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的真情告白。

对曹操的真情告白。,第1张

曹操,天才,奇才,全才。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你以自己的雄才大略,统一国家,发展经济,推动了历史进程,却蒙受千古不明之冤。可惜,可叹!值得告慰你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你得以平反昭雪,幸哉,幸哉!

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曹操是书中的第一反派,根据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篡逆之心。

那么我们就用古代的忠君思想和现代的政治理念来分析一下曹操究竟错在哪里。

我们国家在封建社会里就有:

“天下、天下人的天下,为有德者居之。”

忠君是封建皇帝自己要求和提倡的,从来就不被被统治者所遵守。所以历史上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事情经常发生。现代政治理念表明,民主政治比封建社会的家天下要先进许多。

从东汉的历史看,当时离王莽的新朝也不过二百年,王莽的身份和曹操相同,都是皇帝的老丈人,人们对王莽的篡位,导致天下大乱记忆犹新,自然对曹操就有许多猜疑,事实上后期的曹操也是大权独揽。对汉献帝十分的不客气。

但是曹操与王莽的不同之处有四点1、

曹操有恩于汉献帝。曾经将汉献帝从生不如死朝不保夕的境地拯救了。从而过上了安定的皇帝生活。2、

曹操东征西讨剪除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基本稳定了北方中国的政治局面。对汉王朝的延续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是有巨大贡献的。3、

他实行的一系列举措,选拔人才、安置流民、屯田发展经济,新建了许昌作首,都是有利于汉王朝统治的。4、

他和王莽最大的不同是同样都是汉朝末代皇帝的老丈人而曹操自己并没有当皇帝。

他将汉献帝从生不如死的境地拯救了出来。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就表明他并没有篡位的野心。

事实也证明,被称为奸臣的曹操始终没有篡位,曹操的一生都在为刘姓皇帝、东征西讨。为统一中国,结束军阀割据而战。我们看一下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的表白就非常清楚了。

摘录:“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做政教以建立名誉,——后征为督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身为丞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今臣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顷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此不得为也——————。

在这里曹操言辞诚恳,情真意切,感情激动,甚至引用蒙恬说: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这在古人是最重的誓约。可见曹操所表明的心迹是真实可信的。实践证明也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汉献帝却恩将仇报,刚刚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就时刻想着将曹操赶下台,自己独揽大权。曹操为维护和稳定政权挫败了一次次的宫廷政变。

在诸葛亮的眼里曹操是一个和孙子、吴起并列的军事家。

英雄相惜,他在《隆中对》里明确要求刘备“诚不可与争锋”。

而刘备是个人野心家,他积极参加了宫廷政变的组织和预谋,他还打着衣带诏的旗号,以征袁术为名,骗取了曹操的五万人马,在徐州独树一帜和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刘备在朝廷的第一个职务是曹操保荐的,当上了 左将军、宜城亭候,曹操待他是——出则同舆,食则同器。寝同席,

刘备却丝毫没有报答曹操。 反而将赏识他的恩人当做了夺取皇帝宝座的仇敌。

以后的刘备不但巧取豪夺同族兄弟刘璋的城池,土地。也觊觎收留他的恩人刘表的地盘。他长期分裂国家,早有取代汉献帝的野心。

从刘备先后投靠多人,后又多次闹翻来看,刘备所持有的信义和忠诚就值得怀疑。我们在这里简略看一下刘备的发展轨迹:

一、主要事迹

1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实为养祖父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

曹家与夏侯家有密切关系,“夏侯、曹氏,世为婚姻。”关于曹嵩的家世,没有确切说法,《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的《曹瞒传》记载,曹嵩本姓夏侯,后来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曹操实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腾有可能过继子侄作为养子。此两说均无确切证据支持。

2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3割须弃袍——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

4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5逐鹿中原——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派系的同盟军,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是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袁绍,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

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暴躁引发的残忍嗜杀,使其残忍本性爆发。

兴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二、文学事迹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扩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参考资料:

曹操 (三国魏政权奠基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73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