·托尔斯泰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作者: 聂鲁达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作者: 居里夫人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作者: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作者: 马雅可夫斯基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作者: 朱德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作者: 海涅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作者: 华罗庚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作者: 别林斯基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作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作者: 巴甫洛夫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作者: 林耐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作者: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作者: 戚继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作者: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作者: 彭德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作者: 傅雷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作者: 吴仲华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作者: 歌德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作者: 肖邦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作者: 巴甫洛夫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作者: 果戈理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作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 作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 作者: 吴运铎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作者: 欧文
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作者: 培根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作者: 卡耐基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作者: 鲁迅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 作者: 周扬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作者: 列宁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作者: 高尔基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时。 作者: 居里夫人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作者: 列宁
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 作者: 涅克拉索夫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 作者: 列宁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作者: 列宁
无论就字面来说,还是就实际情况来说,幸福都是神圣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 狄慈根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作者: 巴今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作者: 贝弗里奇
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作者: 爱因斯坦
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上面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 作者: 大仲马
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 谢觉哉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作者: 萨迪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此联是1943年《大公报》征联,由陈毅元帅对出,此联同时也是节气联。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古对: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注:古乐字读 Luo 音。
上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原对: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原对: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上联: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原对: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童子执桐木,撞铜钟,同声相应。
下联:妃嫔着绯衣,叩扉户,非礼勿言。
上联:新妇负薪归,涤新釜而煮新腐。
下联:道官观稻去,回道观而戴道冠。
上联:爹打弟,弟滚地,嫂嫂烧苕哄地弟。
下联:姐呼鸡,鸡藏箕,叔叔嗉黍引箕鸡。
上联: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吾联:妞妞溜牛,牛蹴妞妞拗牛。
上联:何所长,何所长,何所长因何当所长。
新联:莫将骑,莫将骑,莫将骑切莫毁将骑。
此联上联指:何所长(姓何的所长),有何特长,何所长因何当『上』所长。下联指:寿长老(姓寿的长老),年龄又长又老,寿长老因为长寿称长老。新联为碧影所对,指:莫将骑(姓莫的将骑),千万别骑上马,莫将骑切莫毁掉自己将骑的名声。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吾联:委员入闱,脸上威风为甚猥!
上联:%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