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

论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第1张

论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苗族吴道毅 内容提要:杨盛龙是新时期土家族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湘西民族风情散文集中描 绘湘西民族地域风情,不仅展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独特民族地域生活风貌,而且较为 深刻地揭示了湘 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 关键词:扬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对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散 面,将读者带进一个千姿百态而又魅力无限的 文创作的湘西籍土家族作家杨盛龙来说,他的 民族风情大观园。 湘西民族风情散文越来越显 示出他的创作个性 对湘西神奇、美丽的地域风光的泼墨式描 与文学成就。像他的《山乡小桥》、《出山集》、 绘。是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的一个重要内 《杨柳依依》、《西湘记忆》等散文集以及《雨中金 容。杨盛龙用他手中那支生花的妙笔,饱蘸深 鞭溪》等大量单篇系列化散文作品,均以描写湘 情地描绘与赞美着家乡美丽的一山一水、一草 西民族地域风情、揭示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独 一木、一花一石。《走出武陵山》在召唤山里人 特民族文化精神为指归,显示出浓厚的民族地 走出“封闭之境”的同时,又从大女b 着墨描写“土 域特色与较为独特的民俗学、民族学或文化学 家族聚居区”——湘西武陵山的独特地形地 意义,因此受到文坛广泛关注与积极肯定。

本 貌,展现其“西邻云贵高原,北接巫山长江”的地 文尝试对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的主题或文 理格局与“风景美丽、民风古朴”的自然风貌,使 化蕴含作些粗浅分析。 人不由得再次联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 “世外桃源”般的“武陵”世界。《酉水是酒》、《酉 一、神奇美丽的湘西地域风光 水空漾》两文均描写作者故乡的母亲河——酉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湘西的神奇,不 水(古代五溪之一即酉溪)的奇险美丽:虽“窄险 仅在于它居于我国内陆西部山区的独特地理位 滩多”却风光奇丽,不是青山“逶迤”,便是绿水 置与地形地貌,以及武陵山、酉水、沅江、张家 “蜿约”。使山外之人油然而生对湘鄂西边界大 界、猛洞河等奇美的自然山水,更在于她的土地 山深处独特自然风光的神往之情。昏 上自古以来生活着勇武、刚烈、智慧、勤劳的土家界》和《雨中金鞭溪》更是向读者展示了 湘西 家族、苗族人民,特别是他们在历史生活中创造 风景明珠张家界的美丽丰采:荟萃湘西山 的独特而刚健的民族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精华。以幽美、奇特的山水风景吸引海内 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就是一幅幅湘西民族人,诸如“孤标直耸,气冠群山”的金鞭岩、 地域风情与生活的奇异画卷。

怀着对故乡人民深邃”的金鞭溪、“脚下云涌雾漫”、“群峰 的深厚感情,杨盛龙将散文的笔触深入到湘西现”的黄石寨,还有漫山遍野的花草树 木、四时 民族地域生活特别是土家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 变幻,都充满了张家界作为自然风景 区的无穷 06STUDIES ETHNICLITERATURE 万方数据 魅力,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足以使湘 想。诸如此类的动人景观,还有《碾房奏呜曲》 西各族人民引以为自豪。此外,《望天门》、《洗 车码头》、《捞车七色光》、《水沙坪记》、《到吉首及“甩飞槌”、“油榨捶击声‘咣’、‘咣’作响”的油 去》等文无不以动人的描绘展示出作者家乡或 榨或油房,《水乡游牧》所写的湘西作为江南水 湘西首府——吉首等地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 乡的独特风景——流动“鸭篷”,《草摞树》中所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奇特的印象。 以炽热的情感对湘西众多独特人文景观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还以审美的目光 进行描写,是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展示民 或赞赏的口吻专门写到不少湘 特的民族地 族地域风情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湘西美丽、神 方风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生活情景。作为民 奇的自然山水中间,还点缀着许许多多具有民 族地区,生漆、汕桐等许多湘西民族地方风物也 族特色、凝结着湘西少数民族智慧与汗水的人 深具特色,由此吸引了杨盛龙艺术探寻的目光。

文景观,二者互为辉映。土家族、苗族建筑别致 《生漆黑又亮》称颂湘西以及鄂西“最具特色”、 的吊脚楼、用大青石铺就的“石板路”、曾用以灌 并享有“涂料之王”美称的一种“农副土特产 溉与碾米的水车与碾房等等,既凸现了湘西地 品”——生漆,一方面描述了“海拔千米左右,潮 区浓郁的民族地域生活气息,也在山水之外为 湿多雨”的湘鄂西为生漆提供的良好生长环境 湘西地区增添了新的景色或景点。更有意思的 与生漆“照见美人头”、“享誉国内外”的优良品 是,它们在杨盛龙的童年或青少年生活中留下 质,一方面则描写了“一棵棵漆树的斜口子悄悄 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也因此成为杨盛龙湘 嘀嗒着,一只只蚌壳渐渐盛满乌金汁液”的漆园 西民族风情散文可贵的创作素材与热切讴歌的 丰收图景与当地农民“靠发展生漆脱贫致富”的 对象。《深山吊脚楼》是对湘西土家族或苗族干 喜悦情景,显示出湘鄂西作为“全国生漆重点产 栏式建筑——吊脚楼的工笔描绘。“吊脚楼”不 区”的自然与经济优势。《故乡的油桐》则盛赞 仅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地形地势的选择, 湘西“土特产出口大宗”的桐油,既描写了油桐 而且结构精致,“廊中九柱倚立,横梁对穿,楼台 树“满山满岭”、“三月开花遍山皆白,盛夏绿叶 空悬,曲廊环绕木楼,曲廊外一排木柱悬吊空 铺天盖地,秋后桐果挂满枝头”等迷人景象,同 中”。

因以得名,更兼转角处的设计精巧、檐牙或 时说明湘西桐油作为上等涂料所具有的“附着 栏杆处“雕花”等工艺的精妙,呈现着湘西土家 力强、干燥快、光泽好”等优良特性,展示了湘硒 族、苗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美学 作为“金色桐油之乡”的独特魅力。其他如《故 风格。而“临水的吊脚楼礼让街面,半截楼廊一 乡滋味》中所写的湘西特色菜肴——酸菜、泡辣 排柱子吊在水面上方”,或者“弯弯扭扭吊脚楼, 子、糟辣子、龙山大头菜、腌(腊)猪肉,《自来蜜》 临水沿岸蛇行一路,跨临水上,倒映水中”,则常 中所写的土产自来蜜,《酸甜记忆》中所写的湘 常构成了湘西土家族、苗族日常生活中一道道 西野果——龙船泡、八月瓜、救兵粮,《岁月磨 美丽风景。《石板路》描述“多年前老辈们一呼 合》中所写的“合渣”,《采采石耳》中所写的湘西 百应,开山运石”造就的“家乡的石板路”,它们 山珍——石耳,《雨后》中所写的地木耳,《陈年 或是“跃身上山,将光滑的壕沟、坡路砌成石级, 大木》中所写的“楠木”、《油茶飘香》中所写的油 一步一摇,晃进山林深处”,并“设置”有“休息的 茶等等,都带有湘 特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情 台地”与“停放背篓的台坎”;或是“进到楼丛 趣,并在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中展示出特 里”.延伸到“沿街的辅面”,路途偶有“长宽不过 有的审美价值。

丈余”的小石拱桥连接,天长El 久,被行人“踩磨 “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不论何处,他们的 得”“光溜溜”.从而印证了湘西土家人的历史岁 生活方式中,总包含着他们和地域基础之间的 月,也凝聚了他们集体劳动的汗水与对生活梦 一种必然的关系。”叫就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 STUDIES oF:E'i。HNIC L{TERA TURE 107 万方数据 民族文学弼}究200d.2 文来说,其对湘西地域风光的描绘既展示了湘 举行上梁仪式,在“锣鼓喧天鞭炮响”的气氛中 西自然山水的美丽、神奇及天然魅力,更在很大 唱上梁歌。他们或“一步一歌”,边“攀木梯上房 程度上展示了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及民族文化与 梁”边唱,或“对坐梁头,吃肉饮酒对唱”,然后 地域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也成为了他揭 “将小圆饼似的梁粑粑从屋梁上抛下来”,以表 示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 达对主人的贺禧与祝愿,同时穿插历史知识, “唱梁粑粑的来历、生产活动等”。对他们来说, 二、斑澜多姿的民族生活风习 这种上梁仪式既是“一场喜庆热闹的聚会”,也 美丽的自然山水与独特地域风光构戚了湘 是“交流感情、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

《火塘》 西的一大特色或魅力所在。但与之媲美的还有 以“火塘”为中心线索,仔细地介绍了“高寒潮 湘 特的民族生活习俗。作为土家族、苗族 湿”湘西山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土家人围着火 等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湘西又洋溢着 塘“做饭吃饭和烤火取暖”的生活习惯。对这里 十分浓厚的民族生活风习与文化风习。像土家 的少数民族来说,火塘除了是“一家人饮食起居 族的火塘、山歌、哭嫁歌、摆手舞、跳丧舞或闹 的中心”之外,更是传递亲情、传承各种知识、播 丧、薅草锣鼓、牛王节、上梁歌、茅古斯舞、八宝 种友谊的媒介。无论是平时的一家人围炉夜 铜铃舞、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苗族的芦笙 话,还是各家各户年终的围着火塘守岁,抑或是 舞、猴儿鼓舞等等,不仅与湘西美丽地域风光一 谁家遇有红白喜事时的亲朋好友围着火塘齐聚 样散发出迷人的色彩,而且内容独特、姿态万 一堂,火塘都为他们的生活营造着“温馨”、“欢 千。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在描绘湘西民族 乐”乃至“神圣”的气氛 地域风光的同时,同样 以精彩而浓重的笔墨多 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的大量篇目广泛 侧面、立体式展现了湘西民族地区独特而姿态 地描写了湘西少数民族千姿百态的文化习俗或 纷呈的民族地域生活风习与文化生活风习。

文化生活习俗,向读者展示出湘西人丰富多彩、 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中的不少篇什大 趣味横生的乡村文化生活场景。《歌舞集散地》 量地描写了湘西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俗,展示 首先从总体性角度描述了湘西“土家族山乡”作 了湘西土家、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或吃、穿、 为“歌舞集散地”的民族特点——“男女老幼都 住、行、生、老、病、养等各方面独特的生活习惯。 爱唱歌,人人会唱,逢人便唱,逢事必唱。路遇 《白云深处锣鼓声》、《六月的太阳》均一方面展 对山歌,修新房唱上梁歌,挖土薅草唱挖土锣鼓 示了湘西土家人炎炎夏日里时兴“薅草锣 歌,驾船运岩石唱号子,小儿唱童谣,恋爱唱情 鼓”——“几十人、百余人列阵薅草,两人在阵前 歌,出嫁唱哭嫁歌,结婚唱婚礼词,祝贺生日唱 敲锣打鼓对唱,助兴鼓劲”的生活习俗,一方面 祝寿歌,悼念唱丧歌,祭祀唱神歌。遍地是歌, 则盛赞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品质。 终身与歌相伴”,继而着力描绘了土家“摆手舞” 《梯田弯弯》所写的则是湘西土家人插秧时节劳 粗犷、优美的造形姿态,以及龙山县马蹄寨等举 动对歌的热闹场面:男男女女特别是青年男女 行万人摆手舞活动、“歌舞之乡歌舞如潮”的盛 以“弯弯梯田”作背景,将劳动比赛与唱歌比赛 况,使读者从土家“摆手舞”中看到了土家人刚 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一边插秧,一边对唱“弯弯 烈勇武的民族个性以及生产生活、历史迁徙与 梯田弯上天”或“大田栽秧蔸对蔸”的山歌, 历史发展的某些图景。

《歌婚》则描写湘西土家 满怀,斗志昂扬,在栽插丰收秧苗的同时,也播 人“无婚不歌,无歌不婚”、别有情趣的生话习 种了爱情、友谊与喜悦。《建房喜庆》写湘西土 俗。婚姻是土家人“一生中最富有情趣的大 家人视建房为百年大计,一旦修建新房,不仅有 事”,但同时也是与唱歌联系在一起的。土家 “去别人家的山林里专门‘偷’砍一根”新屋粱木 “未婚青年男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结识.自由 的习俗,而且亲友齐来庆贺,并由歌师或掌墨师 选择对象”,而且“以唱歌、吹木叶表白爱情”。 08STUDIES ETHNICLITERATURE 万方数据 “二人有了真心意,冷水泡茶漫漫浓”更是他们 别林斯基指出:民族风俗或习俗“构成着一 的心底歌声。而在结婚之际,土家姑娘则运用 个民族的面貌”(:i)。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 唱“哭嫁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或向 俗习惯不仅标志着他们各自独特的生存与生活 爹娘“诉说离别之情”,“叙说父母养育之恩”,或 样态,而且反映着他们各自独特的心理、情感世 “追述姐妹们”姐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或对“可 界与民族性格气质。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 敬可憎、该谢又该骂的”媒人进行“斥骂”,既在 对湘西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风俗或文 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土家“女性对母权荣耀过去 化风俗的立体式描画,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湘 的眷恋”,同时也“显示”出“新嫁娘能编会唱的 西少数民族物质、精神生活的具体风貌,又探视 聪明才智” 一总之,在“歌如潮水,此起彼伏” 了他们在生产、生活、思想、心理、情感等各个方 的湘西民族地区,山歌或民歌不仅是土家人婚 面的基本特质,由此也产生出较为浓厚的民俗 姻、情感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 学及民族文化学内涵。

聪慧心灵、乐观、开朗的民族情绪以及自由的文 三、刚健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 化精神 杨盛龙还有一些散文则描写了湘西民族地 作为富于理性思索并立志于为本地民族代 区一些富于时代感的新型生活风习,热情讴歌 言的作家,杨盛龙创作湘西民族风情散文,除了 了湘西边地民族儿女团结友爱的时代新风尚。 由衷地赞美湘西美丽动人的民族地域风光与民 《龙山来凤》一文就是其中的代表。龙山、来凤 族生活风习之外,更是透过民族生存背景与民 分属湖南、湖北两省,但两县县城仅相距七公 族生活风习的表层.高度自觉地挖掘出湘西少 里,县城距离之近在全国可谓绝无仅有。更特 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展示湘西少数民 别的是,两县“同为土家族聚居区,语言服饰相 族刚健、独特的民族集体性格。这一点,正是杨 同,风土民情无别,同饮一酉水,一起摆手,彻夜 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的根本旨趣所在。从这 对歌,喝油茶打糍粑,哭嫁跳丧”,自古就是情同 个意义上说,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具有某 手足的民族兄弟县份;“两县人往来串门走亲 种程度的民族文化散文色彩。 戚,通婚结亲 家,节庆酒酣,赶集交换,情趣充 “文明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 溢”,有着亲上加亲的关系。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 中降生的。”对湘西土家族、苗族来说,武陵山 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的历史年代,两县 区美丽奇险的自然风光既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 各族人民则又谱写了一曲血团结友爱的新歌。 供了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为他们的生产、 文化方面,“各自的省里、卅I 里来了歌舞剧团,这 生活斗争造成了艰苦卓绝的生存背景。换言 县演了.必得过河演几场。**公司拨来新影 之,山高水险、交通不便乃至土地贫瘠等自然生 片,对河县城也得轮流转到。”金融方面,“两县 活环境给湘西少数民族提出了严峻的生存挑 实行省际间同城结算,直接投送,调剂余缺,促 战。事实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他们不仅经受 进经济发展。”在具体的经济建设方面,两县边 了大自然或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而且在这种 区人民更是“急难相助”、“并肩携手”,走共同富 艰难生存环境中锤炼出了强悍的民族个性,创 裕之路。来凤县为龙山紧急调运三万斤农药以 造了本民族的独特文明。在对湘西自然风光或 解对方百万亩水稻特大虫灾的“燃眉之急”,龙 民族风情的描绘中,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 山县则迅速派出“特种技术队伍”到来凤帮助解 实际上隐含了对湘西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生存方 决近四百亩特种杂交水稻制种田“父本”与“母 式的描写,同时也展现着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 本”不能相遇的问题。

龙风呈祥,比翼齐飞,真 与艰苦生存环境作坚决斗争的独特生存图景以 可谓一曲湘、鄂边境土家、苗、汉民族团结的颂 及他们在艰苦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强悍民族个 歌,是新时代新型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 性。《酉水是酒》中的“酉水船工”,由于时刻面 STUDIES FHNICi,lTERAqURE 109 万方数据 临“水急暗礁多、峡谷里巨浪拍岸”、“巨浪碎 种庄稼也只能是“旱粮”,但他们却在新的时代 船”、“漩涡吞舟”的危险,既要在顺水行船时“机 受到现代文明的启发,坚持“人可以改造地”,不 智骁勇,浪狂舵稳,两把大桡拨乾坤”,又要在行 仅“硬是在石山上劈开岩壁凿出平台”,修建了 上水船时经历“艰辛”的“拉纤”——“一步步蹬 “一条玉带绕山转”式的公路,而且“家家户户 在乱石窠中、艰险栈道上,石板蹬出灯盏窝,脚 上阵,炸石开田”.“兴修水利”设施,破天荒地 蹬手爬”,以致“幽深的河道顺着纤索搭带深深 “实现了一人一亩水稻田”,“沉甸甸地收获了水 地勒进肩膀里”,其艰难困苦可见一斑。尽管如 稻,碾出了自产的大米”,以致世代“抠岩窠讨生 此,酉水船工时刻展现的却是“临行一碗苞谷 活”的时代就此宣告终结,生产、生活发生了翻 烧,满嘴飞火,浑身是胆酒里行”的神威;而在他 天覆地的变化。

支配他们的精神支柱正是改造 自然的大无畏精神与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理工号子里,回荡着的无疑又是山里少数民族自 想。《捞车河七色光》在描写酉水支流——捞车 信、勇敢的民魂。《峰回路转锅罗圈》中,面对山 河两岸秀美风光的同时介绍河边叶家寨土家妇 高路陡、山大路远的生活环境,“锅罗圈”大山里 女的织锦生活及西兰卡普传说,实际上却写出 的土家人往往需要“一条扁担,左肩换右肩,翻 了土家族妇女的心灵手巧以及她们对生括美、 山越岭,上天梯,下河码头。挑一担土特山货, 艺术美的追求。叶家寨的“西兰卡普”(土家织 换一点油盐布帛”,虽然时时被重担“压得鸡胸 锦)“蜚声海内外”.同时也是一项“有两千年历 驼背,腰弯腿短”,却又“这么世代与山搏斗着, 史的传统工艺老家业”,数百户人家不仅“家家 与路搏斗着”,并在“挑不完的铁扁担”中,练就 有织机”,而且“姑娘、媳妇几乎全会织锦”。日 了一身“压不断的铁肩膀”式的强健体魄与坚韧 日响起的古老机杼声成为她们生活中一种美妙 品性。而在《托权》中杨盛龙简介,用来协助负重的托权不 乐曲。她们中的最杰出代表、84 仅是湘西土家、苗族人“扛抬重物时不可缺少的人更是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劳动工具”,而且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一道常见的 太阳在捞车河边洒下了动人的七色阳光,河边 风景。每当负重时,他们不是用它分担肩上的 的土家妇女、姑娘则用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 重量,就是用它作为行走山路或湿滑路的拐杖, 手编织起生活的七彩画图。“西兰卡普”这一土 总是与它为伴。而当“多少代人的千万根托杈 家民族艺术的奇葩,便是她们生活智慧、热情、 磨砺得亮闪闪”之后,或是“陡峭的坡路”被铺成 信念的结晶。 “石板台阶”,或是“沆沆洼洼的泥 泞路”被“铺成 杨盛龙的不少湘西民族风情散文还特别揭 而赏心悦目的石板路”,或是河谷溪流上示了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斗 “筑起一座座石拱桥”,或是架设起通往美好明 争中所形成的刚健、豪放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民 天的现代供电与通讯线路 托权托起了重 族性格特质。《湘西人的讲“逮头”》称得上湘西 物,也托起了生活;托着湘西大山的艰辛,也托 少数民族强悍、豪放集体性格的直接画像。 起了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是湘西人吃苦耐劳、 “逮”(读“dai”,上声)是湘西少数民族地方语言 用辛勤劳动和汗水创造生活幸福精神的象征。 的一个替代字,属于动词词性,笼统而言包括 杨盛龙湘西民族风情散文在描绘湘西少数 “行动”或“动作”的意思。

湘西人不仅称“吃饭” 民族独特生存方式与强悍精神的同时,也展示 为“逮饭”,“喝水、饮酒、抽烟等都说‘逮”’,而且 着他们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种地、犁田、考学、升官乃至骂人都说“造”,以至 歌颂了他们智慧、善良、纯朴的心灵美与人性 于“湘西人说话口不离‘逮”’,“讲‘逮头”或“爱 美。《屋脊界》中的居住在高山之巅的“屋脊界 讲‘逮’,不管什么都要‘遣’几下”成为他们的一 人”出于本地“石山重石山,缺水少土”,因而“种 种处事方式或文化习俗。然而,在这一文化习 地不叫种地,叫抠岩窠”,石头缝里的窄土中能 俗背后杨盛龙简介,却隐藏着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ETHNICLITERATURE 万方数据 论杨盛龙妇西民族风情散文 湘西人讲“逮头”,显示着不服输的“狠”劲与拚 对待老人的正常亡故,把生死当作自然规律看 劲,透示着“蛮气”与豪气,充溢着男儿的血性精 待。他们既不会因为老人的去世或人的死亡陷 神。因为这种“讲‘逮头”’的精神,湘西人才在 入悲伤而不能自拔,更不会陷入生活或人生价 历史上书写着自己的神话——明代由湘西土家 值观念的文化虚无主义。他们的跳丧或闹丧既 人组成的一支平倭军队才那么英勇善战,以致 是“以奔放的形式表达对死者的颂扬”,同时也 荣膺“东南第一战功”;“湘西人的突出代表”、 “反映了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从而凸显 “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从一个草莽汉子成 出一种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豁达、乐观的民 为共和国元帅”;20 岁的苗族人沈从文才无畏 族精神气质。

地走出大山,成就一番文学事业, “成为中国为 数不多的世界级作家”。诚如作者在文中所说: 注释: “湘西人的讲‘逮头’,实际上就是一种强悍性 [法]阿德芒戒:《人文地理学问题》.第9—10 页,商务印 书馆1999 年版。 格,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是“湘西人粗 [饿]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译,第25 页,安徽文艺 犷,强悍,正直,豪爽”独特民族性格的具体缩 出版杜1996版。 影。《沅湘神歌》、《丧歌唱人生》更是通过土家 (英]阿诺德汤固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第 族独特丧俗——跳丧或闹丧的描写,挖掘出土 10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家人独特的民 族文化精神。土家人以喜庆气氛 【责任编辑:周翔】 《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出版 由日本学者百田弥荣子著,范禹译,民族出 就是以人类起源神话作为主体的,而这个主体 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中国传承曼荼罗 的核心,又是围绕“公鸡雷神”来结构的。关于 ——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一书是以冶炼神“公 鸡的传说、也是由“塔顶上的鸡”、“站在树梢上 鸡雷神”为核心构成的曼荼罗世界,作者曾在中 的鸡”、“戴在头顶上的鸡”、“河姆渡遗址中的 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田 鸡”、“鸡与求子降生”、“鸡与年画和剪纸”,而最 野调查。

此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关于动物 后才是“鸡的传说”,而关于鸡神、鸡的神奇力量 的神话传说,并将中国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及 也是其中之一,而不谈及其众多的异文。而作 中国与日本的神话传说进行研究比较,再现了 为雷神,他心中所想无非是要在这世上创造人 中国各民族神话传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画 烟、繁衍后代。而在与“公鸡雷神”关系的远近 卷。与其他的民俗学研究著作相比,此书的最 和情节的浓淡上,如老鼠和猴子、狗、马、牛、青 大特点在于有近百幅精美的插图,使全书图文 蛙、蜈蚣这些神,占有的情节和那些大情节之 并茂,生动阐释了中国神话传说的斑斓多彩和 间,也都保持着一定规律的互换关系。在这样 博大精深,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参考价值。 的传说中,“公鸡雷神”拥有了支配的能量,并向 曼荼罗的世界是可以从一个方面就能了解 外辐射着一定意义的哲学思考,由此而固定下 ETHNICLITERA rUR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58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