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3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一书3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直译: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一场心理学的探险),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于1997年出版的一本大众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借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蛤蟆先生陷入抑郁后,接受心理咨询并最终走出抑郁的故事。书中蛤蟆先生与心理咨师苍鹭十一次面谈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的流程,也提出一套心理治疗的理论。

主要提出了心理咨询是来访者的主动要求,来访者需要对自己的负责。

一向爱笑爱闹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一个人躲在屋里郁郁寡欢。他的朋友们鼹鼠、河鼠和獾尽力去帮他,但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只好建议他去找苍鹭做心理咨询。在第一次做心理咨询时,蛤蟆本想能得到一些像「药」一样的忠告,来治疗他的抑郁。但心理咨师苍鹭却说,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而且也要主动承担心理咨询的费用。

苍鹭的回答让蛤蟆十分意外。蛤蟆想,或许他真的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于是他们约好了:每周我们面谈一小时,整个咨询周期多长视情况而定;最后一次面谈将回顾我们在之前的咨询中做了哪些事,你学到了什么,你也可以考虑制订将来的计划。

蛤蟆临走的时候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回答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主要提出了自我意识,然后对自我情绪的观察结果,提出儿童自我状态

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苍鹭问蛤蟆,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于是苍鹭提出「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蛤蟆的回答在1和2之间。

苍鹭又问,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蛤蟆讲述了他的朋友们对他的不好态度,「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并不是我的错。」苍鹭问:「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蛤蟆深思之后说,当时的感受就和小时候一样,感觉自己像个孩子。」

苍鹭提出「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

主要分析了儿童的基本情感。

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至于他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也得打个问号。苍鹭讲解「儿童自我状态」: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探索出,儿童的四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苍鹭说,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苍鹭把一个家庭比作一个单独的星球,并让蛤蟆去体验身处这样无法逃离星球的状态。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在学习应对父母的环境,不断改变自己的情感,就构成了「适应型儿童」。并将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

主要分析了「适应性儿童」的具体状态。

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以及父母,不禁悲伤地哭了起来。苍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也就是,要接纳我们的「基本情感」。

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主要分析了不带攻击的愤怒。

苍鹭问了蛤蟆的「情绪温度计」,蛤蟆说在5或6的位置。蛤蟆问他是否可以设定议题。苍鹭说,「咨询的议题一直都是由你来设定的。每一次面谈中,我都在帮助你探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让你最大限度地去学习和觉察。如果你能自己找到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真的在进步。」蛤蟆想探讨的是「愤怒」,他觉得自己不会生气。

苍鹭仍然把家庭作为比喻,你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握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了上风,而你又完全依赖着他们,你怎么能对他们生气呢?何况你还爱着他们。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要么,他们像喷射气体一样,瞄准一个选定的目标释放愤怒,然后再恢复常态;要么就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就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在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主要提出「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因为獾想要顶替他的学校董事位置,而非常生气,但又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又想放弃。苍鹭说蛤蟆在玩一个PLOM(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呀),但蛤蟆并没有理解。

苍鹭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蛤蟆仍然没有理解,对苍鹭的话有些生气。苍鹭说:「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苍鹭与蛤蟆分析獾的心理状态,蛤蟆说獾像他的父母。苍鹭说,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苍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然后开始探讨蛤蟆的「父母状态」。苍鹭打了一个比方:我们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苍鹭问蛤蟆:你在审判谁?蛤蟆沉默后说,我在审判我自己;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

苍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主要分析了「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经过思考之后,写信给獾表达了自己不会辞去学校董事的职务。苍鹭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蛤蟆说,感觉好多了。苍鹭问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蛤蟆说,要了解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是很难的。不过,我明显感到更有力量了,这很难解释。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苍鹭问,他回答时心理处于什么状态?蛤蟆说,不是「儿童自我状态」,也不是「父母自我状态。于是,苍鹭提出「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蛤蟆问,为什么你不直接带我进入「成人状态

」?苍鹭说: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其二,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蛤蟆觉得这很难。苍鹭说: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蛤蟆问,为什么要选择自己演戏的角色,去表现自己的愤怒等情感。苍鹭说: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

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但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阿德勒的观点)

蛤蟆有点激动,难道是自己选择了抑郁。苍鹭说,你现在面临的选择就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问:「那我的父母呢?我能对他们做什么呢?要怎样做才能弥补我?」苍鹭回答说:「原谅他们。」

蛤蟆向苍鹭完整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并不平淡的人生故事,全面回顾他的人生。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主要分析了「人生坐标」。

蛤蟆回顾自己的人生后,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感觉生活像是被潜意识写好的剧本。但他又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可反过来,想到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又让人无比激动。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蛤蟆和苍鹭讨论人生剧本时,苍鹭说:实际上,我们得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只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是你个人世界的心理视角,这个视角在你心里深藏不露,可以说,是来自你灵魂的深度。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我们说的不只是物理世界,而是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苍鹭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坐标」: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我说的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持续一辈子,这类行为就被称为游戏。

主要探讨了两种「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

苍鹭接着上次的面谈继续与蛤蟆探讨「人生坐标」。蛤蟆首先提出「我不好;你好」。苍鹭说:「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因为玩这个游戏的人确实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

然后探讨「我好;你不好」,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苍鹭说:「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有个人犯了错,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苍鹭举了一个等出租车的例子,让蛤蟆来体验这种情绪。在苍鹭的不断发问下,蛤蟆的有些反感了,他指责苍鹭就像他父亲一样总是不停地质问他的感觉怎么样。蛤蟆像是在指责自己的父亲一样指责苍鹭。蛤蟆并不对自己的无礼行为道歉,也不需要谅解,他只觉得刚才找对了时机。蛤蟆觉得他心理咨询到这里应该结束了。

苍鹭说,「有两个原因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再面谈一次。第一,我希望你有机会回顾在此学到的东西,还有你打算怎么运用你的所学。也就是说,你打算做哪些改变?第二,我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我认为我们应当在这个新关系里合作,来尝试理解发生了什么。」

主要是对蛤蟆的十次心理咨询做了一个总结,并在最后探讨了「情商」(情感智力)。

苍鹭:现在你感觉怎么样?蛤蟆说,精神状态很好。

苍鹭:这一切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说,我的感觉就是很快乐。其实我对每一天都有期待,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让人激动的新的可能。苍鹭:在「情绪温度计」上,你会打几分?蛤蟆说,今天我给自己打9分。

苍鹭:你对别人是什么感觉?蛤蟆说,我对他们在做什么很感兴趣。我希望他们也对我有兴趣。

苍鹭:你不再有自杀念头了?蛤蟆说,完全没有了。我觉得我比过去更能顺应生活了。可我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那么消沉,那段记忆会永远留在那儿,或许就是对我的提醒,告诉我,滑落到生活边缘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苍鹭:现在你会怎么描述自己?蛤蟆说,「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

苍鹭赞赏蛤蟆的「勇敢」,是因为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你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蛤蟆说:「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像父母和孩子。我常常想依赖你,也总希望能从你口中听到一些睿智的话,能给我答案。在我们的咨询过程里,我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苍鹭说:「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了该学的东西。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然后苍鹭提出了「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蛤蟆问,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苍鹭回答说,「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在最后一次面谈结束时,苍鹭说他与蛤蟆合作时也学到了很多。在咨询中,学习一直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

离开心理咨询室后,蛤蟆与他的朋友们鼹鼠、河鼠和獾一起参加了隆重的聚会,庆祝他走出抑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聚会上大家都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新计划,而蛤蟆对大家无意的「冒犯」也有了不同的理解。蛤蟆也开始了自己的新事业。

从这本书的开头到结束,陪伴着蛤蟆先生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咨询,不断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情绪,不断地从内心的挣扎中成长,最后像凤凰涅槃一般地重生,终于走出抑郁的情绪,重新开始积极向上的生活,仿佛我也获得了涅槃一般。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抑郁情绪,在抑郁情绪开始慢慢侵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需要心理援助。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并不像这本「童话」书写的那么容易,而且心理咨询的费用也非常昂贵,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也让我了解了整个心理咨询的流程,以及一些心理学的观点。

也许我们也能透过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来实现自我疗愈。也许在我们遇到人生最灰暗的时候,心理咨询能帮助我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就像苍鹭所说的:「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这本是心里咨询入门级别的书籍,可以让你更好的认识、了解你自己。包括你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这么或那么的说话,为什么会难过,为什么会高兴等等。

蛤蟆先生本是富家子弟,家缠万贯,富甲一方。豪宅豪车应有尽有,还继承了家族企业--蛤蟆庄园。但因为种种原因蛤蟆先生颓废了,抑郁了,在好朋友的劝说下,他决定鼓足勇气去看心里医生。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初见咨询师苍鹭

苍鹭说:“心里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并不是其他任何人。”

蛤蟆说:“我愿意和你合作,试着找找我感觉悲惨的原因,以及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一切。”

在约定好了下次咨询的时间后蛤蟆决定回去了,苍鹭送到门口,这时蛤蟆转身问他: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站定了直视着他的眼睛说: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身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抑郁的原因

经过一周漫长的时间,蛤蟆终于再次见到了苍鹭,苍鹭问道:“蛤蟆先生,今天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蛤蟆回答到。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这样不假思索的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然而咨询师对这样的寒暄毫无兴趣,又问道:

“我再问你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蛤蟆感觉非常不自在,他问:“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并非故意表现的那么愚钝。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的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比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的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得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极其擅长迎来送往,但没人问他“你感觉怎么样”。

“我换个方式问这个问题” 咨询师说:“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表示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不算太糟。最高为10,代表你非常愉悦。”

蛤蟆起身后,在刻度1和2之间做了标记。

“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 苍鹭很直接的问到。

“是的,我有过。但那都是之前的事了,现在没有那种糟糕的想法了。” 蛤蟆平静回答到。

“那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咨询师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自己就像个笑话。” 蛤蟆有些哽咽了

咨询师递过纸巾又问:“你一直都是这么觉得吗?”

“我想是的。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头。我只会这么来形容,这也是我此刻真实的感受。”

“那么这一次,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咨询师问

蛤蟆打开了话匣子,说到伤心处就伤心流泪,一度哽咽不语。而苍鹭只是递递纸巾,静静的坐着,倾听并端详着蛤蟆。

偶尔就蛤蟆的讲述也问些简单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这么做起效了吗?在哪之后感觉好点没?”之类的问题。这样的移情倾听,让蛤蟆说了很多埋藏在心里的很多故事。待蛤蟆讲述完的时候,苍鹭问道:

“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于什么状态下?”

苍鹭看到蛤蟆有些迷茫,补充说到:“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好吧,我告诉你,我感到非常的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

“那么,让我再问你一遍” 苍鹭回应到,“你当时处于什么状态下?”

蛤蟆陷入的沉思片刻后说:“我当时感受就像小时候一样,被父亲责骂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把他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吧” 苍鹭说到,“其实很简单,‘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蛤蟆说:“处于‘儿童状态是件坏事吗?’”

“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也许更好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好吧” 蛤蟆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我没什么帮助,因为一个人显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进如哪种状态,所以有没效果无所谓了。这显然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这是你没办法控制的。”

“是这样吗?” 苍鹭回答到,“你现在处于‘儿童状态吗’?”

“不,当然不是。现在我在跟你谈话。”

“所以是为什么呢?”

“噢,我不知道为什么,” 蛤蟆带着怒气说,“你问了我这么多问题,我脑袋都疼了,我有不是心里学家。”

“既然这样,我们最好先停在这里。” 苍鹭说。

就这样他们结束了面谈。其实苍鹭想要蛤蟆知道,想要解决问题,就得知道问题的原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还是他自己。

成长的语言

过了一周,蛤蟆又与咨询师见面了。在资讯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苍鹭全程专心打听蛤蟆说话,就好像整整一小时里,他完全聚焦于蛤蟆身上,只专注于蛤蟆的情况,其余一概不关心。

只要蛤蟆找到了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所思所想,苍鹭就会倾听并理解他。苍鹭没能理解时会如实相告,蛤蟆就必须搜索其他词汇来更准确的表达意思。

不知怎么地,苍鹭倾听并不断地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自己,以前他根本想不到这样去做。换句话说,蛤蟆开启了学习模式。

“那么蛤蟆,你感觉怎么样?” 苍鹭问道

“我感觉不一样了,虽然还是情路低落,但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思考我们上一次面谈是你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今天我们还会继续谈这个吗?” 蛤蟆回答道

“是的” 苍鹭说,“不过我得换个角色。意思就是,我的行为方式会有变化。如果我要告诉你什么是儿童状态,就得切换到老师角色去。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的模式,咨询师用倾听的方式。”

苍鹭接着说,“‘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哟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的情感逐渐发展成更微妙。

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基本的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座椅我们会和小时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看蛤蟆一脸茫然,苍鹭解释说到“我们某些基本情感与生俱来,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会变的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回合在一起就变出各种微妙的色调和色差。而这些儿童的基本情感具体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

“从我们呱呱落地起,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父母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而这些我们的应对措施,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情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精力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他也无法忘记他们。故此,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自然型儿童’ 和 ‘适应型儿童’。”

探索童年

蛤蟆的父亲是一个严苛的人,母亲安静和蔼,但对她丈夫言听计从。父亲总是批评他、责备他,慢慢的蛤蟆就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蛤蟆永远是错的。母亲总是把蛤蟆当做宝宝对待,不管蛤蟆多大都是如此。

“你一定经常感到愤怒吧” 苍鹭问道

“噢,不,我从来不愤怒。我是个不会愤怒的人。” 蛤蟆惨笑了一下

“你知道愤怒是什么吗?你是怎么应对她的?上次愤怒是什么时候?” 苍鹭接着问到

蛤蟆感到困惑了,他之前并没有在想愤怒的事情。他发现在任何时候都很难承认自己感到愤怒,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却化成了内疚。可苍鹭为什么突然讨论起这个话题来呢?提到愤怒,蛤蟆就感到非常焦急,想要转移话题,可苍鹭偏偏注意着他,等他回答。蛤蟆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聊下去。

“说实话,我不确定我上次感到愤怒是什么时候。现在想起来,如果有,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感觉没有必要那样,那不是我的风格。” 他摆出一个抚慰性微笑。

“我觉得,当我回想起早年的样子,我想起的是我父母的愤怒,而不是我自己的。总有人对我指手画脚。父亲经常在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冲我发怒。”

“所以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所以这个孩子最有可能做什么?”

“这是说我们又回到‘适应性儿童’的话题上来了吗?”

“完全正确。你要记住,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他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苍鹭停顿了一下,又问“蛤蟆你觉得呢”

“真是难以想象” 蛤蟆若有所思的回答,“我在思考你说的基本情感和三原色,想象要怎样画一幅画来描绘一个正在发展情感和情绪的孩子与他父母之间的纠葛。父母是哪么固执的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是怎样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

苍鹭问“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蛤蟆想了一会说“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正是这样,所以在你还是孩子时,是不是一样得学习如何顺从你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

“我猜,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蛤蟆缓缓的说到

“很好,我要把这个写下来,因为我认为你正在觉察某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苍鹭走到白纸板写上了‘顺从行为’

接着蛤蟆和咨询师又讨论了几个词汇:取悦、道歉、依赖

苍鹭对依赖解释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一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愤怒的表现

蛤蟆心想:“为什么生气的总是别人,而不是我?”,带着疑问,再次来到了咨询室

“早上好,蛤蟆,你今天精神怎么样?”苍鹭先开口问道,

“我感觉比之前开心一些了,睡眠好些了,而且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又开始看报纸了,还真能看的进去,之一度连翻都不愿意翻。感觉能在感情温度计上标在5到6的位置。”蛤蟆答道,“这次资讯,我想分析下我的愤怒,更确切的说,是我缺少的愤怒,我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来应付严苛的父母,你把这个叫作‘顺从行为’。”

“是的,我记得” 苍鹭说,“咱们上次归纳了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 和 依赖等,你用这些行为来抵御父母的愤怒和攻击,你的问题是什么,蛤蟆?”

“我为什么不会生气?”

“从没有生气过吗?” 苍鹭问道

“没有像獾那么愤怒过。他生气时,一脸严厉,嗓门很大很凶,还用手指着你骂。其实我也有一次,就是黄鼠狼占了我家那次,我气的直喊杀呀。把他打得屁滚尿流赶出去了。但那次发火不是我的本性,我并不是个真正的斗士。不过我对那次的表现很自豪,应该引以为荣。”

“你完全有理由这么想” 苍鹭由衷的答道,“但我还是不明白困扰你的到底是什么?”

“好,前几次面谈你说愤怒是一种基本的情感。就好比画家调色板上的三原色,所以我的问题是:既然愤怒是塑造我行为的基本要素,那我为什么不会生气呢?”

“好的,虽然你的提问全部同感受和感情有关,但最好的方式还是用我们的头脑和理性来思考。想想一下:你们两个仁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照顾,你会有什么感受?”

“可能我对他们的感受会很复杂” 蛤蟆说

“正是这样!而这就是你小时候所体验到的。这样仁慈的独裁者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据了上风,而你又完全赖着他们,你怎么对他们生气呢?何况你还爱着他们。”

蛤蟆思考一会说“的确像是个两难处境。不过我的愤怒真正遇到了我父母的绝对权利,会发生什么呢?”

“你得学会不带任何攻击的发火” 苍鹭回答,“愤怒是我们行为必要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就比如煤气罐发热后,内部压强变大了,可以慢慢的打开阀门,让气体在一段时间内慢慢渗漏出来一样。这就是类似的不带攻击性的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可要怎么做呢?” 蛤蟆哀怨的问,“我不记得我这么做过?”

“你还记得你上次撒泼耍性子的时候吗?” 苍鹭问

“什么,这真的是愤怒吗?因为撒泼毫无意义,什么都干不成啊” 蛤蟆惊讶的叫道

苍鹭耐心的说“关键就在这里,打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 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还没办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在地上,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唔,我想我大概也无理取闹过几回。但不是最近的事了” 蛤蟆接着说,“你说过不带攻击性的释放愤怒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可是撒泼也持续不了多久啊?”

“是这样的”苍鹭说,“不过有些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个小时甚至是好几天,比如说怄气。怄气的人总是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的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性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样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利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这个行为完成了通过逐步少量降压来降低愤怒的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就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这种情感和情绪,就像赛马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

秘密协议

上周獾突然来找蛤蟆,让蛤蟆退出校董的位置,自己来当。并让蛤蟆赶快写辞职信,蛤蟆很是生气,就这样等到了下一周的心里咨询。

蛤蟆给苍鹭说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说“我感觉很糟糕,似乎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什么价值。”

苍鹭沉默良久,说:“蛤蟆,祝贺你,有戏玩的很棒!”

蛤蟆一脸茫然的说,说:“我没有在玩有戏,我在很认真的给你说”

“我认为你再玩游戏” 苍鹭解释说,“你在玩PLOM游戏,它代表了四个英文代词,表示‘可怜弱小的我’”

蛤蟆生气了,说到:“我真的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我没有在玩游戏,我诚实的告诉你这么件糟心事,你竟然说我给你完游戏。”

“诚实这个词很好” 苍鹭说:“不过我说的诚实和平时的意思有些不同,我是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哪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

苍鹭接着说:“这里的共谋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的意思。你偷偷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你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游戏里输掉的人才算是赢家。”

蛤蟆很生气的说到:“我倒想听你说说这些所谓的游戏,我猜,你认为我玩的游戏不止一个吧”

看到蛤蟆有些生气和抵触,苍鹭说到:“蛤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

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越是能报出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励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你打破我们的心里平衡,他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一不定是自己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所以蛤蟆,你现在应该懂得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他通向一条艰辛之路。”

“但这扇门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领悟” 蛤蟆平静的说

许久,他们静静地坐着,苍鹭打破的沉默“那我们继续吧,你认为獾来访时处于哪一种状态。”

“他肯定不是儿童自我状态,但总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回答的很对,蛤蟆,实际上獾处于的是父母自我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表现的正如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哪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椎,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能避免的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所以你觉得獾的父母可能是严厉的道德主义者?” 蛤蟆问

“很可能是这样,不过你记住蛤蟆,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接着他们讨论了父母状态的人的几种表现:爱批评人,愤怒,严厉,这类人可称之为挑剔型父母。

“我怎么没有父母自我状态”?蛤蟆问

“或者你可以问他是怎么运作的?”看到蛤蟆有些迷惑,苍鹭解释到:“实际上,我认为你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状态。问题是他是怎么运作的?很显然你的和獾的运作方式非常不同。”

“父母状态可以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只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的惩罚他们。而你在审判你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苛刻。”

蛤蟆的选择

又过了一周,蛤蟆感觉好多了。明显感觉有力量了,这很难解释。有时那种情绪还是回会来,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但那种情绪会被蛤蟆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蛤蟆似乎能把它感到角落里,不再被他牵着鼻子走。

“蛤蟆,看到你这样我很高兴”’,苍鹭说“你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都在提升。但我有个问题就是,你刚才说你的变化的时候,是处于什么状态?”

蛤蟆想了想说:“那肯定不是父母自我状态或者是儿童自我状态。近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状态,既不会表现的像个父母又不会像个孩子。在这个状态里,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难道叫大人状态??”

“完全说的的同”苍鹭满怀热切的语气,“确实有这么个状态,我们称之为成人状态。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和儿童状态,这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指的的是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蛤蟆疑问到

“意思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我们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这么做。”

“那成状态是不是比其他两个状态都重要?”

‘“并不是这样” 苍鹭答道,“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须的,每一种状态都肯定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成人状态有他的特殊性。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停顿许久,蛤蟆说:“确定在儿童状态或父母状态里都学不到东西吗?”

“是的,我认为是不行”苍鹭答道,“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东西。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是在挑剔或是在教育别人,都在用语言重读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么就没办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固执己见。”

沉默片刻后,蛤蟆问:“所以你是说只有当我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那为什么不直接带我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呢?”

苍鹭回答到“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鼓励你一样。但我没办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这么做。再者,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决定。”

“是的,我发现了” 蛤蟆缓缓的说,“可为什么这么难呢?”

苍鹭想了想说,“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另个状态时,几乎不需要思考。”

看到蛤蟆有些疑惑,苍鹭继续说到:“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 选择了愤怒,们选择了悲伤。你试想,一个人怎么可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别人或许会影响你或说服你,可最终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心里游戏与人生坐标

通过苍鹭的介绍人生有四个坐标, 如下:

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

“我不好,你好” 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总认为自己很差,别人都很好。感觉生活对他们不好,更善待别人,认为自己是个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我真不幸”这是个游戏的名字。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的不幸事件。严重情况下,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更美好的时光。因此他们会很多情况下都会抑郁,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还有“可怜弱小的我”会用自怜猛烈的攻击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爱我”的游戏”会有意无意的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

“我好,你不好” 这类游戏通常会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而且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常玩的游戏叫“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个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回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这个坐标的人还会玩“你怎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这个坐标的人总谴责和攻击别人。利用任何时间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最后一次面谈

回顾整个咨询过程,蛤蟆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状态。

整个状态中,情感智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情商。

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情感智力会让我们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因为他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工合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95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