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书评

《尘埃落定》书评,第1张

《尘埃落定》书评

阿来的《尘埃落定》这部长篇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主要讲述了麦其土司和他两个儿子的故事。

麦其土司的大儿子,是麦其土司和大太太所生,这里我称为大少爷,是个表面上聪明,其实不聪明的人。

麦其土司的二儿子,这里我称为二少爷,是麦其土司酒后和二太太所生,是个表面上很傻,其实不傻的人。

麦其土司的三儿子,是麦其土司和央宗所生,因为生下来就死了,所以没有什么故事可以写了。

要弄明白麦其土司、二太太,大少爷,二少爷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88-89页的这段话太形象生动了,所以我原文摘录如下:

我家一个祖先有写作癖好。他说过,要做一个统治者,做一个王,要么是一个天下最聪明的家伙,要么,就干脆是个傻子。我觉得他的想法很有意思。因为我,就是个大家认定的傻家伙,哥哥从小就跟着教师学习。因为他必须成为一个聪明人,因为他将是父亲之后的又一个麦其土司。到目前为止,我还受用着叫人看成傻子的好处。哥哥对我很好。因为他无须像前辈兄弟之间那样,为了未来的权力而彼此防备。

哥哥因我是傻子而爱我。

我因为是傻子而爱他。

父亲也多次说过,他在这个问题上比起他以前的好多土司一样少了许多烦恼。他自己为了安顿好那个我没有见过面的叔叔,花去了好大一笔钱。他多次说:“我儿子不会叫我操心。”

 每当他说这话时,母亲脸上就会现出痛苦的神情。母亲明白我是个傻瓜,但她心中还是隐藏着一点希望。正是这种隐藏着的希望使她痛苦,而且绝望。前面好像说过,有我的时候,父亲喝醉了酒。那个写过土司统治术的祖先可没有想到用这种方法防止后代们的权力之争。

补充说明: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这文中的“我”就是傻子二少爷,这本小说就是从傻子二少爷的视角写的。

要说清楚麦其土司和央宗的故事,就要简述一下小说里讲到的第一场战争,我称其为:权力的战争。

央宗本来是查查寨头人的夫人,但却被麦其土司看上了。麦其土司为了得到央宗,让查查头人的管家多吉次仁以谋反为罪名将他杀死了。后来土司太太派人杀死了多吉次仁。多吉次仁的老婆放火烧了头人的寨子,自己也在大火中丧失,却对麦其家族进行了诅咒,多吉次仁的两个儿子逃跑了,成了麦其土司的噩梦。多年后,多吉次仁的二儿子杀死了大少爷,多吉次仁的大儿子杀死了二少爷,麦其土司死于解放军的轰炸中,二太太吞服鸦片自杀!

第二场战争是**的战争。

为了打败汪波土司,麦其土司请来了政府军,购置了军火,作为交换,要为政府军种植**。**换来了白银,其他的土司都想要种子,麦其土司拒绝了,因此有了很多的敌人,为了保卫**的独家种植权,麦其土司发动了很多场战争,但是战争是徒劳的,没过多少个年头,**花便像火一样燃遍了所有土司的领地。这里面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汪波土司派人偷种子,藏在耳朵里,麦其土司将人头送回去,正好中计,才出现了耳朵开花的场景。

第三场战争是小麦的战争。

又一年春天,其他的土司种植了**,麦其土司种植了小麦,并在南北两个边界修建了仓库,储存了大量的粮食。饥荒引起了围绕着小麦的战争,麦其土司让两个儿子分别到南北边界驻守。

在北方,二少爷运用智慧,让拉雪巴土司和茸贡土司互相斗争,他坐收渔翁之利,还得到了茸贡土司的女儿塔娜为妻,扩大了麦其土司的领地,最后还开设了边境市场。而在南方,大少爷让汪波土司把小麦全都偷走了。

第四场战争是继承权的战争。

被拥戴的二少爷,却成了危险,因为麦其土司不想让他继位,而茸贡土司也不想让他继位,麦其土司逊位给了大少爷。而他的妻子塔娜也上了他哥哥的床。

好了,再次说说故事的结局吧,其实,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多年后,多吉次仁的二儿子杀死了大少爷,多吉次仁的大儿子杀死了二少爷,麦其土司死于解放军的轰炸中,二太太吞服鸦片自杀!

再说说卓玛和塔娜吧:卓玛曾经是二少爷的侍女,后来嫁给了银匠;一个塔娜是卓玛之后二少爷的侍女,另一个塔娜是他的妻子,但却因为他是傻子,背叛了他!

故事真的很好看,很吸引人,还有些话,有些事,虽然看似傻,却值得人慢慢品味,例如关于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傻的问题,关于我在哪里,我是谁的问题,关于诅咒和复仇的问题,关于一个土司可以强大,但不能强大到消灭所有土司的问题;关于麦其土司必须考虑继承人,但其实并不想真正传位的问题等等等等。

一本书,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土司家族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恨情仇的故事,甚至,你还能从中读出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意义,虽然所有的这些都是从一个傻子二少爷口中讲出来的,但是,你能说得清,这样的傻,到底是真的傻,还是装的傻?到底是真的傻,还是假的傻吗?

尘埃落定,剩下的,留待后人品吧!

我大概是在十岁的时候迷上书的,那时候还分不清书的好坏,只是看,最早的时候看过《妇女生活》,后来还看过别的一些杂志,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也看了一些小说,最早的入门小说应该是一本武侠小说,快意恩仇。因此,也就常常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后来到高中上完的时候,一些比较有名的武侠作家的书我已经全部看完了。

在九三年还是九四年的时候,我看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读者》,是爸爸的,当时认为他们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有很多字不认识,仍然看的有味,那时候上小学。后来坚持看《读者》,这种坚持大约是在高中的时候,真正的喜欢它也是在那时候。现在每个月《读者》发行的日子,我都会准时奔向书报亭,晚上静静的享受文字的乐趣。《读者》发行已经有二十多年,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些。我想我会坚持看《读者》的,喜欢它淡淡的书香,也喜欢永远坚持的风格,看过太多的杂志,都变了味,如果我能看着《读者》一直走,也是幸福。

还喜欢过一本杂志,叫《科幻世界》,是阿来主编的。有很多好文章,看到了很多好的作家,读了一些他们杂志社出版的外国著名的科幻作家的小说,也买了一些。一次过生日,朋友还帮我邮购了两本做生日礼物,很高兴,看了又看,后来就用推荐加强迫的方式给朋友们看。希望他们也能乐在其中。

看三毛的书已经是十五六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哥哥买了两本她的书,我看到了翻,哥哥说:“你不会喜欢她的作品的,你还是去看你的江湖恩仇吧。”我瞪了他一眼,接着翻,翻着翻着,发现我以前对三毛的认识大多是误解,她平静的接受了生活,态度耐人寻味。再后来,我看了她全部的散文,《滚滚红尘》没看,当时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至今未看。喜欢她写的《橄榄树》,经常听。看她的书久了,就慢慢的对沙漠有了向往,她的沙漠美丽绝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曾经制定了一条路线,想从西安到天山走一圈,顺便看看敦煌的莫高窟的壁画,也看看星星峡的日落,至今没去,只是在想。后来,我爸爸去世,我有大约两年的时间彻底沉沦,在书中寻找解脱,最终走出了心中的阴霾,那段记忆是刻骨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想起三毛,想起她的书,也想起她的死。我几乎是崇拜她的,可是她的死让我下不了决心,我认为她的死是她对生活的一种妥协。

读了张爱玲的全部小说和杂文,喜欢她在《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这也许是最好的收哨吧”。

高中的时候差不多就是看书过来的,看了很多的书,或好或坏,是那种有点典型的书痴。但是把我认为当时中国文坛有名的作家的书看了一遍是我最大的收获,有的看了多遍,反复的看,有的现在已经没什么记忆了。看毕淑敏的《血玲珑》被班主任抓了个正着,为此无奈的在两个小时内背了一篇《阿房宫赋》作为代价。后来,班主任给我说,他收回去后翻了翻,写的很好,不过不推荐我看。我暗笑,不吱声,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这件小事。

古诗词也读了很多,有名的一些也背了,时间久了,忘了许多,翻书,都很熟悉,用的时候捉襟见肘,甚是奇怪。看《诗经》两年了,也没有看完;《花间词》是三年前买的,就看过十多次;还有一些书,买回来就没看过,当时买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一定要看完,结果是什么也没看完。幸好是经常翻书架,就没什么灰尘,要真有,就该汗颜自省了。当然也有一些看完的,还把精华背了背。近来又开始做打算了,一定要把买回来的书看完,看完了再买新书。

我以前不看自己买的书,信奉“书,非借不能读也”。喜欢借书看,看别人的书有紧迫感,自己的什么时候看都成,就一直放着。小时候爸爸给我买的作文书,我小学上完了,还是新的。

喜欢看书,每天都看书,有的时候就想我就是为书而生的。看书,静静的,有书就行,不用时间,不用心情,也不用准备。喜欢那份看的到的幽雅,在书里,是清净的安宁的,偷着笑或者偷着哭,都只在心里,没人知道。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电视剧的结局是回到故土,小说中是被杀害了:

解放军把炮从马背上取下来,叫士兵扛着,把我和央宗扶到了马背上。队伍向着西面迤俪而去。队伍拥着我翻过山梁,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有人在山坡开抢,枪是管家放的,他提着枪站在一大段倒下的树木上,身姿像一个英雄,脸上的神情却十分茫然。不等我走近,他就被人一枪托打倒结结实实地捆上了。    

军官抓起我的手,使劲摇晃,说:"你会当上麦其土司,将来,革命形势发展了;没有土司了,也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但我已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我重新回到屋子里,坐下不久,就响起了敲门声。敲门声不慌不忙,看来,我的店主朋友并没有因为弟弟从杀手摇身一变成为红色藏人就趾高气扬,他还能谨守红色汉人没来以前的规矩。

我说:"你的弟弟是红色藏人了,红色藏入是不能随便杀人的,复仇的任务落到你头上了。" 他便把另一只手从长袍的前襟下拿出来,锋利的刀子,像一块冰,扎进了我的肚皮

扩展资料

背景:

阿来从小在藏族地区长大,阿来的《尘埃落定》创作思路时,坦言自己受到藏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创作方法的借鉴,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和一种藏族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

小说写于1994年,由于阿来没有名气,被十几家出版社退稿,当时流行的是凶杀色情,大部分编辑都认为纯文学没有市场。1998年,在阿来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该书出版。

-尘埃落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5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