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解读百家姓》之冯氏的历史渊源与宗族特征

《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解读百家姓》之冯氏的历史渊源与宗族特征,第1张

  冯姓是中国第二十八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南和四川、当今冯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有818万。

 得姓始祖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因助其兄武王伐纣,受爵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得封魏地,是为魏武子。公元前四〇三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此支子孙遂以邑为氏改称冯氏,史称冯氏正宗。后世子孙遥尊毕公高为冯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仌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来字形演变成“冫”,冯人当以牧马为生活方式的氏族,一直活跃在北方沿河地区,以马和冰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作冯字小篆为氏族名和族徽。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冯,筑起围墙的地方称冯邑,最终建立冯国,出现冯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第一支源出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人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邮三国。周武王灭此三国后,三国后裔均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武正封其亲族于冯夷散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文孙)食采于冯邑,故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名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冯姓长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不断地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汉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时百济人,宋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俚人均有冯姓。清朝满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冯的。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冯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移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宇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巳经播散全国各地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冯姓总人口的2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集中了全国冯姓人口的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强,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略高,600余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12万。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广东,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江西,河北、四川,集中了冯姓总人口的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余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古四川省总人口的09%,减少了一半。冯姓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流动,全国形成了浙苏、鲁、粤、晋四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冯姓人口已达到818万,为全国第二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增到818万,增长了12倍多,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朱朝至今1000余年,冯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人形。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四川、河北、山东五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陕西、广西、湖北、安徽,这六省区集中了冯姓总人口的246%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约占冯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广东、豫冀鲁两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冯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等。冯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还有同舆、三同、市义、叙伦等。“市义”堂号典出战国时冯,冯骓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冯一再弹铁,抗议孟尝君对他的不重视。孟尝君为满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乡薛地去收债息。冯驩得钱十万,但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给烧了,并向孟尝君说“讨来的钱中一部分替你买了’义'给带回来了”,孟尝君当时困没有收到债钱而一脸不高兴,并对冯骓大为不满,碍于众多门人的情面,也就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孟尝君被罢官回薛地,他万万没想到,薛地的父老乡亲到几十里外夹道迎他回乡。孟尝君这才想起冯骥那年替他收债息之事,于是十分感激地对冯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啊!”市,就是买的意思。

 2、宗祠楹联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

 郑国名城:西京旧派。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

 复旦光华欣有象;新年宴会傲无鱼。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3、族规家训

 循祠规十韵

 家约宜守训宜遵,惟有祠规应更循;

 祭物务祈精洁美,衣冠无论朴华新;

 春秋祀祖昭诚敬,肃静迎神贵清晨;

 老少馂余依次坐,宗堂整饰戒觕陈;

 严惩盗卖贪金嗣,禁伐公山坟境薪;

 欺幼慢尊加警触,求昏选婿莫嫌贫;

 岁租谷硕清明缶,算账盈亏逐日申;

 经营择贤殷食辈,照名领谱爱如珍;

 三年盖戳均须计,生没咸登墨册真;

 我族修谱经费浩,仍从源远别疏亲。

 日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冯姓族谱247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总名人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并列排在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8%,排在第三十八位。

 历史上重要的冯姓人物:春秋郑大夫冯简子:战国韩国大将冯亭,孟尝君门下食客,齐国名士冯驩;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宣都侯冯参;东汉武帝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五代时列任五朝首辅的冯道;北宋名臣冯京;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清末名将冯子才,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名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写作思路:首先,我们要去查阅与冯姓相关的历史文献,以便我们能有材料写。其次,我们可以询问历史老师或者当代大家,请求他们的帮忙。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然后开始动手写作。

要点:与冯姓有关的历史文献都是有用的参考文献。

范文如下:

冯姓在中国百家姓中属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至今,英豪辈出。并经历代繁衍,子孙遍布中华大地。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内忧外患,灾害频繁,百姓历尽沧桑,以至家乘散失,祖武断踪,不少人不知先辈的由来。

冯氏虽有其显赫的历史,但流传下来的族谱也不详不尽,而且版本甚多,说法不一。现只能根据一些资料整理简略介绍,也不一定准确。谬误之处祈望读者指正。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名斯,也是毕万的后代。魏斯之子魏启字长卿,封于冯(河南省荥阳县西),故魏长卿的子孙也姓冯。其世家大族居杜城。因此,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就分为始平、杜城两大世系。

扩展资料: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冯姓

冯姓的来历:汉族冯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1、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2、冯唐: 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3、冯异: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

4、冯跋:冯跋为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

慕容熙在位时为政暴虐,且冯跋与其弟冯素弗先前曾因事获罪于其,因此慕容熙有杀冯跋兄弟之意,冯跋兄弟遂逃匿深山。

5、冯玉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

-冯京

-冯唐

-冯异

-冯跋

-冯玉祥

1、河南安阳世系字辈:先祖,冯邦堂;字辈是:天,上,国,玉,昌,三,大,日,文,明,际,田,元,林,景,成,华,绪,宪,治,振,作,兴,生。

2、山东金乡迁到河南的一支派系:、振、书、玉、彦、明、显。

3、江苏:德可廷来,文恒正之,复述宗绍,斯守古训,鸿程大业,伯仲同仁。

扩展资料:

冯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颍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冯氏族谱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

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扩展资料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冯姓

冯氏之所以想要自尽,是因为拓跋濬的突然离世对冯氏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冯氏伤心之下才有了轻生的念头。提起北魏时期的冯氏可能大家都不怎么熟悉,但其实她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她历经三朝,辅佐新君,为北魏的稳定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女人,曾经差点自杀身亡,至于其中缘由,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说一说。

冯氏是北燕皇族出身,身份高贵,但在高贵的身份随着北燕的消失也烟消云散,很多皇室族人都惨遭杀害,由于冯氏年纪小所以逃过一劫,被充入宫廷成为了奴婢,幸好冯氏的姑姑是宫里的昭仪,平日对她多有照顾,冯氏才能平安的长大,并且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那便是皇子拓跋濬选妃。

在冯昭仪的帮助下冯氏成为了拓跋濬身边的一位贵人,虽然冯氏有着前朝皇族的血脉,但拓跋濬丝毫不在意,反而非常信任和尊重她,拓跋濬的体贴温柔让冯贵人感激涕零,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稳固,在拓跋濬登基之后,冯贵人不出意外的成为了皇后。成为皇后的冯氏谨守规矩,从不仗着拓跋濬的宠爱胡作非为,无论是对太子还是其她嫔妃,冯氏都尽其所能的照顾,即便太子并不是她亲生,但依然耐心教导他,这一切让拓跋濬更加喜爱她,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冯氏。

如果日子一直这样过下去,两个人肯定能白头到老,但天有不测风云,拓跋濬突然生病去世了,这让冯氏痛心不已,相伴一生的人突然撒手离开这是一种怎样的锥心之痛。冯氏强打精神料理拓跋濬的后世,在葬礼的最后一天按照规矩,要将死者生前的衣物烧毁,就在大火熊熊燃烧的时候,冯氏突然跳进了火海企图自尽,还在被下人及时救了出来,但是对于冯氏来说,自己虽然活着但是心已经死了。

冯姓的来源和历史是:

冯姓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冯姓的迁徙:

冯姓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

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

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1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