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准确地说是不知道用怎样的文字把这一年的心情完整地串起来,让它们如绚丽的水晶不失原味地挂在那儿,让你们分享,让你们明白。
在这个热得要命的八月写下第一个字符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窗外成片绽放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花,红的,黄的,粉白的,澄蓝的,花花绿绿地漾在一起,满目漂亮的色彩。天啊,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这样如火如荼的势头应该不会只有几天的时间吧。
我不知道这一年里这些花儿是不是也是这样漂亮地开放着,如果是,我想我应该感谢它们。我嗅得出空气里有许多甜美的味道,有一个很美丽的词突然冒出来:花开不败!
花开不败。
花开不败啊! 我想我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告诉你们这一年里发生的许多故事,我想无论将来再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年里的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我是再也不会忘记了。
高三开始的前一个星期,开了一次家长会。
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班主任在那次会议上调动起了家长几乎所有的情感。高三的重要性自是不用多言的,所谓&uot;成也高三,败也高三&uot;,无论过去孩子们多么辉煌,也不论他们多么失败。班主任那么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竟然靠在讲台边上一讲就是斗志昂扬的两个小时,无非是让我们相信,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戏剧般地粉墨登场。
学校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全的排名位置,精心了一张高一高二的各科成绩排名表。现在想起来,我不得不佩服那张表的细致程度了。每一门成绩的总分、标分、名次,与年级里的均分对比情况,甚至还有精心设计的由此得出的成绩曲线走势图,最后还附带综合名次的具体。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张纸,真可谓煞费苦心。
父亲是阴着脸从学校回来的,情况如我所估计的一样不容乐观:年级排名名。可怕的位置。
&uot;还有希望的。老师说的,什么都是有可能的。&uot;父亲说他是相信我的,然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再相信自己一次。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是过了河的孩子,不能回头。
我惟有扬鞭策马,奋起直追,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
十一年漫漫的准备期,终于到了要拉开战幕,拼命一战的时刻了。我必须和我的散漫、不负责任的过去说声再见。
我在已输得一败涂地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然而战斗已经开始了,躲都躲不掉。
高三真的很不一样。
对于高三来说,写文章绝对是一件奢侈又浪费的事情。我不得不佩服高三的强大动力,书桌上的催稿单越积越多,我收拾起钢笔和稿纸,毅然地和它们说再见。那只雕着好看的龙纹的银白色钢笔太沉重,我拿起来的时候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我决定放弃。
在高三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是踌躇满志地跃跃欲试,每个人都魄力异常得非复旦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了一张&uot;杀进复旦&uot;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一听到关于复旦的一切消息,我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所学堂耀眼的光环下黯然失色。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第名的分数和复旦的巨大差距,周围的同学们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可怕阵势。我们固守着心中的梦想,祥林嫂般地嚷嚷着&uot;我要××&uot;,那种心理和由此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是没有高三经历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来自高三的第一次真正较量很快来临了。
第一学期的期中测验。一次我们认为已经准备得很好却被杀得惨不睹的考试。
我们的排名就如同老师先前所预言的那样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班里许多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同学如同一匹匹的,一下子让大家大跌眼镜,起起浮浮、窜上滑下之间,许多人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北大的校门的确艺术得够格,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那儿感受高雅的,粥少僧多的尴尬让每个高三学生在现实与梦想的巨大落差前狼狈不已。
我是极少数仍抱着幻想不放的人。请注意我用的是&uot;幻想&uot;一词,也就是那种在当时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按理说,我这种在高一高二不争气地徘徊在二、三百名之间,而在高三已开始1/4,却仍是保持小幅盘长势头的人对复旦这样一所全国顶尖的学府是不应该再产生任何幻想的。可是天晓得我当时怎么就会有如此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固执地抱着&uot;每考一次,前进50&uot;的念头,痴痴地盘算,傻傻地得意。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当初自己那种吓人的乐观,才有了执著下去的动力,才使绝对不可能的事逐渐地一步步闪现出希望的曙光。
接下去的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简单,单一得重复。
每天早晨,我气喘吁吁地冲进那间坐得扑扑满的教室,放书包,拿练习,开始演算。那一个个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抽象成了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黑板上一直擦不干净的公式、习题,教师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叮咛和永远飘浮在空气里的粉笔屑。
班里同学的幽默细胞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中被训练得异常尖锐,任何一点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旦被抓住了,就立即被夸张地扩大再扩大,然后引来全体的轰动。某作家的一篇关于&uot;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uot;的文章,竟然引来了全班同学拍桌子大笑、拆桌腿敲打的疯狂举动。老师说,这是一种高三综合症的表现,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单一了,因此,任何一点能激得起涟漪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快乐。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的短暂时光被我们定为&uot;游戏日&uot;,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地往学校带东西玩。有一种&uot;弹硬币&uot;的小儿科游戏,特别受到我们的青睐。弄几个一角、一元的硬币放在桌上,用几块橡皮搭起来做球门,不管男生女生全都趴在桌上大叫大笑,煞有介事地玩得不亦乐乎。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已经过成人仪式的我们怎会这么就容易满足,笑起来怎么就这样歇斯底里。
&uot;玩的时候就拼命地玩,学习的时候就拼命地学习。&uot;是我们高三学生信奉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老师向我们嚷:&uot;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uot;
后来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里插了一捆新鲜的百合,粉白的那种香水百合。整个秋季,教室里始终萦绕着百合恬静的味道。我们就不经心地在淡淡的甜香里一日复一日地演算,没有人去刻意注意那捆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味道却真真实实地深深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地表达那一阶段自己的感觉,可能是&uot;踏实&uot;吧。我依旧在每天早起和晚睡的时候大喊一句&uot;杀进复旦&uot;,但却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将&uot;复旦&uot;挂在口头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梦想收藏在心底,用各自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努力着。进步和荣誉这些缥缈的东西都是我们不能抓住的,只有这一天一天实实在在的日子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握有的。我看得见我的同学们和我自己在这一天天质朴的日子中真实地努力着,我的成绩就在这种踏实感中稳步攀升,一点一点不快也不慢地前进。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好。
高三第二学期的日子较之第一学期的平静有了较大的改变,增添了许多躁动与不安的成分。
第一轮对知识的梳理和第二轮对综合题的系统掌握已经告一个段落,第三轮紧张的考试和题海战术的轰炸接踵而至。
那真是一段难以形容的日子。
课表改成了&uot;语语数数外外+1+1自修自修&uot;这样可怕的形式。老师上课通常不再帮我们概括什么,只是发下一叠一叠的各科模拟卷当堂测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卷,每个区的每种卷子我们都要做一遍,一遍,再抽查一遍。还有别的的、全国的各类统考卷,甚至连那些不知名的学习类报刊上的怪试题也被老师无一遗漏地搜罗下来给我们做。
一节课的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的大测验,全年级统一的自修课模拟考,所有的考卷都要算分,老师来不及批的小测验就让同学互相交替着批。分数于是成了这个冬春交替的忽冷忽热的季节里最人又最不值钱的东西。
那真是一种强有力的。
每天背n个单词,每天做n张,每天完成n份订正。
计划表上涂得密密麻麻,每完成一样就用彩笔划去一样。那一道一道触目惊心的杠杠和考卷上红艳艳的大,滴零滴落地洒满了每一个黄昏和早晨,铺满了学校和家庭那条惟一看得见漂亮花朵的小路。
像山一样高的发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uot;复旦&uot;马上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心甘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uot;之乎者也,a b c d&uot;,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那是高三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日子。
到如今,我坐在空调里惬意地整理着高三一年的书籍,仍是佩服自己当时的毅力和勇气。几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半米高的每张都仔仔细细做、仔仔细细订正和的考卷,还有一本字典一样厚16开的数学经典习题,每道题竟都有四、五种解法,被看了不下10遍。在那个冷得要命的冬日和气候怪异的春天里,我用龟裂的双手和粗糙的笔迹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织着心中那个惟一的梦想。我想这就是高三所带给我的影响与改变吧。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
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
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
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
老狼的我很喜欢,在那一段日子里,老狼让我安静,让我释然。我想如果要用一个人的声去给我的高三配乐,老狼的,很合适。平静下藏着波澜的声音。
我带着名的耻辱,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和现实作最后的搏斗。我仔细审视了一下手中的砝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努力。我想,每个曾经拼搏过高三的人都体会过这种拦截掉所有退路的狭隘的美丽,都是在用心在感受最后的心情里的那种悲壮情怀。
填志愿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远比我设想的要复杂,让人受不了。
我以为我会潇洒地在第一志愿填上&uot;复旦大学&uot;的字眼,然后得意地继续我的梦想。我甚至设想了假如父母反对或老师不赞成,我会用怎样的话语去填塞,用怎样的言辞去反驳。然而,那都是填志愿以前的想法了。&uot;以为&uot;是&uot;以为&uot;,&uot;现实&uot;是&uot;现实&uot;。
而事实上,填志愿这一过程,的确成了我高三历程中最为波折的一件大事。
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根据以前几次重大考试的分数和排名以及高一高二的一切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位置,我的信心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排序和比较中消失殆尽。我行吗?我可以吗在&uot;杀进复旦&uot;的横幅前我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底气不足,细弱的声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搅得支离破碎。
老师们原本鼓励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全都来了个度的大转弯。他们找你谈话,用升学率,用前几届惨不睹的失败例子想方设法地让你害怕,让你体会&uot;一失足成千古恨&uot;的毛骨悚然。
&uot;保守,保守,再保守些。&uot;成了填报志愿的首要原则。
我的处境有些令人绝望。全家上下的那点可怜的背景不足以引起任何能人慈爱的眷顾,自己的成绩又软弱得没有一点呐喊的能力。纵是大半年的努力换来了年级前80名的稍稍靠前的位置,但在名的阴影和复旦这道高不可攀的门槛前也变得怅然无力起来。
开始不断地有同盟者退出来。
他们中有的因为某所次一点的学校的五分承诺,有的因为父亲认识某所高校的灵魂性人物,还有的因为被老师们的软磨硬缠弄得晕头转向,总之,他们放弃了。
我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起来。父亲甚至背着我去华政领了一张10分的加分表格,整日没完没了地向我陈述学法律的无量前途。最后,甚至连校长也发话了:&uot;你考复旦,只有30%的希望。要考虑清楚啊。&uot;
那几日我的神经变得空前脆弱起来,在难以企及的梦想与相对保险的退步中飘忽不定,犹豫不决。一位华政的学长竟然用这样的话安慰我:&uot;先填我们学校吧。要是真的考了很高的分数,大不了坐到复旦门口去哭一场嘛!&uot;
于是,我选择放弃。我不敢让复旦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仅仅存在于口头,我不敢用不自信的鸡蛋去碰一下那坚硬无比的石头。我无法受万一失败所带来的那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绝望。我在全票赞成的欢呼声中,颤颤抖抖地写下了那所想也没有想过的学校的名字,任&uot;背叛&uot;的字眼在脑中炸开。
交掉表格后,我一个人坐了两个小时车偷偷地跑到复旦的校园里去坐了一个下午,去哀悼我梦想的破灭。
复旦真漂亮啊。铺天盖地的安静地在校园里醉人地开放,恰到好处地映衬着我想象中肃穆、神圣的复旦校园。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我不甘心啊,我不甘心一个做了12年的梦就这样被一张薄薄的纸所彻底打碎,我不甘心高三这一年来日日不顾一切的拼搏就这样被一句&uot;保险&uot;的理由而葬送。我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复旦在我心中的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真的以高分进了其他学校的任何一个系,那种遗憾又岂是坐到复旦门口去大哭一场所能排遣的呢
我知道那一个燥热无比的星期天下午,对我而言意味着一种执著信念的胜利。现在想起来,那一个下午的宁静美丽的复旦,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多么重要的决定。
我终于还是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下要回了我的那张志愿表,郑重地在表格上工工整整地填上了&uot;复旦大学&uot;那四个令我激动的大字。那真是我12年来写得最舒服的、最漂亮的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凭自己的意愿所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体现我人生最初分量的一个决定。
我要我所要的,纵使是在现实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纵使是在高考场上输得一败涂地,这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
接下去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了。交掉了志愿表的我们,没有什么再值得劳心伤神的东西,读好书,做好卷子,放松下心情,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至于那被无数人称之为黑色的三天,我以为紧张是有的,但对于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当它是一次特殊的模拟考,坦然面对就可以了。我觉得自己当时真是超乎寻常的冷静,心不慌手不抖地就做完了所有的考卷,监考老师露出难得的微笑,&uot;考完了&uot;&uot;嗯。&uot;我的高中结束了。走出考场的时候,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嗡嗡作响。整个身子像被抽去了主心骨一般瘫作一团。疲倦像小山一样压过来,我累了,真的累了。交掉了考卷,仿佛交走了半生的嘱托。 三百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呀!
排山倒海的感觉涌过来,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
拿到复旦的通知书后终于还是不住去看了那间熟悉的教室。五楼南边走廊向里走的最后一间屋子,高三一年的青春从这里流走。讲台上的玻璃瓶里意外地插着一束淡紫色的勿忘我,嫩绿的小碎花瓣零星地点缀其中,轻轻地在风里摇曳。
我和我的朋友们就在这样一间一年四季都有花朵绽放的屋子里共同走过了一段最最艰苦的岁月。现在,他们中间有的去了,有的去了南京,或是留在了上海的某一个遥远的角落。我想起我的同学们把头埋在乱七八糟的草稿纸里演算水的张力的情景,我想起我把脚跷在前座的凳子上叽哩呱啦地背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小屋子里曾经那么真实地上演过的每一个饱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它们都是我难忘的高三一年的最好见证。
我们都曾经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在这里,现在,每个人又不得不为了新的目标而各奔前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毕业晚会上许多男生都留下了眼泪,欢乐也好,痛苦也罢,毕竟这一段的真实是我们共同携手走过的最具有分量的人生。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地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都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
曾陪她们开放
花儿开过了。我们承认也好,忽略也罢,只要花开于心,就会不败。
有些故事还没有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还在开吧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上海人眼里对复旦和交大是这么看的:光比较学校,那么复旦一定是高于交大的,但是比较具体专业的话,交大又有很多专业好于复旦。两者不矛盾。
这二所大学每年综合的录取分数线都在伯仲之间,复旦大学之所以地位略高一些,我想主要还是复旦大学的历史渊源更深厚些,这就好比北京的北大和清华,北大应该也是略胜一畴。
复旦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张江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
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设有本科专业79个;有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
到后来他发现只要不聊得太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起初女生的闺蜜团是持反对意见,觉得两个人差距太大,所以小伙也特别的拼。各种请吃饭努力表现自己什么的,接着神奇的剧情就发生了,闺蜜团的态度逐渐地转变,认为学历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够对女生好,有上进心就可以了。那闺蜜团搞定之后,最后的终极难题就是搞定女方的父母。
交大博士晒毕业照男女比例扎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上海给清华北大本科生落户“开绿灯”,落户看出身?一考定终身!
各地抢人才大战还在上演,上海也开始筛尖子生了,积分落户政策引发了众网友的热议,“一考定终身”被重新提及,关于此事你怎么看?
近日上海颁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在落户上海的诸多条件中,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
其中明确了清北本科毕业生或可直接落户上海,也就是说硕士、博士毕业于清华北大的还需要积分达标才能落户,这一消息引发了很多网友对“一考定终身”说法的重新讨论。
01
社会现实:名校标签
清北毕业生在上海可以走绿色通道直接落户。可以想象,上海这个绿色高校名单也会被逐步扩大,但一定会限定在极少数高校。都是大学生了,社会各界就会用名校标签去衡量了,虽不正确,但却是一个现实。社会,包括绝对的政府部门对名校的肯定、认可,必然推动学生及家长对名校的追逐,也必然会推动教育的各种功利化追逐,如应试教育…这岂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02
出身歧视:本科是王道
水涨船高,现在都是大学生就看出身了,即你是哪所大学的。西安没有资本,中专文凭就要,上海有资本,名校的才要,不仅是清北,而且是清北本科。这不奇怪,清华2017年本科招生3700人,研究生招生7000多人,北大也如此,如果再加上北医,北大一年招收研究生数就已经上万,所以落户限制是“清北本科生”。名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含金量的确不同,哈佛本科申请录取比大约是5%,硕士就可以高达50%,乃至60%,这也是很多人只能标榜自己哈佛硕士的根本原因。最关键的是,我们一直批判就业歧视,批判“看出身”的做法,上海政府公开搞出身歧视,又当何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03
本土高校:复旦、交大很委屈
有网友抱怨这是对复旦、同济、交大本土高校学生的歧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在《办法》中没有说复旦和交大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但我按照积分要求算了一算:
复旦和交大都属于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这一项计15分。学历为本科计21分;研究生与博士累积分数更高。最高学历在上海高校就读,可另加2分在沪学习分。
这3项固定分加起来已经达到38分,新规定72分即可落户上海,那就是学生只需再挣34分就能达标,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要求,只要你足够优秀,落户上海不是梦。
04
人才大战:地域发展不均
有网友指出,人才引进的政策,对欠发达地区不公平,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05
实力扎心:落户不等于有房
06
利好政策:知识改变命运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成为不公平中被偏向的一方。如果早点知道这个政策,自己一定好好读书。
以下为《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的全部内容:
女博士钟情中专小伙,为何无人看好
这件事要从一个新闻说起,说有一位中专学历的男生爱上了一位西安交大的医学女博士,两个人在饭局上认识,起初男生也挺自卑的,觉得自己的学历谈不上对方,所以跟女方聊天的时候都没有敢往专业的方向去聊。到后来他发现只要不聊得太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起初女生的闺蜜团是持反对意见,觉得两个人差距太大,所以小伙也特别的拼。各种请吃饭努力表现自己什么的,接着神奇的剧情就发生了,闺蜜团的态度逐渐地转变,认为学历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够对女生好,有上进心就可以了。那闺蜜团搞定之后,最后的终极难题就是搞定女方的父母。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女方的父母态度也很微妙,说男方勇气可嘉,这摆明了就是不太同意嘛,而且父母在选女婿这件事情上还是比闺蜜要严苛一些的。
于是就有了这次新闻,男方求助媒体,希望能给女方以及女方的父母安排一次短途的旅行,然后,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在旅行当中,男生确实也是拼命的在表现了,基本就差把“我对她好”四个字写在脸上。看到女儿那么感动,父母态度还是软下来了,表示只要女儿喜欢就行,基本上也算是半推半就地同意了。
其实这是一个挺简单的故事,但是其中的信息量还是蛮大的。起初,不论是闺蜜还是父母都是不满意男生的学历的,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但为什么对方一顿表现之后,又同时都选择性地忽略了学历的问题,一个实打实的缺点,就这么消失了,也许这一切听上去都很合理,但你不觉得这当中有一丝丝不合理吗?就包括很多人在没有交往的时候,标准一大堆,一旦交往上,好像那些标准都通通不重要了。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学历不是问题,距离不是问题,当然我们谈学历的时候,必须先把其他比如财富、外貌、家庭,甚至是运气等等这些无关变量先排除,不然的话事情会变得非常复杂,也没什么讨论的意义。我们说学历不同,三观不同,就会聊不来,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观不同就会聊不来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解释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接受教育?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学校教会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认知的形成,而认知形成的过程就是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输入,并且系统化处理的过程。比如,我认为你会不会开根号,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大多数人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开过根号,而且不出意外一辈子也可能用不到,你根号开得再快也不能帮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学一个没有用的那?
关键就在这里,它其实是有用的,认知能力从哪里来,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学习中来,学得越多,认知能力越强,它会潜移默化的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大脑就是这样被开发的,认知能力不同呢?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比如在《**的本性》这本书里面,作者说有一个导演拍了一个十分钟的短片,拍城市风光的高楼。灯红酒绿的酒吧,然后这个导演把影片带到非洲给那些土著人看,这些人还在极度蛮荒的状态下钻木取火,身上皮草席那种。导演本以为当他们看到影片的时候会被现代文明所震惊,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家看完了影片之后就在那讨论一件事情,就是这部影片里面有一只鸡。问题就在这里,导演自己都不记得他的影片里面拍到过一只鸡,然后他回去一帧一帧的拉片,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这只一闪而过的鸡,所以近十分钟的影片的他们只认识那只鸡,其他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背景墙,那反过来想,如何才能让一个土著人看懂这些城市风光的?其实就是学习和教育,我们想一下,如果现在是你和一个土著坐在那看同一部**,你贪恋城市风光,他爱上鸡,你心念,霓虹闪烁,他爱上鸡,你歌颂人类文明,他爱上鸡。这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决定我们知道,其实我们往往相反,我们知道的会决定我们看到的,土著没错,你也没错,但是认知上的差异就摆在这里。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案例,大家要理解,实际情况下肯定没有那么夸张。很多地方还是能一致的。比如两个人都觉得一个画面很漂亮,风景很美,一个说落霞与孤鹜齐飞,另一个说我C真美,你看这是一致,但有没有完全一致,当然我没有任何鄙视的意思,虽然这种微小的不一致,不会影响两个人基本生活,但问题就在这儿,你一定不想,只找一个和你过基本生活的人。我们每天要接收大量的信息,日复一日,这些信息被我们认知加工之后,最后就会形成我们的三观,所以学历的背后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知能力。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学历不同,三观会不同。我们都是先接收信息,然后通过认知来加工,最后形成观念。如果在认知这方面上差距太大,那么原理上观念也一定会相差很大。这不是两个人刚在一起的时候就看得出来的,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找一个长期看三观相似的人,我觉得看学历不失为一个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方法。当然,除了三观以外,学历差距必然会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收入的起点也会不同,这个应该不用多说了。
其实我本身也不太喜欢强调等级观念太强的东西,但是就像我上面说的。如果把无关变量都排除的话,事实就是如此。学历确实会带来一些差别,甚至是差距,如果那我们把无关变量都加进来那,事情又会变得怎么样?比如说,杨超越只念过初中,但是以她目前的状况,我想,她想要嫁个博士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财富、名望、背景、外貌这些都是变量,也都没有问题,只是这些变量中有一个。我觉得是个问题,就是“对一个人好”。
我们开头说到的这位中专男生也是一样的,不管多晚都要接女生回家,还带着女方一家人去旅游。他租了个院子过夜,只有两间房,然后把房间让给女生和父母,自己去楼下的茶室住,结果被蚊子叮得满身包。早上天还没亮,女方家还没起,男生就给他们买早餐等等。你说这是喜欢也好,爱情也好。作为女生,我觉得你都有理由去感动,甚至期待自己也遇到一个这样的男生。但这就是我认为整件事情背后那一丝丝不合理的地方,这是用对一个人好的方式去弥补学历上的差距。学历是什么?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属性,像是家庭经历等等,这些都是稳定的属性。要说你学历高,我家是好,大家凑一凑,我觉得没毛病,但是对一个人好是一种行为,而行为是不稳定的,一个人今天对你嘘寒问暖,明天可能就告诉你,我对你没感觉了,我相信女生对此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用行为去弥补属性,这件事才是真正的不合理的地方。而且我们甚至可以得出一个扎心的思考,既然对一个人好,是一个不那么稳定的行为。那我们将心比心,比如说我们对不同的人的态度可能也不一样,那么一个人对你好,究竟是因为他好还是因为你好?我从来都不否认在行为上的价值,我也没有说在行为上的付出就是错的。我只是想说,属性和属性上的价值交换才是比较稳妥的,而行为上的付出可以用行为去回报,当然,这里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基于长期关系来考虑,大概就是这样。
最后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如果我们想要去找那些在属性上比较优秀的人,无论男女,我们也应该去努力提升我们自己的属性,不是家庭,背景这些已经改变不了的,我们应该去专注那些我们还可以改变的地方,比如说学历,身份,社会地位,甚至可以包括外貌等等,而在这些里面,学历可能是比较公平的一个了。
众所周知,高中三年特别是高三这一年是最辛苦,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在高三这一年,需要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这样才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才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所以,高中三年很多人都不会去谈恋爱,因为怕谈恋爱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但是,当高考完之后就可以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了。因为这时候父母不反对,老师不反对,时间自由……这种时候是最适合谈恋爱的。因为这时候的年龄也已经过了18岁了,也不是未成年人了,也该谈一场属于自己的恋爱了。
为何高考完就可以谈恋爱了?
没有高考之前,父母反对谈恋爱,老师反对谈恋爱,感觉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在反对自己谈恋爱。所以,很多高中的学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考虑谈恋爱的事情,就会选择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可能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你高考结束之后,谈恋爱没有任何人阻止你。所以,很多学生也会选择在高考完之后谈恋爱。高考完之后谈恋爱,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或许还会学业和爱情双丰收,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高考之后谈恋爱,时间是比较充足的,会有很多的时间和自己喜欢的人去做你们想做的事情。高考完之后谈恋爱,不用担心被老师看到,可以光明正大的和自己喜欢的人在街上手拉手一起逛街,一起去吃饭……高考之后谈恋爱,会得到家里的支持,不用担心家里人的反对,可以一心一意的和自己喜欢的人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反而很多家长还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在高考完之后开启一段美好的恋爱,如果能够走到最后自然更好,因为这种时候的恋爱是比较单纯的,没有掺杂着太多的关系和想法。所以,高考完之后,如果有喜欢的人一定要大胆的表白,来一场属于自己轰轰烈烈的恋爱吧。
我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复旦或者交大
原因有三:第一,最优秀的专业比最优秀的学校重要。复旦和交大也是中国很好的大学,也有在国内顶尖的专业,如果能够选一个最好的专业,必然比在更好的学校读一个普通的专业要有前途,在读期间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
第二,上了大学你就会发现,你读的是哪所学校跟你以后的前途基本上没有太大关系,现在证书各种各样,文凭看的不再是毕业证而已是各种资格证了。所以专业还是最重要的一项。留在一所看重你的学校,就意味着你能够更大程度地利用它的资源,得到更多你想要的。
第三,中学时的我们,都一直会怀着一个美好的大学梦,觉得要去很远的地方读书才算是读了大学,才有感觉,觉得要考上那个思念了很多年的梦中的大学,才算是圆了梦。只能说,太单纯了,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梦想,等着我们去发现。复旦和交大就是一个现成的成功放在你面前,你接受了,就马上可以脱离高中的生活开始探索一个新的世界,何尔而不为?
现在有个问题,她还在上高中你考上了大学,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她分手,你可以等她让她考上二本或三本都可以,女孩子不同于男孩子,将来嫁个好老公就行了。你这样做不仅仅是让她伤心不已,而且她还由此成绩更会一落千丈,也可能就此傻掉。当然你也很迷茫,既然已经分开了就要好好学习,你应该打听一下那女孩的近况,当然只是建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