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心人专访心理学泰斗津巴多教授

友心人专访心理学泰斗津巴多教授,第1张

小友说:再次回味对津巴多教授的采访,依旧从中读出教授对研究别具一格的“态度”。

他,是上世纪最伟大的20位心理学家之一,也是在演讲中会带领大家翩翩起舞的“老顽童”。

他,出身在犯罪率和辍学率超高的美国贫民区,是家里唯一上过学的人,长大后却成了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他写作的《心理学与生活》成为了包括北大在内的全球心理学人的教科书,鼓励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40 年前,他,发起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心理学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40 多年后,他对环境与人性的善恶的研究,协助美国政府分析虐囚事件背后的成因。

曾经因为研究“环境如何让好人变坏”而闻名世界的他,如今亲自来到中国,以83岁高龄,带来他的公益项目——“英雄想象计划”:

他相信:人人皆是英雄,不仅仅是超人、X战警那种上天下地的动漫英雄,而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就是菲利普·津巴多。

2016年4月,这位学术泰斗来到了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面向 1200 名心理学爱好者的公众演讲(点击可查看),感谢新曲线的邀请,成为当日唯一受邀进行专访的心理学团队。请看小友我,怀着激(手)动(抖)的心情,发来的完整版采访报道。

采访 | Keledoll

翻译 | 蒙汗药译文组 熊郁 牟逸青 CPP 翅膀 何为

摄影 | 何为

视频 | 婉君

Keledoll:在演讲中提到,你希望在全球推动“英雄想象计划”(Heroic Imagination Project):提倡人人都是英雄,都可以站出来,不要盲从权威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来说,是不太鼓励人们“做英雄”。之前听说在其他国家,比如匈牙利,他们用音乐会的形式去诠释英雄主义,这是比较新奇也比较有趣的形式。你怎样去鼓励中国年轻人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去践行英雄想象计划?能举些别的国家的例子吗? 

津巴多:在我的理论里,我所说的“英雄主义”含义与一般说的是非常不同的。我们不是在讨论战争英雄或者政治英雄,而是宣扬“每日英雄”(Everyday Hero)。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比如在匈牙利,他们的右翼政府对英雄主义等反政府的因素十分敏感,而我们并不涉及这个。我们鼓励的是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着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家庭更和谐、学校更完善、社区更宜人。

在这里,我们宣扬的善良和积极的状态,并没有去挑战政府权威。我对英雄想象计划的初衷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怎样能让我和周围的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不断反思的训练,就是英雄想象的训练,我想让普通人训练的是这个。

理想的英雄主义是:虽然是披着“英雄主义”的外衣,但其实是鼓励一部分人去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缺陷的地方,有什么可以独自去做的,让这个缺陷得到改善。这并不属于积极心理学,但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构思和想法。

举个例子:现在全球有个很大的浪费问题就是餐厅里食物的浪费。在自助餐厅,有一半以上的食物都会被浪费掉,与此同时,却有人在忍受着饥饿。所以,有一帮学生,他们与餐厅进行交涉,把剩下的食物收集起来,送到救济站、福利院还有食品银行(Food Bank,一个学生组织)。

学生们给餐厅提供盛食物的盒子,在半夜餐厅打烊时,把餐厅剩下准备拿去扔的食物收集起来。这些餐厅可能是些顶级的餐厅,这种变废为宝的行动让餐厅、这个学生组织、和没有东西吃的人们都受益。在不同的国家,很多类似的活动都由学生发起。他们都有个利于传播的组织名称,比如英国的食物链(FoodCycle)、人皆有食(Food For All)、食品银行(Food Bank),而我也十分支持学生做类似的活动。

Keledoll:2014 年我和英雄想象计划的国际总监 Kenny Chan 曾尝试将您的“英雄想象计划”(Heroic Imagination Project)引入中国内地,但推动的过程中却有一些阻力,因为对“英雄”概念理解的不一样。你认为学生、老师、企业、公益机构等可以有哪些简单的方式去加入和开展英雄想象计划?

津巴多:其实这个项目(英雄想象计划)的主旨非常简单: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英雄。不是什么壮烈的战争英雄,而是每一天为别人做一些小事的英雄。

比如在墨西哥他们提倡一个“生态英雄”(Eco-hero)的概念,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很多学校都存在浪费的问题,他们扔掉很多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多余的食物。而且也有公司愿意购买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学生们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竞赛,看哪个学校能募集到最多的资金。这些资金最后被捐赠给特殊群体中去。

我们还做了一些创意性的小项目,比如制作英雄T恤,排演以英雄为主题的戏剧……总之,我们尝试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去改变“英雄”的概念,让整个过程显得很有趣。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网站,在网站上列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是“今天,让别人微笑”,在这个活动里,你可能只需要做些小事或是傻事,比如开个玩笑、唱首歌、记住别人的名字、表扬别人,让别人感到今天很特别。

年纪大的人可能不会这样做,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不会主动表扬其他人,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而是因为害羞。我们教害羞的人们如何去表扬别人,如何接受表扬。如果你是一个害羞的人,我对你说:“你今天穿的夹克很好看。”你会低下头不好意思看我。你喜欢别人表扬你,但是这种表扬伴随着别人的关注,而这种关注让你不舒服。其实你只需要说:“谢谢”,就能很好地回应别人的表扬了。

Keledoll:在我眼中您一直都很年轻有活力,我们都很关心您是怎么保持健康,保持如此有活力有激情的状态的呢,有运用什么心理学上的策略吗?

津巴多:哦这真是个好问题(做托腮沉思状)……

其实上个星期我刚过了 83 岁生日,我的生日很有趣,是 1933 年 3 月 23 日,所以对我来说三就是一个有魔力的数字。

好吧,我觉得我那么健康是因为我有幸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和别人待在一起,喜欢分享自己的想法。我是我的家族中唯一一个去上学的,我最大的幸运就是得到了教育。我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学生,只不过变成了一个老一点的学生而已。

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会与别人分享我的想法,人们甚至愿意付钱来倾听我的想法呢!

我写了书,因为我不仅想把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还想分享给更多的人。这种分享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一份礼物。

Keledoll:我们知道有一部新上映的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或三部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影视作品了,**的内容的确多了艺术化的手法来展现了你的实验,然而你作为一个咨询顾问是怎么来平衡你的心理学发现和这些艺术作品的呢?

津巴多:有一部德国的**,叫《死亡实验》,他们拍摄的时候根本没有咨询过我,**就问世了。那部**跟实验其实没有任何相关的地方。**里的被试都是年纪大的男人,**里狱警杀了犯人,狱警强奸女心理学家,犯人反过来杀狱警。这些可怕的场景跟实验毫不相关,他们是在猜测在实验里会出现什么。

还有一个是 BBC 在电视上重新模拟了实验。但是,同样它已经极度扭曲了原始的实验,在它的实验里其实囚徒不再是囚徒了,连那些狱警都有情绪崩溃情况出现。所以跟我的实验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个“复制实验”里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干扰了实验。

比如说,在它的实验里每天晚上囚徒和狱警都一定要做一个独白,他们对着摄像头说他们的感觉怎么样。但是一旦你这样做,其实是你破坏了实验里角色扮演的强度。人们会觉得其实我不是囚徒我只是在做试验。

但是,斯坦福实验的想法是每个人忘记掉这是个实验,每个人在他自己的脑子里就认为自己是囚徒,这种心理上的囚徒才是实验关键。如果我每天晚上都在摄像头前说我今天工作怎么不好,今天他们对我很坏之类的,其实这种独白会提醒我那些囚犯在那里,而我在这里。这种独白分割了我是囚徒的认知。

所以在那部新上映的**,我是一个咨询顾问。我对他们的剧本给出反馈,而且当我在修改剧本的时候,我把自己正在写的《路西法效应》给他们看,我会给他们所有我修改的地方的事实来源,所以所有的囚徒和狱警的对话都和实验本身的完全一致。

而且,因为他们不能在斯坦福拍这个**,在他们开拍之前,他们来量了实验用的场所的大小,精确到毫米然后复制出来 。连我也不能从物质层面来分辨哪个是实验使用的,哪个是他们的复制品。所以他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做复制工作。区别是实验耗时6周,而他们的**只有两个小时。所以本质上,他们只展现了最有表现力的一组实验,而不是展现重复性的实验过程。

所以其实,这部**没有太多戏剧化能让它偏离研究本身。他们唯一改的是结局。**里的结局不是 Christina 说这样做太糟糕了然后实验停止,而是他们吵了一架然后 Christina 走了,然后我看到 10 分钟狱警拿囚犯取乐,**就结局了。这是一种戏剧化结尾,也是唯一的大改变。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最大化喜剧效果。

Keledoll:多年之前您曾经作为科教片《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的主持人,如果中国媒体想拍摄类似的节目,是否有这个荣幸能够邀请您成为我们的顾问,实施心理学实验,并在中国推广英雄想象计划?

津巴多:《探索心理学》当然应该要有中国版!毕竟那已经是我 25 年前拍摄的节目了,它应该要在中国发生,由中国的心理学家主持,融入更多的中国例子。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的中国心理学家,能够成为下一个津巴多。一定会有的!

Keledoll:另外,希望您能够为友心人的读者们献上一些寄语,比如说,怎样用心理学更好地指导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津巴多:首先,尽最大可能去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你会发现心理学其实是一件有趣且奇妙的科学。

它可以让你了解你的大脑是怎样运作的,你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

它也能指导你更好地处理你的人际关系,让你成为更好的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朋友、更好的职员或是更好的老板。

对我而言,现在新的心理学比我当学生的时候的心理学更丰富了,它不仅包括神经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工业组织学以及人际沟通学等等,它是一门探索人类本性的科学。我也推荐你们多读读心理学文章。

最后,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心理学家,心理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脑袋里。

我也衷心希望你们能够成功!谢谢!

连Keledoll和婉君都难以按捺住她们的粉丝心情哇!

后记:

津巴多老师提出的英雄想象计划,鼓励人们每天做出一些小的改变,这跟友心人发起的一项叫一日一小变(点击可查看)的活动异曲同工。正如津巴多教授所说,一个改变可能只是从,跟身边的人说一声谢谢,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被欺负的时候会去问一句“需要帮忙吗?”。我们身处在网络时代,希望你可以不仅是朋友圈的超人,而是真实生活中的蝙蝠侠。

教授,我们下次见!

-end-

编辑排版 | 东移

灵魂配图 | 东移

写作思路:首先写《肖申克的救赎》的主要内容,然后写自己的感受,最后再结合生活实际升华文章主旨。读后感如下: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银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行为被指控谋杀了与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决为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刚开始默默承受这一切,后来认识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并和他们成为朋友。这其间安迪被博格斯三姐妹欺负,安迪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典狱长看上,为他洗钱,成为他的附庸。

安迪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的到来,告知安迪是被冤枉的,却被典狱长暗杀。安迪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锤子凿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这部小说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黑暗。在很多人的定义里,这首先是一部嘲讽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的小说。因为如果不是司法制度上的错判的话,安迪是不会进入肖申克监狱;而如果不是因为狱政制度上阴暗腐败的话,安迪也不会成为诺顿的洗钱机器,也不会有了后面的整个故事。

然而在我的定义里,这部小说首先定义上应该是一部有关人性黑暗以及救赎的故事,如果把它定义为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上的讽世之作的话,反而局限了这部小说本身的那种更深层的意义而显得肤浅。

在我看来,不论是司法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狱政制度上的阴暗腐败,其根本依旧还是人性上的阴暗和贪婪。如果说,安迪的错判入狱还仅仅只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那么后来安迪得到了一个推翻错误回归到自由社会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威胁到了典狱长诺顿的安全和洗钱系统的整体流程的话,那么,这个机会被诺顿彻底扼杀就完整地体现了这种人性上的黑暗。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终依旧只能靠人去操作运转,而如果操持着整个制度的人本身依旧带着贪婪的欲望去观摩这一切,他们总能找到可乘之机。

事实上肖申克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扮演着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沦为老布那样的命运,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终其一生不曾越规逾矩。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为肖申克的缩影。

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没有停止过,社会历史就是在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循环中不断前进的,然而救赎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因为,救赎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那是任何强权也无法到达的地方。To be,or not to be,选择救赎还是选择绝望,选择英雄还是选择大众,选择上帝还是选择撒旦,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光影是**中一个重要的生命元素。光影明暗的变化奠定了影片中每一个场景的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活动以及未来的命运在光影的呈现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体制化”这个沉重的话题,《肖申克的救赎》整部**多以阴暗的画面呈现,以逆光或者侧光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绝望和麻木。

比较典型的一个场景是安迪刚入狱,被狱警教训时,导演以逆光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跌落低谷时的绝望。由于人物身体的阻挡,光线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阴影,随着人物的移动阴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似乎预示着这群囚徒不可预测的命运。

在阴暗的室内,影片并没有选择用人工光,而是让自然光透过狭小的窗子照亮室内,我们在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感知到社会对罪犯是零容忍的,甚至不愿意为他们点一盏灯。光明的救赎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顺光镜头都是由安迪的行为或间接或直接导致的,安迪对于肖申克监狱的罪犯来说就是光明的救赎。

就像安迪不顾狱警的威胁,锁上门用广播播放音乐时,阳光从正上方打在享受音乐的囚徒们的脸上,光线的方向正是广播室即安迪所处的方向。囚徒们仰望着广播室,就像仰望着上帝,安迪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与自由的种子。影片中似乎刻意地将光线与希望自由联系在一起。

安迪爬出阴暗的管道时,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手电筒刺眼的光芒与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安迪的欣喜若狂以及与黑暗的肖申克监狱格格不入。光与暗的交界处影片中安迪告诉瑞德,在巴克斯顿橡树下有他留下的东西的那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吸引人之处,但在这个场景中,阳光由于被建筑遮挡,在他们不远处的墙上形成了一道明与暗的交界线,安迪站在明处,瑞德身处阴影,这也象征着他们一个充满着希望,并且即将得到自由;一个深感绝望,认为被“制度化”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在监狱长杀死汤米时,光与暗的交界尤为明显,路灯的顶光加上俯视的镜头,监狱长看着被射杀的汤米。画面中唯一的阴影是监狱长身后巨大的黑影,昭示着监狱长罪大恶极。但是整体被顶光照亮,监狱长的罪行将会暴露在大众视野中。

光与影的变换是**永恒的魅力,无需语言和动作的衬托,光影就可表现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体制化”也许是个压抑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希望,便可挣脱“体制化”的禁锢。

  什么不可以实验

  两个星期赚4000马克!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4000马克的代价是你得当两个星期的"犯人",忍受狱警对你的"侮辱"和肉体上的"折磨"。而所谓的狱警、监狱和犯人,都不过是托恩教授(Prof Thon)实验的工具。实验的目的,是想测试一下人在这样一种人为的逆境中所可以达到的忍耐极限。

  这是2000年出品的德国**《实验》(Das Experiment)所讲述的一个寓言体的故事。

  20个为了得到4000马克酬劳的志愿者换上囚服,成了一个临时监狱里的"囚徒"。既然是实验,他们谁也没有当真,还嬉皮笑脸,不时开着玩笑。放风的时候打篮球,还把球砸到了"狱警"的身上。倘若实验这么做下去,显然达不到托恩教授所需要的实验结果。为了更逼真地进行这场实验,"狱警"首先对一个不愿喝牛奶的"犯人"实施了体罚措施。其他"犯人"也只当好玩,和被罚的"犯人"一起整齐划一地做起了俯卧撑。但惩罚措施随即马上升级就在"狱警"和"犯人"不断升级的相互较量中,局面终于失去了控制,背离了实验者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狱警"和"犯人"你死我活的冲突和搏斗。连教授的女助手也被强制关进监狱成为犯人,并差点被"狱警"给强奸。

  以前一直觉得德国**很乏味。《实验》却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而且,故事本身充满了德国人一贯的哲学思辩的色彩。

  以我的理解,**想说的实乃"人性本恶"。我们之所以还能相安无事,和谐共处,是因为我们接受了某种秩序和制度的安排。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因这教育而形成的自律其实都是这种秩序和制度的一部分。我们身处其中所以我们浑然不觉。但人性之恶,其实犹如牢笼里的猛兽,它是因了这个制度的安排才没有肆虐的可能。一旦挣脱了束缚,它便会如洪水一般泛滥。我们所应做的,便是顺应这种秩序和制度,从而将我们内心的恶压制到无穷小的空间。如果我们试图挑衅这样的秩序,必将自食其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呢?解读这个秩序本身就需要我们竭尽人类的智慧。比如,我们是否应该做克隆人的实验?我们是否应该改变人的基因结构?克隆人和改变人的基因是否是对这种秩序的粗暴践踏和致命的破坏?

  往小里说,这部**也对我们的生活富含启迪。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包含了一种秩序原则和伦理。如果你试图挑衅,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常见的事例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恋人之间对爱情的人为考验。感情是否经得起考验,自然要将它放置在复杂变幻的人情世态中来观察和把握。但若人为地制造事端来考验,如影片中的"实验"一样,那无疑是对这份感情最直接的戕害。因为你我都不是圣人。你并不能保证在你对一份感情作出承诺之后,便不会再遇到其他情感的诱惑。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英雄并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其实,英雄和"狗熊",往往是一念之差。既如此,何不小心翼翼地呵护心中那团求真向善的火苗?人生之路,毕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失之毫厘,终会谬以千里。

监狱里的犯人会互殴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年,我年轻气盛,就因为聚众斗殴被关了一年多,往事不堪回首!

刚进去的第一天,是在拘留所,人只有失去自由,才知道自由的可贵!一个十来平方的小屋子,关了一二十个人,尿桶就放在门边,里面没有窗户,那种恶臭就差点让人窒息!

一夜无眠!因为是半夜进去的,所以也没有发生太多事,我虽然斯斯文文的,但一看也不是好惹的人,又是本地人,所以也没人对我怎么样!

第二天,就被转到看守所了,还是十来平方的屋子,没有窗户,但里面有电视,每晚固定播放一两个小时,这里监狱不是完全封闭,屋顶的一端是铁丝网做成,24小时都有狱警在巡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监狱里的一切。

里面有两个老大,貌似也互相不服气那些,所以我一进去,两个老大都想拉拢我,其中一个长得凶神恶煞的,我就选另一个这边,然后他安排我睡上铺,就在他旁边,他们两个出去后,我也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个监狱里的老大!

犯人家属探监带进来的香烟、食品都归我管,然后再分给其他人!有一次有个犯人想抢别人的饭吃,被我一脚踢个仰面朝天,他要叫狱警,但马上被人捂住嘴了,后来就学乖了!

还有个胖子有点嚣张,也被我教训一次,可能是出手比较重,我也被带出去用手链脚链拷住了,还被教训了一顿才又关进来,里面的日子不好打发,我每天就是做俯卧撑,洗完澡也大多光着身子走来走去!我管的好,所以互殴的事情很少发生,新来的犯人也不会去为难他!

这种事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较过去相比,打架的事情少多了。原因有以下几个:

1,打架属于严重违纪,轻则扣分,重则进严管队。只要进了严管队一般都是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在里面受苦遭罪不说,扣分都在一百分以上,即使你从严管队出来了,之前一年内不予申报减刑。和其他遵规守纪的服刑人员相比,无形中你用自己的违纪行为给自己加了至少三个月的刑期!

2,如果你打架没有送严管队,但是还有很多的惩罚办法。比如说,每个月不让你打亲情电话,不让你购物,你有钱也花不出去。甚至于不让接见亲属等等。

3,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势必和别人的关系不和谐了,以后你还要处处留心,防着别人坑你害你啥的。

4,全国监狱劳动改造基本都是手工活,劳动时间长,很能磨磨人的性子。干上一天的活,而且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也不过是挣个几分而已,所以大多数人还是能遵规守纪,安心改造的。

外面是大 社会 ,监狱里是个小 社会 ,为人处事和外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精髓只有坐过三年以上牢狱的人才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监狱里犯人之间,不管是男子监狱还是女子监狱,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互相殴打的事情,但殴打的行为还是存在的。

监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这里跟外边的世界完全不同,虽然大家穿着同样的衣服,外表看起来都一样,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犯人之间互相殴打的情况是严厉禁止的,真要出现互相殴打的情况,那不管对错,双方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当然错的那一方的处罚会很严重,皮肉之苦那是少不了的,之后还会有一系列后续惩罚让你在精神和肉体上苦不堪言。

那是不是监狱里的犯人之间就没有殴打的行为存在吗?不,存在,当然存在,因为犯人之间等级分明,所以打人的一方通常是高一级别的殴打低一个级别的犯人,而且对方不能还手,就算你能打过对方,你也不能更是不敢还手,一旦你还手,那等待你的会是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不服从管理的帽子会把你的精神和肉体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监狱里,不管你曾经在外边多么的牛叉,你都要服从管理,按时按点按质量保证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些个什么刺头,什么龙什么虎什么这个那个,在这里你只是一只小绵羊,安分守己安心改造,以便早日回归正常 社会 做个正常的人。

监狱被不被打这个不好说,没蹲过监狱,但与监狱工作关系合作过。工作时间内所看还是可以浅浅说点。犯人被不被打,这要看犯人服管不管教干部绝不会无缘无故去打狱犯。但也亲见过犯人间打架,突然的事,毫无征兆,有群殴味道,大概是一个地方口音的与另一地方口音的狱犯干架。不过架还没搞大,就刚相互挥了几拳,管教的橡皮棍子立马就招呼过来,呼呼作响,在强力弹压下,打架双方都老老实实蹲下。这个时候狱犯就有点不像人了,即使你再牛高马大,此时此刻你也秒变成低矮小人。

现在监狱车间做事的狱犯基本都是

身强体健的,老年狱犯看不到在车间里显眼。所以,一帮子年轻的人整天搞在一起,由于性格,地域不同矛盾有时一触即发。因此干狱警工作,神经比较紧张,在狱墙内狱警看谁都不像好人。

话说回来,在监狱里你再是强龙,在那里面你也是一条虫,分分秒秒可以掐灭你。

所以,基本没有敢挑事的 ,否则后果很严重!坐牢的小闹一回要丢分的,分就是命,这个很重要。

监狱里的犯人会不会打架互殴,会的,但是会很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打架互殴,会收到很严厉的处罚。

监狱里,也有监狱管理的制度和纪律。打架在监狱是非常严重行为,首先会被管教暴打一顿,电警棍伺候你,之后给你关禁闭,让你写认错报告检查,再饿你几天。此外你这个月所得的劳动奖金及奖励分会全部取消。当然针对打架行为,在服刑人员也是可以制止的。 对于那些及时制止违法违纪打架斗殴行为的服刑人员,监狱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是可以获得加分奖励,甚至如果有重大表现者,还可以获得减刑的。

原因二:有暴力倾向的单独关。

监狱为了防止那些心理扭曲,或者有暴力倾向的服刑人员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就会把他们单独关在一个房间,隔离起来,并且有专门的人员看管。

原因三,监控设备无死角

自从有了监控设备的安装,几乎每个监狱内外都有摄像头,这样能够抵制犯人之间私下殴打的现象。因为只要犯人之间互殴,监控下显示的一清二楚,监狱管理人员,就会及时快速赶到现场,制止其互殴行为的发生。

那是不是监狱里的犯人之间就没有殴打的想象的发生呢?

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高级别的在刑犯人,也就是大家所谓的牢头。 虽然同样是犯人,但是他可以行使教育犯人的权利,就像一个寝室的寝室长一样,他管理的是整间监狱的人员的一切。如果你不服从管理,或者纪律任务的安排,你就会被打。但是一般情况下,监狱牢头也不敢无缘无故的打你,否则,他所受的惩罚比一般犯人殴打的责任还要严重。

监狱的犯人互殴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不管你在外面多么厉害,一旦进了监狱,就要服从安排,老老实实,安分守己,早日出来才是正道。

现在什么样不知道,说一下我本人亲身经历的08年我在营口监狱呆了两年,最早分在十大队,改造环境还算不错,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可怕,有鞋厂和板厂,做什么就不说了,一日三餐按时也能吃饱,到点干活,更重要的是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居然可以洗热水澡!有犯生产错误的偶尔会动用电棍,劳改队里可离不开电棍,总体来说还是挺和谐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和同监室(我们十大队的监室和学生宿舍差不多,八个人一个屋上下铺)的一个盖县犯人开始打嘴炮,说着说着过来就给我一拳,我特么练过拳击散打是吃素的么,让我一顿组合拳打的满脸开花真特么解气,虽然我也挨了几下,但是他的样子绝对壮观第二天他的脸肿的像熊猫一样,我就是头有点疼,昨晚打架的事被夜巡队看见了,汇报给科长了,把我俩先叫来了解情况,然后叫去对面屋坐小板凳等着,我心想这恐怕是要挨我人生第一次电棍了,谁知道不大一会儿全体集合收拾行李,都到大操场上,板厂失火了,十大队解散!我居然被分到5大队水田队就是传说中的黑峪沟!还特么有10个月坚持吧,谁知道截然不同啊!在这不想多说了 ,就说打架,去了也是和他那的盖县一个小子不对付,他就让他小弟找我事,那小子外号大个,身高体状,对他大哥倒是百依百顺,有天干活的时候拍拍我出来,我知道咋事,起身和他出去,跟队长说放茅,队长也知道怎么回事,记着,在劳改队单挑俩人说好了,队长们不会管!也不会扣分,但是要打群架就要倒霉了!这次打架以平局收场,因为有个老哥来给拉开了,我快到期了,也怕给他打坏了,就打他的腹部为主,放躺了几下,他个子高把我的脖子抓破了。打完此架,我在无人欺压的日子度完了我的余下刑期!那时候在里面敢打人的都是有关系的,干翘活的也是有关系的,要不你就硬到底,谁弄你你就弄谁,要不你就熊到底,也不是坏事,又熊又不老实你就死定了,劳改队不打馋不打懒就打不长眼!两年的刑期我在看守所呆了10个月,给汶川捐了50块钱,在入监队一周,剩下的在营口监狱,还减了一个月刑期!两年的大好时光流逝了,后悔也晚了。所以劝君一席话,里面再能打再牛逼都赶不上在外面要饭的!自由懂么

监狱里的犯人会不会互殴?

――――

有道是:老虎打成病猫,公牛打成绵羊!在监狱,这不是吹的,也不是吓人的,是现实!

不过,据我所知,互殴或群殴,一般只发生在看守所,收审所。监狱或劳改队,极少发生,甚至没有互殴或群殴。

因为:收审所与看守所,把嫌疑人投进牢房,大铁门一关,就是几个或几十个嫌犯关在房里,没有干警时时监视。即便大军在房顶巡逻,也注意不到房间里的细节。

每间牢房里,都有狱霸,打手。自然,新进者,少不了见面礼一一每人几拳的规矩。

关的时间久了,“监狱武林争霸战”,可以说,常常上演;尤其是嫌犯多的地方。为争老大,一伙一伙互殴,非常惨烈。为夺食物财物,由老大指使,打手齐上,对弱者暴虐。打伤打残,甚至打死,时有发生。

这种现象,干警制不了,武警止不了,手拷铁镣也止不了。

真是:马桶砸,毛毯闷,筷子牙刷刺……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做人莫犯法,犯法最肉麻(可怜)。

判刑后到监狱,就没那么恐怖与残忍了。

监狱管理,等级严格。犯人分三六九等,一层管一层。犯人管犯人,犯人向干警负责,干警向监区长负责。而且分外管与内管。十分严厉!

就本人经历,告诫朋友们,好好做人,别犯罪哦!

九四年,我犯投机倒把罪,被判六年。经历了十个月的,上述看守所历练,被送到某监狱农场。

天啊!我能活着出去吗?这是我真实的惊乎。一进监区:高墙,电网,阴森森的囚犯……大铁门旁狭小的禁闭室里,一个面目恐怖,只剩骨头的抗拒改造囚徒,给我上了生动,惊心一课。

随即是农业劳动,任务不轻的劳动。栽秧,除草,割谷。挖田,削甘蔗……酷日,吸血蚂蝗,水毒……

这样,谁还有力气互殴?有跳的,醉的,半疯的……

好,收拾你的人太多。小组长,监督岗,中队统计,内管,劳积委……仅犯人组织,足让老虎成猫。

遇到犯人组织处理不了,交给管教,有禁闭室,脚镣侍候……

我做内管时,就有人向我挑战,约我进厕所单挑。哈哈!不用我动手,凭他这句话,即便壮如牛,也让他像狗一样爬下。当时,我是代表干警做内管,岂容挑战……

幸好,我大学文化,又真诚悔改,得到重用。不到三年,减刑回归。

不过,我是太幸运。你们,就别指望了,还是做个守法公民吧!

监狱,即说现在管理更科学了,现代化设备嘛。即便如此,还是别去,千万别去啊!

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我在监狱里打过架,没有受处分的原因是因为“身份”不同。

监狱里没有君子,所以只动手不动口,一般情况下,能用手解决的事,基本不会用嘴来解决。

记得那是1991年的夏天,《罪犯改造行为规范》58条刚实施还不到一年。

有一天晚饭时间,我在食堂窗口排队打饭,期间有个老资格(老犯)插队插到了我前面,我平时跟他没什么交际,见面连招呼都不打的那种。

于是我就不乐意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到后面排队。

结果他比我还不乐意,张口就用上海话骂上了:“小瘪三,侬不要瞎搞八搞,想吃生活了?”吃生活是他们的方言,意思就是挨揍。

他的话音刚落,我就用手中的不锈钢饭盆在他的秃瓢上咣啷来了一记。

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他抱着脑袋瓜子大喊大叫:“东北人打人了,东北人打人了!”

于是,在场的上海犯一下子都围了上来。

监狱里的犯人也分三六九等,当时我属于中上等(护监组组长),他在上海犯里属于末等。对方一众人一看是我,有些面子上拉不下来的站到后面看热闹去了,剩下的十来个在咋咋呼呼的叫嚣着。

我一看自己今天注定会寡不敌众,耍了个滑头就溜进了旁边的大队办公室。

我进去办公室的时候,里面的正副教导员也听到了外面的吵闹声,他俩刚要准备出来查看情况,得知我跟其他犯人起了冲突后,副教导员说了句你小子也打架?然后让我在里面待着别出去,他出去了解情况。

我在门口站着,那个老资格握着半拉砖头,用哭腔告状说我打了他,他一定要打回去。

因为是我先动的手,副教导员要护短也不好只收拾他一个人,于是就打了个圆场,一场冲突就这么解决了。

这事要换了别人,那天指定两个人都会“吃生活”,至少一顿电警棍伺候是少不了的。

《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第二条“十不准”就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打架斗殴、聚众滋事、制造凶器、练拳习武、纹身、赌博。

在监狱里,为了防止打架斗殴,练武、健身这些都是严厉禁止的。

监狱里一般情况下打架是打不起来的。

首先,打架斗殴会受到严厉惩罚,轻则吃电警棍、扣考核分,重则戴戒具关禁闭,达到加刑条件的会提请法院加长刑期,一概从重处罚。

其次,监狱里上有管教干部严格管理,下有护监组、小组长的监督管理,同时还有同犯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些作用之下,犯人之间一旦起了冲突,在第一时间会被及时制止。

当然,也有制止不了的,比如偷袭、私下约架等。

一天傍晚,我去图书室办事,路过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后面有人影晃动,出于护监组长的责任心,便绕到教室后面去查看情况。

结果发现有一名上海犯和一名东北犯在单挑,都是跟我同监舍的,他俩看到我后停止了斗殴,嬉皮笑脸的冲我做了个“嘘”的动作。大墙上的武警看得正得劲,结果被我搅和了,一脸的不高兴。

后来,我撂下一句差不多就行了后去办自己的事了。回去没多久,他俩也回来了,俩人都有点儿气喘,估计是提前讲好了不打脸的吧,俩人脸上都没有带伤,看表情,估计是东北犯打输了,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他俩去单挑的事同监舍的人谁都没察觉出来。

像这样的单挑在那时候比较普遍,也很受好斗分子们的欢迎,因为不容易被发现,影响不了减刑,也不会“吃生活”,还可以一决高下,输了的要心服口服,往后夹着尾巴做人就行了。

也有个别犯人,宁可不减刑也要给自己争足面子,不把对方打服誓不罢休。

有个犯人,仅仅因为同犯不小心碰翻了他的水杯没给他说对不起,就满监狱追着对方打,为了装B,还戴了一副崭新的白色线手套。

谁都劝不住他,连狱警都不行,最后,几个狱警合力把他制服了,制服后的下场我就不用讲了,反正拖着脚镣在大课上做检讨的时候站都站不稳。

再后来,他从禁闭室回来后乖得跟孙子一样了,有点儿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姿态。

监狱里的人普遍戾气比较重,要是放弃管理的话,那就相当于一个斗兽场,根本不会有消停的时候,能活着出来的都是枭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监狱犯人打架没什么稀奇,就算女子监狱也是一样。

监狱的本质是犯人管犯人,而不仅仅是狱警管犯人。

为什么这么说?

狱警不是24小时盯着你,过去没有监控,主要是每个牢房的头头来管理。

今天有了监控,也不是说狱警就能搞定一切了。

既然能够进监狱的,有哪一个是好惹的,多是作奸犯科,性格暴烈,不好对付的人。

这种人关在一起,不搞出点事是不可能的。

牢房里面的秩序,是依靠狱警来维持,但是要靠犯人头头来执行。

那么问题来了,犯人头头怎么执行?

靠语言劝说?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坏人,能够听劝说也就不会进来了。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靠暴力对付。

但这个暴力并不是说,没事就打你一顿,而是试图通过一次打架就把你压服了,以后听牢头的话而已。

所以,以往监狱里面新进来的犯人,都要先过堂,有的地方直接打一顿,就像打杀威棒一样。

有的倒不是直接打,如果犯人比较软,通常折腾一通就算了(比如洗冷水澡)。如果这个人很硬气,甚至桀骜不驯,一般是会被打的,目的是让你听话。

现在因为监控比较普及了,打人的事情比以往要少,但彻底禁止是不可能的。

其实,牢头也不是一定要打人,只要能够压迫对方屈服就是了。

今天监狱的制度很多,打架会遭到各种惩罚,还可能会延长刑期,得不偿失。

说难听的,牢房里面本来就是打架的地方。

其实,除去牢头打人,犯人之间打架也没什么稀奇。

萨沙看过一个女大学生因贪污入狱的资料,她刚进去第一天就晕倒了。

为啥?进去以后就遇到两个女犯打架,还是打死架,其中一个人头破流血,这个女大学生当场吓得晕死过去。

牢里面的人都是很凶的,有时候打人超死里打,比较容易出事。

曾经有过一个犯人猝死了,开始说是意外,后来验尸发现头盖骨有巴掌大的部位被打碎了。

而头骨其实是非常坚硬的,一般能够承受200公斤的力量。

能把头骨都打碎了,在牢房中基本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准头骨反复用力踢打,踢得还特别狠;二是抓着人,用此人头反复用力撞墙。

这都是超死里打的方法,相当吓人的。

摘录一段二瘦子的小说,给大家看看:

在这个地方,警察是不会打犯人的,而且会对犯人很人性化的管理。可是,犯人会不会打犯人,我就不得而知了。我还听他们,新犯人到了牢房第一件事就是“点菜”,所谓的“冰糖肘子”就是用肘部猛击人的肾脏部分,如果“吃”的到位,犯人别直不起腰,甚至便都会带血。所谓的“辣椒爆鱼”就是用电线、麻绳浸泡在水里之后抽打人的身体,打完之后全身的皮肤如同鱼鳞般外翻。还有所谓的“鸡蛋灌饼”“隔山打牛”,这些都是让任何人看不出身上有伤痕的内伤……

还有呢:李红军顺手从脚上脱下自己的袜子,一把塞进了正在如杀猪般叫唤的吴二柱嘴里。紧接着,他又用被子把吴二柱的头蒙住。拳头如雨点般落在吴二柱的身体上。我从到大看到过很多次打架斗殴,尽管我从未亲自打过人,也很少让别人打过我,但是我觉得我见到的那些已经足以让一个 健康 的人卧床不起很久了。但是今这样打人的方式,让我几乎以为这个人会毫无伤痕的死去,因为他们攻击的地方只有胃、肾脏和肝脏部分。我赶紧拿起火柴给胡磊点上:“哥,别打的太厉害了,会死的。”他哈哈的笑起来:“这才是开始!死不了,放心!大不了让他吐血加尿血!”

想必很多朋友都看过经典港片《监狱风云》,在里边梁家辉作为一个有话直说的耿直boy,经常被监狱老大修理。

就因为梁家辉举报了大屯手下偷了一把剪刀,大屯就和管教张耀扬串通起来,冤枉他出卖了傻彪的手下。于是当晚,傻彪把梁家辉拉到厕所里一顿暴打。

后来大屯隔三差五地就找梁家辉麻烦,梁家辉忍无可忍出手反击,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而被欺负得悲痛欲绝,竟然试图挥刀自杀血荐轩辕。

最后,一贯忍让的周润发,因为被管教张耀扬逼得无路可走,终于也不再忍让。他怒火中烧地把大屯往死里打,最后还飞起一脚给管教张耀扬踢了过去,把张耀扬踢得大惊失色。

虽然影片本身是虚构的,但现实中在监狱里服刑的犯罪分子,确实会发生互殴,只是没有影片里那么明目张胆而已。

试想,被关进监狱里的人非奸即盗,大都不是和颜悦色的善良公民。再加上长年累月地被关在监狱里,不光要强迫劳动还要受管教辱骂,心里当然会火气冲天,一有机会就想发泄到软柿子身上。

比如,在同一个监室里,如果有新人报道,老人就会送他一份见面礼。 轻则给他“洗头”,即把他的头按到马桶里,重则给他“踩背”,即把他盖上被子一人踩他一脚。

当出现《监狱风云》里梁家辉那样的耿直boy时,一些人犯就会伙同起来,趁着管教不在时,在没有监控的地方把某个犯人的头蒙起来,然后一顿暴打。这也被称之为“躲猫猫”。

当然,在监狱里强奸犯是最没地位的,也是大家默认的出气筒。各个监狱都是这样,强奸犯一般被称之为“花案犯”,被所有犯人同仇敌忾,平日有什么脏活累活都扔给他,一有谁心情不爽就会暴打他一顿出气。当然,双拳难敌四手,强奸犯为了能活着走出监狱,一般都会忍气吞声。

只不过,现在的监狱管理愈加文明,暴力事件要少很多。打人事件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惩戒。

2009年,美国上映一部备受争议的**《死亡实验》,讲述一群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为了奖金假扮囚徒和狱警,在监狱内参加有关环境影响人性的伦理实验。

其实,《死亡实验》并非杜撰,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这就是20世纪最疯狂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发起。

1971年夏,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和团队,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起一座模拟监狱,这座监狱是完全按照真实监狱建造的。监狱完工后,菲利普教授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征集志愿者,数百人前来应征,他们大多都是斯坦福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

经过简单小测试后,菲利普教授选定了24个心理健康,无疾病史的志愿者,参加为期14天的模拟监狱实验。他将24名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12人,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实验时每组出场9人,3人替补。

实验还没开始前,每个志愿者都信心满满,认为这不过是个模拟监狱,自己不可能在14天内被改变,就全当玩了,还有钱拿,一定能坚持下去。但是,志愿者们都低估了实验的残酷性,人性的改变可能只在一念间。

实验正式开始后,12名扮演囚犯的志愿者,被警察从各自家中以盗窃、抢劫等名义逮捕,逮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所有囚犯都被戴上手铐,套上牛皮纸袋头套,送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模拟监狱。

虽然刚开始的过程显得很真实,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演戏,因此并没觉得怎样,反而觉得很好玩,是个宝贵的人生体验。进入监狱后,洗澡、拍照、换囚服,一切流程按真实监狱进行,囚犯们不再拥有姓名,只有编号。9名囚犯被关在3间牢房中,9名狱警也分成3组看守,每8小时轮班一次。

菲利普教授以“监狱长”身份告诉各位“狱警”,如果“囚犯”不听话,可以使用狱警所拥有的全部“武力”。

实验第一天,或许是刚进监狱,9个“狱警”和9个“囚犯”们还未适应新身份,因此双方比较平和,和在外面没什么两样,也没有过激行为。然而第二天,监狱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感到无聊,一些囚犯变得不耐烦,说话有些冲,监狱里顿时热闹了起来。而狱警们为了测试是否在囚犯中树立威严,也开始对一些带头破坏气氛的人实施惩戒,比如让对方做俯卧撑。

此时,囚犯和狱警的内心开始有微妙变化。

囚犯内心独白:“你有什么好横的?不就是实验吗?还真把自己当狱警了?”

狱警内心独白:“既然参与实验,我就要认真演好角色,维持好监狱秩序。”

这就好比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瞅啥?瞅你咋地”,两方杠上了。囚犯们越不服气,就闹得越厉害,而囚犯闹得越厉害,狱警就越不耐烦,越想让对方停止挑衅。

实验进行到第三天,局势有点小小的失控了。囚犯们开始撕掉身上的编号,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来。而狱警则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剥夺睡眠时间,甚至让他们用手擦洗马桶。

实验进行到第四天,囚犯们越来越暴躁,狱警的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双方都已经深陷自己的角色。狱警们为了管理,甚至开始分化囚犯,听话的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吃到更好的食物,而那些不听话的,则被关在禁闭室,连大小便都不给清理,环境极其恶劣。

其中编号8612的犯人是领头的,被修理得最惨,以至于最终精神崩溃,哭喊着要求退出实验。编号8619的犯人得了重病,见到菲利普教授时,请求“出狱”治疗。8619被安排“出狱”,没想到其他犯人朝着他大喊:“你是个窝囊废。”

8619极度痛苦,听到被骂窝囊废,竟改变主意,要求留下来。实际上,8619已经完全陷入到囚犯的角色不能自拔,直到菲利普教授喊出他的名字时,他才恍然大悟,仿佛一瞬间回过神来。

第五天,囚犯和狱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几乎都忘记了这只是一个为期14天的实验。更可怕的是,连菲利普教授自己都陷进去了,“监狱长”身份让他越发兴奋,他想的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把游戏玩下去。

斯坦福监狱实验仅持续6天就被叫停,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狱警对待囚犯越发疯狂,犯人身心都在崩溃边缘;二是菲利普教授的女友前来参观后被震惊,痛骂了他一顿,才把菲利普叫醒,及时停止了实验。

我们不知道,如果这个实验继续进行下去,结局会发生什么,但不可否认,实验结果证实了菲利普教授的说法: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它足以在短时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把一个正常人变得更暴躁或懦弱。

善与恶,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52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