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逸闻趣事 (最少四个)跪求!!!

列夫托尔斯泰的逸闻趣事 (最少四个)跪求!!!,第1张

列夫·托尔斯泰逸事:“我害怕听到说不!”

1903年秋天,托尔斯泰的近友比留科夫想写他的传记,便书面向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便是关于爱情。未来的传记作者想知道,《克莱采奏鸣曲》的作者爱过谁,是什么时候、怎样相爱的。下面是托尔斯泰的回答:

“关于我的爱情:最强烈的初恋是孩提时代对索涅奇卡科洛申娜的爱。后来,大概是齐纳伊达莫洛斯托娃。这种爱只是我的单相思,她未必知道这一点。后来是哥萨克镇上的女哥萨克—这在《哥萨克》中描写了的。再后来是上流社会交际中对谢尔巴托娃一乌瓦罗娃的倾心,她也未必知道什么。我总是很羞怯。后来是主要的、最认真的一次—这是阿尔谢尼耶娃瓦列里娅……我几乎是未婚夫了(《家庭幸福》),有一大沓我写给她的信。”

讲真话的老人匆匆写出来的恋爱对象名单是否完整了呢没有。比如,名单中没有阿克西尼娅巴济金娜,她是雅斯纳波良斯克的农民,30岁的托尔斯泰曾在日记里写到她:“她很漂亮……我爱上了她,这是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没有别的念头。我感到痛苦。” 但是在恋爱名单中还有一个空白是更为重要的,还有一位女人没有提到过。托尔斯泰在给自己的表姨妈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写信谈到了她:“我这个没牙的老傻瓜爱上人了。”过了三星期还是给她写信说,“我……不知道可以这样相爱,这样幸福。”而在这之前他写过一封信,可能是最热烈的情书,“我变得无法忍受。三个星期中我每天都在说:现在我要把一切都讲出来,可还是带着那样的苦恼、悔恨、恐惧和心中的幸福离去。每天夜里,就像现在这样,我都逐一回忆过去,我感到痛苦并对自己说:为什么不说出来,假如要说,又怎么说,说什么,我随身带着这封信,如果我又不能或缺少勇气对您说出一切,就把它交给……我害怕听到说不,但是我预感到这一点,我会找到力量来承受的。”

他在信里是神气十足—说什么会找到力量,在日记里写的却是,是否朝额头开一枪。“我在恋爱,我曾经很不相信可以爱。我发疯了。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我会开枪自杀的……她各方面都非常美。”他责备自己没有表白。“我真想现在就回去,当着众人面说出一切。上帝呀,帮帮我吧。”上帝没有帮忙。“我又带着苦恼、悔恨、心中的幸福走了出来。明天我一起来就去,要把一切都说出来,要么开枪自杀。”

他没有说—又没有说!—但是,所幸的是没有开枪自杀,而是写了一封语无伦次和充满激情的信,只是没有立即交出去,在口袋里放了两天。“我害怕听到说不。”假如她心上人的妹妹不会唱华尔兹结束部分的高音犷他也不会交出去,因为他在心里想:“她唱上去,我就交出去,她唱不上去—我就带回去。”

妹妹唱上去了,姐姐从伯爵那冰凉的手中拿过了已经有点破损的纸。“我抓过了信,急忙跑下楼,跑到我们女孩子共用的房间。”未来的经典作家只好等待,但是情况不明的痛苦延续的时间并不长:意中人扫一眼信,弄清意思,三分钟就够了,她马上就飞也似的回来了。“仿佛长了翅膀似的,我异常迅速地跑上楼梯,经过餐厅、客厅,跑进了母亲的房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靠墙站着,在房间的角落里等我。”

他此刻是什么感觉“飞快轻盈的脚步声在地板上响了起来,还有他的幸福。他的生活,他自己……比他自己更好的、他寻觅和憧憬了这么久的东西,飞快地向他靠拢来。她不是在走,而是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载着她,朝他而来。”这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描述。“他只看见她那明澈真实的眼睛流露着爱情的喜悦带来的惊慌,这种喜悦也充溢了他的心头。这双明亮的眼睛越来越近了,它们射出的爱情的光芒照亮了他。她停在他旁边,碰到了他。她的手举了起来,落在他肩上。”

为什么这里不是“我”,而是“他”因为这已经不是日记,也不是信件。这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里出场的不是列夫·托尔斯泰,而是康斯坦丁·列文。作者慷慨地把自己的名字(把它改成姓),对真理的爱,当然还有自传分给了主人公。这可不是什么列文在解释他用粉笔写的每个词开头的字母,而是托尔斯泰本人在做这事:“没有任何可能让她明白这个复杂的句子;但他望了她一眼,用的是这样一种神情:他的生活就取决于她是否懂这些词。”恋爱中的她懂了。“我注视着她那又大又红的手并感到,我全部的精神力量和能力,我全部的注意都坚决地集中在这支粉笔上,集中在握这粉笔的手上。”这可不是什么列文为了纯洁良心,把详尽地描绘自己的单身生活的日记给她,这又是托尔斯泰本人做的事:“他知道,在他和她之间不可能,也不应有秘密,因为他认为应该这样。”也就是他认为,恋人应该知道一切,其中包括知道阿克西尼娅·巴济金娜的事(未来“秘密”的中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她很漂亮,……现在在古老的大森林里……黝黑的脖颈……我爱上了她,这是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可以想像,18岁的姑娘在用自己的近视眼看到这话时会有什么感受)。”这当然不是康斯坦丁·列文,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居然在结婚那天没有穿衬衫,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打好包了,因为新婚夫妇“今晚动身”,而星期天店铺不开门。“教堂里等着新郎,而他犹如被锁在笼里的困兽,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不时张望一下走廊,惊慌地设想着,新娘会怎么想。新娘想的是:我头脑里闪过一个念头:他跑了。”

“一个念头:他跑了”,这不是小说中的引文,这是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托尔斯泰娅伯爵夫人过了许多年后写的回忆录中的话。托尔斯泰在向传记作者比留科夫列举自己爱过的女人时,令人惊讶地正是忘了提及她。

不过,也没什么惊奇的:女人是女人,妻子是妻子。令人惊奇的是另一点。荒谬的,奇怪的,乍看是荒诞的“一个念头:他跑了”,竟是个预言性的念头。要知道他真的跑了!虽然不是当时,虽然过了48年,他已是个垂暮老人,可是他跑了,正是离开她跑了,夜里,偷偷地……

读着小说,能否想像到,艺术家描绘的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非法爱情相对立的、幸福得几乎是田园诗般的婚姻,会这样可怕地结束能否想像到,吉蒂会像安娜那样想到了结自己的生命,只是不是卧轨而是投人池塘

能想到的……读着小说—一定要仔细阅读—是能作这样的推测的。问题不在于嫉妒,它不时地既折磨吉蒂又折磨列文,而且已不年轻的列文比他年轻的妻子更有理由。他只见过安娜一次,他喜欢,他激动,他像男孩那样脸红,说话结巴,他使自己相信,他怜悯这个被上流社会排挤的有罪的女人,实际上,他赞赏她。“惊人的……”,“不平常的……,”

可怜的吉蒂!“你爱上了这个下流的女人,她迷住了你。”

迷住了……另一个虽然不是名门出身,但也是贵族血统的农民阿克西尼娅·巴济金娜,确实曾经迷住了高贵的安娜的塑造者。她很长时间使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女主人不得安宁。“每当想到她,我常常感到痛苦。”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在日记里写道。

但问题不在嫉妒。问题也不在托尔斯泰并未因结婚而终止这种倾心,不是这颗炸弹把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家庭炸成灰烬,而是另一颗炸弹,它在最幸福最安宁的家庭生活开始时就已经埋下了。

“他惊讶,这个富有诗意的美妙的吉蒂怎么会想到并记住去操心桌布、家具、来客用的床垫、托盘、厨师、午餐等等……”那么,潜心于探索永恒问题的人的妻子只好做什么呢“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珍惜自己,不能也不想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化在家庭上。”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在至今尚未完全发表的《我的生活》中说。这是她在暮年,部分是在托尔斯泰死后写的总结性著作,因此有一种哀伤的调子。“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思想家,他是对的。”她全能理解,全能原谅,全能找到解释的理由,但这是在垂暮之日,事情已经像烟一般消逝,而在当时的日记里是怎么写的呢她要照顾病中的孩子,要读丈夫即将发表的作品校样,托尔斯泰本人顾不上看,在耶稣受洗节前后的严寒中他忙着运水……“啊,他对我们,对家庭多么缺少善良!只有严厉和冷漠。而在传记里人家会写:他替院子里的人运水,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谁都不会知道,他没有给孩子喝过一口水,没有代替妻子,哪怕是让她休息一下,32年中他没有与病孩一起呆过5分钟,哪怕是让我休息一会,睡一会,散一会步或者让我从劳累中喘口气。”

当然,托尔斯泰运水不是为了传记,而是为了“完善自己”。1895年1月的日子里他记述道:“真正的生活在于向前运动,完善自己以及通过完善别人来完善世界的生活。所有不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就不是生活。”他认为,帮助像头狼似的忙得团团转的妻子,无论如何也不是完善世界的生活,因此,最好还是套上滑板去运水,同时这也是给娇惯的莫斯科人上一堂热爱劳动和民主的课,以此完善他们。 当然,也可以完善妻子,但这很麻烦,必须深人她的问题、她的内心世界,真正介人实际生活,而不是停留在小说创作上。在创作小说上他十分乐意做这样的事,只要会安排材料。而他是善于这么做的:“他从周围撷取的只是于他的才能、于他的工作有用的东西,一切其他的东西他都置之度外。比如,他从我这儿索取的是抄写的劳动、我对他身体方面的关心、我的肉体,而所有我生活的精神方面,他根本不感兴趣,也不需要,因为他从不介人。”这是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在婚后25年写下的话。是什么时候开始疏远的呢不是曾经有过那样的爱情吗“我非常爱他—我只拥有这种感情……我越是了解他,就越觉得他可爱。每天都想,我还从来没有这样爱他。而且越来越爱他。除了他和他的利益,对我来说,别的什么也不存在。” 婚后15天,索涅奇卡·别尔斯,即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突然感到,他和我不知怎么地越来越各行其是。”这是女人的感觉。那么男人呢“他是幸福的,但完全不是如期待的那样,每一步他都发现失望…… 列文,同时也是他的创造者,“每一步”感到失望的是什么他在日记里抱怨年轻的妻子:“她的性格日益变坏,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喜欢唠叨和发出恶狠狠声音的波列卡和玛申卡。”原来是这么回事,他看到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是普通的女人,这使他产生优郁的念头。“看着别人的夫妻生活,为小事操劳,吵架,嫉妒,他只是在心里轻蔑地嘲笑。在他未来的夫妻生活中不仅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甚至所有外表的形式,他觉得也应完全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突然取代这一点的是,他与妻子的生活不仅没有特别的地方,相反,一切也是由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琐事构成,而这些琐事正是过去他极为蔑视的,现在却违背他的意愿具有不平常的、不可否认的重要性。” “可怕,痛苦,没有意义,”在夫妻生活的第一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前一个半月时,他写道,“把自己的幸福与物质条件—妻子、儿子、健康、财富联系在一起是可怕的、痛苦的、没有意义的。”但暂时他还没有想到逃离这一切。没到时候。也没有彻底认识真理。而他年轻的妻子却理解他。后来,在40年共同生活后,她归结道:“应该为天才创造和平的、愉快的、舒适的环境。应该给天才吃、穿、洗,应该无数次地为他抄写作品,应该爱他,不要嫉妒,让他平静,应该赡养和教育天才生的孩子……”如果托尔斯泰潜心于探索真理,对在他身边生活的人的内心世界“不感兴趣,也不需要……因此从来也不深人其中”,那么,相反,她却想“整个儿认识他,理解他”。“为了进人他的心灵,我愿付出宝贵的一切……”这不是空话,18岁的伯爵夫人真的给予了宝贵的一切,而且也善于“进人”他的心灵,否则,难道他会给她—第一个—念所有他写的东西“我常常跟他谈论长篇小说,他不知为什么(这使我感到骄傲)非常相信并听取我的意见。”为了使他听她的意见,甚至改动什么(这可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可是不承认任何权威的),应该不只是“进人他的心灵”,而应该成为这个心灵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第二个“我”。她做到了,她的妹妹回忆道:“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性格,索尼娅……用丈夫的眼睛来看待一切。” 现在这一切渐渐远去了。确切些说,是他远去,首先是他背离了自己——过去的自己——接着是离开自己的第二个“我”,走向抽象的思想的空间……“把自己的幸福与物质条件—妻子、孩子、健康、财富联系起来是没有意义的。” 他是没有联系起来:所有家庭的操劳早已由她肩负起来了,他是自由的,几乎是自由的,但是他渴望完全的自由,却还有妨碍。“按老习惯我带着自己的兴趣、想法忙着孩子、书籍、随便什么事—我看见的是惊奇的、严峻的、反对的目光,他仿佛想说:‘你忙着自己的傻事还指望着来干预我’” 老妇人害怕这种反对。“这种反对比所有的殴打、话语、沉默、冷漠、严峻、不爱更使人感到痛苦。”她忿忿地补充说,“他不会爱,从年轻时起就不习惯。”但是,在庆祝托尔斯泰八十寿辰时,作为漫长而严肃的思考的结果,她写道,“谁也不了解他,也不理解他,我比别人更好地了解他性格和智慧的本质。但是无论写什么,人家总不相信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是个具有非凡智慧和才能的人,是个富有想像和感情的、异常敏感的人,但他是个没有心眼的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善良是原则性的,不是直接的。” 托尔斯泰不会爱的想法贯穿了她的全部日记(他的日记也是:“要说这是什么—是爱的愿望,而不是爱。”—他在追求索涅尼卡·别尔斯时写道),但这丝毫也不否定他过去的、21岁时所作的表白—《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的结尾:“我全心全意所爱的、努力表现其全部美的中篇小说的主人公,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美的—这是真的。” 这里不是爱的愿望,这里是真正的爱情。为了他所理解的真理,为了他所认识的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准备牺牲一切,抛弃一切,随便去什么地方……他抛弃了,出走了……

当然,托尔斯泰不是为了传记,而是为了“完善自己”。1895年1月的日子里他记述道:“真正的生活在于向前运动,完善自己以及通过完善别人来完善世界的生活。所有不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就不是生活。”他认为,帮助像头狼似的忙得团团转的妻子,无论如何也不是完善世界的生活,因此,最好还是套上滑板去运水,同时这也是给娇惯的莫斯科人上一堂热爱劳动和民主的课,以此完善他们。

当然,也可以完善妻子,但这很麻烦,必须深人她的问题、她的内心世界,真正介人实际生活,而不是停留在小说创作上。在创作小说上他十分乐意做这样的事,只要会安排材料。而他是善于这么做的:“他从周围撷取的只是于他的才能、于他的工作有用的东西,一切其他的东西他都置之度外。比如,他从我这儿索取的是抄写的劳动、我对他身体方面的关心、我的肉体,而所有我生活的精神方面,他根本不感兴趣,也不需要,因为他从不介人。”这是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在婚后25年写下的话。是什么时候开始疏远的呢不是曾经有过那样的爱情吗“我非常爱他—我只拥有这种感情……我越是了解他,就越觉得他可爱。每天都想,我还从来没有这样爱他。而且越来越爱他。除了他和他的利益,对我来说,别的什么也不存在。”

婚后15天,索涅奇卡·别尔斯,即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突然感到,他和我不知怎么地越来越各行其是。”这是女人的感觉。那么男人呢“他是幸福的,但完全不是如期待的那样,每一步他都发现失望……

列文,同时也是他的创造者,“每一步”感到失望的是什么他在日记里抱怨年轻的妻子:“她的性格日益变坏,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喜欢唠叨和发出恶狠狠声音的波列卡和玛申卡。”原来是这么回事,他看到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是普通的女人,这使他产生优郁的念头。“看着别人的夫妻生活,为小事操劳,吵架,嫉妒,他只是在心里轻蔑地嘲笑。在他未来的夫妻生活中不仅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甚至所有外表的形式,他觉得也应完全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突然取代这一点的是,他与妻子的生活不仅没有特别的地方,相反,一切也是由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琐事构成,而这些琐事正是过去他极为蔑视的,现在却违背他的意愿具有不平常的、不可否认的重要性。”

“可怕,痛苦,没有意义,”在夫妻生活的第一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前一个半月时,他写道,“把自己的幸福与物质条件—妻子、儿子、健康、财富联系在一起是可怕的、痛苦的、没有意义的。”但暂时他还没有想到逃离这一切。没到时候。也没有彻底认识真理。而他年轻的妻子却理解他。后来,在40年共同生活后,她归结道:“应该为天才创造和平的、愉快的、舒适的环境。应该给天才吃、穿、洗,应该无数次地为他抄写作品,应该爱他,不要嫉妒,让他平静,应该赡养和教育天才生的孩子……”如果托尔斯泰潜心于探索真理,对在他身边生活的人的内心世界“不感兴趣,也不需要……因此从来也不深人其中”,那么,相反,她却想“整个儿认识他,理解他”。“为了进人他的心灵,我愿付出宝贵的一切……”这不是空话,18岁的伯爵夫人真的给予了宝贵的一切,而且也善于“进人”他的心灵,否则,难道他会给她—第一个—念所有他写的东西“我常常跟他谈论长篇小说,他不知为什么(这使我感到骄傲)非常相信并听取我的意见。”为了使他听她的意见,甚至改动什么(这可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可是不承认任何权威的),应该不只是“进人他的心灵”,而应该成为这个心灵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第二个“我”。她做到了,她的妹妹回忆道:“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性格,索尼娅……用丈夫的眼睛来看待一切。”

现在这一切渐渐远去了。确切些说,是他远去,首先是他背离了自己——过去的自己——接着是离开自己的第二个“我”,走向抽象的思想的空间……“把自己的幸福与物质条件—妻子、孩子、健康、财富联系起来是没有意义的。”

他是没有联系起来:所有家庭的操劳早已由她肩负起来了,他是自由的,几乎是自由的,但是他渴望完全的自由,却还有妨碍。“按老习惯我带着自己的兴趣、想法忙着孩子、书籍、随便什么事—我看见的是惊奇的、严峻的、反对的目光,他仿佛想说:‘你忙着自己的傻事还指望着来干预我’”

老妇人害怕这种反对。“这种反对比所有的殴打、话语、沉默、冷漠、严峻、不爱更使人感到痛苦。”她忿忿地补充说,“他不会爱,从年轻时起就不习惯。”但是,在庆祝托尔斯泰八十寿辰时,作为漫长而严肃的思考的结果,她写道,“谁也不了解他,也不理解他,我比别人更好地了解他性格和智慧的本质。但是无论写什么,人家总不相信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是个具有非凡智慧和才能的人,是个富有想像和感情的、异常敏感的人,但他是个没有心眼的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善良是原则性的,不是直接的。”

托尔斯泰不会爱的想法贯穿了她的全部日记(他的日记也是:“要说这是什么—是爱的愿望,而不是爱。”—他在追求索涅尼卡·别尔斯时写道),但这丝毫也不否定他过去的、21岁时所作的表白—《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的结尾:“我全心全意所爱的、努力表现其全部美的中篇小说的主人公,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美的—这是真的。”

这里不是爱的愿望,这里是真正的爱情。为了他所理解的真理,为了他所认识的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准备牺牲一切,抛弃一切,随便去什么地方……他抛弃了,出走了……

“至今我还看到,他顺着白桦树林阴道远去,”女儿塔季扬娜回忆道,“我看见母亲坐在屋旁树下,她的脸痛苦得变了样。她睁大眼睛,忧郁、死板的目光望着自己面前。她该要分娩了,已经感到最初的躁动了。半夜里我哥哥伊利亚来,小心地把她带到床上。到早晨就生下了妹妹亚历山德拉。”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出走,后来他回来了。但过去的态度没有回来,甚至抄手稿—她忘我地抄了一生—也遭到了拒绝。“现在他把一切都给了女儿们,对我则小心翼翼地隐瞒着。他不断折磨我……这是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常常有这种情况:在这种没有关心的生活中我产生了疯狂的绝望,我想自杀,想逃到什么地方去,想爱上什么人。”

所有这一切不是空话。她试图自杀(投人池塘,但被救起了),企图出走(没有放她走……)……如果不是爱上,也是迷恋、忘情、潜心于新的精神世界—这便是音乐世界,就还会重蹈覆辙。这个世界的主宰是谢尔盖·塔涅耶夫,他是作曲家、钢琴家。“我记得,听着塔涅耶夫美妙深沉的演奏,我感到内心的激动。痛苦、心中的烦恼消逝了,平静的欢乐充满了我的心。演奏停止了,我的心又充满痛苦、绝望、不想活的想法。”她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他演奏。

当然,妻子这种“奇怪的内心的激动”躲不过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丈夫的眼睛。许多年前,他在一封开玩笑的信中把自己的妻子描绘成瓷娃娃。“列瓦,”她问,“为什么我变成了瓷娃娃”列夫不知所措,他不知道回答什么,便没有做声。她说,“我是瓷娃娃,这没关系吧”“我不想使她伤心,”列夫撒谎说,“没关系。”信是开玩笑,但年轻的索菲娅·托尔斯泰娅伯爵夫人绝没有开玩笑,她在日记里写道:‘妆口果我不占有他,如果我是瓷娃娃,如果我只是妻子,而不是一个人,那么我不想,也不能这样生活。”

就这样,瓷娃娃发生了“奇怪的内心的激动”。她的行动、微笑不是为了他威严的夫君,而是为另一个男人,夫君能容忍这样的事吗“你与塔涅耶夫的接近是令人厌恶的,我不能平静地承受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与你生活,我是在缩短和损害自己的生命……剩下只有一条路—分手。对此我坚定地下了决心。”

托尔斯泰没有把这封信交给妻子,而将它放在扶手椅的包面下,夜里在蜡烛光下又写了另一封信,也没有发出。信中又提到出走的事—在雅斯纳亚·波良纳经常谈到这一点。因此,1910年深秋发生的事丝毫没有使89他的亲人感到吃惊。

另一件事却让人吃惊。当有电报告知丈夫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病倒、发烧达40度时,抑郁、痛苦、几昼夜都未进食的老妇人瞬间突然振作起来。家里自然一片惊慌,全都不知所措,只有“我的母亲”,女儿塔季亚娜回忆说,“心急慌忙地考虑着一切,操心着一切。她带去一切父亲可能需要的东西,她什么也没忘记。”

丈夫没有叫她去,但是半个世纪来,关心他,为他操劳已成为她习惯的本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她去他那里。“她带去了一切可能需要的东西,什么也没忘’,—甚至他心爱的枕头。看见枕头,垂危的老人很激动,他知道,谁是世上惟一能想到这种小事的人。

人们安慰他,枕头是女儿带来的,他们没有告诉他,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就在隔壁房间。半个世纪来他是第一次生病,病得这么重,而她不在身边。“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健康恶化令我痛苦……非常痛苦。看见他受折磨、虚弱、心力交瘁,我很难过。我把他的头捧在手里或是握住他那瘦骨嶙峋的手,温柔而小心地吻他,他却无动于衷地望着。他出什么事了他在想什么”

现在,在弥留之际,他跟平常一样,想的是真理。他最后说的话就是这一点:“我爱真理……非常……爱真理。”

这是真的:他在世上最爱的是真理。

而她在世上最爱的是他

1如果是喜欢的女生,你正在在追求中,可以给她买个生日蛋糕,然后买个她喜欢的礼物。2如果你们是男女朋友,可以给她做一桌丰盛的饭菜,然后可以带她出去看看**约会什么,来个甜蜜之旅。3如果是普通朋友,可以说声生日快乐,发个红包表示。希望能帮到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了帷幕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恢宏盛大,啧啧称赞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时,我却为奥运赛场上那一幕幕充盈着亲情、爱情、友情的温馨故事所感动着,以至于情不自禁泪湿衣襟

她,曾是一名乌克兰运动员,却代表德国参加比赛她,以33岁的“高龄”,却要与十几、二十岁的姑娘在体操赛场上一争高低到底是为什么呢当我听了电视解说员说出了关于她参赛的故事时,我感动了她就是丘索维金娜,女子体操跳马比赛银牌获得者1991年丘索维金娜代表前苏联队获女团和自由体操世界冠军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代表独联体获女团金牌1998年暂时退役2002年,医生诊断她3岁的儿子阿廖沙患有白血病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赚取更多的奖金给儿子治病,丘索维金娜重操旧业2006年,她披上了德国国家体操队的战袍为了参加尽可能多的项目,她还练起了体操全能几年里,不敢病,不敢伤,不敢退她说:“儿子是我生命的全部,只要他还生病,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动力”丘索维金娜,这位廋小而刚毅的女人,用她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那一刻杨威是幸福的,这位曾经多次与冠军失之交臂以致被人戏称为“千年老二”的体操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不仅带领中国男子体操队摘得了团体金牌,他还一举夺得了男子体操全能冠军在这一刻,他最不能忘记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女友杨云杨云曾是女子高低杠世界冠军,他俩的恋情是体坛佳话2004年是杨威人生中的一个低谷,雅典奥运会上他在全能比赛中从单杠上掉了下来,失去了夺冠梦想已经退役的杨云,安慰并鼓励着他,为他出谋划策,共同走过了人生中的这段低谷2006年丹麦世锦赛,杨威终于获得了个人全能冠军,第一次摘掉“千年老二”的帽子,那一次,杨威给了杨云一个长久的拥抱,是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才换来这来之不易的荣誉这次,幸福着的杨威,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我想死你了”这句大胆的爱情表白,多么令人动容啊以致杨云在她的博客里动情地写道:现在我也有句话一定要对你说,此时此刻我不再害羞了,也不再含蓄了,我要向全世界大声喊:杨威,我爱你,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你是我最爱的老公,今天你征服了全世界!

与杨威相比,朱启南在这届奥运会上收获了一份遗憾这位在2004雅典奥运夺得男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年轻人,在人们期待他蝉联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时,他却与冠军失之交臂了领奖台上,他哭了,哭得那么伤心,是悔恨、痛心或许还有愧疚吧让我感动不是朱启南的哭泣,而是舆论和大众对他的那份宽容和友善当晚,中央电视台的“荣誉殿堂”,通过观众投票评选朱启南为“今日之星”主持人动情地说:“你虽然不是冠军,但你依然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有网友发帖子安慰朱启南:有很多人都在为你担心,怕你从此一蹶不振,支持你的人很多,大家都希望看到你能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不知道对你来说最好的支持是什么,但我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支持着你我们就是这样宽容地接纳了朱启南,没有埋怨,没有指责或许这份透着浓浓温情的友爱,将成为朱启南奋力前行的不懈动力

时间逝去,独有赛场上演绎着那一幕幕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情故事萦绕心间,久久挥之不去著名作家刘心武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没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力量支撑 ,不能摘金夺银,对于我们来说亦如此拥有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生一大幸事,它使我们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里,都能感受到那份暖暖温情

让我们用心善待亲情、呵护爱情、珍惜友情吧

消灭关东军战役

  远东战役,也称消灭日本关东军战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9日,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

  关东军节节后退。15日,苏军已推进至佳木斯、牡丹江一线。同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苏联元帅、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向日军发出通牒,要日军放下武器,全部投降。18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向苏军投降。20日,关东军开始向苏缴械。至8月30日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苏军对日作战结束。在远东战役中,苏军共歼灭日军67万多人,苏军伤亡3万余人。

  在远东苏军对日作战期间,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举行了全国性大反攻,东北抗日联军直接配合苏军作战,为苏军迅速歼灭关东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5月20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33位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也来了,他们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绥芬河市人民纪念着和平使者嘎丽娅,并筹备建立以她名字命名的公园。

  60年前,抗战胜利前夕,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包围了日军在天长山构筑的要塞,日军拒不投降,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面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命运。这时,17岁的中俄混血儿嘎丽娅走进要塞,劝说日军保全要塞里妇女儿童的生命,缴械投降。

  但是这位少女最终一去不返,人们说,她是被绝望的日军残酷杀害。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军走出天长山要塞投降。

  传说中的嘎丽娅

  海拔719米的天长山位于绥芬河市阜宁镇。夏日,这里外表平坦,绿色葱茏,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根本想不到这是亚洲最大要塞群。

  天长山要塞群处中俄边境,与东宁要塞群共同构成日本关东军对阵苏联的东部防线,在当时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当天,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长山要塞内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

  这个要塞内有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也有佳津磨街长带领的150名日本百姓。苏军不忍平民在战争中伤亡,在对天长山要塞发起进攻前,曾派人前去劝降。

  在绥芬河市多位老人一直述说的故事中,中俄混血儿嘎丽娅就是在这次劝降中作为特殊军使而被日军杀害。

  黑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周艾民整理了嘎丽娅的民间传说,其中以付庆双老人讲述的情节最为传神。

  按付庆双老人所述,当时苏军想找个懂日语的人前去劝降,有人推荐了嘎丽娅。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却说,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

  据后来的证据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确实是嘎丽娅的朋友,其中一个日本男孩还暗恋嘎丽娅,在进入要塞之前给嘎丽娅写了封信,表白了这段感情,并祝嘎丽娅和其男友幸福。

  根据付庆双的说法,嘎丽娅总共上了三次天长山。第一次谈判后,日本军官说次日早上9点答复。

  第二次,日本军官说再给一些时间准备,答应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射击,将同去的苏军打死,嘎丽娅被拖进了山洞。

  山下的苏军等了一个晚上不见人下来,知道坏事了,于是下令炮轰。

  后来两个从要塞里活着跑出来的日本女子说,嘎丽娅被拖进要塞后被关在地下仓库里。等苏军发动进攻时,嘎丽娅把汽油桶点燃,炸毁了要塞,与日军同归于尽了。

  传说的最后说,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上找到了嘎丽娅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找到人。

  传说中的嘎丽娅,是一个美丽的女神。周艾民形容说,她的两眼流动着一个妙龄少女的清纯和天真,还有过早成熟的容貌和身段。她有明亮而有神的眼睛,微微翘起的鼻头和棱角分明的嘴角,高挑的眉宇间,透出少女的几分刚毅、执着。

  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史实中的嘎丽娅当时究竟是怎样的?

  在战事记录中,这位少女只是一个战争失踪人员,仅在绥芬河市地方志上有这么一段:“8月11日或12日苏军围剿退守天长山地下工事的日军残部,日军顽抗。居民张焕新女儿嘎丽娅经苏军动员,担任军使去天长山筑垒向日军劝降,日军不降,下午再去劝降,未归。苏军炮击数小时后,日军残敌全部毙命,嘎丽娅亦牺牲,时年仅17岁。”民间一直没有放弃对真实的嘎丽娅的追寻。2003年,绥芬河市电视台在俄罗斯找到了嘎丽娅的弟弟张树列,这位74岁的老人是嘎丽娅惟一在世的直系亲属。

  在嘎丽娅生活的时代,位于中俄边境的绥芬河市由于商业繁华而吸引了十七八个国家的人移民这里,华俄文化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文化。

  嘎丽娅就出生在一个华俄家庭,她的父亲张焕新是山东掖县人,1911年随叔叔闯关东,在苏联库页岛和黑龙江一带做小买卖,后来皈依东正教。

  嘎丽娅的母亲菲涅,则是白俄后裔,后流落到我国黑龙江,成为俄国侨民。经教友介绍,这一对“难民”在认识四个月后结婚。先后生子张国列、张义国,女儿嘎丽娅和最小的儿子张树列。

  由于家境较好,张家的孩子都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生于1928年龙年的嘎丽娅,就精通中、俄语言和日本话。

  张树列回忆,1945年8月11日,他陪妈妈刚走过铁路,就被几个苏联红军拦住了,让他们到红军司令部登记。不远处的嘎丽娅于是追到花园街红军司令部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大约等了二十多分钟,一个名叫什瓦特钦可夫的红军军官出来问:“你们中间谁会说日本话?谁说得好?”有人推荐了嘎丽娅。

  嘎丽娅被军官带到司令部里,约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她出来了,对妈妈说:“红军让我当翻译,上北山(当地人对“天长山”的叫法)劝日本人投降,山洞里有很多日本老百姓。”嘎丽娅的妈妈一听,什么也没说出来就哭了。嘎丽娅劝妈妈说:“不要怕,有红军在,我和日本人谈完了就回来。”嘎丽娅的妈妈摘下自己新的红头巾,又摘下嘎丽娅头上旧的白头巾,哭着说:咱俩换换。母女俩又抱着哭了一阵,嘎丽娅吻了一下妈妈前额,说了声,放心吧妈妈,我去去就回来。

  张树列说,嘎丽娅跟着拿白旗的苏军军官,沿花园街一直往北走,拐过机务段就看不见人影了。

  嘎丽娅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张树列说,第二天,红军炮击北山,山上像大爆炸一样,震得地都发抖。

  战事结束后,张家和嘎丽娅的同学、朋友、老邻居,三个一帮,两个一伙,上山去找,找了一个多月,光张树列自己就找了三十多次,也没找到嘎丽娅的任何遗物。

  要塞已被完全炸毁,有人找到一条红头巾,嘎丽娅妈妈说不是嘎丽娅戴的那条。

  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很多年后,嘎丽娅二哥张义国的妻子在俄罗斯听说,带嘎丽娅去劝降的苏联军官还活着。他的名字叫菲多尔琴科。

  1946年,这位带这支小分队前去劝降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自己因此次劝降而获的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嘎丽娅的家人曾连续三年给这位事件的见证人写信,但一直没有回音。2004年1月,绥芬河电视台来到俄罗斯找到他的家,才知道菲多尔琴科已去世多年。

  菲多尔琴科的儿媳霍列金娜曾多次听公公谈起那段往事。她说,菲多尔琴科当时带着一个十几人的小分队保护嘎丽娅前去劝降。但日军不让苏军靠近,只令嘎丽娅一人前往,小分队只好隐蔽在树林里等待消息。

  日本人也派了一支小分队,谈判地点距苏军小分队也就四五十米距离。当时没有风,山林里很闷热,说话和争吵的声音不时传来,还可以看到嘎丽娅的身影,但菲多尔琴科他们听不懂日语。

  谈判结束了,在嘎丽娅往回走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扫射,嘎丽娅被当场杀害。菲多尔琴科的小分队一面还击一面撤退,直到苏军的炮弹飞进要塞。

  菲多尔琴科的妻子阿列克谢耶芙娜说,当时嘎丽娅喊了一个多小时,但日军就是不派人谈判。又过了约半小时,日军回复说,只允许嘎丽娅一人进入军营,否则拒绝和平谈判。

  菲多尔琴科根据国际军事谈判惯例要求平等谈判,但未果,只好征求嘎丽娅的意见,嘎丽娅一听掉下了眼泪。在菲多尔琴科的鼓励下,嘎丽娅说:“我去了可能回不来了。”于是走入日军要塞。

  菲多尔琴科等了三个多小时,不见嘎丽娅出来,接着传出一声刺耳的枪声,随后一片死寂。

  又过了半小时,突然冲出一队日本士兵,朝着菲多尔琴科的小分队射击,小分队两人被打死,三人被打伤,只好撤出了日军阵地。

  据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希亮说,他赴日讲学时,曾看到一部日本天长山要塞老兵的回忆录,讲到杀害嘎丽娅的经过。书中说,嘎丽娅劝降时,日军中的主战和主降两派发生激烈斗争,最后以主战派枪杀嘎丽娅而结束。

  劝降少女正在热恋中

  据张树列回忆,去劝降那天,嘎丽娅穿的是浅**的布拉吉,没穿长筒袜,穿了一双短腰的拉带布鞋,没戴新头巾,是一条平时戴的红头巾,有暗花,带毛边,有一米见方,是其男友鲍力斯送的。

  去劝降时,这位17岁的少女正在热恋之中。

  张树列说,鲍力斯也是一位白俄后裔,家里很穷,但嘎丽娅却很爱他。她从不明说,而是默默地关心他。那时嘎丽娅经常偷着把面包用布巾包起来,然后绑在家里的狗脖子上。等看到鲍力斯的时候,嘎丽娅就把狗打发过去,鲍力斯就会解开狗脖子上的布包,拿出面包。

  在这位老人的记忆里,姐姐嘎丽娅皮肤白净,不爱化妆,从不抹粉、抹口红。她的头发不黑也不黄,头发稍有点打卷。嘎丽娅衣服并不多,但她会穿、会搭配,最喜欢各式各样的头巾、披肩,总是显得非常漂亮。

  绥芬河市是一座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城市,在上个世纪初,因商业繁华而吸引了十七八个国家的人移民这座城市。

  嘎丽娅从小与很多国家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因热心勇敢富于正义感,她也是小朋友中的“小太阳”。

  据张树列回忆,1943年7月,张家邻居家的一个日本小男孩被日军军车剐倒,造成右臂骨折,需要大量输血。后经检验,只有其父和嘎丽娅的血型相同。嘎丽娅向护士谎报自己年龄,给这个男孩输了血。

  结果时间不长,嘎丽娅父亲被日本人以苏联间谍的罪名抓了起来,幸而这个男孩出面解释详情,才获得保释。

  1944年秋天,嘎丽娅在上山采野果时,碰上一伤员,那人向她详细了解了日军部署情况。因为有日本人,他们只好下午才拿药来给这人治了伤,然后用树叶盖上,说好第二天再送吃的来。

  第二天他们上山后,再也没找到那人,下山时还被日本宪兵队盯上,幸亏日本宪兵最终没有发现这位伤员,他们才幸免于难。

  嘎丽娅人长得聪明漂亮,虽然已经有了男友鲍力斯,但一位白俄富人的公子仍然穷追不舍,一个名叫一郎的日本男孩也暗恋嘎丽娅。

  张树列说,苏军出兵后,日本侨民都躲到要塞里去了。在一郎走之前,通过张树列给嘎丽娅写了封信。

  信的大意说,他是日本人,不可能把爱献给嘎丽娅,也得不到嘎丽娅的爱。他是大日本的青年,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要去参战,保卫日本,保卫满洲……

  嘎丽娅去劝降之前,男友鲍力斯已参加了苏联红军。这一年冬天,鲍力斯写信来问嘎丽娅的近况,才知道年轻的恋人已被日军杀害。

  蒙尘多年的和平天使

  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投降,仅余26名士兵。

  这时,苏军已推进至佳木斯、牡丹江一线,日本天皇也通过广播发布了投降诏书。

  至8月30日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苏军对日作战结束。在为期十余天的远东战役中,苏军共歼灭日军67万多人,击毙日军83700多人,缴获大炮1565门、坦克600辆、飞机861架以及不计其数的轻武器。

  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

  战事结束后,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虽然张家曾多次致信苏联外交部,但一直杳无音信。

  在嘎丽娅前往天长山劝降的前一天,她的三个兄弟也被打破了生活的宁静。

  第一个离家的是老二张义国。他担心女友丽达,冒着炮火上街,碰上苏军,苏军军官发现他懂三国语言,于是拉他参军,为苏军当向导和翻译,并帮助辨认中国人和日本人。

  第二个离家的是老大张国列。苏军成立了绥芬河市红军司令部,急需翻译,张国列被拉去做了翻译。

  接下来,最小的张树列也被拉到红军司令部当翻译,但因他不会写汉字,三个月后被辞退。

  1946年5月,张国列被派到铁路警察队做翻译。张国列不去,擅自跑到哈尔滨做自己的生意,结果这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被苏军以日本特工的罪名抓到苏联判了十年刑。

  老二张义国的经历更有戏剧性,因为与团长的女儿恋爱,而他是白俄后裔,自然被棒打鸳鸯。张义国不听劝阻,于是被军事法庭判了十年刑。

  中苏关系恶化后,有俄罗斯关系的张家再次受到冲击,成为苏修特务。

  1970年8月11日,距嘎丽娅劝降日军整整25年,张焕新夫妇被下放到牡丹江市宁安县交由农民监督劳动,两人死后分葬中俄两地。

  如今,嘎丽娅在人间留下的只有一张照片,是与其长兄张国列的合影,摄于1943年。张国列先赠其朋友米苏林,嘎丽娅走后,米苏林将其返赠张家。

  但在绥芬河,有关嘎丽娅的传说一直都在流传。有人为嘎丽娅写出了长篇小说,有人为嘎丽娅塑造了一组雕塑。绥芬河还有了一条“嘎丽娅路”。

  周艾民说,嘎丽娅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惟一一个非军人女性和平使者。“她是和平的天使”。

  (此文得到黑龙江省抗日研究会副会长周艾民和绥芬河市电视台台长陈云来先生的大力支持,谨表感谢。)

嘎丽娅

  1928年2月18日,中国龙年,出生于绥芬河市。取俄姓名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爱称嘎丽娅。

  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2月俄侨学校毕业。

  1942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学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7月创作歌曲《丁香雨》。

  1944年5月,替父“勤劳奉士”三个月,被派往红河市日本陆军病院服务。

  1945年8月,作为军使劝降天长山要塞的日军,被日军杀害。

  远东战役,也称消灭日本关东军战役。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此次战役苏军共歼灭日军67万多人,苏军伤亡3万余人。

王思聪对她一见钟情,公开表白,却被她霸气回应:我离婚你娶我,这个人就是戚薇。

戚薇是王思聪在娱乐圈里面难得公开夸的女明星,甚至王思聪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过对戚薇的欣赏。

不过非常可惜的就是戚薇已经结婚了,而王思聪又刚好是不婚主义者,所以他们两个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要高一点。

娱乐圈纪检委:王思聪

王思聪一直都有一个称号就是娱乐圈纪检委,这是因为他经常重拳出击,抨击娱乐圈里面有些比较矫情和做作的女明星。

很多网友纷纷调侃王思聪这样的行为特别像是检查组的成员,所以就送了一个娱乐圈纪检委的称号给他。

而很多女明星也特别害怕被王思聪点名,因为王思聪比较毒舌,说起人来一点情面都不留。

虽然说王思聪看不惯娱乐圈里面很多作秀的女明星,但是对于真正性格好的女星也是会毫不保留的欣赏的。

在娱乐圈里面能得到王思聪欣赏的女明星很少,戚薇就是其中一人。

王思聪曾经公开表示对戚薇一见钟情,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女孩子。

但是被戚薇回应称“我离婚了你娶我”,这一段互动也让大家纷纷赞叹戚薇的情商很高。

戚薇:娱乐圈奇女子

提到戚薇,很多人会想到她的老公李承铉以及女儿lucky。

对于一些90后来说,更多的是会想到我型我秀里面那个有着独特嗓音的女孩子。

戚薇是通过选秀节目《我型我秀》出道的,她刚出道的时候并不被看好,因为她的嗓音比较低沉,属于娱乐圈里面不怎么主流的类型。

但是就是这么不被看好的戚薇,却在娱乐圈混的风生水起。

主要的原因是她的性格比较好,而且非常真诚。

可能是因为在娱乐圈里面,很多明星都习惯了伪装自己,

所以像戚薇这么直爽的女子受到了圈内外人的喜欢。其中王思聪就非常喜欢戚薇这直爽的性格。

戚薇可以被称为娱乐圈奇女子还和她自己的行事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她一直都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并不会去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向往的生活》里面,有一次她早起眼睛特别肿,就直接说这是割双眼皮的负面影响。

一般女明星可能会对自己进行了微调这件事避而不谈,但戚薇根本就不在乎。

她非常real,自己做了微调就大方承认。这样的行为反而收了一波观众的好感。

戚薇非常对王思聪胃口

王思聪作为一个富二代,什么样类型的女生没有看过。

可能是因为平时看了太多在自己面前矫揉造作的女孩子,所以像戚薇这样真诚和直爽的女孩子反而能入王思聪的眼。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思聪会在公开的场合表示自己对戚薇的欣赏。

至于王思聪公开表白这件事情,我个人更倾向于是王思聪在向戚薇抛出橄榄枝。

而并非是大众所理解的那种表白。

因为王思聪在表达自己对戚薇的欣赏的时候恰逢戚薇已经结婚,而王思聪本人交往对象一直都是网红小妹妹。

所以就从这两点可以分析出来王思聪对于戚薇更多的是出于对异性的一种欣赏,而并非是男女之情。

毕竟王思聪自己也表示过自己是一个不婚主义者。

所以像戚薇这种不愿攀权富贵的女性就格外对王思聪的胃口了。

总结

综合上面所说,我觉得王思聪公开表白的对象是戚薇。

这种表白并非传统意义上面的表白,而是更深层次的示好。

戚薇当然也没有被王思聪这一番话夸得飘飘然,而是用一种高情商的方式回应了王思聪的示好。

这是非常聪明的一种做法,比起其他娇羞之类的反映要好太多了。

作为一个独立女性,我们应该像戚薇学习。

她身上不仅仅只有美貌,更多的是智慧。比美貌和智慧更加重要的是,戚薇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

不管是在什么时间,哪个场合,真诚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

当然这种真诚需要发自内心的,不仅仅对自己真诚,也对别人真诚。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活得自由和潇洒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7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