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垕,是张家界土家人民心中的“神”。
覃垕的故事,在澧水流域的永定、桑植、慈利、石门以及鄂西的鹤峰、咸丰一带广为流传,有口皆碑。
“覃垕翻身五百年”是当地土家人民对覃垕的良好祝愿。“六月六”已成为传统的覃垕牺牲纪念日。
相传有一年,朝廷杀了不少土家族山民,覃垕的娘也被杀害了。娘死后给他托梦,说她的坟头有三根大楠竹,要覃垕砍去做成弓箭,练武三年六个月,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就打开大门,向京城开弓放箭,杀死皇帝,给土家人民报仇,给娘报仇。覃垕把这事对姐姐说了。姐弟俩便砍来竹子做成弓箭,覃垕闭上大门,天天在堂屋里练武。练呀练,一直练了三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这时姐姐耐不住了,便把鸡狗一顿乱赶,赶得鸡飞狗跳,然后慌慌张张叫覃垕开弓放箭。覃垕一看,果然鸡飞狗上屋了,就取出弓箭,朝着京城“嗖!嗖!嗖!”就是三箭。可由于火候未到,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里,那地方如今叫箭潭;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州,那地方如今叫箭门;第三箭,身到皇帝的龙椅上,皇帝正上早朝,覃垕的箭没有射中。覃垕开箭之后,后园的楠竹一齐炸开了,每个竹节里奔出一人一马,但因时间未到,出来后就倒在地上死了。大米界原是几山大米,那是覃垕的军粮,也因时间未到,而变成了一堆堆的黄土。皇帝受了一惊,忙从龙椅上取下箭来,一看,箭杆镌有“茅岗覃垕王”字样,遂派人四下捉拿,终于将覃垕抓到解往京城。临行前,姐姐嘱覃垕说:“若皇上问你身上的九条龙是生成的还是画的,你说是画的。”。覃垕到了京城,皇帝大堂审问,指着覃垕的背脊问:“你身上的龙是生成的还是画的?”覃垕说:“是画的”。结果皇帝下令将覃垕剥皮杀死。谁知皮一剥,只见几道金光一闪,覃垕身上的九条龙全部冲天而去,刹时天昏地暗,京城日月不明。皇帝知道杀错了真命天子,只得每一年让覃垕坐三天皇位。
传说,寄托着土家人民对覃垕的无限情感。
传说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明史》及有关地方史志中,对覃垕均有详细记载。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残酷而腐败的统治,激起各地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湖广澧州大庸卫茅岗宣慰都元帅吴统志、吴毓父子的残酷统治,激起茅岗土家人民的强烈反抗。覃垕率领土家族山民举族造反,赶走了吴氏父子。之后,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不久,朱元璋任覃垕为慈利安抚使。不久,改任湖广理问。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法院院长。覃垕明升暗降,实则丢了兵权,因此心中很是不满。
明洪武三年,湖广地区遭受特大旱灾。而朱明皇朝不仅不抚慰灾民,反而对这一带的广大少数民族实行清乡,追捕流民,官霸职田,兵霸屯田,疯狂掠夺贡物,逼交香楠木修宫殿,当地山民如牛负重,苦不堪言。覃垕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受朱明王朝蹂躏,心甚不安,加之明升暗降的积怨,旧怨新仇,一齐爆发出来,终于于洪武三年四月,它又揭竿反明了。
覃垕率领土家起义军,首先冲进了慈利县城。明太祖朱元璋闻讯,急忙派遣湖广平章扬候杨璟前来征剿。接着又派江夏候周德兴、宜宁候曹良臣等七个候级将领来合兵征讨覃垕,总兵力达8万多人。可覃垕毫无惧色,率领一万五千土家起义军英勇抵抗,首战于慈利覃垕城,再战地百丈峡,三战大庸肖家峪,四战于茅岗七年寨,杀得敌人丢盔弃甲,尸横遍野,最后,因敌众我寡,覃垕退守地势险要的茅岗七年寨。
明军依仗人多势众,将七年寨团团围住,企图将覃垕困死在山上。覃垕假以三千人下山挑战,而后用诈降计活捉了杨璟部将黄永谦,摸清了明军兵骄粮缺不服南方水土的底细,决定依山筑寨,与明军打持久战。
朱元璋闻讯明军屡吃败仗,气得要死,斥责杨璟“尔违吾言而妄动,不能平贼,既已失矣,又中其诡计,陷尔之部将,尔之智谋何在?”同时又派参议戴德领兵援助,仍力攻不克。朱元璋恼怒之余,任命周德兴为征南将军,接替杨璟,再剿覃垕,将澧州、常德等卫官兵都由周德兴调遣。洪武四年春,周德兴一面派兵包围茅岗寨,一面修筑大庸卫城。可覃垕避其锐气,不下山决战,“你有千军万马,我有千山万洞”。周德兴望山兴叹,莫可奈何。
却说覃垕在七年寨山上,一面修筑工事,操兵练马,一面发动起义军挖山种粮。至今七年寨山上还有不少当年的遗迹,如岗楼、碓凹、覃垕洞、覃垕壁画、覃垕晾衣篙、覃垕钓鱼台等。双方僵持至翌年四月,曹良臣率兵从桑植而下,与周德兴一起合兵攻七年寨。周德兴收买利诱慈利朱思济,委以为先锋,朱思济是覃垕二女之婿,他经不住周德兴用功名引诱,竟与朱元璋攀同姓之亲想借此飞黄腾达,而干起卖亲求荣的事来。他给周德兴献计,说七年寨上千洞万壑,地广田足,加之起义军全系土家山民,惯于山战,明军硬攻是不成的,他愿意以女婿身份,上山用计骗覃垕下山,而后将其逮住,解送京都,这样,山上的起义军便不攻自散了。周德兴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当即派朱思济上山。
朱思济上山后,用花言巧语将覃垕骗下山来,明军在慈利金岩山将覃垕俘获。明军俘获覃垕后,当即将他装进囚笼,从水路解送南京,洪武四年六月初六日,被朱元璋凌迟(剥皮)处死。
覃垕的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覃垕的事迹被土家人民编成故事,流传至今。
英雄:
马忆湘(土家族):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1923年5月出生在永顺县龙家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贫从小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生活磨难。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第二方面军总医院看护。随红二、六军团参加了长征。1937年春加入中国。到陕北后,任关中分区妇联副主任。在关中大生产运动中获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同年随八路军三五九旅赴东北,任旅卫生部政治指导员。建国后,任广州军区通信总站政委、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著有长篇小说《朝阳花》。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1988年3月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现定居广州
土家族 tujia zu
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8028133人。
民族概况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社会经济
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土家族由于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唐、宋间,由于实行羁縻州县制度,社会比较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仍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除奴役土民外,还不时驱使“土兵”至邻近汉区掳掠人口、财物。元至清康熙年间,建立土司制度。土司的统治客观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动地域更加稳定,民族特点得以保持。但这时地主经济开始出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司时“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年大量销往土家族地区,土布、土靛、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沉重打击。帝国主义者廉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药材等土特产品,刺激了桐、茶种植业和榨油、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日渐兴旺。各业行会组织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兵灾频繁,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商业停滞,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把土家人定为单一民族。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个自治县。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文化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
《樵哥》樵哥为养活瞎眼的妈妈,每日上山打柴,一日黄昏,他背柴下山时,一只老虎扑到面前,他吓了一跳,但老虎却不伤害他。樵哥觉得奇怪,便说:“畜牲,你是不是要吃我?”老虎摆头。樵哥又问:“你是不是有为难的事,要帮忙?”老虎点了三下头,把口张开,樵哥见老虎喉咙里卡了三根豪猪子扦子,他使用砍柴的弯刀拨出了这三根扦子,老虎对樵哥摆了摆尾巴,回山里去了。樵哥回到家以后,半夜里老虎送来了一头大肥猪,表示酬谢。老妈妈见老虎心好,便要它做樵哥的老二,有事时,兄弟俩也好帮个忙。从此,老虎就在樵哥家里住下了,经常从山里衔一些野物来。樵哥十八、九岁了,还打着单身,老妈妈很着急。老虎知道后,跑到外县地界,见两个员外家结亲,老虎等花轿过一个山坳时,猛地窜出,人们都吓跑了,老虎便扒开轿门,把新娘往背上一扛,跑回樵哥家。这新娘也爱上了樵哥,他们便成了亲,老虎也回山里去了。可是两家员外打起官司来,县官判不下案来,得知是一只老虎把新娘子给一个山里人抢去了,衙门便差人抓去樵哥,要判他的罪,说除非老虎来作证。老妈妈跑到山坡上唤回了“老二”。“老二”立刻跑到公堂上作证,把县官吓得浑身发抖,县官把新娘子判给了樵哥。老虎护送樵哥回家后,才又回山。三年过去了,辽兵进犯中原,皇上出榜招贤,樵哥以为是招兵,便揭了榜,却不知是招带兵打仗的元帅。樵哥急了,进山来找“老二”,“老二”决定帮他领兵打仗。樵哥进京挂了帅印,领兵赶赴边关,“老二”披红挂彩,带领几百只老虎紧随其后,他们还没扎营,辽兵已经冲来。樵哥领兵从两边包围敌兵。“老二”率众虎猛冲,辽兵死的死,伤的伤,不战而退,他们收复了中原班师回朝。皇上封樵哥为平辽王,封老虎为山林王。又如《义虎》,讲的是一个土家族漆匠上山割漆,见两个异族用笼子关了一只老虎,准备杀死。漆匠花钱买下老虎,放它归山。一些日子过去了。这个漆匠在山上割漆,从悬崖上滚落下来,跌昏了,待他醒来,睡在一个老虎窝里。老虎回来,原来是被他救的那一只。老虎便把他驮在背上,爬上陡岩,送他回到家里,并经常送来麂子、獐子,让漆匠补养身体。再如《老巴子求医》,说的是一个山里住着一对老巴子夫妇,母老巴子要分娩了,可是一个难产。公老巴子无法,竟昏过去,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发老人告诉它:不远的地方有个姓陶的接生婆婆。公老巴子醒后,立即找到陶婆婆家,陶婆婆深夜还在纳鞋底。老巴子在外面用前爪子刨门。陶婆婆说:“畜牧,你是请我帮忙的,就点三下头。”老巴子果然点了三下头。陶婆婆开门,老虎跪在她面前。陶婆婆骑上虎背,来到窝里,给母老虎做了手术。小老虎出生,母老虎安全。公老虎又背陶婆婆回到家中。过年时,公老虎拖来一头大肥猪酬谢,然后回山里了。更有一种传说:大山里有一只老虎和一个女人性交后,生了一个儿子,名“虎儿”,这就是土家人的始祖。在土家族地区有关老虎的故事中,老虎是活生的可爱的人的形象。
无独有偶,湘西南侗家人的充满戏剧性的“抢”亲,与湘西北土家族带有史诗性 (特定民族的独特知识总汇)的“哭嫁”,可以说是相互辉映的古老婚俗的两朵奇葩。在国内外,侗族的“抢”亲大概鲜为人知,但土家山寨的“哭嫁”却是早在50年代就已闻名世界了。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请听: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土家族文学
土家族约283万人(1982),主要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其文学源远流长,属巴蜀文化系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土家族神话,是土家族文学中很吸引人的一部分。流传至今的有《洪水淹天》、《太阳和月亮》、《张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以及有关家畜、家禽、粮食、火种等来源的神话。有的神话被编为摆手歌来唱。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土家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品有《梯玛神歌》、《将帅拔佩》、《向老官人》、《西朗卡布》、《哭嫁歌》、《薅草锣鼓歌》等。其中《哭嫁歌》与《薅草锣鼓歌》与土家族的婚嫁和劳动生活密切结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土家族竹枝山歌质朴清新,别具一格。唐代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及其以后的一些诗人所作“竹枝词”,颇受这类竹枝山歌的影响。流传至今的土家族歌谣形式有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八句等多种格式。既灵活自由,又音韵和谐,谐音双关,比喻起兴,富于形象联想。
古代土家族作家文学形式以竹枝词为最多,影响较大的文人有田泰斗、彭勇行、田舜年、彭秋潭、向晓甫等。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
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
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
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
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
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
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
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
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
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
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
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
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
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社会经济
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
土家族由于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
唐、宋间,由于实行羁縻州县制度,社会比较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但仍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
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除奴役土民外,还不时驱使“土兵”至邻近汉区掳掠人口、财物。
元至清康熙年间,建立土司制度。
土司的统治客观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动地域更加稳定,民族特点得以保持。
但这时地主经济开始出现。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土司时“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年大量销往土家族地区,土布、土靛、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沉重打击。
帝国主义者廉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药材等土特产品, 了桐、茶种植业和榨油、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日渐兴旺。
各业行会组织开始出现。
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兵灾频繁,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商业停滞,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
把土家人定为单一民族。
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个自治县。
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文化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
《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
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
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
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
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
“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
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
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
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
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
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
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
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著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创业社会里,很多人在农村找到了创业成功之路,看看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的斗志。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养鹿能手高培德
养殖梅花鹿赚钱吗近日,笔者来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区红旗农场六分厂的巨集德梅花鹿业养殖场,200多只梅花鹿体态秀美、角姿英俊,十分惹人喜爱。说起这些小鹿,那可都是巨集德梅花鹿业养殖场老板高培德的“宝贝”,每天他都会早早地来场里看这些“宝贝”。
听见说话声,“躲”在室内的几只梅花鹿立刻从地上站起来,紧紧挨在一起。高培德说,虽然梅花鹿已经驯养了多年,但还是很怕人。在养殖区内,笔者看到,养殖区是相互隔开的,梅花鹿所在的房间约有200平方米,分为休息区和活动区,每个“套房”里都养著十几只梅花鹿,而这样的“套房”有十几个。
虽然拥有多年的养鹿经验,但是一入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高培德对笔者说:“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一只母鹿产一只小鹿才一百到二百元,鹿茸那时候才四百多元一斤,这样算下来,养一只鹿就得赔个五六百元钱,一赔就是六七年,但是既然选择养殖梅花鹿赚钱的道路,我没想过放弃,就算赔钱我也养,多大困难我也得坚持。”
坚持不是盲目的干挺,而是在观望中依靠科学养殖,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为了摸索梅花鹿的饲养习性,高培德总是早起晚睡,每天细心照料鹿群,不但向县里畜牧水产局的技术专家请教,还专门请了一位饲养员指导饲养。几年下来,高培德在养殖上总结了很多经验,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不仅挺过了价格低谷期,还壮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
从小规模饲养几只,慢慢发展到十几只,如今已养殖梅花鹿230只。前几年,高培德在红旗总厂租了地,建起了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栏舍和管理用房,办起了家庭养殖场。现在他的鹿茸基本上是客商上门收购,时常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艰辛和摸爬滚打,高培德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梅花鹿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鹿养殖赚钱能手。
农民日报:北鹿南养好赚钱
“别看梅花鹿个头很大,但胆很小,警惕性很高,一有动静就会乱跑。”7月6日上午,走进四川省仁寿县满井镇鑫雅鹿场,“鹿老板”范蝶就嘱咐笔者,虽然是人工驯养的梅花鹿,但还是很怕人,进去后不要闹出大动静。
2006年范蝶辞掉了医药公司的采购工作,带着自己多年攒下来的积蓄,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中国梅花鹿之乡,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承包了30亩地,先引进80头梅花鹿,开始自己的养鹿之路。
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养殖梅花鹿,范蝶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年总要往家里跑几趟。通过一番考察后,他萌发了把梅花鹿迁到仁寿饲养的念头。2012年9月,范蝶将10头梅花鹿从东北运回了仁寿,进行试养。
“梅花鹿比较好养,对吃喝都不挑剔。主要饲料是青草以及玉米、麸皮、米糠等。”范蝶介绍:“在老家养鹿也有很多好处,空气好、水源好,特别是水草丰富,加上四川境内少有鹿场。”引进梅花鹿后,范蝶就一天都没有消停过,每天需准备足够的无污染青饲料;清理场内的卫生;特别是鹿病的防治和繁殖,在一年多的养殖过程中,他慢慢地摸索出在仁寿本地养鹿的经验,去年他又从东北运回了90头梅花鹿。
“在南方饲养梅花鹿饲草丰富,饲料成本低,由于气候的原因,鹿子的长势要比北方高出近一半,在北方鹿茸一年只能收割一季,在南方可以收割两季。”范蝶自信地介绍:“一头3年龄的公鹿,通过产鹿茸、鹿血一年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一头母鹿一年下一次仔,饲养半年就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今年上半年,我的90多头梅花鹿取鹿茸,产量很不错。按照市场价格来算,鹿茸每公斤6000-10000元、鹿茸血每公斤2000-3000元,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养殖梅花鹿还是挺赚钱的。”
二:
养殖人参鸡价格1000元只开启致富路
一枚鸡蛋售价35元,差不多是土鸡蛋的40倍;一只鸡售价1200到2500元不等,在市场上可以买20到40只土鸡——这些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靠谱
靠谱!因为长潭河中坝村9组有个“养鸡怪人”龚伦朋,他从家传古医书中得到启示,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制出“人参+大米”的人参鸡饲养秘方,并经试喂获得成功。此后,他用独家研制的鸡饲料喂养乌鸡,生产“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投向市场,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看好。
在长潭河侗族乡龚姓是大姓。“我们祖籍在江西,后迁入湖南,因逃水灾迁入现居地。”中坝村书记龚光义介绍。当地龚氏是中医世家,明代有宫廷御医龚廷贤,清代有地方名医龚祖辉。龚伦朋开启保险柜,向记者展示龚廷贤的著作《寿世保元》等系列古医书和龚祖辉的照片原件。
“十几岁的时候,我得了‘歪嘴风’,也就是现在的面瘫。当时到医院拿了些药没治好,父亲就叫我用醋和生石灰调和后涂在脸上,没过几天病就好了。”龚伦朋回忆当年的情形。他知道父亲讲的偏方来自家里的祖传医书,从此就对这些珍宝著了迷。
和妻子在外地打工的十余年间,龚伦朋一直把家传医书带在身边。然而,阴阳术数、经络穴位……这个既非古文专业又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农民,要看懂古医书谈何容易!好在他生在中医世家。他买来字典,自制新旧词对照表,别人放工后休息,他一有空就学习,日积月累,记的笔记本有一摞,终于学有所获。
龚伦朋从先祖龚廷贤的著述中看到“人参鸡”,在长辈的片言只语中得知些许资讯,他决定喂养人参鸡,走好“研发、投产、销售”之路。“创新创业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步都非常艰难。”年近50的龚伦朋感慨道。
由于饲料配方比不当、鸡子生长条件不优,喂养技术不到位……两三年下来,夫妻俩积攒的20余万元辛苦钱全交了“学费”。“最难的时候,我家电饭煲坏了都没钱添置。”妻子李绍琼回忆。虽然衣食无著,为学喂养技术,龚伦朋到外地办得好的鸡厂去义务劳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由于养殖“人参鸡”成本高,2008年,每只“人参鸡”售价达500元、鸡蛋达15元每个。当时很多村民说:“500元一只的鸡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更别说买来吃。”由于“人参鸡”价格昂贵,农村普通百姓消费不起,导致当地顾客很少。几个月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卖出去的“人参鸡”却屈指可数,这让陷入销售困境的龚伦鹏犯难了。
但是,即使销售情况不理想,龚伦鹏却始终坚信“人参鸡”的市场潜力和食疗疗效。白天他在网上读报,加强业务学习,晚上在鸡舍一待就是一夜,仔细观察“人参鸡”的生长特点。那段时间,妻子李绍琼以为丈夫“疯”了,成天和鸡住在一起,简直是不可理喻。为此,夫妻间发生了很多争执。“如果不是我一直坚信养殖‘人参鸡’的前途,或许我早就放弃了。但是,我就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这么多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咬牙挺过来了,现在总算是有点盼头了。”在谈到前几年的经历时,龚伦鹏还是很感慨。
3月14日,在广东工作的好友李俊从东莞来到龚伦鹏家,详细了解“人参鸡”的销售情况。当谈到“人参鸡”价格过高、本地销售量少的情况时,两人商定由李俊联络广东商家拓宽外围销售渠道,龚伦鹏在家发展养殖。李俊回到东莞后,充分发挥自己人脉关系广的优势,通过将“人参鸡”和鸡蛋赠送给亲戚、朋友、同事试吃的方式,对“人参鸡”进行广泛宣传。随后,浙江、广东等地慕名而来的商家越来越多,每只“人参鸡”卖到1000至1200元,鸡蛋卖到每个30元。本地村民看到“人参鸡”对外销售的情况越来越好,也开始尝试购买。“现在好了,外地的销售渠道逐渐开启,我相信本地的销售情况也会越来越好。我对自己选的产业很有信心。”不管经历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挫折,谈到“人参鸡”养殖,龚伦鹏总是信心十足。
难关一道道攻克后,龚伦朋的事业走上正轨。在组建人参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2014年3月,宣恩县能鹏人参鸡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时注册“能鹏”牌29类、31类两个商标。
此后,该公司的人参鸡、人参鸡蛋作为宣恩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先后参加23届食博会、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连续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在第二届硒博会上,人参鸡蛋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
经送恩施州产品质量监测监督检验所“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能鹏”人参鸡蛋硒含量为536μg/100g,标准要求是≥15g/㎎,高于标准3倍多。“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获质监部门发放的“三颗星”富有机硒标志标识。
经州质监所检测,“能鹏”人参鸡蛋VB1含量125㎎/㎏、VB2含量384㎎/㎏;16种氨基酸总量18604g/㎏;棕榈酸2386g/100g,测定低限是0005g/100g;锌含量35㎎/㎏,DHA含量008g/100g,等等。通过省兽药监察所检测,“能鹏”人参鸡蛋不含A02、AM02等7种常规抗生素……
2015年7月5日,宣恩县伦鹏人参鸡开发有限公司授权武汉源实原商贸有限公司为华中地区代理销售商。人参鸡以其独特的保健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公司现有三家代理商,分布在北京、广州、武汉。
目前,公司有三家加盟养殖户,喂养人参鸡400余只,日均产蛋200枚,年产值可达250余万元。“下一步,我将扩大生产,同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人参鸡饲料专利,开发人参鸡蛋粉。”谈起公司前景,龚伦朋信心十足。 相关新闻:
“人参鸡场”的场主名叫龚伦朋,今年48岁,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中坝村的一名土家族农民。龚伦朋出生于中医世家,5年前他跟妻子带着打工挣下的20多万元,准备回家修建新房。在整理旧屋中祖父留下的医术书籍时,他偶然发现了其中关于“人参鸡”养殖方法和药用食疗价值的介绍,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先暂缓修房,将积蓄用来投资养殖“人参鸡”。
虽然最开始妻子和邻居纷纷表示不理解,但这并未阻挡龚伦朋尝试的脚步。按照祖父留下的方法,龚伦朋几经尝试并不断改进,终于成功探索出了适合饲养“人参鸡”的“人参饲料”,逐渐形成一整套“人参鸡”养殖系统。他养殖的“人参鸡”,每只价格都在千元以上,“人参鸡蛋”也能卖出30元一个的天价。
今年初,龚伦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6户人家加入,他们按照龚伦朋的要求喂养人参鸡,再由龚伦朋统一回收外销。“接下来,我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龚伦朋说到,“在我们这样偏僻、贫穷的山村里,如果能发展到5000只的养殖规模,村民增收致富将不再是梦想。”
儿童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但一些恶毒的犯罪分子还是会伤害这些单纯而弱小的儿童,这是令人发指的,这种罪行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的唾弃。
这次我们要讲的是2017年破获的一系列恶性连环案件。凶手6年内连续作案50余起,手段残忍,性质极其恶劣。
2017年7月的一个早晨,湖南怀化市沅陵县的一个11岁女孩,在沿着小路行走的时候,突然被拖进了草丛。
受惊的女孩大声呼救,女孩的奶奶跑到附近的加油站求救。
人们听到消息后纷纷冲了出来,经过一番追逐和打斗,不仅成功救出了女孩,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严格控制,并移交给了当地公安机关。
但是,此时热情的群众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大家一起抓到的变态色狼,就是全国警方搜寻了六年的重大犯罪嫌疑人姚。
早在2011年,姚就在浙江省绍兴市犯下重大人命案件,被害的兄妹均为未成年人。
案发当天,犯罪嫌疑人姚称,该女童大人外出,想对其进行性侵。旁边女孩的哥哥看到了,就大声喊。姚立即用刀子、凳子等凶器将他们杀死,然后逃离现场。
当时,当地警方已经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但姚失踪了,没有消息。这时,姚才20岁。
在犯下此案后,姚的变态犯罪行为并没有在随后6年的逃亡中结束。
2013年2月,姚逃到了距离家乡几十公里的湖南省龙山县,也就是这里,姚的魔爪再次伸向无辜的女孩,姚在侵权过程中残忍地杀害并掩埋了女孩。
2013年7月,犯罪嫌疑人姚回到湖北宣恩。当他看到一个女孩独自在当地村庄行走时,他又犯了一次罪,袭击了这个女孩。他把女孩的尸体埋在河边,以免事情被揭露。
根据办案民警的调查统计,姚在被捕前已发生强奸、杀人、抢劫等案件50余起,其中受害者包括多名未成年人。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姚屡犯不改却一直没有被抓?
原来,姚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第一次作案后,他带着地图一路逃亡,特别是寻找各种荒山野岭,人迹罕至的地方。
警方在整个追查过程中发现,姚在山中的落脚点,藏匿在山东的各种灌木和杂草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开桥,废弃的房屋等等,都是他的藏身之处,隐藏得极其隐蔽。
姚为了生存,不引人注目,靠捡垃圾、偷东西为生,从不使用手机,不与任何人联系。
那么,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这么残忍可怕?
姚5岁那年,父亲因强奸罪入狱,出狱后不久就去世了。后来,姚随母亲改嫁,与继父同住。
在当地人眼里,继父一直对姚很好,而姚自己也一直是个老实内向的孩子,直到他犯下了残暴的悲剧。在姚的嘴里,他总觉得继父很凶。
也许是因为各种家庭的变化,姚对家人都很孝顺,但他的性格却越来越孤僻和奇怪。从16岁开始,我一个人去浙江打工,姚很少再回家。接连作案后,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在一次采访中,姚被问及受害者是否会感到内疚和遗憾,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对于社会来说,姚绝对是一颗毒瘤。好在法网已经恢复,法律的严惩终于来了。
回到故事开始时的场景,当群众跑到草地上,齐心协力抓捕正在作案的姚时,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身上闪耀着的"善良";在姚身上,我们看到了骇人听闻、义愤填膺的“恶”。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加。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乡亲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经典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着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着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和民族的诗歌。有控诉土司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着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着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着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着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着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着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乐器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节奏较轻快,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喜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舞蹈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表演。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