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检察人员”称作“检察干警”?

为什么将“检察人员”称作“检察干警”?,第1张

检察人员不应称作“干警” 应规范使用称谓

当今,许多有关检察机关、检察人员的新闻报道及文件中,称呼检察官的词语仍在沿用“干警”一词,一些地方还笼统地将检察官都称为“干警”,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用词用语的不规范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亟需规范更正。

检察官称谓的来源

据笔者调研,我国检察官的称谓最早见于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国家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并对人民检察院的职权、组织、活动原则和行使职权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据此,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在这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就称呼“检察官”。当时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虽然采用了“检察官”名称,但是“干警”仍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范性文件和司法实践中广泛使用。

“干警”称谓有强烈倾向性

长期以来,检察官在我国都是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形象而出现的。“干警”一词,不仅现在一些检察官在相互使用,即使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各类书面文件中,也屡见不鲜。

“干警”一词,本源有二:一为来源于公安机关,是公安干部与警察的统称;二为来源于政法干警的统称,是民政干部、公检法的干部与警察的合称。

“干警”一词用到检察官身上,可以牵强地理解为干部和法警的统称,但这中间,却找不到检察官的影子,根本无法反映检察官的本质特征。而且“干警”称谓,军警化色彩浓厚,有着极强烈的倾向性,与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法律地位根本不相对应,而且“干警”中,既包括检察院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包括法警中的警官,这种多年沿袭下来的范畴其实含义混乱。因此,“干警”一词根本不适用于描述检察官。

称检察官为“干警”不利于公正执法

检察官的“干警”称谓,抹杀了检察官工作的特殊性,无法给检察官一个公正的准确定位,也从概念上使检察官无法找到自身的明确坐标,进而容易使其失去应有的公平与公正。

赋予检察官“干警”的称号,还体现在抹杀了检察机关、检察官的司法属性,把检察机关、检察官当作行政人员对待的思想。因为我国的“干部”就是约定俗成的对公务行政人员的称呼,可是如果检察官同时也是“干警”,检察官无疑也成为行政机构中的一员了,这样一来,检察官和法官都是“干警”,成了一家人,难以避免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群众就会出现不明白、不理解、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偏袒、倾向由法官和检察官组成的控方的现象发生,由此所办理的案件也无法保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而在行政诉讼中,如果检察官作为行政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身份出现的话,那么他就有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之嫌,其审判结论的公正性同样令人怀疑。

尽管我们不能简单从检察官的“干警”称谓上推断出我国的检察官独立性不强,但这种称谓还是会影响人们对检察官角色的理解及定位。同样的,在法院系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检察官的称谓将日趋规范

可喜的是,大家逐步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检察干警”的称谓逐渐为“检察人员”所取代,检察用词将逐步走向规范。

笔者发现,在今年初肖杨院长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已经没有出现 “干警”一词。在最近几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检察“干警”的称谓也在减少,而“检察人员”的称呼在增多,特别是今年以来,高检院贾春旺检察长所作的多次讲话中,均未使用“检察干警”一词,而是一律使用“检察人员”。

在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高检院政治部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一书中间,凡涉及的称呼均为“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也没有出现“检察干警”词句(如:97页第二段、153页第二、四段)。

例一, 2006年2月24日,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检察人员”一词11次,而没有使用“检察干警”一词。

例二,2006年4月26日,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检察人员”一词18次,而没有使用“检察干警”一词。

我们相信检察机关通过连续多年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这一不规范现象将越来越少,最终将逐步走向规范。

用语建议

1、将“检察干警”称作“检察人员”或“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等;

2、区分不同场合将“检察干警”称作“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官”、“助理检察官”、“法警”、“书记员”等;

3、将“全体检察干警”、“广大检察干警”称作“全体检察人员”、“广大检察人员”等等,以此类推。

以上建议,为即兴思考浅见,难免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勇者无惧安宁结局还不错,和吴惧在一起了。

大结局剧情是:吴惧和安宁正式成为恋人,赵烨磊十分失落。吴惧到墓地看望了林雅雯,他虽然不爱林雅雯,但一直把林雅雯当可爱的妹妹,林雅雯的死将会是他一生的伤痛。赵烨磊借酒浇愁,他的手下兼徒弟,女缉毒警方菲向他表白,却被他拒绝。

安宁和吴惧互相喜欢,他们的接头更像是谈恋爱,是在打情骂俏。所以吴惧破案之后想要带安宁旅游,安宁理解成是变相地表白,并且大方的说了出来。吴惧一直知道安宁的心意,所以他说安宁的眼泪滴进了他的心里,就是对安宁的回应。安宁和吴惧相视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她们确定了关系。

剧集评价

除了呈现真实感,《勇者无惧》作为缉毒剧需要更加烧脑,悬念性更强,同时还要保证叙事不乱,蒋理在剧本的创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该剧以吴惧为主线,多支线并进,人物多、故事多,但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都能环环相扣,有反转,有铺垫,情节和细节的把控恰到好处。

此外剧中呈现出的人性力量,也是导演极重视的一点。形象丰富有血有肉,让英雄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干瘪形象,而是通过贴近生活的呈现,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更加真实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情,让观众对于缉毒干警、对于禁毒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没有影响。警察不管是诉讼离婚还是协议离婚,都和公安局没有关系。诉讼离婚,当事人应该直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判决离婚。协议离婚,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离婚协议,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登记即可。

青年干警如何立德立志立功立言 三峡坝区检察院 夏祥军 毛泽东同志曾说,“青少年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寄予了殷切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检察干警,如何成长成才,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如何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值得深思。本文仅从立德、立志、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与青年干警共勉。 一、立德、立志、立功、立言的内涵 “德”:《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心意、信念。笔者认为,所谓“德育”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所谓“立德”就是要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检察干警,“立德”除了树立一般公民“德”的标准外,还应树立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意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志”:《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意向、志向。古人云:诗以言志,即是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笔者认为,所谓“志向”即是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志向。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并以此作为最远大的志向。从个人来说,志向主要通过选择职业来体现,个人应选择社会需要的、最能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作为志向,并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奋斗。作为检察干警,“立志”就是要树立为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而奋斗终身的远大志向。 “功”:《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劳绩,成绩;成就,成效;本领,能耐。笔者认为,所谓“功臣”就是对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所谓“立功”就是要作出一定的成绩,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作为检察干警,“立功”就是要在从事法律监督工作中甘于贡献自己的力量,敢于做出突出的成绩,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社会认可。 “言”:《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讲、说;说的话。俗话说,言为心声,即是指通过人的语言能看出其所思所想。所谓“誓言”就是人们宣誓时说的话。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立言”就是立下自己的誓言。笔者认为,“立言”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说自己该说的“话”,二是要写自己应写的“字”(文字成果),三是要立自己该立的“誓”(誓言)。作为检察干警,就是要为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说话”,就是要为检察改革创新发展“写字”,就是要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立誓”。 二、立德、立志、立功、立言的关系 立德是成才的根本。俗话说,万事“德”为先,没有美好的品德,不可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相反,若品行不端,其“才能”愈高对社会的危害愈大。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具有这样的大“德”,小平同志毕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而奋斗,得到人民万世景仰。作为检察干警,只有树立维护法律尊严,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德”,才能在检察工作中有所作为。 立志是成才的前提。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没有远大的志向,就如黑暗中没有明灯一样,永远找不到方向,也就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周恩来同志早年读书时就立下了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怀着这样的大志,恩来同志为中华的崛起奉献了毕生的心血,成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人民的好总理。作为检察干警,就是要敢于立下为检察事业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立言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一部《论语》,让孔子的言论流传两千年而不衰,可见立言的威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立言”,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无数***人看到了希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让全体***人清醒了头脑。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伟大智慧凝于“言”中,为世界人民所称颂。作为检察干警,就是要敢于为促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立下誓言、书于直言。 立功是成才的体现。清朝洪仁轩有句名言:一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充分说明了立功的重要。记得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事迹感染了几代热血青年。作为检察干警,就是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敢于为检察事业奉献心血、立下功勋。 三、青年干警如何立德、立志、立功、立言 (一)立德 1、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说到底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青年检察干警,要时常自查自己的宗旨观念牢不牢,是不是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不是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检察工作中,要时常自省自己的执法活动是不是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不是依法维护了百姓的合法权益,是不是为检察机关的形象增了光添了彩。 2、恪守职业道德。作为青年检察干警,始终要做到忠诚、公正、清廉、严明,这是做好检察工作的道德底线。“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人民检察事业;“公正”就是要崇尚法治、客观求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清廉”就是要遵守法纪、淡薄名利,克己奉公、不循私情、清正廉洁,自尊自重、接受监督;“严明”就是要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敢于监督、刚正不阿,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 (二)立志 1、建立个人愿景。个人愿景是自己心中愿望的景象,是团队愿景、组织愿景的基础。我们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青年检察干警,就是要在实现在一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时时添砖加瓦,处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确立短期目标。有了愿景,还要分阶段地制定短期目标,通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来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愿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都需要有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有了时时去拼搏的动力,才能使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去挑战困难,从而赢得成功。 (三)立功 1、做好本职工作。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耐得住寂寞,甘于立足岗位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作为青年检察干警,应该具有三种精神,一是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二是克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三是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有了这三点,就一定能作出工作成绩,就一定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肯定。 2、敢于工作创新。一个人要成功,还要有敢于攻坚、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气魄。作为青年检察干警,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解放思想。要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瓶颈,突破畏难畏险的思想观念,坚持用宽广的思路、开阔的胸襟,大胆地吸纳一切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办法,真正实现思想上质的飞跃。二是提高学习力。创新的根源在于学习,知识的竞争,根本上讲是创新的竞争,而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又是学习力的竞争。三是钻研工作难题。勇于面对工作难点,逼着自己想新招、出奇意,花功夫、下力气,不破难题不罢休。只要有创新就是一种成功。 (四)立言 1、为百姓权益直言。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作为检察干警,就要努力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对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廉的现象和行为,要敢于直言、敢于监督,特别是对涉及侵犯百姓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决不能不闻不问,而要严格依法追究,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法律监督的实惠。 2、为检察工作献言。当前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检察干警,有责任有义务为改革尽一分力。青年干警思想更解放,思维更活跃,更应该沉下心来,主动调研,积极献言献计献策,为改革创新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若能结合办案实践,深入理论调研,为检察改革创新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是检察改革的功臣。 3、立下奉献誓言。作为检察干警,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甘于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作为青年检察干警,更应该抵御“物欲横流”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增强检察官的职业荣誉感,树立检察事业是党和人民赋予检察官的神圣使命的自豪感,立足本职,踏实工作,为检察事业奉献终身。

《他是谁》大结局中,真凶受到应有的制裁,只是结局跟我们想的有点不一样。

电视剧播了24集,每天我们都在跟着剧情猜测谁是八八案割喉真凶。有人说聂小雨早知道谁是真凶。也有人说她不知道,如果她知道,她早就报警了,何至于让卫国平背负八年的心理负担?

但事实上,聂小雨的确有办法找到真凶,当初她从凶手身上拽下来一样东西,但她却没有把东西交上去。

看懂她隐藏八年证据的苦衷,也就懂她当初为何要撒谎?

究竟谁是割喉真凶?当年八八案是一人还是两人合伙作案?余爱芹跟八八案有何关联?

在昨晚的大结局中,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团。其中三人的结局让人落泪,两人的结局出人意料,只有一人成为人生赢家。

01

三人结局让人落泪

1聂宝华

聂宝华宠聂小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可是看着结局中聂小雨的回忆,才知道聂宝华对聂小雨的爱有多深。

8年前,聂家父亲生病,因为家境贫寒,聂小雨在夜间去电机厂捡废铁,想卖钱为父亲凑一点医药费,不幸的是,那晚她遇到了割喉恶魔,不仅失去了贞洁,还因此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也就是在那晚之后,宁江市开始有了聂宝华的名字,他想保护妹妹。他不想让妹妹再受欺负。

哥哥保护妹妹不受欺负,这是人之常情。可聂宝华对妹妹的爱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看他半生不婚不育就明白了。

聂宝华一直都没有结婚,他不结婚不是因为他断情绝爱,他难道不想有个家庭有个爱人,有个自己的孩子?事实上聂宝华不结婚跟卫国平的目的相似。

卫国平八年不肯答应聂小雨的感情,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他想找到真凶,为陈山河报仇。

聂宝华跟卫国平一样有自己的坚守,他想保护妹妹。当初聂小雨被侵犯,他跪在父母坟前磕头,一定要抓住割喉者,为妹妹报仇。正因为想保护聂小雨,聂宝华才走上了黑道这条路,但他也明白,干他这行的,随时就会有意外,因为黑道上的敌人太多了,他不结婚是不想让自己有软肋,一旦他有软肋,就有可能受制于人。

他不结婚不要孩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抓,他不想让亲人因为他而痛苦。他怕黑道上的报复,也怕白道上的制裁。他半生不婚不育,是出于这两个考量。

聂宝华知道卫国平和聂小雨都不喜欢他黑道老大的身份,他也想摆脱黑道上的身份,他想做个正当的企业家。而收购电机厂就是他转型必须要做的,所以才会跟赵世杰联手。

当初宝丽要求他杀掉卫国平替她弟弟报仇,聂宝华威胁她,谁要是在收购电机厂这个节骨眼上出乱子,他是不会放过她的。聂宝华对情妇说出这种狠话,可见他有多看重电机厂。

可是,在赵世杰拿聂小雨威胁他要电机厂的股份时,聂宝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为了小雨,可以舍弃一切。

甚至在赵世杰要求他一个人去时,他也依然赴约,最终被炸死在车里。

聂宝华不是个好人,但他是个好哥哥,他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聂小雨。他不在乎自己是什么身份,可因为他的身份,卫国平不肯接受聂小雨,那他就要改换身份,他甚至对聂小雨说,等他做了企业家,就是卫国平配不上他妹妹了。

只可惜,这样的好哥哥却以那样惨烈的方式离开。

其实聂宝华去赴约时已经做好了准备,否则红红不会在他死后把那些存折交给聂小雨,还告诉她,这存折上每一笔钱都是正经生意来的,都很干净。

聂宝华一直都知道妹妹要的是什么,所以他给她的,都是她想要的。聂宝华半生不婚不育是为了聂小雨,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聂小雨,他是一个好哥哥,尽管他做了很多坏事,即便他活着,法律上的制裁他也逃不掉,但他以那样的方式去死,却还是让人震撼。

2 卫国平

卫国平为了陈山河,整整背负八年的心理负担,八年来,他无法安然入睡,他得了神经衰弱,因为陈山河的死,他无法面对聂小雨的感情,八年来,他一边背负着好兄弟的死,一边逃避着心中的爱,这样的挣扎和纠结,让卫国平活得很累。

在剧中,他不止一次捂着胸口,甚至很多人都预言了他的结局会猝死,但幸运的是,他做了手术后好了。

他逃避了聂小雨八年,在终于接受她的感情后,却又因为工作不得不狠心说分手。因为他提分手,聂小雨逼着他在三个小时内赶到高速路口,卫国平以为聂小雨闹脾气使性子,就没搭理。谁知聂小雨却出事了。

聂小雨出事后,卫国平的天塌了。

无数个夜晚,他沿着河边一寸一寸地寻找,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他在河边大喊着聂小雨的名字,他让她站住,这是他们两个特有的暗号,他在一遍遍跟她说他爱她,但他的小雨却再也听不到了。

好在,聂小雨被救,虽然中间有很多坎坷,但幸运的是,他们终于修成成果。

曾经卫国平很爱聂 小雨,但他没办法面对陈山河的死,没办法面对自己的良心,所以他一直逃避。

卫国平这个人设很悲情,他在挫折和痛苦中成长,他在爱情和亲情中挣扎。最终他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结局让人欣慰,也让人落泪。英雄不该孤单,他该有自己倾心相许的爱人。他们该跟普通人一样,有幸福的人生。

3聂小雨

聂小雨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得不半夜偷偷在电机厂捡废品,却遭到性侵,如果不是卫国平及时赶到,她有可能就会被割喉了。

之后,她一年过两次生日,一次是母难日,一次就是卫国平救她的那个日子,她在那个日子缅怀陈山河,感恩卫国平。

因为在危难的时候被卫国平救下,也因为她的所有遭遇都被卫国平看到,更因为卫国平是她哥哥的发小,出于种种原因,聂小雨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卫国平,尽管这爱很苦涩,她却勇敢地追求。八年来,她数次表白,数次被拒。但她依旧不改初心,最终让卫国平接受了她。

在八年前那个夜晚,聂小雨从凶手身上拽下了一枚钥匙。其实如果她把这枚钥匙交上去,或许警方早就找到真凶了,但她没有,如果她把这样东西交上去,那么所有人都会知道她被侵犯的事了。当初做笔录时,她对警方撒谎,说没有被侵犯,卫国平帮着她隐瞒了。

在八十年代,一个女孩的贞洁如果没了,等着她的将会是什么,聂小雨和卫国平都知道。所以,聂小雨撒谎,卫国平没有揭穿,反而帮着隐瞒。

聂小雨把那枚钥匙藏起来,她想永久藏起八年前那个夜晚,更想永远藏起她不堪的遭遇。但是,在抓到真凶后,蒋广善死活不承认杀害了陈山河,没有证据,他又不承认,案件陷入僵局,聂小雨这才决定拿出钥匙。但她也知道,从她交出钥匙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所有人都知道她八年前被性侵的事实,她可以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但她在乎卫国平的想法。所以,她要去云南,既是逃避自己的内心,更是对卫国平的一次试探。

在知道蒋广善承认一切的时候,聂小雨终于问出心里的话,她问卫国平会不会嫌弃她?卫国平伸手揽住聂小雨的肩膀后才回答:从来没有过。

卫国平用行动回答了聂小雨,不管她之前遭遇过什么,他都会一如既往地爱她。

看卫国平和聂小雨的感情让人唏嘘,正常恋爱,对其他人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在他俩身上,恋爱却意味着放弃和挣扎,责任和担当,意味着种种纠结和痛苦,挫折和磨难。但幸好,结局是好的。

02

两人结局让人意外

在开播的这些日子里,大家针对谁是割喉案真凶纷纷猜测,我之前也写过一篇,认为割喉案真凶是校长,事实证明咱猜错了。

割喉案凶手大家都分析过,大家的疑点基本上聚集在这四个人身上。

1校长

我之前也分析过是宁江医学院的校长,他是学医的,才会懂人体的动脉,才会有那么利落的手法一刀割喉。他在卫国平们封校园时一再阻拦,才让人对他怀疑。因为扮演校长的是个老演员,按常理来说,一个老演员是不会在剧中打酱油的,但事实是,校长的确就出现了那一次。而他也的确跟割喉案和任何案子都无关。

2,赵士铎

也有人怀疑过是赵士铎,因为他在那个下雨夜去给蒋广善送钱,之后那个黑色包也出现过多次,最后卫国平还是根据这个黑色包顺藤摸瓜找到了赵士铎。赵士铎有权利,他弟弟赵世杰又是个变态,所以分析是他的可能性也有。但事实是,赵士铎跟割喉案无关,却跟其他案子有关。

3,陈有贵

很多人觉得陈有贵是杀害陈山河的真凶,因为那个晚上,他有意提及凶手有可能在电机厂的某个方向,在倒酒时刚好打雷,他的手抖了,还有他明知道聂宝华兄妹的境况,看到聂宝华捡烂白菜,他还上去给聂宝华一巴掌。这种种所为,都让大家怀疑他是真凶。

但也有很多人说,虎毒还不食子呢。陈有贵再怎么害,也不至于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在大结局中,陈有贵只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他跟任何案子都没有关系。

,4,蒋光善

蒋广善跟凶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是左撇子且有意隐藏。他有八年前赵世杰的把柄。他一个人能打四个人,他在剧中很多反常的地方。

虽然蒋广善有很多疑点,但是就像怀疑校长一样,根据以往的刑侦局来推测,一般不会这么早就把凶手暴露出来。所以,猜测他就是凶手的跟班或者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当年八八案是两人联手作案,一人性侵,一人割喉,其实网友们都猜对了一部分,蒋广善要挟赵世杰的那个把柄,就是赵世杰性侵,蒋广善割喉,但是,只有那一次是这样的。之后都是蒋广善一人所为。

蒋广善是真正的八八案凶手,当年性侵聂小雨的是他,杀害陈山河的也是他,这点倒是出乎意料之外。蒋广善民顽不化,不肯交代,谁都没想到,局长顾卫东几句话就让他崩溃大哭,他没想到,他前半生被人看不起,所以他心生报复做了很多坏事,谁知最后给他温暖的却是公安干警们,顾卫东号召大家为他老婆凑齐了做手术的钱。

剧中赵世杰的结局也让人意外,虽然赵世杰是个坏人,但没人怀疑他是凶手。从他把女孩子迷晕然后在身上扔钱的做法来看,他虽然无耻,但他的确是没想过要伤人性命。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赵世杰是个变态色魔,却没人把他跟割喉案真凶连接到一块。

谁知道,他当初给宁江医学院捐献实验室,他让薛家健迷晕余爱芹,甚至抽余爱芹的血,都是他有意为之。是他跟海外贩卖器官组织有关系。顾卫东严厉警告赵世杰:“不管你身后是谁,他的能量有多大,你们面对的是人民警察。你们有什么手段都可以拿出来,我们会坚决奉陪到底。”

一向和善的顾卫东副局长终于发怒了,任何犯罪分子挑衅法律,人民警察都一定会把他绳之以法。

在大结局中,聂宝华,卫国平,聂小雨的结局让人落泪。蒋广善和赵世杰的结局在意料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只有一个人,成为人生赢家。他就是宋哲。

03

宋哲是人生赢家

当初宋哲和卫国平分别是三队和四队的队长,两人为破案屡次发生小争执。

之后,卫国平被调查,宋哲领着人破案,小汤偷偷给卫国平汇报情况,他知道,还故意让小汤给卫国平捎信,他一定会抓住凶手的。

顾开岩去外地培训回来后,谁都看得出宋哲喜欢顾开岩,但顾开岩却对卫国平情有独钟。之后三人之间也是发生很多有趣的场景。他给顾开岩买了票,本意是想他俩一起去,但顾开岩却拿着票去找卫国平。

宋哲母亲给顾开岩熬的鸡汤,顾开岩却说不饿。

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看得心慌,宋哲这追妻之路是挺艰难且漫长啊。

但是,随着聂小雨被救,聂小雨拿出当年证据,卫国平搂着聂小雨离开。顾开岩终于知道卫国平和聂小雨的感情之深。她也想通了,与其追求一份不属于自己的感情,还不如珍惜身边拥有的。所以她接受了宋哲。

宋哲在独立办案的这段时间也成长很多,又收获了心上人的许可,相比较卫国平和聂小雨虽然两心相许却坎坷不断,宋哲和顾开岩的感情一定会顺利许多。

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感情上又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不是人生赢家是什么?

《他是谁》大结局,交代了真凶,卫国平终于勇敢面对聂小雨的感情。宋哲和顾开岩的感情也开花结果。好人终得好报,坏人受到惩罚。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本就是世间规律。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是如此。遵纪守法,才能安享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53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