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如题 谢谢了

我想要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如题 谢谢了,第1张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从精神罗网中挣身而出的过程,很可能贯穿人的一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全然挣脱,其中包括一些极其杰出的人物。这实在是有关生命本质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我深知只有具体地体验了这种故事才能真正领悟有关名誉的种种涵义,因此必须选一个这样的人来举例,选来选去选中了李清照——一个清纯绝俗到似乎不应该有名誉问题的人。女诗人风华绝代又与世无争,成天独个儿仁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又不招谁惹谁,会遇到一些什么名誉问题呢?正是这种疑问,触及了人生与名誉之间的险恶玄秘。 李清照是在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开始目睹长辈们遭受的名誉灾祸的。这种经历像是一种试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名誉问题上的乖谬无常。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徙。这种名誉上的打击,自上而下,铺天盖地,轰传一时,压力极大,但年轻的李清照还能承受,因为这里还有另一种名誉——类似于“持不同政见者”的名誉,然而不幸的是,处理这个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这一下就把这对恩爱的年轻夫妻推入到十分尴尬的境地:只要一方的父亲能保持名誉,另一方的父亲就必然失去名誉;而这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压在一个家族的头顶,实际上连一半名誉也无法保持,只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别人看笑话,两败俱伤。李清照身在其中立即体会到了这种尴尬,曾大胆写诗给公公赵挺之,要他以“人间父子情”为虑,顾及儿子、儿媳和亲家的脸面,不要做炙手可热、让人寒心的事。 一个新过门的儿媳妇能够以如此强硬的口气上书公公,可见做公公的赵挺之当时在亲友家族乃至民间社会中是不太名誉的,但实际上他很可能是一个犹豫徘徊的角色,因此最终也遭到打击,甚至在死后仅仅三天,家产被查封,亲属遭拷问,儿子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事虽如此,他原先缺失于民间士林的名誉并没有恢复,反而增加了一层阴影,人们只把他看成三翻四覆的小人。古往今来,很多勉强进人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官吏,大多会在自身名誉上遭此厄运而百口莫辩。这时,李清照跟随着落魄的丈夫赵明诚返回故里青州居住,对世间名誉的品尝已经是涩然不知何味了。 我想,被后世文人一再称道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俩在青州十余年的购书、猜句、罚茶的风雅生活,正是在暂离升沉荣辱旋涡后的一湾宁静。他们此时此地所达到的境界,好像已经看破红尘,永远不为是非所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名誉上的事情没有止境,你参破到什么程度,紧接着就有超过这一高度的骚扰让你神乱性迷,失去方寸。就像是催逼,又像是驱赶,非把你从安宁自足的景况中驱赶出来不可。 似乎是上天的故意,李清照后来遇到的名誉问题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关及个人,越来越无法躲避。例如那个无中生有的“玉壶事件”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发生于赵明诚重病期间,曾有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没想到赵明诚死后即有谣传兴起,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献给金国。当时宋、金之间正在激烈交战,这种谣传关涉到中国文人最重视的气节问题,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洗刷,想来想去选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带上夫妻俩多年来艰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随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目的是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古董全部献给朝廷。她的思路是,谣传不是说我的丈夫将一把玉壶献给了金国吗?现在金国愈加凶猛而宋廷愈加萎弱,我却愿意把全部古董献给宋廷,这是一切稍有势利之心的人做得出来的吗?已故的丈 夫与我完全同心,怎么可能叛宋悦金呢? 这实在是只有世界上最老实的文化人才想得出来的表白方式,她显然过高地估计了造谣者的逻辑感应能力,他们只顾捕风捉影罢了,哪里会留心前后的因果关系?她也过高地估计了周围民众的内心公正,他们大多乐于听点别人的麻烦事罢了,哪里会感同身受地为别人辩诬?她更是过高地估计了丧魂落魄中的朝廷,他们只顾达命罢了,哪里会注意在跟随者的队伍里有一个疲惫女子,居然想以家庭的全部遗藏来为丈夫洗刷名声? 宋高宗在东南沿海一带逃窜时一度曾慌张地在海上舟居,李清照也从海路追踪。这一荒诞的旅程最后在一位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终于结束,但在颠沛流离中,所携文物已损失绝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价,名誉追回来没有?这真是天知道了。 至此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孤单单一个人,我想她一定累极了。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她颓然回想,父亲的名誉、公公的名誉、丈夫的名誉,已经摧肝裂胆地折腾了大半辈子,究竟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呢?她深深喘一口气,开始渴望过几年实实在在的日子,她已受不住在寒秋的暮色里回忆那早已远逝的亲情抱肩而泣的凄楚,她想暂别往昔,她想寻找俚俗,于是,她在思虑再三之后接受了一个叫张汝舟的军队财务人员的热烈求婚,又有了一个家。 她当然知道,在儒家伦理的重压下,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亡夫的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开再嫁,这会受到上上下下多少人的指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当时很有见识的文人学者在自己著作里对李清照再嫁的恶评:“传者无不笑之”、“晚节流荡无依”……对此,我们的女诗人似乎有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倒也罢了,李清照面对鼎沸的舆论可以闭目塞听,关起门来与张汝舟过最平凡的日子。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张汝舟竟然是不良之徒。他以一个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离乱中已经所剩无几的文物,所谓结婚只是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可怜的李清照,只要还有一点可容忍的余地,是绝不会再破门而出公开家丑的,她知道一切刚刚嘲笑过她的正人君子们得知内情后会笑得更响,但她毕竟更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良善高雅不应该在凶恶横蛮前自甘灭亡,因此不顾一切地在结婚三个月后向官府提出上诉,要求解除他们的婚姻关系。 李清照知道宋朝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但她宁肯被官府关押,宁肯审案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无赖张汝舟对质,丢尽脸面,也要离婚。 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李清照出庭时的神态,以及她与张汝舟的言词交锋内容,但是可以想象那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她必须诉苦,但只要诉苦就把自己放置到了博取人们同情的低下地位上,这是她最不肯做的,更何况即便诉苦成功,所有旁观者的心中都会泛起“自作自受”四个字,这些她全能料到。如此景况,加在一起,出庭场面一定不忍卒睹。让这一切都从历史上隐去吧,我们只知道,这次上诉的结果,张汝舟被问罪,李清照也被关押,但离婚是成功了。李清照没有被关押太久,由于一位朝中亲戚的营救,她在九天后出狱。出狱后立即给营救她的那位亲戚写信,除了感激,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名誉:“清照敢不省过知惭,们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女诗人就是在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下,悄悄地进入了老年。由此我们可以更深人地懂得她写于晚年的代表作如《声声慢》了,那就不妨再读一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许多写李清照的影、视、剧作品要故意讳避她如此剧烈的心理挣扎,可能也是担心一涉及名誉就怎么也表述不清。名誉,实在是一种足以笼罩千年的阴云。 结果,千千万万不知李清照命运悲剧的读者,却在心中一直供奉着一个无限优雅的李清照。这是一种虚假吗?不是,这是一种比表层真实更深的真实。挣扎于身边名誉间的李清照虽然拥有几十年的真实反倒并不重要,而在烦闷时写下一些诗词的李清照却因创造了一种东方高雅女性的人格美而光耀千秋。为此,真希望饱学之士不要嘲笑后代读者对李清照命运悲剧的无知,这种无知正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过滤和选择。那些连李清照本人也担心“难逃万世之讥”的恶名并未长久延续,真正延续万世的名誉,在当时却被大家忽视了,包括李清照自己。

1 李清照关于友情的诗句

李清照关于友情的诗句 1 李清照 友谊的诗词

说起友谊,俗话说,“为朋友两勒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文人墨客也说,“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陌路相逢,肥马轻裘敝之而无憾”。俱往矣,如今我们不得不说,这些诗句不再是当代人友谊中的要义。

写友情最为绝顶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惜了的是,他们“同是宦游人”,一“宦”煞风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盏相送,酒桌上泛泛之交的感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看到杜甫的诗句,以为老杜和卫八处士是知己呢,其实二人偶尔认识而已,因诗句而友谊浓 啊。

说起老杜,我们不得不感叹李白不够哥们了。公元763年,即李白死后的第二年,杜甫出成都,来到梓州,因很久没有李白的消息,八月中秋,写下《不见》一诗,怀想诗友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可见老杜的情深意切。可李诗仙就冷淡了许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得其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自然为友;“我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情来”,干脆把人轰走了。倒是我们皖南汪伦先生淳朴之情打动了诗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人诗文中有关友谊的描述很多,但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圣经”的《红楼梦》,好像没有像样的友谊出现,贾雨村和甄士隐之间是典型的功利关系,贾宝玉和蒋玉菡的关系就更加微妙了。

人生聚散无常,友情可以带来几许温暖,几多温馨。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的有一知己,才会更多体味人间那点点令人动心的美。

2 十条关于友谊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

-(俄)别林斯基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俄)克雷洛夫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

-(俄)普希金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话多么尖锐。

-(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春秋)《诗经》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宫词二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晏殊《木兰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清)龚自珍《投宋于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

多怀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雨霖铃》

别时容易见时难。 (五代)李煜《浪淘沙》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3 有什么关于友情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1亲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孟郊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归家》杜牧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2友情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乐府民歌>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4 关于表达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1、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2、客至

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馀 通:余)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3、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宋代: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4、寄黄几复

宋代: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 一作:终)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5 关于友情 的诗句 有多少要多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

6 急寻关于友谊的诗句 谢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春秋)《诗经》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宫词二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晏殊《木兰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清)龚自珍《投宋于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

多怀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雨霖铃》

别时容易见时难。 (五代)李煜《浪淘沙》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7 描写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优钵罗花歌

唐代:岑参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37

写花,抒怀,怀才不遇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唐代: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11

边塞,羁旅,抒情,思乡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宋代: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6

夏天,写景,生活,闲适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9

书法,抒怀,豪迈,志向,战争

题禅院

唐代: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10

饮酒,惋惜,时间,感慨,寂寞

长歌续短歌

唐代: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14

仕途,抒情,愤懑

奔亡道中五首

唐代: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8 关于友谊的诗句有那些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

-(俄)别林斯基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俄)克雷洛夫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

-(俄)普希金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话多么尖锐。

-(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春秋)《诗经》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宫词二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晏殊《木兰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清)龚自珍《投宋于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多怀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雨霖铃》别时容易见时难。 (五代)李煜《浪淘沙》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袅袅香炉紫烟,幽幽琴弦佳人。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千古岁日悠悠,又演绎了多少善于恶,情与恨,合与离?

——题记

时间斗转,流水把我带到了一间庭院里,一个身着一袭白衣的女子倚在亭中。她痴痴地看着院中零落的`桃花。桃花已不再烂漫,芬芳。风吹起了散落在地的桃花,正如她未梳红妆的脸一般凄怨,哀苦,有着漫天愁绪。

过了一会儿,她转过头来。目光落在我身上,又似乎透过我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她轻轻地笑了,嘴边划开一个轻轻地弧线,那么轻,那么浅。 犹如流星般璀灿。又似是自嘲,又似是感慨,表情颇多寂寞,如风过浩渺的湖面,如夕暮蒙蒙中的秋色,如窗前憔悴的黄昏疏雨。

她轻叹一声,走到黄连树下,倒上一杯酒。她疑视着这杯酒许久许久,又似乎想起了什么,无助地笑了,然后——一酒而尽。这样反复了许多遍,她终于不胜酒力,倒在桌上。可是我分明见到从她眼角里留下了一滴晶莹的的泪,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风干!

倒在石桌上的她衣着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从背面看去,不由惊叹一声:“卷帘西风,人比黄龙瘦。”,她竟如此清瘦?

“闻说双溪春尚浩,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在不到许多愁,愁啊,呵”。睡梦中的她喃喃地说着,又古怪地轻笑一声。

是啊,千年的风雨淡褪了琉璃繁华,沉淀了她的泪。

空寂夜空,她醒了,一双美目又满含期盼看向远方。独坐黄昏,等鸿雁飞来,任残阳淹没希望。箫声纷纷如雨,无意中淋湿了她的双眸。

我静静地看着,并不言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呵,仁表白枉自伫立,白发欺人,只是一种滋味浓在心头。

又溢出心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

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出去做官了。这个时期,李清照写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当时词人与赵明诚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一人在家独守空房,适遇阴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李清照思夫心切,写下了这首《醉花阴・重阳》。

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薄雾浓云是天上由早晨到白天的景象,对应着室内龙脑香料在兽形铜香炉中渐渐消熔为烟的时间流逝。彷徨室内,仰望天际,一副寂寞无主的神情可见。心理感觉化的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它可以把自然时间伸长或缩短。重阳已是白天渐短的时节,但耐不住似雾如云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情感和相思愁绪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它与温庭筠的小令《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处写“愁”的手法皆为“移情于景”,这两种“愁”同是女子思夫之愁,不同的意象竟然可以给我们相似的感受。选择“薄雾”、“浓云”这样两个意象开头,以天气暗寓心情,所写是个阴天,天阴沉,雾蒙蒙。据心理学家研究,天气颇能影响人的心情,许多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都善于用天气作陪衬。李清照在此首词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因为“薄雾浓云”导致“愁永昼”。此句关键词是个“愁”字,这个“愁”也是全词的词眼,但为什么愁全词却并未挑明。原因有二:其一,文学贵在含蓄,诗词更讲究内蕴,诗词的主旨不宜直言,要靠读者慢慢品尝,才有味道。其二,古代社会妇人思夫不便直说,只能婉转地表白。

次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词人选定了一个特定的日期来写自己铭心刻骨的相思情怀。“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往的重阳佳节,一定是夫妻共同登高赋诗,或者是把酒赏菊。所以,离别以后,再逢重阳,千万种思绪涌上心头,词人就难以自我把持了。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高雅的玉瓷枕,避蚊的碧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却是“半夜凉初透”。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深秋的夜晚颇有凉意,这是大自然的症候,人人都可以理解。然而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而是借此表现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对丈夫思念的悲伤和痛苦,更为深刻的涵义是表达内心的苦楚和凄凉。此句与前面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一样,表面写天气和季节导致人们身体的“愁”与“凉”,骨子里则含蓄地表达作者因为孤独和寂寞,思夫而不能相见的痛苦导致内心的“愁”和“凉”,孤眠独寝,触景生情,柔肠寸断心欲碎,多少的悠悠思夫情,都传神地从“凉初透”中表现出来了。李清照主张“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她这不假修饰、明白如话的淡淡的叙述,却使词的语言艺术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第三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有暗香盈袖”一句)。然而,词人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奈何在黄昏时分饮酒却又平添了几许烦忧,作者在借酒浇愁,可哪堪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真真应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一次渲染了李清照孤独而茫然的心境。

末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作者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元代伊世珍在《琅环记》中谈到李清照《醉花阴・重阳》,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个故事说明李清照的确不愧是位才华过人的女词人,也说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属古今绝句,是李清照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结果,也是李清照词作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集中表现。李清照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面容,形象地书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摒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6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