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关于相思的诗句

王维关于相思的诗句,第1张

1王维的相思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王维《相思》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 王维《伊州歌》

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 ——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2王维写的相思里面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相思》的意思如下: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1 原文: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3 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4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王维的思念家乡的诗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叹白发》

我年一何长。

鬓发日已白。

俯仰天地间。

能为几时客。

惆怅故山云。

俳徊空日夕。

何事与时人。

东城复南陌。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游人未应返,为此始思乡。——《听宫莺》

4古诗: 王维的《相思》内容是什么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译文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问题一:夏日绝句 李清照: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思念项羽的原因是: 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者思念项羽的因是: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的安危,只为自己的生存安全。因此,李清照希望当时的南宋能出现一位像项羽一样的真英雄来保卫。

问题二:李清照为何至今思念项羽 自刎乌江的一个造型为项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有人说他的脸皮不够厚,有人说他知耻而后勇,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连环推理,项羽几乎变成了一个纯真的英雄。

在现代人为项羽打造纯真的过程中,李清照的一首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首诗,许多纯真的少男少女们都读过,以至于他们也就越来越觉得项羽和他们一样纯真。李清照的诗是这样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比如她的诗在写到唐玄宗安史之乱的时候说:“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殿前走胡马,珠翠踏进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意思就是说,大唐的军队一碰到叛乱的胡兵就吃败仗,那是因为给杨贵妃传送荔枝时把好的战马都累死了。如此辛辣的讽刺可谓一针见血。唐室后来中兴了,不过气势很低,可是有人还是要刻石记功,向天下后世表白一番,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就是一例。对此,李清照就更加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她说:“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读过这些诗句的人都对其出自一个女词人之手惊讶不已。李清照的诗和词区别如此巨大,主要是因为她严格遵循诗言志、词抒情的创作理念的缘故。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赵宋王朝南迁。李清照和她的丈夫也开始了南渡的生涯。1128年赵明诚出任当时的京城建康的知府,在宋金交战的状态下,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李清照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这个岗位上建功立业啊。可是赵明诚无论性格还是能力都不足以担当此任。敌人还没有来,建康城自己内部就发生了叛乱。作为知府的赵明诚本来应当坚守岗位,积极平叛,凝聚人心,可谁知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痛心的决定,他对建康城的事态不理不睬,自己一个人偷偷地逃出城去,溜了。

这件事,让作为妻子的李清照愤愤不平,两个人无论从情感还是思想认识都拉开了距离,从前的那种水 融不复存在。这之后,赵明诚被朝廷正式撤职,他们夫妻二人继续沿江而上,在船行至乌江镇的时候,人们说这里就是楚霸王兵败自杀的地方,李清照百感交集,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名句,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讥刺自己的丈夫。当然,将其理解为是对偏安东南的南宋小朝廷的嘲讽也未尝不可。

问题三:李清照思念项羽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 愁苦 。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 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问题四:李清照为什么那么思念项羽 亲,那不素思念,是敬仰,是觉得他很汉子很磊落才敬仰他的。

记得《鸿门宴》吗,项羽当时有实力干掉刘邦,可是他没有,不屑于以多欺少阴谋诡计取胜,李清照觉得他很君子,所以她才会称赞他“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不算是思念,顶多是怀旧。

问题五:李清照为何如此思念项羽呢 诗人李清照生活在南宋,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 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问题六:夏日绝句中,李清照的人生观是什么,作者思恋项羽的原因是什么 5分 活着应当成为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直到现在还使人想叮楚霸王项羽,他不回江东的英雄气概令人感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项羽、敬佩英雄的感情。

李清照作这首诗是有感而发,当时的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敏感政治时期,百姓们都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苦不堪言。李清照此时路径乌江渡,想到了乌江自刎的楚霸王项羽。李清照认为项羽是大英雄,大丈夫,敢担当,有骨气,因为战败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选择自刎。而相比下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偏安一隅,委曲求全,与侵略者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懦弱至极!因此,李清照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

问题七:作者李清照为什么怀念项羽 她怀念的是项羽的一种精神,因为她生活在南宋,南宋朝廷苟延求存,丢弃大好河山,龟缩在江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由对项羽的推崇追思,引出对南宋朝廷的一种反讽吧,算是借古讽今。

问题八:李清照为什么怀念项羽呢 诗人李清照生活在南宋,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 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身为一位发起“安史之乱”,几乎要掉大唐半条命的枭雄,安禄山另一桩叫好些后人惊讶的奇迹,就是他在盛唐年间,那几乎火箭般的发迹速度。

要知道,在那个极讲究出身的盛唐,穷出身的安禄山,年轻时候只是个牙郎(互市里的小吏),熬到32岁才成了“平卢讨击使”,还差点因战败被杀头。

可死里逃生后,安禄山的人生就好像开了挂:

39岁当上平卢节度使(天宝元年),42岁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三年),49岁又就任河东节度使(天宝十年)。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要地,就此全成了他的囊中物,拥有了叫板大唐的本钱。

可以说,未来那场席卷大唐北部,祸乱天下八年的安史之乱,其直接“动力”,就是安禄山这神奇的发迹速度。

这么个穷出身的野心家,为什么会在等级森严的唐王朝,上升如此之快?

一、安禄山的真本事

拜各类野史甚至影视剧所赐,后人说起安禄山,总会和“逢迎拍马”联系起来,似乎他的飞黄腾达,就靠了“认干娘”“走门路”的本事。

可他担任的节度使要职,本身就是需要硬实力的工作。范阳平卢河东三地,更是盛唐边防的要冲,若是个只会拍马的草包,压根镇不住。

而在这条上,安禄山也确有真本事。虽说是小吏出身,但见惯人情世故的他,拿捏兵将也是手腕高超。

他麾下的将领,包括了汉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各族,本身就是鱼龙混杂,但在他的驾驭下,却是各个对他服服帖帖。更有大唐各地的人才,一度争着往他地界跑。

安史之乱早期,尤其叫唐军叫苦连天的,就是安史叛军这拧成一股绳的战斗力。

能把这帮人“拧成一股绳”,足见安禄山的水平。

在拉队伍方面,安禄山更是轻车熟路。他尤其得意的,就是组建了一支八千人的精锐。

这支精锐里的士兵,大多出自契丹突厥各部俘虏,却能在安禄山的拉拢下,从此对他死心塌地。

以《安禄山事迹》的形容说,简直是“朝为俘囚,暮为战士,莫不乐输死节”。这驾驭兵将的能力,堪称同时代高手。

对于造反这事,安禄山更不是心血来潮,相反布局十分缜密。长安城里安插了他的卧底刘骆谷,还在地盘上修筑起了储备物资的雄武城。

连经济问题他也不放松,每年“岁输珍货数百万”。

他的战马数量更达到了两万六千匹,占到了唐朝战马总数的三成。“造反”所需的一切条件,他都是多年苦心经营,步步水到渠成。

如此眼光手腕,可谓强得可怕。

当然,安禄山强归强,但也并非强到无敌。他也曾经在天宝十一年出击契丹,反而被打的大败。比起同时代痛打吐蕃契丹的王忠嗣高仙芝等名将们,战功显然差一截。

他“准备造反”的操作,也没瞒过盛唐顶级名将王忠嗣,被王忠嗣多次上书揭发。若非唐王朝不信,羽翼未丰的安禄山,恐怕早早就被解决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军事能力显然差一截的安禄山,仕途却比王忠嗣们更得意,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夜,俨然成了大唐“军界第一人”呢?

二、会打不如会“作秀”

在熬仕途方面,安禄山比诸多盛唐名将“强大”得多的一条,就是会作秀:你战无不胜又怎样?打胜仗,不如我会秀胜仗!

怎么秀?首先一条,就是舍得下本钱。

早年他还做平卢兵马使时,就舍得掏钱。只要是从京城来到他地盘的官员,几乎都收过他的好处。

比如御史张利贞,不但自己收安禄山钱,左右随从也跟着收。这帮人收足了钱,自然帮着说好话。年复一年说好话,安禄山的“好人”人设,当然就迅速建立起来。

更重要的是“秀”战功,能不能打两说,会宣传才最重要。

安禄山的操作,就是年年边境上寻衅滋事,大仗没有小仗不断,还玩了多次骗对方来喝酒然后下黑手的套路。

虽说也被人打惨过,但总的来说,却是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就“岁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之物”。等于是年年都来报功领赏,也就给了唐玄宗“安禄山很能打”的美好感觉。

在“作秀”这事上,就连初唐的传奇名将们,都没逃了安禄山的“毒手”。

一到“报功”时,安禄山就给唐玄宗胡咧咧,说出征路上做了个梦,梦见了李靖徐世绩两大战神。

这么一通胡说,就把唐玄宗乐得不行,又好好表彰了一番:如此“蹭热度”的本事,堪称“炒作”高手。

比起来,同时代的王忠嗣们,显然是实在人。比如王忠嗣,明明比安禄山更能打,但人家笃信的是安边持重,绝不为了个人风光擅开边衅,打每一仗都是为了国家大局,反而招了唐玄宗的忌,落得罢官后郁郁而终——实在人都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会秀的。

当然,安禄山这么“秀”,风险不是没有。特别是朝中有李林甫这样的人精,万一被他挖坑岂不糟糕?

对这事,安禄山更鸡贼:给我挖坑?我趴!只要听到李林甫对自己不满意,安禄山必然当场趴在床上,连呼“阿与,我死也!”

这一通乖不白卖:李林甫坑了那么多人,偏拿安禄山当自己人。“秀”的时候抢风头,躲的时候及时缩头,安禄山的步步发迹,就是靠这超强生存技能。

而比这生存技能更重要的,还有安禄山一个屡试不爽的大招:冲领导装傻。

三、屡试不爽的装傻

在安禄山从穷汉到枭雄的奋斗路上,“装傻”才是屡试不爽的大招。早年给幽州名将张守珪做干儿子的时候,因为张守珪嫌他胖,就故意顿顿吃半饱,闹的哭笑不得的张守珪,对这“傻儿”宠信有加。

后来遇上了“新爹”唐玄宗,安禄山“装傻”的本事,更是炉火纯青:在唐玄宗面前,就喜欢扭着胖大大的身躯跳舞,反复表白说自己胖大大身体里就一颗忠心。

遇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块,必然是先拜杨贵妃再拜唐明皇,因为“胡人先母而后父”,所以俺先拜俺娘。

安史战乱里大杀四方的他,唐玄宗面前,却是长期做“萌宠”。

可别小看这“萌宠”表现,在外人看来,这是可笑。放唐玄宗看来,这就是可亲:

文臣武将,人人一个心眼,偏偏这个安禄山,却是一幅“痴直”,简直是又会打仗又憨厚,用起来何其放心?当然要当宝贝来宠。

直到安史之乱震惊天下,他才恍然惊觉:那在自己面前装傻了多年的“萌宠”,分明一头野兽。

这全程发迹的过程,不止是“逢迎拍马”“小人得志”的悲剧,更是一个王朝,陷入逆淘汰后触目惊心的教训。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作品简介

 《夜思》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原版

床前看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山月 ,

低头思故乡 。

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翻译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评析:

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点评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英汉对照

静夜诗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IN THE QUIET NIGHT

Li Bai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导语:《相思》是唐代作者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本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相思唐朝王维古诗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相思⑴

红豆生南国⑵,春来发几枝⑶?

愿君多采撷⑷,此物最相思⑸。

词句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白话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本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本诗,可证本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文学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第一句因物起兴,语虽然单纯,但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诗的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整首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例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本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第一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3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该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本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第一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作者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整首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诗人王维十分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本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名家点评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王维“红豆生南国”、王之涣“杨柳东门树”、李白“天下伤心处”,皆直举胸臆,不假雕锼,袓帐离筵,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

《唐诗评注读本》: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名相思,“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红豆号相思子,故愿君采撷,以增其别后感情,犹郭元振诗,以同心花见殷勤之意。

《唐人绝句精华》:此以珍惜相思之情,托之名相思子之红豆也。

异文考辨

《相思》诗题又作“相思子”“江上赠李龟年”;“春来发几枝”又作“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又作“劝君休采撷”。南宋大学者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的版本就是:“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人绝句分为符合平仄格律的律绝与不要求格律的古绝。由于“春秋”二字都是平声,即使按律绝要求也均可。但“几”为平声,“故”为仄声,按格律要求“故”符合标准。而按诗歌意境看,生在南国的相思树,确实在秋天里发芽开花,且“故枝”已包含数枝(几枝)在内。

“愿君多采撷”一句,不同版本又有“赠君”、“劝君”及“休采撷”等异文。由于“愿、赠、劝”均为仄声,“多、休”皆为平声,所以互相调换于格律要求无碍。可见前人恪守格律的谨严。从诗歌意境看,赠字虽然扣“江上赠李龟年”的诗题,但与情理上欠通顺。而“愿君”应与“多采撷”相配,“劝君”则与“休采撷”相谐。相思病苦,让人心身疲惫,所以劝人不要去采撷红豆。这要比希望别人多采撷,更使人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2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