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被誉为四串文化明珠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维罗纳徜徉,当我置身其中品味那古谜与美丽传说时,却意外地发现,在意大利的诸多名胜古迹都有一个美丽浪漫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它们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鲜活,一处古迹承载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爱情故事妆点一处风景;故事使风景更美丽,风景让故事更动人。
在罗马,为爱情许个愿
在一个人潮涌动的喷泉旁,主人公背向池水,将第一枚硬币由左心房丢过右肩,一道美丽的银亮色的抛物线滑过池水上空,硬币慢慢地飘落于水底。接着,第二枚硬币以相同的姿态又从主人公的手心抛落于水池……
这是一个虔诚的游戏,是《罗马之恋》、《罗马童话》等经典爱情片的经典镜头。这个地方就是罗马著名的特莱维喷泉,是情侣们在罗马的必游之地。
在这里抛币许爱情愿的人,据说有两种,一种是热恋中的未婚情侣,希望爱情成功,白头偕老;另一种是另有所爱的已婚男女,希望离婚成功,早日与婚外情人并结连理。不论是那种人,当每一枚硬币缓缓沉落,随着“叮咚”一声脆响,抛币人的心情一下子就舒展开来,对生活对爱情更加充满希望。仿佛那“叮咚”的声音,就是许愿池对他们美好愿望的回应。
在佛罗伦萨,邂逅梦中情人
到了意大利,当然也不能错过佛罗伦萨。诗人徐志摩给这座城市的译名是“翡冷翠”,听听这样的名字,便足以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遐想和珍贵回忆。
在贯穿全城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很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昔日的传说。但最不能不去的,是位于三圣桥下边的老桥,那是阿尔诺河上的唯一的廊桥,像一条“空中走廊”,把乌菲齐美术馆和比蒂宫连成一体。而这座桥之所以出名并不在于建筑艺术本身及其实际功用,而是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个版本的“廊桥遗梦”,它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伟大的诗人但丁。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尔诺河上,波光闪闪,把河上的廊桥和桥畔的行人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在河畔漫步,正往老桥走来;这时,但丁正从廊桥的另一头朝着少女的方向走来,两人在桥头不期而遇。但丁凝视着少女,既惊喜又怅然;而少女却手持鲜花,双目直视前向,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仿佛没有看见但丁。但她的眼里放射出的那异样的光芒和脸上异样的潮红却透露出少女情动的信息。
这是著名画家享利·豪里达在他的油画《邂逅》中所描绘的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画中手持鲜花的少女就是诗人但丁的梦中情人贝特丽丝。
其实,这幅油画所描绘的仅仅只是但丁初恋的开始。贝特丽丝最终并没有嫁给但丁,在但丁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已被迫嫁给了一位伯爵,但不久就夭亡了。贝特丽丝带走了但丁的梦想,但把美丽和哀伤留给了但丁。但丁是个对爱情矢志不愈的人,他一直爱恋着她,永志一生。这样的哀伤和思念,成就了他早年诗作《新生》。
但丁在《新生》中抒发了自己对贝特丽丝的一片纯真的爱恋之心后,继而将他的恋人描绘成追求天国真理的化身,她的灵魂飞向天空,得到了新生。即便到了晚年,但丁对贝特丽丝的那份执着依然难以释怀,他在《神曲》中,以把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特丽丝的美好情感。
爱情催生了《新生》,《新生》又为他晚年创作《神曲》作了情感和素材的准备。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廊桥的一次邂逅。正是在廊桥的这一次邂逅造就了但丁“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伟大的诗人”(恩格斯语)之地位,同时也造就了一处浪漫的旅游景点和爱情圣地。
“想不想邂逅梦中情人?”到佛罗伦萨旅行,当地导游总会带着一脸的神秘,这样问你。然后,告诉你关于老桥与但丁的故事,并煽动你一定要在老桥上的金店里买上一枚戒指,为即将邂逅的梦中情人准备好爱情的信物。虽然这只是导游惯用的旅途“调情”手法。但到了佛罗伦萨的人都深信,老桥确有爱情的气场,在桥上走一走,逛一逛,即使不能像但丁一样在桥头邂逅美丽的贝特丽丝,但只要在这个气场里泡一泡,至少可以领略但丁爱情的真谛。
在威尼斯,情定日落桥
一条幽深的水港,一条弯月般的小船,小船上有对初恋情人;在一座精致的桥梁下,夕阳映照在恋人初吻的脸上。如此美好而感人的画面,是影片《情定日落桥》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幕。它的背景就是威尼斯,而背景中那座精致的桥梁就是威尼斯著名的叹息桥。
叹息桥是威尼斯最经典的桥梁。它一头连接总督府的法庭,另一头是总督府对岸的牢房。据说过去犯人在庭中审判定罪之后,就会从总督府宫殿走出,经过叹息桥后被送进牢房。仅仅一桥之隔,却可谓天堂与地狱之别。这些垂死的犯人,在经过叹息桥这座唯美的大理石桥时,透过雕花的窗口看到外面美丽的水都风光,想起自己曾经与恋人就在同一座桥下幽会的甜蜜生活,都会忍不住发出深深的叹息,叹息桥因而得名。至于它的初始名称“日落桥”从何而来,我问过当地导游,也查过一些资料,却未找到答案。
据说《情定日落桥》的编导之所以选择这里做主题性外景,正是因为这座桥下自古就是威尼斯人谈情说爱的地方。相传,当年的大情圣卡莎诺瓦常与他的新女友贡多拉,在日落的钟声响起的那一刹通过叹息桥,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初吻”献给自己的恋人。卡莎诺瓦用这样的方式先后在这座桥下俘虏过众多女子的芳心。为了纪念这位大情圣,人们在距叹息桥不远的地方立了一组雕塑:卡莎诺瓦手执一位纤细的贵妇,其翩翩风度和深情的眼神一点都没有辜负“大情圣”的封号。据说他之所以是唯一成功逃脱威尼斯监狱的嫌犯,靠的就是他那位具有贵妇人身份的情人。
当这一传说被著名导演戴安·莲和泰隆·尼尔斯勃纳在《情定日落桥》里向世人演示之后,威尼斯及其叹息桥成了欧美年轻人心目中向恋人表达爱慕之情的最浪漫的地方。“日落的钟声响起时,我要在日落桥下吻你”的台词也随之成为最经典的爱情表白,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到了维罗纳,有情人终成眷属
维罗纳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它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不过,让维罗纳城享誉世界的,并不是它的地理位置及其宜人的风光,而是因为,它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恋的地方。
16世纪末,并未到过意大利的莎士比亚,在伦敦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意大利北部重镇维罗纳的一对年轻人忠贞不渝、生死相爱的故事,深为感动。于是,以这对传说中的两位年轻人为原型,以他想象中的维罗纳为场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不朽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翁名剧面世以后,尤其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好莱坞和意大利的**制片人多次将这部名剧搬上银幕之后,维罗纳城随之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到这里来感受爱情的真谛。
维罗纳市政府借势造势,将位于卡佩罗街23号的一座院落买下当作凯普罗特的家。于是就有了人们深信不疑的朱丽叶的故居。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一次现实与虚构的对号入座。这个弄假成真的朱丽叶故居,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的古宅,院内是鹅卵石铺就的地面,院墙上爬满了长青藤,整个小院显得古朴而幽静。
与大门相向而对的就是朱丽叶和罗密欧幽会的阳台,来此朝圣的情侣们大都会在阳台上相拥留影。与剧本情节所不同的,只是男友无须向罗密欧一样从绳索上攀上阳台。
在阳台之下的石墙便是著名的“爱情墙”。凡是没有被青藤覆盖的地方,凡是伸手能触及的地方,都写满了祝福爱情的文字和图画。图画有丘比特的神箭,也有心型符号。不同颜色的图案、不同语种的文字构成一幅巨幅蜡笔画,把原本陈旧灰暗的火灰石墙壁装点得五彩缤纷。
在院内的侧耸立着朱丽叶的铜像。雕像本身算不得精致,但美少女的形象却刻画得十分逼真,她左手下垂轻提裙裾,右手上曲于胸。看其形,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品其神,深情款款、略带哀怨,似乎在期待罗密欧的翩翩来临。打量这尊塑像,不能不让人想起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族阴森的墓室里,面对休克中的朱丽叶说出的一句台词:噢,朱丽叶,你为什么还是这么美丽!
虽然这尊铜像因受时光侵蚀整体上看上去已失去了黄铜的本色,但右臂和右乳由于被游客频繁的触摸而显得异常光滑明亮。触摸朱丽叶的乳房并无非礼之意,只是深信摸了朱丽叶的乳房就能得到她的点化,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把情感都倾注到了朱丽叶的雕塑、阳台和墙壁上。不远万里赶到这里来的,更多的是一些正在热恋中的情侣,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在朱丽叶的阳台上重温“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深情一吻,在阳台下的墙壁上写下他们爱的誓言,然后,在朱丽叶的塑像前留下他们的双双对对的倩影,最后,再摸一摸朱丽叶的右乳,以求得爱神的保佑。(《海内与海外》)
从前,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后来我发现,它甚至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寄托着作者那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近乎天真的希望的喜剧故事,所谓中间有虐结局HE 。如果要再补充一句,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个悲剧,现实才是。
我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的不待见源远流长、旷日持久、历久弥新。
论男主的吸引力比不上呼啸山庄,论女主的吸引力比不上乱世佳人,论狗血的吸引力比不上荆棘鸟,至于论剧情—— 如此俗套而近乎烂大街的悲剧爱情老梗和几乎没有拓展、深化、添加其他任何领域内容的故事情节 …在没有看过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这个爱情故事在我心里的地位仅高于我的万年吐槽对象 ——简爱。
最初,我就是怀着这样一个想法,打开了罗朱的音乐剧。
一直到今天,开场曲Vérone (维罗纳)都是罗朱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且常年位列我的歌单前几名。歌曲本身的大气磅礴而富有美感是无需赘述的,即使隔着语言的鸿沟也不曾减弱分毫。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我在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期待的情况下听到它,惊为天人。虽然我的法语水平远不足以让我听懂歌词,而我甚至一开始也没有去看字幕 —— 音乐原本是可以跨越语言和国界的,我聆听亲王的歌唱就如同聆听钢琴、提琴、手风琴等等一样,情感的共鸣不再需要翻译这个媒介。然后我很快就意识到, Vérone 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观念,是远不同于我一贯对罗朱这个故事的基本印象的,它更为博大,也更为深刻。
亲王在卡普莱和蒙太古的打斗中出场,唱着"Bienvenue à Vérone(欢迎来到维罗纳) …Bien sur ici,c’ est comme ailleurs Les hommes ne sont ni pires ni meilleurs( 这儿与别处没两样,凡人不好也不坏 ) Ici le venin de la haine coule dans nos vies comme dans nos veines ( 在这里,仇恨像毒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C’est comme un paradis sur terre Mais nos ames elles sont en enfor ( 这里看似人间天堂,灵魂却在地狱蛮荒 )"。而在音乐剧罗朱里,Vérone 在思想表达上是具有定鼎一般的作用的。
开场曲后,剧情并没有急于走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而是由卡普莱夫人与蒙太古夫人一起为我们演唱了一曲La haine (仇恨)。这是一首看名字就知道大概在说些什么的歌曲:"神,俯视一切吧,看看我们,看看你们自己,从我们屋里曳出一种毒气,它叫做恨、恨 …我坦言,我憎恶你们的所作所为,为何此城中人如此热爱仇恨… 以父之名,以子之名,恨、恨,逼迫我们做你们的同路人 …恨在你们的灵魂中作祟,为何不听听女人的心声"。与这首歌感情有相通之处的还有后面罗密欧独唱的一首Jai peur (我害怕),前者以愤怒而直接的表达方式,后者则是相对委婉配以优美的唱腔。
它们与开场曲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这种仇恨不知所起,仿佛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人们厌恶、畏惧这种仇恨,却又不得不为之束缚,挣脱不出它的牢笼。
在经过开场两首歌曲的定基调和感情铺垫后,罗朱开始走剧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的Un jour (一天)表达了对于真爱的向往和追求,接着炮灰帕里斯就来卡普莱家求婚了。在这几首歌里,创作者给我们展现了 那个社会普遍的婚恋观念:择偶标准(帕里斯拥有的金钱、权势等),女子附属于男子必须服从父亲(卡普莱夫人一方面作为受害者一方面又在继续向自己的女儿灌输这一观念),女子需要出嫁才能幸福而婚姻本身是一件与爱情无关的事情(悉心照顾朱丽叶的奶娘的部分),女主朱丽叶对自己掌握人生自主权的追求和"婚姻与爱情两个都想要"的抗争夹杂在其中,与前面的 Un jour呼应。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卡普莱伯爵以年龄为由暂时婉拒了帕里斯伯爵的求婚后,接下来的却并不是顺理成章的罗朱相遇,而是一首看似跟核心剧情没有任何关联的歌曲。
Les rois du monde(世界之王)几乎可以算罗朱里传唱度最广的一首歌曲,也是安可每次都会出现的保留曲目。它由罗密欧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演唱,主要表达了对权威的不屑和追求自由、享受生命的积极和快乐。" Nous on fait l’amour on vit la vie (我们做爱,体悟生命) Jour après jour nuit après nuit(夜夜笙歌,流年过去) A quoi ça sert d’ être sur la terre (跪在地上,又有什么关系)Si c’ est pour faire nos vies à genoux(那是为了膝盖,运动的生理)"
我觉得这是一首任何人听到都会无法控制住被感染的歌曲,里面的情感积极、直接而炽烈, 这可能寄托着 Gerald甚至是莎士比亚对笔下人物和现实生命的希冀,无比美好而近乎不可能实现 。我觉得将它放在罗朱相遇故事正式开始之前,和前面的 Un jour 以及朱丽叶对包办婚姻的抗拒和爱情的追求一样, 更多的表现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自由的追求。而我认为这种情感延续进并贯穿了后面的所有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两个人和一份真爱,而是两个拥有一样信念的人对于自由人生的追求。
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人——朱丽叶的表哥提博尔特。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算是这部剧里的典型反派了。但他悲剧人生的根源却并不是他自己" 我是仇恨和耻辱的孩子 /他们蒙蔽了我的双眼/然后告诉我 /别人都想要战争/你也必须要 "这是他自白歌曲里的句子,于是反派的可恨在瞬间变得没有那么可恨了。
与提博尔特类似的还有剧里的潜在反派——卡普莱伯爵 。作为丈夫,他不爱他的妻子;作为父亲,他包办女儿的人生。但他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在他独唱的 Avoir une fille(有一个女儿)里,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拳拳爱意溢于言表,他渴望保护女儿而不希望女儿因为婚姻走上悲剧的人生。在这首歌的最后," 有一个女儿/ 像是犯了一种罪/罪犯就是受害者 "。
没有人不向往自由、平等和美好,只是这个充满着仇恨、约束和不公的世界没有给他们机会 。在全剧悲剧的关键转折点—— 提博尔特和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的争斗中,以茂丘西奥为领唱,台上的所有演员和舞者一起合唱" Vivre !Libre!Vivre !Libre ! Vivre !Libre !"自由!生存!
"生存,我们都想要或者/没有仇恨,没有厮杀 /生存,相谈,互相尊重乃至相亲相爱"
我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感动于作品的强大表现力和格局,但随即震惊于在这首曲子后提博尔特杀了茂丘西奥,而向往并坚守着自由和规则的罗密欧为了报仇杀了提博尔特。
没有什么比在自由和生存的口号下自相残杀更为悲剧而讽刺的了。每个人物内心深处都怀着善意和对真情或自由的渴望,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痛苦或是暴戾。就像是一群人被丢进了一个程序错乱的世界,不受控制的在痛苦中彼此折磨和残杀。
在这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串起来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形态各异的社会众生相。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代表着所有人内心深处最纯粹、美好而坚决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着束缚和仇恨的世界里,在这个人人都想挣脱桎梏却又深感牢笼的世界里,殉情其实更像是一种对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反抗—— 也就是,不自由,毋宁死。
我很喜欢音乐剧罗朱的另一个名字——维罗纳的孩子们。事实上我认为这个名字才是更加契合这版罗朱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这个名字带有着一种神对深受仇恨束缚反噬的子民的爱护与怜悯。 剧中有两个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的角色 ——智慧而博爱的神父,和全剧没唱一句却无处不在的死神。神父作为西方世界里人类与上帝沟通的纽带,一直在试图化解仇恨——是他在一开始就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新人,也是他在最后向众人讲述了这个故事,让蒙太古和卡普莱在愧疚、后悔和悲痛中握手言和。 而死神则是真正拥有着上帝视角,她默默的注视着人类,看着人们自相残杀;甚至在最后神父的送信人来到的时候,她拦住了他没有让他去追收到了错误消息赶回维罗纳的罗密欧 ——在这个充斥着仇恨的世界,悲剧早已铸下。
想到这里,我早已不认为这版罗朱讲的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人的故事了。事实上,剧中有大量的歌曲是由台上的舞者和主要角色扮演人合唱完成的,舞蹈本身在背景的刻画和剧情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更令我心惊的是,在开场曲Vérone 中不止一次的唱到"Bien sur ici ,c ’est comme ailleurs Les hommes ne sont ni pires ni meilleurs( 这儿与别处没两样,凡人不好也不坏 ) "维罗纳,早已不是单指那座位于意大利的城市;维罗纳的孩子们,是整个人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Gerald和莎士比亚其实对于剧中人物的设定还是过于美好了一些。 无论是原著还是音乐剧版,都没有对于蒙太古和卡普莱家的世仇给出源头的解释。或许我们可以猜测, 这种仇恨其实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劣根性;所有的悲剧,亦可以归结于咎由自取。 莎士比亚在故事的最后给了一个美好到不可思议的结局 —— 两家世仇竟然因为两个殉情的年轻人握手言和了(根据正常的思维逻辑和他们一贯的行事作风难道不应该是继续厮杀吗?)。
而Gerald在音乐剧版本里为了给这个结局以支撑从开头到结尾给每个人物都加上了对于仇恨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这个在原著里我认为是并不存在或者至少是并不明显的。在这种前提铺设下,两个年轻人的悲剧让所有人一瞬间醍醐灌顶的醒悟了,于是才能实现放下仇恨归于和平的结局。 但这种依靠所有人良心未泯的希望,显然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权力的象征—— 亲王殿下在开场曲Vérone 之后,对争斗的卡普莱和蒙太古说了一句" 只有和平才值得为之战斗。"
从前,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后来我发现,它甚至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寄托着作者那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近乎天真的希望的喜剧故事,所谓中间有虐结局HE 。如果要再补充一句,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个悲剧,现实才是。
最后,我还是要表白一下艺术创作者。我小时候曾经读过朱生豪先生的莎翁译本,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虽然剧情并不复杂,但在语言上确实是堪称精美绝伦的,尤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互诉衷肠的那一段。莎翁原版我也曾经翻过,但由于英文水平有限确实在语言上能赏鉴的太少了。而音乐剧版本,在现场Le balcon (阳台)响起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大步爬上朱丽叶的阳台,站在无垠的星空下,对罗密欧说我爱你;神父主持婚礼那一段的Aimer,我真的推荐所有人都去听一次—— 听了你才知道爱是一种多么美好而富有力量的事物,以及音乐拥有怎样神奇的表达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