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你见过哪些感人的爱情故事?

大学里,你见过哪些感人的爱情故事?,第1张

一个约定,2年后操场表白,众人为证。

起初女孩和男孩偶然相遇,女孩是新媒体专业,男孩是体育生,在他们大二的时候,二人邂逅。

男孩很幽默,人品很好,但是学习配不上女孩 ,家庭条件也稍差些,长相还算是一表人才,但是对称作好身材,还是有些距离。

再说女孩这一边,长相甜美,学习成绩优秀,美誉为系花。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哈,女孩无意恋爱,想毕业考取研究生,可以说一心投入学业。

双方了解后,即便互生情愫,两条爱情线也没有相交,男孩不想放弃,希望能给双方一个机会。正值当兵招人,参军入伍,男孩给女孩说:“可以等我两年吗两年后我当兵回来,给你一个正式表白,做我女朋友好吗?届时我变有资格站在你身边,请给我一个机会!”女孩沉默点头。在送男孩的车队开启时,女孩匆匆跑来告别,自此这个约定的种子生根发芽。

两年里,也有男生向女孩表白,献礼,女孩一一拒绝。男孩越来越优秀,一身正气凛然。

时间惶惶一过,两年后……

表白墙上赫然大字:晚上8点,操场表白胜地,邀所有校友来见证!操场上早早用成堆的五彩气球围了爱心,圈内铺满了鲜花,夜幕降临,烛光将这一小小一方地照亮,众人闪光灯挥舞。

男女主角按时登场,有二人共同的老师主持,有百千人奔赴这场盛宴为这对有情人见证他们的爱情,给两年之约画上美满一笔!

爱情在某时某刻擦出来火花,加注青春的旋律,大学时光悠然而潇洒,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意随风起,浪漫至死不渝……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是很简单的问题。

首先你是已婚女性,在别人向你示爱的时候,如果你自己的家庭没问题,我认为应该是果断拒绝。

当然,两个人在一起会存在着一定的好感。但是这种好感绝非婚姻那一种,在道德感情那条红线之前,主要是看两个人是否能不逾越红线。

我觉得你应该主动告诉他,你对他没有感觉,在自己的家庭利益的驱使上,明确的跟他讲。

   一、生活

  1:衣

 说到衣服,就不得不说到荷兰人的身高了。荷兰男生平均身高1855cm,位列全球第一。本来在中国就被淹没在人群中的我,到这里就只能在学龄前儿童面前找找自信。所以,买衣服、鞋子等就比较麻烦,码数合适的,款式太幼稚;好看的又没有号。很尴尬。最痛苦的一点是:来了荷兰以后,镜子里面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脸了,只能瞥见黑黑的头顶。不过,也是因为这个身高优势,我们刚来荷兰时三个可以横睡在气垫床上一周,毫无压力;也能在UGG买到便宜的童鞋,与成年人款一样,价格一半。老天还真是公平的。

 跟穿衣相关的另一点就是,雨天时候大家都不打伞也不穿雨披。荷兰经常下雨,一天下个十几次也是家常便饭,所以经常被雨浇。记得我第一次出去遇到雨天时,着急忙慌地把雨披拿出来,等我穿完,发现周遭人都很淡定地走在雨里,没有采取任何防雨措施。当时那个震惊。后来才得知,大部分的荷兰人都穿防雨服,哪怕没穿防雨服的,也无所谓,习惯了。不得不感慨,荷兰空气真好,雨也干净。如果让荷兰人感受下北京下雨,看到白衣服变成灰衣服,就知道雨披和雨伞的必要性了。

 我看荷兰人下雨不打伞奇怪,同样的他们对于中国人夏天打伞也感到奇怪。在他们的文化里,特别喜欢晒太阳,晒成小麦色是最棒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没有出去晒黑,那么说明你穷,没钱去旅游享受日光浴。但中国人发而反其道而行。我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夏天要打伞?我说是为了防晒,我们不喜欢被晒黑。接着她问了个更神奇的问题,难道雨伞防晒吗?待我解释后,她才知道我们用的是太阳伞,或者太阳伞在荷兰是个非常诡异和稀少的存在,所以她看到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夏天撑雨伞,何其怪哉?

  2:食

 这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一部分。跟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相比,荷兰人的饮食显得太粗糙。他们对于吃饭的态度很随意,讲究快捷和方便。之前住在一个荷兰朋友家,她早饭吃面包片,中午是酸奶加坚果或者三明治,从开始做到吃完,半小时不到。晚饭稍微丰盛些,但是无非就是意大利面、土豆或者芝士,烹调也略简单。冷食为主,炒菜油烟也少,油烟机根本不像中国的那么强劲,所以每次中国人做饭就是国际舍友门的灾难。特别是炒菜时随意加点辣椒对于外国友人的杀伤力都可以到达生化武器的级别。

 来到荷兰,没有任何去餐厅吃荷兰菜的冲动。除了难吃,当然最重要的是贵。不过这样也让我提前体验家庭煮妇的生活,进入了烹调的油烟世界。

 另外,我想中国人重视吃饭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我们习惯利用吃饭的契机做很多事情,比方说:谈生意、谈恋爱、侃大山、各类庆祝一次饭局或许就能改变人生,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满足人们口腹之欲。所以我们花大量时间做饭、吃饭,还乐此不疲。荷兰人,或者是欧洲人并没有这个习惯,吃完就撤。有时候也会有晚餐会,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几个小时,但是频率不多并且一般不会喝太多酒。而我们中国的饭桌文化一般都和酒文化以及人际关系掺杂一起,什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等等。荷兰人类似的场合就是派对,他们会参加派对去结实朋友,但是我想应该不会在派对上谈生意吧。这个派对,我还真是没什么好感,参加过荷兰国王日的大派对,学校的新生派对以及一些小型的宿舍派对,但是,感觉略单调,就是啤酒加上震耳欲聋的音乐以及不明原因很快乐的人们。

 想要在朋友生日的时候蹭一顿大餐,也是不可能的。厄瓜多尔的朋友分享了他在荷兰过生日的经验。他告诉他的荷兰朋友们,明天是他的生日。朋友门就说好啊,那就带蛋糕来,我们一起吃。他无语了,不是朋友们给他做蛋糕,给他送礼物吗?没办法,入乡随俗。第二天,他来到办公室,大家围着蛋糕坐一圈,他要和朋友一一握手表示感谢。根本不像国内过生日,享受寿星的待遇。我想这点在欧洲或许是类似的,之前捷克舍友过生日,提前用了两个晚上做了生日那天要吃的饼干,虽然不太好吃,但也是付出了很多汗水的。等到生日当天,要去购置大量啤酒,以及两三包薯片和糖果。千万不要期待能在欧洲人生日派对上吃饱,除了薯片、饼干、糖果类的小东西,无限量供应的只有啤酒。

 吃的方面真是蛮失望,但是喝的就很满足。荷兰的牛奶全世界闻名,质量好,关键还便宜,也养成了我早餐喝牛奶的习惯,乳糖不耐症貌似也好了,这点还是很可喜的。这边的水质也特别好,今天刚听一个水利工程的博士说,荷兰自来水管的水比矿泉水瓶子里的水干净卫生,因为水源一样。但是瓶装水做了很多处理,而自来水没有,完全可以放心直饮。此外,这里的酒品种也特别多,各式各样的红酒和啤酒,据说光啤酒就有几百种。对我来说,无法分辨,只能尝出来有些啤酒甜,有些苦;有些看起来黑,有些看起来黄,如此而已。

 关于食,我最后还想分享一个乌干达朋友的经历。她刚来荷兰,在市中心到处逛,觉得有点冷,看到很多coffeeshop,于是进去准备买一杯咖啡,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他们不卖咖啡。后来才知道,这种店是卖和合法吸的场所,跟咖啡没有半毛钱关系。

  3:住

 很羡慕荷兰人良好的居住环境:空气好、绿化好、独门独户还带小花园。的特色就是每个房子都有硕大无比的窗户,几乎一面墙就是窗户。貌似是因为以前荷兰的税按照门大小来收,所以荷兰人就缩小门的尺寸,扩大窗户面积。家具什么的大件都是从窗户运进去。不过,神奇的是这么大的玻璃窗户外面没有防盗窗,无论是不是底楼,一律着。这或许说明荷兰治安好,这要是摆在中国,那就是引诱小偷犯罪。当然,最神奇的就是荷兰人很少用窗帘,即使有,也是摆设,从来不关上。所以,走在路上,不小心就看到某家在吃饭,某人在看电视,某人光着膀子走来走去谁说西方人重视隐私?家家门口都标着自己的名字,这也无关隐私?

 说到这个,我还想分享个好像一点都没有隐私的活动,就是荷兰很多桑拿都是男女混蒸,德国的桑拿也是混蒸。朋友去德国蒸桑拿,一进换衣间就看到个衣服的女性,当时都震惊了,但是看到大家都很神态自若,也就放得开了。进桑拿房是不能穿的,有个中国朋友穿了泳裤进去,有正义感的德国朋友还会告诉他必须脱掉我问同事们是不是也会去这种公共的桑拿室,有些说不在意,有些说看情况。如果比较在意的,一般会和一群很熟的朋友租个带桑拿房的房子,这样就只和朋友相见,但是,就算这样,我也无法接受啊!

  4:行

 这方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荷兰是自行车王国。在出国之前也略有耳闻,但是来到这里,看到红色塑胶的自行车高速道以及专门的自行车红绿灯,感觉真是名不虚传。最神奇的是,在荷兰骑自行车也是需要学习交规的,而且和汽车的交规是一样的。在荷兰会看到一群穿着安全警示服的小朋友们骑着自行车跟着老师们在街上骑车。对,他们就是在学习交规。所以,在荷兰,自行车和汽车相撞,警察判定责任是谁并不是看车,而是看车主是否违反了交规。如果自行车违反了交规,那么汽车也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更恐怖的是,荷兰的交规还很复杂,红绿灯分车子、自行车以及行人,还有各种箭头标示优行驶权,每个城市的还会有些不同,真是需要系统学习。

 自行车在荷兰是完全可以达到公交车速度的。当然,在路上威风的不是我,我就是骑着后轮晃动的童车慢悠悠地挪动,一不留神,就有一道身影"嗖"一声经过,不愧是高速!虽然自行车出行有很多优势,但是自行车要是坏了,修理费用就很有点高。我居住的小村庄,修理自行车的地方9欧起修,有次我自行车就换了根辐条,就要20欧。

 荷兰的公共交通与中国相比,品种就少了很多。没有地铁,也没有高铁。一般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能坐火车,200公里在国内高铁也就一小时不到,这里最快两个半小时。索性荷兰不大,不然出行真是很不方便。

   二、思想

  1:直接

 西方人都普遍偏直接,直抒胸臆,不掩饰。厄瓜多尔的朋友提到一个小例子:

 有天,他问他的荷兰朋友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看。人家回到:"不,我不想去。"

 他愣住了,因为在他的文化里,拒绝一般比较委婉。如果不想去,一般就推脱自己有事情。但是,这哥们这么直接,让他以为自己肯定是哪里做的不对,惹到人家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人家说话的方式。

 另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A做了可颂,然后把照片发在群里。第二天,另一个荷兰朋友B问:“你昨天做的可颂如何?”A回答“挺好吃的。”然后B说:“是吗?但是看起来并不好吃嘛!”我听到这个对话差点尴尬症都犯了,但是A就很淡定,习以为常毫无反应。

 西方人直接,而荷兰人又是其中最直接的。有些法国或者英国人来到荷兰都被荷兰人粗暴直接的交流方式震惊到。而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为了不伤害对方,往往会说些违心的恭维话。在这里,我不想说我们虚伪或者荷兰人太冒失,这只是不同文化的人价值观不同,荷兰人认为诚实往往比礼貌更重要。

 关于这种直接,我问了在场的荷兰们,如果一个男孩子表白,但是她们不喜欢这个男孩子,会直接说:"不,我不喜欢你!"还是说:"你很好,但是我们不适合,你会找到更好的"。她们一致的回答是后者。

 一个奇怪的直接+含蓄的例子就是收到礼物时,荷兰人(或者说西方人)都会当面直接拆开礼物,然后无论喜不喜欢,都会说很好,谢谢等。我们中国人好像都是收到礼物等到客人走后迫不及待打开,以免看到礼物失望等情绪伤了客人面子。

 我想直接也是分情况看对象的。对于陌生人,直接是最有效的方式,也体现诚信。但是,对于涉及感情的事情,说话还是需要些技巧的。

  2:等级意识淡薄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偏重,在家有长辈晚辈之分,在外有领导下属之别,都需要记住自己的位份,不要越级。荷兰人貌似不太在意这些,我们可以直接喊教授的名字,而不是,"X教授"。

 关于这个,我就闹了一次笑话。有次给老师发信,因为初来乍到,也摸不清老师是怎么样的性格,为了显示自己的尊重,抬头就是professor+姓。老师回复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叫过他,要么喊他的名字,要么就是X先生;而且,荷兰人也没有中国人那么在意头衔,所以不要加上教授了,他觉得很别扭。

 不过我奇怪的是,在中国老师们如此威严,但是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各种不“尊师重道”的现象都有。在荷兰,老师们不是神,但是他们的课堂上,无论几百人的课还是几个人的小班,几乎都看不到睡觉的,玩手机、电脑的人也很少。这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对老师做工作的尊重,就像他们尊重清洁工一样,而不是因为社会等级而形成的长幼尊卑。

 在荷兰读博期间,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种平等的关系。可以直呼导师的名字,开各种玩笑,跟导师一起做饭玩耍,亦师亦友。然而我对大多数国内导师的印象都是他们高高在上,我尊敬他们、崇拜他们,很想多了解老师一些,巴不得给老师们提鞋,但是有时连跪舔的机会都没有。目前为止,我比较喜欢这种平等关系,不仅让我自我意识更强,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复杂。当然,当我听到导师的儿子直呼他名字时,我也是有点受不了的,至少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直呼我老爸名字时,他老人家是什么反应。

  3:时间观念强

 在中国,我们的时间观念比较机动,说好三点见面,要是晚了会也是可以的。特别是长辈或者领导,晚到半小时以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荷兰,无论身份如何,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时间。特别是商店关门非常准时,毫不拖延。和人约会,要是晚到五分钟以上,通常都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不过,和舍友们的相处就没有这个感觉。说好7点做饭,9点才陆陆续续来,11点才能开始吃,真是墨迹到让人抓狂。

  4:计划性强

 西班牙的博士说,几乎每个荷兰人都用日历来规划他们的行程。有天,他想约一个荷兰博士出去吃饭,人家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看日历,翻了半天说,我明天上午没空、下午没空、后天没空下周六吧。他瞬间无语,不就是出去吃个饭嘛,犯得着吗?

 就在刚才出去了一阵,听到一个对话"wouldyouliketocome""Yeah,butIneedtocheckmyagenda"

 这么说来,我想到了每次跟荷兰老师约时间,他都是立马坐到电脑旁边,开始查自己什么时候有空。不像国内老师都是立马能给出个时间,或者是约个大致时间,倒时候再看。

 或许是他们喜欢事情按照计划来,不喜欢没有规划杂乱的生活。

  5:自由

 荷兰是个自由的国度。套用之前听到一个导游说的话:"许多别的国家还在讨论的事情,荷兰已经通过了,比方说:、、吸以及"。

 在荷兰,你可以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正常的生活。社会并没有混乱,因为它可以自己调节。

  6GoDutch

 西方有名的godutch起源于荷兰。荷兰人在欧洲也是出了名的抠和斤斤计较。这里有个荷兰人自黑的说法,“知道铜丝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起源于两个荷兰人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硬币,都认为是自己最先发现的,于是相互争抢,最后拽成铜丝的”。(参考godutch_)

 荷兰的银行APP上,有一个功能是分摊账单(Splitbills),我刚来不知道这个是干嘛的,还单纯以为是分期付款。后来知道以后,才明白AA在荷兰人生活中太司空见惯了。

 巴基斯坦朋友说起一个经历,他刚来荷兰的时候,上完一节课,有个荷兰学生邀请大家去他家玩,他很开心地去了,感觉是个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他们吃了些荷兰食物,侃大山,玩游戏,玩得非常开心。最后离开的时候,他朋友说,”每个人4欧“。他就懵逼了,感觉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在他们国家,哪有让客人掏钱的道理。

 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如果请客人来,让客人掏钱那估计就是友尽的节奏。不过,我跟荷兰朋友说起这个区别时,他就问我,那么穷人岂不是都没法邀请朋友来玩,哪里请得起啊?这么说来,好像的确有这种弊端。不要说穷人负担不起这种昂贵的社交,可能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被请客吃饭、送礼和各种份子钱所累。其中涉及的不仅是花钱,还要费劲心思去琢磨各种规则。

 在荷兰,送礼和随份子没那么可怕。朋友生日不用送礼物,只要说句生日快乐,再谢谢TA带来的生日蛋糕就好。哪怕是闺蜜结婚、生子,寄个卡片就能表达心意。如果要去吃饭,份子钱也是有明码标价的,如果全天参加给25欧,只吃晚餐15欧。成年以后,哪怕跟爸妈出去吃饭,AA制也是不足为奇的。

 我有时挺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交往模式,不被关系所累,大家相处也没有那么多负担。不过,要是跟最亲的人还AA,我感觉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我感觉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肯定有冲击,比如说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这种AA。但是并不是代表我们完全西化,完全个人主义了,只是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定义更加狭窄了。以前可能一个村的都是自己人,然后变成一个宗族的人需要维持,现在可能这个亲密圈子更小,只限于自己的一小家子。

   小贴士之礼貌

  1打喷嚏

 外国人对于打喷嚏还是很重视的,以下三点比较重要:

 -在安静的氛围下,打喷嚏前可以说下Sorry,以表示因打扰别人而抱歉

 -打喷嚏时一定要背对人,捂住嘴。(打喷嚏不捂住嘴是荷兰人最讨厌的行为之一)

 -别人打完喷嚏要说下"Blessyou"(上帝保佑你)或者荷兰语"Gezondheid"(祝你健康),这好像是西方人的习惯,知乎上已经有了回答:为什么美国人打喷嚏以后别人会说BlessYou?

  2礼物

 这个在上文有部分提到过,再提出来重申下。

 荷兰人非常直接,所以如果想送礼物,又想不出来合适的,完全可以直接问对方想收到什么,因为他们更不想收到自己不喜欢的礼物。

 无论再小的礼物,都包装下,再附上卡片。

 收到别人送的礼物,要当面拆开并感谢。如果不当面拆开,人家会觉得你不喜欢。

 除了这些文化差异外,在讨论环节,荷兰学生们问了两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在此也分享下。

 第一个就是问我如何看待荷兰的"黑彼得"。这是传统与人权相争。黑彼得是帮助圣诞老公公派发礼物的助手,形象是个黑人。"一些人认为黑彼得这个人物给人们灌输了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有丑化和戏弄黑人的嫌疑。另外,黑彼得的起源很可能和荷兰当年从事的奴隶贸易有关,大肆庆祝这样一个有着这种历史背景的节日,让生活在荷兰的几十万奴隶情何以堪?"(摘自传统为人权让路?荷兰节日传统被指种族歧视遭联合国调查)。

 在场的荷兰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传统,他们从来不认为跟歧视或者人权有任何关系。这让我想到了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玉林狗肉节,这算不算是传统与动物保护之争?

 第二个就比较无语了,一个荷兰男生问:"中国经济水平如何?每个人都有电脑吗?"我淡淡一笑,说:"中国现在发展很迅速,几乎每个人都有电脑;另外,手机什么的,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苹果在中国就是街机"我笑,是因为想不到还真有人问这么傻的问题,还是一个大学生。跟一个印度小弟聊天,他说也有荷兰人问他印度人吃不吃得饱饭类似的问题。的确,西方文化目前是强势文化,貌似也不需要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什么东西,但是这么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礼物不能收,但是吃饭可以处理,比如当他说请你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说:感谢他平时工作中对你的帮助,你们夫妻(一定是夫妻二人)想请他吃个饭,这种饭局他不参加后面也会没啥借口再说请你吃饭(他说请,你就回说上次没请成,这次一定要你们请),如果参加了你们夫妻好好做场恩爱戏不就行了。

以上是他没有明说示爱,只是一些讨好的行为的前提下,比较适合委婉的拒绝。如果他挑明,你也就可以直接拒绝了。

有。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寝室已熄灯,整个宿舍的人都在静悄悄的躺在床上玩手机。

       我们宿舍比较特别,是16人间,相当于两个宿舍拼起来,对称的。中间是带两个桌子一个阳台,四个人住,两边是六人间,带卫生间。

       大半夜我就收到了一条表白悄悄话,我长这么大都不怎么跟男生说话,尤其是大一连班里男的名字和脸都对不上,居然有人给我表白!可把我激动的。

       这个人表白真是好不拖泥带水,简单粗暴,直抒胸臆。我甚至有点害怕,他还知道我最近的动态。在我的五次三番的催促下,这个人吐出个陌生的名字,是一个大我一届的学长,一个不同的专业,一个陌生的名字。悄悄话只有好友才能发,虽然我和男生交往不多,但好友列表里却是好多不认识的人。所以我更懵逼了。

       当时我紧张的拿给我下铺看,我甚至臆想是不是隔壁班的小伙子看上我了。

       过了几分钟,表白信息一条一条的发来,我发现不是一个人发的,都是不同的语气。我直接给下铺念出来问她这是啥情况,她也一头雾水。

       直到隔壁六人间传出了咯咯咯的笑声……

       就是上面截图那一群小(神)可(经)爱 (病),白让我激动了一晚。当夜我就发了个说说谴责她们。结果一发说说,表白的悄悄话更多了,真是教会了我的列表,在我拷问了我的舍友以后,还有几条悄悄话没人认领,给我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以后不要做这种尝试,否则可能被你的好友猜出来,然后乱棍打死

   因为我试过,十个人八个猜出来是我。

1、姓氏+先生

这个称呼算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称呼了,听起来不会显得那么生硬,而且感觉有自己的小心机在里面。现在大多数都知道这个昵称的作用了,如果你叫他这个,有种在暗示他的错觉,但是不会显得过于主动,恰当的等着男神来表白。

2、笨猪

这个听起来比较像男朋友给女朋友取的名字,所以这个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叫你男朋友,要在私下里叫。男生之所以会喜欢这个称呼,主要是因为男生也会有脆弱和不知所措的时候,男生会觉得很尴尬和没面子,而你一句傻乎乎的大笨猪会让他在一瞬间感受你是在关心他,会让他觉得你十分亲切。

3、宝贝

现在很多女生张口闭口叫自己的女闺蜜宝贝,或者是同学,其实男生听到自己喜欢的人叫自己都是无法抗拒的,耳根都会麻,对这个称呼一种莫名的喜爱,我想这应该是比亲爱的更加让人亲密的称呼了,有的时候千万别把男生想的太刚强了,男生也同样喜欢被宠爱的感觉,就像女生喜欢听“宝宝”是一样的。

4、哥哥

这个称呼是很多男生无法抗拒的称呼,很多男生从小就希望自己有一个可爱又会撒娇的妹妹,让自己有一种能保护到别人的感觉。所以在这个时候,恋爱中的男女就发明出来了一种称呼,那就是“哥哥”。这个称呼既满足了女生从小的梦想,也让男生内心渴望有个妹妹的愿望实现了。

5、老公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男生很爱听的,可能是他梦寐以求都想听的昵称,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女朋友这样喊自己,瞬间责任感都上来了,有些情侣感情到一定程度还喜欢喊自己男友“孩子他爸”,其实男生也很喜欢听,一声“老公”,一声“孩子他爸”,感觉承诺着一生的陪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30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