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

工农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第1张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1,陈坊仁(1916—1967),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由团转入中国***。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六军副军长、六十八军军长。回国后历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34年11月30日下午,湘江战役中红二师退守黄帝岭,陷于敌人的三面包围之中,双方展开搏杀战。战斗中,四团政委杨成武率部跨越公路时被子弹击中,血流不止、不得动弹。几次上前营救的战士连连负伤。

敌人如狼似虎般地扑过来,情况十分危急。五连指导员陈坊仁一边顺势阻击敌人,一边与副营长黄霖一起冲上前,架起杨成武的胳膊,把他从火线上救了下来。

2,邝任农(1910—2003),原名邝有槐,曾用名邝世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为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寻乌县游击队排长、中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五十团营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特务团团长,独立第三师经理部部长,红二十一军供给部部长,红三军团第五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战斗在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上,历任军团供给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司令员等职。红军长征时,给养十分困难,他为部队的给养殚精竭虑。

1935年6月,红军过草地,粮食奇缺,他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常常连续工作,四处奔波,在累的吐血昏倒后,醒来第一句话,仍然是“三十斤小麦拿到了吗?”。

3,李继开(1916—1994),一九三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兵站警卫连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参谋,军委一局参谋。参加了长征。

高虎垴反击战是红军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血战。战斗如火如荼之时,前线阵地部队出现了弹药供给危机。兵站部排长李继开带领警卫排和兵站战士,一次又一次扛起一箱箱、一包包弹药,冒着敌人的弹雨,灵活穿插,飞速前进,冲破重重险阻,把弹药给养一次次及时补充送达到前沿阵地战友手中。

4、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5、叶剑英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叶剑英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他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在无数次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1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2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

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扩展资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

-长征

湘江战役

--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自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强渡乌江: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场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朱德电示红军各部,“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红一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详细经过

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详细经过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包座战役:1935年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军:在卓克基及其以南的地区的第5、9、31、32、33军为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3、4、30军为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详细经过

激战腊子口

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酣战直罗镇: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围歼红军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详细经过

直罗镇战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15军团编入红1方面军,共约1.1万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我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11月21日子夜,红1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时突然向敌发起进攻。第1军团从正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直罗镇北山,断敌退路;第15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激战至14时,敌第109师大部被歼,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此时,敌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为继续歼敌,红1方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敌第109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117师,主力则向西迎击东援之敌第106、111师。该两师遭我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23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红1方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敌第106师1个团。被我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敌第109师残部待援无望,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我军全歼,击毙敌第109师师长牛元峰。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俘敌5千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东征战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结束了战略转移,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了大西北。当时,日本导演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正在进行,华北五省已名存实亡。1936年1月15日,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各路东征部队进行渡河准备

西征战役: 1936年5月5日,红一方面军东征回师陕北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蒋介石坚持其内战政策,不仅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而且还继续调集大批军队,准备对我陕甘根据地进行新的围攻

人数统计: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有86万人,1935年到延安的1,3军团和军委纵队约8千人

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有8万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

红2,6军团长征时有17万人1936年到延安的红二方面军约1万余人

红25军长征时有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为1,3,5,8,9,五个军团和军委纵队一四方面军会师后5,9军团随四方面军行动,5军团与33军合并为5军9军团改为32军红四方面军与红2,6军团会师后,32军2,6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25军到陕南时为2500人,在陕南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部队发展到近5000人,1935年七月,25军主力3700多人由陕南出发,于9月到达陕北

1949年广东一家大医院里,来来往往都是看病的病号,以及忙碌的工作人员。

突然正工作的一个护士,听到同事叫自己名字,说主任有事找自己,她慌忙停下自己手中工作,前往主任办公室,一打开门,里面坐了好几个陌生男子。

而且还有主任院长在旁边,整个阵仗很大,让这位女护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听到男子说的话后,更是感到意外。

对面男子说:您就是曾碧漪同志吗?我们是县政府的领导,上级决定把你调到中央工作!这句话无疑是改变了她当下生活, 已经在医院工作许久的曾碧漪,哪里想得到会有如今这样的场面?而且去中央工作,是一般人都不敢想的。

可看似奇怪的调令,自然是有前因后果的,回过神来的曾碧漪心中突然明白了,这是组织上还没有忘了自己呀!心中非常激动,马上能去北京见到那个心心念念的“首长”,一时间变了多种心情。

在县政府领导向医院主任看了调令后,直接带着曾碧漪离开医院,整个过程十分迅速,甚至都没来得及办好离职手续。

不久后,到达中央的曾碧漪被安排成为纪委的领导干部,经过短短一年晋升如此之快,而且是上级特意安排。那么她究竟是什么身份?到底与中央有何联系,成为文章中最重要的“线索”!

通过了解知道,曾碧漪的经历堪称是传奇,是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先行者,还曾担任过毛主席的第一位女秘书,以护士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多年。

曾碧漪为了革命事业付出许多,她与自己的丈夫奋斗一生,值得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毛主席的“特殊照顾”,派去中央做领导,她也有这个能力!

毛主席指示曾碧漪古柏婚礼大办

曾碧漪最初叫做曾昭慈,1907年出生于广州,在当时传统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她的父母不与其他父母一样,有“重儿轻女”的思想,总是希望女儿能多学习、吸收知识文化,成为有智慧有能力的好姑娘。

就算当时家庭贫困,背景环境复杂,曾碧漪仍然在该上学的年纪去了学校,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一直以来成绩优异,无论是学校还是在私下都特别用功。

192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甲种工业学校,此时***已经成立,并且组织了许多运动,一直接受新思想、接触新知识的曾碧漪,每次听说关于我党事迹后,内心蠢蠢欲动,想要加入我党。

曾碧漪的哥哥是县委书记,还是当时党组织在当地的负责人,受到哥哥影响,她就更加向往。当时蔡畅和李富春等革命人士来到她的学校进行演讲、宣传,曾碧漪每次听到他们口中所说的故事,以及党内思想,内心的革命激情就被彻底燃烧起来。

最终就加入了共青团,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广东的革命气息越来越强烈,毛泽东、周恩来也来到这里工作过,曾碧漪从不缺席他们的演讲,后来由于她的能力突出,思想觉悟高,被组织发现,开始派给曾碧漪一些重要任务,包括回到家乡领导农民运动。

曾碧漪与哥哥一起在家乡并肩作战,农民运动在他们的引领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是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1928年南雄的党组织找到严重破坏,曾碧漪兄妹与组织失去联系,两人突然没有了心之所向的地方。

为了改变当下窘境,保护妹妹,曾碧漪兄长决定只身前去寻找,没想到还真的从报纸上看到了有关消息,上面有着老同学古柏的报道,了解到他也投身于革命事业后,决定先找到他,再与组织联系。

经过一阵打听和寻找,终于见到了古柏,说明自己来的目的后,又慌忙表示自己妹妹还在家乡等着自己的消息。

古柏十分惊喜,最初在上学期间,就对好友妹妹有一定好感,不过他总是认为是哥哥对妹妹该有的态度和反应,殊不知他早就被这个有能力又活泼聪明的女孩子吸引了。古柏一边安排好友留下来参加游击队,一边等候曾碧漪归来的消息。

得知哥哥找到了组织,还与古柏相遇后,内心也很激动,早在1925年她去看望哥哥时,就被有才华还温文尔雅的古柏吸引,但两人只相处了两个月的时间,后随着古柏离开广州,才断了消息。

这次机缘巧合下再次相遇,倒是促进了两人的缘分。已经错失过一次,让古柏不可能再对曾碧漪无动于衷,他说出了自己的心意,女方害羞同意。

得知好友和妹妹的感情后,曾碧漪哥哥努力撮合,也确实想看着妹妹能与有责任感的人在一起,古柏提出了结婚,小姑娘自然应允。

最初迫于环境原因,只是想简单操办,终究当下局势动荡不安,不适合大动干戈。听说这件事情后, 毛主席主张两人大办,此前在各根据地考察时,就见到过曾碧漪和古柏,十分看好他们。

这是在1929年的春天,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着红四军来到赣南地区,当到达寻乌县时发现这里的革命形势太好了!

当然这些基本上都是古柏在领导运动,进行宣传,他带着其他领导干部去会见毛主席、朱德等人时,得到了大力赞扬,由于对自己的工作给予肯定,古柏一行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也了解了曾碧漪和古柏之间的感情,对两人婚姻非常支持,他叫来曾碧漪和古柏表示 : 这里包办婚姻的陋习比较严重,你们又是领导干部,就搞一个当下流行的结婚形式,起个表率作用,解放大家思想,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对此曾碧漪夫妻俩自然欣喜,能得到上级支持,还是非常开心的。在毛主席朱德等人走后,他们就举办了一场浪漫的潮流婚礼,还告知了不少人,花费时间写了结婚誓言,上面主要是宣传自由恋爱。

毛主席主要是想以他们夫妻的婚礼,告诉国党和那些一直利用古柏污蔑红军的人,两人属于自由恋爱,同时向民众宣传一夫一妻的婚姻政策,不要再做封建 社会 的奴隶。

在毛主席的祝福支持下,两人成功结为夫妻,变成革命伴侣。在1929年到1933年期间,曾碧漪夫妻二人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女方成为主席的第一位女秘书,为毛主席处理日常公务,曾碧漪工作仔细细心,不时地得到毛主席的肯定。

正是因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曾碧漪所学所得颇丰,革命的意志也越发坚定。

1930年,红军攻克寻乌县城,期间毛主席为了调查民情,以及当时的环境情况,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天的 社会 调查,要整理八万字的著作,每天为此事忧心愁愁,废寝忘食,甚至不顾白天和黑夜,一旦投入到工作中的毛主席总是不顾自己身体,引得曾碧漪担心。

曾碧漪夫妇看了自然心疼,女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得到毛主席同意,自然也很是欣慰,曾碧漪负责抄写、整理以及保管的工作。

那个时候红军条件艰苦,平时吃饭都成问题,别说各个装备用器,连一张要记录的纸都难以找到,一次,一位同志拿衬衫才得以写好文件,曾碧漪想要誊写,却始终都找不到一张纸,确实难坏了她,没办法只能找到毛主席,诉说了当下的事情。

毛主席听完,笑着给了曾碧漪一本旧书,撕下了空白页才能得以誊写,一向严肃认真的毛主席,因为在曾碧漪的照顾下,倒是在烦躁、为战士头疼的时候,内心上得到关怀,才得以轻松。

曾碧漪与丈夫失散

1934年第五次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只能放弃苏区,大部队开始了长征,作为秘书,曾碧漪坚持跟在毛主席身边照顾,可是曾碧漪本来就生得娇小,长征路途艰难,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导致身体虚弱,体力不支。

总是能看到曾碧漪脚底板被磨破,每天都要挑水泡,面黄肌瘦的样子,让毛主席心疼,更是担心她的身体情况,总是对曾碧漪说: 你去骑马,歇一歇。

对此曾碧漪虽然感激,却没有接受,她希望让更需要的战士去骑马,如此坚毅的性格让毛主席非常敬佩。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有意将两人留下来,曾碧漪在苏区后方的办事处,而古柏成为游击队司令,两人此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面。

此时曾碧漪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可是接下来的工作带着孩子着实不方便,也不安全,就算内心再有不舍,为了孩子以及革命事业,只能先“牺牲”自己。曾碧漪忍住心中难过情绪,含泪将孩子送给乡亲们抚养。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曾碧漪摔下山崖,醒来面前都是敌军,被抓捕后在狱中她隐藏身份,坚称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女战士,经过严刑拷打仍然没有说出更多消息,两年后国共两党合作,释放了被关押的俘虏,曾碧漪再次回到组织。

因为她的身份,此后就以护士的身份在医院,从事地下工作,从此护士的身份一用就是多年,在这些时间里她踏踏实实工作,为党奉献自己。

最终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抗日战争,打败了国党军队,获得解放,新中国得以成立。

而早在1937年秋,古氏家族要修订族谱,为古柏立传,由古柏的哥哥写信到延安,想向毛主席询问一下古柏情况,请他为作传。

毛主席一直心系古柏夫妇,与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深厚,自然愿意帮这个忙, 但古柏早在两年前,也就是1935年的时候牺牲了,对此毛主席认为非常可惜。

在得知这个消息时,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沉思片刻后,拿出一张宣纸,沉重地写下: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看得出来古柏的牺牲,造成了毛主席内心极大痛苦,古柏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付出和贡献,党和人民都永远记在心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碧漪利用护士身份又做了许多为党和人民贡献的事情,在此期间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身为地下党自然要承担着随时发现的风险。

同时也一直寻找着曾经被自己留在乡民家的孩子,曾经五个子女最终只找到一个儿子,此时她还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的消息,她的身份特殊,任何行为举动都可能会暴露地下党的身份。

因为没有丈夫消息,反而认为不是最坏的结果,在照顾儿子的同时,希望并期待着党组织能给自己传递丈夫的消息,可是一直都没有任何回音。

曾碧漪再一次见到毛主席

就这样曾碧漪自己带着孩子生活,没过几年新中国成立,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的演讲,曾碧漪非常激动,就算已经不是毛主席的秘书,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党员,一个医院工作者,但是相信党和毛主席是不会忘记自己的。

因此在医院就遇到了毛主席亲自下令安排接她的专人,曾碧漪坐在车上还是觉得很不真实,上午还在上班,下午已经是迁往中央的路上了。

在车里曾碧漪抱着儿子,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兴奋,这时候意外发生了,车子突然失控,刹不住车,由于方向不能控制突然翻车。曾碧漪第一时间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下一秒她就感到天地都在旋转。

曾碧漪在某一瞬间非常绝望,但又想到要去见毛主席,没准还能得到丈夫消息,在昏迷前还坚信自己能挺过去!

等到再醒过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了北京的医院里,身边没有了儿子,让她下意识慌了神,要知道为了革命事业,很少在孩子身边,好不容易寻找到了儿子却又失去,身为一个母亲是接受不了的。

曾碧漪忍着疼痛叫来了护士,寻味自己儿子的情况,护士沉默了一会,不愿意告诉她真实情况,毕竟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在曾碧漪的追问下,得知孩子还是没能抢救过来。

听到这话,曾碧漪明显不相信,她明明把孩子护在自己怀里,怎么可能会出事呢? 一定是搞错了吧,可在她的再三确认下,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儿子真的走了。

曾碧漪与孩子还没团聚多久,如今又变成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受不了崩溃大哭起来。

此后她一直处于康复期间,由于孩子去世的情况,整个人处于比较消极的状态,身体时好时坏,这一年她并没有见到毛主席。

刚好,毛主席去苏联进行访问,也给了彼此一点时间。1950年4月的一天,毛主席从苏联回来,还没有休息就令人去接了曾碧漪,安排两人会面。

曾碧漪自从与毛主席分开,直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在此期间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久前更是失去了儿子,整个人抑郁寡欢,就算见到了毛主席,精神变好不少,但此前长时间颓废低落,这次会面改变不了她的状态。

毛主席自然记得这个曾经在自己身边做过事的女同志,也知道她是自己第一个女秘书, 曾碧漪为了党和人民工作一生奋斗,确实如她所想不会被忘记。

毛主席在交谈中知道了曾碧漪这十五年来的经历,对她的生活表示了慰问,虽然知道她可能对丈夫牺牲的消息深感悲痛。但是看着曾碧漪一直期待着丈夫回来,心中不忍。

在交谈过程中,毛主席拿出曾经自己写给古柏的追悼词,递给了曾碧漪,小心翼翼温柔地说:曾碧漪同志你看看这个。

这时候她才知道原来与丈夫分别之后,古柏就因为革命事业牺牲了,由于在那个时候没办法进行书信往来,并不知道他的消息,看到手上的悼念词,曾碧漪再一次控制不住哭出声。

毛主席看着眼前痛哭不止的曾碧漪,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知道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百姓,曾碧漪夫妇到底付出了什么。面前这个憔悴虚弱的女子,哪里还有当初在寻乌的那种精明能干的感觉呢?

这都是因为被岁月蹉跎而成的后果,曾碧漪作为坚强的女战士,终究没有被现实打倒,在慢慢接受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开始强大精气神,过自己的生活。

这才是身为一个革命女战士该有的生活态度,随后毛主席安排她在红十字会工作,后又在中央纪委担任领导工作。

虽然生活总是给曾碧漪沉重的打击,夺走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可是在事业上她没有辜负上级的信任和毛主席对自己的期待,后续在各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成就,更是不曾因为自己在此前战斗中所做出的付出牺牲居功自傲,反而兢兢业业十分努力。

曾碧漪1997年去世

曾碧漪的一生是不幸的,接连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很长一段时间,孤独地在医院里一人生活。能看出她极其伟大,不管什么时候面对党和领导的安排都认真对待,从没有抱怨。

作为毛主席第一位女秘书,自然在各个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她的人生总是出现意外,可在工作中能看出她能力很强,从来没有发生过失误。

此后在北京工作中,她劳心劳力,更是将在战斗中的精神带到自己的位置中,面对毛主席的信任,曾碧漪不愿意辜负,也不想让伟大的主席失望。

1 997年是曾碧漪从广东以护士的身份前往中央工作的第48个年头,同年,这一位爱党、坚强敬业的女子与世长辞,享年90岁,与她一起离开的还有对丈夫和孩子的思念。

其实就算因为革命事业的原因,导致她只能孤身一人生活也从没有后悔,反而为丈夫感到骄傲,对孩子怀有愧疚,但从始至终一直对毛主席十分崇敬。

1976年9月9日得知毛主席逝世后,曾碧漪特别难过,这次面对毛主席的离开,相对得知丈夫孩子的离世来说,多了一份平静,同样也多了一份敬畏。她知道毛主席为了带给人民和平生活,付出的比自己多得多,家人也有所牺牲,但一直坚持下来,甚至迅速投入到公务,建设新中国中。

作为女人,曾碧漪面对家人无疑是脆弱的,其中会有一段时间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但她又是坚强的,得知毛主席的经历,以及为全中国的解放,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努力和精力,相对于自己的遭遇感到愧疚。

因此在时隔多年见到毛主席,虽然是一副抑郁寡欢的模样,但很快打起精神,在后续的工作中尽心尽力,相信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孩子会为她的事业和付出感到骄傲吧?

曾碧漪为了革命事业拼搏一生,自己不怕苦不怕难,在被敌方抓住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透露出一丝关于党组织的重要信息,就算面对如此磨难,仍然坚信着在党领导下能迎来光明。

可是唯独生活总是给她开玩笑,让曾碧漪接二连三地失去了亲人,剩下的时间只能自己度过,不过也给她磨炼了她的心智。

这个在革命事业中付出所有的女战士,值得现在年轻人尊重,更是值得在建国之后,受到毛主席挂念。

毛主席亲自下令把她调到中央工作,不仅仅是看中了她的能力,更多得是表现出党和人民从不会忘记每一个为革命有所付出的战士、英雄,在北京她确实得到了许多好的待遇。

当然以曾碧漪的工作,以及付出这些都是她应得的,作为毛主席第一个女秘书,她身份确实不一般,一生的经历也不一般。

曾碧漪也向现在的年轻人展现了当时每一个人的伟大付出!

符月雅是活着的四位海南红色娘子军之一

 

1911年生,1931年2月参加红军,起初在阳江镇文魁岭村红军医院当护士。1932年成为二连二排三班一名战士。

 

 

 

1994年,省民政厅批准符月雅为“红军失散人员”,并开始发放生活补助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35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