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问我说!你是在担心我吗?是什么意思!

一个女孩问我说!你是在担心我吗?是什么意思!,第1张

首先这个女孩儿的性格可能是非常浪漫的性格。如果这个女孩儿是这么说,可能是由于这个女孩儿比较喜欢你。所以才会主动的询问你,一般情况下,女孩儿主动询问男孩儿,你是在关心我嘛,肯定是由于这个女孩儿长期关注这个男孩儿。所以他才会这么说,他熟悉这个男孩儿的一举一动,他认为男孩儿也喜欢他,女孩儿才会大胆的说出来这种想法。即使大多数女孩都有自己喜欢的人,但是身为一个女孩子也很难说出这类型的话,因为女孩子往往非常的敏感,她说出来这些话就意味着有可能。会被拒绝而被拒绝后,女孩子的低落感。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是非常弱的,所以如果一个女孩子真的和你这么说,仔细考虑一下,如果对方也是你喜欢的人,那么就大胆的接受对方。因为有一个女孩子这么直白的与你表白。只能说对方真的非常喜欢你。

1、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

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

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

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

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

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

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

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

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

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

,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

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

、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

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

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

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

,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

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

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

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

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

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

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

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

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

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

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

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

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

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

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

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

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

、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

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

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

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富贵呢”陈

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

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

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

学下去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

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希望我没有夸耀长处,也没有表白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孔子的志

向。”孔子说:“希望由于我活着,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得到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

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

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仔细认真的查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

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

,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

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作者: 三把火大使馆 2007-3-13 19:21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

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

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

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

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

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

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

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

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

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

,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

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

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作者: 三把火大使馆 2007-3-13 19:22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

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

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

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

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

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

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

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作者: 三把火大使馆 2007-3-13 19:22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

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

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

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

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

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

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

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

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

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珪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

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

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

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

,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

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

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

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

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

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

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

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

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

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久)就 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的

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说:(我

)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都从未有

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宋公垂一样在史院,每当去厕所,一定夹着书前往。背诵的声

音琅琅,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所以告诉希深说:“我生平所写的文章,多

是在三上,就是马上时,床上时,厕所里时。只有这时才可以构思罢了。”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

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

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

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

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

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

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作者: 三把火大使馆 2007-3-13 19:23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 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

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

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

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 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

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

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

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

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

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

之中,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32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

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如不

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

“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

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34诸葛亮"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

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

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

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

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

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曰消磨,最终就会

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

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6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

[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

,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

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了。

202201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yǎn)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qī)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方。

B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hé)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个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

C 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bǔ)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嗔(zhēn)怪有些外行人批评。

D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téng),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jiàng),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膝(qī)上——xī;

C嗔(zhēn)怪——chēn;

D泥浆(jiàng)——jiāng;

故选B。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你只会感到更高渺、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静美、开阔的大地。

B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C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D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渺——高邈。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B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络绎不绝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C 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D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不求甚解: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往来不断,前后相接。此处用来形容“流淌着的泉水”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用来句中形容“矮树丛和臭椿树苗”有高有低很不整齐,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符合句中“不由得满心欢喜”的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动词)

B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代词)

C 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形容词)

D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的臂弯里。(名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美丽的街市”中“美丽”为形容词;

B“土里”的“里”是“里面”之意,是名词;

C“能”是动词,“能愿动词”;

故选D。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B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C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D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C.“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都是“我”所说的话,故而应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故选C。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 《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 《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 《樱花赞》等。

C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作者是法国作家、**编剧让·乔诺。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简洁地叙述故事,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D 《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明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古香书屋存草》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不是明代;另外,《古香书屋存草》也非其作品,是其友人张嵋所写,蒲松龄曾为此文作序。

故选D。

二、

阅读《猫》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a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b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c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d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鸣”,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7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A a B b C c D d

8 对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B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C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D 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9 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芙蓉鸟事件”的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正确的一项是( )

A 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B 买鸟---凝望----蒙冤---被疑---受罚---真相

C 买鸟---凝望----蒙冤---受罚---被疑---真相

D 买鸟---凝望----被疑---受罚---蒙冤---真相

10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艺术上看,选文心理描写真挚细腻。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不同的感情浓度表达得恰如其分。

B 选文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作者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这份忏悔非常真诚而感人。

C 作者描写了真实的家庭生活,选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没有虚构的成份,因此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更加的强烈。

D 文末加点的“永不”一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答案7 C 8 B 9 A 10 C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还原句子。句子内容及语境内容相符才能填入。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是针对某种所谓猫的罪证来说的,所以要考虑哪一处语境,体现了好像是猫的罪证。第⑧段a处前的句子“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只是表达“我”的愤怒,我的猜测,不能证明这就是猫的罪证,不适合。第⑩段b处前句子,“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妻子这段话,能说明猫对鸟有企图,似乎可以证明猫有作案动机,但是下文“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与妻子的话联系紧密,不适合放到b处。张妈不能为猫辩护,才进一步能证实猫真的吃了芙蓉鸟了。故“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适合放到第⑪段的c处。第⑫段d处前句子三妹的话,只是证明猫的去处,也不是证明猫罪证的,故不适合。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描写的方法。

根据画线句子“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中“我想”体现属于心理描写。“拿起”“追过去”“打”属于动作描写。故B项符合。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根据第③段句子“这时,妻买了一对**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可概括情节为“买鸟”;根据第③段句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可概括情节为“凝望”;根据第④段句子“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可概括为“被疑”;根据第⑧段句子“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可概括为“蒙冤”;根据第⑬段句子“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可概括为“受罚”;根据第⑮段句子“,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可概括为“真相”。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C《猫》是郑振铎的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品。故《猫》这篇文章是小说,故C项中的“选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没有虚构的成份”的说法是错误的。小说中的故事时虚构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故选C。

三、

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12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意与日去(去:丧失)

B 非宁静无以致远(致:专心致志。)

C 遂成枯落(枯落:凋落,衰残。)

D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明确、坚定。)

13 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B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C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互相勉励,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真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B 文中的“俭”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C 诸葛亮在文中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第二个条件是学习,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D 文章先正面论害,再反面说理,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表现了一位父亲在油将燃尽之时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答案11 D 12 B 13 C 14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D“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划分错误,应划为“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B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C砺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正确翻译为: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文章先从正面说理,再从反面论害,因此本项中“先反面论害,后正面说理”有误;

故选D。

点睛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是用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的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 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这是诗人的想学,此句也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B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风正”,两岸才显得宽阔。“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的“江春”一语作铺垫。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真快,令人感慨万千!

D 颈联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6 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B“‘潮平’,帆才有悬空

态势;‘风正’,两岸才显得宽阔。”表述错误。正确的说法是:“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故选B。

16题详解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思念和安慰;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的也是思乡思亲之情。

故选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93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